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下的小学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英语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一方面存在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内容形式单一、与实践脱节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201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师范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解决高校英语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构建的问题迫在眉睫。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实践教学下的小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践教学下的小学教育论文 篇1:

双高视域下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

摘    要: 特色專业群建设的探索对以实践性为专业特质的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浸入实践理念;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学习实践知识;以四课堂为平台,形成实践能力;以四结合为引领,践行实践智慧。

关键词: 双高视域    小学教育    实践教学

引言

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探索在高职院校悄然兴起,对以实践性为专业特质的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必须以双高为契机展开具有实效、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浸入实践理念

实践理念应以科学性、师范性、前瞻性、实践性为引领,有地域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1.关注学生发展

在双高视域下,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社会发展、国力强大、人才培养的基石。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2.浸入实践理念

只有理念上更新,才会有行动上的改变。因此,教育教学要从理解课程标准和掌握教材、备课、语言、板书、现代教育手段、课程开发与实施、学科专项、教学评价、组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导、班级管理等基本功和知识、能力、职业道德、人格、审美等专业素养方面浸入实践理念。

二、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学习实践知识

“实践知识”是一种“从经验中获得隐藏于实践中的默会知识”[1]。对于师范生而言,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需要学生浸润在鲜活的教育学内容中通过反复观察、体验、训练才可获得。

(一)丰富教学内容

双高视域下,小学教育专业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公共学习领域、教师教育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扩展领域和综合实践领域。多领域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师范生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拓宽获得途径

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说,获得实践知识的依托是教学内容。实践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第一,观察学习。这种观察学习的对象来自书本、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媒体。在观察中,学生领悟到隐性和显性的实践知识,将其纳入知识结构中,从而内化为实践知识。第二,经验的反复。于师范生而言,实践知识的获取可以分有意识的经验的反复练习与无意识的教育的反复。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褒扬期许,及时给予反馈。同时提高学生监控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练习中重要的是伴有反思的练习。第三,从经验中进行归纳与类推。实践知识的获得不同于其他知识的积累,要进行归纳与类推。

三、以四课堂为平台,增强实践能力

教师的实践能力指其能够运用知识决定在某一工作情境中应该做什么,并据此以有效、合适的方式加以行动的能力。实践能力是师范生必须具备的教师职业素养,对职后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是影响教师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一)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指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设置实施的课堂教学;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是整个实践教学中的关键,是实践理念、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得以学习、培养的关键。

围绕追求真知,培养真才,学做真人;“知”“情”“艺”“能”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教、数教、板书设计、综合训练、现代教学技术等课程有机整合,形成切实可行的实践课程体系。在基本教学技能的培养上,按照领悟、准备、模仿、表现、熟练领域发展五个层次进行递进教学,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践创新教学能力的培养上,以项目教学法为核心,以案例教学法为引领,以互联网为辅助,以导师制为突破,以模拟教学活动为依托,以精品课程项目建设为支撑,强化基本教学技能和实践创新教学能力。教学技能是师范生与在职教师从事教师职业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为此,将朗读、常用字、古诗文背诵、口头说文、地理绘图、三笔字、简笔画、书写规范数字、等式和竖式、数学作图、利用图形或模型推倒公式等作为教学技能考核内容,并研定测试标准。

(二)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指早自习和晚自习。第二课堂以社团活动为依托,以微课为载体,不仅能对第一课堂进行延伸和补充,而且能帮助学生发展实践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的社团活动突出“人本、自主、实践”的宗旨,让学生“主动交往,学会做人;主动求知,学会学习;主动锻炼,学会健体;主动工作,学会做事;主动思考,学会创造”,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将微课应用于社团之中,通过新型的表现形式能够更有效且直接地将实践能力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三)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是指以比赛、成果展示交流、名师工作室等为平台开展的活动。

根据小学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要求,可于每年的11月份举办师范生实践成果展示。展示的主题为: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质为宗旨,可以以国家、省、市、校从、系里的各级比赛为依托,提高学生的从师技能与实践能力。竞赛可分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比赛、综合技能比赛、授课技能比赛、说课比赛、试讲比赛、教学设计比赛等。

(四)第四课堂

第四课堂是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教育见习、实习环节要全程化,全程多元互动式教育实习模式是一种大教育实习观,教育实习应贯穿师范生整个学习过程。在上述教育实习环节中,每一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教育实习全程化包括教育实习指导的全程化。承担教育实习指导的教师包括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校的指导教师,只有在这些教师科学、耐心的指导下,教育实习的全程化才能真正实现。

四、以四结合为引领,践行实践智慧

所谓教学实践智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追求教学合理性驱动下对当下教学情境的感知、辨别与顿悟及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从而促进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综合才能[2]。

实践智慧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上对于教学价值目标的体认,对启迪学生智慧的执着追求;在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中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博弈、应变能力;在沟通与合作方面师生双方共同成长的愉悦体验;在激励与评价方面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反思与发展方面关注自我成长与终身发展。

践行实践智慧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根本价值追求。在实践理念、知识、能力、智慧的传承与创新方面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在实践理念、知识、能力、智慧的空间上要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在实践理念、知识、能力、智慧的空间构建上做到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即专业教师“走出去”、学生“走出去”、眼界和思维“走出去”、专家学者“请进来”、实践项目“请进来”、名师“请进来”、新理念和新方法“请进来”,要做到模拟与实战结合。

结语

实践理念、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实践智慧,是双高视域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应用上要展现高水平,突出特色,因校制宜,还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金井寿宏,楠见孝.实践知识[M].东京:有斐阁,2014:10.

[2]彭玲艺,陈梦稀.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内涵解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盛群力,李志强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一般课题:双高视域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课题号:JG18EB021)。

作者:汪艳波

实践教学下的小学教育论文 篇2:

“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一体化系统构建研究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英语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一方面存在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内容形式单一、与实践脱节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201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师范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解决高校英语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构建的问题迫在眉睫。本文探讨了当前高校英语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构建“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系统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

【关键词】英语师范专业;“三课堂”;联动;实践教学系统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一体化系统构建研究——以高校英语师范专业为例”(编号:143036)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师范专业实践教学比重。”相对于理论教学,高校英语师范专业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薄弱的环节。目前,高校英语师范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多数高校英语师范专业还未建立相对独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英语师范专业仍然把毕业前的教育实习(即“第三课堂”)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实践教学内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即课堂和校内)的实践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形式和内容都存在局限性。

其次,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脱节,缺乏有机结合。传统的英语师范专业教学模式一直采用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缺少实践的基础,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和有效性。

再次,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目前的师范专业实践教学忽视了“第二课堂”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甚至仅停留在“认识状态”,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就业市场上同样有所反映,从总体情况看,相当一部分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生在规格、水平、质量等方面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因此,构建适应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一体化系统,不仅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更是促进英语师范专业持续发展和体现英语师范特色的关键。

一、“三课堂”及“三课堂”联动的概念界定

1. “三课堂”

“三课堂”主要是指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3个实践教学环节。英语师范专业“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包括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并在校内进行的教学设计、课程论文、综合课程实训、专业综合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学生社团、学习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技能竞赛等。“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校外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专业见习、岗前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教学服务、毕业实习,以及校际合作的订单式、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在中小学校实施的合作教育等。

2. “三课堂”联动

“三课堂”联动就是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连成一体,联动互补,构成整体推进的大课堂育人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开辟广阔的空间。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以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并在校内进行的实践类课程为主,主要解决“会不会”的问题,即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问题;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教学计划以外的并在课外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且以学生自主实践和教学技能竞赛等为主,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主要是解决熟练不熟练应用的问题,即专业能力问题;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校外进行的,依托中小学校实施的产学合作教育为主,是对第一、第二实践教学课堂的拓展,主要是解决综合应用能力问题,即岗位综合技能问题。3个实践教学课堂无论课程类型、教学地点、实践形式等各有不同,但互为补充,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逐层提高。

二、高校英语师范专业“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一体化系统构建要素

英语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熟悉现代教育理念、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综合素质较高、教学基本功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在学校及语言培训等教育机构从事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在掌握熟练的语言教学技能之外,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应了解有关课程、教学环境的知识,掌握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相关实践性知识;具备较强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反思能力,具有能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具有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小学英语教育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课堂管理、班队工作和课外活动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能力。高校英语师范专业“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一体化系统构建应围绕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3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中实现。

1.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

根据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1)课程设置以实践为导向。为帮助英语师范专业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的规格,“第一课堂”的课程设置应转变思路,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做法转变为以实践为导向,根据核心理论课程的教学,增加相应的实训课程或者课时。以重庆市某高校英语师范专业为例,在核心理论课程“小学英语教法与课程改革”“小学英语教师综合技能训练”“小学英语典型课示例与实践”“小学英语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设同名实训课程,确保理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同时,还增加了“小学英语教师口语技能训练”“英语课外活动设计与指导”以及“小学英语教学艺术与策略”等多门实训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比例基本达到1:1,从根本上保证了“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2)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在实践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课程的实施是保证“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有效性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增加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首先,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双向渠道保证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一方面,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向“双师型”发展,不仅要精通师范理论课程的教学,更要熟知一线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保证“第一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邀请英语教研员和一线优秀中小学英语教师参与合作教学,使“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其次,专设职前职后一体化综合实训周,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一课堂”实践教学。英语师范专业实训周是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重要环节,也是在校学习的补充、提升和检验。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时间对照英语(师范)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期课程安排,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总,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拓自身视野。同时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相关工作场所,与中小学学校领导、英语教师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有互动探讨的机会,对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师或相关行业的需求和要求有一定的了解。英语师范专业学生每学期进行为期一周的校内实训,由任课教师根据该学期课程教学进行内容的规划安排。一般来说,大一的实训周内容注重教师技能基本功的训练和英语教学实践的,包括英语书法、简笔画和英语教师口语技能的训练。大二、大三的实训周更注重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和实施教学的机会和平台,包括校外见习观摩、校际合作教研活动、教材分析试卷、教学设计实践、微格教学实践、说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实践等。

(3)课程考核评价实践化。传统的课程一般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基本采用书面试卷形式,着重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第一课堂”的课程教学具有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体的特点,那么也应注重课程评价考核内容和形式的实践性。因此,师范专业类课程考核评价应以实践为导向,采用多种形式,比如“英语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课程考核形式可为教学设计,“英语教法与课程改革”课程考核形式可为课程论文。此外,传统的毕业论文也可以在单一的论文写作基础上增加具有师范专业特点的教学设计。

2.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

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没有足够重视“第二课堂”(即课堂和校内)的实践教学,且其形式和内容都存在局限性。首先,应该正确认识“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重要性。“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教学计划以外的并在课外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且以学生自主实践和教学技能竞赛等为主,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主要是解决熟练不熟练应用的问题,即专业能力问题。就英语师范专业来说,“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应形式多样,与“第一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其具体内容和形式如下:

(1)英语教师发展工作室。工作室以学生为主体,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教学设计、教具课件制作、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践等。

(2)中小学英语培训中心。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以培训和家教为主要形式的英语教学实践活动。

(3)英语师范专业技能大赛。每年定期举行以发展英语师范专业核心技能为目的的各项专业技能大赛,包括英语教学设计大赛、英语说课比赛、英语微格教学大赛、英语书法比赛、简笔画大赛等。

3. “第三课堂”实践教学

“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校外进行的,依托中小学校实施的产学合作教育为主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对第一、第二实践教学课堂的拓展,主要是解决综合应用能力问题, 即岗位综合技能问题。传统的英语师范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毕业教育实习,形式相对单一,时间过于集中,未能给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发展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第三课堂”实践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如教育见习、岗前综合实训(即校内试讲)、顶岗实习、教学服务、毕业实习,以及校际合作的订单式、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在中小学校实施的合作教学等。同时,这些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可以灵活开展,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使整个“第三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贯穿师范专业学生4年的专业学习。比如,教育见习可采用分散形式,在每学期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综合实训周开展。

构建“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一体化系统意味着变革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坚持把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且对3个课堂进行了一系列变革:“第一课堂”纠正验证式的倾向,着重在内容、方法、手段方面進行改革,致力于应知、应会、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则把学生的社团活动纳入专业教学的轨道,而且积极提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考证、考级;“第三课堂”开展校际合作教学,通过顶岗实习、合作教学等多种模式让学生与英语教学岗位零距离接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还进一步以学分为纽带建立起3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使英语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从机制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曹慧英.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7,(9):69-73.

[2] 刘霄.实施“三全培育”模式 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9,(Z3):68-69.

[3] 梅德平.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2):36-38.

[4] 潘菊素,傅琼.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7):33-35.

[5] 潘素菊.实践教学“三课堂”联动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8,(5):82-85.

[6] 史丽君.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学理论,2010,(36).

[7] 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81-84.

(编辑:秦俊嫄)

作者:邹娟

实践教学下的小学教育论文 篇3: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摘 要: 小学教师担负着全面培养小学生的任务,小学教师除了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这种职业技能只能在实践教学中加以培养。为了培养毕业生扎实的职业技能,必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然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除了遵循综合系统性、结构协同性、和谐成长性和的科学创新性原则外,还必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一体性”和“系统性”,实践过程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实践渠道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等等。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武夷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可以分为三大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和综合实践教育课程模块。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模块即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1]。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2]。高校只有重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才能使毕业生大大缩短岗位适应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才能培养出应用型、实践型的小学教师。

(一)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未来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小学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才能使他们了解小学、了解小学生和小学教师;才能逐渐形成对专业上的自我认知;才能使他们对专业产生许多困惑和迷茫,才能激活他们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提高学习主动性、目的性和自觉性[3](85-86)。

(二)实践教学体系是形成良好专业情感的途径。

学生的专业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靠说教式理论学习养成的。他们的专业情感的培养必须依赖于系统的、丰富的、经常化的实践教学。“知之深,爱之切”。只有通过经常化的实践教学,才能使他们更加了解儿童、了解教材、了解班主任、了解教师的日常工作,才能逐渐形成对教育教学的丰富情感体验,才能升华自身的感悟,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形成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献身教育事业的情感。

(三)实践教学体系是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必要途径。

全面扎实的多门学科知识、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是小学教师较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小学教师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实践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知识。虽然学生通过课堂可以學到很多知识,但这些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的途径使其内化,形成实践性知识,最终形成合理知识结构。

(四)实践教学体系是形成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实践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这些能力只能在实践教育教学中通过反复实践活动和经验积累而逐步形成。

(五)实践教学体系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阶段。

教师是专业人员。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一名学生要想成为一位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必须通过实践教学,强化教育实践能力,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二、构建实践课程体系的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在小学教育专业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各项技能的获得;影响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要培养高素质、具有一定实践能力且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小学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综合系统性原则。

构建实践课程体系,要对实践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设计;要保障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要克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脱节的弊端,使实践课程具有体系上的完整和内容上的综合。

(二)结构协同性原则。

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应设置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形式的实践课程,如: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等等。它们之间的比例合理,形成结构协同体,即同一课程内部表现为章、节、目的、内容的协同;课程与课程之间表现在前后课程的安排、学生接受知识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的协同;课程体系表现在不同层次、不同课程间的协同[4]。

(三)和谐成长性原则。

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应根据专业方向和年级的不同,设置多样化、开放性的实践课程,有助于促进他们专业成长和个性和谐发展。

(四)科学创新性原则。

构建实践课程体系,要有科学创新意识,在精简或压缩原有理论课程内容和学时时,增加实践学时。要把科学性与创新性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实践课程体系的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普通高校小教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虽然学历提高了,但专业素养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有效的实践技能训练。所以必须重视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加强实践技能训练。经过近几年深入探索与研究,武夷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初步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3](86-87)。

(一)构建理论与实践的“一体性”和“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相脱离,这是许多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实践教学内容的传授方式,由“单一性”为“一体性”。使实践教学内容以观摩性实践活动、参与性实践活动、模拟性实践活动等形式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其中观摩性实践活动主要指院里设有名师讲堂,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听专家讲座和名师成长经验的介绍等;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到基地校参加小学教研活动,听观摩课或公开课等。参与性教育实践主要指组织学生参与到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如安排二、三年级学生到基地校见习各一周和二周,要求学生至少上一节课,参与小学班级的管理,协助指导教师批改作业等;模拟性实践主要指利用校内微格教室进行试讲或教师利用课程教学在教室里组织学生进行试讲。当然,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也要体现过程的连续性、内容安排的系统性。即教育理论课开设与教学实践课开设相并列;校内基本功训练与校外基地学校训练相补充。如二年级上下学期分别开设《课堂教学综合训练》和《小学班级管理》,相并列的是上下学期分别安排学生到基地校集中性见习一周等。甚至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各级比赛中优秀选手的视频或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学习和借鉴他们的长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可以使学生扎实掌握理论,又可以获得娴熟教学技能。

(二)构建“连续性”和“渐进性”的实践过程。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子目标,并将各个子目标具体落实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渠道之中。通过各子目标的实现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如:为了实现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目标,首先要训练学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包括口语、粉笔字和简笔画等);其次通过见习听课,使他们熟悉如何备课及上课的基本环节;最后通过听观摩课、试讲、模拟课堂教学、上课等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涵盖学生在校四年的全过程,避免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较零散,缺乏连续性和渐进性。可以先安排以专业情感教育为主的实践活动,然后经过参与性实践和观摩性实践活动,进一步进行模拟实践,最后是整体性的实践活动,中间穿插技能教学和研究性实践,等等,如:大一经过一系列新生教育后,可用一周时间走进小学、了解小学和听名师经验介绍等;大二的实践时间保持在占学期总时间的12%左右,可主要安排集中性实践活动等,如安排学生专业见习1周及听观摩课或公开课等;大三的实践时间保持在占学期总时间的15%左右,主要安排集中性实践活动,如安排学生专业见习2周及听观摩课或公开课等;大四的第七学期实践时间增至六周(不包括毕业论文设计),占学期总时间的30%左右;主要安排学生到小学实习。第八学期是教育研究和毕业实习(或顶岗实习)。总之,实践教学应贯穿大学四年始终,并且在时间和内容上都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

(三)构建“多元性”和“开放性”的实践渠道。

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线进行的整体设置,体系结构可由集中性教育实践、课程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三大类构成,其中集中性教育实践是主渠道,课程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补充,体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多元性”。如:大二开始开设《课堂教学综合训练》及每学期安排一周见习,大三开始开设学科教学法课程及组织各种教學技能比赛等。此外,还安排学生进行集中性见习2周。同时,还要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渠道,鼓励教师多开一些开放性课程,如:《小学数学微格教学》和《小学语文微格教学》等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氛围,积极邀请武夷山市名师进高校,开展系列的名师讲座,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同时,还要提高校内微格教室的使用率,以校内训练为核心广泛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和不同实践课程内容开展网络教学、模拟课堂教学等,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总之,实践教学既是培养学生教育教学技能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影响专业办学的成效。所以,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必须重视特色实践课程体系的建构。只有构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适应教师职业发展、具有实践能力的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刘维俭,王传金.教师职前教育实践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

[2]杨宝忠.小学教育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师教育,2008(3):57.

[3]蔡志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教育探索,2011(8):86-87.

[4]曹慧英.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7(9):70.

基金项目:武夷学院2018年教育教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201717)。

作者:余建林

上一篇:绘画教育下的幼儿教育论文下一篇: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拓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