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音乐发展创作论文

2022-04-19

【摘要】我国古筝艺术源远流长,积累有大量的传统曲目。但随着时代发展,生活于当下的听众不再满足于欣赏历史上各个时代的传统筝曲。近年来,由作曲家演奏家组成的古筝音乐创作群体创作了一大批既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古筝新作,其创作技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现象。具有代表性的“浙江、山东、河南、客家、潮州”五大流派都有自己的新作品。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山歌音乐发展创作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歌音乐发展创作论文 篇1:

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之我见

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活动渐渐减少,使得其音乐创作的影响力也在渐渐消退。然而由于群众对于精神文化艺术的追求,使得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这种文化继续传承与保护。本文结合目前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现状,对如何保留好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艺术提出简单的一些见解。

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介绍

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最初形成的原因就是借助于音乐的吟唱和舞蹈等多种形式,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时期,由此可见,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发展形成以及演变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初借助于多种形式,只是简单的传达出人们群众在征服大自然过程中的一种内心情感的享受。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得到了有效的发扬,并且渐渐的成为了我国群众文化当中所不可或缺重要的组成部分。

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所具有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着强烈的群众属性与色彩,而在其创作的内容与范围上则是非常的广泛,几乎涉及到了各个民族地区群众的日常生活,并且带有一定的区域性文化,因而使得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突现出多样性与生态性的两个特征。把群众美好的心愿、情感都寄托在了音乐上,使得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表现出了最基层群众心中所美好的愿望与祈求。总之,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根植于群众,其题材源于生活。如藏族的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也是属于我国群众文化音乐形式之一,并且因其地域性的特点,使得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有着别具一格的韵味。在音乐的创作上,主要就是运用了山歌、小调等这些形式,并且在创作过程中通过音乐很好的表达出了藏区群众的不同情感。如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歌曲《相会》,在创作过程主要采用了“振谷”的演唱技法,充分的体现了西藏群众音乐以及文化的实践。

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生存现状

大环境的变化影响到生存环境的恶化

随着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生存环境产生了危机。一方面是受到了商品经济的冲击,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这种民俗化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少,通常情况下,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是一种长期不变的品种,往往跟一些礼俗、传统习惯结合在一起,随着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以及方式的改变,使得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城镇化的速度加快,从而导致群众对于家乡的热爱精神与信仰也越来越弱,从而影响到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生存,加之许多的年轻人更喜爱流行音乐。

群众习惯的改变

对于现代人的欣赏标准,往往是带有现代化的标准来进行评断,并且与其他的音乐形式来进行对比,使得已经脱离了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原生态的生活,来进行对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欣赏,总会使得其品味发生变质。

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所面临的问题

从本质来看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其属于一种艺术创作的实践。所以在这个创作的实践过程中,往往首先会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因素的制约,使得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面临着一些难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有着非常高的自由度,而且由于其群众文化所处的地域性问题,而使得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质量以及风格上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并且由其背后的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文化素质的高低所决定;其二:目前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专业性与艺术性有一个下降的趋势,在进行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过程中,其音乐的灵感主要来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文化,有效的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根基与营养,但是目前仅有的生活没有体验却无法使得音乐创作得到完善,还需要进行后期加工,但在群众文化中却属于劣势部分。如在藏族群众在进行创作群众文化艺术音乐时,从最近几年所创作的群众文化艺术音乐例子来看,很多的音乐都在风格上出现了雷同的情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就是由于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在后期的艺术修饰以及创作的深度上打磨的还不够好,不够完善。

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见解

确定创作素材与发展方向

纵观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发展历史,之所以可以在如此悠久的历史中保持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所采用的素材与日常生活情趣紧密相联系,而且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实践过程中可以看到,其群众文化艺术音乐的艺术价值内容与类型,都是紧紧依靠生活为依托。因此,在进行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过程中,把创作的题材来源针对于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来,才能够深刻的感受、挖掘出群众文化音乐的艺术内涵。与此同时,在进行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时,在进行对生活化素材的一个提取与创作的过程中,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从而使得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内容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向,从而正确的反映出新时代下人们群众,内心真正的情感诉求,增加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活力。

创作中突出作品的个性化

由于在进行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过程中,会受到群体以及创作观念的制约,因而使得很多的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作品出现了模仿与风格相雷同的效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发展,不利于其创新发展。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背景与其创作土壤有着一定的共同点,都是源自于群众的日常生活,但又需要在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中突出产品的个性,因而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对于在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过程中所用的题材,在进行提炼,并且突破陈旧的创作限制与瓶颈;其二,就是运用当地特色的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风格与形式,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提高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魅力;其三,就是对于在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过程中技法的使用,要采用最为熟练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如在西藏的飞旋踏青的音乐创作中,可以通过对曲目精华的提炼,然后把群众文化的个性化特点融入到现代的舞姿中来,从而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既有效的保留了西藏民族群众文化的底蕴,同时又兼到了现代歌曲的音乐节奏。

注重对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档案的建立

由于群众文化艺术音乐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的灵活性,才使得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中得以留存,并且衍生出很多不同的风格种类,并且符合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一直被传承下来。对于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建立起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档案,当然,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电子载体得以永久的保存,并且在数量上要做到多而全,从而使得其保存有一定的价值。

总之,我们现在能够做到的就是有效的保护到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并且努力保证群众音乐的长盛不衰,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在如今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拥有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另外,就是在进行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过程中,要注重音乐的质量与内涵,既要避免为群众文化创作进入一定的误区,又要避免在创作上形成千篇一律的效果,从而有效的促进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多元化与创新的发展。

作者:贾春梅

山歌音乐发展创作论文 篇2:

筝鸣争鸣 国乐飘香

【摘要】我国古筝艺术源远流长,积累有大量的传统曲目。但随着时代发展,生活于当下的听众不再满足于欣赏历史上各个时代的传统筝曲。近年来,由作曲家演奏家组成的古筝音乐创作群体创作了一大批既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古筝新作,其创作技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现象。具有代表性的“浙江、山东、河南、客家、潮州”五大流派都有自己的新作品。不同流派的筝曲创作上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并将地域音乐特色融入当代筝曲创作之中,探索出了属于古筝这件乐器的自我艺术表现空间,使这件古老乐器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古筝;音乐创作;多元音乐文化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华夏传统乐器,古筝艺术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沿革与发展,每一个时期都涌现出新的作品,每个时期的这些新作品与传统筝曲相比,都是既联系又超越,既继承又变化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乐创作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筝曲新作,与传统曲目相比,这些作品中不仅具有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特征,同时还运用现代音乐技术和西方音乐载体,探究出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民乐创作手段相结结合的多元音乐文化特征的古筝音乐创作。

一、对中国现代筝曲创作地域特色、内容特色的认识

近年来,古筝音乐创作呈现出诸多新特征,一些作品在强调民族特色,时尚风格的同时更多地关注音乐创作的地域特色,如:黄枕宇、周望作曲的《西部主题畅想曲》是一首典型的新疆风格韵味的古筝作品。乐曲风格浓郁、粗犷有力、具有强烈的舞蹈音乐特征。在创作中,在保留新疆音乐特征基础上,乐曲的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都做了夸张的处理。李萌作曲的《红水河狂想曲》是一部室内乐作品,此曲是专为一架左面七声、右面五声的多声弦制古筝与两件低音乐器而创作,是作者借对家乡广西自然风光与山水景色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在音调上运用了象征广西铜鼓的敲击节奏和印度音乐元素,通过古筝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水的千变万化,呈现了充满力量、波涛汹涌的壮阔景象,表现了一种原始的情绪和率直风格。徐晓琳作曲的《黔中赋》的创作取材于贵州地方音乐,以贵州民歌素材为基础,并运用了很多现代创作手法。此曲突出了贵州民歌轻吟慢唱的韵味,表现了贵州地区特有的粗犷、奔放的舞姿及原始的山野风情,描绘了贵州地区的自然风貌。李萌作曲、谢鹏编配的多声筝与钢琴《铜鼓舞》是一首融合多种艺术风格的音乐作品,有歌、有舞、有乐,还有模仿铜鼓的敲击声,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年代充满感情的回望。

借鉴古代音乐文化元素,启发创作灵感,汲取其精华、发挥其中国音乐神韵的再创造之特长。以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去展现悠远纵深的中华文化的博大、宽广,以及苍凉与悲壮,用音乐将人们拉伸到无尽的艺术想象空间。此类作品在现代筝曲中所占比重较大,能够恰如其分地展现古代音乐文化较好的与现代创作意念的完美结合。如:叶小刚作曲的筝曲《三迭》源于中国古代音乐。此曲以“三迭”的结构,用三个不同的变奏手法对主题进行多面呈现,在乐曲的顿挫之间,将创作者的音乐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叶小刚作曲的另一首筝曲《林泉》是当代中国古筝曲中的代表性作品,该曲继承了中国古典音乐秀美和内在的气质,同时融入现代音乐的技法和审美需求。作者以浓淡相宜的手法为听者展开了一幅形态各异的山水画卷,用特定的音乐语言描绘了水生于泉、聚于溪、汇于海的动静强弱的多变形态。黄枕宇、周望作曲的《声声慢——筝与钢琴》其创作灵感来自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同名词作,作品力图借助古筝营造中国历史古典文化中某些人文传统氛围。乐曲兼有古筝传统风韵及当代乐风之特征,在借助词作蕴意的表达上开拓创新发挥古筝音乐发展内在潜能。庄曜作曲的《箜篌引》是根据唐代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的诗意而创作的筝曲。原诗中充满浪漫主义的神奇描绘,此曲创作手法独具匠心,大胆借鉴古琴音乐表现手段,以音响的意境去还原诗的意境。

还有一些古筝作品其创作源头来自于现代歌曲或器乐曲旋律,通过古筝器乐化处理,使其成为富有古筝特色的乐曲。如:著名作曲家李焕之作曲,古筝演奏家何宝泉改编的《春节序曲》就是一首典型的改编曲。它采用我国民间秧歌音调、节奏、旋法以及陕北民歌素材创作完成。乐曲旋律明快、优美、民族风格浓郁,表现了人们在节目里欢腾热闹、载歌载舞的场面。此曲充分发挥蝶式筝既能演奏传统五声旋律,又能在乐曲进行中快速转调的特点,是蝶式筝的代表性曲目。李萌作曲的《月色清明》是由“月色”和“大漠放歌”两部分组成。此曲是为七声弦制或多声弦制古筝而作,通过月色诗意的场景,表现了望月怀乡、对月怀人的情怀。其中,“月色”是以王洛宾先生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为素材,用婉约柔美的旋律和富有律动的节奏,表达了一种清新典雅与华丽交织的意境,描绘出一片月色清幽宜人的夜景。“大漠放歌”的音乐再次出现了第一部分的主题,但风格产生了多样的变化,在流动的旋律与节奏的映衬下,西域风格音调的出现,让人能够产生诸多的激情与冲动,而当这段音乐过后,音乐变得轻柔而徐缓,在透过旋律音调能够使人感受到惆怅与感伤的情绪,最后乐曲在寓意深长的意境中结束。还有一首也是李萌作曲的《长歌行》则是一首大型的带钢琴伴奏的古筝曲。“行”原本是汉乐府歌曲的一种音乐体裁,作者受“古为今用”创作理念的启发,结合广西睦边壮族民歌《天上月亮带星星》的素材创作出这部作品。音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此曲的创作更多加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据作者介绍“音乐从曲折的寻梦开始,生命的活力和悲情的成分不断增长,最后音乐又出现冥想,好像作者获得了与天地对话、与逝去的亲人们的对话及缘回。”这里《天上月亮带星星》这首民歌对全曲音乐风格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二、现代筝曲创作技法多元化的呈现

我国古筝艺术源远流长,积累有大量的传统曲目。但随着时代发展,现有的作品已不能满足当代人对其审美需求,生活于当下的听众不仅需要欣赏历史上各个时代的传统筝曲,也更需要具有时尚特征的古筝新曲新作。近年来,我国作曲家在继承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和运用国外近现代作曲技法,形成了新时期我国现代音乐创作的新特征。而这些新特征在古筝音乐创作都有所体现,并获得丰硕的成就。近年来古筝创作领域有一批新作得以出现,与以往筝曲改编偏重相比,这些作品创作性更强。从已有古筝现代作品来看,多已突破了传统筝曲的创作模式,广泛借用西方现代作曲手法,再融合我国民族音乐元素。在音乐上多追求自我表现,形成了多样性的风格特征。具体表现如:其一,现代筝曲创作在运用民族音乐素材上与传统的筝曲创作存在诸多差异,其中以不再直接引用传统音乐的音调最为突出,取而代之是对中国音乐审美需求的追求。以中华文化神韵的“寂静”时空去营造表现意境,大胆借鉴中国古琴音乐的表现手段,去延伸古筝创作艺术表现手法。其二,继承古筝声腔化音调写作传统,追求传统线性旋律优美特征,深化古筝音乐创作器乐化、技巧多样化的拓展,强化音响紧张性的运用,以此来推动音乐的张力、动力、结构力,以此扩大和增强古筝的艺术表现力。其三,融多种音乐创作技法为一体,将古筝传统手法置于现代音响的氛围之中,或将现代思维融入传统古筝“声腔化”线性音调之中,使两者相互依托,相互映衬。形成具有多元特性的“复风格”、“新风格”古筝音乐。

从对现有的古筝作品分析来看,大多数音乐作品都体现出上述的一些创作特征。作曲家王建民创作的《幻想曲》是以云贵地区的民歌音乐为素材创作的一首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古筝曲。作品借鉴苗族飞歌的音乐风格特色,以一个核心音调为基础,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交替的混合调式,旋律在全曲运动框架中形成大小调明暗色彩的对比,体现了鲜明的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特色。在结构上则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散—慢—中—快—散”渐变原则,进而加强了作品结构的民族特色。而这种融古代音乐结构、民歌素材、现代作曲技法的创作手法,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音乐语言,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求得平衡,在探索性与可听性之间找到了切回点。

李元华作曲的《猫嬉》是一首带有抽象性、时间性、探索性的现代古筝新作。由古筝演奏家赖宜洁首演于2003年,据作者本人介绍此曲创作借鉴了摹拟戏剧表演场景,以他豢养的两只猫的行为启发了完成乐曲创作,充分发挥音乐的想象作用。将猫的四维空间位移的行为延伸到古筝音乐表现之中,聚合了时间与空间在艺术表现上的联系。此曲采用不定量记谱,给予演奏更多发挥的自由空间,这就更需要演奏者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丰富的音乐想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诠释此曲。依据音乐风格的安排,此曲用三个段落A—B—Al。A、A1段采用不定量记谱,以秒数为音乐时间单位计算,符号、线条等为古筝弹奏的位置与指法指示。演奏时,放弃了音高明确记谱,按照声音符号或线条提示演奏。中段B与前后部分形成对比采用五线谱记谱,有明确音高、节奏等提示,并加入念词。念词是有音高的“吟诵”。此曲绝妙之处在于视觉空间转化为听觉空间,符合艺术之间转接的内在规律。

由樊慰慈作曲的《趣·梦·乱》是一首融多种音乐风格、多种创作技法为一体探索性作品。创作借助标题音乐构思,以《趣·梦·乱》模糊词命名。乐曲运用动机多重组合外加扩充发展而成。乐曲分为序奏、快、慢、快四段。简短而激动的散板序奏是以“乱”的主要动机发展而成,赋予全曲头尾呼应的效果。“趣”以客家山歌素材为基础,奏出轻松愉快的旋律,并辅以爵士蓝调音阶的变化半音,形成一种五声的人工调式(D—#F—G—bB—#c—d)。“梦”的主体为抒情的慢板,经过不同的半音处理,可成为日本传统音乐常用的“琉球调式”(D—#F—G—B—#c—d),或新疆木卡姆的音阶排列(D—#F—G—A—#c—d)。虽只有一音之差,却与前后段调式色彩形成强烈的反差。“乱”由舞蹈般激情跳跃的节奏动机构成,融入复调式与不规则节拍的音乐语汇,并加入多段在节奏或调式上带有对比的插句。尾声部分则引用序奏动机,进而发展成一段技巧绚烂的华彩乐段以结束全曲。

总之,现代筝曲的创作正在日趋成熟,在继承传统音乐精华,借鉴现代音乐创作理念,古筝音乐创作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从建国初期试探性改编,到现在全新的实验性创作,仅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现代筝曲的创作技法便得到快速的发展。从简单的以音高旋律为主的写作,到和声、曲式、节奏、节拍、织体、音响等多种音乐元素并用的写作手法。达到了从纯汉族音乐风格到少数民族、西方传统音乐、西方流行音乐、西方现代音乐的多元共存局面。

三、结语

中国当下民族器乐创作已进入多元音乐文化氛围之中,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民族化音乐风格和乐器技术语言特征。其中对民族音乐中各种乐器在音乐表现的拓展则是其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民族器乐创作中的古筝音乐创作更是如此,由作曲家演奏家组成的古筝音乐创作群体在创作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自由,敢于并乐于挖掘古筝内在的具有表演繁难技术的作品越来越多,一大批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古筝新作不断涌现。具有代表性的“浙江、山东、河南、客家、潮州”五大流派都有自己的新作品。不同流派的筝曲创作上各有千秋、各有特色、独具风骚,并将地域音乐特色融入当代筝曲创作之中,探索出了属于古筝这件乐器的自我艺术表现空间,使这件古老乐器焕发出新的活力。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当下古筝音乐创作越来越趋于多元化,表现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其音乐形态的发展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需要和审美情趣而变化。各种纯艺术的、商业的、传统的、前卫的、组合的、协奏的、重奏的、独奏的、舞台表演的、背景音乐的等等已成为古筝艺术发展方向,多元一体格局已经形成。作为华夏文化的古筝艺术正在超越自己,融入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李萌编.中国现代筝曲集萃(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李萌编.中国现代筝曲集萃(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3]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华乐出版社编辑部编.怎样提高古筝演奏水平[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8.4.

[4]上海音乐出版社编.中国古筝名曲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1993.

[5]王安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对艺术音乐创作的影响[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符丽琴(1977—),女,浙江松阳人,硕士,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东方音乐和音乐教育。

作者:符丽琴

山歌音乐发展创作论文 篇3:

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教学研究

[摘  要]加强本土化是钢琴艺术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高校学生必须具备吸收、借鉴本土音乐元素创作钢琴作品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而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则为高校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在简要论述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其教学价值及具体的教学方式,以期为高校钢琴教学提供必要的指导。

[关键词]陕北  地域风格  钢琴作品  教学方式

陕北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艺术作品,其具有独立的音乐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为当代钢琴本土化发展提供了素材,诸如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四首》《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兰花花的故事》《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崖畔上开花》等均是在吸收、借鉴陕北民歌、戏曲、器乐的基础上创作的经典钢琴作品。高校钢琴专业学生可以将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作为突破口,展开对钢琴本土化创作技法的学习与训练。
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的特征

钢琴本土化创作具有西方乐器为体、中国素材为用的特征,是中西方音乐素材融合、创新的结果,其作品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借鉴西方和声体系

陕北音乐四度音程比较明显,五度是由四度音程转位而来的。因此,作曲家主要采用四度、五度、二度音程关系的和弦叠置创作《陕北民歌四首》《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等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在纵向上侧重于四度、五度关系叠置和弦音,实现了与旋律纵横同构的完美结合,普遍使用的二度音程叠置和弦能够与旋律良好结合,特别是利用该音程结构模拟陕北民间音乐素材中大量存在的打击乐音响效果,具有十分突出的价值,进一步激发了作曲家对于二度音程叠置和弦的使用。

2.突出主线条发展的支声复调

支声是指通过一个基础曲调分化出的声部,根据其独立程度,对主要声部进行润腔润饰或者将其处理成与主要声部并行的声部,产生对比型、模仿型的复调,营造此起彼伏的声部关系。陕北民歌、戏曲、器乐作品中存在大量支声复调,但其分离时间短,仍然是以齐奏或齐唱为主,由此衍生的钢琴作品作曲家为了改变这种单薄的声部,往往会对其进行创造性处理,增强支声的艺术表现力,这便成为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的又一突出特征。

3.加强陕北音乐风格织体设计

织体设计包括声部音区、音量、节奏、装饰音四项内容。作曲家创作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十分注重横向动态中的织体层次,无论是和声或对位都加强了织体设计,营造了清晰的主题表现效果。作曲家十分善于模仿陕北民间音乐素材中的个性化器乐音响效果,诸如筝的刮奏技法、笙的平行四度技法、琵琶的扫与挑技法等,使钢琴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音乐特色。节奏是陕北地域音乐的脉搏和动力,作曲家十分注重应用钢琴演奏技法表现这些地域性节奏,展现陕北民间音乐特有的韵味。作曲家十分注重对旋律进行装饰和加花,注重体现民间音乐声韵和意境,注重运用装饰音淡化十二平均律生硬的效果,注重增强民间音乐律制的一致性。

4.设计洋为中用的曲式结构

陕北民歌、戏曲、器乐等主要是通过歌词、戏文定位音乐结构的,在转化为钢琴作品的过程中,作曲家则需要采用洋为中用的方式,借鉴西方曲式结构创作钢琴作品,诸如将叙事性标题代入变奏曲中,或者有目的地使音乐作品贴近故事情节发展,或者根据民间音乐起承转合顺序设计乐段。这些钢琴作品普遍采用三部曲式结构,中段往往是发展型手法,即沿用首段主题材料,很少采用三声中部创作方式,主要是考虑陕北民间音乐素材横向发展的特点。
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的教学价值

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是中西方音乐素材、技法融合的产物,将其引入钢琴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本土意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民间音乐的故事内容,又具有强烈的民间音乐韵味和意境。《兰花花的故事》是从陕北民歌《兰花花》衍生而来的,串联起山歌、说媒、逼婚、秃坟、反抗、自由六个主題的内容,具有体现我国民众审美、情感的故事内涵,而音乐处理上也展现了民间音乐的意蕴,诸如运用模仿复调的发展方式,在高低声之间重唱两个主题表现“山歌”效果,传达出依依不舍、意犹未尽的情感;右手对原主题主干音进行环绕和加花,左手进行柱式和声的有力烘托,还原“说媒”乐段不安的情绪。这些本土化的故事内容和声效果可以让学生产生亲近感,产生故事性、声乐性的审美体验,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顺利、自然地参与钢琴作品学习活动。

2.中西融合技法培养学生能力

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是利用钢琴技法表达民间音乐故事、风格、情感与思想的,是同一素材在两种不同艺术形式间的转化与再现,中间必然涉及钢琴技法与民间音乐技法的融合问题,而这也是实现钢琴创作本土化发展的关键手段。钢琴教师通过引入《兰花花的故事》《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之类的钢琴作品,对学生进行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分析、解读、训练、表演等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学生对钢琴创作本土化发展技法的认知与应用能力,掌握钢琴本土化创作的技巧,使其在将来能够更高地、很好地适应社会各领域对本土钢琴作品的需求。

3.多元素材拓展学生知识内涵

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是最终层面的创作结果,其背后涉及大量的陕北民间音乐类型、风格、技法、文化、审美知识,也涉及当代钢琴编创、训练、表演等知识,是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形成的作品。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引入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必然会向学生全面介绍民歌、戏曲、器乐等相关知识,向学生讲解当代钢琴知识,甚至还会延伸到不同时期民间音乐艺术家、钢琴艺术家的介绍等。这些均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与艺术修养,使其能够更好地欣赏、编创、训练和演奏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

4.增强学生对钢琴本土化发展的适应能力

钢琴属于典型的“舶来品”,在进入中国之前,在西方社会长期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演奏技巧和大量的经典作品,进入中国之后凭借完美的听觉审美和传情达意效果广受人们的欢迎和青睐。虽然钢琴进入我國以来便开始了本土化发展的历程,但钢琴创作与表演的主体力量仍然在西方社会。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文化修养的不断提升以及对于钢琴作品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钢琴本土化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成为我国钢琴创作与演奏的主要发展方向。当前,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的大量出现,创作技法的不断丰富,艺术水准的持续提升都是我国钢琴本土化发展的突出表现。高等院校本科阶段教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目标,钢琴教师在积极开展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教学活动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对于钢琴创作、训练、表演本土化发展趋势的认识,使其掌握钢琴本土化创作、训练、表演的技巧,从而提升其钢琴本土化发展的综合能力。因此,顺应我国钢琴发展趋势,对于拓展学生钢琴职业生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的教学方式

钢琴本土化发展是其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业界对于钢琴专业学生最基本的能力要求,高校钢琴专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开展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教学工作。

1.引入钢琴理论课培养学生浅层次的认知能力

高校钢琴专业学生首先接触的就是钢琴理论课,涉及钢琴发展史、艺术流派、发展现状、艺术特征、审美价值等,使学生对钢琴艺术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之后更好地进行编创、训练、表演等实践环节奠定基础。钢琴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适时引入《陕北民歌四首》《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兰花花的故事》《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崖畔上开花》等经典本土化钢琴作品。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特征、艺术价值、审美情况,使学生深刻体会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的独特意蕴和美感,激发学生积极研究、学习此类作品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累丰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我国钢琴本土化发展趋势的介绍,向学生讲解钢琴本土化发展的理念特征、技法特点、审美风格,以及向学生推荐诸多本土化代表性作品,提高学生对于钢琴本土化发展的认知与重视,使其树立相关学习目标,而这本身也是拓展学生多元知识内涵、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手段。

2.引入钢琴表演课培养学生深层次的表演能力

钢琴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艺术,培养学生钢琴识谱与弹奏能力是高校钢琴人才培养工作最基本的任务。因此,很多高校由始至终一直设置有钢琴表演课程。钢琴教师应深刻认识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的多元价值,根据授课需要,挑选经典的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向学生介绍其和声、支声复调、织体、曲式结构方面的创作技法,分析作品所传达的民间音乐风格、声韵、意境效果,逐步提升学生演奏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的能力。通过该课程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此类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处理方式,使其能够传达应有的民间音乐意蕴和审美;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学生前期所学习的陕北地域音乐文化和现代钢琴艺术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3.引入钢琴编创课程培养学生高层次的编创能力

钢琴编创是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编创技法,以及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思想进行钢琴作品创作,从而既能在形式上给人以美的听觉感受,又能在内涵上实现传情达意的效果。这是对学生钢琴艺术能力的更高要求,也是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不可或缺的能力素质。目前,高校钢琴专业普遍在大三学年、大四上学期开设钢琴编创课或者钢琴即兴弹奏课,钢琴教师可以引入陕北民歌、戏曲、器乐方面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自主感受作品的情感思想,体味作品的音乐风格,解读作品的表演技巧,随后让学生根据个人对于民间音乐作品的理解,自主编创钢琴作品并加以演奏。钢琴教师则引入《陕北民歌四首》《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兰花花的故事》等经典作品,与学生自创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学生自创作品的优缺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逐步引导学生利用民间音乐作品创作钢琴作品的意识,培养学生使用中西方融合创作技法的能力,不断地提高此类作品的创作水平。
结  语

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是钢琴艺术本土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创造性借鉴西方和声体系,突出主线条发展的支声复调,加强陕北音乐风格织体设计,以洋为中用的曲式结构形成了此类作品独特的创作技法,也形成了其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识。钢琴教师可以将此类作品引入钢琴理论课、表演课、编创课,由浅入深地进行钢琴教学活动,以发挥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借助本土意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中西融合技法培养学生能力,采用多元素材拓展学生知识内涵方面的价值。陕北地域风格钢琴作品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钢琴素养和实操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光宇:《钢琴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7。

[2]夏雨:《钢琴艺术的发展与教学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11。

[3]陈薇:《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风格研究》,《北方音乐》2015年第4期。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陕西延安

作者:马晓霜

上一篇:情感教学小学音乐论文下一篇:事实劳动关系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