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拥堵环境保护研讨论文

2022-05-01

【摘要】中国城市化改造进程日益推进,与此同时针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也出现了广阔的机遇效应和挑战形式,尤以地铁建设工作为代表,其细致化的施工技术作为其中较为重要的课题内容,长期以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指导功效。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城市交通拥堵环境保护研讨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城市交通拥堵环境保护研讨论文 篇1:

浮置板轨道结构在轨道交通减振降噪上的实际应用

【摘 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其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问题得到国内外的重视,如何采用有效的减振降噪措施降低振动的环境影响成为热点问题之一。浮置板轨道隔振措施在国外有几十年的历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近几年成功应用于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近几年来,城市轨道交通的振动噪声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建设高潮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在带来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振动和噪声问题。

【关键词】浮置板轨道;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技术;

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工作的迅猛发展,轨道交通的振荡和噪声污染日益变成影响城市环境的杰出要素。过量的振荡和噪声严重影响城市居民正常和工作和歇息,下降工作效率,损害身心健康。轨道交通在城市中心地带多以地铁方式为主,地铁线路在穿越城区时不可避免地要经过商业区、居民住宅区、文化卫生区等,特别是地铁经过特别住宅区、医院、校园、音乐厅等对振荡和噪声控制需求高的区域,有必要采取减振(隔振)降噪措施,将地铁列车通过时产生的振动及噪声减少到满足环保要求的程度。浮置板轨道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减振降噪措施,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快速、安全、时间准确、乘坐舒适等优点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手段。但是,其运行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可能干扰居民生活有损人体健康,影响工作效率,造成环境污染,损害建筑物等。

一、浮置板轨道应用现状

浮置板轨道又称质量弹簧系统。这种轨道是在轨道上部建筑和基础之间插人一个固有频率很低的线性谐振器,防止由钢轨传来的振动透人基础。浮置板轨道的减振效果最好,一般达到15-16dB,适用于减振要求很高的地段,如文教类区域、医院、高档物业及旅馆等场所。浮置板轨道最早在德国使用。1968年至1970年,联邦德国工业技术大学Eiesnmnan教授设计了两种浮置板轨道别别用于苏黎世电车轨迹及慕尼黑和法兰克福的地下铁道。20世纪70年代,华盛顿地铁率先在美国研制出对地铁列车运转发生的低频地上振动进行衰减的浮置板轨迹,20世纪80年代前期思考了板下支座的修理和替换后规划出第二代浮置板。香港地铁的机场快线也采用了浮置板轨道,我国大陆在广州市地铁1号线首次使用,地铁2号线延续和发展了1号线的浮置板,属国内首次使用.59m长的承轨台式(大板)浮置板技术先进。

二、浮置板轨道结构的种类

2.1钢弹簧浮置板轨道

由于钢弹簧浮置板的固有频率很低,所以隔振效率很高。钢弹簧支撑浮置板由螺旋钢弹簧和粘滞阻尼组成,有内置式、侧置式和适用于桥梁建筑隔振的支座式3种系列,在所有的隔振方法中,钢弹簧浮置板轨道隔振效果最好,钢弹簧浮置板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约5~7Hz,隔振效果为25~40dB,可有效地减振、消除固体声。适用于线路从建筑物下面或附近通过,以及建筑物隔振要求较高的区域,如研究机构、医院、博物馆和音乐厅等场所。由于钢弹簧浮置板的隔振效果显著,目前几十个有轨道床和60多座邻近建筑(包括多座音乐厅)采取了该方法,隔振效果都十分理想。

2.2纵向浮置板轨道

浮置板较轻,加工制造和铺设较为简便;高低调整量较大,可达+50mm、-12mm;可以维修,不影响地铁正常运营;减振效果显著,尤其是低频域减振效果更好;同时减振效果不如橡胶支座浮置板轨道和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稳定性较差,维修工作量也较大;纵向浮置板轨道由浮置板、橡胶垫、道床承台和联结挡板等组成,扣件对应部件的侧向及底部与道床承台之间设橡胶垫,起到减振降噪作用。其浮置板高低可调,道床设中心水沟。

2.3橡胶支座浮置板轨道

橡胶支座浮置板轨迹依照浮置板的长度分为长型和短型两种构造型式。长型浮置板轨道自振频率小于10Hz。因为长型浮置板自严重,故轨道构造横向稳定性较高。混凝土道床板须现场浇注,一般选用GRC永久性模板进行灌注。橡胶支座不具备修理和替换条件。短型浮置板轨道由独立的短型浮置板单元构成,自振频率在12~15Hz之间。因为道床板短,降低了稳定性,需求添加侧向支座和纵向缓冲隔板的数量。选用预制浮置板,板下橡胶支座可替换和修理。与钢绷簧浮置板比较,橡胶浮置板所选用的防振橡胶具有三向弹性,橡胶分子之间及橡胶分子和填充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内摩擦比金属绷簧大1000倍以上,可以经过内摩擦衰减振荡,因而不需求像金属绷簧那样要并联液压阻金属片模板中填充混凝土。

三、浮置板轨道在交通减振降噪上的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的轨道结构类型应优先选用无渣轨道结构,以减少维修工作量,增加轨道稳定性,保持美观和清洁。浮置板隔振轨道结构又称质量弹簧系统。其基本原理是在轨道上部修建与基础间刺进一固有振荡频率远低于激振频率的线性谐振器,行将具有必定质量和刚度的混凝土道床板浮置在橡胶或许绷簧隔振器上,使用浮置板质量惯性来平衡列车运行引起的动荷载,仅有没有被平衡的动荷载和静荷载才经过钢绷簧元件传到路基或许地道构造上,到达减振的意图。地铁洞内维修工作受作业环境和空间的影响更能突出无渣轨道的优点。选择合理的轨道建筑高度。轨道建筑高度大有利于振动的衰减和降低噪声,但会增大隧道的断面尺寸,工程造价大幅度增加;轨道建筑高度小,虽然可大幅度降低土建工程造价,但不利于振动的衰减,减振的费用会相应增加,且轨道建筑高度必须满足整体道床最小厚度要求,提供坚实稳定的轨道基础。采用多种整体道床形式,增加轨道弹性,衰减振动降低噪声。为了减少振动,降低噪声,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设计中应考虑环境保护,并应优先考虑在轨道结构方面采取措施,从降低震源的激振强度方面解决沿线的噪声污染问题。

结束语:其基本原理是在轨道上部修建与根底间刺进一固有振荡频率远低于激振频率的线性谐振器,即将具有一定质量和刚度的混凝土道床板浮置在橡胶或许弹簧隔振器上,运用浮置板质量惯性来平衡列车运转导致的动荷载,仅有没有被平衡的动荷载和静荷载才通过钢弹簧元件传到路基或许地道构造上,抵达减振的目的。目前浮置板轨道的施工工艺方法还不够完善,对施工工艺的探索和施工机具的研究仍是十分迫切的问题。减振轨道的轨道合理建筑高度的研究,对于节约净空、降低造价意义重大;为降低工程造价,应进行道床形式、扣件形式、弹性垫层间的合理搭配研究;进行养护维修技术的跟踪和研究,以保证正常使用,特别是浮置板纵向及板下支座的替换机具和技能的研讨;浮置板轨道精度需求高、施工难度大,?城市轨迹交通计划中的计划研讨,建设规范的挑选,计划准则的确定对处理城市交通、下降工程造价、保护环境、加快城市文明前进最为重要;和技能的研讨。

参考文献:

[1]张宝才,徐祯祥.螺旋钢弹簧浮置板隔振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上的应用[J].中国铁道科学,2002,03:70-73.

[2]王汉民.城市轨道交通浮置板轨道振动特性研究及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09.

[3]朱宝玲.新建轨道交通浮置板轨道结构振动对既有地铁结构影响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

[4]田苗盛.高架轨道交通轨道结构减振降噪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8.

[5]孙洪强.简析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措施[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2,04:60-63.

[6]郭建平,刘衍峰.城市轨道交通在8~12dB范围轨道减振降噪措施比较[J].铁道标准设计,2008,03:59-62.

[7]丁德云,刘维宁,张宝才,孙晓静.浮置板轨道的模态分析[J].铁道学报,2008,03:61-64.

[8]冯智楷.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措施研究进展[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0:244-245.

[9]宣言,杨宜谦,孙宁.城市轨道交通中浮置板式轨道结构竖向动力特性的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木工程与高新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02:7.

[10]吴永芳.轨道减振效果系统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13,03:1-6.

作者:赵培峰

城市交通拥堵环境保护研讨论文 篇2:

论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在我国的现状

【摘要】中国城市化改造进程日益推进,与此同时针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也出现了广阔的机遇效应和挑战形式,尤以地铁建设工作为代表,其细致化的施工技术作为其中较为重要的课题内容,长期以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指导功效。本文主要分析我国现下城市实现地下工程开发过程中的技术应用状况,全面研讨在不同施工措施中辅助技术的重要功效,包括岩土加固完善模式、防水细节和环保综合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对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实现具体分类设置,相信不久之后,达到经济指标和质量稳定要求的总体结构形态终将成型,达到国家建筑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效益指标。

【关键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辅助模式;控制细节;总体趋势

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总体城市建设业绩和经济水平都与过去大相径庭,加上人口迁徙活动的泛滥,有关先进设施和交通建设活动将更加频繁。为解决这一具体状况问题,有关部门结合集约化和可持续化经济延展技巧对国防战略实现重新定位,并开辟大城市地下空间的渗透模型。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主要是依托工程建筑部门进行调整和控制的,其主要职责就是透过交通联系系统的分析与市政公用设施效能的发挥条件,对涉及国家物资储备和防空防灾系统的建筑予以提供和完善。这部分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并且疏导环境质量效益,真正达到长期综合发展的指标模式。

一、城市地下施工技术现状分析

有关地铁修建流程中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土建工程模式,包括深基坑控制、隧道延展设计和高架桥梁结构安排等,其中前两者的开发应用实效较为广阔。地下工程主要是在土体结构中埋设专用设备,并长期依靠内部周围介质环境实现结构转换的资源,其形态设计和施工手段都会不自觉地受到当地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因素的限制,造成施工难度较大等不可预见的状况,其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施工手段的创新性改造。选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能够决定整个工程队伍的信誉程度和质量控制实力,具体需要分析的元素包括:工程地位的重要性,具体延展为投资规模规划和运营体制在社会内部的适应能力;其次是断面尺寸和水文地质信息梳理,有关现场施工条件内容主要由技术条件和装备分布情况决定,这同时也是稳固结构安全质量和原材料供应强度的必备物件。

对于地铁建筑施工方式将直接决定周边地质水文条件和埋置深度,因为地质条件分布模式不一,相关的施工手段也各式各样,另外,隧道施工方式的选择作为某种模糊决策途径,其广泛依赖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业主导经验和创新毅力精神。结合上述影响因素研究,涉及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选择应该坚持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指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联系环境保护要求实现资源長期可持续利用效益。

现下在城市地下施工活动中,主要以盾构法和浅埋暗挖模式使用次数最为频繁,有关盾构法就是联合城市隧道设计模式,对已有设备实现创新改进,并且主动引领社会风尚的规模措施。针对地下施工技巧与地面工程状况实现科学对比,其技术模式就是遵循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开始逐步落实。所谓中心内容就是岩土体和工程结构的稳定效益,基本点则是开挖和支护结构设置,这些部分联系动作相当频繁,并且衍生复杂的形态样式。所以,无论选取何种施工模式,都必须将开挖技术和支护流程计算在内,并且配备相应的辅助工具,以此稳固建筑结构的安全质量效能。

二、辅助技术内容分析

(一)岩土加固处理

关于这类技术项目种类繁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人工冻结处理技术,其利用人工制冷途径对土壤水冻结条件稳定性能实现评定,并利用后期帷幕模型完成水土压力抵抗功能补充指标,以此作为保证开挖工序的必要条件。作为某项相对成熟的施工技术措施,冻结法已经得到有关部门长期的亲睐和规划,目前已经成功转向含水地层的加固手段,并长期配合相关开挖工序实现衔接应对。

(二)防水技术

这部分内容是城市地下环境领域较为重视的环节,不但关系到结构使用寿命,同时与周边人群生活质量产生莫大的关联。我国隧道地下工程防水技术大致包括两种类型,即构造和材料途径。在城市地下工程贯彻防水技术指标,要全面坚持“防、排、截、堵”综合治理战略格式,实现因地制宜和综合改善成果,并联合节约投资渠道和方便施工内容实现综合建设效果评定。这部分结构整体质量要求不渗不漏等良好的使用功能,所以要针对四个细致环节精益求精,就是材料优质选取、流程科学设计和队伍组织强化培训等。特别是结构自防水技术的拓展,要长期交由专业队伍实践研究,实现混凝土材质开发利用实效的全程规划,并依靠现下技术条件进行规模整改,竭尽全力提升城市地下水工程防水效能和安全质量。

结语:有关城市地下施工活动的安排必须依据科学、完整的工程规划体系和全程的勘察资料,实现技术创新途径的有理可依效应,争取全面吸收和引进外国先进治理经验,联同环境优良改善方案形成同步深层化和复杂化格局调整。尤其是目前计算机信息应用技术发达,配合现场监控和仿真模拟智能化图像处理工具,能够为后期合乎逻辑体系的活动做出充分指导,避免模糊操作带来的长期影响效果。

参考文献:

[1]梁庆国.我国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分类及发展趋势[J].公路隧道,2008,15(04).

[2]廖喜元.基坑支护施工新技术趋势理性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38(34).

[3]武雅俊.浅谈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要求和方法[J].山西建筑,2010,13(08).

[4]刘文刚.浅谈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及其展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0(03).

作者:张凤梅

城市交通拥堵环境保护研讨论文 篇3:

各国专家共同研讨世界城市建设

2012年11月2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的北京论坛(2012)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幕。11月2日至4日,在城市分论坛上,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的38位专家学者和政界人士,从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制度、就业和城市规划等角度,围绕“世界城市精神传承的经验与创新”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交流,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经验总结。

倡导公平、多元、包容和创新的世界城市精神

世界城市的发展,经历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剧烈动荡和变化,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世界城市的精神特质:公平、多元、包容、创新。来自意大利的朱利奥·佩特里尼教授认为,城市公平有助于提升城市生活质量,解决世界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危机与问题。韩国中央大学何圣圭教授认为,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城市,文化多元性和社会包容是不可忽视的,应进一步加强社会凝聚力。北京师范大学吴殿廷教授从利用外资的角度,提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有开放的姿态,积极吸引全球的投资。印度圣雄甘地喀什大学纳格教授认为,城市中各种宗教能够和平共处就是一种多元与包容的典范。

创新创意是驱动世界城市快速发展并获得全球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复旦大学王桂新教授认为,建设世界城市,首先要建设创新城市。人才作为创新的源泉,是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的根本。因此,创造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和具有宽容性的软环境是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条件。山东大学许峰教授则从创意、城市品牌营销的角度提出打造京津唐国际化首都圈品牌、构建山东省“一圈一带”特色品牌城市群、拓展辽宁省“沈大经济轴带”品牌影响力。

建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世界城市

建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世界城市,是每个世界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伯恩教授认为,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来应对环境、社会与经济等挑战。通过建筑节能等能源利用策略来缓解矛盾。通过投资可持续能源替代品来创造就业岗位和发展经济,对长期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城市发展与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所有世界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俄罗斯公共财政改革中心主任弗拉基米尔·克里马诺夫认为,环境污染是莫斯科成为世界城市的主要障碍,莫斯科有必要设定城市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以促进部门的专业化。俄罗斯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国立大学克里马诺娃教授认为,城市保护地的管理与发展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重点讲述了莫斯科城市保护区的具体实践经验,指出莫斯科需要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保护区发展战略等,来解决城市保护区发展如何满足人口增长和城市建设需要。如何消除城市绿地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缩小城市绿色保护区建设与满足人口增长需求之间的差距等,将是摆在莫斯科政府面前的一个艰难的选择。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土孜·贝肯教授则从环境伦理与人文文化的角度,提出文化规划是全球化过程的推动力之一。基于“人际关系原则”基础的“慢城市运动”应作为文化规划的一个范例,推动城市进行自下而上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城市是人口极度密集的区域,一方面是城市发展对于人口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人口的极速膨胀所带来的城市管理、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这是世界城市在人口发展与管理中的重要矛盾。美国布朗大学富兰克林教授从人口结构的角度着重探讨了移民和人口自然增长下降造成美国部分地区城市衰退的奇特现象。他认为,这类城市是否还能成为世界城市,受城市人口结构变化和国内外移民的影响,一定人口规模应是世界城市的一个重要特点。

世界城市的建设伴随着城市化的复杂过程,任何区域都会面临诸如土地制度改革、政府行政改革等问题,稳妥处理这些问题,就是在寻求平稳城市化的有效路径。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杜金锋博士采取空间分析与计量统计方法生动展示了北京市土地开发过程中的财富转移与分配效应,提出北京在土地开发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套兼顾受影响农民、政府、公众和开发商各方利益的有益实践,是未来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重庆大学周文兴副教授则指出,应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入手,推进中小城镇的城市化。针对我国城乡二元土地结构问题,复旦大学范剑勇教授认为,土地管制导致房价快速上涨,但对于工资和人口影响微弱,为寻求健康城市化之路,必须逐渐隔断土地与地方政府间的共生关系。

北京如何建设世界城市

专家学者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余钟夫研究员提出,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应采取以下战略举措:一是在城市运营和治理、环境保护、市民生活方面积极探索二十一世纪的城市生活样式;二是建设成为法制社会、公民城市和适度福利之城,合理控制城市空间和人口规模;三是在营造创新氛围、孕育时尚观念、繁荣文化艺术方面体现二十一世纪的潮流;四是大力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层次和国际化水平。此外,应更加关注城市安全,城市安全是北京发展的重中之重,北京已经进入经济比较发达、现代化水平较高、城市居民收入较高的时段,发展固然重要,但一定要把城市综合安全问题放在首位。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在界定了中国首都圈的概念内涵与空间范围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国首都圈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一核一主多中心网络化首都圈构想。一核,以北京为门户和核心枢纽;一主,以天津为主要枢纽;多中心,以其他地级城市为节点;网络化,以交通线、虚拟网络等为通道;专业化分工和职能互补。他还提出加快推进北京市与周边地区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北京市对周边辐射带动、加快推进北京市与首都圈地区的机制协调三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顺义区临空经济区办公室主任胡杰介绍了北京临空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情况。目前,北京临空经济区是全国首家临空型高端产业区,是北京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重点发展外向度较高的贸易服务、特色金融、展览展示等高端新兴产业,并将成为北京作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门户港。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邢久强 沈 聪

作者:刘翊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城市交通拥堵环境保护研讨论文】相关文章:

交通拥堵城市论文05-12

交通拥堵城市论文提纲11-15

交通拥堵的论文05-09

交通拥堵论文范文05-12

交通拥堵分析论文05-12

城市交通拥堵结课论文05-14

交通拥堵分析论文提纲11-15

城市交通拥堵分析06-24

城市交通拥堵对策06-24

城市交通拥堵情况06-24

上一篇:数字技术下的美术教学理论论文下一篇:建立约束激励机制提升绩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