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条件制约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耕地资源紧缺的现状下,提升技术效率是农业增产的主要路径。文章从农业技术效率概念的发展、研究方法、测算估计及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述评,重点述评了农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经济地理条件制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地理条件制约论文 篇1:

浅谈刘邦的经济实力与楚汉战争

公元前206年,为争夺秦末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两大军事集团刘邦与项羽之间又开展了新的角逐——楚汉战争。这场战争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历时四年之久,最后,在历次正面交锋中屡战屡败又屡败屡起的刘邦于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一举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穷途末路的项羽在败退到乌江后,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感叹挥剑自刎,从而结束了轰轰烈烈的楚汉战争。那么处于屡败境地的刘邦为什么能够赢得最后的胜利呢?论者多以民心向背分析刘邦胜利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已为史学界所公认,可不再赘论;而经济因素,本人认为以往论者谈的不多,更少有与民心向背、战略决策等诸多因素相联系者。

(一)

我们首先看一下战争双方各自的控制区。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戏下分封,四月兵罢,诸侯各就国。刘邦被立为汉王,王巴、蜀、汉中31县,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巴蜀地区属长江流域,早在秦时经济发展就较为突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精耕区域。“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便在其间,而都江堰早在战国时灌溉的良田就“以万计,然莫足数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几乎没有受到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冲突,远离战区,因而经济基础相当雄厚。所以把它看作前之秦汉两朝的开国和后来蜀汉之得以偏安的主要凭借实不为过。

刘邦的另一块主要控制区关中地区,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国,进可攻,退可守,交通便利,经济之发展上可追溯至虞夏,诚如刘敬所言:“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其实,关中地区的重要性,在楚汉战争爆发前就有人提醒项羽了,人或说项羽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沃,可都以霸。”可项羽看到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心怀思欲东归,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轻易地放弃了关中,项羽目光短浅,由此可见。

那么项羽的梁楚九郡条件如何呢?“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好稼稿,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改其蓄藏。”可惜,这块“致其蓄藏”的土地,因一直是彭越军的游击区而令项羽非但不能享其利,而且在战争每遇紧要关头不得不回过头去对付,梁地成了项羽的包袱。至于西楚之地,“夫自淮北沛,地薄,寡于积累”。再者,项羽所辖之地,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主要地区,饱经战乱,社会财富消耗巨大,未经恢复,又成了楚汉战争的主战场,这种情况同关中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无法相抗衡的。

正是由于楚汉双方客观经济地理条件的差异,双方各自的战略战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项羽往往力求速战速决,企图一战定天下。又因其经济补给严重不足,动不动就“食乏”,所以他每攻一地往往屠城,大肆掠夺和破坏,以最大限度地补充军队,这就必然激起当地居民的反抗。因之其消耗往往更大,消耗更大时短期内无法补充,则变本加厉的再行屠城大肆抢夺。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使项羽日渐陷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难以维持长期的战争。刘邦则不同,他的军队的战斗力固然远逊于项羽军,但他经济基础雄厚,可以维持长期作战。他总是避免与项羽作正面主力决战,而项羽拼消耗。他的补给主要是通过生产而不是掠夺。可见,当初项羽把刘邦赶到巴、蜀,自己的所谓荣归故里,不能不说是个短视之败举,其赫赫军力的经济基础比起刘邦来相当脆弱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邦是因祸得福了。

(二)

优越的经济地理条件,并不等于说刘邦的胜利因此就是必然的,如何将这优越的条件转化为直接为战争服务的人力,物力才是问题的关键。这实际上就是军事经济的建设和运用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刘邦的根据地建设也就是对战争后方的建设。刘邦对后方的建设早在攻入咸阳时就已秦响了序曲。他的大臣萧何在诸将争夺财物时,“独先如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项工作的意义是深远的,它为刘邦日后经略关中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而项羽在咸阳却做了些什么呢?——“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项羽唯一的经济举措(如果还能算得上是的话),就是破坏和掠夺。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做法,不仅没能从根本上得到维持战争的物质财富,反而使其丧失了至为紧要的民心。这与刘邦的“约法三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谁能在经济利益上满足民众,谁就能赢得民心,这在古代社会尤其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心的向背实质上反映的是民众在经济利益上的取向。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刘邦的战时后勤保障——“给馈饷,不绝粮道”。“粮谷,军之要最。”在古代社会农业生产技术条件落后底下的情况下,粮食供应往往对战争施加决定意义的影响——它直接制约了军事行动的开展。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都曾有求和的行动,这里面固然有其一定的政治目的,但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军粮的供给问题。公元前204年,“项羽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逐围汉王。汉王请和。……”公元前203年“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与广武之间而语。……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道。……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可见,军粮问题一直困扰着战争双方,军粮供给举足轻重。

有鉴于此,刘邦做了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直接攻取了秦时的粮储基地,如敖仓,敖仓在战争中的作用诚如郦食其所言:“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栗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適卒分守成皋,以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拒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拒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公元前203年,汉王则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食敖仓。第二,在关中新建了许多粮仓。如萧何在长安城东南建有太仓,通过储粮积谷,以满足军队粮饷的需要。第三,开辟了大量的交通运输线,“不绝粮道”。关中地区虽有黄河,渭水流经东下,提供了战时运输补给的有利条件,但要使这一自然条件得到充分的利用,保证战时“足以委输”,后勤补给畅通无阻,还必须对这条水上交通运输要道进行建设和保护。为此,萧何在成皋,荥阳相持时,动员民力建筑了一条甬道,“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甬道从荥阳连通了黄河边上的敖仓并与渭水、黄河的漕运相通,这样形成了一条自关中经渭水而黄河直通荥阳的以水路为主水陆结合的战时军事交通补给线。第四,推行战时兵役制度。公元前205年夏刘邦彭城大败后, 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复大振”。(秦制十七而傅,年五十六为老,汉初仍承秦制。)在战况不利时,连十几岁的孩子,五十六岁以上的老人也被补充上战场了。“关中卒益出”为刘邦补充了兵源,使其能一次又一次的“大振”,保证了荥阳正面战场的坚持和巩固,也为韩信在侧翼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契机,从而在整个态势上形成了对楚军的战略包围,使刘邦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参考文献

[1]汉书·地理志

作者:闻陈捷

经济地理条件制约论文 篇2:

农业技术效率研究述评

摘要:在耕地资源紧缺的现状下,提升技术效率是农业增产的主要路径。文章从农业技术效率概念的发展、研究方法、测算估计及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述评,重点述评了农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农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述评

一、农业技术效率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经济学理论不断发展,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得到广泛认可,技术效率成为了研究的重要内容。技术效率的概念首先由Koopmans提出,Farrell在1957 年首次提出了技术效率的前沿测定方法,并且该方法成为了效率测度的基础。1988 年,Grilliches等首先将“技术效率”引入到了农业生产领域,农业技术效率成为当前衡量农业生产的重要指标。关于农业技术效率的研究可归类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技术效率的测算(如高鸣等,2014);二是关于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分析(如胡迪等,2019;何悦等,2019);三是关于如何提升技术效率的举措研究(如董莹等,2014)。

二、农业技术效率评估综述

早期的一些关于农业技术效率评估测算研究大多基于完全效率假设(如许长新,1996),但中国是一个正处于经济社会融合变革时期的发展中大国,这就意味着造成非效率的各类因素必定存在,因此生产前沿面方法应运而生。根据生产函数的形式是否已经确定,前沿分析方法可分为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两种。

(一)基于参数方法的农业技术效率研究综述

参数方法的主要特点为通过确定前沿生产函数的参数来确定其生产前沿面,常用的生产函数主要有两种,分别为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translog生产函数。参数方法以随机前沿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为代表。基于参数方法,一些学者从微观层面,就特定品种粮食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如Battese等,1992;亢霞等,2005);也有一些学者宏观的测算了全国层面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如Ning,2017);还有一些学者对比分析了国家之间农业技术效率的特征(如John,2015),他们认为大多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由于农业不完全市场和粮食品交易不畅通的制约,粮食生产聚集效应难以形成。

(二)基于非参数方法的农业技术效率研究综述

非参数方法以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为代表。比较具代表性的有:1988 年,林毅夫运用 SBM-Tobit两步法模型,测算并分析了农业技术效率相关影响因素。马林静等(2014)运用DEA-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方法,分区域测算了我国农业技术效率,并分析了动态技术效率指数的时空差异。Parichatnon等(2017)测算分析了泰国各省的榴莲生产技术效率。高晶晶等(2018)同样运用三阶段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不同省份的海水养殖技术效率,并分析了外部环境因素对海水养殖技术效率的影响。

三、农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随着研究的细化与深入,学者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对影响农业技术效率因素的研究上。影响因素涉及范围广泛,本节将其概括为劳动力资源、城镇化、家庭禀赋、资本投入等四方面。

(一)劳动力资源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研究述评

目前,关于劳动力资源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劳动力转移上,且存在较大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劳动力转移对提升农业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如Nonthakot 等,2008;徐建国等,2016)另外一些学者则持不同观点(如Azam等,2006;刘怀宇,2011; Sauerand 等,2013),他们坚持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但2019年,胡迪等研究发现不同城镇化阶段劳动力转移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也不同,他们认为在中低水平城镇化阶段时,劳动力转移对提高技术效率有积极影响,在高水平城镇化阶段时,劳动力转移对提高技术效率有负面影响。

(二) 城镇化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研究述评

在研究城镇化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时,大部分学者主要从劳动力转移及人力资本变化等方面来侧面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各种变化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如曾湘泉等(2013)研究发现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效率有区域差异;何悦等(2019)认为人口城镇化发展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呈现出“倒 U 型”特征;土地城镇化发展对农业技术效率具有反向影响;经济城镇化则有利于提升技术效率,而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改变种植结构,对粮食生产具有负向影响;他们还发现城镇化过程中工业废水的排放不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总体来说,从微观层面分析城镇化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研究较少。

(三)家庭禀赋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研究述评

关于家庭禀赋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的研究,许多学者侧重于对耕地细碎化(如黄祖辉等,2014)、经营规模(如曾雅婷等,2018)、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如郭成振等,2017)、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如Mehmet等,2007;杨万江等,2016)等因素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彭代彦等(2013)研究发现整体来说,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受教育水平对提升农业技术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但劳动力女性化会降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郭成振(2017)研究发现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呈现地域性特征。曾雅婷等(2018)研究发現户均农用地种植规模对农业技术效率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 资本投入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研究述评

粮食经济发展资金及其投入结构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李谷成,2008)。对于资本投入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社会经济涉及的资本投入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如李谷成(2015)研究发现,在人地比例和劳动力深化程度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资本深化对土地、劳动力要素的替代是农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源泉,但过急或者过度的资本深化将会造成劳动力的浪费和比较优势的丧失。另一方面是对政府政策涉及的资本投入等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政补贴产生的影响研究上,如汪小勤等(2009)研究发现增加农业公共投资具有提升农业技术效率的作用。钱良信(2010)发现银行贷款中农业和财政支农资金对技术效率的提升具有抑制作用,这可能与现行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资金得不到有效的运用有关。刘佳等(2014)研究发现增加地方财政在农业上的支出对改善农业技术效率具有积极作用,经济地理条件也与农业技术效率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四、研究展望

纵观目前的研究文献,关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相关研究已较为丰富,但仍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土地细碎化、规模化经营等因素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研究相对缺乏;二是城镇化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侧重于通过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来进行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Grilliches, Alston, Huffman. An Exploration of 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J].Econometrica,1988(25).

[2]高鸣,宋洪远.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收敛及功能区差异——兼论技术扩散的空间涟漪效应[J].管理世界,2014 (07).

[3]胡迪,杨向阳,王舒娟.劳动力转移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及门槛效应研究[J].农村经济,2019(02).

[4]马林静,王雅鹏.农村劳动力资源变迁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9).

[5]高晶晶,史清华,卢昆.中国海水养殖技术效率测评[J].农业技术经济,2018(01).

[6]徐建国,张勋.农业生产率进步、劳动力转移与工农业联动发展[J].管理世界,2016(07).

[7]曾雅婷,李宾,吕亚荣.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超越对数形式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测度[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

[8]刘佳,余国新.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05).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郭梦亚

经济地理条件制约论文 篇3:

新疆优势矿产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浅析

摘 要:新疆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优势矿产资源较多,但以往矿产资源开发模式已经不适应大的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今后新疆优势矿产资源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探讨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合理利用的基础上保护矿产资源。

关键词:优势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新疆地区孕育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组合,使新疆矿业开发成为振兴中国西部的支柱。同时,合理利用的基础上保护矿产资源,也成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基本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一、新疆地区矿产资源概况

(一)基本区情

新疆距离国内市场较远,经济实力弱,市场化、城镇化程度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效益差,基本上属于以农牧业和矿业及其产品初加工为主、由半封闭向开发型转变中的资源型产业结构;资金积累能力差,生产建设资金紧缺,经济发展能力不足,依然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二)新疆矿产资源基本概况

新疆位于东半球古生代六大板块结合处,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齐全配套,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各类矿产资源。截至2004年底,在全国已发现的172种矿产中新疆已发现矿种13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80.7%,矿产种类繁多,资源相对齐全配套,是全国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省、区之一。已发现的138种矿产分布在4000多处矿产地、1059处矿床。从矿种结构看,有能源矿产7种、黑色金属矿产(钢铁基本原料)5种、有色金属矿产13贵金属矿产7种、稀有金属矿产8种、稀土金属矿产4种、稀散元素矿产6种、冶金辅助原料矿产5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9种、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60地下水和地下热水矿产4种。同时,也不乏发现新矿种的可能性。

二、新疆优势矿产资源

(一)优势矿产资源的内涵

“优势矿产资源”是指既有一定的资源占有比较优势,又有充分的市场优势,对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的矿产资源。首先,优势矿产资源是属于“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矿产”,即对新疆经济建设有重要影响的矿产资源;其次,具有资源优势的矿产主要是指那些自然禀赋好的矿产,即: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矿床的赋存条件及其开采、选冶技术条件好、自然经济地理条件优越等具有得天独厚条件的矿产;再次,具有市场优势的矿产是指其产品在市场上竞争能力强,对地区经济发展有较大贡献或对相关产业有较大推动作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优越的矿产。因此,优势矿产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作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又具有市场优势的矿产资源。

(二)新疆优势矿产资源简介

由相关资料显示,新疆矿产资源相关部门根据资源丰富程度、经济开发水平、科技含量和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等因素,采用多层次权重分析法,新疆共确定了28种优势矿产资源,其中将石油、天然气、煤、铀、钾盐、金、铜、镍、铁、膨润土、蛭石、饰面石材、稀有金属(铍和锂)、钠盐、芒硝、钠硝石、钾硝石、石棉、宝玉石等矿产定为现实优势矿产,把铅、锌、铬、红柱石、白云母、沸石、石膏等矿产定为潜在优势矿产。这28种矿产占新疆已发现矿种的20.2%。在已探明的资源储量中,最具优势的是天然气,储量居全国之首,石油及钾盐、镍矿居全国第 二,煤炭居全国第四,铜、铬等也位居全国前列。这些优势矿产资源具有资源分布广、资源量丰富、矿石质量好的特点。

三、新疆地区优势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必经之路

(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原因

(1)有关资料显示,新疆矿业总产值特别是优势矿产资源矿业总产值占新疆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已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大力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并引发各种地质灾害等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反过来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当前,举全国之力来服务新疆,加快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实现新疆的繁荣发展、和谐稳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需要矿产资源的持续供给,以提高物资保障。这就要求新疆的矿产资源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新疆矿产资源丰富,种类比较配套,部分矿产探明储量较多,矿产远景和开发潜力很大,矿石质量较好且矿产分布较广。但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和开发利用程度都较低,不适应新疆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新疆的矿产资源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期,也是矿产资源利用的高强度期。我国对大多数矿产品的需求量将超过美国而名列世界第一,礦产品的需求总量也将跃居世界第一。而我国实际利用的储量明显不足,勘查规模一度萎缩,大量找矿信息得不到验证,一些主要的勘查任务难以及时完成,导致矿产储量减少的矿种增多,资源保证程度下降。这就要求新疆的矿产资源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新疆优势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保持矿产供需平衡。最大限度地保证新疆和国家经济建设需求的主要矿产有可供开发的储量,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煤炭、黄金、有色金属、建材与盐类矿产。保持矿产资源增长与消耗基本平衡,主要矿产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加强矿产管理与保护。对矿产资源要实行综合勘查、综合利用的方针,提高资源效益。

(3)健全矿产政策与法律体系。认真贯彻《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新颁布“三个办法”,并从新疆区情和矿业实际出发,建立和健全地方矿法有关的配套法规体系,把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勘查工作及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4)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污染,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代价。

四、建立新疆地区优势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安全供应体系的重要措施

(一)建立国内矿产资源“开源”、“节流”体系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开源”、“节流”是首要选择

(1)“开源”———增加矿产资源储量与资源量,开拓新的矿产资源及后备资源基地:①加强探明矿产资源是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②开拓新的矿产资源基地和新的矿产资源;③充分利用长期积累的地质勘查工作经验,合理部署地质勘查工作,充分应用地质科学理论与先进的勘查技术方法,提高找矿效率,有效地进行地质勘查工作。

(2)“节流”———节约矿产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尽力减少资源浪费:①实现节约型资源消费;②提高采、选、冶及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的水平;③严禁乱采滥挖破坏矿产资源;④调整国内矿产资源开发及利用结构,调整短缺资源的消费量;⑤国内短缺的矿产,在国家经济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先用国外的资源,把国内资源保留下来,作为储备。

(二)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矿业循环经济是指地球上的矿产及矿产品遵循矿产物质的自身特征和自然生态规律,按其勘查、采选冶生产、深加工、消费等过程构成闭环物质流动,与之依存的能量流、信息流内在叠加,达到与全球环境、社会进步等和谐发展的一个经济系统。其核心是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矿产资源的传统利用模式相比,其循环经济利用模式关键就是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使经济发展链条由线型转变成环型。

(三)改善矿业投资環境

一是在有关矿产资源投资的法律上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严禁乱采滥挖活动,并与国际相关法律接轨,充分借鉴国外矿业开采、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二是改善矿产资源勘查的基础和环境条件;三是制订西部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减免等对外开放一系列优惠政策,实行“一种资源,两个市场”。

五、结语

从新疆矿业当前总体情况和今后长远发展综合分析,新疆正处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时期,新疆矿产资源尤其是优势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尽快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对矿产资源的勘查、评价、开发、规划、保护利用、科技、管理及其矿业可持续发展和对策都需要不断创新,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促进知识经济与矿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特别是优势矿产资源,为新疆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张杰

上一篇:师生互动英语语法论文下一篇:企业经营成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