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词汇中的中西文化论文

2022-04-27

摘要:语言,同时作为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自然会存在与文化对应的差异性。从词汇、句法、篇章等方面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表征差异加以分析。对隐藏于两种语言表征差异背后的中西文化的不同做了尝试性探究。指出在外国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对相应文化的了解与领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跨语言交流,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汉英词汇中的中西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汉英词汇中的中西文化论文 篇1:

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探讨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增加。中国特色词汇在国际交往中的使用日益频繁。中国特色词汇的准确翻译能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翻译工作者应在充分理解中国特色词汇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方法准确传达中国特色词汇的含义,翻译方法可为音译法、套译法、诠释法和意译法。

关键词: 中国特色词汇 英译 翻译方法

1.引言

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快的部分,是整个语言翻译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中国特色词汇是指汉语词汇中表达独具中国特色事物的词汇。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成英语文化易接受的词汇并非一件易事,因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到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两种文化交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翻译的效果好坏有很大关系。为了促进中英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必须做好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2.常用翻译方法

中国特色词汇的常用翻译方法有音译、套译、诠释、意译等方法。

2.1音译(Transliteration)

词典解释为To represent,as a word,by the alphabetic characters of another language having the same sound,把一个字或词用另一种语言的同音字母来表达,也就是说,音译法是指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的过程中保留中文的发音,即根据中文的读音选择读音尽可能相同的英文字母组合在一起,由这些字母组合成单词的方法。由于奥运会的成功举行,“加油”成为英语的一个时髦词,现在许多国外运动员都会说,因此被译为“jiayou”。这些词的音译既保持了语义的中国文化特色,又容易被外国人接受并掌握。

2.2套译(Equivalent Translation)

由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汉英词汇中存在少量相同或近似的词汇,这些词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因此具有对等译文的中国特色词汇就可以直接采用套译法来翻译。如我们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带动社会投资。“四两拨千斤”原来是武术术语表示以小胜大、以巧胜拙,此处表示政府投资可以发挥“小而巧”的作用。英译“well-leveraged”与汉语中的“四两拨千斤”所表达的意思基本对等,Leverage由杠杆一词的英文lever派生而来,意思为有杠杆作用,还可引申为“影响力”,Well-leveraged形象表达了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隔墙有耳”一词,英语中则有“walls have ears”与之对应。其他例子如“火上浇油”对应英语中的“To add fuel to the flame”。

2.3诠释(Annotation)

如果要翻译的词汇采用单纯的音译或直译不能充分表达原文内涵,就不能套译,此种情况下可以考虑诠释法。诠释法指在翻译原词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使词义更加清楚。

如政治术语“三个代表”,翻译为Three Represents”,译者很有必要诠释“三个代表”具体的内容以便读者明白:“Three Represents” mean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the orientation of advanced culture,an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China.”上述附加的英文诠释透彻把握了原文的内涵,以简洁的方式意译出了原文的意思,使读者能较准确地了解了原文内容。

2.4意译(free translation)

意译法是指根据中国特色词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的翻译,也就是透过原文或词汇的表面含义,深入理解其内涵,把其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用本质上语义相近的英语词汇翻译出来,更便于理解。通常在翻译句子或词组时使用较多,意译主要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如:“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1992年南行讲话中的重要论断,有人按表面死译或直译为“The development is just hard truth.”,没有领会其真正的内涵,而译为“Development is the Absolute Principle”。把“硬道理”翻译为“准则”,这样人们能接受。

3.结语

中国特色词汇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文化的内涵,当中国的文化传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这些中国特色词汇很难翻译成不失原味的并被外国人接受的英语。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文化差别较大导致人们的思维习惯有很大的差异,词汇翻译的语义确立很难对等。笔者以中国特色词为例,介绍了一些中国特色词汇被译成英语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使大家基本了解中国色词汇在英语交际是怎样被转换并被使用的、逐渐融入传统英语中的,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用英语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邓毅婷.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策略与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8).

[3]王小萍.中国党政热点词语英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4]陈德彰.热词新语翻译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1.

作者:肖利华 杨桂英

汉英词汇中的中西文化论文 篇2:

汉英语言差异的表征及其文化溯源

摘要:语言,同时作为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自然会存在与文化对应的差异性。从词汇、句法、篇章等方面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表征差异加以分析。对隐藏于两种语言表征差异背后的中西文化的不同做了尝试性探究。指出在外国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对相应文化的了解与领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跨语言交流,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汉英语言;文化;差异;表征

作者简介:卢蕾(1982-),女,湖北洪湖人,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江苏 苏州 215000)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产生和演进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董广杰1999:14)。”多样性的语言存在于多样性的文化之中,这种文化的差异,就可以通过语言,尤其是语言表征结构的不同,而得以体现。本文就是分别从语言的各个表征层面——词语、句法、篇章,对汉英语言的差异做出分析,从而探究隐藏于语言差异之中的中西文化的不同,进一步通过分析这一差异,以期为母语是汉语的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把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

一、汉英语言的差异

分属不同语系的汉英两种语言,其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与背景都是迥异的,在语言表征的各个层面,也自然会存在相当的差异。

1.词汇的差异

(1)文字。语言的口头表达形式先于文字产生,由于这一表达方式的瞬时性,使得其表达信息无法保留,人类又为语言赋予了具体的形式化表达,于是文字产生。汉字造字的特点是表形表音表义,汉字的象形文字是二维的,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平面介质的维度。汉语中的意义是从单个文字,再向词汇、句子直至篇章扩展的。相比之下,英语作为字母文字,单词是一维的,26个字母拆开没有任何意义,一个单词只能从开头到结尾将所有的字母读一遍才能知道整个单词的意思。字母文字也有些词也采用类似的构词方法,比如后缀前缀的使用,但总体来说,英语表达一个新事物,更趋向于造一个全新的词,而不是使用音形义的组合。

(2)词汇。汉英语言词汇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应用方面。抽象名词的使用,在英语中比在汉语中要经常得多,其数量也较多。英语中表示动作或特征的名词,即名词化的动词和形容词不计其数,如conceptualization、modification,wisdom等,这样形成的抽象化名词,在英语中的应用极为广泛,甚至在英语中,抽象名词的使用,成为比较正式和规范的文章行文的一个特征。而这种情况在汉语中要少见得多。汉语中的抽象名词,在形式上往往与形容词动词等没有区别,更多的是一种理解上的不同,这依赖于语境和交流者的表达意图。如“正确”这个词,在“他是正确的”和“正确是相对的”这两个表达中,分别是形容词和抽象名词两种词性,没有英语中“correct”和形容词名词化的“correctness”这样的区分。而这种词汇层面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与汉英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有关。

2.句法结构的差异

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1)形合和意合。英语是形态语言,词语和句子的结构关系和思想表达,是通过语言形态变化和语言的形式手段来实现。句子成分之间必须要由连词、介词或关系词相连接,语言间逻辑性较强,强调各成分间的从属、平行、修饰及对比关系,是一种重形合的结构。而汉语则以思维直接外化于语言的方式表达思想,是一种间接表达,所以是非形态语言,词和句是靠本身语义的贯通及对语境的依赖来体现其逻辑关系,成分间的辅助词也比较少,各部分间的所属关系也不会刻意体现,语义搭配的合理性决定其语义信息的准确性,是重意合的结构。“汉语是意和(parataxis)語言,结构松弛,形散而神聚,用词简洁……英语是形和(hypotaxis)语言,结构严谨。”(马秉义,2006)

(2)静态与动态。英语是一种静态性语言结构,动作意义常由同源名词(这一点在词汇差异部分也有提及)或其他词类来表达,而汉语则有动态表达偏向,动作意义就直接用动词表达,所以动词使用频率较高。英语趋向于少用动词,而汉语则正好相反。其原因是英语动词的造句功能比汉语小得多。英语的动词受到严格的主谓关系限制,一个主谓关系中,只能有一个主动词,这种对动词的限制直接导致了动词名词化,即变动为静,既保留了动词的意义,又可以使句子精练、严密、客观。所以在英译汉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需要变静为动的情况。如:I am afraid I can’t teach you swimming. I think my little brother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I.译为:恐怕我教不了你游泳,我想我弟弟比我教得好。这个例子中的teacher如果直译为老师,对原文的意思和汉语的习惯都不适应,所以转译为动词,其结果就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了。

(3)树形与竹形。英语拥有很多形态变化用以表达各种语法关系,而且还有十六种时态变化,加之各类连接词及从句,所以句子结构错综复杂。英语句子的核心框架是主、谓、宾结构,所有句子都依此基础结构为基点向外延伸扩展,并不断附以各种次要结构,构成一种葡萄树状结构,即在短短的主干上接挂着丰硕的葡萄。而汉语无形态变化,所以只有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动作的先后顺利与语序对称,即先发生先被表达,后发生后被提及,形成了一种线性横向排列式的结构,某一意义或意群的叙述靠一系列的线性句法单位层层推进,逐步展开。这就像竹竿一样,信息内容是节节相通而延续下去。

3.汉英语言篇章结构差异

(1)角度与篇章铺陈的思维。 汉英语言在行文中阐述观点时的人称用法是不同的。在杂文,评论中,英汉文章都用第一人称,但汉语文章则大多用第一人称复数,即“我们”,英语文章中这样的用法明显少于同题材的汉语文章。而在篇章论述时的思路铺陈方面,英语是直线型;而汉语则属螺旋型。所谓直线型(linear),即段落呈直线型展开,先有主题句,后接自然衔接的例证句,而后收尾;或与此相反,先有例证句,最后以主题句收尾,其间不附加任何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所谓螺旋型(spiral)是指作者不直接论证段落主题,而是在主题外围论述,从各种间接角度来说明问题。另外,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它突出的是主语;除省略句外,每个句子都必须有主语。而汉语则是主题显著的语言,它突出的是主题而非主语。汉语篇章中某些句子的主语有的可以省略,有的必须省略,否则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别扭。

(2)汉英语篇的衔接差异。就句(包括完整句与分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而言,英语与汉语所用的方法与手段也有所不同。就像上面讨论的,英语语法比较严密,是重形合的语言。这一点体现在篇章中,就是各个句子、语段或段落通常由一定的功能词,如and,but,if,as,therefore,when,however和某些特定短语、分句等相连接起来。这些功能词表示不同的功能或意念,如因果、比较、转折、让步、条件等等。在主从复合句中,各分句主次分明,从属分句须由主从连接词引导。在并列句中,并列的分句则用并列连接词或分号、逗号相连。而重意合的汉语,一些句子或分句有时不分主从关系,而只是并列在一起,通过意义连接起来,功能词或连接短语用得较少,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往往都会有这样的现象。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语言表征不同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邓炎昌1989:159)。”因此,研究文化的差异,从语言表征的不同入手,或许不是惟一的手段,但一定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中英两种语言,能看到以下中西文化的不同。

1.词汇

词汇应当是语言各要素中与文化关系最为紧密的一项,民族的性格和思维特点,可以由这个民族所使用文字的特点体现。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包括重整体,重综合,重含蓄等。(董广杰1999:15)这一点正好被完美地反映在中国人的文字形态上。中国汉字,正如中国建筑一样,讲究平衡对称的美感,布局均匀,格调圆满,每个字都体现出和谐之美,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我们再把目光投入西方。重视自我,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民族意識中很重要的一点,可以说,西方是个人主义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自然孕育出个人主义的文化,其强调的是吾生而独立,生而自由,生而平等,生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生而具有存在的价值。这一切反映在英语语言中,就表现在英语字母没有意义,只有大写的“I”有意义。每个字母都是存立独在的个体,只有经过不同方式的组合成单词,才会具有意义。

2.思维

中国人的综合分析思维,注重直觉和具体思维、重悟性、重整体,因而形成一种强调意流的思维定势,而这种思维,却相对忽视了对逻辑的形式论证考量。反观西方,其重逻辑思维、重理性和抽象思维的定势,则比较强调以实证为基础的形式论证和社会规约,因而形成一种理性思维定势。这一切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则如上面讨论过的,汉语喜欢用动词,形容词等具体性的词,而英语倾向于用抽象名词表达同样的内容。在句法和篇章上,汉语文章主要靠意合方法衔接,强调归纳,所以“得意而妄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等思想,一直是中国文人墨客所崇尚的写作理念,故而也同样成为中国人表述思想的风格。而英语靠形合的手段衔接,演绎推理的思维在篇章上也展现无遗。

3.重个体与重群体的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以人为中心。不论是孔子的“天地之性,人为贵”还是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都强调人的首要性。中国人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万物相生相克,有机联系。自古以来,汉民族就把自然与人看成是一个和谐而有机的整体,即所谓的“天人合一”。群体文化,是中国的人文精神的一贯主张,这一主张,自然引发了对集体观念,和社会人格的推崇,而反对个体人格及个人主义。含蓄,往往体现在中国人的说话与文章之中,经常是从很远的相关外围问题入手,先做充分的铺垫,之后才进入主题,这样才觉得够谦虚,够儒雅,不唐突、有余地。人的主体意识和重要性,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是相当强的,而讲英语的西方民族从最初就把自然界置于与人对立的位置,使自然界成为被人所改造、征服的对象,西方思想中,人生来就是要认识自然、统治自然的,人是主宰世界的万物灵长。个人价值由可独立于群体的自我而体现,个人价值被置于整体之上。他们更加重视客体意识,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另外,在中国,古代社会强调的是国家、皇权的权威;现代社会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集体的力量。而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见一直是被弱化的。这种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是汉语喜欢用人的词做主语,而英语则趋向于用非生物的词做主语。在语篇结构中,叙述视角喜欢用第一人称复数。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汉英两种语言在词、句、篇各个层面表征差异的分析,及由此进一步的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浅析,不难看出,文化的差异,可以从其载体与构成的语言的差异进行探究,而语言的不同,又可以从文化中找到证据与根源。将这一点运用到外国语言的学习中,通过对脱胎与本族文化的母语,和衍生于异族文化的外国语,二者之间的不断地对比、比较进行语言学习,可以想见,在学习效果上必定是事半功倍的。所以,作为外语学习者,对外语所在文化的了解与把握,同样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是评判跨语言交际能力一个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董广杰,李露亮.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2]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武汉教育出版社,2001.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3.

[6]马秉义.汉译英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7]张思浩,张柏然.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8]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责任编辑:刘丽娜)

作者:卢蕾

汉英词汇中的中西文化论文 篇3:

基于汉英对比的英语专业写作课程设计

摘要:英语专业写作教学在汉英对比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讲授遣词造句时增加语言文字的对比,讲授布局谋篇时增加中英思维方式对比的知识,讲授文章中心思想和内容确立时增加中西文化比较的知识,从而使学生摆脱文化障碍的束缚,提高写作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英语写作;汉英对比;英语教学

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写作课程是一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性的重要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运用任务教学法,结合图式理论或修辞理论,采用过程评价的手段,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如果要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更熟练地进行英语写作,除了上述常规教学方法,汉英对比理论和知识在英语专业写作课中的渗透就显得意义非凡,因为在以汉语为母语,以中国本土为根本的教学环境下,汉语言文化的影响自始至终都或隐或显地影响着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只有把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的知识和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比较的观点下,掌握英语写作的遣词造句,并摆脱文化差异的束缚,合理构建文章的结构框架,有效地进行思想的书面表达,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一、语言文字对比与遣词造句

恰当措辞,合理构句是英语专业写作课教学的重要部分,从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对比的角度出发,在讲授英语词汇语体色彩和语义层次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汉语语文课这一部分的知识,用下面的图表方法使学生清楚汉英两种语言词汇的共性,从而在运用英语词汇时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词汇的差异,这样才可以使其在写作措辞上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可以用任务教学法布置学生找出汉英语言中共有的语义分类,指出相同之处的具体例子,再考察两者之间的差异,并进行从词到句的写作练习。教师也可以事先准备成段的语篇,让学生辨别Formal/Informal Words,Appreciative/Derogatory Words,Written/Oral Words,同时也要指出虽然汉英都有Idioms,Slangs和Euphemisms,但是其来源、语义对应程度、内涵和情感色彩差别很大,在日常的学习中应注意积累和总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汉语文字的单位是单个的字,而英语的文字单位是单词,汉语的文字结合的自由度高于英语,所以应指导学生在英语写作措辞时必须注意英语词汇的固定搭配,不能按照汉语词汇的组合方式任意组合英语单词,应借助英语搭配词典逐步提高英语写作用词的地道程度。在设计“The Meaning of Words”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可以从汉英近义词对比的角度讲授英语词汇的denotation和connotation.教师可以设计词语替换练习,并进行汉英双语对比造句练习,并指导学生逐渐从掌握汉英词汇语义的差别过渡到掌握构句的差别。

汉英两种语言构句的差别也极大影响着学生使用英语的准确程度。英语的句子“重形合,重形式接应,结构要求齐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句段严密规范,采用焦点句法”(连淑能,2012:13),而汉语句子则“重意合,重意念连贯,结构不求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形统法,句段流泻铺排,采用散点句法”(连淑能,2012:13)。这部分汉英对比的知识在英语写作课讲授句子写作的时候尤为重要,因为对于一些英语写作的病句问题如:comma fault,dangling modifier,run-on sentence,false parallelism,仅从语法的角度是难以解释透彻的,只有让学生时刻意识到汉英两种语言句子构成的差异才能让学生消除疑惑,建立起合理的英语句子写作观念。

二、思维方式对比与布局谋篇

在英语写作课上向学生讲明思维与写作的关系十分必要。思维方式与写作都包含这几个要素:clarity,accuracy,precision,relevace,depth,breadth,logic和significance。这说明写作是思想的精准而深刻的表达,也是用富有逻辑的书面语言框架,使用前后关联的语句,清晰而精确地传递具有一定意义和深度的思想。这种关系不仅适用于英语写作,汉语写作与思维的关系也大抵如此。然而中英思维的差异却决定了英汉写作在布局谋篇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北京大学辜正坤教授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是立体型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流线型的”(辜正坤,2012:12),他还就此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中国人想事情总是事先把各种东西都预见到,给自己留下很多的退路,说话也总是留有余地,不会把什么事都说死。但是西方式的思维不是这样,它是二元对立型的,不是A就是非A。”(辜正坤,2012:13)向中国学生说明这思维的差异会使学生在运用英语思维方面更加明确和大胆,不会责备求全,避免写出似英非英,似汉非汉的文章。

此外,在汉语思维中,先因后果的逻辑顺序十分显著,在汉语写作教学中没有强调段落主题句的写法;而在英语思维中,作者往往先亮出观点然后再说明和解释原因,因此英语写作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段落主题句的写作,同时在英语作文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段落主题句都出现在段落的开头部分,这往往使初学写作的学生感到难以掌控,如果是学生明确汉英思维的这种差异,就可以避免作文中常常出现没有段落主题句或主题句褊狭无法概括全段内容的现象。

汉英思维差异的另一个方面是模糊性欲精确性的对比。“古代中国人把宇宙看作是混沌的整体,思维对象是模糊的,思维主体也是模糊的,以模糊的思维去认識模糊的整体,用模糊的方法和工具”(连淑能,2012:319)这种模糊的思维方式对现代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英语写作时往往忽视了英语思维精确性的主导特征,导致论证缺乏严密的逻辑和推理,而西方思维中自古以来就重视理性的思考和基于实证的推理程序,这反映在写作中就会使文章具有严谨性、明晰性、逻辑性和精确性。现代社会,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发展,模糊与精确并重的思维方式渐渐普及开来,因而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当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类思维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学会以合理的方式梳理自己的思想,从而使用恰当的英语有效地表达思想,进行英语写作的合理布局谋篇。

三、文化对比与中心思想

英语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所写的文章“在内容方面,应要求言之有物,观点正确,条理清楚。”(丁往道,2010:VII)要使学生做到这一点还要注意通过写作课的讲授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思考的能力。在汉语为母语的环境下,学生作文的内容受到汉语文化的影响远远超过西方文化,因此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于其正确合理地确立文章中心思想,组织文章内容大有裨益。

文化首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范畴,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在英语写作课上讲授文化差异,讲得少而精,以点带面,启迪思想是尤为重要的,否则不是喧宾夺主,就是浅尝则止,不得要领。教师可以采用提纲法,在课堂上列举中西文化的主要特征,并提供相应的课外阅读书目,让学生课后收集资料用英语撰写比较式的段落或文章,通过一学期,乃至一学年的学习,既掌握中西文化对比的知识,又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其实这种对于文化异同的考察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于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整个四年的英语学习中。)下面就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简表:

通过这样一个表格,使学生简明扼要地掌握中西文化各自的重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国际化视野,拓展写作思路,从而提高文章内容的质量。

四、结语

英语写作课的任务和目的在当今的环境下已不是单一的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书写文章的能力,而是扩展到培养学生创新与思辨能力的层面上,因此为了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促进其批判性、独立思考习惯的形成,文化对比的方法在英语写作的教学中就显得举足轻重了。教师也应当不仅精通英语写作的教学,也应该熟悉汉语写作的方法和规范,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上好英语专业的写作课程。

参考文献:

[1]丁往道,吴冰.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李松涛.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篇组织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5,(02).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馮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6]孙鑫,项兰.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汉语写作及英语水平比较研究.

作者:王欣

上一篇:建筑碳排放量下低碳建筑论文下一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