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词歌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15

心之所向于教,教然后知不足;心之所向于法,寻法然后知困;心之所向于情,披情然后知淡;心之所向于恩,求恩然后知疏。——摘自《我手写我心》(刘晓婷著)1996年,刘晓婷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她选择了回母校——天津市实验中学任教。刘晓婷现任天津市实验中学语文学科组组长、教务主任。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语文诗词歌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语文诗词歌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研究

内容摘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理论依据,以教师教古诗词和学生学古诗词为实践基础。首先概述语文核心素养与古诗词教学的关系;其次阐述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浅谈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古典诗词 教学策略

在常规语文课堂上教师教授古诗词常常采用“串讲法”,着力要求背诵与默写,古诗词鉴赏课变得索然无味。古诗词教学,变得越来越脱离现实意义,久而久之学生与古诗词之间产生了隔阂。而事实上,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文底蕴,恰是学生需要积淀与提高的。语文教师若能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古诗词,才会令古诗词教学丰富多彩,才会让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一.语文核心素养与古诗词教学概述

(一)语文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近几年已经成为高频词,那么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是什么呢?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这四个维度构成语文核心素养,相得益彰。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素养,作为几大大核心素养之首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1]作为语文教师,以人文底蕴深厚的古诗词为载体,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民族灵魂的顶梁柱,是即语文核心素养所在,值得去诵读,去品悟。

(二)语文核心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意义

诵读古诗词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是无价的。国家为了让传统文化之花根植于人们心中,推行了三天“小长假”政策,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重视程度越来越深。可见,古诗词的教学意义非常重大,所以在教学古诗词时不妨把传统文化融合到课堂中。如教学《鹊桥仙》,从“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从这几句诗中的可以看出,这是关于我国古代“牛郎和织女”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千年,家喻户晓,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热门题材之一,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它具有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综上,古诗词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人文底蕴处处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中能够凸显其现实意义。

二.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认识不到位

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认识不到位体现在对理论的解读上,我走访本校15名语文教师,填写如下问卷:

表1:

您是否了解《语文核心素养》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从表1的数据反馈来看,85%的教师并不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只有15%左右的教师对理论有一定了解。这些数据反映出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学习模式,核心素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没有深入认识。在应试教学模式中考试大纲研究透彻,围绕着应试的指挥棒转来转去,却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教法单一

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教法单一且无新意,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鉴赏古诗词,担心学生鉴赏时偏离路线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其实在教学时教师不妨放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把这个诗人的作品按主题挑选出来进行类比,无形中灵活了教学方法,运用了“主题类比法”,把知识做到横向和纵向的延申,形成知识网格化。

(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1、缺乏浓厚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孔子这段话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然而在古诗词学习上学生缺乏兴趣。他们宁愿看没有营养的网络泡沫小说,看时下热播的综艺节目,看一些夸大其实的雷人电视剧,也不愿意看看底蕴十足的古诗词。这样他们不仅与古诗词之间产生时代隔膜,也失去了与古代圣贤潜心交流的机会。

2、缺乏深入理解

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着重背诵与默写,认为会背会写就万事大吉了。他们很少能深入理解诗词内涵,很少有同学运用“知人论世”法走近作者、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在学习时学生往往能想起诗句却记不准诗的题目和作者,更有甚者把诗词作者和题目弄混淆。因此,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应该走近作家作品,分析诗词意向,推敲诗词字眼,进而深入了解诗词内容。

三.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1、激趣导入,循循善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何激趣?把音乐和古典诗歌巧妙融合,用二者双龙合璧的艺术魅力去吸引学生。如在讲读经典的爱情诗《蒹葭》时,在导入时,教师不妨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学生会随着甜美的歌声走进诗歌意境,感受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还可以切入画面激趣。画面会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能迅速引领学生走进情境。如学习崔颢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播放诗人登楼远眺,碧空如洗,晚霞斑斓等画面。进而展现江水浩淼荡荡、江畔烟霭缭绕的景象,这样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学生就能感受到“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而真切地体会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

综上所述,音乐的魅力、视觉的冲击完美结合,能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这些诗句活灵活用。

2、团结协作,分组研讨

语文核心素养包含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积淀、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从“人文关怀”入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可以在研讨中体会“人文关怀”以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人文精神”,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要求每组研读一节,结合诗句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文字内容。问题一抛出,各小组同学立即研读指定语段进入紧张激烈地讨论状态。8分钟后,几乎全文的诗句都被同学们拿来分析了。一组同学回答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面对秋风毁屋,痛心疾首;二组同学紧接着回答:“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仗自叹息”望茅兴叹,无可奈何;三组同学回答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祸不单行,忧心忡忡;四组同学抢着回答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情系天下。概括完诗的内容接着发问:“杜甫的伟大,体现在哪?”同学们接着讨论抢答说:“杜甫处境困窘,竟然还能做到心系天下寒士的高尚境界,这是他最伟大的地方。”紧接学生们的回答可以总结:这表现了杜甫“兼济天下”的精神,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这节诗歌鉴赏课把学生处于主导地位,不仅落实了教学目标,还在研讨中体会了“人文关怀”精神,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是有局限性的。为此,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活动如下:

1、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节目

在当今社会,“快餐文化”已严重冲击了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更热衷于追明星真人秀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观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使学生在节目中学习诗词文化、积累历史典故;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丰厚语文核心素养。才女武亦姝在节目中表现淡定、从容,最终在总决赛中摘得桂冠。我们在感叹这个女生才华的同时也要深思,不是光靠海量背诵就能如此成功的,而是把古人智慧运用得这么自如。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每季都犹如美酒,学生在“美酒”的滋润下,底蕴越来越醇香。

2、开展“口语交际——古诗词诵读大赛”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其语言的凝练,音韵的和谐优美,让人徜徉其中而流连忘返,其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让人深思。开展“口语交际——古诗词诵读大赛”,诵读内容可以是选取课内的古诗词,还可以甄选课外的古诗词。设定大赛规则由易到难,鼓励不同学习水平的同学都能参与其中,适当予以奖励。这项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诗歌文化,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灿烂文化的感情。同时激发学生朗诵古典诗歌的兴趣,积累语言素材,丰厚人文底蕴。

在历史上,古典诗词以其丰厚的人文素养肩负着提高中华民族人文底蕴的历史使命。因此,學生以人文底蕴深厚的中国古诗词为载体,来提高自身“人文底蕴”尤为重要,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学研究,2015(09):17—23.

[2]张华.让教学变成学生研究[J].江苏教育(教学管理版).2011(11):1.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5-18.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于家房九年一贯制学校)

作者:佟成良

语文诗词歌教学管理论文 篇2:

寓教于爱,寓爱于心

心之所向于教,教然后知不足;心之所向于法,寻法然后知困;心之所向于情,披情然后知淡;心之所向于恩,求恩然后知疏。——摘自《我手写我心》(刘晓婷著)

1996年,刘晓婷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她选择了回母校——天津市实验中学任教。刘晓婷现任天津市实验中学语文学科组组长、教务主任。在15年的教学实践中,她勤思考,善反思,行文百万余字,先后发表了40余篇文章,曾获得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天津市“十佳”教师、天津市“十佳”班主任等多项荣誉称号,是“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培训班首批学员中最年轻的中学教师。

在15年的探索实践中,刘晓婷把自己的职业准则定位为做学生思想上的导师、道德上的同学、感情上的朋友、心理上的医生。在教学方面,她始终站在语文教学研究的最前沿,她从传统的语文治学方法中撷取批注评点法,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并将它改造成为极具生命力和可行性的教学模式——批注评点式教学方法。她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言传身教,并逐渐形成了“教语文就是教做人”的教学思想。

刘晓婷曾在实验中学就读6年,在6年的学习生活中,她努力掌握知识、习得能力、发展艺术特长,并且一直担任团支书的职务。当提及实验中学的育人特色时,她认为实验中学多年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方针,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与空间。

实验中学教师的自身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确实能够感染学生,刘晓婷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也是深受她的两位恩师影响。其中一位是她高中时的数学教师、年级组组长徐黎明老师,徐老师谈吐高雅,态度和蔼,学生认为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都非常期待上她的课。另一位是她的初中语文教师王玉琴,王老师曾在班里组织“红学会”,要求学生每天上课之前背一首诗。讲《荔枝蜜》一课时,她带着学生去水上公园参观养蜂场,灵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对语文课充满了兴趣。正是这两位老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刘晓婷坚定地选择了做一名教师。大学毕业之后,刘晓婷怀着一份感激、一份眷恋、一份向往回到了曾经学习生活过六年的“实验园”,开始追逐她的教师之梦,因为这里有她一生的钟爱,有她一生的幸福。刘晓婷曾说:“面对教师这个职业,当你收入微薄的时候你会牢骚满腹;面对教育这项事业,尽管你身心疲惫但你还能苦中作乐。之所以要把教育当作事业,是因为事业是需要追求的,而幸福感的不竭动力恰恰是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有了这种追求,幸福才会永恒。在毕业典礼上与学生相拥而泣便是我的幸福,教师节来临之际学生送来的张张贺卡和朵朵鲜花便是我的幸福,满天下的桃李打来的电话、发来的短信也是我的幸福……”

任教之后,刘晓婷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实验中学“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校园氛围。学校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利用课余时间为青年教师组织了青年教师培训、心理辅导员培训、班主任培训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青年教师不光从老教师身上学到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技巧,更从老教师身上学到了无私奉献、对教育事业执著一生的宝贵精神。在这种传帮带的作用下,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了一种常态化的发展机制。

谈及不同时期的工作体会,刘晓婷认为无论是担任语文教师还是班主任,以及目前的语文学科组组长、教务主任工作,支持她一路走到现在的精神支柱就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1996年第一次接班之前,刘晓婷利用假期对全班三分之二的学生进行了家访,对每个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这样开学之后就能很快地和他们融合在一起。怎样使学生、家长接受自己成为了刘晓婷工作之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而这块“敲门砖”就是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协商的新型师生关系。开学之后的中秋节,刘晓婷组织了一场赏月晚会,她将全班学生的名字串联成一篇动人的散文,伴着优美的散文意蕴融入银色的月光,创设良好的氛围,以此培养学生“家”的意识,她的良苦用心令学生深受感动。

刘晓婷爱她的学生,因此,面对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她思考、反思,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寻找适当的教育时机和适切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困难时得到朋友的帮助,在困惑时得到师长的引导,在孤独时感受到集体的温情。刘晓婷通过迁移学生的兴趣,用一张珍贵的照片巧妙地做好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她大胆地进行评语改革,以激励性的语言送给每个学生一份独有的文字礼物。得知小帅患重病的消息,她把当选天津市“十佳”班主任获得的1000元奖金亲自送到医院。班上有个学生的父母一度在外地工作,她便把学生接到自己的家中,与她同吃同住。在学生的毕业留言中记录着她的很多“第一个”:“您是第一个在我迟到后送我闹钟的老师”,“您是第一个把我这个异地的孩子接到家中的老师”……

初中阶段正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学生时常会出现逆反心理,与家长产生“代沟”。这时,刘晓婷就举办“架桥”活动,把家长请到学校,与学生围坐在一起,请家长讲讲孩子的优点,让孩子说说爸爸妈妈最令他们感动的事情,双方都以积极的态度互相激励,达到消除隔膜、沟通感情的目的。

为了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刘晓婷特意召开了“我给老师提建议”的主题班会,她用自己的钱给学生买了奖品,其目的一方面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教师的不足,一方面是让学生求得心理换位,更换一下他们平日受教育的角色。听着他们真切的话语,刘晓婷心里流淌着一种幸福,这种幸福便是她和学生心灵深处共同构筑的一份默契与信赖。

刘晓婷认为,玩是学生的天性,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赋予“玩”以教育意义。教师,就要以学生为本,切实从学生实际出发,寻找最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形式。对每个学生的“玩瘾”她不但不阻拦,而且抱着欣赏的态度给予鼓励。刘晓婷和学生一起玩音乐,为学生开设了一个“灵感窗口”,在这个窗口前时常聚集着班上不少学生,他们一起哼唱曲调,一起反复修改,创作出了一曲曲动听的歌,他们用电脑谱曲、配器、制作,创作了班歌《一起飞翔》;刘晓婷和学生一起跳舞蹈,自编、自演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把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变成了一种形体语言,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对教师产生了敬畏之情;刘晓婷和学生一起玩摄影,她经常把一些生活中的摄影作品拿到课堂上,让学生为作品或是起题目,或是写画外音,或是评头论足,在审美的过程中提高艺术修养。

古人云:“善教者,使人得其法”。刘晓婷把情感教育引入到了语文课堂,创设了“情境探索”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艺术特长,让学生在艺术的感染下去体会文学的意蕴。讲朱自清的《背影》,他们就在长笛伴奏下一起朗诵;讲《七根火柴》时,他们就进行一段小提琴配乐朗诵,伴着哀婉悲壮的曲调学生们把文章朗诵得真切感人,催人泪下;讲《看戏》他们就来段京剧清唱;讲古诗他们就在黑板上现场作画。与此同时,刘晓婷还组织了相应的语文学习活动,如“你听我说”、“古诗欣赏”、“学做节目主持人”、“成语接龙”、“编写个人作品集”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语文课学习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中提高修养,获得真知。

阅读和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到底怎样教才能既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刘晓婷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探索、实践了批注评点式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难题。批注评点式教学旨在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主动求知的过程,成为与自我对话、书写性灵的心灵活动。学生在做批注时,不仅可以把林林总总的阅读感受写在书眉页侧,而且可以采用任何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评价或者构思文章,可以就欣赏的内容来进行仿写、改写,可以根据情境配一幅简笔素描,可以用一首小诗传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广泛联想比较异同。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兴趣的培养更在于自我价值的认同。课堂是个小天地,天地是个大课堂。刘晓婷的批注评点式教学首先是从学生读过的最喜欢的一本书做起。在每节语文课前的轮流值日中,她组织了“美文赏析”和“我喜欢的一本书”的介绍活动,学生或是对自己心怡的文章里的字句进行赏析,或是对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进行整体评价。每当学生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听到他们的真知灼见、连珠妙语,看到他们的那份自信,那份畅怀,刘晓婷深深地感到:学生不是没有文本解读的能力,只是没有提供给他们驰骋思想的时空;学生不是不会感悟生活,只是没有提供给他们更新鲜的氧气;学生也不是没有高雅的情趣,只是我们没有走近他们的生活,没有发现他们的世界其实更加精彩。带着灵魂上课,启迪学生性灵,于是成为了刘晓婷所追求的语文课堂的境界。

在阅读教学中,刘晓婷按照文本阅读和语文教学的规律,将批注评点划分为四类:一是纲要式批注,让学生把握文章脉络的方法;二是赏析式批注,让学生在对妙语精句的品读中与作者生成对话;三是补充式批注,让学生写出文外之意,意外之思;四是感想式批注,鼓励学生“百家争鸣”,进行生命的沉思与追问。就是在这尊个性、重发展的阅读方式中,学生逐渐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在作文教学中,刘晓婷尝试着将批注运用到审题中,让学生做到多中取优;将批注引入到构思中,让学生精于布局谋篇;将批注应用到评改中,在点面结合的专题讲评中解决实际问题。每次讲评时,她都要找出几篇能够帮助学生体会本次作文存在的问题的例文,制成讲义。经过几年的实践,她努力地让专题讲评做到有序化、系列化,使学生的作文在评点与修改中日臻完善。

把批注评点应用于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是一种开放、展现个性的阅读和写作方式。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则。正如余映潮先生所说:“语文学习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读写结合。”刘晓婷最主要的做法是在阅读教学中做到读中有批,批中有悟;在作文教学中,做到写中有评,评中有改。将两者自然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读时直接,写时具体,细读勤写,读写勾连,有感而发,独抒性灵。只有这样,方能使“读”与“写”这语文教学的双翅,比翼齐飞,鹏程万里。刘晓婷所教的历届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都得到了整体提高,证明阅读和写作教学既符合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又符合高中学生的特点。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在刘晓婷的语文课上,出现频率最多的一句话,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这句话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思想比教知识更重要。刘晓婷在教学中越来越感到,语文教学除了传授严谨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外,更应让学生具备审美的眼光,得到情感的陶冶,享受思考的乐趣。她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敞开心扉,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应该成为学生人生中的一段愉悦的精神之旅;更应该让学生高屋建瓴的思考能力得以提高,让理想与现实互相促进,让情感与思想圆满共融。这便是语文教学的更高境界。

做人,来自文以载道的文本。作为“人学”的文学,值得我们品读一生。每每遇到文本中感动的文字,深刻的语言,或学生的某一句精彩发言,刘晓婷都会情不自禁地拓展开去,让学生和她一起思考。在共同的思考与启发中,她和学生一起披沙拣金,在原本纷繁平淡的教学现象中发现教学的深度;一起去伪存真,在一节节习以为常的语文课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真知,还有更多的真理。

做人,来自对生活的感悟。语文教学在于“学”,而不仅仅是“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基,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为此,在刘晓婷的起始课上,她就给学生确立了一个很朴素的语文学习目标——语出不俗,提笔不怵。在教学中,刘晓婷想到了个性化的作业,学生每人只需设立一个本子,可以阐发个人解读,可以书写心灵独白,可以摘抄名篇佳句,可以鉴赏诗词歌赋,形式不论,内容不限,但每天不少于150个字,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触摸生活,感受生活,诗意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师就应该引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境里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把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是其生存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能够在生活中诗意地栖居,应是语文教育的更高追求。刘晓婷相信,只有教师大胆地释放个性,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只有教师善于开启学生的心智,学生才会与文字里的山水一道呼吸,与言语间的脉搏一起跳动。让个性腾飞,任创意挥洒,厚积薄发,方可使语文教育之花散发出诱人的芬芳。

多年来,刘晓婷笔耕不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了大量的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在全国、天津市的各级各类论文大赛中获奖。她所撰写的论文理论水平较高,视角较为新颖独特,并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观点,写作功底较为厚实。特别是在2005年、2006年连续两届的天津市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上,她撰写的关于校本教研和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论文在大会进行交流,效果甚佳,在天津语文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目前她已成为天津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常务理事,是理事会中最年轻的一线教师。

作为实验中学的语文学科组组长,刘晓婷能够将科研意识融入教育教学管理中,带领语文组的全体教师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开展各种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让工作从“学”字入手,从“实”字出发,在“做”字上下工夫,组织了各种富有实效的校本教研,组织教学沙龙、开办专题讲座、交流教学体会、切磋业务技能、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语文组有四位青年教师在她的指导帮助下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获奖。

刘晓婷坦言自己最大的幸福便是用自己的人格、学识去影响学生的一生,去创造学生的辉煌。刘晓婷“谦和处一世,勤勉度一生”的十字人生箴言,总是作为她给予毕业班学生临别的赠礼。十个字虽少,却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或许我们很难像刘晓婷一样演出得优雅而得体。但她的执著追求、她的不懈努力、她的全心投入,却让我们敢于去设想属于自己的舞台。舞台的座右铭便是:谦和处一世,勤勉度一生。

寓教于爱,寓爱于心。刘晓婷在15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地成长与进步,但是始终未变的是她对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学校、自己的事业的那份爱。爱,是教育的源泉,是位于塔尖上能够统摄一切,解决一切问题,至高无上的情感,正是这份爱使得刘晓婷始终对教育事业充满了激情。

作者:王彬

语文诗词歌教学管理论文 篇3:

借鉴“真语文”理念 开展古诗词教学

[摘要]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借鉴“真语文”的理念,提升学生品读古诗词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语言知识,探究创作背景并感受诗歌情感,最终促使学生真正读懂古诗词,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真语文”理念;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真语文”课堂是返璞归真的课堂,讲究求真务实,力求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能力,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课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学习优秀的古代作品,体会蕴藏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进而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古诗词作品能很好地促使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然而,在古诗词教学中若过于强调人文性,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就会阻碍学生从古诗词中汲取养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借鉴“真语文”理念,让古诗词教学返璞归真,确保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体会诗词意境的同时,掌握诗词的语言,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

一、关注字词,夯实基础知识

“真语文”课堂强调要对字词句“较真”。在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减少非语文方面的教学,扣紧字词来教授基础知识。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首先要鼓励学生用批注法解决字词理解问题,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并通读整首诗歌。在批注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倒装句等语法现象,适当地鼓励学生关注诗词的平仄、押韵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零丁洋》的时候,首先要鼓励学生借助批注法掌握这首诗歌中不好理解的字词,为挖掘诗歌的内涵打下基础。如要理解“起一经”的意思则需要结合文天祥的生平:文天祥因为科举考中状元而成为官员,所以说“起一经”。“干戈”指的是战争,在这里指的是抗元战争;“寥落”的意思是荒凉冷落,也可以写成“落落”;“四周星”的意思是“四周年”;“汗青”是“史册”的意思,结合古人用竹简写作的习俗能加深理解。在学生了解了这些字词的意思后,再引导学生说出整首作品的意思,他们的理解就更为准确了。之后,可鼓励学生尝试将作品改写成散文,这样既能看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字词的意思,又能让学生的基本功更加扎实。

“真语文”课堂强调回归语言文字运用本位。在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抓住古诗词中难解的字词进行分析,提升他们的学习理解能力。但是要注意,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基本知识时要避免琐碎而低效的简单重复,避免题海战术,要让学生多读多看,这样才能让他们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提升语感,自然而然地积累字词。

二、追溯背景,探究深沉情感

随着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提升,教师可适当地给学生讲解一些和古诗词创作背景,进而让学生加深理解。文史不分家,古诗词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因此通过串联历史知识、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能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进而有助于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可鼓励学生对比同主题的古诗词作品,看看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作者写作时流露出的情感是否有所不同,这能让学生的感悟更为深刻。

在指导学生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若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则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逃到了浣花溪附近,并在亲友的帮助下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是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一场大风雨却将他的茅屋给刮破了,而杜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了这首诗歌。此时还可鼓励学生思考:“大家在读到最后的时候有什么感触呢?作者自己的茅屋被刮倒了,应该感叹自己的命运啊,为何在作品中会操心别人的事情,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诗句呢?”若能给学生一定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绪,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真语文”课堂强调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追溯创作背景的方式,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提升阅读水平。要注意的是必须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空间,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情绪,使其和作者形成共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三、字斟句酌,加强语言鉴赏

学者章熊认为汉语教学的核心是语言的教学,因此,要想使语言教学的内涵丰富,就要让语言教学抵挡住非语言文化的影响,让语言教学真正关注语言。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对词句进行赏析。若能围绕诗词作品的诗眼展开赏析,说说作者的创作思路,则能更好地构筑“真语文”课堂。

《春望》一诗的语言是很有特点的,在本诗的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逐字逐句地斟酌,尝试展开语言鉴赏活动。黄庭坚称杜甫的作品“无一字无来处”,这说明杜甫在创作诗歌的时候是十分严謹的。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国破山河在”的“破”,让学生明白杜甫用一个“破”字就写出了国都沦陷之后的凄凉状态,而“城春草木深”的“深”则展现了草木的茂盛,间接地体现出了人迹罕至的情境。有学生感悟道:“国都本来是人很多的地方,但是现在却荒草丛生,这怎能不让人感到凄凉呢?”学生从这两句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沉的感慨。通过这样的鉴赏,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

教师在“真语文”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扣紧字词进行斟酌,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这样的教学鼓励学生真读、真学,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而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进行语言赏析后的见解。

四、联系生活,培养应用能力

回归语言运用是“真语文”理念所强调的重点之一。在教授古诗词的时候教师要尝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组织学生展开各种应用活动。例如可组织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诗词创作活动,也可围绕古诗词的主题开展评论文的撰写活动等。这些活动都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学生阅读了《水调歌头》后,有教师就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开展诗词创作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给学生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让学生在吟唱中熟记《水调歌头》,了解其中的平仄。其次,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填词活动。“大家是否也曾经度过不眠的思念之夜呢?在中秋节思念家人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大家尝试借助“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有学生便创作了“明月当空照,家人在远方。不知何时归家,一起度良宵……”这样的诗作,以此体现出对家人的思念。在学生结束创作后,再组织学生开展沟通交流活动,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真语文”课堂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开展实事求是的语文活动,这样才能满足“真语文”课堂的要求。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避免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盲目组织和语文无关的活动,要尝试引导学生参加到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语文活动中,要使课堂紧密围绕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展开,进而构建“真语文”课堂;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接近古诗词,体会古诗词语言的精妙,从而使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房郑.基于“真语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研究[J].高中生学习,2018(4):57.

[2]王秀清.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5):33-34.

[3]郑桂华.高中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J].教育,2016(5):11-13.

(责任编辑 农越华)

作者:岳滢

上一篇: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下一篇:我国城市化的房地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