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盲区企业信息化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信息化建设已经吸引了诸多企业为此大手笔投入。互联网4.0时代,企业信息化建设正逐步向数字化迈进,数据的统筹管理带来的企业发展研判优势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青眯。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安全管理盲区企业信息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全管理盲区企业信息化论文 篇1:

国有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安全优化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国有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信息化建设工作已被提升到企业的关键业务领域,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企业信息安全也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点,如何建设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制度完善、安全技术引入、考核评价等方面考虑,提出建立完整可用的信息安全体系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信息安全;安全技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42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国有大型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被广泛认同。随着企业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先进技术、管理理念的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国有大型企业,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对于实现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建设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 当前国有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安全现状和差距

1.1 信息化管理体系安全现状

当前,一些国有大型企业的信息安全建设,有效保障了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并形成了一套相关信息的安全管理制度,为后续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1.1 安全基础设施和系统

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是信息安全的基础,目前企业已在物理层、网络层和桌面系统加固与监控这3个方面,建设了一系列网络安全防护设备,完善了企业的信息安全系统。

1.1.2 安全管理和制度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是信息安全技术真正发挥作用的保证,企业已将信息安全管理作为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实施信息安全分类管理。在信息分类管理中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流程和标准,确保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和规范。同时,将信息安全管理纳入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在财务管理、HES管理等重要业务管理中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由此可见,企业在信息化安全建设方面已做出巨大努力,但距离建立一套完整可用的信息安全体系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1.2 信息化管理体系安全问题的差距

部分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专门的信息安全组织,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部署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也能提供基本的网络安全性保障,但信息安全组织还不健全,信息标准的范围和执行力度薄弱,未制定针对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相关制度,没有部署上网行为管理系统等安全设备,缺少与信息管理、信息质量管理有关的规范,如各类编码标准,信息质量控制流程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制定、完善统一的信息管理制度和信息标准,依托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支撑信息化管理体系,并对标准执行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

2 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安全优化策略

2.1 完善信息化制度管理体系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采用制度化管理方法,通过制定企业信息系统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做好服务器和数据库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保障企业珍贵数据资源安全。同时还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企业机房管理、计算机现场管理及服务器相关管理制度建设,以及通信、网络和信息系统相关应急预案等制度建设,规范网络、服务器管理人员以及终端用户的行为,逐步完善信息化制度管理体系。

2.2 建立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

信息系统安全建设不仅是安全模块功能的实现,还是一个整合的安全体系。信息安全是保护信息免受各种威胁和损害,确保业务的连续性,使业务风险最小化,投资回报和商业机遇最大化。信息安全是组织的一个业务问题,需要管理层的承诺和支持,还需要企业安全文化和运营流程作保障。

2.3 建立信息化流程管理体系

信息安全管理流程首先要提升全体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技能培训和专业教育,然后对信息安全进行风险管理,要进行需求分析、控制实施、运行监控和响应恢复4个步骤,最后是信息安全监督检查和改进,通过检查和改进进一步提升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形成闭环管理,如图1所示。

2.4 通过信息化技术支撑管理体系

为保障以安全可靠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正常,有必要利用信息化技术给其最有效的支撑。

2.4.1 上网行为管理

上网行为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有效规范员工上网行为,助力构建企业安全、和谐、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其原则是“事前预防,事后溯源”。事前预防就是要做到事前制订安全防范策略,最大限度保证机密数据和有害信息不由公司网络流向社会。事后溯源就是要记录每台内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信息交互内容,发生问题后迅速准确地定位到问题源头,做到有据可查,能追本溯源。

2.4.2 端点防护

建立企业级的端点防护系统,对终端实现安全合规性检查和控制,加强策略管理。使用总体安全策略与本地自定义安全策略相结合的方式,在大规模部署端点防护系统的前提下,提升防病毒等安全管理系统的安装率,促进网络安全的综合治理和改善。

2.4.3 端点准入控制

可采用VRV系统作为端点准入控制的手段。端点准入控制包括对公司内网计算机,也包括由VPN接入的外网计算机。VRV强化了对网络计算机终端状态、行为以及事件的管理,提供了防火墙、IDS、防病毒系统、专业网管软件所不能提供的防护功能,对它们管理的盲区进行监控,扩展成为一个实时可控的内网管理平台,并能同其他安全设备进行安全集成和报警联动。

2.4.4 身份认证管理

通过加强身份认证管理,实现用户通过使用USBKey实现单点登录,更为方便和安全地访问应用系统,集中实现应用系统用户帐号的电子化流程管理,并与员工HR信息的变化联动,提高应用系统账号管理的时效性,加强账号管理力度,身份认证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2.4.5 安全域

根据安全需求强度的不同,可将安全域划分为不同层次,要有针对性的采取安全控制和防护策略,针对信息系统网络的网络结构、数据流通模式以及安全防护需求,可将整体网络划分为3个安全域:核心安全域、接入安全域、边界安全域。

2.4.6 边界隔离

网络划分安全区域后,在不同信任级别的安全区域之间就形成了网络边界。跨边界的攻击种类繁多、破坏力强,边界防护解决方案可彻底解决以上问题。企业边界防护方案由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物理隔离网关组成。

关键路径上部署独立的具有深度检测防御的IPS(入侵防御系统)。深度检测防御是为了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使用IPS系统可以滤出DDOS攻击,间谍软件、Bit Torrent数据流、钓鱼攻击等几十类近100万种攻击类型。

2.4.7 流量控制和审计

流量控制和审计方案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流量的深度检测和带宽控制,二是对用户访问的网站进行海量筛查。通过这两个手段在主观或客观上都能防止网络用户的不良行为,避免网络性能和安全性受到负面影响。

2.4.8 访问控制列表

访问控制列表(ACL)是为了阻止部分用户不能访问另一部分用户或者服务而提出的。访问控制列表通常应用于路由器或者三层交换机上,能阻止或允许某些网段的用户访问资源,也能阻止或允许某个用户访问资源。

2.4.9 网络设备安全管理

(1)网络设备登录安全

通过用户状态进行存取控制,保证设备控制安全。限制SNMP和Telnet的用户访问。

(2)网络设备日志记录

对于网络安全,不仅要关注网络的事前防范能力,还要充分考虑事后跟踪能力,在安全事件发生前后,可通过对用户上网端口、时间、访问地的记录,全面追溯用户上网的状态,从而为后期分析提供第一手资料。

(3)路由信息安全

路由协议的安全管理主要通过路由信息交换的认证来保证。启用Passive Interface命令后,该接口的网段路由可以照常发布出去,但该接口不会再收发OSPF协议报文,也就不会再与任何其他路由设备建立邻居关系,从而避免路由泄露。

2.4.10 涉密专网

企业可按照国家保密局、中办机要局要求及国家相关标准建设涉密办公专网,通过验收用于处理国家秘密及以下级别的文件和信息,供企业员工日常办公使用。该网与互联网物理隔离,并利用安全保密设备提高网络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与其他相关企业可采用专线方式单点连接。企业办公专网的网络架构如图3所示。

2.5 建立信息化考核评价管理体系

企业信息化流程管理系统评价体系可包含信息化建设有关的基础管理内容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资源、信息、程序、过程等要素管理。从信息化过程监控和改善来看,通过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组有效描述信息化建设与运行过程情况的信息,帮助公司识别相关技术和管理的不足,逐步改善公司的信息化过程,达到持续改进的目标。

2.6 建立信息化队伍管理体系

成立由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机关部门、基层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决策公司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指导信息化项目建设;依托公司信息化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制订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负责信息化工作的有关政策、管理办法、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的制订,并组织实施和检查等工作。同时,注重对企业员工的专业培训,采取激励措施,培养一支高素质阶梯化专业人才队伍。

3 结 语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延伸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创新管理模式、强化管理控制、优化业务流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技术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努力打造以安全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断优化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保障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为企业持续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Michael E Whitman,Herbert J Mattord.信息安全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朱建军,熊兵.网络安全防范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刘若珍.网络信息系统常见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6).

[4]金伟超.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发展及维护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9).

作者:彭慧 段超锋

安全管理盲区企业信息化论文 篇2:

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集中管控模式

摘要: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信息化建设已经吸引了诸多企业为此大手笔投入。互联网4.0时代,企业信息化建设正逐步向数字化迈进,数据的统筹管理带来的企业发展研判优势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青眯。由于信息化的投入在企业整体投资中占比较大,技术更新换代较快等原因,笔者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当坚持“一盘棋”的思路,兼顾管理特点和管控要求等,从统一管理的高度着眼,从最新的尖端技术着手,以集中管控的方式开展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推动企业发展的初衷和目的。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集中管控

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构建何种信息化建设模式一直是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最为困惑的关键问题。笔者观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方式分为三种:一是集中管控,上下统一,即:硬件、软件建设相互统一,上行下效,甚至与供应商签署框架协议后,统一部署实施。二是平台化管理,在各业务模块的基础上完善硬件、软件设施,即:多个垂直系统组合形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三是分布式管理,根据实际需要,取相关系统、数据,即:各自建设,互不相干,只在有些系统中设立对接端口。三种方式各有利弊,本文将以实践观察的视角,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简述其中的优劣性,便于分门别类、理清思路,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明确方向。

一、信息化建设模式现状分析

从三种模式看,第一种模式(集中管理),该方式多运用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集团化管理的企业,受业务特殊性要求,该信息化建设方式对财务管理和OA办公自动化引用较多,财务业务管理上设立“资金池”,满足资金归集的要求,通过信息化系统手段完成相关业务的开展,实现了管理者可看、可控、可调、可配、可抓取等功能。OA系统中公文的收发能够实现统一格式、统一要求、流程跟踪、盯办提醒等功能,该系统中的视屏会议、邮箱、文件库等模块,扫除了企业管理中的盲区,为企业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总体看,该模式投资较大,周期较长,变动性差,但最终收益高、操作便捷、安全性强等优势较为突出。第二种模式(平台化管理),该方式与企业的管理职能相匹配,例如:人力资源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等,各系统之间前期独立建设运营,管理者按照职能从各个系统中抓取关键信息,满足管理要求。该模式在金融控股企业使用较多,业务专业性较强、独立性突出,不适宜与其他信息数据统筹在同意系统。优势:信息化建设快、专业性强、安全性高等。劣势:重复投资、建设规模较大、统筹性较差。第三种模式(分布式管理),该方式一般在规模小、业务庞杂等企业应用较多,各分子公司各自有一套系统,可参照出资人的授权,进行相应管理。该模式的优势在于:适应性强、技术条件简单等,劣势在于:兼容性差、不利于统一管理。

二、信息化集中管理的实践

就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情况看,采取信息化集中建设、集中管理的方式是大多数企业的做法,该模式成熟、效果较好。只有在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满足专业、统一、强大的信息化功能运转。

一是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化标准。出资人或总部需要结合各分子公司的业务类型,选择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技术、管理等标准,编制统一的规划、方案、步骤等,搭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四梁八住。

二是要形成统一的操作手册,明确信息化建设原则和实施细则,要依据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化建设流程及各功能的专业化要求,最好能够明确职责分工,便于信息化工作高效开展。

三是要梳理并汇总企业数据。针对不同行业的分子公司,制定不同的功能权限,按照归口管理部门的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要考虑海量数据的安全性和储存等问题,尽量能够满足横纵管理、切换自如,实现信息數字化管理功能。

四是严格费用管控。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执行企业预算,合理控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费用支出,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拟定相关费用,选用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路径和方法进行信息化建设。

五是形成专业化建设团队。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必须保障信息化队伍建设的稳定,信息化工作是根据企业发展实际不断地更新的状态,日常工作就是跟进服务。一支完备的信息化建设队伍能够保障企业管理的正常运转,能够为信息化的升级提升提供大量的经验,这也是该项工作的特殊性所在,如果人才出现大量流失,或基础建设期人员不稳定,后期要抓好信息化工作只能纸上谈兵,抑或要付出高于人力资源成本的代价。

六是重视信息安全的软、硬件维护。要成立专业的信息维护团队,及时解决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保障系统运行正常。对系统定期进行检查,查找系统漏洞并加以改善,增强企业的财务信息安全。做好账号权限的管理,防止无关人员操作失误,导致数据出错等。实际操作层面,针对网络安全的问题,可以限制相关人员使用外部网络,抓好网络传输、共享数据等全过程管理,降低数据被窃取的风险。同时,要建立起专门的容灾备份机制,避免信息化安全问题对企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三、结语

以上论述为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之谈,伴随着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不断发展,感触最深的还是顶层设计的关键问题,搞好信息化建设,就要汲取全面集中管控模式的特色,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提前做好信息化建设规划,稳步推进该项工作。同时,信息化工作必须不断修正、不断完善,在做好企业的管理服务中带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力。

作者:常益敏

安全管理盲区企业信息化论文 篇3:

浅析调度信息化建设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摘 要]在煤矿生产中,调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会直接影响煤矿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煤矿企业应该高度重视调度信息化建设,提升调度工作的效果,切实保证煤矿生产安全。本文从调度信息化建设对煤矿生产的重要性出发,就调度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措施及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切实保障煤矿生产安全。

[关键词]调度信息化;煤矿;安全生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8.026

0 引 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煤矿产业也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煤炭开采属于高危行业,在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瓦斯、火灾、水灾、顶板坍塌甚至粉尘爆炸等安全事故,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在煤矿生产中需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面对新的发展环境,煤炭企业应该加快调度信息化建设,为安全生产提供可靠支撑。

1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实时监测煤矿生产。煤矿企业可以通过相应的调度信息化建设,构建相应的信息化系统,对整个煤矿的生产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结合相应的数据信息绘制图形曲线,将煤矿生产的细节直观展示出来。在调度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瓦斯信息管理系统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通过配合传感器和远程客户端,能够完成井下瓦斯浓度及变化趋势的监测工作。第二,能够实现煤矿生产信息的可视化。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煤矿生产状态,获取生产过程信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煤矿生产进行合理设计,有助于提高煤矿生产的科学性和安全性。第三,能够有效调度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针对煤矿本身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有效调度,结合先进信息技术调度信息化系统能够集成多样化功能,包括煤矿通风、巷道采掘、地质勘查、井下运输等,构筑起完善的安全调度管理信息数据库,方便管理人员随时查阅和调用,配合相应的信息技术分析,能够为制定科学的生产决策提供可靠支撑。

2 煤矿调度信息化系统建设措施

在建设煤矿调度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该根据煤矿本身的生产运行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系统建设的效果。

2.1 明确建设目标

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在调度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制定明确的建设目标,强调总调度室建设的同時,做好生产单位的日常运行管理,以先进信息化管理方式为支撑,构建良性的沟通交流机制,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更加直观地把控煤矿生产状况和经营状况,提供实时、准确、全面的数据信息,为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推动力。

2.2 强化观念认识

新常态下,煤矿行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必须及时更新观念认识,高度重视调度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完善调度信息化系统的硬件设施,积极引入先进的调度管理信息技术,做好调度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断提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实现调度管理信息化和自动化,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同时提升煤矿生产效率。

2.3 构建调度平台

煤矿企业在进行调度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相应的调度指挥平台,以此整理和利用各部门的安全信息、生产数据,确保其能够更好地掌握煤矿生产情况。煤矿生产环节产生很多的数据信息,包括图纸资料管理数据、自动化办公数据、生产计划数据、综合统计数据等,想要对这些类型多样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处理,调度自动化系统就必须具备可靠的硬件设施以及完善的系统功能。

2.4 完善应急机制

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虽然有下降趋势,但是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规避煤矿安全事故、保证煤矿生产安全的角度来看,企业在开展调度自动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煤矿生产状况不断完善应急机制,并建立应急指挥系统,确保在遭遇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及时开展救灾指挥工作,调动所有能够调动的人力、物力资源,做好事故现场控制,以保障人员安全为最优先目标,尽可能降低安全事故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3 煤矿调度信息化管理的实践应用

3.1 做好信息汇总

对于煤矿调度信息化系统而言,其本身包含了多个子系统,强调以煤矿调度室为核心做好生产调度管理、安全监督检查、远程实时监测等工作,配合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数据库,能够为煤矿生产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支持。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汇总工作十分重要。煤矿生产各个环节产生的生产信息,基本都是采用倒树形结构向上逐级传递,由调度信息化系统进行整合,然后提交给煤矿调度指挥中心,以此来实现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的高效化和网络化,为煤矿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对于一些大型煤炭集团公司,通过调度指挥中心也能利用相应的调度信息化系统对各下属煤矿生产状况进行统一管理,甚至下发相关通知以及召开电话会议也可以通过调动信息化系统实现,能够打破以往单对单的信息传递模式,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效果。

3.2 重视生产监控

在煤矿调度信息化系统应用中,安全生产监控的作用不容忽视,其能够结合设置在井下的各种传感器设备,收集煤矿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生产安全的数据信息,如有害气体涌出量、井下空气质量、巷道排水情况、各类设备运行状况等。调度指挥中心可以根据收集的各种数据信息,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煤矿生产安全。尤其是可视化信息采集技术的应用,能够运用各类工业探头以及相应的计算机视频信号技术,采集煤矿井下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并在地面设备中实时显示出来,调度指挥人员可以直观看到井下生产情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3.3 关注信息共享

煤矿井下生产的影响因素众多,稍有差池就可能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做好各类生产信息实时共享非常关键。在以往的煤矿生产中,现场实时工况包括通风机运转情况、皮带机开停状态等,由于实时信息众多,对于集团企业调度指挥中心而言,想要准确把握实时信息难度较大,这也是传统调度指挥中的一个盲区。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相应的煤矿调度信息化系统,各级调度指挥中心都能够通过系统掌握煤矿生产实时状况,也能够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管理人员开展安全管理和安全监控提供可靠支撑,实现资源高度共享。

3.4 做好信息使用

在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环节,部分信息比较繁杂,要求调度人员在进行调度指挥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口头表述和行为表述,为事故分析、风险评价及处理落实等工作提供可靠支持。调度信息化系统具备的录音和录像功能可以记录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信息,从而为后续开展信息分析、信息追溯等工作提供良好保障。

3.5 引入先进技术

煤炭企业在构建和使用调度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关注其功能特点,还应该重视引入先进技术。以编码技术为例,其在系统中主要体现在检测数据编码、管理数据编码和辅助编码等方面,配合B/S/D系统软件体系结构,操作人员能够非常方便地进行综合查询和领导查询,而对于一些非系统管理用户,同样可以轻松使用系统,有效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成本。以煤矿矿压在线监测系统为例,矿压在线监测系统能够对煤矿井下工作阻力、围岩应力、锚杆支护应力以及钻孔应力等参数进行在线实时监测,具备井下现场数据显示及报警、连续监测曲线顯示分析、历史数据查询、专业报表输出等功能。系统数据传输不仅支持以太网总线传输模式,还设置有相应的Lonworks总线传输模式,能够与煤矿监控系统实现高效兼容。智能一体化监测传感器采用微处理器控制,超低功耗设计使其可以通过电池供电实现连续工作一年以上。将系统应用在煤矿生产中,管理人员能够实时了解煤矿井下地层、工作面的压力变化,当检测到压力超出安全限定值后,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信息,提醒工作人员注意,从而及时做好应对,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4 结 语

就煤矿企业而言,调度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安全生产作为煤炭工业化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煤矿调度工作的重点,既需要生产过程信息化,还需要调度工作信息化。煤矿调度系统是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协调指挥管理部门,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满足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要求,才能适应调度工作发展的要求。总之,在信息化技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煤矿安全生产对信息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调度信息化系统是煤矿调度工作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要求煤炭企业要重视该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调度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为煤矿生产安全提供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崔融融.浅析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的信息化建设[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6(22).

[2]刘卫锋,郑中明,高亚妮.煤矿生产监控与调度信息系统的信息化集成发展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3).

[3]刘洁.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系统中ERP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3(2).

[4]钱文序.网络信息资源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3(6).

[5]刘晓红.会计电算化在中小型煤矿企业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3(7).

[6]张金华.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3(22).

作者:刘艳芬

上一篇:做游戏开展幼儿英语学习论文下一篇:高校英语翻译中西方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