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资产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电力企业资产规模的不断增加,如何引用新兴资产管理手段,优化管理模式,确保资产良好运行,进而保证供电质量,成为电力企业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资产墙模型可以分析企业资产规模的历史发展趋势,同时还可以通过预测企业中长期资产投资规模,缓解电力企业未来资产管理压力,并释放资金压力,为电力企业合理规划资产布局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电力企业资产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电力企业资产管理论文 篇1:

财务集约化对电力企业资产管理方法的影响分析

作者简介:张东平(1983 -),女,汉族,本科,中级会计师,任职于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安徽合肥,从事会计与融资研究。

摘要:固定资产管理是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有益于优化电力企业资产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作用和目的。继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提出后不久,财务集约化和SAP系统在电力企业得到了覆盖式推广和应用,从而带来了资产管理模式的巨大变革。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以及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的产生过程,最后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财务集约化环境对当下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财务集约化;资产管理;全寿命周期

引言

在电力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占比高达80%。随着电网分布的飞速发展,主、配网工程及城、农网改造工程的加速投入,固定资产年均递增幅度达 20%以上。因此,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然而规模大、分类多、分布广、更新快的突出特点给固定资产管理,尤其是在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衔接、“账、卡、物”相符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多年来,电力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上经过不断地尝试创新和改进,资产管理正不断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传统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正经历一场彻头彻尾的改革。

1.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此前在电力企业中普遍实行的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相分离的管理模式,将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个过程按照空间或时间进行划分,各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进行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实物维护或价值管理等工作,在管理过程中涉及财务资产部门、生产技术部门、物资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和单位。但由于各个部门和单位的战略目标、工作范围和职能划分的不同,其通常只着眼于自己部门的资源利用和工作绩效,不能够统筹考虑整个资产管理工作的优化配置问题,缺乏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评估机制,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足。

2.全新资产管理理念的诞生

实施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电力企业基于电网发展的新形势,为改变传统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而做出的新的尝试和创新,是国家电网公司为了实现 “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战略目标而做出的新的战略举措[1]。其将电网信息化、系统化融入资产管理工作的思想,实现了资产管理思想由职能划分向系统统筹的转换,极大地提升了资产管理精益化、精细化水平,有效降低了管理冗余和资源浪费,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进一步扫清了障碍[2]。

而财务集约化为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实现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它借助现代信息统筹工具进行固定资产信息的高度集成,实现了价值管理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从全局的角度统筹并优化配置信息、管理资源,有效降低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彻底解决过去由于信息不同步、沟通不流畅、配置不合理及管理权力分散而造成的低效、无效问题[3],为全面成本管理和全面内部控制制度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财务集约化对电力企业资产管理的影响

3.1财务集约化使资产管理实现横向集中

由于国家电网集团覆盖范围广,地域和发展情况各异,不同的分(子)公司有着大相径庭的管理风格和经营模式,资产管理信息不互通、不共享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管理冗余,使得集团内部管理效率极为低下。财务集约化通过引入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将SAP系统与生产MIS系统相互集成,搭建起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总体资源的综合统筹利用。

财务集约化在SAP系统内建立了完整的固定资产台账,实现了全省乃至全网范围内的信息共享。通过在统一的SAP系统内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进行固定资产价值核算和管理,并通过利润中心相互区分。通过公司代码、利润中心及成本中心的运用,分割省、市、县分(子)公司的操作权限和查询权限。母公司通过灵活方便的综合查询、统计、汇总功能可即时查询和分析各分公司及子公司的资产管理状况。这就有利于母公司从规划、立项、设计、设备招投标等决策环节开始,到交付、建设、安装、投运等建设环节,最终到资产使用、维护、停用、报废等运营环节结束,真正实现全程管控,进行高效的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3.2财务集约化使资产管理实现纵向集成

近年来,虽然电力企业不断加大信息化投入,但大部分资产管理系统模块仍处于信息“孤岛”状态。目前,计划、物资、基建、生产、财务等各职能部门各有其独立的信息系统,资产价值管理信息与实物管理信息的相互孤立,造成了极大的数据浪费,信息传递不及时、不灵活,难以为提供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所需信息。

财务集约化通过技术手段制造系统接口集成了财务管控、SAP系统、营销MIS系统、生产PMS系统等各个系统,通过数据联通,彻底改变了过去财务部门只管资产价值、生产部門只管资产实物,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管资产与用资产脱节的状况,实现了物资、项目、设备、资产集约化管理。

3.3财务集约化使资产管理实现流程再造

财务集约化不仅能够实现数据集成,同时能够在管理平台中融入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利用管理工具优化工作流程、细化工作节点、完善工作环节,将工作要求落实到系统操作环节中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制度执行力。在财务集约化平台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不断梳理和细化各项业务的操作流程。同时结合固定资产全寿命过程管理的要求,突出对工作节点的控制,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关键流程,在关键环节进行权限控制和审批监督,减少人为影响因素。

3.4财务集约化使资产管理实现动态监控

目前,由于我国电力企业资产分布地域广、规模大、数量多、变化快,大部分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是静态和局部的,财务数据难以与实物资产变动保持动态实时更新。大部分电力企业所谓的固定资产管理其管理的主要是固定资产的卡片。但是,固定资产是有生命周期的,在其从建立到报废的整个过程中环环相扣,仅仅依靠静态管理很难全面了解和评价资产状况。

而财务集约化通过SAP平台实现了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实时同步和信息共享。资产从申请采购到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完整地记录在案,其运行状态在资产卡片与设备台账中同步并且动态地反映着。即使某项资产的关键字段被改动过,其变更记录也将清楚地记载操作人、变更时间和更改事项。财务集约化突出地表现出与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理念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固定资产动态的、全过程、全生命的管理。

4.结论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需要各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努力的管理体系,而财务集约化这股年轻的力量给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的实现提供了优良的平台。通过细化对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各项具体措施的研究,实现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的无缝衔接,从而进一步推进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崭新面貌和更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作者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张勇,魏玢.电网企业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思考.电力技术经济.2008,20(4)

[2]蔡亦竹,柳璐,程浩忠,马则良,朱忠烈.全寿命周期成本(LCC)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综述.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39(17)

[3]黄颖,林春红.基于财务集约化理论下的供电企业资产管理风险控制探究.2014,42(12)

作者:张东平 王红梅 姚岚 刘少华 张光亚 程曦 吴周 林士明 赵雪婷

电力企业资产管理论文 篇2:

浅析“资产墙”在电力企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 随着电力企业资产规模的不断增加,如何引用新兴资产管理手段,优化管理模式,确保资产良好运行,进而保证供电质量,成为电力企业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资产墙模型可以分析企业资产规模的历史发展趋势,同时还可以通过预测企业中长期资产投资规模,缓解电力企业未来资产管理压力,并释放资金压力,为电力企业合理规划资产布局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 电力企业;资产墙;投资规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的投资强度进一步加大,投资规模迅速增加。面对庞大的资产规模,电力企业如何提升资产管理效率,科学规划电网建设,有序进行资产改造是电网企业资产管理的难点和重点。目前电力企业对资产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对资产投资预测规模的研究较少。而资产墙模型不仅可以反映企业历史上不同年份投入运营的现有资产规模,而且通过资产墙结合资产的使用年限,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投资规模,即资产墙能纵观资产的过去、现在,还可以预测未来,从而避免电力企业较大的资金及供电可靠性压力,优化资产运营策略。

一、“资产墙”分析理论概述

“资产墙”是时间序列预测法的一种应用,即以横轴为时间序列,纵轴为资产规模(包括数量、价值等)的一种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将资产的历史数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一方面可以观察资产过去的变化趋势和现在的规模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平移年限,预测未来的资产规模。结合资产全寿命周期,资产墙的应用可贯穿资产整个寿命周期,使各个领域的管理者迅速接收资产的关键信息及未来趋势[1]。

二、“资产墙”在电力企业资产现状分析中的应用

在电力企业资产管理中,不同的管理需求使得对资产的现状分析是多维度的,如资产数量、年龄和价值规模等,多维度的分析符合电力企业资产精益化管理的要求[2]。

(一)电力企业资产数量分析

资产数量主要反映电力企业各类资产的数量结构,从资产墙中,一方面可以直观发现电力企业过去对资产的投资规模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电力企业自身的发展变化趋势。单类资产的数量资产墙是以时间为横轴,数量为纵轴的图形,资产总数量资产墙是各类资产数量资产墙叠加的结果[3]。

(二)电力企业资产年龄结构分析

资产年龄表示资产从开始运行截止到目前的使用时间,反映在资产墙上,即以使用时间为横轴,资产数量为纵轴的图像。通过资产年龄资产墙,可以直观观测到电力企业资产在不同使用时间上的分布情况,也可观测企业的资产年龄的集中趋势。

(三)电力企业资产价值规模分析

资产价值规模分析包括资产原值规模和资产净值规模,在资产墙中,横轴以时间为序列,纵轴为资产原值价值体现。在计算资产原值资产墙时,可通过ERP系统直接提取资产原值数据,若在数据不理想的情况下,可通过单类资产数量和原值计算获得资产原值资产墙。资产净值资产墙则表示的是一段时间内电力企业的资产净值,可真实反映电力企业的资产价值情况[4]。

三、“资产墙”在电力企业资产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目前电力企业的投资规划将重点放在电源分布、设备负荷、电量需求方面,没有综合考虑设备资产未来技改、大修和退役报废的电网投资的影响。而资产墙可通过合理的平移年限,预测电力企业未来需要投资的规模,一定程度上为电力企业制定投资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以“资产墙”预测投资技改规模为例,具体步骤为下:

1.建立单类资产的资产原值资产墙。

2.确定平移年限,在“资产墙”模型中,一般选取资产折旧年限和技改年限作为分析的年限参数。折旧年限是电力企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技改年限是电力企业对各类设备允许退役、更换改造的年限要求。

3.进行预测分析,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4.制定技改策略,一般通過平移不同的年限进行修正,其目的是避免电力企业现金流的集中输入,造成电力企业较大的资金压力。

图2表示单类资产资产墙预测结果,其中绿色部分表示技改规模的预测,可知墙的形状是“高尖形”,而蓝色部分表示通过修改平移年限后的技改规模预测,相较于绿色部分,蓝色部分是“矮胖形”。对电力企业来说,制定差异化的技改策略可将企业资金进行合理分配。

四、结语

随着电力企业实物资产规模的持续上升,电力企业运行维护、更新改造任务越来越重,因此对电力企业来说,研究资产的历史发展趋势和现状规模对企业资产管理有重要的意义,但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电力企业大规模资产大修技改策略,推动资产技术改造检修有序进行,以缓解电力企业资金压力。而“资产墙”模型可以很好地契合电力企业资产管理的需要,不仅可以观测资产的过去和现在,而且还可以预测资产的未来投资规模,并通过合理地平移资产技改年限,避免企业出现集中的资金输出压力。

参考文献:

[1]张俊波,邵永刚.基于电网实物“资产墙”的技改预测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4):18-20.

[2]石金平,谭学钟,杨帅.论电网“资产墙”分析模型的研究与应用[J].电子世界,2018,22(013):33-34.

[3]罗宇.基于资产墙的电网企业资产运维检修资源预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4]杨威.电网一次主设备技改修理投资优化模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

作者:吴建军 张振 冀东红 姚永亮 陈振勇

电力企业资产管理论文 篇3:

对电力企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现代科学先进技术以及设备的完善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奠定了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电网的建设使得企业能够收集大量的信息。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收集到的数据在处理的时候不够彻底,价值挖掘地不够深。电力企业资产信息化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电力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等待着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来解决。

关键词:电力企业;资产管理;信息化

一、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数据作为新时代重要的分析基础之一,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计算机作为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变。企业应该把管理模式信息化作为发展的首要考虑对象,并且把企业信息化管理作为战略性的手段。数据的巨大作用体现在各大行业能够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共享等一系列操作,在进行管理时获得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数据资产管理的核心是数据资产化,也就是说数据可以和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人才资产并肩,成为企业能够不断创造价值的一种核心资产。能够将数据运用地十分熟练,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是信息化管理十分重要的一步,也是完善资产管理的首要任务。

二、电力企业资产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用以约束管理层及员工行为

在应对复杂的市场需求的同时,公司面临着许多内部和外部影响,其中一些可能造成重大损害。公司已经认识到建立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以防止这种影响是更安全和更便宜的。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用以约束电力企业管理层及员工行为是导致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因素,企业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健全的有用性。

(二)预防性的国有资产财务管理观念不强

电力企业在国家政策、文件的制度约束下,已经规范地建立起了相应的国有资产保护体系,但是存在着预防性的国有资产财务管理观念不强的问题。原因在于对电力企业自身内部预算约束不强,缺乏国有资产的绩效评估体系,责任划分不明显,往往会引发资产管理过程中的不必要问题的出现,在固定资产实际管理中,忽视运营和处置階段系统性的管理,反而注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将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电力企业中固定资产一般情况下种类非常多,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固定资产管理涉及跨部门合作,而多部门合作管理,则存在缺乏统一协调的问题,往往造成权责不清的现象。

(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

现今,我国企业在行业管理上由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综合主管部门负责,相应机构也进行监督管理。企业资产由上级公司代表国资委行使出资者权利进行管理。考察企业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我们会发现一个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委托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缺陷,庞大的企业国有资产使得作为产权主体设计的国资委对每一笔产权交易的控制存在现实困难。

(四)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虽然基层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从采购到最后资产的清查一条时间线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在人员奖励和处罚方面做的不够完善,这将会极大地打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其制度与信息系统的有效结合也不完善,对数据的处理应用也不到位。

三、对电力企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信息手段,提高人员的管理意识

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到管理风险的大小,同时涉及固定资产各个部门、多条业务线的多项业务,所以在电力企业的整体运营平台上,以风险管理为纽带掌控企业面临的未知风险,促使企业员工在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及时地控制业务系统自身的风险,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为了避免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发生,企业应当倾向于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的首要任务不是找出欺诈的原因,而是发现和制止欺诈的进一步扩大。内部控制系统,如果设计和运作良好,将确保它将在所有部门取得成功。然而,即便如此,内部控制仍然无法找到解决欺诈的办法。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内部控制应与其他控制措施(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合作,并在有能力的范围内实施新的预防欺诈方法和技术。

(三)加强预防性的国有资产财务管理观念

预防性国有资产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确保公共资金的合理使用,以透明、经济、高效和有效的方式实现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预防性的国有资产财务管理活动来识别和阻止可能的非法活动、关系或行为,这些活动、关系或行为会导致相关组织或个体骗取或不经济地使用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四)营造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发展的监管环境

在企业资产管理业务开展中,其内在属性会直接影响到还工作的跨业态、跨市场、跨领域等特征,在分业监管格局背景下,各部分业务的跨界、跨业经营,都是需要进行严加监管的,确保相互之间的协调一致,符合实际标准要求。为了进一步保证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可以定期进行资产管理业务市场的调研工作,对一些发展不好的资产管理业务基于一定帮助,以及积极推广发展比较好的资产管理业务方式,营造出良好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监管环境。

(五)明晰企业产权

国有产权保护不等于不让产权流动交易。产权明晰后才能进行国有产权的交易转让。我们要鼓励产权的阳光交易。在规范的产权市场里通过场内透明交易保护国有产权,让国有产权在流动中得到保护。电力企业的产权转让流失问题由为严重,更应该在明晰产权的同时规范交易行为让所有的产权交易都在产权市场监督下公开进行,避免过去的关联交易行为。

四、结语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企业资产管理平台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从单纯的数据管理扩展为与预算、采购和实际使用都相结合的综合性大数据管理平台,成为企业资产管理制度创新、方式创新的基础。在保障资产账目清晰的基础上,高效地利用资产管理信息平台非常有利于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通过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明确资产管理的目标及责任,减少不必要的损耗,避免因管理不当因素造成的损失,重视数据的应用,提高电力企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效率,真正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梁怡青,程伟.基于供电企业资产盘点工作的营销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分析[J].内蒙古电力技术,2016,34(05):44-47.

[2]周勤.基层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控信息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0):115-116.

[3]谭英.关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几点思考[J].企业经济,2007(02):65-67.

作者:徐璐

上一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财务会计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