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通过阅读了近十年来的国内期刊中的相关文献,将学校文化的相关概念,研究状况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目的是为了把握研究动态,为这方面的研究者提供较为系统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做一点有益工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篇1:

农村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摘 要] 农村教育和城市相比依旧存在很大差距,为了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很多政策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点进行文化建设,体现文化个性,形成自己的特色。本文重点对农村小学文化建设进行研究。

[关键词] 农村;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农村学校要加快发展,文化建设是首要的因素,加强农村学校的文化建设是摆在农村小学师生面前的首要任务,时间紧迫,要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进行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教育的顺利实施、农村学生的和谐发展,都需要农村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一、农村小学文化特色建设

1.农村文化是农村小学文化的生存土壤

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农村文化是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可以说正是乡村文化赋予了乡村学校不同的个性。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农村文化的根基。与城市文化相比,乡村文化保留了更多的传统文化特征。

2.农村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是农村学校文化的本土化

本土化是農村小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农村小学的文化根基在农村,那里有广阔的田野、乡土民风,农耕文化会对农村小学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农村小学文化建设中要吸收农村的优秀文化,同时引进先进的城市文化,让两种文化有机结合,促进农村小学文化的建设。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过程。
二、农村小学文化特色建设的必要性

1.促进农村学生和谐发展

有专家提出,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农村小学的文化处于劣势,城市文化占主导地位,因为,城市文化是正规教育的主流文化,而农村学生所熟悉的农村文化则经常被“忽视”。农村小学要摆脱在文化建设中的劣势地位,就要依靠当地的文化基础,扎根农村,突出当地的地域文化优势,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鲜明的文化特色,进而促进本校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促进农村小学的文化建设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文化建设是推动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加强农村小学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农村小学要利用好当地的文化资源,同时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一些农村小学的硬件教育设施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三、农村小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在农村小学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未有效发挥

目前,教科书上很少有关于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缺乏对农村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同时,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的文化建设还没有形成概念,家校不能进行默契的配合,导致本就落后的农村小学文化建设成效甚微。

2.学校文化特色建设中的“误读”

学校文化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体现在学校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村小学在办学理念上要积极思考,创新探索,扎根农村,促使农村小学文化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全面推进农村小学的素质教育,使农村小学文化建设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农村小学文化特色建设的路径构想

1.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师文化

教师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农村小学文化建设要获得教师的认可,还要动员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农村小学的文化建设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实现建设目标,学校领导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发挥集体的智慧,鼓励全体师生为农村小学文化建设做出贡献,为学校的全面发展谏言献策。

2.保持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劳动创造文化,进而影响人类的发展。在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作用,同样,在学校文化特色建设中,学生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随着硬件教育资源的不断完善,一些农村小学已经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针对论文中农村小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农村小学文化的特点、地域文化优势、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明确具有特色的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人的发展,依托农村文化建设的特色学校文化,通过文化建设促进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云,周冠晨.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文化的保护困境与有效传承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13(6).

[2]段惠东,莫立娟.农村特色学校发展的难点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2(3).

[3]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的“J”[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责任编辑:刘莹)

作者:祁润智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篇2: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摘 要:通过阅读了近十年来的国内期刊中的相关文献,将学校文化的相关概念,研究状况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目的是为了把握研究动态,为这方面的研究者提供较为系统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做一点有益工作。

关键词:学校文化;内涵;状况;研究综述

学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使学校成为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重要场所。笔者通过对十几年来国内期刊中关于学校文化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寻求在理论上、思路上、方法上的借鉴。就学校文化建设问题做些探讨。以期能为人们在寻求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时提供一些有益视角。

一、关于学校文化的内涵的研究

学校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其概念内涵的理解与学校和文化都有关,但它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组合概念,不是学校概念与文化概念的简单相加。因此学校概念与文化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学校文化的内涵更具有复杂性。首先要将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有一个明确的区分。“校园文化” 一词出现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中国大学校园的学生活动当中,并很快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为学校管理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所广泛运用。后来“学校文化”一词也在一些学者论著中使用。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搜索,在论文标题中使用“学校文化“一词的文章从2000年到2002年都是个位数。2003年有 33 篇,2004年76 篇,以后逐年增加。近两年相对稳定。 这也说明中国理论界学术大部分论述者一致认为学校文化的内涵包含狭义的校园文化。同时,二者有质的区别。校园存在空间边界限制,仅限学校范围内,而学校则是一种社会组织。从具体内容来说,校园文化多指在课外由学生自主开展一系列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仅为学校文化组织部分之一。

关于学校文化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的论述。

文化氛围观。 有人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中的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

社会有机组成观。有人认为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

特殊文化观。美国学者华勒于1932年《教育社会学》 中提出的,他指出 “学校文化形成的来源之一是年轻一代的文化,其二是成人有意安排的文化。前者是由学生群体中的各种习惯传统、价值观念以及受影响而产生的情感心理和表现行为等构成。后者则代表了教师的成人文化,由教师群体的各种习惯传统、规范准则、价值观念和心态行为等组成”, 是 “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

习得价值观。郑金洲在其《教育文化学》 中把“学校文化” 定义为 “学校中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

有人认为“学校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创造和形成并共同遵循的具有独特凝聚力和稳定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 行为准则、 规章制度、校风校貌、 教风学风等内容。”

共同建构观,有人认为学校文化是由教师、学生、家长和行政管理人员长期以来工作和生活所共同建构的组织传统与规则并且内化为人们思考、活动和感知问题的方式。

物质精神总和观。有人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综上所述,各种说法本质上都是各位作者在一定的价值观引导下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问题的结果,其反映的观点具有相似性,均认为学校文化都是一种由师生组成的群体性文化;都是经过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行为观和价值观;都是一种复合体,是外显的行为方面和内在的理念方面的有机整合.不同的是各个观点从不同出发点论述,界定的标准不一.这几种定义都从不同方面揭示出学校文化的基本属性,对我们理解和学习学校文化的特质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最终对不同学校的不同文化进行深刻的了解。

二、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状况的研究

根据教育改革的进程以及对学校文化建设影响的特点, 将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二十世纪末期,处于素质教育发展阶段,论文总量少,主要是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进行论述,对学校文化界定存在模糊性。例如, 有人(1996)认为校园文化广义上为整体学校文化,狭义上相对于课堂文化来讲为课外文化(或称非课堂文化),内容涉及到社会文化,突破了校园空间范围。但从已有文献中看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其次,与之后文章有很大不同的是其将观念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而不是精神文化,从中可以看出时代特点。总体上看此时期文章将学校文化限制在校园空间范围内,视野较狭窄,不过其在内容\措施等方面为之后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

第二阶段即进入二十一世纪,学校文化建设逐渐进入高潮时期,特别是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在基础教育改革理念影响下,学校文化建设开始受到高度重视,对其思考更加全面,更深入体现了新时期对人的尊重。 例如,2008年由《中国教育学刊》杂志主办方发起的“全国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创新发展”等论坛体现了时代发展阶段成果与未来趋势,同时,设有“学校文化建设专栏,刊登大量相关文章。随着人类思想日新月异,多学科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学科界限淡化,综合性加强。研究者在已有成果基础上,以更加广阔的视角,更新颖、更具人性化的理论为学校文化建设理论阐释注入新活力,提供新思路。例如,有人(2004)从关注人的价值与文化价值角度提出重建学校文化的设想。也有人(2005)从生态理念普适性和学校文化生态本性来阐述学校文化:也有部分研究者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成功经验。例如,有人(2011)经过为期三年行动研究初步建构起学校文化体系。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教育理论不断创新,研究者为我们呈现出广阔而深厚的理论和现实经验。相比之下,实践探索的论文相对较少,并且其中有许多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还有些距离。

参考文献:

[1] 苏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 2003,(7).

[2] 殷磊,学校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3] 王瑞森,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07.

[4] 郑金洲,教 育 文 化 学 [M]北 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 臧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本理念,目标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6] 谢翌、马云鹏,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3) .

[7] 蒋建华,校长在学校发展与创新过程中的文化引领[J]中国教育学刊,2008,(4).

作者简介:陈胤(1974-3-16),男,吉林省延吉市,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专业:教育硕士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作者:陈胤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篇3:

校企融合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校企融合的学校文化是建构职教特色学校和培养适合企业员工素质要求的重要阵地。文章从校园文化的企业符号,企业化的专业文化和校企文化工学结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引进并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帮助职校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校企融合;学校文化;专业文化;6S管理

校企融合的学校文化是建构职教特色学校和培养适合企业员工素质要求的重要阵地。职业学校的学校文化要体现“职业”二字,一定要和学生专业和就业有关。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职校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加强校园内文化环境建设,使之成为职业氛围浓厚、专业特色鲜明的专业技能学习场所。重视学校实训基地环境建设,通过展示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一线的规范流程,展示学生在实训中的优秀成果,展示行业知名人士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养成教育,增强学生立志成才的信心。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一、校园文化的企业符号

1.精神文化。强化职业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就是加强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企业精神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中去。通过多种形式,建设务实向上、积极进取、敬业乐群、遵纪守法、崇尚职业的校风。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育人能力,建设热爱职教、关爱学生、为人师表、钻研业务、服务企业的教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严守6S规范管理,建设知荣明耻、乐观向上、热爱专业、勤奋好学、苦练技能、回报社会的学风。提炼体现职业学校职业特色和企业精神的校训,精心设计本校职业特色的校徽,创作激励向上的校歌。甚至可以在学校建筑物上制作有关知名企业的标签、企业精神加以宣传。

2.制度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独特文化氛围,它凝聚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行为等深厚底蕴之中,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独特力量,能驱使师生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能够为学校和个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支持力。制度文化又属于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不可缺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这些年来,学校致力于学校规章制度的不断创新完善,适当引入企业相关管理考核机制,全面强化全校师生日常管理,以学生的6S管理为突破口,外松内紧,强化落实,加强督导,以齐抓共管为宗旨,以自觉遵守为特色,以量化考核为抓手,以人为本,养成了全校师生良好的文明规范行为,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平等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创新。经过这样制度管理规范的学生进入企业很快就会适应企业管理制度并有效转型成企业合格员工。

二、企业化的专业文化

1.专业文化特色。学校倡导“人人有才,人尽其才,人人成才”的成功教育思想,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地走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择业之路;以“学求实,技求精”专业精神,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专业学习环境对其进行职业性格塑造。突出“职业”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氛围。在教学模式上,要努力实践“理实一体”:车间和教室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学生和学徒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作业和产品合一,考核与成绩合一,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化学生职业定位,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要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潜移默化培养和锻炼学生,从而使职校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用工的需要。

2.6S管理。职业学校的6S管理具体表现为: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安全(Safety)、素养(Shitsuke)六个内容。职业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管理教育,这样让学生在走进企业之前就武装好自己的职业素养,成为一个从外观到内在的准工人形象。切实体会到校企结合的零距离,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6S管理在职业学校的教育普及,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职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职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这个阶段可塑性很高,需要学校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青春的迷茫期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工作场景,有目标地去学习,去适应企业的工作生活环境。6S管理的内容主要是确保工作生产现场无杂物,保障安全,对生产现场需要留下的物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以便用时很方便地取得所需之物。自己使用的物品,如设备、工具等要及时清扫,而不要依赖他人,消除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创造一个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使员工都能愉快地工作。而职业学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即是一种企业,让学生感受企业管理方式。6S管理成为学校培养学生成为准工人的重要管理方法,职业教育是直接为企业培养所需各种专业人才。所以,依照6S现场管理的理念,学生要有良好的习惯和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文化的管理要求。而教室、实训室和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教室、实训室和宿舍的情境,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习惯养成。实践证明,一个文明、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唤起学生拼搏和竞争的意识,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专业,以此增强职业的自豪感。

在企业交替实习遵守贯彻6S现场管理,接受规范化管理,通过切身感受使其体会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服务功能,更加明白学校教育对成长就业是有利的。学校管理对于他们接受企业管理起到了铺垫作用,企业管理让他们更明白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职业学校要把学生的6S管理落实到平时的日常管理中去,使学生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通过工学交替,使学生良好的现场管理习惯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就可以在以后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产品的标准化质量。

三、校企文化工学结合

1.校企文化融合。校企文化融合就是有选择地吸收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形成具有职业学校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比较企业和职校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企业相对于学校更敏感更容易去适应,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企业经历了市场的大浪淘沙般的考验,生存意识更加强烈,服务意识大大提高,顾客至上的理念已为大多数企业奉行。而职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虽然也做出了较大的改革,但与企业相比,还是远远的落在了后面,因此,职业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吸纳国内外企业的优秀企业精神,现阶段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团队精神。当今社会已是一个非常重视团队合作的社会,现代企业更是如此,大部分的工作都已不是靠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发挥团队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作为为企业培养一线工作人员的职业学校,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需要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大力倡导团队合作意识,树立团结合作的学校文化氛围。就江苏省仪征技师学院而言,从学校创办省级重点职校、省级职教中心、国家级重点职高和省级四星级职校,全体师生都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最终都使得学校顺利通过了相关部门验收。评审部门最后总结反馈时都赞叹全校师生的凝聚力和团结一致的精神。

(2)激励与创新。优秀的企业都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优秀的职业学校更应有浓郁的创新氛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专业技术创新方面。当然创新的动力来源于有效激励机制,企业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好,如技术入股,创新奖励等。职业学校应向企业学习,要让有闯劲的老师和学生尝到创新后得到的实惠。学校为了响应省里创新、创意大赛、学生风采大赛的有关号召,充分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开动脑筋,发挥想象,激发出新点子、好创意,积极投身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为荣誉添砖加瓦。

(3)以客户为中心。顾客至上已是企业奉行的核心理念之一,职业学校也应全心全意地服务自己的“顾客”——学生、学生家长及企业,树立以“顾客”的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处处事事为学生着想,真心实意地为企业服务,也是为学生树立服务的榜样。学校积极利用课后时间开展“三有三会三懂”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每个学期期中考试后开全校家长会,让家长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相互交流,探讨对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法;学校每年寒假前都和企业代表座谈有关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和企业对学生培养方案的建议。

(4)平等对待员工。树立以人为本、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的思想,尊重每一位教职员工和学生。倡导学校与师生共同成长,为每一名教职工和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让员工更出色,学生更优秀,使学校更卓越。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淡化学校内的等级差别,让有才干的人脱颖而出。创建合理公平的激励机制,使全体师生成为一个平等、和谐的整体,学校有一个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

2.校企技能融合。校企技能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工学结合,将学校教学生产化,将企业生产教学化,使得学校和企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合作培养适合企业的员工,对学校和企业都是共赢的。职校的工学结合目前来看有以下特点:

(1)工学结合是职教思想。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强调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学生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学科本位走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走向实践过程为主。理实一体,体现了党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观。

(2)工学结合是育人模式。它是职校学生的学习和劳动这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强调学校和企业的职业“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动的“双交叉”共提高,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

(3)工学结合是助学举措。工学结合也是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部分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收入水平较低,可以通过到企业顶岗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用来补充生活费完成学业,实现家庭零负担或少负担。一些职业学校开展了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无需家庭负担的职业教育的试点,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工学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是职业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中职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办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校企融合的学校文化建设是职业学校创新文化品牌、专业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发展目标的坚实基础、不竭源泉与动力。专业文化、技术文化、企业文化的内容是发展的,是不断创新而推动进步的,因而学校文化的建设也要不断吸纳新的内容,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其文化思想、文化内涵、文化特色,形成持久闪亮的学校品牌。

参考文献:

[1]汤广生.构建先进的校园文化 创设充满激情爱意的和谐校园[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05).

[2]张良.6S管理在中职电子电工实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1,(03).

[3]杨新.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实践及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作者:景玉荣

上一篇:敦煌元素动画艺术论文下一篇:利益协调机制建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