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破解“三农问题”,实现科技兴农、产业富农、人才强农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内在动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论文 篇1:

贵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分析了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创新,提出以马铃薯为交口,带动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展,并提出了具体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贵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

The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Institution about Scientific Special Commissioner in Guizhou Province

ZENG Xianhao, LEI Zunguo

(The Potato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Guizhou 550025)

Key words Guizhou Province; Scientific special commissioner; Innovation of institution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一项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成果。科技特派员是指经地方党委和政府按照一定程序选派,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民看病难问题,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从1999年产生于福建省南平市后,经过多年的发展,科技特派员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带动农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制度支持。截止到2010年,全国已有2 225个县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工作,15万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业发展第一线。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科技特派员制度已经获得国家认可,成为农业、农村、农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发展途径。

1贵州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展

贵州地处西南腹地,复杂脆弱的喀斯特地貌是贵州农业艰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耕地少、良地少是农业发展的掣肘之一。而欠发达、欠开发、技术落后也是贵州农业发展迟缓、现代化程度低、农村贫困人口比例大等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科技特派员制度将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结合在一起,为贵州扶贫开发、促进就业、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科技特派员制度也是产学研相结合、科技转为生产力的重要战略选择。2003年,贵州省出台了《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成为国家科技部批准的第二批科技特派员试点地区之后,贵州省选择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铜仁地区玉屏侗族自治县、毕节地区大方县及遵义市仁怀市、绥阳县5县(市)作为试点县(市)。以贵州独居特色的矿产能源、生物资源、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等为试点开拓点,积极进行科技特派员工作。

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2010年全面推开,取得了较大成绩。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工作以科技带动经济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落脚点,以科技创业、同步小康社会建设为深入基层开展服务任务重心。其中农村科技特派员们以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带动农村脱贫致富为任务重点,实现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工作目标。根据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网公布的《2013年贵州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统计表》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贵州省全年实施科技开发项目482项,投入资金139 629.4万元,实现年利润31 851.4万元,形成利益共同体341个,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效果显著,同时提升科技产出的能力;创办企业526个,其中龙头企业136个,龙头企业占总创办企业总数的25%以上,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共508个,直接或间接带动农业企业发展,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科技特派员当年获利15 711.6万元,科技特派员与当地农业、农民实现双方共赢。除积极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之外,贵州农村科技特派员推广新技术660项、引进新品种754个、培训农民51.377 74万人次、发放科普资料5 114.61万份,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理解能力,带动新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此外,科技特派员制度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其中创业项目直接参与农户187 028户、增收农户数148 036 户、安置劳动力就业4 142.341万人、辐射带动1 412.359 3万人,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与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与安置,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2以马铃薯产业发展带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的产生

2.1贵州科技特派员工作存在的不足

2.1.1

贵州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贵州自身自然、经济、科技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贵州科技特派员工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首先贵州基础差,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展困难较多。贵州属于老少边穷地区,贫困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多,区域经济发展严重落后,2013年贵州省GDP总额为8 006.79亿元,不到内蒙古自治区的1/2;贵州境内2/3的地貌为喀斯特,地表崎岖破碎、耕地面积少,复杂的地貌影响气候,使得贵州农业种植业经济发展基础弱,发展落后,也使得贵州交通成本高,运输能力落后;科技力量薄弱,贵州二本以上高等院校10余家,科研院所仅331所,其中专门从事农业高等人才培养的专业学校、从事农业技术研究的科研院所少之又少,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和理念更新、新技术与新理念的推广工作较弱。

2.1.2

贵州科技特派员工作存在待改进的地方。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展单线模式较多,以向上沟通不便,向下与农民交流较为困难,省-地市州-县区-乡镇-村组技术交流不畅,如何将科技知识更好的传达给农户、满足农户对科技知识的需求是科特派工作的核心之一;技术交流沟通不畅也起当地农户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不信任,削弱了科技特派员的公信力;科技特派员创业链示范点较少,无法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技术示范、脱贫致富的作用;科技特派员与农业经济题的合作模式较少,缺乏科技特派员参与利益共同体的途径。

2.2选择马铃薯产业作为试点的原因

首先,马铃薯既是粮食作物,又是经济作物。马铃薯作为贵州人民最喜爱的食物之一,在贵州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馬铃薯作为粮食作物,对于贵州粮食安全有着重要影响,马铃薯的生产与加工影响着马铃薯的贮存与保质;马铃薯作为经济作物,果实、初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都有着广泛的市场,经济效益较高。

其次,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需要。马铃薯作为贵州主要农作物之一,2012年仅播种面积就达67.627万hm2,产量179.74万t。庞大的生产量要求马铃薯产业能够更好的布局与发展,马铃薯加工技术能持续更新或改良,以满足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再次,如果以马铃薯产业为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的试点产业,由于马铃薯生产周期较短,能很快发现此项创新制度的合理与不足,及时修正,总结经验,并向其他农业类产业推广。

3以产业带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的创新举措

3.1三级联动与五方合作的科技特派员制度

以贵州省马铃薯研究所、马铃薯专业研究员、马铃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核心,组建“省、州(市)、县“三级联动的科技特派员团队。通过建立技术服务平台和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创新机制,运用“科研所+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通过实行订单生产,产品配送,实现产品优质优价,助推农民增收、产业增效。围绕淀粉加工企业培育发展高淀粉商品薯种植基地,开发系列产品,延伸马铃薯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围绕马铃薯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建设,在毕节地区的威宁,黔南州的三都、荔波等县市分别通过科技特派员创业、带动、引导建立马铃薯种薯生产示范基地及辐射地域,优质冬作早熟商品薯生产示范基地及辐射地域、协助企业建立科特派高淀粉原料加工薯生产基地病生产加工淀粉,组建三级科技特派员队伍,形成马铃薯科技特派员的网络服务推广体系,培养一批科技特派员和农村科技创业人才,探索建立以科技特派员牵头的“科技特派员+企业+基地+农户”、“ 科技特派员+农民合作社+基地”、“科技特派员(大户)+资金+基地”等运行模式或经济合作组织。培育专业合作社、企业、科技示范户、马铃薯规模化专业种植大户,大幅度提高马铃薯产业产值。

3.2“三+五”型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初步成效

3.2.1

三级联动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初步建立。其中,贵州省马铃薯研究所负责主持、协调,技术指导与培训以及组织发展省级科技特派员,地州农业技术部门负责组织发展市(州)级科技特派员、技术培训与指导,县级农业部门负责组织发展县(乡)级科技特派员、优质商品薯生产。各级科研、政府部门合作,初步建立起一支由省级、市(州)级、县级、乡(镇)级各层次科技特派员组成的专门服务于马铃薯产业的科特派队伍,并对科技特派员的具体职责进行落实,且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岗位与技术培训,确保三级联动科技特派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技术能力,为贵州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地技术支持与服务。

3.2.2

马铃薯专业技术培训与宣传服务。为提高农民科学种植马铃薯的技术水平,选择大田生产相关技术培训、室内理论培训、对产业化经营和管理者进行销售培训三大方面对技术骨干与种植户进行专业培训,针对马铃薯播种、追肥、培土、病虫害防控、收获、分级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包括单垄双行标准化种植/地膜覆盖/中期培土/病害防治/水肥一体化/高效防寒技术/商品薯收获与市场销售以及高淀粉原料加工薯品种选择/种植管理技术/淀粉加工废水废渣处理等在内的多项农业科技的培训,相继在威宁、荔波、三都等地开展。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实际,编制易学、易懂、实用的技术明白纸、科普读物,如马铃薯标准化种植、防霜冻技术、抗旱技术、晚疫病防治技术等发放给农民。2013年累计开展培训17次,培训科技特派员68人次,培训农民525人次,发放技术资料750余份。

3.2.3

五方合作,科技特派员马铃薯创业产业链初显成效,利益共同体逐渐形成。2013年“三+五”型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运行后,科技特派员马铃薯创业链示范的部分总结情况如下:三都县廷牌镇马铃薯种植面积12 hm2,纯收益为25 617元/hm2,总纯收益为30.74万元;三都县塘州乡马铃薯种植面积4.67 hm2,纯收益为27 171元/hm2,总纯收益为12.68万元;荔波县朝阳镇马铃薯种植面积6.67 hm2,纯收益为26 295元/hm2,总纯收益为17.53万元。由于存在环境、品种、技术熟练程度、投入成本等方面的差异,三个示范创业点中,三都县塘州乡纯收益最高。除鼓励科技特派员自行创业外,还鼓励科技特派员与农民群众尤其是专业大户、企业、合作社等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回报机制,增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内在动力,在五方合作大方向下发展“科技特派员+企业+基地+农户”、“ 科技特派员+农民合作社+基地”、“科技特派员(大户)+资金+基地”等运行模式。2013年,在三都、荔波冬作早熟马铃薯生产区,科技特派员通过与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联合创业,采用土地流转方式,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除去各项经济成本,平均每人获得6.8万~15.5万元不等的纯收益。

3.3“三+五”型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建议

3.3.1

充實三级联动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实现三级联动机制。积极联系马铃薯生产、加工、产业经济、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及富有基层实践经验的马铃薯技术骨干,充实科技特派员队伍,形成三级联动、多方参与的科特派精英队伍,将马铃薯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所需的科技力量整合,拓展马铃薯产业价值链,挖掘马铃薯在粮食稳定、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潜在价值。积极与科特派相关部门配合,制定出符合鼓励与支持马铃薯产业科技特派员创业、支农等方面的制度,包括资金、奖惩、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推动市(州)、县召开马铃薯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积极促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深入开展。

3.3.2

持续进行马铃薯专业技术培训与宣传服务。充分发挥省级科技特派员的作用,积极宣传符合贵州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实际的创新和改良技术,集中培训科技特派员,同时在试点区域的地市州开办科技特派员培训班,及时更新技术,充实科技特派员自身能力;适当适时组织科技特派员分批次、轮流到福建、宁夏、浙江、陕西等地的科技特派员产业链参观学习,更新理念与技术;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与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抓好科技特派员和乡土人才的培训工作;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性质、成绩的宣传力度,利用县乡村镇的宣传栏、宣传册等,宣传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在提高科技特派员公信力与影响力的同时,也能直接或间接发现种植能手或加工能手,进一步充实科技特派员队伍。

3.3.3

五方合作,加快科特派马铃薯创业产业链发展,形成更多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在2013年科技特派员将创业基础上,鼓励、支持更多科技特派员加入到创业队伍中,提供包括资金支持、技术保障、经验分享等方面在内的多项政策支持,建议科技特派员将创业成功的人与想要进行创业的人配对,形成“一对一”带动格局,进一步加快科技特派员之间的技术交流与经验分享等。鼓励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或服务团队、农村科技合作组织等,以多种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组织化带动科特派的创业示范工作。鼓励形成科技特派员/科研所、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五方共存共进的利益共同体,加快马铃薯产业规模效益的发展。鼓励以科技特派员协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及科技特派员创办、领办的企业申报生产项目。鼓励、引导乡土人才为农服务,支持当地土专家参与特派员工作。

4 总结与展望

“三+五”型科技特派员制度以马铃薯产业为试点产业,抓住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特点,积极激发科技特派员的潜力,创新或改良马铃薯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所需的专业技术,建立“省-地市州-县”三级联动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形成“科技特派员/科研所+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五方联合的利益共同体,既发挥科技特派员创业链示范作用,又带动科技特派员与其他涉农主体的合作。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可以涉及马铃薯产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专业科技特派员与乡土种植/加工能手的合作等,并且可以将马铃薯产业科技特派员“三+五”创新模式推广到其他产业。

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

参考文献

[1]

李君.农业科技特派员持续参与推广工作意愿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1.

[2] 绳欢.科技特派员制度长效运行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3] 王强.新疆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模式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1.

[4] 谢筱.四川省科技特派员创业的绩效评价[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2.

[5] 柴剑峰.科技特派员运行模式创新探索——以四川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1-4.

[6] 傅舒安.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的主要特点[J].贵州社会科学,2005(3):29-32.

[7] 陆敏,解翔.加大科技特派员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1):21-24.

[8] 田何志,周宇英.国内主要省份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比研究及对广东的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4):205-207,220.

[9] 王震,夏英.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服务行为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8):220-222,233.

[10] 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11] 2013年贵州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统计表[EB/OL].http://kjtpy.gzst.gov.cn/?SqlPageId=infoListPage&newsInfoTypeId=M04&dns=kjtpy.gzst.gov.cn.

作者:曾宪浩 雷尊国

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论文 篇2:

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研究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破解“三农问题”,实现科技兴农、产业富农、人才强农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内在动力。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对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探讨了重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创新举措,进而提出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对策建议:推动协会组织建设,建立扶贫机制;完善创新创业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创业队伍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因地制宜选派;强化政府工作效能,构建网络平台;建立激励保障机制,鼓励成果转化。

关键词   科技特派员制度;乡村振兴;创新;重庆市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加快破解“三农”问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步伐的重大战略举措[1-2]。实现乡村振兴就要科技兴农,提升农民素质,提高科技推广者工作水平,而人才是科技兴农的关键支撑[3-4]。积极推进科技兴农战略并探索其实现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人才保障的强力引擎,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首要前提,也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三农”工作方法,最早出现于福建省南平市,该制度以农民需求为基础,运用利益驱动方式,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引导地区农业技术发展所需的科技人才到农村开展科技服务,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技术支撑作用,释放科技人才的潜力[5]。

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重庆市积极响应号召,探索科技特派员制度,先后实施了“十百千”科技特派员下农村行动、“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并借鉴其他省市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经验,探索出一条结合“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农旅结合”等惠农政策的科技特派员创新制度,培养了大批农业创新人才,扶持了特色产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1 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现状

近五年来,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发展迅猛。2015年,全市共选派5 230人,累计引进推广新技术1 479项、新品种1 488个,培训农民86.0万人次,服务农民17.1万人,带动就业10.9万人,培育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782个,年新增利润5.1亿元。2016年,全市共选派科技特派员6 023人,全年累计引进推广新技术1 754项、新品种1 782个,培训农民97.5万人次,服务农民21.3万人,带动就业12.7万人,培育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899个,年新增利润5.8亿元。2017年,全市选派科技特派员6 175人,其中市级特派员2 148人,區县级特派员4 027人;科技特派员全年累计引进推广新技术1 360项、新品种1 250个,培训农民98.65万人次,服务农民22.7万人,带动就业13.4万人,培育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1 148个,年新增利润6.2亿元(见表1)。

2 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费投入不足,支持力度不强

重庆市农业科技投入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每年投入用于科技特派员专项工作资金维持在100万元左右,远远低于浙江的2 7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也比不上宁夏的400万元、新疆的500万元。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一线,示范推广、日常管理等需要较多的专项资金支持。重庆市、县两级财力紧张,没有设立科技特派员科技专项,导致重庆市农村贫困地区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滞后,缺乏相应的财政和项目建设资金,无法保证科技特派员制度正常施行。

2.2 成果转化不高,服务领域不宽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能有效衡量农业科技贡献情况。数据显示,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5%~40%,相较于全国而言,仍处于中低水平。此外,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化的法律、政策体系不完善,农业科技产业化机制运行效率低下,比如有些乡镇分管领导调动较为频繁,领导之间的工作交接不够充分,农业科技意识和利用农业科技资源的主动性也还有待加强。目前看来,科技特派员在工作站(或专家大院)指导时间不长,对一线农村情况了解不够深入,不能对相关工作进行连续性考察,导致农业发展容易出现“昙花一现”的现象,而不能发挥巩固持续的作用。

2.3 资源分布不均,整合力度不够

重庆作为年轻的直辖市,农业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主城,农业生态资源集中在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地区,所以渝东北和渝东南面临农业科技资源紧缺的问题,无法很好整合重庆市现有稀缺的农业科技资源。相关的农业科技人才在地域分布和人才组成结构上存在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虽然目前重庆市高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总量较多,但是能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在农业科技宣传推广中起带头作用的人才却极为稀少。在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方面,大多是对各区县农民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和技术指导,相对而言,普通实用的农业操作技术训练不少,却很少形成高规格、高质量的培养训练制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需要我们整合全市农业科技资源,真正将主城的高校、院所站的科技特派员派往重庆市科技需求强力的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地区,真正通过科技扶贫助推全市科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同时,用好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体制优势,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2.4 宣传报道不多,沟通渠道不畅

目前,重庆市科技局围绕区县科技需求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科技特派员巡讲报告会、科技特派员专题培训会及科技精准扶贫培训会等活动,通过相关报纸刊登活动内容以达到宣传目的。但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相关政策宣传及贯彻落实情况仍然存在不足,重庆市目前对科技特派员制度中典型事迹、创新创业服务模式、经验做法等报道较少,且在农民群众之间宣传不到位,导致这部分需求主体不知道如何与科技特派员沟通并寻求帮助。科技特派员与部分区县之间供需信息不对称,科技特派员之间、科技特派员与服务对象之间尚未搭建起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相关政策了解渠道少,不方便解决农业技术问题、农业技术供需双方交流心得及获取相关技术的供需信息。

2.5 主体素质不高,队伍稳定不好

重庆市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短,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各区县农民是农业科技应用的主体。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思想僵化会导致其接纳使用新科技的可能性降低,导致农民对协同创业、科技创业等科技特派员制度认识不足,最终与科技特派员工作脱节。此外,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在基层和原单位之间的界限不够明确,使得科技特派员在日常工作开展中既涉及大量原单位工作,又要参与科技特派员工作,而且对特派员也没有政策倾斜支持措施,最终导致科技特派员工作时间和精力不足。

3 重庆市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做法

3.1 分类选派,变“一窝哄”为“有重点”

将重庆市以前的“全能”科技特派员按照服务任务、服务渠道等不同特点划分为公益型、创业型、农村流通型、信息服务型四种类型,最终保证服务任务高效完成并顺利延长服务产业链条。从重庆市乃至全国的农业高等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服务部门选派的专家人员构成公益型科技特派员队伍,他们的服务任务主要是提供公益科技服务,满足日常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科技需求;创业型特派员重点从涉农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的人才中选派,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应用等服务为主;重庆市打造的农村流通型科技特派员队伍成员既精通现代农村流通业务,又具备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素养,助力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信息服务型科技特派员则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向农户推广相关农业技术和传播农业科技。

3.2 建设平台,变“走场子”为“驻点子”

切实解决过去科技特派员到基层服务无办公场所、进村下田串场子作用发挥有限、群众学技术解难题找不到人等问题,在科技特派员派驻相对集中的地区或企业,既为科技人才进基层改善办公条件,又为农户咨询提供便捷,目前已经为科技特派员队伍配套建设121个市级科技专家大院(或工作站)。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对基层科技特派员的监管力度,目前针对基层科技特派员派出管理、日常工作上报和考核评价管理等方面研发出一套相对成熟的重庆市科技特派员管理系统。目前,科技特派员已全覆盖14个贫困区县的所有贫困村,重点服务三峡库区柑橘、高山蔬菜、生态渔业、草食牲畜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

3.3 突出特色,变“个体式”为“集团式”

将过去科技人才下基层“单打独斗”的方式转变为“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建立特色产业服务团”的形式,并采取“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模式,最终打造出的基层科技特派员服务队伍“形散而神不散”,既能实现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又能保证农户实现农业增收,由点及面、齐心协力推动产业发展、农民致富,最大限度发挥人才资源优势,释放人才红利。例如,西南大学赵永聚教授,为“草食家畜健康养殖”科技特派员,深入彭水、巫溪、武隆等贫困区县,率领团队创办和协办3个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了武陵山区山羊养殖产业快速发展;吴青作为梁平水彩空间·星创天地的科技特派员,仅2年时间,梁平水彩空间·星创天地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了养殖企业34个,建成集约化养殖鱼塘,形成了年出塘优质特色水产品1.1万吨的生产能力;王启贵,城口山地鸡科技特派员团队首席专家,长期赴城口开展山地鸡的选育和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使山地鸡新品系每只年产蛋量提高到130枚,鸡种源性垂直传播疾病降低到5%以内,种鸡每年增效约100万元,商品鸡增效约2 500万元。

3.4 创新机制,变“要我下”为“我要下”

创新发展基层科技特派员有偿服务、独立经营、技术入股、技术合作等发展模式,试图构建市场机制下的基层科技特派员利益驅动发展机制,通过农业科技服务与创业业绩和利益报酬之间的关系搭建基层科技特派员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科技特派员短期服务行为向长期共创、共赢方向转换。如国家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入选者、优秀科技特派员重庆天沛农业有限公司李洪海,利用“资金众筹+技术入股”与“固定收益+销售分红”两种激励机制,以利益共同体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示范带动10 000户以上,每户年增收1.8万元以上;城口县政协委员、创业型优秀科技特派员王姣创办公司、注册城口山地鸡品牌,成立协会,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发展养殖户400多户,出栏山地鸡200多万只,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3.5 科技扶贫,变“定点式”为“协同式”

重庆市基层科技特派员扶贫新机制将突破之前的“定点式”“运动式”扶贫模式,充分抓住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机遇,最终构建基层科技特派员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在精准扶贫战略新要求中融入信息技术手段,全面优化升级重庆市科技特派员管理系统,实现特派员选派、管理及考核的信息化管理。优化特派员管理系统,将特派员和帮扶对象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特派员可通过手机在线填写服务工作记录,也可通过微信群实时交流工作的技术问题和贫困村脱贫增收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通过网络培训本土科技能手和农村创业人员,真正助推贫困村整村脱贫致富。比如,采取“互联网+农业”的网络扶贫模式,大力推动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兴经营主体与贫困村主导优势产业的合作,并鼓励基层科技特派员与服务对象形成利益共同体,最终形成各种商业实体实现贫困村脱贫的目标。

4 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对策建议

4.1 推动协会组织建设,建立扶贫机制

突出市科技特派员协会的纽带和连接作用,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平台,发挥协会在申报项目、信息交流、融资方面的优势。其次,政府要增强对选派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工作的帮扶力度,将科技推广、产业扶贫、农民增收等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促使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创新创业与扶贫工作。以技术创业为导向,合理有效地引入一批适合农村经济产业发展的不同人才,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扶贫机制,探索科技特派员与扶贫相结合的新工作模式,带动农户脱贫。完善科技特派员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创业管理体制,提高贫困户的生产实践水平,使其积极融入创业项目中去。

4.2 完善创新创业管理,加大宣传力度

从根本上改进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创业管理制度。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服务环节和种类形式的实际状况,实行不同的创业服务管理方式;通过对创业服务的基本情况、其他地区科技特派员创业的实践经验和当地科技特派员的需求来建立创新的、适用的、灵活的服务中心和服务机制;其次,加强农业众创空间管理。将农业“星创天地”纳入全市众创空间统一管理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计划,在财税政策、金融支持、商事制度改革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并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给予大力支持。

4.3 提高创业队伍素质,提升服务水平

要通过培训让科技特派员与科技服务实践有机结合,顺应时代潮流,主要从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升级更新、创新管理等方面入手,要使科技特派员生产和经营技能两手都硬。农民作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应用主体,是科技服务的受体,也是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的主体。全面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关键,也是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着力点。要进一步构建农村大教育体系,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开展创业培训,培植一批“创业型”和“技能型”农民。

4.4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着重于对科技特派员创业行为的扶持,把专项资金合理分配到每一个科技特派员的创业项目中,激励科技人员主动在基层开展农村科技创业。优化整合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向和结构,着眼于放大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改革财政专项资金的补助方式、筹集渠道和支持力度。此外,在政府兴办的经济实体中率先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让科技特派员和有志于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参股入股。积极探索科技特派员协会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合作模式,加大向科技特派员和农村创业者信贷投放额度,完善科技特派员创业贷款贴息政策,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科技特派员创业提供可行的信贷服务,降低科技特派员创业贷款的要求与标准,提高科技特派员融资效率。

4.5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因地制宜选派

政府在工作中应突出重点,做好技术供需对接。挑选优秀人员——结合各派出单位推荐与基层遴选两种方式选拔优秀人才,进而科技特派员申报专业特点和拟去县乡的意向,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科技特派员信息库,保证科技特派员信息真实、可靠。统筹协调地方需求——考察各区县对于科技人才要求程度,对各区县提出的需求进行评估,重点考虑渝东南连片贫困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并按照评估结果提出科技特派员建议人选。实行双向选择——在牵线搭桥的基础上,充分征询供需双方意见,并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双方满意。完善人才流动制度——不同区县的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意愿存在差异,应该建立科技特派员流动制度,为人才的双向流动提供创造条件。

4.6 强化政府工作效能,构建网络平台

政府发挥其效能,整合理顺各部门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使科技特派员发挥上游科研院所和下游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产学研之间的协调对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在科技特派员工作中积极探索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竞争性分配办法,市科学技术局负责确定专項资金使用方向和原则,重点加强资金使用检查和绩效管理,并按因素法和绩效评价结果向区县分配资金。此外,完善“重庆市科技特派员管理系统”,对科技特派员进行分类分层管理,并在系统中增设工作评定打分功能,实现接受服务的农户直接评价科技特派员工作效果。完善科技特派员信息库,将每一年的工作考核成绩在系统中进行展示,将考核结果作为科技特派员评星定级、动态管理的参考依据之一,并增设专栏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特派员进行集中展示。

4.7 建立激励保障机制,鼓励成果转化

完善科技特派员激励保障机制,对科技特派员与农村的经济实体、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形成合作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加以奖励;对于科技特派员研发的优秀科技成果,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关于科技成果使用和收益的办法实施,鼓励科技特派员转化科技成果。同时加强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宣传和报道,让广大农户了解该项制度,也吸引农业院校的师生、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公司的科技人员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

参考文献:

[1] 陈秋芸.推动闽北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基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5):117-121.

[2] 常春元.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长治市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2019(2):9-10.

[3] 傅新红,李君,许蕾.农业科技特派员继续从事特派员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254名农业科技特派员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6):58-66,76.

[4] 邵俊英.关于科技特派员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理性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1):426-427,431.

[5] 王瑞萍.山西省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思考[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7(7):7-9.

(责任编辑:易  婧)

作者:范守城 李娟 李俊 董杰 尹希果

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论文 篇3:

基于科技特派员制度下的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摘要 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20余年,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扶持制度,在推动脱贫攻坚方面的作用功不可没。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的升级版,是国家发展新时代“三农”事业的又一重要战略。立足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需求,以A单位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情况出发,聚焦突出问题,基于科技特派员制度与乡村振兴的联系,对其在乡村振兴中可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提出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

关键词 科技特派员;作用;问题导向;乡村振兴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er; Role play; Problem?oriented;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8.084

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率先推出科技特派员制度,这是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开端。2002年,科技部总结福建南平科技特派员实践经验,在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区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2009年,科技部、人社部、农业部等8部委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为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于2016年、2018年、2020年对科技特派员工作进行部署,接力20年,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地方实践一步步上升成为国家制度性安排,至此走向全国。立足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的背景,研究A单位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成效及问题,基于科技特派员制度与乡村振的联系,找到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为推动乡村振兴提出可行的对策。

1 背景介绍

A单位为一家公益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选派科技特派员的部署,从2014年开始,逐步选派科技骨干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2014—2016年,称为贫困县科技特派员,服务区域单位为县;2017年后称为广西贫困村科技特派员,主要服务协议贫困村、非协议村。

1.1 人员构成

A单位科技特派员以自愿申报为准,成立澳洲坚果、茶叶、薯芋等产业科技服务团,以研究生学历的科技人员为主,共28人,服务产业包括坚果、茶树、经济作物、火龙果、百香果等。

1.2 服务范围

A单位科技特派员按照所在省份的选派要求,双向选择服务地区,目前服务贫困村308个,服务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省份西南地区。

1.3 管理办法

A单位内部尚未制定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选派的科技特派员统一按照省份《科技特派员选聘及管理办法执行》。科技特派员实行聘任制,由省份统一选派和聘任,省级科技部门负责管理,各市县组织部和科技部门具体落实。

1.4 实施模式

A单位落实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主要方式是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为贫困村输入技术、产业。其中,以技术培训、创建示范基地、产业规划、成立产业联盟、科企联合推动等形式,采取“成员+团队”的模式,组合推进,协同作战。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以个体单独行动为主。

2 成效研究

A单位经过多年科技特派员选派,取得不错成效,突出成效主要体现在服务地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能力提升、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

2.1 产业结构调整

该成效特点是作物面积连年增长、分布区域从零散到成片等,以澳洲坚果产业发展成效最为突出,其次是茶树、甘蔗、木薯等。以坚果为例,截至2020年底,通过科技特派员努力,A单位所在省份坚果推广种植面积30 000 hm2,各市县纷纷出台扶持坚果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该省份成为中国第二大坚果主产区。

2.2 技术能力提升

科技特派员的工作任务之一是技术服务,即向农村养殖与种植产业传播最新技术,帮助基层农业发展摒弃传统的、守旧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必将节约生产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管理模式[1]。服务地技术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使用推广方面。A单位举办修剪、绿色防控、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537期,培训人数2.96万人次,引进和推广新品种229个、新技术266项、新设备89台,解决技术难题218项,指导研发新品种45个。通过技术的不断输入与整合,为服务地产业发展节约种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管理模式。

2.3 示范基地建设

示范基地是科技服务成效的展示平台,也是技术的集成载体。示范基地建设是第3个主要成效见证,特点主要体现在辐射带动、经济增收等方面。A单位在贫困村创建了71个贫困村示范基地,面积1 633 hm2;辐射带动周边种植16 907 hm2,带动贫困户3 417户,接受服务的对象平均增加经济效益159万元,示范基地成为效益增收重要平台。

3 存在问题

3.1 语言沟通障碍

A单位科技特派员构成基本以研究生学历人员为主,基本素质较高,官方使用语言是普通话。而基层乡村现有劳动力以中老年人为主,这部分群体多是土生土长的常住居民,日常交流使用的是本土方言,无形中会产生技术供体与技术受众之间的语言沟通障碍。科技特派员前往服务地开展科技服务,通常需要借助本土翻译,但一些专业名词受限于本土翻译水平,达不到输出的最佳效果。

3.2 供需不对称

A单位科技特派员在申报服务地时,最初的选择是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作物、与自己户籍一致的地区。但最终却因人员满额,未能得偿所愿,被分配到其他地区、其他产业,有的甚至承担两到三项不熟悉的产业,非专业的领域却负责专业的技术任务。久而久之,服务地产业需求与现实人员配备之间产生矛盾。

3.3 传统管理观念制约

基层乡村基本上是当代知识传播交流的末端,常见的传统种植、养殖管理模式已经深入管理者的日常,引进的科学技术与实现科技转化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2]。这个过程容易导致新技术推进受阻、接受度变低。A单位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服务时,受基層乡村传统种植理念影响,科技特派员与村民达成服务协作花费的时间较多,新技术落地速度大打折扣。

4 科技特派员制度与乡村振兴

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3]。因此,在乡村振兴中,科技特派员制度应发挥应有的作用。

4.1 注重本土科技特派员的培养与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把科技特派员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4]。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放宽科技特派员申报资质范围,注重培育本土科技特派员,让一批当地致富能手、技术能人转变身份,成为科技特派员,担纲产业规划者、传播者、建设者,提高产业规划精准性、科学性,完善乡村产业链、价值链,构建乡村新发展格局。

4.2 从“员”到“团”的组合模式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不是村庄振兴,乡村振兴的实质是县域的全面振兴,战略目标是通过县域发展带动农民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解决科技特派员专业与需求不一致问题,优化成员构成,改变单兵作战现象,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组建稳定的科技特派服务团,而不是一个产业一个团队,形成协同作战优势,弥补单一作战劣势,彻底解决技术、专业供需不对称难题。

4.3 “科技特派员+龙头企业”的服务模式与乡村振兴

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国家或有关部门认定的企业,经营机制成熟,社会影响力大,相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来说,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最具活力、最具规模化和创新能力的经营主体,在引导农民转变技术观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相关人员要重点从服务模式上创新,探索推行“科技特派员+龙头企业”服务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社会影响力、效益吸引力,滚动组合科技特派员政策宣传力、技术供给力,形成可信赖服务主体,强强联合打出先导样板、振兴模板,让基层乡村农民使用新技术有借鉴、参与乡村振兴有奔头。

5 总结

科技特派员是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其特有的专业素养、能力水平、行动效率完全契合乡村振兴的内涵要求,深入挖掘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对高效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蔡竞.乡村振兴视域下川西林盘保护性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18(12):62–67.

[2] 张宇,朱立志.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绿色发展问题的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67–73.

[3] 杨越冬,郑桂茹,闫立英,等.乡村振兴视阈下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与改革[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1–14.

[4] 杨华.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乡村振兴[J].重庆社会科学,2019(6):18–32.

责任编辑:黄艳飞

作者:莫荣康 农君鑫 赵金萍 韦巧云 李晓羚

上一篇:农业节水可持续发展论文下一篇: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