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犯罪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青少年犯罪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犯罪主体多元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动机荒诞化、犯罪手段智能化。针对这些变化,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四维度来探究原因,这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将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犯罪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村犯罪研究论文 篇1:

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也得到了迅速的提升。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名词:留守儿童。发展至今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我国国家平稳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父母关爱缺失、义务教育功能无法发挥作用、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使得留守儿童犯罪率居高不下,形势非常严峻。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概述,其次分析了我国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再次介绍了防止我国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最后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

一、我国留守未成年人犯罪概述

根据2017年社科学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非常庞大,已经成为一个需要社会给予高度关注的群体。其中六周岁以上的处于上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占据留守儿童的67.27%。其中有87%的留守儿童分布在农村,并且主要集中在海南、湖南、四川、重庆、江西、安徽等省份。从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犯罪的案件分析来看,其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抢劫罪、故意伤害罪、搶劫罪、盗窃罪、抢夺罪、盗窃罪、敲诈勒索罪等犯罪类型。从上述罪名来看,农村留守未成年犯罪呈现侵财性和暴力性等特点。

二、我国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一)父母关爱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陪伴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来说,家庭的不完整对于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与父母之间缺乏紧密的感情,父母的缺失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自发地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

(二)义务教育不能有力保障

根据调查显示有83%的农村留守未成年人都是有祖辈隔代培养,祖辈年事已高,再加上自身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本身就和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这也是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受制于当地的经济水平、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限制与约束,针对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成长所提供的必要的教育与关爱是欠缺的。学校和家庭之间也并未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从而导致有相当多数量的农村留守未成年人会出现逃学、厌学、辍学的情况。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是多数的学校,包括农村的学校的办学思想出现偏差,多数学校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教育,这都是导致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的重要原因。

(三)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该时期社会转型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城乡二元化、留守儿童、农民工问题的出现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虽然中国地大物博,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分配、供需关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的平均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三农问题的严重性也在日趋恶化,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迁徙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其中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就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城市公立学校需要农民工子女缴纳不菲的借读费,从而导致多数的农村留守未成年学生被送到办学条件不是很好的学校。另外,农民工就业的不稳定性,也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影响,从而影响农村留守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防止我国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增强家庭关爱

家庭具有导向、启蒙功能,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第十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预防犯罪教育时,应当将教育计划告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结合学校的计划,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教育。因此,家庭对于未成年人成长及未成年人保护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一个相对和谐、美满的家庭往往能对未成年人的性格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家长应当增强与子女联系的密度,减少因为不能陪伴导致子女身心健康出现问题的概率。

(二)规范教育机构,强化教育功能

政府应当贯彻落实国家义务教育制度,保障义务教育强而有力的实施。确保做到减少外出务工子女上学择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转变当前学校普遍存在的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能够让学校教育承担一部分家庭教育的责任,转变当前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强化学校心理教育的作用,发挥学校承担社会责任的作用。

(三)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首先需要改变当前二元户籍管理制度。虽然当前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在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制度的存在让农民获得了不平等的对待,也限制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户籍制度的存在也是限制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重要原因。权衡户籍制度的优劣,发现户籍制度的存在弊端大于优势。因此,需要改善当前的户籍制度,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工作。

(四)增强法制教育

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源于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法制意识的淡薄,学校应该意识到上述问题,并且充分发挥学校的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功能。针对农村未成年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法制教育的课程不仅应该注重传输法律知识,还应该根据未成年的心理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素材。

四、总结

对于农村留守未成年犯罪的研究,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个人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安定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儿童权利公约》旨为世界各国儿童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标志着努力改善儿童生活环境任重而道远。改善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转变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不利局面,早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顾晓军.浅谈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品格证据的具体运用[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6年第5期.

[2]赵从萍.未成年人品格证据制度的现状和完善[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7年第5期.

[3]裴小梅.“留守儿童”犯罪的社会千预—“留守儿童”犯罪引发的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5卷),2015年第2期.

作者简介:

朱禹承(1997.4~ ),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本科,研究方向:法学。

作者:朱禹承

农村犯罪研究论文 篇2: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摘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青少年犯罪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犯罪主体多元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动机荒诞化、犯罪手段智能化。针对这些变化,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四维度来探究原因,这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化;青少年犯罪;文化冲突

一、 现代化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现代化进程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普遍现象。有的专家甚至称青少年犯罪是继环境污染、毒品之后的第三大世界难题。虽然各国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不同,但从全球看,青少年犯罪不容小觑,依然十分严峻。1991年全美杀人被捕的青少年比1987年上升了85%。1997年美国发生骇人听闻的中学校园枪击事件,轰动全国乃至震惊全世界,尽管近年来情况有所好转,但仍不容乐观。不难看出,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和谐造成社会制度不健全、贫富差距加大、教育不均衡,青少年站在时代最前列,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触角”犯罪增多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现代化进程中青少年犯罪的新趋势

1、青少年犯罪主体多元化

第一,犯罪主体低龄化,未成年犯罪增加。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初始年龄相比70年代明显提前,青少年初次违法犯罪的高峰年龄是17-23岁。近年来,未成年犯不断增加。据新华社报道:15-16岁的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2.6%,青少年犯罪者中有一半以上处在花季雨季期,却不幸早早凋谢,背负沉重的枷锁。第二,高学历犯罪主体增加,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生犯罪仅占青少年犯罪的1%,文化大革命时期占到2.5%,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竟占到青少年犯罪的17%。第三,女性犯罪数量明显上升。传统社会女性禁锢家中,切断了与社会联系的机会。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女性主权的不断增加,为她们犯罪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从性别上看,男性一直是犯罪的主体,但女性犯罪数量却不断增加。据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心统计:女性犯罪在文革前仅占我国犯罪人口的1%,近几年达到10%,个别发达城市竟高达15%。

2、青少年犯罪类型多样化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类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除了传统的犯罪外,新的犯罪类型层出不穷,逐渐向国际青少年发展类型靠拢。首先,涉“性”类犯罪。所谓“性”犯罪是指性行为方面的侵害公民人身权利,妨碍正常人际交往,危害社会秩序的故意犯罪。诸如强奸、猥亵罪、卖淫嫖娼等。尤其是少女卖淫现象。部分少女卖淫是为了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出卖肉体,从事非法卖淫。其次,毒品犯罪,国家禁毒委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现有吸毒人员79.1万人,比2003年上升6.8%,在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人员占70%。再次,暴力犯罪,由于嫉妒、报复心理或因感性纠葛、心理扭曲而实施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绑架、强奸等违法活动。由于青少年生理、心理都不成熟,人格尚不健全且涉世不深,做事常常不计后果,是暴力性犯罪的主体。

三、现代化进程中呈现青少年犯罪新趋势的原因

1、经济因素与青少年犯罪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弊端也逐渐凸显。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青少年不能理智处理经济发展带来困扰,造成心理落差,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经济贫困下的青少年犯罪,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贫富差距逐步加大,尤其是偏远地区以及落后的农村。在“农工潮”中有大批农村青年进程务工,因为所受教育的有限性又没有技术,只能依靠一身蛮力赚钱,干的是最脏最累的工作,受最差的待遇,领最少的工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目睹城市人萎靡奢华的生活,在强烈的对比下,难免会心生抱怨,产生不满情绪,他们一旦在生活、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极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2、教育缺失与青少年犯罪

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讲究适当的方法。且不说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大多数家庭在教养方式上存在误区。有的父母盲目的溺爱孩子,孩子当作家里的“小皇帝”对其言听计从。专制型教育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报复心理。另一方面,在学校中一部分老师自身素养较低,注重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漠不关心,认为孩子将来没出息。导致孩子自卑心理、厌学情绪,最后甚至辍学。据2013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学历以下的达到65.5%,不难看出,学校教育缺失与青少年犯罪显著相关。

【参考文献】

[1] 路琦,董泽史,姚东,胡发清.2013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青少年犯罪研究,2014,(4).

作者:王志根

农村犯罪研究论文 篇3:

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度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路径探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中国崛起。由于时间、精力以及经济条件有限,很多农民工的子女留在了家乡,从而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父母关爱的缺位、隔代监护的缺陷、农村教育资源的有限性,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调研组在同时承擔假期公益辅导和教育扶贫调研两项任务的前提下,在对河北深度贫困地区的Q村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探索了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方案,对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深度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乡村振兴

一、深度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受教育现状

(一)学业层面

由于隔代监护的存在,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和教育理念相对滞后,难以给孩子有效的学业辅导。同时,农村经济条件的有限性导致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二)心理健康层面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都是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时间长,回家探亲次数有限,导致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而隔代监护又受制于老人的精力、沟通能力、知识水平、教育观念等因素,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存在重生活轻情感、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而老师由于教学任务的刚性和考核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往往很少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性格内向、自卑、孤僻、思想消极、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在留守儿童中比较常见。

(三)综合素质层面

由于家长和学校都非常注重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许多孩子学习是出于功利性目的。同时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留守儿童家庭基本都有了手机,由于缺乏管教,留守儿童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手机游戏上,对学习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二、原因分析

城乡二元体制是留守儿童教育产生问题的制度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推进,市场化的过程伴随着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工作为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由于城市消费水平高,农民工收入相对较低、生活条件差、工作不稳定、社会福利待遇差等不利因素使得大部分农民工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家乡接受教育。受制于祖辈的知识水平、教育观念和精力,以及父母的长期外出、家庭教育的缺失等,导致留守儿童教育产生问题,而学校长期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也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学业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解决路径探究

(一)假期支教与“互联网+”相结合

假期支教的志愿者大部分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利用假期进行短期教学服务。这样的短期支教虽然能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方法上进行创新,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服务时间短、缺乏系统性教学等问题。因此,短期支教结束后,仍可通过运用互联网对孩子们进行帮助辅导,将支教一直进行下去。

(二)发挥村委会的作用

调研组所调研的Q村开创了村校共建的新格局,村委会出资聘请优秀编外教师,设置教学质量奖和全勤奖。村委会虽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机关,但是其在村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村民中也具有号召力。通过村委会对接、村校共建,既可以缓解深度贫困地区学校的资金问题,又可以促进村委会职能转变,拉近干群关系,提高其公信力,对于完善基层治理也大有裨益。

(三)利用驻村工作队的优势平台,对接社会资源进校园

可以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优势,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参与教学,在不打乱日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开展综合素质提升教育,为教育扶贫作出贡献。同时,驻村工作队参与教学也能够帮助工作队及时融入当地生活,熟悉当地环境,拉近与村民的距离,便于其他工作的开展。此外,驻村工作队的社会资源也绝非一般行政村或者镇中心校所能比拟的,更多的社会资源也能促进学校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尚广鸶.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面临

的问题解析[J].法制博览,2018(34):259.

[2]王鹏飞,郭文旭.论农村留守儿童受

教育权保护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8(04):81-88.

[3]周黎.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现状的多

维保护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0):256.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法学院)

作者:刘翼峰

上一篇:铁路装备制造论文下一篇:稳定税负税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