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聚丙烯工业发展论文

2022-04-21

近年来,湖北省在大力推进工业兴省战略中,将产业集群的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有机结合起来,与发展工业园区、促进产业的聚集和区域分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有机结合起来,与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煤制聚丙烯工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煤制聚丙烯工业发展论文 篇1:

用好褐煤,资源节约的新实践

2010年8月,随着神华包头首套煤制烯烃工业化装置投产运行,人们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神华包头煤制烯烃(以下简称神华包头项目)的姊妹项目——大唐国际内蒙古多伦46万吨煤制烯烃项目(以下简称大唐多伦项目)。

两个煤制烯烃项目先后投入运营,表明我国已率先掌握厂煤制烯烃工业化关键技术,都开创了世界高碳能源低碳化发展的新途径,所不同的是,神华包头项目刊的原来是无烟煤,而大唐多伦项目用的原来是褐煤。

煤质不同,决定了两个项目的难度和意义完全个同。

劣质燃料担纲煤化工

据安徽量工大学沈国娟教授介绍,褐煤是煤炭资源中煤化程度最低的矿产煤。与其他煤种相比,褐煤是一种高挥发分(50%)、高水分(30%)、低热值(14mg/kg左右)、低灰熔点的劣质燃料。由于褐煤含有较高的水分,且价格便宜,不便于远距离运输,世界各国的褐煤主要用于坑口燃烧发电。

沈国娟告诉笔者,我国已探明的褐煤保有储量约为1300亿吨,占到全国煤炭储量的13%左右,集中分布在内蒙古、云南、黑龙江等地。我国也在利用褐煤发电,比如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锦州发电厂,就是利用内蒙古元宝山煤矿的褐煤发电。但目前我国电力产能已经过剩,在褐煤富集地区利用坑口发电受到诸多客观条件制约,难以建设大电厂;而褐煤长途运输不经济的特性,又决定了远离褐煤地区的电厂无法利用褐煤发电。因此,一些专家认为,我国大规模利用褐煤发电不太现实。

丰富的褐煤资源怎样利用最为理想,一直是业内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专家们发现,褐煤气化是利用劣质燃料资源的一个好途径。气化是指在某种条件下对煤炭进行燃烧加工,以氧气和水蒸气为气化介质,将煤中所含的碳、氢转化为一氧化碳、氢气和甲烷等有效成分。褐煤气化工艺包括原料准备、煤气的生产、净化、脱硫、煤气变换、煤气精制以及甲烷合成。褐煤气化可生产城市煤气、管道煤气、氨、尿素、甲醇和烃的中间产物等。

于是,我国开始了利用褐煤发展煤化工的大胆尝试。

煤气化技术是成败关键

作为一家大型发电企业,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少不了与煤打交道。当他们拥有了总储量达70亿吨的东胜利二号煤矿后,发现褐煤煤质更适合搞煤化工。于是,从2005年开始,大唐国际投资195亿元,在离东胜利二号煤矿不远的内蒙古多伦县,开始兴建年产463Y吨煤制烯烃项目。而该项目所有原料煤和燃料煤均用褐煤,

不同的煤种,须选用不同的气化炉。褐煤一般较多采用壳牌炉,而优质煤一般选用德士古炉。

壳牌加压气化法与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法均为目前世界上较先进的气化技术,同属气流床加压气化法。但两种炉型气化技术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各自鲜明特点,对煤的适应性大不一样,德士古炉适应于烟煤、无烟煤,而壳牌炉除了烟煤和无烟煤外,也适合褐煤和次烟煤。

由于煤质不同,神华包头项目采用德士古气化炉,而大唐多伦项目由于褐煤煤质的局限,只能选择壳脾气化炉。

据了解,这两型气化炉在我国都有应用,自2001年以来,国內化工企业共与壳牌公司签订了19份合同,引进了23台壳牌煤气化装置,但到2009年为止,仅有一半的气化炉试车或开车运行,运行状况未能达到预期设想。但德士古炉在我国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比如上海焦化上世纪70年代引进的8台德士古炉生产城市煤气,运行到现在已经达到“七开一备”的tU:界先进水平。神华包头项目采用7台气化炉,也达到了一次开车成功,实现了“五开二备”的理想状态。而我国对壳牌炉的引进使用情况就大相径庭了。

大唐能源化工公司生产部主管胡长胜介绍说,虽然壳牌煤气化技术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安全、处理量大、高效清洁环保等优点,但缺乏系统工程经验,主要是设备性能往往达不到相关技术要求。

据胡长胜透露,由于大唐多伦项目是全球首例最大规模利用褐煤生产聚丙烯的示范项目,所用的壳脾气化炉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单台炉日投煤量为4000吨,如此大的气化炉全世界没有使用的先例。这个项目比神华包头项目就显得更为艰难。事实上,正是壳牌炉在建设和试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成为影响大唐多伦项目进度的重要因素之…。

胡长胜介绍说,大唐多伦项目的3台壳牌气化炉,在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比如怎样解决在内蒙古低温高寒地区的安全性和稳定运行的矛盾就是一个大问题。按照供应商的要求,从安全角度出发,气化炉应完全处于敞开状态。但内蒙占的冬季室外温度常常低于-30℃。如此低温,含水高的褐煤会出现冻梗阻现象,给保温拌热带来困难,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运行不畅。而如果对气化炉采取封闭措施,又会因为褐煤粉尘浓度过高造成安全隐患,对生产构成威胁。大唐多伦项目经过多次反复论证和探索,采取了一种半封闭的折中状态,较奸地解决厂这一老大难问题。

胡长胜说,由于壳脾气化炉吃煤量大,对褐煤干燥效果的控制、制粉和输送速度要求很高,这会增加制粉和干燥负荷,对辅助系统动设备的稳定性构成考验。由于预干燥后的褐煤粒度小,极易出现垮煤现象,给长周期稳定生产带来直接威胁。对于壳牌炉存在的这些问题,大唐多伦项目在调试中注意从设备、工艺和技术等方面加以探索和解决。如为确保水汽系统水管路清洗的顺畅,他们对3台气化炉中的2000多根水管路做到无一堵塞;通过增加锁斗阀仪表风平衡管理线,解决了阀门卡涩现象;通过修改程序设定值,解决了了V1503泄压时间长的问题等。

经过努力,目前大唐多伦项目的壳牌气化炉调试情况良好,气化装置已于今年10月18日一次开车成功并生产出合成气体,标志着世界规模最大、也是世界上首例6烧嘴壳牌气化炉投料试车成功。

替代石油路径大有可为

大唐国际对褐煤的利用不仅限于煤制烯烃,还同时进行煤制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大唐国际已有两个年产40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项目破土动工。其中大唐内蒙古克旗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拟干2012年6月后建成并向北京供气;大唐辽宁阜新年产40亿煤制天然气项目拟于2013开始向大沈阳经济圈供气。加上已即将竣工投产的内蒙古多伦46万吨煤制烯烃项目,这3个褐煤利用项目全部建成以后,年可利用褐煤5000万吨。

由于大唐多伦项目的示范效应,我国利用褐煤的势头良好。华能电力集团旗下的伊敏煤电公司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于今年9月获国家发改委同意启动前期筹备工作;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共同投资的40亿米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也将于明年在内蒙古托克托工业园区开工建设。这些项目都是将褐煤转化为清洁的天然气,用以弥补我国天然气资源的严重不足。

人唐多伦项目成功的价值,首先是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很大。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富煤、贫油、少

气。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占到65%以上。因此,占我国煤炭总量13%的褐煤资源利用一旦获得突破,对于我国的能源战略安全无疑意义重大。而无论煤制烯烃、还是煤制天然气等,都是替代石油路径的利用方式。

其次是经济性可靠,在国际原油价格高涨的背景下,采用煤化工工艺生产这些产品正显示出煤制烯烃的经济性比石脑油也要好许多。据专家测算,石油路线的烯烃生产,每生产1吨烯烃大约需3吨石脑油或轻柴油,而生产1吨煤制烯烃也只消耗约3吨甲醇。根据2010年8月份的数据,目前国内石脑油、轻柴油的市场价都在每吨5500元以上,而甲醇的市场价只有每吨2200元左右。如果项目建设在煤炭基地坑口,并且配备经济型的大规模装置,煤制甲醇的完全成本可以做到更低。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刘中民曾经分析,以神华包头项目为例。神华用的气化煤价格在每吨420元左右,锅炉煤价格在每吨250元左右,铁路运输距离170~200千米。经核算表明,当煤价在每吨400元时,与煤制烯烃成本相等的石脑油制烯烃,所用原油价格为每桶30美元以下。就是说,只要国际油价在每桶30美元上下,煤制烯烃就可以赚钱,更何况现在国际原油价格已上涨到每桶80美元以上。“很明显,煤制烯烃生产路线具有很显著的经济竞争力。”刘中民说。

以上算账是以优质煤为例,而如果以褐煤为原料,经济性更优。大唐能源化工公司生产部副主任李中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煤炭转化为甲醇为例计算,现在褐煤到厂价格(含运费)约为140元/吨,按照每4.8吨褐煤生产1吨甲醇计算,煤成本仅为672元/吨;而神华包头项目使用的原料煤价在550元/吨,燃料煤价350元/吨,初步估算,每生产1吨甲醇,煤成本在1200元左右。而从甲醇到烯烃的工艺路径大体相同,成本也基本相当。很显然,使用褐煤作原料,其经济性和价格的竞争力要优于其他煤种。而利用褐煤生产煤制天然气,比进口天然气更是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

随着大唐多伦项目气化炉一次点火成功,目前,该项目的各主要工艺流程已大部打通,个别关键环节正在抓紧调试之中,实现全流程打通并正式投入生产已指日可待。

业内专家一致认为,如果大唐能够把“吃”褐煤的全球最大壳牌气化炉开好,本身就是对我国煤化工的最大贡献。

作者:张 明 陈丹江 孔凡贵

煤制聚丙烯工业发展论文 篇2:

努力促进湖北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湖北省在大力推进工业兴省战略中,将产业集群的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有机结合起来,与发展工业园区、促进产业的聚集和区域分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有机结合起来,与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据调查,至2006年底,全省已形成各类产业集群206个,关联企业10667家,员工136万多人,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4354亿元,已占全省工业的60%。其中: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5个,50~100亿元的产业集群10个,10~50亿元的产业集群60个,1~10亿元的产业集群120个,不足1亿元的产业集群11个。

但是,湖北省目前产业集群尚处在起步阶段。集群规模小、档次低、产业链条短、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多名为集群,实际上是关联企业在某个区域的简单扎堆。同时,产业集群多为自发形成,产业集群工作还没有真正纳入议事日程。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握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举全省之力,努力推进湖北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

一、深刻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战略意义

国内外及湖北省的实践经验证明,迅速成长的产业集群对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内在规律。工业发展在其初始阶段,主要体现在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当进入大规模工业生产后,专业化、集约化协作生产,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促进企业向优势地区集聚,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不同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发展,正是适应大规模工业生产、经济全球化而孕育和成长壮大的。湖北省依托东风本田、东风日产、神龙等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汽车配件、汽车改装企业,形成了武汉—随州—襄樊—十堰汽车走廊,汽车工业成为湖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过去湖北省有大小卷烟厂几十个,发展几十年,规模依然不强不大,有的濒临倒闭。“十五”期间,湖北省以武烟集团为龙头,对全省烟草行业进行整合调整,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销售额连年翻番,利税大幅增长。近几年来,各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把目光瞄准了世界500强企业。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在武汉落户比较多,在一些市县,尽管各项条件都很优惠,但500强企业进驻就很难,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在那个地方很难找到协作配套厂家,不能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不能形成关联产业的相对聚集。因此,我们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竞争趋势,顺应工业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2、发展产业集群是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企业相对集中,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实现能源资源的充分或循环利用,也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谷城县突出产业特色,延伸链条,大力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化,他们着力从企业内小循环、企业间中循环、全社会大循环为突破口,打造汽车配件、废旧物资再生、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四大产业链。潜江市围绕循环经济做文章,充分发挥石油和盐卤资源丰富的优势,在项目引进中,注重产业关联度,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的路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目前,潜江经济开发区内集聚了化工企业30多家,以汽油、柴油、液化气等产品为基础,生产聚乙烯、聚丙烯,以及最终实现油化工、盐化工结合,初步形成了油头化尾的产业链和绵延15公里长的“化工走廊”,成为全省重要的化工原料基地、精细化工基地、油脂加工基地和全球最大的牛磺酸生产基地。应城市长江赛孚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专门制定水、电、气等生产要素和治污设备共用办法,仅用4口机井、6台锅炉和1条纵贯园区的输变电线路,解决了现有30多家化工企业的水、电、气的“三通”,不仅降低了单个企业投资和生产费用,而且较好地治理了环境污染。宜昌市过去以出卖磷矿资源为主,近年来通过发展加工业,不断向深加工、精加工发展,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发展产业集群是拓展企业创新与发展空间,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哪个行业的产业集群发展快,那个产业发展就快,哪个地方的产业集群最有活力,那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就最有活力。武汉2006年五大板块生产规模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6.6%。其中,钢铁、汽车及机械、光电子信息、烟草及食品、石油化工、环保等六大产业过百亿元。东湖开发区的几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基本是支撑东湖经济开发区的经济主体,也是武汉市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方。武汉、襄樊、十堰的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已成为湖北省汽车产业的排头兵,汽车生产销售总量占全省的95%,汽车产品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迅速提高,产品制造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电动汽车研发取得突破,混合动力汽车进入产业化阶段,自主品牌商用车批量出口,国际市场竞争力逐步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崛起,有力地推进了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了湖北省工业发展水平。宜都市的化成箔、磷化工、医药、建材、机电5个产业集群,已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以上。宜都市每年新增总量的80%来源于集群。实践证明,一个地域如果没有几个具有一定规模、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域经济难以长足发展。湖北省仙桃、汉川、大冶等地之所以成为湖北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与其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密切相关。

4、发展产业集群是实施湖北省工业兴省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工业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工业强,才能带动一产业、促进三产业的发展。没有工业的发展壮大,农业不可能形成相关产业链,资源优势也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工业也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产业集群和城市化发展是互动的关系。城市核心产业的集群对上下游关联产业有着更为强烈的需求,随着主导产业的延伸和关联产业的衍生,产业集群所在地区的人口将大规模增长,从而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同时产业集群发展也为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经济条件。产业的聚集,使企业不断繁衍,培训和造就了一批产业大军,带动了产业工人的聚集,成为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发展工业不能走过去那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老路,必须向园区聚集发展,必须向关联产业聚集发展,进而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如仙桃市彭场镇、随州市三里岗镇、汉川市马口镇、大冶市陈贵镇等新型城镇的崛起,都是在产业聚集发展上形成的。实践证明,产业聚集度高的地方,工业发达,市场繁荣,小城镇建设好。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湖北省工业化进程,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路径,是实施“工业兴省”战略的重要抓手。

5、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是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能力。在优惠政策趋同和低成本优势减弱的情况下,产业配套能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发展产业集群。东西湖区和黄冈市区在发展食品产业集群过程中,引进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品牌,如汇源、伊利、太子奶、光明、统一、乐百氏等,就在于集群发挥了聚集效应,提高了配套能力。湖北省各类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产业集群的发展是重要因素。

二、因地制宜地走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各地自然资源、区域、人文、产业基础条件不尽相同,因此,在推进产业集群上,我们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选准发展的突破口,找到适宜本区域发展的最佳路径。我们要做到市场主导与行政推动相结合;培育特色产业与培育专业市场相结合;集群经济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相结合。我们通过特色产业催生专业市场,专业市场反哺特色产业,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1、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产业集群。目前,湖北一些地方已经走出了资源特色的各类产业集群路子。如磷化工,湖北省是为数不多的磷矿石储量大省,过去我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得不够,大量出卖矿石,造成资源的过度开采。这两年,省政府采取了得力措施,重点在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培育了一批像兴发、宜化、洋丰等大型骨干企业和集团公司,形成了宜昌、荆门、保康产业带和磷化工产业集群,已成为湖北省销售额突破百亿的重点产业。全省类似的还有大冶冶炼及有色金属加工,应城盐化工,潜江精细化工、水产品,罗田板栗,五峰、英山茶叶,京山国宝桥米等。但是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够,同河南、湖南、吉林等省相比有较大差距,同时也说明我们发展的巨大潜力。发挥湖北农业大省的区域和资源优势,以粮、棉、油、烟、茶、林、果、水产等资源为依托,加快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开发资源综合利用,建立跨乡、县、市的企业群体,形成资源共享、生产共用、市场互补的产业链群体优势,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积极发展绿色农产品的流通,进一步做大做强湖北省农业产业,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业产业集群。

2、依托骨干企业,发展协作配套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武汉市沌口开发区依托神龙汽车,积极发展协作配套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目前已有关联企业52家,从业人员2.17万人,年销售额362.93亿元。石首、公安、洪湖、曾都、钟祥、枣阳、谷城、丹江口、十堰郊区、郧县、麻城等地,积极发展与全国较大的汽车集团公司配套的汽车配件,形成了以汽配为主体的汽配走廊。京山轻机集团是一家大型上市公司,京山县充分发挥其品牌、支柱和市场优势,发展机械产业群,全县已有18家关联企业,职工3000多人,销售产值20.1亿元。安陆市依托原国有东方红粮食机械厂,逐步改制裂变,粮机企业已发展到28家,从业人员7120人,年销售收入4.99亿元,成为全国第二大粮食机械制造基地。目前相类似的还有武汉钢铁,云梦包装,枝江、稻花香酒业,大冶劲酒,武穴医药化工,东宝磷化工,通城砂布,广水风机等。武汉市蔡甸区引进冠捷等骨干企业后,发展配套企业9家,从业人员6973人,2006年销售额已达90亿元。像这样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发展一批配套产业,形成一个大产业和当地支柱产业的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近期,湖北省相继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如富士康、多晶硅、中芯国际等,各地要抓住机遇,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其前景非常广阔。

3、依托工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引导县域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聚集发展,形成企业和产业集群,既节约了土地,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又发挥了聚集效应,增强了区域竞争力。潜江市先后投入2.4亿元,用于3个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泽口化工工业园聚集化工医药企业35家,从业人数6310人,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24.95亿元,2010年可望突破100亿元。汉川以荷沙公路沿线工业基础较好的8个乡镇,规划发展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马口纺织工业园、福星科技园,形成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主导产品的产业聚集,其中马口工业园纺织规模已达85万锭,初步形成了化纤、纺纱、织布、印染、制线、巾被、服装、包装、印刷、纺机、配件等配套一体化的纺织服装集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年销售收入30亿元。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各类工业园区。每个市(州)、县(市、区)要重点抓好1~2个工业园区建设,使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要使用好开发银行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性贷款,为支持每个县市重点办好一个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省委、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协商安排52亿元政策性贷款,用于支持县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正在寻求第二轮合作。在继续加大对工业园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同时,拟将重点产业集群也作为扶持的重点。要充分利用这些契机,完善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形成一批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发展的重点园区和产业带。同时,要严格开发区、工业园区用地管理,倍加珍惜每一寸土地,严把项目入区入园审核关,确保新上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符合统一规划、集约用地原则,努力把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的聚集区、县市财源的主要生长区、生态型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4、依托传统特色优势,形成区域品牌,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仙桃市彭场镇,原由几个民营无纺布生产企业起步,通过几年来的企业孵化,派生出相关企业223家,从业人员1.5万人,年销售额28.68亿元,彭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无纺布制品中心。鄂州市燕矶镇金刚石刀具从1983年起步,到目前已发展到相关企业210多家,从业人员1.6万人,年销售收入13亿元,产品占国内市场60%以上的份额,是全国最大的金刚石刀具生产基地。全省形成一乡一业特色产业的还有武穴市花桥小五金、蕲春县刘河塑料、曾都区三里岗香菇、赤壁市赵李桥竹木、咸丰绿色食品等。实践证明,把特色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格局就能盘活一个县的经济资源,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5、依托科技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集成了国内研发生产、企业孵化、人才培育、服务体系为一体的光电子产业集群,区内聚集5000多家大中小型科技企业,汇集20多所高校和50多个科研院所,10多个国家牌号工发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形成了以光谷为核心,以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光电子元器件、通信终端为主,功能互补产业链,武汉光谷已成为我国光电子产业的领军集团。应城市长江埠赛孚工业园挂靠“三大一科”(大企业、大专院校、大集团、科研机构),与清华、武大、四川天然、燕山石化、仁博化工等大专院校和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协作关系,引进了一大批从事精细化工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建成了赛孚高科技精细化工园,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目前园区内已有精细化工企业31家,员工1680人,年销售收入6.27亿元,形成了6大系列200多个品种的化工产品,有机硅、电解有机氟、病毒唑中间体等产销规模全国第一,电镀添加剂全国第二。湖北高等院校林立,科研院所实力雄厚,科技人才济济,科技成果累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培育成产业集群,湖北省有其明显优势,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一优势,打造产业优势,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湖北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三、进一步促进湖北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目标。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大意义,增强发展产业集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主要精力放在思发展、谋发展、抓落实上,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做到实事求是作决策,扎扎实实干实事,认认真真抓落实,不见实效不罢休。湖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要求,着重围绕全省汽车、钢铁、石化、纺织、食品和电子信息等六大支柱产业的振兴发展,培育配套服务的企业集群,形成5个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10个过100亿元、20个过50亿元、30个过30亿元、100个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结合“千村百镇”工程的实施,形成100个“一镇一业”、“一镇一品”或“多镇一业”的特色乡镇。各级党委、政府也要进一步明确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

2、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培育产业集群的长远规划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按照总体部署和各自职责制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措施。把发展产业集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找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点和突破口,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全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打破城乡、行业、部门、地区界限,形成一盘棋,努力营造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3、制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各地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努力构筑区域产业集群整体优势。进一步完善《湖北省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规划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促进产业布局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规划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要制定针对性强的措施,促进一批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要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行政区划,在全省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

4、加大扶持措施,充实发展资金。从2008年起,省财政将每年安排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投入等方式,重点支持产业集群企业技术改造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用好管理专项资金,发挥导向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能。各级经委要优先保障产业集群企业煤、电、运的需求,并积极争取国家对湖北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扶持产业集群的具体措施,建立必要的扶持引导资金。

5、完善服务体系,增强产业集聚。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原则,促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为重点内容的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企业家协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服务。全省重点扶持100家为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服务的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产品检测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有关部门要增强服务手段,重点搭建产销对接、银企对接、研企对接的平台,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有效对接,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

6、构建信息平台,强化自主创新。推进产业集群信息化建设,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步伐。构建信息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最大范围地配置和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高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信息集成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优化。重点抓好产销过亿元的集群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使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信息技术改造,实现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引导产业集群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支持有条件、有潜力的集群内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构建企业间技术转让的交易平台,实现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的整体效应,加快区域内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国际信息平台发展电子商务,通过举办国际性的产品或企业交流会等渠道,加强集群的推介和品牌的打造,以保持产业集群对市场的高度敏感和适应,使产业集群具有柔性和创新活力。

7、改善软硬环境,降低创业门槛。要加强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要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减轻企业负担,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加强诚信建设。大力宣传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宣传和提升特色产业集群的整体形象。减少行政审批,坚持政府“一站式”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加强对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服务,创造条件建立直通式的海关监管点、商检办事处、外汇业务代办点,协助企业办理自营出口,引导企业进行国际质量认证工作,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挥已引进集群企业的带动作用,开展产业链招商,组建引进企业协会、同乡会,与沿海地区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拉动对沿海地区的招商引资;要重点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知名品牌和成长性好的企业;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有选择性吸引关键性企业在本地落户;要紧盯国内知名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采取风险投资、财政补贴等方式,引进技术、产品、项目和人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努力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营造创业的环境和机制,通过多种措施鼓励与促进本地企业家创业,吸引外出务工且已具备经济实力的人员回乡创业。

作者:欧阳万坤

煤制聚丙烯工业发展论文 篇3:

浅谈新型煤化工技术现状与发展思路

【摘 要】发展煤化工是化解能源危机、清洁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径。对新型煤化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和煤制二甲醚的技术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新型煤化工合理化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新型煤化工;技术现状;发展思路

0.前言

煤化工可分为传统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传统的煤化工主要用来发电、炼焦和作为工业燃料以及合成氨、尿素、甲醇、甲醛、乙酸、电石和乙炔衍生物(氯乙烯、醋酸乙烯、1,4-丁二醇)等。新型煤化工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和煤制二甲醚[1]。

1.新型煤化工的技术现状

1.1煤制油的技术现状

煤液化技术在科学上称为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技术,按合成工艺的不同,煤制油可以分为煤直接液化燃油和煤间接液化燃油2种。

(1)煤直接液化燃油:

煤直接液化燃油是指先将煤磨成煤粉,然后通过高温(400℃以上)、高压(10Mpa 以上),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氢裂解,转化成液体燃油[2]。目前,国际上已开发出的煤加氢液化工艺有10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日本的NEDOL工艺、德国的IGOR工艺、美国的HTI 工艺。3 种工艺中,比较成熟可靠的是德国的IGOR工艺,其转化率能达到97%[3]。神华集团在20世纪末开始开发煤直接液化工艺,该项目引进美国碳氢技术公司煤液化核心技术,并进一步进行了调整与改进,将储量丰富的神华优质煤按照国内的常规工艺直接转化了柴油。

(2)煤间接液化燃油煤间接液化燃油是指先将煤转化成合成气(CO和H2),然后在一定温度、压力及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生产出的煤油。目前,已经工业化的煤间接液化技术只有南非SASOL的F-T合成技术和荷兰Shell公司的SMDS技术[4]。

1.2煤制烯烃的技术现状

煤基制烯烃工艺路线为:粉煤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气化成主要成分为CO和H2的粗合成气,再经过变换及净化工序合成粗甲醇,粗甲醇精制除去水、二甲醚、甲酸甲酯等轻于甲醇的低沸点物质得到精甲醇,最后将精甲醇转化为低碳烯烃。当前,国外开发研究比较成功的甲醇制烯烃工艺主要有美国环球石油公司和挪威海德鲁公司共同开发的甲醇制烯烃(MTO)技术以及德国Lurgi公司的甲醇制丙烯(MTP)技术,而国内主要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大连化物所)的甲醇经二甲醚制低碳烯烃(DMTO)技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甲醇制烯烃(SMTO)技术以及清华大学循环流化床甲醇制丙(FMTP)技术。目前,国内已建成的煤制烯烃项目主要有神华包头煤化工有限公司煤制聚烯烃项目、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煤制聚丙烯项目和神华宁夏煤业集团煤制聚丙烯项目[5]。

1.3煤制乙二醇的技术现状

煤制乙二醇技术是将煤制成合成气,再以合成气中的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为原料制取乙二醇。目前,我国在世界上已率先实现了煤制乙二醇(CO气相催化合成草酸酯和草酸酯催化加氢合成乙二醇)成套技术的工业化应用。而国外技术未能实现工业化,其原因在于没能获得核心催化剂的关键制备技术和工业一氧化碳深度脱氢净化等系列关键工艺和技术,以及关键单元的技术集成[6]。

1.4煤制天然气的技术现状

煤制天然气的主要工艺流程为:煤气化生产合成气,合成气通过一氧化碳变换和净化后,经过甲烷化反应生产天然气。整个工艺在技术上是成熟的,现在国内外有关学者和公司将研发重心放到了气化技术的革新上[7]。煤制天然气的气化工艺[8]可分为蒸汽- 纯氧气化,加氢气化和催化蒸汽气化三种工艺。煤制天然气的另一核心技术是甲烷化工艺。目前国内还没有掌握大型合成气甲烷化工艺,主要技术要向国外公司购买。目前使用的甲烷化技术主要是托普索甲烷化循环工艺技术和DAVY 公司的甲烷化技术[9]。

1.5煤制二甲醚的技术现状

二甲醚的生产工艺路线很多,目前工业上应用的主要是甲醇脱水工艺和合成气直接合成二甲醚工艺。甲醇脱水法先由合成气制得甲醇,然后甲醇在固体催化剂作用下脱水制得二甲醚,甲醇脱水法又分为甲醇气相催化脱水法和液相催化脱水法;合成气一步法以合成气( CO+H2)为原料,合成甲醇和甲醇脱水反应在同一反應器中完成,同时伴随CO的变换反应,一步法多采用双功能催化剂[10]。

甲醇气相催化脱水法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多的二甲醚工业生产方法。合成气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工艺主要有日本NKK 公司的液相一步法新工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固相新工艺、美国空气化学品公司浆态床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工艺等。

2.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思路

新一代煤化工技术是指以煤气化为龙头,以碳—化工技术为基础,合成、制取各种化工产品(和燃料油)的煤炭洁净利用技术。我国新型煤化工发展的总体思路与重点发展新型煤化工,应坚持与传统煤化工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提高效益与节能减排相结合[11]。

2.1 以清洁能源为主要产品

新型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产品为主,如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航空煤油、聚丙烯原料、乙烯原料、电力、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热力等,以及煤化工独具优势的特有化工产品,如芳香烃类产品。

2.2 推进煤-电-热-化一体化发展

新型煤化工是未来中国能源技术发展的战略方向,我们要切实扭转煤化工项目生产单一产品的单纯煤化工发展模式,着力发展煤-电-化-热一体化,实现煤化工与电力、热力联产和负荷的双向调节。紧密依托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并与其它能源、化工技术结合,探索煤化工产品、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如二氧化碳制绿藻、煤渣制氧化铝、合成油产品综合利用等,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

2.3 建设大型企业和产业基地

新型煤化工发展将以建设大型企业为主,包括采用大型反应器和建设大型现代化单元工厂,如百万吨级以上的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工厂以及大型联产系统等。在建设大型企业的基础上,形成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及基地群。每个产业基地包括若干不同的大型工厂,相近的几个基地组成基地群,成为国内新的重要能源产业[12]。 [科]

【参考文献】

[1]杨卫兰.我国新型煤化工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12,28(5):22-26.

[2]郝剑虹,高海洋,张富兴.煤制油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J].北京汽车,2010(2): 43-46.

[3]钱伯章,朱建芳.对中国煤制油的冷静思考[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6(7):5-9.

[4]张玉卓.中国煤炭液化技术发展前景[J].煤炭科学技术,2006(1):19-22.

[5]李丽英,田广华.煤基甲醇制烯烃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3,30(4):75-79.

[6]钱伯章.煤制乙二醇技术与应用[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12(10 ):35-41.

[7]苗兴旺,吴枫,张数义.煤制天然气技术发展现状[J].氮肥技术,2010,31(1):6-8.

[8]MunishChandel,EricWilliams.SyntheticNaturalGas(SNG):Technology,Environ

mental Implications,and EconomicsClimate Change Policy Partnership Duke University,January,2009.

[9]刘志光,龚华俊,余黎明.我国煤制天然气发展的探讨[J].煤化工,2009,14(2):1-5.

[10]田广华,宋彩霞.煤化工产品工艺路线[J].现代化工,2012,32(2):6-8.

[11]杜铭华,安星悦.我国新型煤化工发展思路探讨[J].化学工业,2013,31(1):19-22.

[12]乔建芬,郭朝华,李奠础.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研究[J].轻工科技,2013(5):157-158.

作者:侯小伟 刘晓芬

上一篇:校企合作与地域文化论文下一篇:旅游资源与影视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