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论文

2022-04-16

摘要:分析了低碳农业在减緩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的正外部性,提出市场失灵是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合理生态补偿机制是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论文 篇1:

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从河南省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模式,最后提出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河南省;低碳农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收稿日期:2013-06-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编号:08AJY03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2YJA790214);河南省许昌市科技计划(编号:6022);许昌学院科研基金(编号:2014038)。

作者简介:刘战伟(1979—),男,河南许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技术创新。E-mail:liu791024@163.com。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2010年,全球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6.9亿t二氧化碳当量,比1990年增长了13%[1]。为减少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各国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以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耕地面积广阔,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21%,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2]。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使全省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农业发展造成了环境恶化,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排放量不断增高。因此,河南省应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走高产、高效、循环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降低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1.1政府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业发展迅速,但是也衍生出许多问题,农村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不断增加,农业源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对农村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农业污染愈发严重,亟待处理。发展非常具有潜力的低碳农业,已成为河南省农业发展的方向,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力倡导低碳农业,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对河南省农业的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1.2生态、特色与循环农业形态初步形成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弊端愈加明显,河南省积极倡导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前提下,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的试点活动。自2005年开始试点至今,河南省农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实现了传统农业的逐步转型、过渡与升级,初步形成了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结合的现代化新型农业发展之路。

1.3现代农业经营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河南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业经营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也日益扩大,进一步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总值不断再创历史新高,同时,经过了相应的调整与升级,农业产业结构也实现了优化合理配置。河南省大力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管理。目前,河南省有效灌溉面积达5 00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近70%,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 717千万瓦[3]。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地之一,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随着农业综合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河南省商品粮生产能力又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1.4因地制宜进行低碳模式探索

根据河南省各个区域不同地理环境、资源状况以及不同耕作方式、耕作历史,决定各个区域农业生产模式的特殊性。针对各个区域的不同情况,河南省积极探索各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以促进河南省低碳农业在各个区域的实现,并以点带面将低碳农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在各个区域进行了试验试点,并成为低碳农业发展新技术、农业新产品的优良示范基地,为低碳农业在河南省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实践证明。

2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河南省低碳农业刚刚起步,目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一系列问题亟待处理,物质基础、技术层面、政策扶持等阻碍着低碳农业在河南省的进一步发展。

2.1农业污染严重,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破坏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化肥、农药、农膜等石油产品。近年来,河南省农业化肥、农药等石油产品的使用量不断增长,2009年河南省化肥使用量为628.67 万t、农药使用量为12.14 万t、农膜使用量为14.14 万t,另外,“石油农业”下河南省农村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也较为突出,这些都造成了农业污染日益严重,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人民健康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威胁[4]。

2.2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

虽然河南省各级政府注重强化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受到财力的限制,许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地维护,容易造成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洪涝灾害,2010年河南省易涝面积为210058万hm2,农业灌溉水利系数为0.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0.8),节水灌溉农田面积为133.33 万hm2,只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0.61%[5]。因此,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河南省发展低碳农业的重中之重。

2.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比重过高

河南省农业主要以粮食为主,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过高,现代特色农业所占比重偏低。2009年,河南省传统农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为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河南省农业资源要素利用率低[6]。此外,在河南省农林牧副渔中,林业、牧业增加值远远低于农业增加值,造成农业自身对环境的调节能力较弱。因此,河南省应加大林业发展,扩大碳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环境。

2.4低碳农业人才短缺,科技投入不足

低碳农业的发展涉及农学、生态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学、环境科学等学科,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与此相关的专业,但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造成人才匮乏,影响低碳农业的推进。另外,河南省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研经费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低于发展中国家1%的平均水平,造成农业科技转化贡献率低,2010年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6.3%,与发达国家70%~80%水平比相差很远,这种状况造成了低碳农业发展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持,失去了动力之源[7]。

2.5农村居民低碳意识薄弱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保障。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生态意识薄弱,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部分土地污染严重,农产品品质下降,造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河南省要加强宣传教育,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

2.6相关法律法规不改善

目前低碳农业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虽然国家颁布了《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而且河南省也出台了一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法规过于笼统,不能得到有效地执行,低碳农业发展政策如生态补偿、碳交易制度、绿色GDP尚未建立,无法有效进行管理,不能充分发挥低碳农业的优势,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8]。

3河南省农业低碳化发展的模式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不同区域农业文化、环境要素和发展模式都不相同,相应的农业低碳化发展的路径也不一样。河南省地形地貌较为复杂,拥有盆地、平原、山区等多种地貌特征,因此,在不同地形地貌上发展低碳农业的模式各为不同。

3.1都市型低碳农业

都市型低碳农业与城市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紧密相连,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身具有很多功能。景观农业、旅游农业、科技农业等城市服务型农业具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示范等功能。都市型农业生产一般包括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等产品型农业和绿化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等服务型农业,这些农业形式已经初步具备低碳化发展的雏形。

3.2规模型高效农业

以许昌为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性经济规模较小,农产品加工停留在低层次,并且农产品安全问题也较为突出,这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产力的解放。许昌市经过反复调查论证分析后,做出了建设农业高效示范园区的决策,经过多年努力,试行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是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促进了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促进了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完成了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成功转变,推动了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

3.3山区丘陵特色生态农业

豫南、豫西、豫北山区丘陵日照充足,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其优越的条件,可以作为发展优势特色生态农业的重点区域。特色水果:宁陵金顶谢花酥梨,素有“果宗”之誉;河阴石榴,色泽艳丽,拥有悠久的历史;灵宝苹果,含糖量高,耐贮运,易于加工,享誉海外。特色中药材:内乡山茱萸,出药率高,品质好、产量高;怀生地、怀生药、怀菊花和怀牛膝这四大怀药,畅销全国。特色茶叶:河南省特色茶叶首推信阳毛尖,信阳茶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上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4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

河南省低碳农业虽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但是近年来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促进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4.1提高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利用效率

通过生产调查、生产监测等方式,记录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的需肥规律、病虫害发生和发展规律等信息,制定科学有效的施肥方案和病虫害防控措施,注重有机肥的使用和农业防治、生态防控措施的应用,不仅能够减少花费和农药过度使用造成的环境破坏,还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生产力水平。另外,在设施生产中,应大力使用低污染、可降解的环保型农膜替代传统农膜,并制定相应的残膜留量标准,建立废旧农膜回收机制。

4.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灌溉技术,修建水利工程等,保证农业生产发展拥有充沛的水源供应;牢牢抓住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防止破坏式的农业生产活动;抓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设,引进或者更新现有的陈旧机械设备,尽可能减少尾气排放,走低污染、高效益之路。河南省各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不一,各地农业发展的节能减排潜力较为可观,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加快农用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尽可能地减少作业环节,保护耕地。

4.3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在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生产效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将农业生产全过程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实现低碳农业生产。

4.4加强低碳农业宣传教育,增强节能减排意识

通过利用多种培训手段,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新型知识农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宣传与教育,普及低碳农业、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引导农民接受低碳农业,增强节能减排意识[9];真正从惠农、助农、强农理念出发,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经济,鼓励企业、农民大力发展各种农业节能减排与农业碳汇项目,不断增强低碳农业发展的基础。

4.5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推广低碳农业新技术

低碳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运转,一方面政府可以引导各种资金,鼓励广大涉农企业资金投入,或是建立具有相应保障机制的经济共同体,更广泛、更充分地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来集中力量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中,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另一方面,河南省应通过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推动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建立低碳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不断培育优秀人才投入到基层的低碳农业生产活动中去,引导农民使用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从而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使低碳农业的发展更加技术化、科学化。

4.6完善农村环境产权制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河南省要积极开展低碳农业的试点活动,通过对试验区的监测、考察评估,总结经验,为其他地区发展低碳农业发挥示范作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实施低碳农业试点工作中,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最大程度鼓励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河南省在有些地区为了保护耕地以及林地等资源,推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田”等政策,这势必会影响一部分农户的利益,从而会出现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整个社会利益的严重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短期行为的发生,要求政府完善农村环境资源的产权制度,使环境资源使用权专有化。

总之,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河南省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信息化发展,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各级政府应该从多方面入手,积极主动地引导低碳农业的发展,在遵循社会经济客观规律、保障广大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进取,加强引导,实现农业产业的优化调整与升级,节能减排,增加碳汇,建立并完善一个可行的市场机制,努力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最终形成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从“高碳”到“低碳”的跨越。

参考文献:

[1]蒋艳萍,吕建秋,杨征,等. 广东省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2):4-6.

[2]孙红霞. 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5):97-102.

[3]马晓旭.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选择[J]. 经济体制改革,2011(5):71-74.

[4]刘永贤,梁崎峰,李伏生,等. 广西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4):453-456.

[5]梁清园. 广东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0):187-188.

[6]陈明伟. 广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J].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8):1015-1019.

[7]肖大伟.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模式选择与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6):709-712.

[8]马伦姣. 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思考[J]. 调研世界,2011(2):34-36.

[9]孙超. 关于低碳农业的几点思考[J]. 农业经济,2010(8):23-24.

作者:刘战伟

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论文 篇2:

低碳农业的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摘 要:分析了低碳农业在减緩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的正外部性,提出市场失灵是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合理生态补偿机制是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低碳农业;外部性;市场失灵;气候变化

Low-carbon Agriculture Externality and Market Failure

ZHANG Xin-min

(China Center for Industrial Security Research,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Analysis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the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positive externality, market failure was proposed to restrict the low carb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factors. To establish a reasonabl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was the found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agriculture.

Key words: low carbon agriculture; externality; market failure; climate change

低碳农业是指以减緩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低碳农业是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然途径。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挑战之一,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同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口大国,也对全球治理气候变化承担重要的责任。联合国粮食机构指出,低碳农业既能遏制气候变化,又能增加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并呼吁增加低碳农业投资,引导现代农业向低碳农业发展。因此,低碳农业是中国农业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虽然低碳农业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对于具体的农业生产者来说,其行为选择是理性的,他们更关注经济效益,机会成本增加和收益溢出,导致低碳农业发展动力不足。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是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1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于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一种未能由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反映出来的影响,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大效率,即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由于这种影响是某一经济主体在谋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对局外人产生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又是处于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之外,故称之为外部性。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市场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而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由于正的外部性所造成的市场失灵,通常需要政府介入,通过财政补贴或税收机制来解决。

外部性的存在,使个人成本和个人收益与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相背离。作为经济理性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决策时,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不会考虑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虽然可做到个体最优,但很难达到社会最优。以有机农业生产为例,由于在生产中严格限制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等,遵循生态学原理进行农业生产,其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高于常规农业生产成本,这种成本投入,并不能完全转化为经济产量,也就是说,有机农业生产负担了本应该由社会负担的环境生态投入成本,而由此产生的环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能完全由有机农业生产者占有,就出现有机农业生产的经济外部性,结果导致有机农业生产供给不足,社会福利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解决外部性和市场失灵问题的典型办法有:一是征税和补贴,对负的外部性进行征税,对正的外部性进行补贴。二是重新界定产权,1960年,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的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案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权利(产权)初始界定清楚,并允许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或社会产值最大化的安排。由这个表述可以看出,科斯提出的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案包含3个要素:(1)交易费用为零;(2)产权或权利界定清楚;(3)允许产权或权利在当事人之间自由交易。三是企业合并,使经济外部性内部化。

2 低碳农业能够减緩和适应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大最大挑战之一,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事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2004),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为36.50亿t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分别占73.05%、19.73%和7.22%,农业活动导致了50%的甲烷排放和92%氧化亚氮的排放。由于二氧化碳的农业排放很低,没有报告,因此,农业生产活动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包括稻田甲烷排放、农田土壤氧化亚氮的排放、粪便管理系统中的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以及动物肠道发酵甲烷的排放。

低碳农业对气候变化影响包括减緩和适应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减緩是指为了减少对气候系统的人为强迫而进行的人为干预,它包括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和增加碳汇两个方面。适应是指自然或人类系统,为应对实际的、或预期的气候刺激因素、或其影响而做出的趋利避害的调整。

以水稻为例,通过改变稻田的生长环境、生态环境及相关管理措施,可以减少稻田甲烷的排放,如稻-鱼共栖生态系统,能显著降低甲烷排放量,主要原因之一是该系统改善了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低碳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不使用或减少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和农药,注重生态环境管理,稻田水生动物增加,其活动起到搅动土壤,降低氧化还原作用,从而减少了甲烷的排放。又如稻-鸭生态系统是低碳生产通常采用的生态模式之一,该系统利用鸭子好动、勤觅食的生活习性,搅拌土壤,起中耕、除草作用,并增加土壤养分,改善田间小气候,在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减少了甲烷的排放。

农田土壤是大气中N2O的重要来源,化学肥料特别是氮肥的过量施用是氧化亚氮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碳酸氢铵和尿素是中国农业的主体肥料,但它们的肥效期短,挥发损失量大,氮素利用率低。有机农业禁止施用化学肥料,通过生物措施和施用有机肥来保持和恢复地力,从根本上解决了N2O排放的来源。

低碳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有机肥料,为了解决肥料来源,发展沼气是最为有效的途径。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过多种细菌发酵作用形成的一种混合气体。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通常占总体积的50%。通过发展沼气可以有效地减少由畜禽粪便等引起的甲烷排放以及燃煤、薪柴等导致的CO2排放,从而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做出贡献。

低碳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巨大潜力,发展低碳农业是减緩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机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在减少化学物资和化石能源投入的同时,注重物资和能量的循环,直接和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碳汇。有机农业兼顾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之一,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3 低碳农业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人类为了生存和养活更多的人口,各国农业生产均以追求最高产量和最高利润为目标,农业耕作强度不断增加、种植结构越来越单一、过多使用复合肥及农药除草剂等,导致土壤肥力衰减、土壤侵蚀酸化严重、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下降,农业遗传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低碳农业通过间作套种来恢复地力和防治病虫害。农田作物的间作套种打破单一的作物结构,作物多样性提高,对昆虫种类、数量的增加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提高起积极的作用。而农作物的间作套种有利于杂草和虫害的控制,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间接作用。相对于传统农业来说,低碳农业更好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 低碳农业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低碳农业能改善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态质量,降低自然灾害,减少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现代农业的低碳生产是中国“天人合一”传统文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体现,它以人类、生物、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动态相互作用为基础,最大程度地依赖当地可获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追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真正的环境友好型生产。

4.1 低碳农业能够改善土壤质量,保持土壤健康活力

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的污染,主要集中于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使用,污水灌溉,施用污泥等几个方面。目前,中国每年要施用80~100万t的化学农药,高毒农药占37.4%,其中对土壤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机磷、有机氯和含汞、砷等重金属的农药。由于施用方法和农药种类的影响,大约有50%左右的农药会进入土壤。残留在土壤中的一部分农药,最终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进入人体并造成危害。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则会导致土壤板结,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进而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的种类和数量。土壤环境健康是农村生态环境健康的基础,土壤污染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之一。因此,保护土壤环境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之一。

低碳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减少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和除草剂,通过物质内部循环、作物轮作以及生物技术来提高土壤肥力,防止病虫害,控制了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与常规农业相比,长期进行有机生产的土壤,其有机质含量、土壤团粒结构、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数量都能得到非常大的改善,土壤活力明显增强。

4.2 减少地下水污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天然地下水是洁净的,含氮量极低,远低于国家饮用水纯氮10 mg·L-1的标准。但由于农田化学肥料大量使用而造成的土壤养分特别是氮肥养分流失,已经导致严重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壤—植物系统内过量的氮素会以硝态氮的形式淋失,进入地下水,污染井水、河流和湖泊,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据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凡施肥量超过500 kg·hm-2的地区,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都超过饮用水标准,硝酸盐污染不仅发生在浅层地下水,而且已经进入深层地下水。研究表明,饮用水和食品中过量硝酸盐会导致高铁蛋白症,同时有致癌危险。中国许多地区地下水和饮用水硝酸盐含量已经超标。例如,对京、津、塘地区69个乡镇的一项调查表明,地下水和饮用水1/2以上硝酸盐含量超标。

低碳农业生产中,减少施用各种化学合成的肥料,通过施用有机肥来恢复地力,大大降低了氮、磷等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积累,从而有效减少这些营养元素进入水体的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下水的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

4.3 低碳农业可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常规农业大量施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和农药,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畜禽粪便处理成为一个难题,严重威胁着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每年有大量作物秸秆被焚烧和丢弃,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农村生活环境的恶化成为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低碳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有机肥是最重要的物资投入,将畜禽粪便处理、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与生产有机肥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生活环境问题,而且可以解决有机肥的来源问题。因此,低碳农业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低碳农业生产具有正的外部性,而这种正的外部性带来福利和效益不可能由有机农业生产者自己独自占有,也就是说,低碳农业生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大于其个人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由于低碳农业生产投入大于常规农业生产投入,而这种成本并不能完全通过高质量的低碳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来弥补,结果就会造成有机农业生产的供给不足,导致低碳农产品市场的市场失灵现象的发生。

5 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

弥补市场失灵,促进低碳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将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引入低碳农业发展当中,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弥补外部性带来的额外成本,实现外部的环境效益和农民的经济效益均衡一致,适应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5.1 政策补偿

政策补偿是实施生态补偿的重要前提,包括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工业部门等农业部门的补偿,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确定补偿原则、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监管等具体措施。

5.2 资金补偿

资金补偿是生态补偿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农业补贴、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建立资金补贴既可以直接发到农民手中,也可以向农民提供替代物质(如生物农业、有机肥料等),从而有效促进低碳农业的健康发展。

5.3 技术补偿

低碳农业不是传统农业的回归,是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技术密集型农业。不断开展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创新,对低碳农业从业者开展智力服务,提供无偿技术咨询和指导,培养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农民人力资本价值,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共和国农业部.低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农业行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刘小燕,黄璜,杨治平,等.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CH4排放规律研究[J].生态环境,2006,15(2):265-269.

[4] 陈欣,唐建军,王兆骞.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1999,7(3):234-239.

[5] 顾加力,孟凡桥.有机农业的环境保护作用[J].世界环境,2008(1):48-51.

[6] 邢方红,翟满仁.发展生物有机肥的意义[J].磷肥与复肥,2005(7):78.

[7] 刘玉晓,何学良,李春媛,等.浅谈低碳农业在中国的发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6):123-124,127.

[8] 刘绍伟,李凤菊.推进传统农业“生态化”转型——农业生态产业链网构建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3):81-84.

[9] 邢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10] 张新民.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J].农业展望,2010(12):46-49,54.

[11] 蒋玉洁.都市农业的技术特征及其技术创新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3):35-38.

[12] 李丽霞,张如安,聂岩.山东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10,(17):157-159.

作者:张新民

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论文 篇3: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 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农业现代化是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物质装备、高效的组织方式、完善的服务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较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态,也是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过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客观要求,是全省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省连续六年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粮食持续增产,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46亿斤,实现连续六年增产的历史性突破,单产创历史新高;高效农业比重持续提高,全省高效农业面积超过2400万亩,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农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前列;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4元,提前一年实现省定小康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传统农业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实现增长,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和投资实现新增长。我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1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二,但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必须依靠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土地集约型、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农业,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一种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要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觌模经营转变。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农机、农资等专业化服务组织。

四是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推进农业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五是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整合农业生产要素、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和山水资源,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我们组织力量制定了《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农村经济体制,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变革农业,用现代知识培训农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目标任务。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300亿元左右,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提高到20%,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26%,高标准农田比重60%,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80%,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重80%,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

(三)基本原则。(1)坚持发展农业集约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2)坚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3)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务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4)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工作举措上,要突出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推进“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生产;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务农收入。建设“三大载体”,一是现代农业因区。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

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二是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有特色、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突出工作重点,加强政策扶持,加大推进力度,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一)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升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水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鼓励开展商标注册、原产地保护,整合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延长品牌农产品产业链。加大农产品境外促销力度,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培育推广一批优质、专用、特色新品种,着力研发一批节本、高效、安全新技术,加快开发普及一批立体、生态、高效新模式。充分发挥我省农业院校多、科研机构多、科技成果多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组织万名农技人员进万村,实现农业科技人员进村服务全覆盖,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和入户率。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现代新型农民。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整合集聚各方面资源,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着力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灌区配套建设,提高农田灌排标准,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推进丘陵山区、高沙土地区、沿海滩涂、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五)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农牧结合等环境友好型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劳务合作、富民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其他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对农户的覆盖率和带动力。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业农村贷款投放,确保农业贷款增长幅度大于贷款总额增长幅度。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大力度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基础保障。

责任编辑:戈尚迭

作者:黄莉新

上一篇:保险业文化及生态环境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