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饮食交流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农民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高低和饮食安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农业高职院校构建农民职业道德教育平台,对农民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农业高职院校的神圣职责。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饮食交流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饮食交流管理论文 篇1:

高等院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的应对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高等院校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及国际化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良好的教育资源共享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高等教育国际化以来,来华国际学生逐年增多,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点关注课题。本文采用调研、座谈、资料收集及社会实践等方法,对西南大学国际学院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尤其是跨文化适应及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建设有西南大学特色的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应对策略,取得了满意效果,为高等院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国际交流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际交流与日俱增,教育及文化交流日益与国际接轨。来华学习的国际学生逐年增多,使得高等院校国际学生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成为我国高校国际化教育管理的重要工作,随着国际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有诸多亟待解决的教育管理问题,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国际学生培养质量下降,进而影响高校国际教育的发展[1-2]。为此,西南大学国际学院在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学生层次,规范教育管理,把握毕业生质量,并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体系,为培养高素质的国际人才、提高国际地位而努力。

一、国际学生的生源状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基础建设日新月异,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此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出现了结构性变化。随着奖学金规模持续增加,来华学习的外国学生逐年增多。在学科分布上也比较广,不光局限于学习汉语,其他学科的国际学生增长速度也较快,如理工、教育、医学、经济、法学及管理类等学科。从生源情况看,美国、韩国等国家来华国际学生保持着持续增长,“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比例也快速增加。为应对留学生快速增加的变化,有关高等院校及教育部门对国际学生政策也进行了调整,以此适应新的变化[1-2]。如:严把招生质量关,狠抓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合理利用国家政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育基地。建立健全高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办法,努力创造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合格学生。

二、高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的差异

中国已成为亚洲国家国际学生的主要目的国家,增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授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开展国际学生教育的重要目的。来华学习的国际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显得十分重要,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国内高等院校意识到了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改进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不足,积极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

(一)文化背景差异

国际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宗教信仰及受教育方式,养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阻碍着国际学生们学习我国文化及融入异地生活圈。若国际学生不懂得与人相处,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造成精神过度紧张,久而久之会出现精神压抑,给高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增加难度。我国传统文化中多强调团体精神,强调家庭观念。并且各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儒家文化圈以外的国家对于我国的人际交往方式适应期较长,而来自西方国家的国际学生接受的是开放式教育,强调自由独立的理念[3]。部分国际学生在短期内很难适应我国的餐饮文化,如果长期饮食不合口味也会影响国际学生的心情,这些差异都影响了来华国际学生融入高校的生活圈。

(二)语言交流障碍

汉语言结构较为特殊,汉语是分析语,有3—15种声调,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汉语还有标准语和方言之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新华字典现已经收录20959个汉字,高校对国际学生汉语学习成绩的要求是3-5级。在与国际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国际学生们大多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多数有知难而退的想法。虽然现在很多国家都开办孔子学院,并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但大多数国际学生的汉语水平还是不高,语言交流还是比较困难[3-4]。语言交流障碍严重影响了国际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其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导致国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生活的热情也逐步消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国际学生人数较少,很多国际学生因语言表达能力差,失去了与国内学生交流的机会,导致国际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越来越差,很难提高汉语水平。

(三)学习方式方法的差异

国外的中学教育采用西方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及教学难度相对简单,特别是国际学生在应对我国的大学教育时,在理工科的基础知识点方面储备不足。各国国际学生的学习目的、方法及人生追求也存在显著差别。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差异对国际学生学习观念的影响也较大,这些都是影响高校对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因素[3-4]。来自亚洲国家的国际学生学习方面较为刻苦,基本理論及知识较为扎实,来自西方国家的国际学生自学能力较强,来自非洲国家的国际学生性格则较为活泼。

三、加强高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已势不可挡。为了培养更多的知华、友华、爱华的高素质国际学生,教育部明确提出“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工作方针。并强调完善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增强教育管理培训机制建设,培养熟悉外事工作、爱岗敬业及善于教育管理的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完善各种教育管理工作机制。

(一)加深国际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际学生入学后,针对其复杂的文化背景,教师可在普世价值的基础上开展国情教育,运用我国传统文化来塑造国际学生的思想品德。我国文化传统观念中,较为清晰地阐述对“君子”的要求,有学问、有修养以及品德高尚的人统称为“君子”。君子的行为必须要符合道德标准,我国民众从小就接受了人格和理想的教育,所以君子就成为思想品德高尚及个人修养的模范。对国际学生教育中,应引用君子的标准进行理想和人格教育[4-5]。同时结合各个国际学院的情况,积极组织国际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2017年5月,在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西南大学承办的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感知中国-重庆印象”文化体验活动中,国际学院组织国际学生到重庆涪陵乌江榨菜股份有限公司及涪陵实验中学开展“感知中国-重庆印象”的实践教学活动。老师带领国际学生在重庆长寿区生态农业园,分别从传统农艺、基础教育及特色产业等方面进行了感知体验,形成了更加深刻、全面的重庆印象,使国际学生深入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2010年12月西南大学举办第11届国际文化节,在世界美食展区共展出了39个国家的特色美食。所有美食均由国际学生制作,如日本的日式火锅、阿尔及利亚的土豆鸡肉拼盘、印尼的炸香蕉、巴西的葡萄汁、蒙古的鸡肉饼等等。同时,让国际学生们全面展示本国传统文化,国际学生们精心梳妆打扮,身着各国传统服装并制作特色美食,一同展示了他们的文化,促进了学生们对各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消除国际学生语言交流障碍

多数来华国际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国际学生入学后教师应当严格要求学生掌握汉语知识,鼓励国际学生多浏览中文图书,逐步增加阅读数量,使国际学生掌握汉语的运用逻辑。教会国际学生汉字的使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调查发现,国际学生没有用自己国家的母语记音。因为他们在学习汉语之前已形成了一套自语言系统,并且也明白这二者之间没有联系[4]。国际学生记忆汉字的策略主要是使用汉语拼音边写边念,一开始国际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就接触拼音,并且能很好地运用学习工具,做到音形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语音教学贯穿始终,在教学汉字时也应多利用读音增强学生对于汉字的记忆。教师应帮助学生采用翻译软件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使学生提高汉语表达能力。教师还应利用汉字声旁和形旁的表意及表音作用帮助国际学生学习汉字。教师应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运用外语对其进行详细描述,以逐步提高学生语言交流的兴趣。

西南大学国际学院定期组织“汉语之星”大赛,促进国际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还增进了中外学生及师生之间的友谊,更能增强国际学生与国际学院的凝聚力。教师还组织带领国际学生深入驻地学校及街道社区开展创业沙龙,深入感受北碚的地域文化,感受北碚经济文化的魅力,使国际学生尽快消除语言交流障碍,提升其语言交流能力。

2017年11月西南大学国际学院举行第二届国际学生中文歌曲大赛,来自哈萨克斯坦、韩国、日本等13个国家的27名国际学生踊跃参加比赛。比赛中,国际学生将自己对中文歌词的理解融入歌声中,在展现个人风采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激发了国际学生对学习我国文化的兴趣。

(三)不断更新国际学生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国际学生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其实就是教学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改革。国际学生毕业后,可能会选择在我国或回到自己国家工作。国际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有利于他们日后的就业,课程设置要符合国际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要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及课程结构。老师在中国文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借助文学人物展现历史场景,采用文史结合的知识讲授,逐步上升至理论高度。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还可帮助国际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历史及风土人情。对教学目标及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证明,此种教学内容和方法效果显著。能有效推动国际学生的教育不断向创新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国际学生教育质量,让国际学生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

(四)不断提高对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

由于我国的教育模式和国外教育模式有所差别,加之语言交流上的障碍,文化、宗教及信仰的差异,来华国际学生容易产生不适应,甚至有的国际学生还会产生厌学及孤独感,增加了高校国际学生的管理难度[4-5]。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留学大国,教育部门要求并积极推动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教学、管理及服务趋同化,即趋同化管理。因此,高校要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完善对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提升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国际学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还要根据国际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中国文化及历史知识等设置课程。帮助国际学生了解我国文化,促进国际学生适应中国的教育管理模式。增强国际学生对新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高等院校要建立交流平台,促进国际学生和国内大学生展开交流,让国际学生快速融入校园环境。

学校的管理需要管理人员来完成,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对提升管理水平非常重要。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应该更新管理理念并提升服务意识,遇到矛盾和冲突,能根据不同地区国际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做出调解,积极教育和疏导,让国际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求学生活[5-6]。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是整个学校中心工作,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教师的工作也会对国际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国际学生的汉语水平是国际学生能否快速适应学校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及能力培养非常重要,教师应充分关心国际学生,使国际学生感受到中国的温暖,珍惜留学生活,使其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的使者。此外,还应提升教师队伍的语言教学能力和交际能力,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并与大多数国家建立了良好的教育交流资源共享关系。近年来,来华国际学生逐年增加,中国已成为亚洲国家国际学生的主要目的国家。为了增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谊及文化交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开展国际学生教育工作,各高等院校对国际学生教育及管理工作已成为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

本文针对国际学生的教育及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调研、座谈、资料收集及社会实践等方法,对高等院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断发展及改革的经验进行探討,积极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对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水平;还对促进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及生活学习、尽快消除语言交流障碍、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相关教学和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建设特色的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剑飞,陈阳,李向坤.“一带一路”倡议下亚洲来华留学生教育与自我管理模式探究[J].论观察,2018,2(140):132-135.

[2]徐培东,冯军军,张思琦,等.“一带一路”国家留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20,5(22):92-96.

[3]孙凌燕.高校国际留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报,2020(02):38-39.

[4]李娜娅.新时期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策略的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8):133-134.

[5]杜文馨.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2018(12):157-164.

[6]韩旭.来华留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学,2020,11(15):96-97.

(荐稿人:刘承宇,西南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教授)(责任编辑:胡甜甜)

作者:邹育艳

农业饮食交流管理论文 篇2:

农业高职院校构建农民职业道德教育平台研究

摘要:农民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高低和饮食安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农业高职院校构建农民职业道德教育平台,对农民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农业高职院校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农民;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农民职业道德素质是

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农民职业道德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济的主体。近年来,农村经济得到可喜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改善。与此同时,却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不少农业生产者在农产品中掺入有害物质甚至造假。这些以牺牲消费者身体健康来谋取眼前经济利益的行为,往往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影响了对外关系,极大损害了国家形象。因此农民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的高低和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及和谐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重视并提高农民职业道德教育,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二)农民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从根本上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农民职业道德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职业道德水平及其发展状况对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发挥着能动作用,如果农民的整体道德水平远远滞后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则它最终必然会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以及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如果不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也就无法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道德素质

农业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8亿农民在农村,因此,必须重视社会主义农业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素质问题。

农民职业道德建设滞后

带来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一)缺乏诚信成为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瓶颈”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生产经营者的信誉和无形资产。不少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和一些企业签订的协议书中,写明了不得在作物成熟过程中超量使用化肥,不得在结出果实后大量使用农药等等。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是否违反了协议,根本无法控制。南疆一家红酒生产厂家和一个县的农民签订了酿酒葡萄种植协议,几乎在每个环节的种植上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前去帮助农民。前四年的情况还不错,但到了第五年,葡萄产量一下子大增,仔细寻查原因,竟然是不少农民为了增收,给葡萄施了很多的化肥。厂家为了不影响自己生产的红酒质量,那一批葡萄都没有使用,严重影响了一笔收入可观的海外贸易。

有的地方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时,很多农民没有诚信的市场观念,往往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时,不履行合同义务,使企业叫苦不迭。因此,农民诚信问题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农产品质量缺乏保证,影响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在一些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存在着为了经济利益将劣质甚至有毒的农副产品,以次充好销售给广大消费者的情况。有的在第二天就要上市销售的蔬菜、水果上喷洒农药,将已经采摘下来的农作物用化肥稀释液进行“促长”。一些养殖户出于治疗、预防疾病和促进动物生长的需要,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由此形成了畜禽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的安全隐患,使许多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慎之又慎,也使一些标有“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产品名不副实。

(三)农民赔偿责任履行不到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连接点,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是农村和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加工企业大多数为乡镇企业,植根于乡村,它的职工主要是当地的农民,其生产原料大部分由当地供给。但有的农民把企业当成摇钱树,提供不合格的农产品原料,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一旦因原料质量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却难以获得农民的赔偿。

因现在很多的农产品存在着质量问题,使人们对农民诚实、朴实的印象大打折扣,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整体形象;由于对农产品不放心,农民的诚信遭到质疑,也影响到农业发展,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加强农民职业道德教育是

农业类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

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应根据地区特点,利用自身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农民职业道德教育建设。而加强农民职业道德教育更是农业类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农业高职院校是农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者。农业高职院校为农业培养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提供管理服务和技术服务。农业高职院校在农民职业道德教育中做出突出贡献,不仅是一项荣誉,更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才能体现出农业高职院校扎根农业、服务农民的神圣使命。农业高职院校进行农民职业道德教育有独到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资源优势农业高职院校的广大师生不仅拥有雄厚的农业专业技术,而且学校还拥有文学、艺术、体育、思想教育等各类人才,且以年轻人居多,这是县、乡、镇、村等地方政府机构所不具有的明显优势。这对于在农村以各种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而言是非常有利的条件。

设备优势农业高职院校有齐全的图书资源,能满足农民查阅农业技术、法律、政策、职业道德教育资料的需要。健全的教学设备能较好地满足农民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需要。浓厚的对外交流氛围能增加农民接受先进职业道德教育的机会,让农民感知先进地区和国外农民的生产、生活及职业道德风貌。

管理水平优势与地方政府的培训机构相比,农业高职院校是专业的教育单位,职能部门齐全,教辅人员配备充足,熟悉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可以针对教育对象的文化层次、空闲时间设计适当的教育周期、教育过程、教育方式,使农民在接受职业道德培训的同时受到正规教育的熏陶,这对提高农民对学习的兴趣和个人修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具有长远意义。

“情商”优势农业高职院校主要服务于“三农”,与农民有事业上的共同基础,自然而然拉近了距离。有些学校历史悠久,对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咨询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农业高职院校师生是农民排忧解难的“小诸葛”;在发展家庭经济方面,他们是农民发家致富的“财神爷”;在倾听农民心声方面,他们又是农民可以信赖的朋友和“贴心人”。有些教师,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研究工作,对农民的感情就更加深厚,其言谈举止也和农民一样朴素。诸如这些情感上的纽带,是其他非农业院校所不具备的。深厚的友谊无疑会增强沟通的效果。所以,通过农业高职院校对农民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情商”优势。

此外,农业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进行和提高,离不开农业生产实践的支持,学校在进行农民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更增加了调查研究的机会,因此,通过农业高职院校对农民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成本最低却能创造“双赢”效果的途径。

农民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设计

恰当设计农民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开展此项活动的前提条件。农民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涉农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关科学知识的培训涉农政策、法律法规教育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许多农民并不是故意违法,而是的确不懂涉农的法律和国家政策。针对此类现象,就必须向农民传播国家有关农产品质量法规的知识。

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是中国比较贫困的一个群体,对财富的渴望比城镇居民更为强烈。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靠天吃饭在所难免,效益难以保证。所以,当遇到市场行情较好时,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急迫心理,随之出现短斤少两、假冒伪劣、甚至掺入有毒有害物质以增加农产品外表的美观度等丑恶现象。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已经不是没有法律知识的问题,而是有严重的违法故意,是价值观的严重扭曲。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大力培养农民知荣辱、识善恶的正确价值观。

进行道德模范宣传用发生在农民身上的实例进行道德宣传更具有说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农村进行道德模范的宣传极为重要和有效,正面教育可以起到惩戒起不到的作用。在宣传道德模范时,应注意从农村选择有代表性的真人真事,这样有亲切感和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

(二)农民职业道德教育形式的设计

恰当设计农民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是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方面。农民职业道德教育可采取以下形式。

“走出去”学校应创造机会让教师和学生到农村去,通过与农民深入接触,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及时向农民宣传相关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知识,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觉悟。

“请进来”学校应与农村基层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农闲时间将农民有计划地组织起来,在农业高职院校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并为每个学员建立职业道德培训学习档案,保持长期联系,使培训活动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从而提高培训活动的效果,避免培训活动成为“一阵风”的形式主义。

“天涯若比邻”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是互联网用户数量第一的大国,目前互联网正在农村高速普及。学校应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农业高职院校建立农民职业道德教育网站,利用网络进行职业道德宣传。提高教育的直接性,以节约教育开支和农民的时间及精力。网站设计应增强互动性,避免成为对政府各类文件、法规的简单说教。

灵活设计教学载体教学载体形式设计非常重要。农业生产劳动很辛苦,如果教学方式简单枯燥,让农民在农业生产间歇时学习,就很难达到学习目的,农民也没有兴趣。所以,必须把学习作为一种休息的方式,在农民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使其身心能得到放松,体力能得到恢复。所以,必须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农业高职院校在拥有专业人力资源的同时,还拥有丰富的文体人力资源,具有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学校拥有相应的器材设备,也能弥补农村基层单位器材设备匮乏的不足。广大师生可以根据农民需要,灵活设计节目内容和形式,在笑声中让农民受益,而学校师生亦能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例如,有些高校开设了“农家乐”专业,“农家乐”专业的学生其实就是明天的新型农民。但师生往往苦于找不到实践机会和学习民俗的机会。而通过这一活动,师生不仅给农民带来了职业道德知识和艺术享受,自己也学到了课堂上所学不到的民俗知识。此外,农村的体育活动历来比较缺乏,和农民开展体育活动,也能促使农民加强体育锻炼。而利用这一机会,民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能在高校得到传承。

结语

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60%以上,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没有农民整体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的提高,就没有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所以,正视和关注农民职业道德建设,培训并提高农民的职业道德觉悟,既是当前的紧迫问题,也是中国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刘建荣.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民道德现状——一项基于实地调查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6).

[3]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中国农民道德新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4]何利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与网络服务平台研究与设计[D].上海:复旦大学,2009.

[5]孙云飞.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青少年研究,2002,(2).

作者简介:

王淑娥(1969—),女,陕西富平人,硕士,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作者:王淑娥

农业饮食交流管理论文 篇3:

深化江苏种植业结构性改革的几点建议

摘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近几年农业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从江苏农业生产实际状况,结合相关统计数据,从人们饮食消费结构与营养需求变化、价格变动与效益驱动、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部分食用与加工产品或替代品的更新与发展、农产品市场供给层次与需求层次的不均衡性与波动性等角度分析江苏种植业结构性改革的驱动力;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针对江苏省种植业实际,思考当前进一步深化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性改革的立足点,提出江苏省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性改革的建议,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绿色化、种植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供给多样化、供给侧农产品质量安全化、农产品增效长期化提供支撑。

关键词:江苏;种植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

2015年中共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研究提出供給侧结构性改革方案,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营销的全产业链条角度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案,国务院办公厅也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国办发〔2017〕78号)。全国各地根据中央指示和要求,陆续开展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1-4],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推出了一批典型。江苏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了“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二聚一高”主题,重点落实中央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示要求。针对江苏农业生产实际如何进行农作物种植结构性改革,要求各地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理清思路,发挥特色,通过不断探索、创新,一、二、三产业联动,强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提升江苏农业产业的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1 江苏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性改革的驱动力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也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现代种植业已不是农民单一的种与收的机械关系,更须要关注市场的需求,去解决市场缺什么、消费者吃什么以及缺多少、吃多少的问题[1,5],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生活与安全的大事。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性改革,是与“需求侧”相对应开展的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推进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改善生产的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数量与质量及其比例,达到与产品需求侧的要求相适应水平,其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农作物种植的结构、数量的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消费者满意,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6]。目前我国生产的农产品中,大宗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作物的数量基本满足国内需求,但质量尚没有达到消费者的期望值,使得我国粮食呈现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现象,甚至出现了“边进口、边积压”“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等现象,造成了我国农民投入成本与效益收入比下降,甚至种粮亏本的现象,另一方面则表现出一些特色、特用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说明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性改革,关键是引导农民通过对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以及收获的产品怎么加工、卖给谁等问题的认知,教育农民要学会对市场规律的重视和遵循才能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http://news.xinhuanet.com)。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农作物种植结构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并且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这些改革虽然多是根据相关政策与市场需求进行的,但大多是生产者的自发调整,调整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主动与被动的变化。

1.1 人们的饮食消费结构与营养需求的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从单纯的数量需求向数量与质量并重需求渐变,对畜产品、蔬菜类食品的需求增加,特别是对绿色、原生态的农产品需求增加,导致有机稻米、专用小麦、饲料粮(玉米)、蔬菜的生产量增加,休闲消费、保健消费(中药材等)也呈增长态势。据农业系统统计,2006年江苏省有机稻米生产基地面积为2 066.4 hm2,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近0.1%,2016年近15 000 hm2;2011—2015年,江苏省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17.883万hm2左右,蔬菜种植面积增长26.51%(表1),中药材增长31.50%,玉米种植面积增长9.01%(表2)。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蔬菜年产量超7亿t,人均年占有量500多kg,均居世界第一,产销量占全球市场份额50%以上,但低端产品供给过剩,绿色、有机等高端产品严重不足,季节性、区域性供需失衡问题仍然存在。《江苏统计年鉴2017》显示,2016年江苏居民平均消费粮食116.9 kg, 与2015年相比下降5.1 kg; 蔬菜及菜制品消费104.8 kg,增加0.7 kg;干鲜瓜果类消费量增加3.3 kg,达43.7 kg。

1.2 价格变动与效益驱动

一些特用作物的需求量与生产量变化的波动性大,主要是生产者“跟风跑”,什么贵种什么,收益高时大面积扩种,收益低时又大面积压缩,年度间、季节间变化很大,结果导致价格与效益变化时高时低,如近几年大蒜的价格最高时达 20元/kg,最低时0.4元/kg,;大麦价格最高时达3.2元/kg,最低时1.2元/kg,特别是近年来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如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间国内大麦价格变动在176~2.12元/kg,比国际市场价格高29.1%~39.2%,导致大麦种植面积缩减,2011—2015年种植面积减少4.49%(表2)。

1.3 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目前乡村青壮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据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近 1 800万人,转移比重达到67.5%(http://news.xinhuanet.com),且呈逐步增长态势,农业生产多以老人、妇女为主,一些优势作物因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程度不高,加之费工、费力、费时而造成种植面积急剧下降,以棉花和油菜最为典型,2011—2015年种植面积分别减少60.59%、14.87%;一些大宗作物(水稻、小麦等)由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加上优良品种与配套技术的推广,种植面积稳定或略有增长(表2)。

1.4 部分食用与加工产品或替代品的更新与发展

现代生活中部分化学替代物的扩增,加上生产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偏高,导致主要用于加工的棉花、苎麻等种植面积与生产量下降,2011—2015年种植面积分别减少60.59%、97.37%(表2),但市场对纯棉、纯麻制品的需求呈增加趋势。

1.5 农产品市场供给层次与需求层次的不均衡性与波动性

农产品市场供给根据供给的区域可分为本地市场、外地市场,不同地域人群的不同消费习惯、各地市场农产品的价格差,影响着农产品生产数量与质量的变化,特别是鲜果蔬菜类的品质因长途运输不能保证消费需求。根据消费人群收入水平可分为高收入人群、中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对优质、原生态、绿色农产品需求比例较高,而低收入人群以解决温饱安全为主,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与质量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根据年龄可分为老年人群、中年人群、青年人群与儿童,不同类别的人群对农产品需求的种类、数量、质量等各不相同,相对而言,老年、中年人群的消费相对比较稳定,变化最大、波动最剧烈的青年人群跟风消费比例极高,也就加剧了供给水平的波动性,相应造成了供给侧产品的市场数量、价格的不稳定性与波动性。

2 江苏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为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我国各地对种植业结构均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种调整较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稳定性、市场需求量、价格、效益的影响,存在着无序性、波动性等特征,近年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等就是这种市场无序调整与操作的产物,也导致农产品生产结构的无序波动,如大蒜价格,最高时达14~28元/kg,最低时不足4元/kg,从“蒜你狠”到“蒜你贱”,导致江苏徐州、宿迁的部分蒜农效益差异极大。因此,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针对江苏省种植业实际情况,当前须进一步深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性改革,使其更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2.1 针对需求侧与供给侧农产品结构的动态平衡性特征,以满足市场供给与人们需求为导向,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动性及政策性,强化政府的领导与引领职能,因时、因地制定和谐、高效的作物种植方面的发展规划,合理指导、引领、超前推介各地的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克服当前农产品市场供给的无序性与不规则波动性,实现种植业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引领、合理指导、统筹推进

科学规划、合理指导、统筹推进是确保产业合理、协调、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从国家和全省发展大局出发,站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绿色化、种植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供给多样化、供给侧产品质量安全化、农产品增效长期化的高度,因时、因地制定和谐、高效的作物种植方面的发展规划。多年来江苏省政府及各级部门一直重视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健康水平的提升,先后制定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8—2020)》《江苏省中长期农业农村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江苏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江苏省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12—2020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三五”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涉农发展规划,对江苏农业结构调整起到指导作用。现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与以往有所不同,是应对农业生产新形势、农业经营新模式、农业质量新提升条件下的结构性调整,因而宜强化政府的引导功能、计划功能、信息功能,合理制定和谐、高效的作物种植发展规划,畅通信息传递渠道,让广大种植户及时掌握与了解信息,根据国家、省(市、区)、地市计划以及市场需求、经济效益、生产要素等合理规划自身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与规模,以实现种植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

同时,要注重政府的引领职能,宜根据国家需要、国内外市场实际需求、农民利益,制定指导性而不是强制性的种植业规划,合理指导、引领、推介种植业结构性改革,且不能使用行政杠杆过度指挥或强制性规划种植业发展规模。

2.2 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需求、经济效益与社会公益的关系,体现农民的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公益性,发挥农民的主导地位与作用,既要体现农民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效应,更要体现农民是改革的实施者与受益方的特征,同时应将教育农民与指导生产有机结合,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将利益与公益两方面合理结合起来结合文化建设与思想教育,提升广大农民精神文明层次与文化追求

任何改革的实现,首先在于思想的转变与提升。广大农民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程度以及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掌握水平、应用能力与采用态度,直接决定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因而,须要确立“富农先富民”“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要转变农民的经营思路与生产方式。一是提高基层农民当家做主的精神与文化层次,教育农民处理好“国”与“家”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国家需求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公益的关系等,不能将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全看成是国家或政府的事,更不能为过度追求个人的经济效益而违规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物质及其他有毒、高残留的农业物质,降低了产品的质量,影响环境安全;二是提高规模种植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经营主体的思想素质、社会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要合理兼顾社会责任和自身效益的关系,不仅自己发家致富,更要成为带动大家富、全民富的带头人、排头兵;三是要强化农耕文化建设,做好农耕文化的宣传与传承工作,通过农村农耕文化园(乡、村)等多種形式,教育新一代知识型农民,要有“立志从农”的意识,培育有文化、有知识、有抱负的农民新生代。

2.3 根据“需求侧”的特点与需求、农民种植习惯、特色农产品分布与需求等协调好生产、消费与休闲的辨证关系,着眼于整体产业的模式构建与应用,依托地方特色产业与优势农产品,将生产、休闲、旅游、消费、生态等有机整合,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发展共享经济,提升产品质量和等级,推动产品转化和产业升级,实现效益跨越式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共享发展

产品的效益一方面受制于生产能力(数量供应),另一方面受制于产品质量,而质量受制于产品的消费水平(数量与需求),且生产能力与质量也受市价格波动的显著影响。由于传统农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小,现代农业则是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条件下的高商品率农业,存在着多个相关联的环节[7],与其他相关产业必须结成“共生共赢”的产业体系,才能持续、高效。目前江苏省县域产业结构已经形成2个分别向高水平和低水平演变的趋同俱乐部,产业结构日益优化[8],但尚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侧要求。

江苏农业有其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在当前农作物种植结构性改革中,在规划好地方特色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特色农产品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应根据市场的有效需求,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整个生产、营销、流通、加工等各环节合理规划,通过建设专业特色市场、搭建物流平台、强化市场对接等手段,实现产、供、运、加、销一体化,实现“种类、数量、质量”有机统一。为实现这一思路,须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做好产业链中产品需求侧的调研工作,即产品的销路,以“销”定“产”,保证市场供给需求。如江苏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粮食生产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粳稻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因而宜根据国家粮食安全需求与本地农业发展需要,在保证一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生产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产品、高端农产品等,满足本地市场需求。二是要提前发现市场销售趋于饱和时,及早合理进行产品的转型升级,如提供的初级产品数量处于供过于求时,可通过延长产业链,由提升初级产品向提供次级产品、甚至精深加工产品转变,从而有效控制市场的供给量,减少市场价格波动,以最大化地实现农业生产效益,同时占领新的市场,拓展产品新收益。如水稻产业发展与调整,宜在确保水稻有效供给量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稻田养殖、有机水稻等产业的发展规模。三是将产品开发与乡村产业发展联系起来,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村落保护、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农家生活、农村牧渔业生产、特色市场等资源条件,进行一二三产业联动开发。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江苏省有7个特色小镇入选(http://mt.sohu.com);2017年7月,住建部公布第2批276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江苏省共有15个镇上榜,这些小镇的建设将为其他地方参照建设提供借鉴。同时,2017年3月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将聚焦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创业、健康养老、现代农业、历史经典等特色优势产业,或聚力打造旅游资源独特、风情韵味浓郁、自然风光秀丽的旅游风情小镇。明确将力争通过3~5年分批培育创建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

2.4 围绕区域特色与地方特色,强化“绿色、生态、安全”生产,打造与拓展特色农产品、名优农产品,既要提升农产品产量,更要提升关键品质指标的质量,特别是农产品的特用品质、安全品质和食味品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提升产品价值,拓宽农产品供给层次,增加农民收益,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江苏各地在长期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农产品,有些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江苏不同品牌的有机粳稻、沿江与沿海区域的弱筋小麦、里下河地区的中筋小麦、太湖地区的东山杨梅与杨山水蜜桃、江苏不同品牌的茶叶(苏州碧螺春、金坛雀舌、南京雨花茶、金山翠芽、茅山青峰、阳羡雪芽等)、宜兴的百合、溧阳的百芹、金坛的香芋、洪泽湖的水生蔬菜等。因此,宜充分利用这些地方特色资源,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拓展产品种类与数量,打造品牌效应,提升产品价值,更好、更大地发挥其效应,在此基础上,深化产业化开发,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拳头”产品或产业。

不同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特色农产品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在我国发展已有近20年。江苏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与保优农产品,2008年全省16 858个行政村中有近1/3村有了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县级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优势特色产业达到62个,在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养殖业、林果业、园艺业,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优势主导产业;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反复强调,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这些均证明特色农产品、名优产品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因而在当前农作物种植结构性改革中,应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农产品、优势农产品的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规划生产面积和供应规模,加快建立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产业基础强、区位优势明显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放大优势农产品的辐射带动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引进与筛选其他特色资源,形成新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绝、人绝我转”的理念,实现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2.5 明确“主食”(大宗产品)与“副食”(特色商品)的辨证关系,适度调整作物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合理规划不同类型作物种植规模,发展“多元化”的作物生产结构,拓展市场农产品供应种类,保证农产品在不同季节的供应数量,既要有“短、平、快”的特色农产品满足市场短期调控需求,还要有中期、长期的种植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开发新型的特殊功能的新产品,从而占领新型农产品市场,并引领市场消费,实现市场的有序调控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粮食作物-粮食作物”的一元结构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对解决我国温饱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消费结构的改变,畜禽产品的需求量急剧上升,造成饲料作物的生产与消费增长很快,但平原地区的多元化的种植结构、农林业或农林复合系统等一直未能很好地形成,造成粮饲争地、争资源等矛盾突出,部分农牧结合区甚至出现了过度放牧的情况。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从目前种植的作物结构看,江苏粮食主体结构“水稻—小麦”“玉米—小麦”的复种轮作模式,种植的粮食作物类型还偏少或者数量很少,其他类型的作物如棉花、油菜因用工多,面积逐渐减少,一些特用作物如蚕豆、大豆、荞麦、马铃薯等因消费量低而使种植面积受到制约,主要依靠外省调剂、流通来满足江苏市场需求。而江苏本省也能生产一些特用农产品,如启东的蚕豆、泰兴的荞麦、灌云的大豆等。因此,须围绕农作物种植结构性改革需求,明确“主食”与“副食”、大宗产品与特色商品的辨证關系,分析现有农产品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在数量、种类、质量等方面的差异与不足,结合特色产业、特色农产品、名优产品等,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发挥不同区域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粮食作物-饲料/肥源/药用作物等”多样化的二元或多元化的种植结构,形成复合农业生产体系,适合市场对多元化产品的需求。目前一些地方已形成了不同的生态模式,如“粮经-绿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作物“间套轮”种植模式、“粮饲-猪-沼-肥”生态模式、“猪-沼-果”生态模式、“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林果-畜禽”复合生态模式等,均对江苏省的农业生产新模式的构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同时拓展作物的应用功能,要从以往某一作物的“单一或少量”功能向多元化功能发展。以小麦为例,以往小麦多作为食用(面粉和面制食品),少量饲用(籽粒或皮作为配合饲料)或工业用(酿酒原料),目前正在开发出鲜食用(小麦苗)、工业或深加工食品用(提取麦绿素、小麦叶茶、麦胚食品、膳食纤维、编织品、秸秆漆画等),这样产业链得以延伸,供给产品的范围得到扩大,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

2.6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先进的科技支撑,须从农业生产全局角度培育一支掌握政策、讲政治、能干实事、一心为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科技的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专业人才队伍,研发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模式与技术,构建出新型的人才共享式的全程技术指导模式,服务于种植业生产与营销全过程,推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大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数量与效益

传统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资源、劳动和经验为主要手段进行生产,是自给自足、满足温饱的封闭型农业,农业运作空间狭窄、交易方式简单,而现代农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科技、装备、资本和改革创新来追求商品利润的效益型农业,最终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撑,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同时我国很多地区为追求农产品数量的不断增长,农业生产中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饲料、兽药、动植物激素等农业投入品,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加之农业供给侧的生产者欠缺培训,综合素质远不适应安全农产品供给的需求[9]。为此须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增强从事现代种植业生产的农民必须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信息接受能力和市场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品质、质量和竞争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高效益。

通过技术推广与普及,可提升广大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掌握现代种植业生产科技,特别是现阶段规模化生产经营背景下,通过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四大要素组合方式,要掌握机械化、精简化、高效化的生产技术与技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重点是提升规模种植大户(农场主、经营主体等)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市场化条件下的产业协调供销、产品深度开发、互联网+的信息化营销能力,形成现代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结成“共生共赢”的产业体系,实现中高端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7 充分发挥信息化体系的功用,宜构建完善的农产品信息化体系或系统、新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电商、物流等平台,畅通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信息、人才信息、市场信息、产品信息、价格信息等渠道,让农民能实时了解与掌握不同农产品的相关信息,既能实现市场信息的有效反馈,更能及时将种植业生产信息提供给农民,实现有序生产、资源高效、合理供应

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因而充分发挥信息化体系的功用,构建新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电商、物流等平台,特别是地方各级政府应构建协同高效、监管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协同发布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信息、人才信息、市场信息、产品信息、价格信息等,让广大种植户能根据自身需求及时了解与掌握各种类型的信息,做到结构调整能有政策与效益依据,有问题能找到专家咨询,产品营销能有网络平台实时共享,从而合理安排生产、加工与销售,提升资源效率、人力效率、种植效益。现阶段江苏省的省、地市、县(市、区)、乡(镇)各级政府均建有农业信息网,江苏省农业委员会还有“农技耘”“江苏种植家”等技术交流平台,江苏省科技厅有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等平台,还有一些企业、种植大户建有产销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实时信息发布、实时提问与解答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促进了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但功能须进一步强化,尚缺乏整体、互通、一体化的农业信息平台。

3 江苏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在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政府要站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绿色化、种植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供给多样化、供给侧产品质量安全化、农产品增效长期化的高度,调控好整体发展与调控规划,合理引导,有序推进,教育和引导生产者合理掌控自有生产的作物种类、质量和规模,并积极与加工产业链联合,从而实现“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产业经济思想指导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组织来管理农业”的目标。为此,对江苏省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性改革提出建议如下:(1)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全省和不同生态农区进行优势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供给侧的生产调研与市场调研、消费侧农产品需求调研等,探明不同類型农产品生产情况、供需特征、价格行情、营销状况、品种与技术储备、加工转化能力等,探明不同类型农产品供需特征及平衡状况。(2)对江苏省人口结构、食物消费结构、农产品与畜产品生产能力等,依据耕地变化趋势、口粮消费量及种类变化趋势等,规划制定江苏省可种植耕地面积、主粮安全生产面积,制定江苏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性规划,突出持续、安全、高效、量质协调,提出可用于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耕地面积及可选择调整的方向。(3)围绕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与粮食作物绿色安全增产模式建设需求,制定相关农产品结构性改革的技术支持文件,在目前省级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团队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示范团队,充分发挥农林科研院所和高等农业院校专家团队的作用,促使其科研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尽快服务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注并加强县级、乡(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团队、公益性农业生产技术实施团队(基地、技术超市等)的建设,组建形成“1+1+1+1”的签约精准服务模式[1支省市级专家队伍、1支县区级专家队伍、1支乡(镇)级技术队伍、1支经营主体技术人员队伍],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人才队伍,集聚人才与技术优势,共享人才与技术资源,强化现代农业技术研发、集成与推广,保障江苏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实施。(4)构建新型的规模经营主体申报与评价体系,参照“小微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多方位(生产、加工、营销、人力资源等)的培训与指导,培育适应5~10年后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与规模经营主体新生代。(5)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建设,加强优势农产品、优质农产品的政策倾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实施优质耕地质量保护,对一般性耕地应注意质量提升,建立一定规模的优势农产品、优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功能区,积极引导适度规模生产与经营体系建设。(6)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搭建基于大数据、全域性的农产品信息化体系或系统、新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电商、物流等一体化的综合平台,为农民与规模经营主体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力争实现信息交流实时化、农业生产智能化、技术指导面对面化、特色营销电商化、管理服务网络化。

参考文献:

[1]陈锡文. 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2):5-13.

[2]杨 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思路与任务[J]. 农学学报,2017,7(2):96-100.

[3]贺 强,王汀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政策建议[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2):13-16.

[4]胡冰川. 开放条件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目标与策略[J]. 理论学刊,2016(4):67-73.

[5]张红宇. 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N]. 学习时报,2016-12-29(A1).

[6]郑风田. 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若干问题思考[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2):10-12.

[7]廖 凌. 改革的生态图谱及相关标的[J]. 股市动态分析,2017(5):11-12.

[8]纪小美,付业勤. 江苏省县域产业结构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8(1):139-145.

[9]田永胜.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食品安全[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2):68-71.吴东明,邓 晓,李 怡,等.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提取与特性分析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3):6-11.

作者:朱新开 李春燕 丁锦峰 朱敏 彭永欣

上一篇: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高职复合材料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