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粮荒经济影响论文

2022-04-17

[编者按:自越南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亚洲经济随之阴云密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国际粮荒经济影响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际粮荒经济影响论文 篇1:

经济降温在预期轨道中浮动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面临着国际经济负面影响、国内经济固有问题和一系列严重自然灾害的三重压力。但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政府就积极采取“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特别是今年的“双防”调控目标使从紧货币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更为明确和具体。在国家宏观政策的主动调控下,目前经济实现了由偏快向正常增长区间的过渡,经济发展好于预期,继续朝宏观调控的方向发展。预计下半年,国民经济仍将在调整中优化,在优化中发展,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

回落是主动调控所为,国民经济正在向预期方向发展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10.6%,这一速度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比2007年全年回落1.3个百分点。4、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7%和16%,不仅低于上年同期,也低于一季度工业增速,在目前我国工业经济对GDP增长贡献仍高达50%以上的情况下,工业增加值增速减慢,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GDP速度的回落。最新数据表明,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1%,上半年累计10.4%。该速度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比2007年全年回落1.5个百分点。

如何看待经济增速回落?从目前形势看,经济增速适度回落并非坏事,而是国家宏观调控主动所为,是宏观调控希望看到的结果。可以说,经济运行正在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下此结论原因有四:

第一,连续6年的经济扩张后需要一个稳固调整期。本轮经济景气周期始于2002年下半年,当年经济增长9.1%(比上年加快0.8个百分点),之后连续5年经济增长逐年加快,由2003年的10%提升为2007年的11.9%,年均提速0.38个百分点。从世界范围看,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以上高增长的国家和地区比较罕见,只有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有过这样的纪录。中国1992-1996年也曾有过连续5年的高增长,但是经济扩张期长达6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2007年经济已出现过热苗头,而且长时间高速增长对物价也有滞后影响,因此经济需要一个调整和稳固期,此时政府出台降温调控政策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夯实未来的增长基础。

第二,经济主动回调是应对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的策略选择。2007年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铁矿石、钢材以及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上涨,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进口资源的依赖不断增大,2008年中央通过紧缩性政策主动回调经济增速有助于避免国内需求过旺、国际供给不足导致生产链条断裂,引发经济大幅度衰退的现象出现。适度降低经济增长,减少资源类产品消耗需求,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向平稳过渡的策略选择。

第三,调低经济增长速度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需要。“十一五”规划要求2010年我国能源消耗降低20%,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但是,2006-2007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节能减排工作推进缓慢,要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2008-2010年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只有放慢经济增长速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粗放型过快增长,才能向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的和谐社会迈进。

第四,目前的经济仍处于正常增长区间,没有快速下滑的迹象。虽然今年经济增长比前两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而且高于1979-2007年平均增长0.6个百分点,经济由偏快平稳转入正常增长区间,没有出现大起大落,且增势好于预期,充分说明政策调控的节奏和力度把握准确,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健康发展。

三次产业的供给结构趋于优化,主要行业的增长格局有所调整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有所降温,但是三次产业回落幅度不尽相同,一、三产业回落幅度小于第二产业,说明农业的基础地位继续得到保持,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得以提升,国民经济的供给结构不断向优化的方向发展。

其一,农业投入大幅增加,夏粮连续第五年获得丰收。最近几年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到十分高的关注度,加大农业生产、农村投资和农民补贴的支持力度,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投资增长69.5%,同比加快32个百分点,农业投资不仅大大高于二、三产业的增速,也远远高于去年同期的水平,极大地支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2008年夏粮单产将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将首次实现连续五年增产,产量超过2300亿斤。夏粮“五连增”,对于稳定物价,为国家实现宏观调控“双防”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我国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国际“粮荒”。

其二,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回落幅度小于二产。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从产业内部看,第二产业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三产回落幅度明显小于二产。上半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为51.6%,同比降低0.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9.4%,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高耗能、高污染的第二产业回落幅度较大,占比降低,而国家大力支持引导发展的第三产业回落幅度较小,占比提高,说明随着人均GDP水平提升为2500美元之后,我国经济结构由重型化向金融服务等软性产业转化的趋势正在形成。2004-2007年我国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40%、40.3%、41.7%和42.3%,呈现连年提高的优化增长态势,2008年三产的贡献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其三,工业主要行业增长格局较好体现了“有保有压”的调控意图。受连续自然灾害和出口减少的影响,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3%,同比降低2.2个百分点。但是,从大类行业增长看,增速升降不一,国家“有保有压”的政策调控发挥了作用。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增速明显减慢。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同比增长14.5%,比上年同期回落5.6个百分点。而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速进一步加快,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加17.6%,同比加快0.5个百分点。

从产品产量看,钢材、水泥产量增幅明显降低。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较为短缺的原油、原煤产量增长有所加快。

需求结构有所改善,“三驾马车”贡献按照调控预期有降有升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受到顺差大幅增加、投资持续高增长的拉动,而出口需求在连续多年快速增长之后,引发了较大的国际贸易摩擦,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也带来了经济结构失衡、经济过热的隐患,基于多种考虑,政府采取了加快人民币升值、降低出口退税、扩大进口、控制货币信贷规模、限制部分行业投资过快增长等宏观调控措施,其宗旨在于适度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积极调整三大需求结构。上半年经济数据表明,三大需求的增长结构有所改善,呈现出外需减弱、投资降温和消费强劲的良好增长态势。

首先,贸易顺差同比减少,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三年来首次呈现负值

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完成出口6666亿美元,增长21.9%,回落5.7个百分点;进口5676亿美元,增长30.6%,加快12.4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贸易顺差为99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8%,净减少132亿美元,这是2005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同期首次出现下降。净出口同比减少,意味着出口需求对经济新增量的贡献是负值。初步计算,上半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4.1%,对经济增长的下拉作用较大。

今年以来,出口增速下降受到世界经济放缓、人民币升值加快、出口退税降低和宏观经济主动调控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进口增长明显加快的影响。在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主要品种进口均价大幅上涨是推动进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净出口增速减慢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但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依然有竞争力,出口增速稳定在20%左右是可以实现的。

其次,投资实际增长有所减慢,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呈现负增长

本次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是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在政策调控下,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略有加快,但是上半年投资实际增长比一季度有所减慢,可以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下降的,国家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发挥了一定作用。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02亿元,同比增长26.3%,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8436亿元,增长26.8%,加快0.1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投资名义增速略有提高,但是,扣除投资品价格指数后,今年投资实际增速呈现减缓趋势。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比一季度15.9%的增速降低1.1个百分点。总体看,投资在结构调整的同时实际增幅出现回落,是可喜的事情。

投资增速回落还表现为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不增反降。新开工项目是投资持续增长的源泉,但是,今年1-5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7212亿元,同比下降2.5%,如果考虑价格因素,降幅应在10%左右。

再次,消费名义、实际增长皆达较高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

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是今年经济运行中的一大亮点,也是经济由偏快向正常增长平稳过渡的重要支撑。今年前6个月消费品零售额始终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这是1996年以来相隔11年之后,消费增速首次再现20%以上的高增长。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043亿元,名义增长21.4%,增速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消费实际增长12.9%,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在净出口贡献由正转负、投资实际增幅下降的情况下,消费实际增长与去年同期持平,甚至高于去年全年,充分说明在外需和投资需求减弱的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承担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加大。

消费需求增速由2000年的不足10%提高到今年的20%以上,增速提高1倍之多,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消费高增长是在取消“五一”黄金周、受自然灾害影响旅游收入下降的不利条件下取得的,说明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支出压力释放,目前消费内在增长动力较强,并有望继续呈现强劲增势,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角度看,近年来国家在收入分配上通过多渠道更多地向居民倾斜,城乡居民收入连续4年较快增长,收入增加对消费扩大有较强的滞后作用。从城乡消费构成看,农村消费增速明显加快,是消费加速的新增动力,今年5月城乡消费增长差距进一步缩小。从销售品种看,与汽车、住房及金银珠宝等相关的消费结构升级产品仍是推动消费快速增长的引领产品。从消费结构看,住宿、餐饮业、旅游(今年除外)和保健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成为推动消费增长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今年上半年,全国住宿与餐饮业零售额累计达到7207亿元,增长24.0%,比去年同期增幅高6.2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36个百分点。

从紧货币政策,减轻了由于货币失控引发物价上涨的压力

西方主流经济学派普遍认为,价格上涨即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应量和国民实际产出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当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率时,将会发生通货膨胀,而且货币供给增长得越快,通货膨胀率也就越高。

我国本轮价格上涨周期受到供给不足、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国际输入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也不排除前期基础货币发行较多,货币增长较快对物价水平的上推影响。但是,总体来看,去年以来央行坚决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2007年连续6次加息,2007年至2008年6月连续1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配合窗口指导、票据融资和控制信贷额度等等手段,积极回收货币流动性,仅2008年1-6月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冻结资金10000多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48万亿元,增长14.2%,增幅比上年末低6.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6.7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3.7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02万亿元,增长12.3%,比上年同期低2.2个百分点。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6万亿元,增长14.1%,增幅比上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央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得一定成效,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得以缓解,流通中的货币较为适量,使货币供应量这一重要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带动影响弱化到较小程度,有效减轻了物价进一步上涨的压力。

政府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宏观调控的能力显著提高

2008年我国面临经济和自然、国际和国内多重因素的严峻考验,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政府宏观调控更加注重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更注意把握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对经济风险更加警觉,在危难面前政府及时有效地出台了针对性和预见性较强的组合调控措施,保证了经济和金融形势的稳定,也避免了通胀局面的加剧,提升了中国经济的抗干扰和抗风险能力,宏观调控显示出强大的能力和非凡的魅力。

首先,面对雪灾、地震和暴雨汛情等自然灾害政府从容应对,一方面政策信息透明,定期发布;另一方面灾后的救援和重建积极有序,中央和地方财政各负其责,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投入抗震救灾,并形成一个有效的指挥系统。此外,对于灾区政府迅速出台了增加财政支出、减免税收和暂时不调高准备金率的政策倾斜,为灾后重建营造了有利的环境,灾后建设有序推进。西方社会对于中国政府高效率的救灾机制和高度负责任的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其次,面对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政府果断出台了取消了粮食及其制粉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和进一步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制度。严格控制农产品出口,有效地保障了国内粮食生产的供需平衡,避免了国际市场农产品大幅上涨对国内市场价格的输入性冲击。今年1-5月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而中国农产品价格却呈现回落走势,带动了当月CPI涨幅的显著回落,这得益于政府的及时调控。

再次,为避免大量涌入的热钱和越南金融动荡可能对中国产生的冲击和不良影响,政府在5月份CPI比较乐观的情况下,果断一次性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再次收紧银行的流动性。此举更多是为了防止从越南大量出逃的国际资本流入中国,之后和先期涌入的外资共同炒作资产价格,获利丰厚后全身而退,直接威胁到我国的金融安全,甚至出现类似泰国和越南的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和越南经济有很多相似之处,越南的“前车之鉴”给中国敲了警钟,越南的高通胀以及引发的危机,与越南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薄弱以及对局势判断的失误密切相关,而中国政府对于经济过热、通胀始终保持了警惕,此次央行采取更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从源头上抑制投资需求,为的就是未雨绸缪,政府宏观调控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和较强的超前预见性。

作者:祁京梅

国际粮荒经济影响论文 篇2:

亚洲经济“乱象”面面观

[编者按:自越南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亚洲经济随之阴云密布。中国、印度、韩国等国家的资本市场、物价指数、产业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较为混乱的暴跌暴涨,加之次贷的冲击还未完结,美元呈继续贬值态势,各种生产资料及粮食在国际期货上大幅涨价,特别是石油期货价格已摸至约140美元,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传导到企业生产中,必然造成利润大幅下降,如企业状况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好转,就业及消费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将凸显。现在还无法判断多米诺骨牌效应能否发生,但中国在亚洲经济充满许多变数的状况下,如何在宏观调控政策中规避风险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全球经济或将开始进入调整期

从刚刚结束的八国集团财长会议传出消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物价高涨及全球性通胀压力等都将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减速。但在目前令各方人士忧虑的物价高企和美元低迷两大焦点问题上,各国财长并没有拿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美国经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进入调整期”,这是一些美国业内人士的共识。目前全球金融行业已经累计披露超过8.3万人的裁员计划,一些经济学家和行业经验丰富的人士预期,华尔街还将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失业大军中。如果将房地产泡沫爆裂算在内,实际上美国经济,经济调整的意思其实就是经济资源重新配置。

目前,市场人士对美国经济是否进入衰退或者调整还是议论纷纷,欧美各大央行纷纷向市场注资防止经济崩溃。央行的历史其实不过百年而已,在百年前欧美国家的商业周期中,萧条来得固然突然,但持续时间一般也很短,不过一两年左右时间。在央行问世之后,繁荣期固然被拉长了,但萧条期也很长,如果央行系统不管住货币投放规模,结果就是绵绵无绝期的滞涨。

此轮自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全球经济繁荣,是以美元为信用中心,美联储起到全球央行的作用。在1987年纽约股市泡沫破灭、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及近期房地产泡沫破灭中,美联储一直采取的都是低息强心针政策,这种政策之所以一直有效,就在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包括东亚、前苏联、东欧以及中国等国家融入全球经济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为美元的泛滥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这轮经济调整,欧美央行是否还有此好运,实在不好说。因为现在全球化通胀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浪高过一浪,从因粮荒而躁动不安的海地、中东国家,到因油价飙升近期发生示威游行的法国,都显示流动性过剩是全球现象,各国生产率都到了极限。美联储这次想以邻为壑,转嫁自身危机,难度要比以前高得多。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上个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的重演,美联储低息政策造成本国经济滞胀局面,但廉价资金进入拉美国家刺激当地经济异常繁荣,一旦美联储大幅加息抑制通胀,立即引发资金回流导致拉美经济危机。这种情形在未来全球经济重复概率很大,新兴国家可能重复当年拉美经济覆辙。

最后一种可能是中国经济进入硬着陆,将全球经济拖入大萧条的深渊。因为全球经济在过去7年内通缩的最大因素就是“中国制造”,一旦中国经济进入调整,等于全球经济最后一台引擎也熄火了,接着,所有国家都要面对繁荣结束。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但在一定分析模型中是可以推测的,以上是对全球经济未来走向多种可能的推测。就目前而言,次贷危机标志着全球经济已经进入萧条期,必须进行清算。但美联储的低息政策拖延了此项调整,这使得未来的全球经济调整非常漫长而且痛苦。(一闻)

越南金融危机震波几何

越南金融经济已有一段时间,有专家认为,它可能成为第二次亚洲金融危机。今天越南爆发的货币汇率危机和必定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完全就是1997年泰国货币汇率危机和金融危机的重演。

回顾这两次亚洲金融危机,逻辑非常简单和相似:先是鼓励货币升值和汇率幅度(放宽浮动区间),接着就是洪水一般的热钱滚滚流入国内市场,触发国内令人叹为观止的资产价格泡沫,稍后就是实体经济开始出现通货膨胀,贸易顺差开始急速下降乃至迅速逆转为逆差。此时,投机热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准备撤退了。它们一旦开始撤退,汇率必然大幅度贬值,货币汇率危机就是自然结果。

越南货币汇率升值所触发的资产价格泡沫算是创造了世界纪录。2006年,股票暴涨145%,2007年继续大幅度飙升,市值从可怜的10亿美元直线增长到惊人的150亿美元,平均市盈率达到73倍。可以用无数个理由来为当年越南的牛市辩护。然而,人性自有它的规律,反过来又决定了金融市场的规律,泡沫终究是要破灭的。

越南的货币汇率危机再一次充分说明:贸然开放资本账户或实施所谓资本项目自由化,放任对国际投机热钱的监管,必定付出惨重的代价。国际投机热钱攻击弱国货币汇率和金融体系,手段之狠、出手之快、规模之大,往往不是该国中央银行所能够控制和对抗的,今天国际投机热钱攻击越南盾的手法与1997年它们攻击泰国铢的手法完全一样。当年以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攻击港元,采取的就是“双向对冲提款机战术”。

更可怕的是,那些天天寻找投资或投机机会的国际金融大鳄和他们的学术代言人。他们唯一的行动指南就是自己的最大利益,希望货币升值的时候,他们会找到诸多理由来证明货币如何价值低估、如何应该升值,对越南盾是这样,对世界其他货币也是这样。当他们希望货币贬值时(即当他们准备或已经做空货币时),那升值的理由瞬间就变成贬值的理由。

前一段时期,当越南国际收支和通货膨胀开始出现恶化迹象的时候,那些曾经以为越南盾应该升值的人,立刻高呼越南货币必须贬值;那些曾经为越南高唱赞歌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立刻翻脸不认人,将越南国家信用等级从“稳定”贬斥为“负面”。当然,整个次级债券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那些可怕和可恶的信用评级机构,它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为所欲为。信用评级机构、国际金融大鳄和他们学术代言人的嘴脸没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心目中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的经济学,没有什么真正的汇率理论,没有什么真正的评级模型。他们只有一个学说和一个模型:那就是他们自身的奖金和分红最大化模型!

越南此刻面临的货币汇率危机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很可能预示着:(1)起自2001年的美元贬值周期正在结束,新一轮的美元升值周期即将开始。然而,每一次美元周期的逆转,总是伴随着一场规模或大或小的全球金融危机。拉美债务危机如此,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如此,今天亦不会例外。(2)人民币升值预期很可能迅速逆转。已经有许多迹象表明:人民币升值预期正在悄然开始减弱甚至未来有贬值预期,一年期无本金无交割(NDF)的远期人民币汇率走势曾经多次出现大幅度回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信号;美元相对欧元等主要货币近期贬值已经严重乏力,显示美元正在孕育升值动力;美国财长业已开始唱多美元,为美元的长期走强大声疾呼。(3)中国的通胀压力不小,出口增速开始出现下滑,许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资产市场日益萎靡,都是本币汇率开始贬值的前兆。

根据新兴经济体货币危机理论的“归类逻辑”,当前韩国、越南,以及印度、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国家都出现货币贬值征兆,由此可能产生的风险值得高度关注。(幕兰)

印度的动荡有多深

从地缘经济来讲,亚洲经济正在走向相融相合。在越南遭遇经济动荡之后,在亚洲谁会成为下一个受伤的国家呢?

“通货膨胀不断高企、贸易逆差不断加大,卢比加速贬值,股市暴跌……种种迹象表明,印度也正徘徊于危机边缘。”专家学者这样认为,相对于越南,印度经济前景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印度正面临金融压力加大

“在越南发生危机后,我们更加关注印度了。”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干杏娣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近期印度的表现,与越南经济动荡前有点相似。

印度商工部最新统计数据表明,1~3月贸易逆差204.8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飙升近一倍。6月6日,公布的最新通胀指数也跳升至8.24%,创数年来新高;卢比同样遭遇投资者抛售,4月以来最大跌幅超过7%。印度股市也没能幸免,今年已累计下跌3成。布隆博格监测的数据显示,海外投资者在印度股票市场上投入的资金,已经从净流入转为净流出,这是自2000年以来的第一次。

高油价的挑战

干杏娣说,印度确实存在不小的问题,其经济脆弱性很明显。目前,印度政府正处于这两难局面下,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将决定整体经济今后的走势。

此外,印度更需面对高油价的挑战。瑞士信贷最近发布报告称,印度75%的原油消耗依赖进口。预计2008年印度GDP将增加至1.34万亿美元,如按目前油价水平进行原油补贴,全年补贴金额将高达292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2%,是2007年的3倍。特别是进入2008年以后,印度又加大了石油进口力度。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印度难以维持高额的原油补贴。如果支撑不住,放弃补贴,必定引起通胀进一步大幅度上升。

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

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印度占世界GDP的份额约为4.5%,它和中国均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干杏娣表示,印度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决定了它的影响力。如果出现经济动荡,影响必定超出越南。

作为“金砖四国”的成员,印度经济出了问题很可能被解读为新兴市场都面临危机风险,恐慌和消极心态被迅速放大,新兴市场环境恶化,国际市场将因此出现较大调整。

不过,中国社科院亚太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小雪表示,印度出现类似越南的金融市场动荡的可能性比较小。印度目前通胀的根源,主要是国内消费需求及投资需求的拉动,以及国际原材料与粮食价格上涨。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印度政府就开始针对可能出现的大幅度通货膨胀采取措施,使印度房地产、股市没像越南出现失控的虚高现象。而印度的外汇储备也远远高于越南,其位居亚洲第三的外汇储备无疑为其金融市场上了一份保险。

此外,印度由于在1991年曾经发生了支付危机,此后便十分重视国际债务问题。目前,印度的债务结构比较健康。(一言)

中国将要面对什么

中国央行日前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8)》,明确列举了当前需要关注的九大风险,其中明确地指示,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防范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引发的传染性风险”。同时,中国银监会日前发文要求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暂停开办外汇保证金交易业务,这也是出于对国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的考虑,紧急规避风险。

但,越南的这场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影响不会很大,主要是对大家的信心有一定的影响。越南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讲到,我觉得目前只是个“货币危机”,能不能定义为金融危机现在还不是很明确。因为如果定义为“金融危机”就意味着越南的银行体系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如企业破产、银行资产负债表恶化,甚至银行有破产的危险,或者是银行出现破产。如果仅仅是货币危机的话,则只是反映在金融市场里边,比如对货币的币值和股票的影响。

“新兴经济体经济脆弱性的不断提高有可能对我国构成传染性的威胁。”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媒体这样表示。此前他曾撰文指出,除了越南之外,当前在阿根廷、韩国以及印度、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国出现的货币贬值征兆,也大大增强了中国被感染的可能性,中国应该对此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危机所具有的传染性提高警惕。

“目前中国应该加强对于热钱的监测,并为潜在的危机制定应对的预案。”他进而表示,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人民币的汇率弹性,这是遏制热钱、避免危机的有效手段。此外,由于通胀是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央行之间应该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也表示,危机的传染机制是非理性的。如果越南危机进一步扩大,不排除进一步向其他国家蔓延的可能性,中国也可能会被传染。中国一方面需要做好危机救援准备,另一方面应该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升值,以免为出逃的资本提供更多的获利机会。

不过,由于中国经济和越南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同,人们应该避免陷入到新兴经济体货币危机理论的“归类逻辑”中。

鲁政委指出,越南的高通胀以及引发的危机,显示出了越南政府对于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薄弱,而在这方面,中国显然要大大强于越南。这表现在中国政府对于经济过热、通胀都保持了警惕,并采取了各种调控措施。目前通胀水平也处于可控范围内,并可能进入到了下滑通道中,此外,我国贸易持续维持顺差,经济结构和出口竞争力方面也均向好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经济基本面要大大优于越南。(一言)

国际粮荒经济影响论文 篇3:

在高水平均衡中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全球粮食短缺和价格高涨正日益引起各国密切关注。如果不解决持续走高的粮食价格问题,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将受损。据统计,世界主要粮食价格自2005年以来已上涨80%。今年3月,大米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小麦价格创下28年来最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在印度新德里召开新闻发布会说,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1980年以来最低水平,只有4.05亿吨,仅够全球食用8-12周。当前,全球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粮食危机。

本轮全球性粮荒有诸多成因,如能源价格上涨、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收成、新兴经济体需求增长和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等。此外,粮价走高与国际金融市场走向也密切相关。自去年夏天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欧美等国家多次下调利率,这些国家的固定收入投资回报率明显减少。加上欧美股市屡屡下挫,急于为手头资金寻找出路的投资者自然转向商品期货,因此,包括农产品、能源和金属等在内的期货必然全面涨价。

在国际粮食危机加深,粮荒地区扩大,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世界组织都在为此担虑、发愁,纷纷寻求救赎出路之机,我国却"风景这边独好"。 今年夏粮生产有望实现连续5年的增产,单产将再创历史新高。

近2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一直在丰收与歉收之间波动,连续稳产增产基本没有超过3年。然而,从2004年至今,我国粮食连年丰收,2007年粮食总产达到1.003万亿斤,而今年有望再创历史最好水平,从而首次实现连续5年增产的目标。这除了天公作美以外,主要得益于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有力支撑。

在我国,“三农”工作被列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始终给予高度重视。近年来,农业基础性地位方面的政策明确,各级政府落实到位,使我国在粮食生产、流通和进出口等各个环节均具备了应对国际粮价震荡、保障国内粮食供给、保持粮价基本稳定的条件。正如温家宝总理今年4月5日-6日在河北农村考察农业和春耕生产情况时指出,政府的目的就是让农民愿意种粮,放心种粮,卖出好价钱。他表示,国家粮食安全了,农民的收入也就有了保障。近期,全球众多主流媒体纷纷以温总理所说的“中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主旨,突出报道了我国政府近来连续出台一系列针对性举措,积极而得当地应对险情持续加剧的新一轮全球性“粮荒”的来临。

在为我国粮食连续丰收而高兴的同时,我们仍应不忘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来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其一,在现有制度安排下,受18亿亩耕地资源约束,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很难再有大的提高。而且,粮食作为现代工业重要原材料的地位正在不断得以强化。本轮国际粮价上涨的最主要原因,即在于以能源替代为代表的、新的粮食需求急剧膨胀,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匮乏同时又严重依赖原材料大量投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而言,至少意味着未来发展基础不够坚实。

其二,我国粮食安全并不意味着世界粮食安全。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外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势必会以种种方式传导至国内,因为小农经济的散和弱,我国在"入世"后实际丧失了一些重要农产品的定价权,由此,国际市场每每出现的价格异动,经常恶化为价格制定者对价格接受者的利益盘剥。

为了化解上述矛盾,我国政府已经采取多种措施试图推动均衡水平向上发展,如,全面取消农业税、不断增加支农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等等,应该说,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是明显的。

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农民最多的国家,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基本实现粮食自给而自满,要看到,当下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非常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长期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三农"问题仍很棘手,因此,对于事关民本的粮食安全必须作更长远的安排。这其中,除了确保基本耕地、开发荒地资源、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推动专业化生产等基础性工作外,还应加快推进粮食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对于粮食安全保障的基础性作用,具体包括:培育粮食市场主体,扶植大型粮食企业;完善市场交易方式,创新粮食流通业态;健全专项粮储制度,提升政府调控能力,等等。唯其如此,方能在更为高级、更为动态、更为开放的均衡中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作者:本刊评论员

上一篇:实践教学法律基础论文下一篇:医疗事故法律鉴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