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2022-04-23

省人大常委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体现。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立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立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篇1:

试论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对劳资关系的必要性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的劳资关系也在不断复杂化,需引起政府以及企业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劳资关系的演变总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针对新时期劳资关系的变化,如何及时调整劳资关系的各要素,精心处理好在企业劳资关系方面经常遇到的重大问题,已成为现今企业管理的重点。本文将主要就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对企业劳资关系的必要性进行探索。

关键词:和谐企业文化 劳资关系 必要性

前言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构建过程中最基本的构建原则,一个企业若想建设质量较高的企业文化,就需要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员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有效地促进劳资关系健康发展。所谓劳资关系,主要是指劳动者和投资者在某个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双方的各种权利以及义务等方面的说明。在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最先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就是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通过劳资关系来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一、企业和谐文化的内涵

(一)企业和谐文化的定义

和谐文化的内涵主要是以和谐为根本,推崇和谐理念,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群体间的团结、互帮互助。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还要有稳定的政治保障,同时更加不可缺少精神文明建设所带来的精神引导和促进作用,而和谐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企业和谐文化,是一种将人的观念、习俗、行为等方面与企业管理制度相融合的企业文化。它主要体现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在企业外部环境中,和谐文化主要是指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企业与政府机关、企业与合作伙伴、企业与消费者等。企业外部环境与我国相关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推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不仅要通过企业自身建设,还需要政府或者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在企业内部环境中,和谐文化主要体现在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关系及员工本身心理或者精神等方面的和谐。由此可知,企业员工同社会及企业各层面的关系、与企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是需要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实现的。

(二)企业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

要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其出发点必须是“以人为本”。通过理论实践,我们可以将企业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企业与员工平等相待、和谐相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企业和员工在政治地位和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应有贵贱之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各种不合理界限应当被打破,企业对员工的身份歧视也应摒弃。双方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努力形成平等友好、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的要求。第二,企业与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虽然二者职能不同,但企业和员工都应尊重对方。企业尤其应树立尊重劳动主体作用的劳动观,为员工“尽其能、得其所”营造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发展环境,提供良好的安全生产条件、法定的权益保障。企业和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就能有力地促进双方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企业与员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企业与员工共处于企业这一利益共同体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利益分配应统筹兼顾,注意效率,但不应忽略公平。员工收入应与企业效益挂钩,合理分配,企业与员工应共享企业发展成果。防止“马太效应”和贫困的增长,努力做到合作共赢,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

二、劳资关系和谐是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最能烛照和谐社会景象的,当属劳资关系。劳资关系是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企业应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改善劳资关系,构建和谐企业。”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对构建和谐文化的理解,他认为“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企业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改善劳资关系,缓和、化解劳资矛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最基础性的工作,即是在企业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实践证明,在企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劳资关系是否和谐及其和谐程度,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的影响力是广泛且多层次的:一是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合作,直接影响企业的和谐;二是企业内部是否和谐势必会在区域经济中或行业中产生影响,并直接影响企业经济运作的和谐;三是上述影响势必会在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影响,最终必然波及企业整体发展和走向。因此,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三、基于和谐劳资关系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劳资关系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内在关系。首先,劳资关系对整个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基础做出了基本说明,企业文化在形成、发展以及调节过程中推动着企业人际关系发生相应的转变;其次,企业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可以归集为企业劳资关系不断提升与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再次,员工社会身份与地位的提升,使得企业员工所自有的劳资关系发生相应的转变。下面,将分别从社会和谐、员工自身发展以及企业发展三个方面,对基于和谐劳资关系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加以阐述。

(一)基于社会和谐的需要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方方面面还不够成熟,劳资矛盾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问题日益凸显。各种类型的劳资纠纷与劳动争议案件在各城市地区屡屡发生,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作为新时期的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有着必须承担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义务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来说,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不能仅仅局限在文件、条款上,更应该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方针的高度,加大和谐劳资关系构建成本的投入。

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并非一蹴而就,它更是一次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将和谐劳资关系融入企业价值观念与行为意识内部,企业文化建设才会加快脚步。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在和谐劳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文化构建,企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与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维护才有迹可循。

(二)基于企业员工自身的发展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效益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最关键、最核心的指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将获取经济效益作为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目的。一个企业一旦失去了盈利能力,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竞争与存在的价值。

我们在弘扬“以人为本”发展建设理念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一点,即:企业员工工作水平与技能水平的提升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充分的正视,他们认为,“高质量的企业组织,需要将职工视作企业建设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为企业员工争取优良的工作环境,配备合理的工作报酬,正确看待并鼓励企业员工的创新性与创造能力”。职工在这种和谐劳资关系的作用之下能够得到人格与工作上的认同及肯定,进而更全面、彻底地在工作岗位上奉献自身的工作能力。如果企业全体员工都能够抱有这样一种积极的工作心态,企业文化建设又何愁没有出路,企业经济效益获取也更非难事。正因如此,和谐劳资关系视角下企业文化的构建与发展成为了企业员工自身能力的一种提升途径,这也可谓是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三)基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

企业文化是和谐社会的亚文化,是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组织与细胞,其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向社会捐款,它包含企业要遵守市场经济秩序、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关注员工福利和顾客利益,肩负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等责任与义务。

有学者认为,“整个经济市场的企业划分为三大类型,同样以获取经济效益及企业发展进步为目的,一流企业依托于文化,二流企业依托于营销,三流企业依托于生产”。这也意味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与企业文化的构建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一关系恰好需要和谐劳资关系为其提供可靠性保障。企业在处理全体员工劳资关系矛盾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一种信任、尊重的态度,不仅要以企业文化感召为手段组建一支固定的企业生产经营队伍,还应当将员工个人利益的获取与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相结合,以各种方式留住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使企业能够集中精神搞管理、搞发展。用和谐劳资关系在企业与企业员工之间构建一种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形势,进而促使企业全体员工认识到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是自身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与发展趋势。 2

四、和谐劳资关系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抓起

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调动人的积极性不能忽略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抓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目标管理和实行严格的行为规范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将无章可循,企业的运作就会乱套,指挥就会失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文化是管理文化,企业制度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同时,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本质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从关系员工、理解员工、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出发,使员工在和谐工作环境中工作,使企业的规章适度成为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二)企业文化建设要从树立企业精神入手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SoL)创始人彼得·圣吉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企业也是如此。这种精神就是公司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正是这种精神,能够把员工的思想统一,能够指导员工的行为,能够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公司是一个有生命的组织,如果它没有思想、文化、灵魂,它就会失去生命。”企业精神是一面旗帜,员工需要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企业需要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建设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树立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就是要根据自身行业特点、企业定位、发展战略、经营目标进行认真研究,确定企业精神支柱,并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员工团结向上、创新进取的动力,产生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导向、约束、激励机制,塑造出企业形象辐射租用,把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管理过程中。

(三)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感情投资

古语说,“一枝一叶总关情”。感情是人的精神需要,关心爱护可以沟通员工的心灵,增进员工的感情交流,激发员工积极向上的心态。一个生活在团结友爱的团队里,相互间的关心、理解、尊重都会产生开心愉悦的心情,并激发出前进的动力;相反,一个人生活在冷漠生硬的环境里,就会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积极性就会受挫。因此,建设企业文化要将感情投资作为一个突破口,对员工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互相交心。当员工做好一项工作时,及时给与表扬和赞赏,这是员工希望得到劳动报酬之外的乐趣与成就感;当员工过生日时,及时为他送上祝福;当遇到传统中大节日时,企业管理者能探望慰问坚守在一线岗位的员工;当员工遭遇不幸、身患重病或处于逆境时,企业要伸出援助之手,关爱关注。

事实证明,和谐劳资关系和感情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比工资和奖金更能唤起人们的工作热情,它所带来的效益往往不亚于通过投资投入扩大生产能力所创造的价值,重视和谐的劳资关系和感情投资已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四)企业文化建设要无处不在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素质,把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目标、企业宗旨融入到员工实践自我的价值当中去,形成共同体。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员工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一方面,文体活动的开展为管理层与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提供了沟通交流的机会,有了情感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另一方面,也丰富充实了员工的业余生活,舒缓了员工紧张心理和工作压力,陶冶员工的情操,增加了员工的向心力、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3

企业是社会的基本元素和基本组成形式,和谐企业文化在构建劳资关系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只有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企业才能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劳资关系才能融洽和谐。

注释:

1 参见贾颖《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劳资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天津大学》,2009(5):26

2 丁素梅等《浅议基于和谐劳资关系的企业文化建设》,《品牌》,2011(12):23

3 王德洲《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途径和作用》,《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6):13

参考文献

1、陈春有:《建设和谐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1(1): 173;

2、崔平,马海波,肖香云:《和谐企业文化的社会基础与影响因素[J]》, 现代商业, 2008(29): 91-93;

3、段爱勤:《关于建设和谐企业文化的思考[J]》,科学与管理, 2008, 28(6): 46-47;

4、侯贞勇:《强化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文化[J]》,现代企业文化, 2011(30): 96, 110;

5、沈宝丽:《加强企业员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设和谐企业文化[J]》, 现代企业文化, 2011(24): 12-13;

6、苏鹏:《和谐企业文化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7;

7、王照华:《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 2011(23): 127;

8、张健楠:《和谐企业文化评价及应用研究[D]》,青岛大学, 2010;

9、张文钰:《和谐企业管理文化的构建[J]》,现代企业文化, 2011(30): 19。

作者:孙瑄

立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篇2:

浙江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省人大常委会: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体现。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今年3月至5月,在常委会厉志海副主任带领下,内司委对我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浙江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浙江省集体合同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两条例”)等有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情况开展了调研。调研组召开了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厅、人力社保厅、总工会、工商联、企联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各部门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情况的汇报;赴温州、衢州、丽水及临安、瑞安、平湖、永康、江山、龙游、青田等市(县),听取当地相关部门汇报,与当地人大代表和区域(行业)工会、企业工会、企业主代表、职工代表进行座谈,实地考察了部分企业,查看了企业劳动合同、集体协商集体合同、企业民主管理等台帐资料;同时,请宁波、嘉兴、台州市人大常委会自行组织开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执法调研,报送执法调研情况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重要工作,建立健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机制,深入宣传贯彻 “一法两条例”,大力倡导企业与劳动者双方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加强执法监督与维权帮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工会推动、多方配合、企业和职工积极参与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格局,“企业关爱员工、员工热爱企业”已成为许多企业主和劳动者的共同追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2006年以来,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由总工会牵头,在全省开展了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各地在创建活动中,不断深化内涵,拓展外延,出现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2011年,在总结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工作经验基础上,省、市、县(市、区)三级均成立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本级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形成了横向到各相关部门,纵向到县(市、区)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体系。各级人力社保、总工会、工商联和企联定期召开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研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协调和处理政府、企业主和劳动者之间的问题和矛盾,积极推进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工作的开展,在推动“一法两条例” 贯彻实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初,省人力社保部门建立了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评价体系,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企业执行法律法规、劳动者满意度等情况进行统计和抽样调查,将各市、县(市、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情况进行量化评分,每年一季度通过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发布,实现了对全省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的动态监测,促进了各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的开展。

(二)注重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全省各地积极做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引导广大企业主和劳动者知法守法、共创和谐,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一法两条例”的内容及其意义,宣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先进企业和个人典型。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咨询活动。规定每年3月30日为劳动保障咨询日;每年7月开展劳动者权益保护宣传周活动;每年11月开展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普法宣传周活动;每年12月4日为全省工会劳动权益保障法制宣传咨询日。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咨询活动,送法规政策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三是搞好文化引领。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开展“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宣传月”、“劳动伟大”系列评选、设立“职工书屋”、送文化进企业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领企业与职工共创和谐,不断深化劳动关系双方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理念。

(三)开展培训指导,提高“两个合同”签订率。为了提高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签订率与质量,各地组织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工会工作人员、职工代表等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为培训对象宣讲签订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意义,解读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具体规定,解答签订合同工作实践中的疑问。各级工会还组织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培训,推进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推动集体合同制度从国有企业逐步向非公有企业发展,从规模企业向中小企业延伸,从单个企业向行业(区域)拓展。全省集体协商工作不断规范,集体合同覆盖面逐年扩大。到2012年底,全省已建工会的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了90%,初步建立了企业职工工资共决和正常增长机制。

(四)稳妥有序推进,增强民主管理实效。长期以来,国有和集体企业以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会组织比较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基础比较好。而非公企业的民主管理工作推进相对比较难。《浙江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我省进一步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省有关部门以此为契机,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落实。一是从规范国有和集体企业以及国有控股企业民主管理入手,逐步向非公有制企业推进。经过几年努力,到2012年底,有98.9%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以及国有控股企业建立了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制度。已建工会的非公企业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制度的比例分别为93.2%和87.6%。二是形式灵活丰富。针对我省非公企业主要是小微型企业,企业数量多、人员流动性大、用工不规范、劳动争议多、管理水平相对低下等特点,着重推行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取得明显成效。如临安市分别在全市电线电缆、绿色照明、精密元器件、五金工具、餐饮五大行业建立了职代会制度,涵盖了全市90%的企业。鄞州区古林镇以村为区域,开展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组织区域职代会,达到了全镇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落实全覆盖。三是依法落实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我省积极推动公司制企业建立与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的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明确要求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产生和罢免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通过。同时加大推进工会主席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的力度,从源头参与企业决策,提高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实效。目前为止,全省工会主席作为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有7215人。

(五)强化维权帮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是贯彻落实“一法两条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在维权帮扶方面,我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着力做好劳动执法监察。一是完善劳动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平台,快速查处劳动侵权投诉案件。二是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实施情况作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内容,加强日常巡查、书面审查和举报投诉专查。三是定期开展整治拖欠工资、劳动力市场秩序和非法用工为主要内容的“春雨”、“春雷”、“春苗”专项行动。四是全面实施工资支付保证金、政府欠薪应急周转金和农民工考勤卡的“两金一卡”制度,着力创建“无欠薪浙江”,目前全省已筹集工资支付保证金45.6亿元,欠薪应急周转金9亿元,用于欠薪应急支付。

2.着力做好劳动争议纠纷的调解、仲裁和诉讼处理。法院、司法行政、人力社保和地方工会加强相互沟通,尽量提高案件调解率,提高办案实效,减少劳动关系不和谐因素。在调解方面,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在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建立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劳动争议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近五年来,全省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劳动纠纷16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5.4%。各级工会组织主动参与区域、行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构筑劳动争议预警预防第一道防线,努力将争议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在仲裁方面,完善基层仲裁网络和工作机制,劳动仲裁机构以“快立案、快结案、办好案”为工作原则,及时有效调解或裁决劳动争议纠纷案件。永康市劳动仲裁组织入驻到了劳动争议联合调处中心,实行“调裁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经劳动争议联合调处中心调解未果的案件,劳动争议仲裁根据当事人意愿,及时立案受理。在劳动争议纠纷诉讼案件处理方面,各地基层法院均设立了“绿色通道”,通过简化程序、降低诉讼门槛,为劳动争议当事人提供便利。同时加大执行力度,运用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向银行通报被执行人失信信息等执行措施,提高执行成效。

3.着力做好法律援助。全省以县(市、区)法律援助中心为骨干,以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为辅助,以村居、市场、企业法律援助点为补充,构建了“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法律援助机构还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援助讨薪专项行动”、“法律援助情暖农民工工程”等活动。一些法律援助机构发挥非诉讼法律援助办理案件便捷高效的优势,采取代理交涉、和解、调解等非诉讼方式,提高法律援助效率。

4.着力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各地积极开展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为职工排忧解难。一是在县一级建立职工维权帮扶中心,在乡镇街道建立维权帮扶点,方便对困难职工的帮扶。二是开展“技能培训促就业”活动。全省共建立省级就业示范基地11家,市、县级就业基地261家,市、县级就业创业基地370家,帮助困难职工就业。三是积极推进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工作。杭州、宁波等地工会推行建立职工医疗互助制度,帮助患重大疾病的职工,在参与社会保障以外,再解决一部分医疗费用,提高职工医疗保障水平,缓解职工“因病致贫”的后顾之忧。四是开展“服务企业、情暖职工”系列活动,元旦春节期间走访企业,慰问困难职工家庭,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着紧密联系,当前,一些劳动关系中的不协调、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劳动纠纷案件居高不下,一定程度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从我们调研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有的党政干部认为,过分强调签订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实行企业民主管理,会影响投资环境,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是企业方与职工方自愿行为,行政不宜过多干预。有的企业主认为,劳动合同法过于偏袒劳动者,增加了企业用工成本,削弱了企业用工自主权,建立企业民主管理、集体合同制度限制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影响了企业主的权威性。有的职工认为,最重要的是工资多少,能不能按时发到手上,至于签不签合同,搞不搞民主管理,与自己关系不大,有的还认为签了劳动合同,交纳了社会保险,反而减少了现金收入,而且由于社会保险没有全部实现省内和跨省统筹,工作流动时这部分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落实“一法两条例”工作不平衡。无论是签订和履行“两个合同”、还是建立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总体情况来说,国有企业好于非公有制企业,规模企业好于小微企业,经营管理规范企业好于经营管理不规范企业。造成这些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企业经营者认识上的差距外,还与企业发展基础、经济效益等因素有关。一些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国有改制企业,原来的民主管理基础比较好,多数企业效益有保障,对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有较强的自觉性,对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来说,执行“一法两条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已经成为企业的内生需求。而许多小微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订单下降、融资困难、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企业生存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对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开展平等协商的热情不高,甚至有些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也不一样,与以往相比,除了正常的工资要求外,他们平等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愿望更强烈,对劳动环境、休息权利乃至职业发展前景,都有自己的诉求,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求更高。

(三)执行法律法规不规范。一是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不规范。有的企业为了应付劳动监察机构的检查,签订劳动合同形式化,内容不规范,条款不完整。如劳动合同文本中没有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的签名,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工资条款约定不明或者没有约定,设置违约只有职工赔偿、没有企业责任的霸王条款等。有的企业不认真履行劳动合同,随意加班,不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劳动报酬,不给职工交纳社会保险。二是集体协商不规范。一些企业由于职工代表的思想观念、业务能力、谈判技巧等原因,集体协商中“资强劳弱”比较明显,“平等协商”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导致集体协商程序走过场,文本照抄,内容不齐,影响了集体协商集体合同的质量。三是民主管理不规范。一些企业片面地把征求职工技术创新意见作为民主管理的全部,没有建立职工代表大会这个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一些企业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但重程序不重内容,不能在职工代表大会上公布、讨论或者解决职工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民主管理质量大打折扣。四是劳务派遣工权益保护存在问题较多。目前使用劳务派遣工的情况较多,许多企业已经突破了法律规定的“临时性、辅助性或者可替代性”用工要求,特别是在移动、电信、电力等大型国有企业,已经把劳务派遣工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用工形式。许多劳务派遣企业和使用劳务派遣工的用工单位在集体协商、民主管理时,都将劳务派遣工排除在外,违法滥用劳务派遣工、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社保缴费基数不足等侵害劳务派遣工权益的情况普遍存在,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自身维权能力比较脆弱。

(四)工作机制不够完善。一是有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作用发挥不够,一些地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领导小组运行不够正常,有的政府职能部门执法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对全面推行企业民主管理和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工作的执法监督没有完全到位。二是工会职能的法制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努力发挥了组织优势和经验优势,但由于不是法定的执法机关,缺乏执法手段,工作中受到诸多制约。三是评价劳动关系“和谐”的标准,缺乏权威性的统一指标,对企业开展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和民主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奖惩机制,企业对此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效。

三、几点建议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更加重视“一法两条例”的贯彻实施,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加大宣传力度,深化思想认识。要进一步加大对“一法两条例”的宣传普及力度。通过“六走进”送法服务活动、举办法制讲座和培训、电话专线咨询、各类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对党政干部、企业经营者、工会工作者、广大劳动者等各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培训,增强全社会对“一法两条例”的知晓度。要着力提高党政领导干部抓“一法两条例”落实、促劳动关系和谐的思想认识,提高企业经营者严格规范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建立健全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自觉性,提高广大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参与集体协商和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他们依法维权的能力。

(二)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贯彻落实“一法两条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理顺关系,形成合力。要强化人力社保部门的执法责任,明确人力社保部门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中的执法主体地位,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推行企业民主管理和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工作力度。要充分调动各级工会组织的工作积极性,创新工作举措,丰富工作载体,增强工作实效,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中的作用。法院、司法行政、工商联、企联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认真落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责任,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三)完善相关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省有关部门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创新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法途径,制定和完善制度性措施,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一是在推进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的基础上,加大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推行力度,以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探索创建区域职代会、行业职代会等适应小微企业特点的民主管理形式,不断扩大制度覆盖面,充分保障职工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进一步畅通职工诉求的表达渠道,强化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健全调解组织,充实调解力量,完善调解方式,发挥调解作用,避免激化矛盾,把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加强检查考核机制,以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为抓手,突出重点环节,加大考核力度,增强地方和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推进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法制化。杭州、宁波两市于2006年均出台了《杭州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和《宁波市工会劳动保障法律监督条例》,为工会组织实行法律监督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建议省有关部门加快开展这方面的立法调研,省人大常委会在适当时候出台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地方性法规,为进一步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提供法制保障。五是要积极探索完善社会保险全省统筹机制,推动社会保险全国统筹,努力消除劳动者交纳社会保险的后顾之忧,切实保障劳动者切身利益。

(四)强化执法监督,维护合法权益。要强化政府部门的执法责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把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开展民主管理工作的情况纳入日常执法监察的内容。加大对不按规定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不按规定支付劳动报酬和交纳社会保险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对劳务派遣工使用的监督,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企业滥用劳务派遣工的现象,在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依法交纳社会保险、落实企业民主管理权利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真正实现劳务派遣工与本企业职工同工同酬、同工同权。

(五)全面提高水平,促进工作落实。一是要提高工会履职水平。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和支持工会工作,努力解决乡镇(街道)等基层工会编制、经费困难,解除企业工会负责人的后顾之忧,把工会法赋予各级工会的职权落到实处,真正使工会成为“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成为职工的“娘家人”。二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要重视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要加强对集体协商代表和职工代表大会代表队伍的培训。除了培训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外,还要培训职工平均工资、企业人工成本、本工种(职业)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社会消费和物价指数等专业性知识,提高他们与企业方谈判和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能力水平。三是要提高企业经营者执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法律法规自觉性。要引导企业经营者适应新形势,更新旧观念,增强社会责任心,增强执行“一法两条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融入现代经营管理制度之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责尽力。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立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篇3:

“三会一课”制度下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摘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作为劳动关系的政府公共管理部门,需要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的政治觉悟与工作水平,改善管理模式、增强组织绩效和提升行政效率,从而适应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调整复杂的利益关系,达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的。因此,文章就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如何发挥“三会一课”制度的作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三会一课”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关系构建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200

1前言“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基层支部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是党支部应该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目前,国内关于“三会一课”的制度研究与实践已广泛地开展了。

2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必要性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1],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之一。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劳动关系的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初步形成,就业结构和就业形势不断变化,劳动关系更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大量劳动者通过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实现就业,劳动关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发展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对于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协调劳资矛盾、保持经济活动的生机与活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构建劳动关系现状

作为劳动关系的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在改善管理模式、增强组织绩效和提升行政效率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与实践工作。例如,包头市昆都仑区劳动监察大队改进“两网化”工作模式,从健全体制、完善机制、强化手段、充实力量、确保投入等方面入手,开展研究解决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华南理工大学的彭娟博士[3]基于构型理论,将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引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使用AMO模型推导和识别出人力资源系统的类型,验证了人力资源实践结构维度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了能带来高绩效的人力资源实践组合。电子科技大学的何伟玲[4]对广州市海珠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实行大部制改革后行政效率现状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提出提升该局行政效率的对策建议: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进一步完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进一步完善选拔任用制度、整合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办公和综合服务场所、加强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和人才服务平台建设等。合肥工业大学的余宏俊[1]研究了基于和谐社会理念的城市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构建问题,提出了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框架,并把合肥市作为本文的实证对象。但是,目前关于如何发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中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进行劳动关系的发展与构建研究尚未见报道。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契约关系,是劳方与资方的关系,劳动关系的双方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主体,享有平等的权利。但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资强劳弱的关系态势,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呈现为一种常态。对此,用人单位作为侵权主体,自然逃脱不了干系。但是,作为主管部门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如何适应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调整复杂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如何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的政治觉悟与工作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产品,逐步形成“劳动关系双方自主调节、政府依法调控”的劳动关系运行机制,以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是值得共产党员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和认真研究的现实问题。

4运用“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建议

41有效执行大数据时代下“三会一课”制度

大数据作为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行业又一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大数据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其获取、储存、搜索、共享、分析,乃至可视化地呈现,都成为了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在有的地方党的纪律教育存在内容缺乏针对性、方式单一、不够经常性,纪律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开展创新党员纪律教育的创新性研究对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非常必要的。要在扎实抓好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发挥“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来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按期召开组织(民主)生活会的同时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来开展党的纪律教育,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的政治觉悟与工作水平,合理构建党内政治生活新常态,正确引导单位党员同志们的网上舆论,构建网上纪律教育的坚固阵地。

42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规体系

发挥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单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需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为重点,以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进程为目标,努力提高立法质量,切实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不断推进机构和队伍建设,尤其是党员队伍建设,为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2)推动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

(3)强化执法监督,规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行为。

(4)创新普法宣传形式,建立整体规划、处室联动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普法宣传机制。

43成立对接小组,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加强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同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建立局和企业党员的对接小组,深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如何指导企业依法加强劳动管理,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应该考虑的主要内容之一。

44标本兼治,切实解决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统筹解决好城乡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必须标本兼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为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以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依法促进就业,着力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因此,如何使得部门人员特别是党员同志们积极主动帮助劳动者成功就业、就好业就成为了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45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建立政府先期担责机制

建立政府先期担责机制,加强对企业和职工的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面临由被动的事后管理向事前的主动服务和事后的管理结合的管理方式上转变,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同时,面对原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合并后的资源整合问题。要实现这种转变,在体制机制和力量配备方面都必须进行调整。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如何发挥“三会一课”制度的优势,增强同志们尤其是党员同志的科学发展意识、提高科学发展能力为目标,继续解放思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改革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成为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

总之,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是加强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然要求。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去粗取精,使得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建工作更加富有科学性、实效性和创新性,更好地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服务。

参考文献:

[1]余宏俊基于和谐社会理念的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王海波包头市昆区劳动监察“两网化”管理模式的运营与优化[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彭娟基于构型理论的人力资源系统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4]何伟玲广州市海珠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部制”后行政效率现状的调查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作者:姜玉秀 程旭惠 姜红生

上一篇:农村学校学生艺术教育论文下一篇:语文教学科学素质提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