节约型园林低碳经济论文

2022-04-15

节约型园林低碳经济论文 篇1:

低碳情景下的北京绿色行动

目前,除了新能源,低碳经济无疑是另外一个热词。随着能源安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发展低碳经济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在今年的两会上,有关低碳经济的提案位列第一,因此,2010年成为中国吹响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号角的元年。低碳经济国内外发展的动向如何?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如何选择?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如何应对、有何举措々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轻工业清洁生产中心主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程言君所长。

低碳经济方兴未艾

记者:请您简单地向读者介绍一下什么是低碳经济?

程言君:所谓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人类能源利用的发展轨迹,从第一代能源薪柴,到第二代能源煤炭,再到第三代能源石油、天然气和核能,是从低效到高效、从不清洁到清洁、从不可持续走向可持续、从高碳经济走向低碳经济的过程。

记者:请您谈谈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

程言君:大家知道,人类能源利用的发展轨迹,从第一代能源薪柴,到第二代能源煤炭,再到第三代能源石油、天然气和核能,是从低效到高效、从不清洁到清洁、从不可持续走向可持续、从高碳经济走向低碳经济的过程。

首先是由于人为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的客观需要。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严峻挑战。其次,过多过滥、粗放式地使用资源,单位能耗与单位资源耗量过高,资源枯竭进一步加深,引发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在上述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名词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通过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全新内涵

记者: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它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涵?

程言君:低碳经济包含三方面的内涵:首先,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强度,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其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因此,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强度,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增长的脱钩。第三,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干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可以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

国外低碳经济动向

记者:对于中国来说,了解和借鉴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向非常必要,请您谈谈?

程言君:早在1992年,15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签订了第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性条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又签订了《京都议定书》。 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近几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丹麦、芬兰、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

比如,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8年,英国颁布实施《气候变化法案》,这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而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长期框架的国家。2008年,日本提出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

中国的必然选择

记者:面对中国的国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是什么?

程言君: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首次提出了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加强研发推广节能技术和低碳能源技术。

目前,中国已经确立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一系列努力。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不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在客观上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具体来说,第一,要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第二,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第三,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第四,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第五,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低碳体制。第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绿色北京低碳先行

记者: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北京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在哪些方面?

程言君:据北京发布的《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显示,到2020年,绿色北京建设的远景目标是:利用低碳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利用绿色消费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利用宜居环境形成提升首都魅力,将北京初步建设成为生产清洁化、消费友好化、环境优美化、资源高效化的绿色低碳现代化世界城市。

绿色北京提出了一是要研究碳排放指标和碳汇生产、计量、交易等相关标准体系:二是试点启动石景山五里坨等一批低碳生态社区建设;三是各区建立低碳示范社区,例如低碳CBD:四是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建设,鼓励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高端产业功能区、丽泽金融商务区等重点区域采用低排放、低污染

的设计理念和执行标准,集成节能环保新技术,打造若干低碳示范园区。

比如,2009年北京石景山五里坨生态社区启动建设,作为北京市首个低碳生态社区,七八年后,这片31.25平方公里的区域将大变样。未来的五里坨生态社区,包括现在的五里坨街道和广宁街道,面积占到了石景山区大约1/3。依天泰山而下,这里属于浅山地带。新社区建设贯穿生态理念,将从天泰山“借绿”。园林建设者会从山上“引下”3条绿化带,直接深入住宅区。每条绿化带还将向两侧延伸、拓展,最终汇集在建设区中心地带的中央公园内,形成绿化轴心。

记者: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北京的选择重点是什么?

程言君: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主要在6个方面:

一是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它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利用等新能源技术应用,推动光伏产业、生物质能产业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照明节电、供暖节能等建筑节能技术等。

二是节能与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推广。包括新建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技术、空调节能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的应用;照明节电技术,普及高效照明产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与推广等。

三是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应用、推广。包括太阳能汽车、电动汽车、清洁燃料汽车等。四是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的应用推广。包括二恶英等有毒气体排放污染治理技术,建筑施工扬尘防治技术等。

五是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包括脆弱区生态系统监测、恢复与重建示范工程,建立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监测、控制、治理的技术与措施等。

六是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技术的应用推广。包括餐厨垃圾等有机垃圾微生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垃圾焚烧发电、热能利用和污染控制技术等。

记者:在北京绿色行动计划指导思想下,责单位做了哪些工作?

程言君:绿色北京行动计划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将城市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紧密结合,以切实提升首都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把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首都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以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全力打造绿色生产体系,积极创建绿色消费体系,加快完善绿色环境体系,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作为北京重要的技术支撑研发单位,对接北京绿色行动计划,积极开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新能源利用等技术开发研究工作。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建立了“节能审核与评价实验室”、“清洁生产技术水平评价支撑平台”、“水污染控制实验室”、“环境微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北京北科土地修复工程技术中心”,开发了能源与环境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节能诊断和测试,开展了生态恢复治理方法研究,污染土地修复技术研究,开展了碳排放核算应用研究。在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城市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废水处理、城市污染场地评价、固体废弃物利用、土壤环境安全技术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科研自主创新特色和优势,为建设绿色北京做出成绩。

(责任编辑 艾华)

作者:邓爱华

节约型园林低碳经济论文 篇2:

高等院校如何加强低碳校园建设

摘要:高校是以教育和生活为主的教育机构和文化传播场所,面对全球问题和人类生存危机,高校要围绕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求,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和优势,开展技术合作,实施低碳教育,开展低碳研究,健全低碳设施,强化低碳管理,完善低碳制度,营造低碳文化,倡导低碳生活,以此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低碳校园;建设措施

一、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内涵

所谓低碳(lowcarbon),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则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轻生态恶化。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简约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它还是一种自然而然地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从而养成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高校低碳校园建设,是指在学校的教学及管理、设施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原则,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通过宣传教育、强化管理、改善设施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广大师生切实遵循低碳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倡导低碳学习、生活、工作方式,着力建设生态化、数字化、人性化的和谐校园,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我国高校低碳校园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作为科研和社会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是构成社会的重要社区,也是资源能源消费的大户,涉及面广、数量大、形式多样。因此,在低碳校园的创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节能意识不够牢固

改善环境最重要的内力取决于学校与媒体,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媒体对环境教育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加之一些高校领导节约观念淡薄,造成部分师生缺乏节约意识,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后勤成本,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由于许多高校在管理方面仍沿用旧的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和操作性强的有力措施,加上我国各大高校在制度建设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未能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奖惩机制,不利于低碳校园的有效管理。此外,不少高校的节能管理人员学历低、专业能力不强、技术力量薄弱,制约了新设备的使用和新技术的推广,难以发挥技术人才在建设低碳校园中应有的作用,使节能工作流于形式,造成节能效果不够明显。

(三)技术改造缺乏力度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资金缺乏和技术条件较差,很多基础设施面临着陈旧老化、节能状况差。再加上高校连续扩招,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过快,各种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短期成本较高,许多高校在新的建筑设计、用材,老校区改造等方面考虑节能因素的甚少,缺乏节能科学性论证,因此造成了过多的资源能源浪费。

(四)资源共享不够充分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个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较为丰富。然而由于大学合并,各学院之间学科分离,教学场所分离,一些二级学院又存在着自我保护意识,因而,在教学场馆及网络资源等方面重复建设的较多,造成设备利用率不高,导致资源共享程度不够充分。

(五)制度机制相对滞后

由于我国校园低碳建设起步较晚,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持,节能观念、管理制度等方面相对滞后,在市场机制、合同能源管理、清洁发展机制、排污权有偿使用等社会措施方面还应尽快与社会同步对接,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落到实处。

三、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平台

能源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都必不可少的因素。随着各种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各国更加注重对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任务,也是“十二五”期间我们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高校应负起社会责任,以建设低碳校园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教育科学发展为主要思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应加强低碳、节能、减排方面的科学研究,强化内涵建设,为构建学科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科学、办学特色鲜明、低碳高效运行的科学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创新成果的支持,以此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高校是弘扬低碳文化氛围和倡导低碳生活理念的重要基地

高校是文化传播的场所和集散地,是一个广阔的平台,通过校园内的研究机构、教师队伍的不断努力,在课堂上强化学生的低碳意识,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点滴的生活行为中形成低碳意识。同时,在高校建设低碳校园,能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功能作用,并通过设立与低碳相关的专业、开设低碳教学课程以及组织开展以低碳教育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对师生进行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增强师生低碳意识,引导师生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养成低碳生活行为习惯;还能与全社会所提倡的低碳生活、低碳意识等要求密切结合,并通过师生将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广泛传播到单位、家庭、社区等各个场所。可见,高校是传播低碳文化、倡导低碳理念、构建低碳社会的辐射源和宣传载体。

(三)高校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力助手

高校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科教优势资源,学科门类齐全,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能为低碳科技创新培养科技人才和造就科技专家;具有产学研一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低碳科技创新链上的重要环节,大量的低碳科技、清洁能源原创成果能带动科技应用、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进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技术产业化进程;有效地发挥高校的作用,使其具有与企业密切联系的特点,科技创新研究和转化能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便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有效缩短低碳科研创新成果与满足市场需求的时间。

四、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建设低碳校园的首要原则是讲究科学性,要按照当今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和最新颖的方法设计节能减排指体系和操作办法,执行过程中要注重效果,见出效益。

(二)人本性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建设低碳校园的根本出发点。高校应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资源节约,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绿色的、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让师生充分享受建设成果。

(三)群众性原则

低碳校园建设是一项广泛性、群众性的活动,要在校园范围内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低碳校园,我先行”、“低碳校园,我参与”、“低碳经济,我有责”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兼顾性原则

建设低碳校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应坚持以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为主线,既着眼长远、全盘谋划,又立足当前、突出重点,促使低碳理念、低碳教育、低碳生活的相互融合、有序推进。

(五)节约性原则

建设低碳校园的根本在于节约资源。高校应坚持勤俭办校的思想,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规划立项、校园建设、组织管理、教育宣传等各个环节,合理配置资源,控制资源的使用和消耗。

(六)借鉴性原则

建设低碳社会是一项全局性、全人类的事业,世界各国著名高校在低碳校园建设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我国高校在进行低碳校园建设中要积极吸取,博采众长,并根据自身的类型、历史、地域、发展定位等实际情况,注重细节和技巧,突出优势和特色,以理念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校园低碳建设的发展。

五、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低碳教育

开展低碳教育是高校的社会责任和重要使命,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基础。高校应开设与低碳理论和知识相关的教育专业,建立与市场需求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低碳理念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实低碳理念的教育内容,并纳入学生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着力培养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实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同时还应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以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教育网络,采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建设等有机结合的宣传教育方式,通过专题讲座、主题论坛、参观调研、座谈讨论等宣传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学校舆论宣传阵地,如利用校园网、广播、校报、橱窗、讲座、报告等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引导低碳校园建设、宣传低碳经济、低碳意识、生态环境意识。借助学生社团组织、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体验等教育方式,推进低碳理念的宣传教育进课本、进课堂、进大脑,促使师生理解建设低碳校园的积极意义,引导师生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扩大低碳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弘扬低碳文化

低碳文化指的是在人们的文化生活、生产实践中,要有低碳消费、低碳排放的意识和行为,在涉及到物质能源消费的活动中,要以提倡生态文明、讲究文化质地的目标进行低碳排放和低能源消耗,低碳文化是注重科学贡献率的先进文化。由于低碳文化要求人们在所有的活动领域都尽量自觉地做到低能耗、低排放,因此倡导低碳文化能维持全球的碳循环平衡,抑制全球气温变暖,消除由气温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危机。低碳文化还会促进各种低碳科技和各种新的可再生清洁绿色能源科技的蓬勃发展,使人类在能源利用方面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全球生态环境的污染会很大程度地减轻,人类将向生态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既定目标迈进一大步。

(三)倡导低碳生活

倡导低碳生活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建设低碳校园的落脚点。高校在建设低碳校园的过程中,应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途径,将低碳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意识中,增强其建设低碳校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培养广大师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要让学生逐步了解一些低碳生活的知识,比如:调低电脑屏幕的亮度,就等于每年减排29千克二氧化碳;少浪费一公斤粮食,就等于每年减排0.94千克二氧化碳,洗衣服晒干而不用烘干;回收用过的书本,提高在同学间的周转率;假期去不远处郊游,可以骑自行车,而尽量减少坐汽车;出门随手关灯,空调的温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发放倡议书、校园低碳签名、街头宣传、计算碳排放量、低碳生活宣誓、“地球一小时”等形式各异、色彩多姿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去等等。通过这些做法,使师生员工自觉感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涉及到低碳生活,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让越来越多的师生成为“低碳达人”。

(四)开展低碳研究

高校应设立低碳经济等领域的专业研究机构,积极整合学校学科优势资源,争取相关项目,开展科学研究,着力发展与低碳研究相关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借助学科发展带动研究能力、成果转化水平等方面的提升,积极参与开发可再生资源。同时,加强研究机构的对外交流合作,以学校为平台,邀请知名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等相关人士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大力参与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规划研究和企业对低碳节能产品的生产研究,积极探索高校节能减排的新机制、新模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为低碳校园建设提供科研支撑和发挥示范性作用。当前,许多高校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院(中心、所),加入到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研究队伍中,并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在推动我国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促进了学校自身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的提高。

(五)健全低碳制度

2006年以来,我国出台了许多低碳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战略措施,高校要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定,并借鉴国内外低碳校园的建设经验和做法,加快校园节能制度建设,出台一整套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使低碳校园建设有章可循。同时,要落实低碳节能责任制,通过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合理有效的考评体系,将低碳校园建设工作纳入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岗位职责和年度绩效考核之中,督促师生员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对于节约措施有效、节能效果突出的部门和个人实行奖励,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从而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厉行节约的积极性。通过上述一系列奖惩办法的实施,使低碳理念逐渐“内化于心,物化为制,外化于行”,从而推动和谐低碳校园的建设。

(六)完善低碳设施

建设低碳设施是高校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关键。高校应合理规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校园功能布局,建立节能减排的示范与推广机制,并将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的理念融入改造中,建设科技含量高、碳排放低、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校园。如对电路管网设施陈旧老化问题应按照节能、安全等要求进行技术改造,优化供电线路、安装新型的SII系列变压器替代老旧变压器,减少供电能耗。积极利用高新科学技术,特别是应在采购工作设备时优先采购“零排放、零污染”节能产品,如在公共场所安装自闭式延时阀控制用水系统和感应灯控制用电系统。在学习、生活设施建设中,推广使用LED等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产品,实行全程智能化管理照明设施,避免“长明灯”现象,选用节能环保型取暖和制冷系统,以减少碳排放量。在供水设施建设中,采用无负压供水设备,节约能源和防止水质的二次污染,在水处理与循环设施建设中,采用循环用水技术,建设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雨水利用工程设施,提高全校污水回用率等。大力推广新型能源,逐步减少对煤炭能源的依靠,立足高校实际,充分利用其它清洁能源进行生产,如利用太阳能设备,使用节能燃气灶,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证后勤清洁发展。

(七)强化低碳管理

实施低碳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切实需要,是建设低碳校园的有力保障。高校应建立低碳校园建设监督评估和考核问责等内部控制长效机制,有效保障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建立智能化、数字化、科学化管理体系,利用管理软件等现代手段健全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控机制,向管理要效益,促使办学效益最大化。强化成本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对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管理力度,加强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等各项教学科研的管理,改善公车、水、电、气、医疗、维修等各项后勤服务的管理,实现管理的精细化、高效化,提升节能降耗能力。健全电子公文管理及无纸化办公系统,减少对纸张的使用,以节约森林资源。健全能源资源管理体系,对执行节能标准、能耗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动态的监管,加强校内能耗审计、公示,及时消除跑、冒、漏、滴等浪费现象,并强化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工作,总结分析自身能源资源利用情况、利用特点、存在问题等,为低碳校园建设提供有力数据。

(八)培养低碳人才

发展低碳经济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要“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在低碳校园建设中应切实发挥自身在理论研究和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作用。一方面,通过人员、政策、经费方面的倾斜,在高校中开设低碳学科专业,鼓励师生对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为政府制订低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规划研究和企业对低碳节能产品的生产研究,培养建设低碳社会所需的各类实用型、创新型低碳专业人才,从而为我国低碳社会的构建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力资源的支持。

总之,高校师生应具备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树立节能环保的低碳意识和低碳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秉承科学理念,加大创新力度,着力建设好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高校低碳校园运行和管理模式,为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服务支撑,不断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和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学东.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

[2]毛学东.低碳校园建设探讨[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0,(3).

[3]王博.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文化应对[J].北方论丛,2010,(5).

[4]李光普,檀丽丽.当代大学生应成为低碳文化的有力推动者[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5]罗顺元.论低碳文化与文明前景[J].未来与发展,2010,(5).

[6]胡玉东,瞿丹丹.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对策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7]彭淼,史云峰,董园.低碳校园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9).

[8]王红曼,张方译,论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校园创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2).

[9]刘世勇.低碳经济时代的高校社会责任[J].贵州社会科学,2010,(12).

[10]施建军.以绿色大学理念创建低碳校园[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11]蒋夏宁,曹所江.浅析低碳校园的建设与管理[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孙丽霞

节约型园林低碳经济论文 篇3:

扩大电子商务,促进廊坊低碳经济的发展

摘要: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然成为全球性共识。文章通过对低碳经济的概述,分析了它与电子商务的关系,进而探索了如何利用电子商务促进廊坊市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低碳经济;廊坊;模式

随着欧美发达国家低碳经济争夺战的悄然打响,全球正在进入“低碳”的新经济时代。各国都在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大力推进“低碳革命”,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期能够把握先机和抢占产业制高点,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电子商务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1.电子商务是目前实现低碳经济的最佳途径。电子商务在本质上是一种高效节能型的商务模式。它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发展繁荣起来的。人们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的各种运作模式足不出户地完成从询价到付款、收货的各个环节,而不必出差、开会、发传真、打电话。有数据统计,印发一张报纸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当于850次搜索。显而易见,这极大地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由此而产生的碳的排放量。很多大中型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网上采购、询价、报价等业务,仅中国石化一个单位8年来就节省了172亿元,节约资金率为3.7%,采购周期提高了18倍,即从传统采购的1-2周减少到2-3天,甚至是几小时。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电子商务不但使广大商家和企事业单位受益,而且其“非接触经济”的特性更是减少了碳的排放和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因而,发展和推广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必然成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实施的最佳途径。

2.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电子商务。发展低碳经济实际上是一场涉及面非常广的全球性革命。它涉及到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根据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理念,它将传统的高碳型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而电子商务在网络普及后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且它还跨越了国界的限制,将全世界的商家和企事业单位连接在一起,真实地碰触到了国家的各项权益。所以它对低碳经济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电子商务的助推作用。概括地说,电子商务使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得到了优化和整合,同时建立起高效、低耗的经济生态环境,从而使所有的企业和社会成员从中受益。具体表现为:资源的配置整合优势;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加速边远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减少和发达地区的差别与鸿沟;开发电子审计、电子海关业务,防止税收的流失;政务管理透明化,促进政府廉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养老金、医疗保险网上发放;网上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减少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增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目前电子商务正迅猛发展,劲头十足,俨然已经成为低碳经济的代言人。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6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2011年上半年交易额达2.95万亿,同比增长31%。其中,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6万亿,同比增长26.8%。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为3492亿元,同比增长74.6%。

现在电子商务已深入人心,不但受到年轻人的吹捧,甚至连老人们也加入到网购大军中;人们已经习惯了使用网上即时通讯系统跟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交流聊侃。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电子商务,而低能高效的电子商务也必然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先锋。

二、廊坊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电子商务的助推

1.廊坊低碳经济现状。作为一个能源资源匮乏但对能源需求日益扩大的城市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对廊坊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次机遇。一方面,发展廊坊低碳经济面临着诸多困难,任务艰巨。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例如廊坊“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速13%,而综合能源消耗量的年均增速为8.2%。(2)三产中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所占比重大。仅2009年一年,二产就消费了560万吨标准煤,占68.6%;而一产、三产和居民消费分别仅为3.3%、12.4%和15.7%。(3)能源消费以电和煤为主(69.7%),这种过度依赖使廊坊经济显现相对“高碳”的特征。(4)万元GDP能耗多年居高不下。2006年至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分别为0.94、0.91、0.87、0.82、0.856吨标准煤。虽然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有效拉动了廊坊市的经济增长,但也面临着高耗能经济所形成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为廊坊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也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加快国际知名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廊坊致力于推进“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获得了一系列闪亮的名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保护臭氧层示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ISO14000国家示范区”,2009年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位列地级市第三名等等。诚然,廊坊已经登上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这班高速列车,抓住了这轮发展机遇,但如何在参与全球产业发展竞争中赢得更大的主动,进而带动廊坊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仍然任重而道远。

2.扩大发展电子商务助推廊坊低碳经济的发展。不论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还是打造国际化的“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都是目前见效最快的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最佳产业。在合理规划、完善标准、严格评价考核的基础上发展低碳经济,扩大发展电子商务好处多多。首先,廊坊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一直居高不下,说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众所周知,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是它涉及到国民经济各部门、领域,以及社会再生产过程,且现有的一些低碳技术,如煤电的整体气化联合技术和太阳能、氢能等,不是不能满足低碳发电的需要,就是仍然处于研究阶段。简言之就是目前廊坊的整体实力,甚至是中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支撑整个社会经济的根本转型。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发展低碳经济之路还很漫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积极主动地走上这条光明大道,而以最具活力的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电子商务就是行驶在这条道路上的给力引擎。其次,优化调整三产结构,减少碳的排放也需要电子商务的积极参与。不论是进一步发展第一产业还是拓展第三产业,电子商务都在其中扮演给力角色。电子商务服务模式目前是世界上公认的低成本、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运营模式,所以在其他两个产业里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的进程不但可以进一步节能减排,而且更有利于将廊坊与全国乃至全球联系在一起,催生更多的中小企业有效地参与到全球产业发展竞争中,从而把握先机、抢占有利制高点,进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战略。第三,打造国际知名宜居城市,实现“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城市定位,构建电子信息、休闲商务、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农业等的现代产业体系都需要电子商务的积极加入。第四,大力宣传低碳经济,提高公众低碳意识、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等在当今几乎全球网民的网络时代更需要电子商务这把“利剑”,来快速切断人们与传统高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快速接受并倡导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和低碳社会。第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有助于城市其他部门信息化、数字化的进程,如电子政务、电子交通等。

三、电子商务在廊坊地区的有效应用模式

1.拓展促进廊坊会展业。电子商务可以通过网站宣传介绍有关会展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信息,如廊坊市概况、会展业基本情况、会展资讯、会展预告、会展管理和相关法规、会展服务,以及餐饮、住宿、购物、交通、娱乐等相关详细信息。同时,电子商务还可以开办在线展览会来拓展廊坊的会展业。它不但具有常规会展所具有的一切优点,而且还没有时间、空间、物流、资金的制约,突出体现了低碳经济的商业魅力。它无限放大了企业的商务视野和交易区域,大大节省了商务考察、谈判和交易的时间成本、商务活动经费和市场公关成本,让企业的主要经营人员和资金去开拓新事业,参与其他环节的商业竞争。

2.推进廊坊旅游业和服务业。现在人们在计划旅游和出行之前几乎都会先上网查询下列内容:交通信息,如列车时刻表;目的地旅游信息,如景点分布和游览路线等;食宿购物资讯,如酒店分布、地址、价格,特色风味小吃,著名购物街或商城等。而越来越多的人会提前通过电子商务预订酒店服务、交通工具等等。还有电子商务的在线支付服务更是可以让企业忽略营业时间的限制和地理的界限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以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方式推进服务业的繁荣和发展。

3.是中小企业参加全国乃至全球商贸竞争的平台。在网络上,几乎所有的企事业单位都处在了同一个起跑线,这意味着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相对弱势的中小型企业有了相对公平的发展空间。电子商务正是这样一个交易平台,所以扩大发展电子商务有利于像廊坊这样富有中小型企业的三线城市扩大其影响力,提升城市形象,积极参与到全国乃至全球的商业和贸易的竞争中。

4.推进廊坊低碳社会的构建。大力发展廊坊的电子商务势必会促进当地电子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进而影响城市的方方面面,如电子政务、电子教务、电子交通等,同时进一步节能减排,为构建廊坊低碳社会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

[2] 陈成立.低碳经济与电子商务刍议[J].财经界,2010,(12).

[3] 陈联刚.低碳经济造就电子商务服务发展的最佳模式[J].电子商务,2010,(4).

[4] 谢禄生.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0,(1).

作者:郭颖

上一篇:车险费率市场化分析论文下一篇:灌溉施工下水利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