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论文

2022-04-29

摘要: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是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和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方法。坚持求实性、适当性和一致性原则,实施以身作则、思维引导、成就鼓舞、榜样激励、实践感悟、赏挫教育、真爱融化、纪律匡正等方法能有效实现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论文 篇1:

师生冲突视角下中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 要】阐述中职教学中师生冲突的表现、原因和影响,以及在中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意义,探讨情感教育的开展思路及做法。

【关键词】师生冲突 内科护理学 情感教育 中职

中职教学中的师生冲突是师生在交往或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合作或合作不佳或交往矛盾的现象。师生冲突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会带来极大的影响,也给课程教学带来消极的效果。因此,笔者从分析中职教学中师生冲突的表现、原因及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入手,寻求化解矛盾冲突的良策,通过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做法,探索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途径。

一、中职教学中师生冲突的表现、原因及影响

(一)师生冲突的表现

师生冲突形态多样,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言语过激甚至侮辱学生人格,态度冷漠或恶劣,责骂或体罚学生,放任自流;学生上课睡觉、讲话、吃东西、玩手机、上网,东张西望,对老师的提问拒不回答,或旷课、迟到、早退、逃学,顶撞老师,严重者与老师发生对骂、肢体冲突,甚至发生校园内追打或弑师等恶性事件。

(二)师生冲突的原因

师生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职生16~17岁年龄段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如独立性及表现欲强,存在好奇及对立或偏激心理,喜欢标新立异、吸引他人注意等因素,又有中职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幼受到家庭溺爱,养成了独断专行、唯我独尊、放任自流、言不守信的习惯,以及留守儿童缺少关爱等家庭因素,更有来自学校或教师的因素,诸如学校惩罚过多过严或赏罚不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不以人为本、教学态度不端正及方式方法不合理,对学生评价不公平公正等。

(三)师生冲突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师生冲突使中职教育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教学秩序受到冲击,师生之间缺乏和谐的氛围,教师无心教学,学生不努力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尊重父母,不懂得感恩;不尊重教师的情感和劳动,不接受教师的教育,不会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不尊重同学,与同学不能平等、和睦相处;不懂得尊重他人尤其是病人;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二、中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意义

师生冲突给中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努力改变这种不良影响。对此,可考虑在内科护理学等课程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就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它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凡的价值。情感教学是融情感教育于整个课程教学之中,体现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相互渗透交融,能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创设和谐、民主与合作气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中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

情感教育使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师生平等,这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师生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可促使师生的情感共鸣,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建立学习自信心,学生乐意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

(二)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教育教学中,教师情感的灌输,使教学过程中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交融,能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对陶治学生情操,增强学生道德感、责任感等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教学活动又是认知与情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积极向上、愉快乐观的情感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理解深刻透彻,记忆牢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中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思路及做法

(一)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思路

1.改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前提,它能促使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作适当引导,启发、点拨、鼓励学生去动手、思考、归纳、总结,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愉快地获得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又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变被动接受“灌输”知识者为积极学习知识的探究者。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保持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的关系,要用平和的语气与学生沟通、交流,用一颗理解和宽容的心去温暖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亲近、喜欢教师,把教师当做良师益友,进而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将热情转化为学习动力。

2.以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中职学生多数基础差,不爱学、不会学、听不懂而厌学之特点,教师对他们不能有过多的责备,也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不厌其“烦”、其“差”、其“慢”,用教师对他们特有的真爱与理解“唤醒”他们的自觉,改掉各种毛病,带他们走上奋发向上的求学之路,并因材施教,用充满爱、有生命的课堂让他们学到真本领,圆他们的理想之梦。

3.以情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情感是教学的灵魂,教师除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外,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注重感情的投入,这可以提高教师的威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充满激情地走上讲台,精神饱满地投入每一堂课,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会感染到每一位学生,调节他们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使他们处于快乐和兴趣状态,为课堂的情感交流奠定基础,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价值。

4.强化尊重教育。随着医学模式的更新和整体护理的实施,以及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人们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日渐提高。因此,在内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护理学生的尊重教育。因为护理专业学生服务对象是人,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尊重自己、学会自立的同时,尊重父母,感恩亲情;尊重教师,严谨治学;尊重社会,重视护士法规,学会自我保护;尊重自然,强调和谐,为创建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尽心尽力。同时,教育学生要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一切为了病人的生命健康着想,弘扬南丁格尔精神。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可让护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病人的痛苦,教师再适时引导,唤起护生对病人的同情。

5.强化情感教育。护士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责任,在他们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治疗、护理,对心理健康进行引导等过程中,情感护理非常重要,它可以缓解病痛,安抚患者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心理,帮助患者树立与疾病抗争的坚强决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因此,教师应站在专业的角度,对护理专业学生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感受和认识生命的珍贵,从而使他们怀着悲天悯人的胸怀,真心投入到救死扶伤之中去。

(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做法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应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放下架子,“潜”到学生中去,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对话,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足够的人格尊严,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师生之间弹奏出和谐的音符。

2.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解开师生冲突之锁的“金钥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一个“面子”的问题。根据当前中职生的特点,教师应有一个全新的科学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对学生抱有全纳的教育观,接纳学生的不足或缺点,把学生的不足与缺点视为特点,给学生更多的宽容。如果一味地扼杀学生的个性,其效果将会适得其反。对“屡犯屡教,屡教屡犯”的学生,由于他们已形成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态,教师应打破教育常规,将一味地对学生的狠狠批评改为无声的教育,如通过一丝微笑、一些动作或眼神等来暗示、启发、告诫学生,将语言的交流转变成情感的交流,心与心的交流。由于教师主动维护了学生的“面子”,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将心存感激之情,将原本为了维护自己面子顶撞老师的想法转化为改正错误、纠正缺点的动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教师能够放下“面子”,降低“调子”,改掉“急性子”,调整心态,在学生犯错时,给他们多一些宽容,在学生受挫时,给他们多一些鼓励,有利于使师生冲突这“干戈”化为师生和谐的“玉帛”。

3.亲近、尊重、热爱学生,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做好服务员的角色,在课前课后深入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及时、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亲和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宽容学生的错误,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不要横加指责、恶语侮辱、挖苦及讽刺、粗暴征服,应善于倾听,与学生进行坦诚的交流及情感上的沟通,并积极帮助他们分析错误之所在,鼓励他们改正缺点,纠正错误,以增进师生之情谊。关爱学生,视学生如弟妹或儿女,扮演好亲人的角色。当他们生病或遇上烦心苦恼之事时,向他们伸出温暖之手,替他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渡过难关,使教师对学生的爱成为师生关系和谐的黏合剂,师生感情笃深的润滑剂。

4.树立教师的威信。大凡能使学生一入师门终身不忘者,必是以德感人,以能服人者。所以,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信任,第一,必须具有崇高的师德。师德是教师自身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有机统一体,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核心内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关心体贴和爱护学生,为党的教育事业倾尽全力,呕心沥血,这样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及尊重。第二,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教师只有拥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拓宽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课堂上才能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艺术,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出神入化的境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人们对他的赞誉中逐渐具有较高的威信。

具体而言,教师要树立威信,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身作则,公平公正对待学生。教师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注意自身的形象,处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先做到,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先去做。如课堂上教师要做到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文明用语,以礼待人,以理服人。通过自己文明得体的言行举止,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心中树起一座丰碑,使学生耳濡目染,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感化。同时,教师应做到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管其家庭背景如何,不管其成绩好坏,不管其亲疏远近,也不管其是否班团干,都要一律公平对待,他们都有平等受表扬或受批评的待遇。无论是谁,只要他做得好做得对,当表扬则表扬,当奖则奖;只要他违纪违规,当处理则处理,当罚则罚,毫不例外。二是把握批评的分寸及艺术。对违纪违规的学生当堂、当众训斥,横加指责,只会极大地挫伤其自尊心。因此,教师批评学生时应在事后或在大家心情都比较愉悦时私下找学生交谈、沟通,批评要含蓄委婉,把握分寸,点到为止,让学生在和风细雨中受到教育,从而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三是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赏识学生。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人人都喜欢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作为教师,应善于发掘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相信每位学生都能成才。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给他们鼓励,少一点批评,肯定他们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学生有了自信心,做事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跨越各种各样的难关,使原本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增强对教师的信任,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与冲突。

四、中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效果

笔者对南宁市卫生学校2010级护理专业学生实验组(情感教学组)和对照组(传统教学组)学生进行考试情况评分比较,结果发现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

综上所述,师生的冲突不利于中职教育和学生的健康发展,而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可使师生间的情感产生共鸣,促进和谐课堂气氛形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乐黛去.“情”在中国[J].文艺争鸣,2005(4)

[2]王卫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论教师的机制[J].职业教育研究,2004(6)

[3]赵鹤齡,姜君.教育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4]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吴飞盈,廖海涛,韦义萍.在护生教育中增加生活护理教育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1(1)

(责编 王 一)

作者:韦焕能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论文 篇2:

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与方法

摘要: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是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和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方法。坚持求实性、适当性和一致性原则,实施以身作则、思维引导、成就鼓舞、榜样激励、实践感悟、赏挫教育、真爱融化、纪律匡正等方法能有效实现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专业教学;德育;渗透;原则;方法

职业技术教育的功能首先是育人。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1]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专业课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主体教学活动,职业院校的学生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专业课学习活动中度过,专业课教学对学生职业意识与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职业院校要强化专业教学的育人功能,实施“三全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2]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既不能像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那样直接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也不能像“两课”教师那样通过教学内容的讲解来促进学生对主流思想与道德品质意识的认知和内化。专业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传道”与“授业”,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只能在专业课教学中通过德育渗透,于“不经意”中去实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结合自己多年的专业教学体会和思考,笔者就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实施对学生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是指在工作中从决策到规划、从执行到评价都必须坚持的、一以贯通的基本准则和根本要求。要有效实现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坚持下列三条基本原则。

1.求实性原则。求实性原则要求专业课教师在实施德育渗透中,一是要追求实效,不做秀,不搞形式,不为德育而德育;二是要结合实际,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思想意识和心理特点、学校及社会现实而开展德育渗透,不能脱离时代、脱离学生、脱离社会现实;三是所用事例要真实,不造假,不忽悠;四是教育者要诚实,表里要如一,言行要一致,不矫揉造作,不装腔作势;五是揭露现实问题要如实,不遮掩、不夸大、不歪曲、不标榜,全面分析、正面引导。

2.适当性原则。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用时要适当,用时短了不足以实现“渗透”,用时多了则易产生“渗透”疲劳。所用事例要适当,形象过高、事例过大、历时过久,学生会因脱离实际而不愿学;形象过低、事例过小、时间过近,学生会因缺乏榜样效应而不屑学。渗透时机要适当,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适当展开,不能脱离专业课教学,更不能把专业课当成思想品德课来上。所用方法要适当,要因情因景、因时因事、灵活多样,不能不分情况,千篇一律。目标要求要适当,要树立一种“锲而不舍”、“磨杵成针”的德育渗透教育观,努力在“润物无声”中去促进学生实现“积善成德”。

3.一致性原则。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效果,既受道德意识结构的影响,又受道德实践过程的影响。人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共同形成一个人的整体道德形象。促进个人良好道德行为的产生,构建个人完美整体道德形象,形成综合道德素质高的社会成员群体是我们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个人道德形象结构的多元统一,要求在专业课教学实施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中,教师的思想观点、理想信念、思维方法、意志情感、职业行为等,都要相对统一,形成合力正能量。如果前后不一、众说不一、理实不一、标准不一,就会大大削弱对学生的德化作用,甚至产生畸形道德体。

二、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方法

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情感教育三个方面,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从下列八个方面对学生实施全面性渗透育人。

(一)修身正己,以表率效应来影响学生

教师职业是一个塑造人的职业。教师的劳动极具示范性。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莫过于表率效应,所谓“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张行简《塾中琐言·端品》)。学生只有看到优秀品德在教师的身上体现出来,才会信服和效仿,才会真正激发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做到思想先进、思维科学,胸怀博大、理想崇高,知困自强、百折不饶,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学生。[3]一个自私自利、品德卑劣、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的学生的。孔子要求他的弟子们要“学而不厌”(《论语·述而》),他不但树立了“朝闻道、夕死足矣”(《论语·里仁第四》)的终身学习理念,而且一生勤奋学习,以致读《易》而“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不仅为他的弟子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而且成为了中国人的万世师表。俄罗斯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谆谆告诫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们,学习和研究都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巴甫洛夫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他在学习和研究工作中严格的循序渐进与一丝不苟,使他不但在生理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建立了著名的“巴甫洛夫神经条件反射学说”,而且还影响、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俄罗斯的年轻科学家。

(二)结合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意识与良好的思维品质

专业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科学性。专业课教师可将学科中的哲学内涵提炼出来,用以要求、引导和启迪学生。

1.分析物质的客观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观。职业院校绝大多数学生对物质的理解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狭隘物质观,对专业学科中的“能量”、“场”、“思维”等这些可感但不可见、不可摸的事物的物质性常常产生疑惑。教学中,教师可从“客观实在性”的角度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同时,专业教师还可深入对事物现象与功能的物质基础性分析,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的现象和功能都必须以物质结构为基础。这样,可有效促进学生唯物观的形成。

2.利用推理过程讲解,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在专业学科中,任何定义、原理、法则、规律的产生和运用,都经过严密的推理分析,都蕴含着严密的逻辑过程。教学中,教师可突出对概念推导、原理分析、知识技术应用的推理过程讲解来强化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重对事物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关联性讲解,强化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教师可以加以深入分析,指出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变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从事物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角度去正确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去正确把握事物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从而强化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4.利用直观教学,增进形象认知,强化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现象到实质,从形象到抽象。当我们从事物的形象上去认识和把握事物时,我们要完成的是各种相关形象的感知、储存、相融、改造及创新。[4]形象的认识、储存、相融、改造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形象创新是形象思维的结果。在专业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直观教学手段,实施融形、色、声、动、情于一体的多感教学方法,将抽象化为形象,在丰富学生的知识形象库、增强学生感性认知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开发学生大脑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5.于无疑处生疑,启发学生心智,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成果。在人的各种思维中,创造性思维是十分重要和可贵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教育教学对人的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于无疑处生疑”,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实践,从寻求对问题的解决中实现创造性思维能力水平的提升。

(三)联系实际,以行业成就来鼓舞学生

联系实际、联系行业,是专业课教学的必然要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结合现实行业的发展,有的放矢地鼓励、带领和指导学生对现实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让学生在参与现实行业生产科研中看到专业的社会价值,获得职业自信,树立爱业、乐业、敬业的职业意识和求真务实的职业品质。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对相关行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展示与对比分析,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帮助学生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正确性与必然性,以坚定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

(四)精选事例,用科学先辈的光辉事迹来激励学生

在专业学科中的知识与技术的产生,无不充满科学家们崇高的社会责任情怀和百折不挠的科学探索精神。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所教科学,适当在浩如烟海的人类科学发现史中摘取几朵浪花介绍给学生,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情趣,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从科学先辈们的光辉事迹中得到启迪,受到鼓舞。用科学先辈们的光辉事迹来激励学生要有针对性,要突出具有启迪和激励的内涵部分,不能为故事而故事、为情趣而情趣,更不能为显摆教师自己的“博闻”而耗时耗力,喧宾夺主。比如针对学生中急功近利和缺乏韧性的思想性格缺陷,可选择那些历经多年的艰苦奋斗才取得成功的事例;针对学生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的情况,可以选择那些通过高度合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能力才取得成功的事例等。

(五)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和求实作风

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知识的力量,认识到专业的价值,体验到劳动的意义,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因此,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这一专业课程特有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去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和求实风格。

(六)因材施教,用赏挫教育来矫正学生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能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关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特别强调自我意识在人的情商结构中的重要性,认为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既不能正确看待自己,也不能正确看待别人,从而给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事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教学中,专业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生在自我意识中存在的偏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矫正。对那些心理压抑和自卑的学生,可以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设置适当情境,让他们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和肯定,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从心理的低谷中走出来。按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的说法,“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找到学生的善良特征,甚至学坏了的学生的善良特征。要用一个火花燃起另一个火花”。相反,对那些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学生,可根据教学活动,适当设置障碍,对他们教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不足与肤浅,帮助他们矫正不正确的自我意识。

(七)关怀理解,用诚挚的爱去融化学生

笔者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在303名“问题学生”中,有241名(占79.5%)学生不同程度的缺乏父母、亲友或教师的关爱。这些学生表面上大大咧咧,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他们内心充满压抑、孤独、仇恨与抗争,一旦有诱因引发,这种压抑就会变成偏激冲动迸发出来,产生严重的违纪行为甚至犯罪。对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交友谈心,一方面去理解、关心、帮助他们,用自己的爱心来暖化他们内心深处的冰冷、孤独和寂寞;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理性分析,帮他们解开心结,化解他们内心深处的逆反、偏执甚至仇恨。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真情和温暖,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快乐健康的精神与情怀。

(八)严格要求,用制度来约束、律正学生

个体道德行为依赖自律和他律,在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个体道德选择和道德规范矛盾日趋突出,他律作用在对学生的德化作用过程越来越重要。[5]在专业课教学中,不论是教学的组织管理,还是对学生的学业管理,教师都可以严格制度管理,用铁的纪律来匡正学生的惰性心态与随意心理,帮助学生形成严格认真的处事态度和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高教[2006]16号.

[2]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3]邹顺康.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117-123.

[4]王南.论形象思维的普遍性[A].钱学森.关于思维的科学[C].上海:上海人们出版社,1986.

[5]林滨,等.全球化视野中的伦理批判与道德教育的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3.

作者简介:徐毅(1958-),男,贵州大方人,高级讲师,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工程系主任和护理教学部主任,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及专业技术开发。

作者:徐毅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论文 篇3:

民族医学院护理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及其建议

[摘要]职业价值观是护理本科生(以下简称“护生”)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护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护生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状况,对406名在校护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发现护生的职业价值观总体是中立偏积极的,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护生的职业价值观及各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护理教育者应从各个方面入手,促进护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职业价值观。针对“90后”护生在职业价值观上表现出来的新变化、新特征,在护理课程中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引导护生在校期间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  影响因素  职业价值观

[作者简介]赵丽红(1977- ),女,广西百色人,右江民族医学院护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广西 百色 533000)郑宏来(1978-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广西 南宁 530021)赵小平(1954- ),女,广西百色人,右江民族医学院护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广西  百色  533000)

一、引言

职业价值观是人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和信念,是每个人在选择或从事职业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取向,护理职业价值观是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和细化。良好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可以促进护士对病人的护理和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认可,因此,在护理教育中护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非常重要。护生不仅要学习护理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护生的职业价值观,如性别、生源地、民族等。护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形成将直接影响着护理人才的培养,因此,有必要探讨护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培养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提供参考。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右江医学院护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09—2012级护生中抽取420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06份,回收率为96.67%。其中,男生45名,占11.52%,女生361名,占88.48%。本研究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护生职业价值观评价量表进行调查。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级、民族、性别、生源等。陈天艳等修订的护生职业价值观评价量表,包含照顾提供、行动主义、责任自由安全和信任等4个维度,共26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5级标度法正向计分,即“最重要、非常重要、重要、有点重要、不重要”分别赋予“5、4、3、2、1”分,将各条目得分累加,获得各维度得分和总分;单一维度平均分=单一维度总分/该维度条目总数。分数值越高,说明护生对此条目价值观的认同感越高。运用上述问卷对护生进行集体匿名测试,测试前说明目的及注意事项,当场收回。将测试结果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并通过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民族医学院护理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

1.护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护理本科生职业价值观总得分和平均分分别为90.68±15.23、3.49±1.07。照顾提供、行动主义、责任自由安全和信任的得分别是34.87±5.85、25.93±4.71、17.91±4.01和11.35±2.83;四个维度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是信任3.78±0.93、责任自由安全3.58±1.03、照顾提供3.49±1.12、行动主义3.24±0.98。通过对我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分析发现,在职业价值观的4个维度中,对信任的认同排在第一位,其次是责任自由安全、照顾提供,行动主义排在最后。

2.不同性别护生间职业价值观及各维度的差异。对361名女护生和45名男护生的职业价值观及各维度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和女性护生的职业价值观得分分别是91.70±15.68和86.47±5.3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4个维度上,女护生的得分(36.28±6.34、26.91±5.78、18.45±4.32、12.39±2.97)均高于男护生(32.07±2.09、23.18±1.84、15.73±2.19、10.37±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不同民族护生间职业价值观及各维度的差异。对84名汉族护生和322名非汉族护生的职业价值观及各维度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汉族与非汉族护生的职业价值观得分分别是91.05±12.38和90.52±14.7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汉族护生的照顾提供、行动主义、责任自由安全和信任4个不同维度得分分别是(36.72±4.12、24.84±4.23、16.94±3.57、11.56±2.14),与非汉族护生(36.87±5.58、24.51±5.73、16.41±3.39、11.42±3.06)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4.不同年级护生间职业价值观及各维度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级护生的结果显示,不同年级护生在职业价值观和4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5.不同生源地护士间职业价值观及各维度的差异。在406名护生中有343人来自农村和63人来自城镇,通过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来自农村的护生职业价值观得分(93.18±12.46)高于来自城镇的护生(89.74±1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照顾提供、行动主义、责任自由安全、信任等4个维度上,农村护生(36.47±4.76、27.25±4.56、18.76±3.26、12.31±1.76)均高于城镇护生(34.56±5.12、25.77±4.38、17.53±3.42、11.20±1.63),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三、影响民族医学院护理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

上述调查发现,我校护生的职业价值观总体是中立偏积极的,不同民族、性别、年级、生源地护生的职业价值观及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国外研究者也报道,有工作经历的护士多认同可信任感和责任感,而在校护生多认同尊重信任。陈天艳等调查了成都市部分三甲医院在职护士的职业价值观,发现4个维度的平均分按高低依次是信任、照顾提供、责任自由安全和行动主义,与本研究基本一致。行动主义的内容主要包括进行同事之间评估、自我评估、参与护理研究、认可护理学会的重要作用、促进护理职业发展、参加公共决策等几个方面。此次调查显示我校护生的行动主义维度均分最低,其原因可能是在护理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引导护生的评判性思维及在实践中的自我评估等。在校护生认为给患者提供照顾才是护士的主要职责,而促进护理事业发展和参与公共政策决定等工作是护理管理者的责任,与临床护理关系不大。这需要在护理教育中加强培养护生的主人翁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公共决策和进行自我评估。

女性护生的职业价值观和各维度平均分显著性高于男性护生,这可能与男性护生不喜欢本专业、工作性质不好、觉得社会地位低、专业无前途、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等有关。很多男性护生认为护理工作不像医生的临床治疗那样可以救死扶伤,没有成就感,无法实现个人价值。Martin等人对美国1366名毕业护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女性护生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男性护生,特别在信任、行动主义方面差异更显著,与本研究基本相符。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汉族护生与非汉族护生之间在职业价值观及各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与我校生源有关,我校护生主要来自老少边穷地区,汉族学生与非汉族学生的生活环境基本差不多,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影响都一样。

刚入学的新生基本上不会考虑将来的就业情况,即使考虑未来的工作,也是抱着积极、理想的态度,认为毕业应该找一份单位级别高、有地位、有声望的工作。由于大一新生缺乏一定的危机意识,应指导学生尽早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了解一定的职业规划内容,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大二期间应该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以利于确定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大三是关键阶段,护生应该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必要时教师可适当帮助学生调整其方向。大四的学生可能会在找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就业前景,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尽早找到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

不同生源地本科护生的职业价值观和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村的普遍高于城市,这可能与生活环境有关,农村护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能够考上大学,让农村学生更会为未来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职业的发展而努力拼搏。城镇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一般都有相对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多子女家庭中相互交往、相互协作的环境,而护理工作需要医护或护患有良好的协作和沟通。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缺乏与其他人的互助交流,在临床护理的工作环境中,不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常感到苦闷、焦虑、孤独无助,无法在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和获得心理满足。

四、培养民族医学院护理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建议

为了促进护生的专业感情,发展护生的专业兴趣,使护生树立正确、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民族医学院护理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

1.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开展专业教育,让刚入校门的护生对自身未来的职业有个良好的憧憬。学校要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课程,帮助护生规划设计职业生涯。利用每年的国际护士节,开展护生的礼仪竞赛,提高其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

2.在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护理教育不只是单纯的护理技能的培训,还要包括价值观教育、工作前景教育和情感教育等,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培养护理职业所必需的关爱心和同情心。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体现护理教育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性的教学内容。在专业课及选修课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实效性和针对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其良好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及能力,影响护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专业教师对护理学科的深入探索以及执著追求精神、对护理事业的热忱和感受以及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奉献精神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护生,最终将提高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

3.通过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培养职业价值观。学校还可以通过安排专职心理咨询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帮助解决护生的认知、情感等心理问题,引导护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学科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的综合作用,激发护生对护理专业的感情和共鸣,提高护生的专业兴趣,使护生逐步树立积极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天艳.成都地区三甲医院护士职业价值观调查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2]李波,柳小年.护理职业教育中不该忽视行业观教育[J].中华护理教育,2013(1).

[3]黎蔚华.护士职业价值观和组织承诺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0.

[4]Bang K S,Kang J H,Jun M H.Professional values in Korean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1,31(1).

[5]Martin P,Yarbrough S,Alfred D.Professional values held by baccalaureate and associate degree nursing students[J].J Nurs Scholarsh,2003,35(3).

作者:赵丽红 郑宏来 赵小平

上一篇:完善清洗标准下的食品工业论文下一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