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核心技能仓储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文章希望通过研究商科院校参加的职业技能竞赛,使用文献法、访谈法和调研等多种方法,以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为例,探索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推动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和途径,为其他院校提供参考。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根据竞赛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改建校内实训室,全面提升教师双师素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业核心技能仓储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职业核心技能仓储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路径研究

摘 要: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是职业实践活动中的两个相互作用的元素,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合理融合培养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展的规律。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路径以核心专业课程融合相应的职业精神内容为主,特色活动、技能竞赛和企业专家讲座为辅助,同时对原有考核标准进行修正,将学生在过程化学习中展现的个人综合素养加入考核指标,并在理论考试中加入课程职业精神常识内容,将职业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而实现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目标。

关键词: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融合;培养;路径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无论院校数量、在校生规模,还是毕业生数量等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职业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会影响到国家整体人才质量的水平,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社会和企业更加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和精神,他们更愿意招聘具有良好的安全、责任意识,懂合作、讲实效,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等综合个人素养好的员工,这也是企业和社会保持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1 核心概念界定

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就是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职业特征的精神与操守,从事这种职业就该具有精神、能力和自觉。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

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就是从社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需求入手,通过有效的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能够有效的融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工作态度、行为习惯等。

2 高职院校畢业生职业精神现状

近些年,国家对职业教育加大投入,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硬件方面提升很大,但是对学生职业精神、综合素养等“软件”方面培养效果不明显。部分毕业生出现诚信意识淡薄、缺少敬业精神、就业取向功利化、工作拈轻怕重、反复跳槽等现象,既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一个人技能发挥的程度,不仅取决于技能掌握的情况,还会取决于他所具备的个人综合素养,比如职业理想、责任感、创新意识、灵活变通能力等职业精神。职业精神越高职业技能发挥得越好,反之如果职业精神低下,即使职业技能再高超,也无法用武之地。

从我校跟岗实习的学生、指导老师和实习单位的反馈来看,学生在职业技能上没有太多问题,但是职业精神存在很大问题。学生更加看重工作的舒适程度,待遇情况,对繁重一点的工作抱怨很多,实习单位也反馈学生韧性不好,不能担重任,倦怠情况比较严重。从对近五年毕业生工作情况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生频繁更换工作,缺乏对本职工作的激情和成就感,缺乏坚持。因此,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不仅让学生的职业技能发挥更高的程度,还是助力学生成为“社会人”的前提,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问题

3.1 重技能培养轻精神养成

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标准中,对职业精神的培养要求中只有在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中几句话带过,如《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中,只在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中提到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等,而对于职业技能却有非常细化培养要求。所以职业院校基于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把职业技能的培养细化每个小点,并且有对应的评价标准,而职业精神只是在培养目标素质中寥寥几句。这就导致高职院校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忽视职业精神的培养。同时学生学习好职业技能还可以参加各种技能比赛,扎实的职业技能在学生毕业初期也有助于学生就业。种种因素都导致学校重视见效快好考评的技能培养,而忽视了见效慢不易考评的职业精神的培养。

3.2 职业精神培养目标不清晰

在近几年由于社会层面对职业精神要求的提高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许多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但是培养目标比较笼统,不够清晰具体。很多高职校把职业精神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混在一起,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流于表面,最终导致职业精神培养目标流于表面,无法真正实现。此外职业精神培养的目标如果不能与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也会使得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片面化,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展的规律。

3.3 职业精神培养路径模糊

在高职教育发展的初期,高职院校采取了对职业技能培养进行“专项强化”的特殊措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了大量具有较高水平职业技能的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由于未能妥善处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之间的关系,不重视职业精神的培养,导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对于职业精神培养目标的不清晰,从而培养路径比较单一,大多与思想政治课混为一谈,使得整体的培养路径不够明确。

4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价值

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是职业实践活动中的两个相辅相成又相互作用的两个元素。任何一方脱离另外一方,都会影响到整个职业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对于职业实践活动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此外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两者也离不开职业实践活动,两者的形成及作用的发挥都需要职业实践活动这一载体。所以共存于职业实践活动中且相互作用的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融合培养就应该是统一的培养体系和路径,所以合理安排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才符合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精神培养的规律。

在过去的人才培养实践中,职业技能的培养路径已经比较成熟,而职业精神的培养路径相对比较单一,如果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则要将职业技能培养路径与职业精神培养路径衔接起来,互相嵌入。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中,高职院校可以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内容融合起来,通过一个主要的路径使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自然衔接起来,考核与评价标准一起融合,才能让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走向全面融合。

5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路径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路径,可以从核心专业课程融入职业精神教育为主,辅以特色活动、技能竞赛、企业专家讲座三种路径。

5.1 核心专业课程融入

将专业课程《物流设施设备》《仓储管理实务》《物流采购实务》《运输管理实务》《物流成本管理》《配送管理实务》《生产物流管理》和《物流法律法规》八门核心专业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形成模块化、任务化,将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分小组完成技能实训和任务学习,对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融合相匹配的职业精神教育。同时对原有的考核标准进行修正,将学生在过程化学习中展现的个人综合素养(团队合作、风险、安全意识、服从性、适应性等)加入考核指标,并在理论考试中加入课程职业精神常识内容,将职业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5.2 特色活动

我校的特设活动时间主要是周一下午的班会课和每周五的文化早餐时间,周一下午的班会课可以根据专业课学习情况,设立职业精神相关主题,由学生分组讨论、找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分小组上台汇报,相关老师给予指点,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资料收集与整理的能力,在过程中学习优秀的职业精神。

每周的文化早餐,学生老师指定的主题,自行找资料学习,然后消化吸收后进行一个3-5分钟事例讲解,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学习,老师从旁指导点评,让学生从典型事例中感悟职业精神,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

5.3 技能竞赛

通过营销策划比赛、物流技能竞赛、安全知识比赛、技能训练打卡竞赛提升学生策划、物流单证处理录入和处理、货物堆码、物流设施设备使用及维护等职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灵活变通、安全意识等职业精神。以赛促学、帮助学生提升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职业素养,从而达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的融合。

5.4 企业专家讲座

通过制定“每月一讲”邀请企业专家到我校给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讲座,尤其可以邀请我们合作实习单位的相关负责人来介绍我校实习生的情况,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知识,另外一方面也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提前感受职场的压力,从而端正态度,树立好正确的职业思想。

参考文献

[1]職业技能[EB/OL].[2020-06-13].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1%8C%E4%B8%9A%E6%8A%80%E8%83%BD/2544124?fr=aladdin.

[2]职业精神[EB/OL].[2020-06-13].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1%8C%E4%B8%9A%E7%B2%BE%E7%A5%9E/4704961.

[3]左芊.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J].文教资料,2019,(1):151-152.

[4]何应林.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理论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1):35-40.

[5]胡希俅.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有机融合与实践探究[J].教育观察,2019,(2):3-6.

[6]艾红梅,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相融合的实践途径—以财经类专业为例[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6).

作者:顾晶晶

职业核心技能仓储管理论文 篇2:

职业技能竞赛推动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

摘 要:文章希望通过研究商科院校参加的职业技能竞赛,使用文献法、访谈法和调研等多种方法,以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为例,探索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推动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和途径,为其他院校提供参考。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根据竞赛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改建校内实训室,全面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关键词:技能竞赛;教学改革;实证研究

摘 要:文章希望通过研究商科院校参加的职业技能竞赛,使用文献法、访谈法和调研等多种方法,以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为例,探索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推动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和途径,为其他院校提供参考。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根据竞赛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改建校内实训室,全面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关键词:技能竞赛;教学改革;实证研究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 teaching reform; empirical study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职业技能竞赛应坚持社会效益为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业绩考核、技术革新和生产工作紧密结合。

职业技能竞赛是对职业院校教学成果的检阅,促进了专业教学改革、实训室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对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也有很好地推动作用,在全国形成了“普通学校有高考,职业院校有竞赛”的良好氛围。如何将少数精英参加的职业竞技项目,转化成学生人人可以参与、共同提高的教学项目是各职业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是一个以商科专业为主的职业院校,自2008年起组队参加了各种全国和山东省的职业技能竞赛,并于2011年成功承办了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外贸职业技能大赛。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对职业技能大赛非常重视,并将大赛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推出了“学赛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 目前职业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

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注重对参赛选手的重点培养,忽视对普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教学工作;重视竞赛的结果,忽视对技能培养的过程;重视技能,忽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对参加竞赛选手强化训练,变成应赛教育,违背了教育规律,打乱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导致大赛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竞赛背后的利益博弈;竞赛的功能被夸大或者被减弱,没有对专业建设起到推动和指导作用,没有与日常的教学工作挂钩。重视竞赛的选拔性,缺乏雄厚的基础,只是部分学生参与其中,没有体现教育的普及性。

2 通过教学改革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学的引领作用

2.1 正确认识和准确定位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竞赛本质上就是以任务驱动的一个教学项目,可以短时间内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技能竞赛具有一定的选拔作用,是检验和激励的一种手段,要让学生和教师在准备和投入竞赛的过程中更快成长。要扩大技能竞赛规模,增加技能中学生的参与度,变竞技项目为全民项目。

2.2 将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竞赛有机结合。职业技能竞赛是通过校企合作的竞赛途径,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对照技能竞赛的构成要素和教学基本建设的构成要素,结合技能竞赛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各种问题,系统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商科的专业提出“学赛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竞赛指导思想。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根据教育部2012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规定“培养具有开拓、责任、合作、敬业、诚信等职业素质,掌握国际贸易、会计、计算机和商务英语等基础知识、具备外贸单证操作、外贸跟单操作和外贸业务操作等技能,能从事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外贸人才。

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大赛的宗旨是:“以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为宗旨,以加快培养适应外经贸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题,以外贸技能和商务英语口语技能竞赛为载体,为各院校师生提供交流借鉴的平台,促进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学生外贸操作能力和商务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深化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实习实训、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

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技能竞赛的宗旨非常切合,所以可以将对应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与专业建设进行融合,通过专业建设方案,将竞赛项目纳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2)竞赛项目与专业建设配合。对照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在修订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包括开设的课程,课程开设的时间,课程的内容、使用的教材等。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专业建设的引导作用。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观(如表1所示)。

组织教师通过研究、探讨竞赛文件,获得最新的行业信息,最新的工艺方法,同时也避免了因为部分教师缺乏实践业务经验,对学生的培训和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和过时的问题。按照技能竞赛的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合理设计实训项目和实训内容。很多技能竞赛裁判员来自企业,其评判标准来自实际业务,这样就可以将竞赛的评判标准、考核要点作为教学、实训项目的考核标准。例如外贸技能竞赛中的通过电子商务网上找客户,以及储配方案设计和执行竞赛中的货物ABC分级,叉车和堆高机的使用安全要求等内容都作为课程或者实训项目加入到教学中。

通过设计与竞赛接轨、与实际业务切合的综合训练题库,例如:外贸单证训练题库、报关竞赛题库、储配题库等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要组织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新的校本教材,内容应包括最新的操作工艺、安全知识、环保概念、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及企业文化的内容等。

(3)竞赛方法与教学方法对接。职业技能大赛基本上是团队参赛,突出强调合作的理念。技能的复合性要求选手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水平、知识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比赛的过程出现很多与专业知识以外的问题,例如有的选手不认真遵守竞赛规则提交了两遍答案,也有选手提交了空白的文档导致没有成绩;当比赛的现场出现了突发事件时,部分选手不能快速反应,寻找解决办法,选手之间会相互埋怨,缺乏责任心和负责的意识。

学生通过赛前培训和完成比赛的过程,是对其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的过程,同时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敬业精神等也得到加强。通过将竞赛方法引入课程和实训,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引进竞赛使用的软件,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在竞赛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提高技能竞赛的受益面。

(4)竞赛环境实训设备与实训基地建设对接。通过竞赛,竞赛环境和采用的实训设备,可以紧密地与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将行业中新的设备、新的技术引入实训室。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训项目,聘请行业专家担任竞赛和实训指导教师,也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结对共同完成实训项目和竞赛的辅导工作。

原本作为高职院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要求可以完成储配方案的设计就可以了,所以在实训室的建设中以软件模拟为主,大多数学校的立体仓库和实训室也以学生的认知实习为主。但是通过技能竞赛,要求学生不仅仅可以设计出符合客户要求的方案,通过软件模拟方案的实施,同时还要求团队合作完成整个方案。这样对实训室硬件的要求更高,要有足够大的场地、要有不同规格包装的货物、还要有堆高机等。

(5)竞赛促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职业技能竞赛对竞赛指导教师提出更高的标准。一般院校的竞赛指导教师都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特别是来自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专家。指导团队全程参与赛前准备、训练、考核和组织参赛。团队成员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切磋。职业技能竞赛考核专业核心技能的熟练程度、岗位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职业安全、节能意识的培养,对团队的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都带来很大的冲击。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指导教师主动了解行业中的最新动态、新工艺、新技术,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职业标准引入教学。同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个人职业技能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建设。

3 技能竞赛教学的促进结果

通过近五年的建设,学院基本形成每个专业都参与了职业技能测试和职业技能竞赛。在每个学期根据专业的特点,设置各种职业技能测试,并择优举行职业技能竞赛。

例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的职业技能测试(竞赛)包括:英文打字测试、价格核算技能测试、制单技能测试、外贸综合技能测试、英语函电技能测试等。有一些课程可以采用以赛代考的方式,扩大竞赛的参与面,办成人人参与的职业技能大赛。

通过对参加POCIB竞赛的60名学生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调研。72.72%的学生认为在外贸从业技能中最擅长的是单据的缮制,59.09%的同学认为自己比较擅长与客户沟通交流。因为参加比赛的学生是大二的学生,外贸英语函电没有开设,3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函电书写有问题,同时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价格核算不擅长。所有的同学认为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对他们的帮助最大,其次是制单知识和国际金融知识。通过竞赛86.36%的同学提高了价格核算能力、单据缮制能力,63.64%的同学与客户沟通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还有50%的同学网上找客户的能力得到提高,还有40%同学的英语函电书写能力和中英文打字技能得到了提高。通过竞赛同学们一致认为自己的外贸相关能力得到提升,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锻炼了胆子和积累了参赛经验,并且获得了一些将来学业的继续发展和找工作的有含金量的证明,通过竞赛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颇有收获。他们普遍感到通过技能竞赛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收获非常大。集中的竞赛,不仅仅是比赛技能,同时对于与人沟通交流,突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都是一个全面的考核。竞赛指导教师通过竞赛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很多建议,同时引进了POCIB的网络课程,可以使更多的学生通过竞赛获益。

通过与参加现代物流——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竞赛的参赛选手、指导教师的座谈,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增加了《现代物流管理》课程,引入物流员职业资格标准,根据竞赛场地和设备的情况,制定了学院仓储实训室建设方案。为了解决学生在比赛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将储配方案设计和执行作为一个完整的实训项目。对学生实训项目的考核要点和参考竞赛的考核要点,不断按照企业的实际进行修订。在实训项目分组中,参照竞赛中的3人一组,并要求学生应该对小组中每一个角色进行轮训,组长也是轮流担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设置多种突发事件,模拟业务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 结 论

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学具有很好地推动作用,除了将技能竞赛项目作为教学的内容之外,通过参加竞赛学生的经验介绍、参赛的总结,观摩其他院校选手的演示,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很好地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参赛选手的带动作用,带领班级和专业在职业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刘珉

职业核心技能仓储管理论文 篇3:

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什么样

我国现行职业标准体系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我国企业劳动力管理进技术工人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科技进步的加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员工一专多能,胜任不同岗位甚至不同职业的工作。与这样的要求相比较,我国现行的职业标准有很多不适应之处。为此就国家职业标准的建设提出一些设想。

两标并存一个针具体工种,一个针对具体职业

我国现行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中实际上是两种标准并存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建立于1956年,后于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由劳动部组织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了三次修订。到90年代中期,修订完成了约4000个工种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1999年我国第一部《职业分类大典》颁布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需要,在总结制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经验、借鉴国外方法的基础上,开始按照新的模式制定国家职业标准,迄今为止已制定完成了200多个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这两种标准,一个是针对具体工种,一个是针对具体的职业,反映了特定的工种和职业的工作能力要求。特别是从1999年后按照新模式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突破了原先的学科导向,贯彻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工作现场的要求,在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

然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终身就业方式的终结,劳动者面临着更加频繁的职业变化,只掌握一种技能的人已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很难在职场上站稳脚跟。与此同时,只适用于单个职业或工种的职业(工种)标准也难以满足劳动者掌握多种技能和跨职业技能的需要。建立有利于增强劳动者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多层次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的必要性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突出。

四大技能标准构成完整体系

1998年,原劳动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组在其主报告中提出了“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分层”的设想,按照适用范围,将职业技能分为: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技能三个层次。相应地将国家职业标准划分为三个层次: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为我国职业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按照这种方法进行分层,实际上在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技能之间还有一个层次的职业技能一一跨行业的职业技能。因此,笔者认为,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应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构成。

(一)职业特定技能标准:种类最多,层次太少

职业特定技能标准就是现行的工种标准和职业标准从数量上看,工种标准和职业标准是最多的。按工种分有4700多个(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按职业分有1838个(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从适用范围看,工种标准和职业标准相对较窄,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大都是一个职业或工种特有的,比如美容师和厨师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完全不同。工种标准或职业标准更多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的“专”与“精”。一般来说,从业人员达到工种或职业标准的要求后,就能胜任某一个专门职业或工种下面一个或数个具体岗位的工作。但当从业人员的职业或工种变换后,他很难将原来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其他的职业或工种上去些工种,更是如此。

(二)行业通用技能标准:面向多个工种或职业

行业通用技能,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行业内通用的技能。根据行业划分的大小,每个行业的通用技能的数量多少不等。但总的来说,行业通用技能要比特定职业技能少得多。从适用范围来看,行业通用技能要比职业特定技能宽,它面向的是一群工种或职业。因为它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涵盖了若干个工种或职业。如制造业中的“安装与维修”、“物流与仓储管理”等。从业人员掌握了一项行业通用技能后,就能适应一个行业内若干个工种或职业的工作。比如一个工人掌握了“安装与维修”的基本技能后,就能够很快适应钳工、维修电工、机器安装工等不同工种或职业的工作。行业通用技能的提出,顺应了生产和服务企业中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的趋势。针对行业通用技能制定标准。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从业人员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标准制定过程中的重复劳动。目前,由于我们缺少行业通用技能这个层次的标准,就遇到了类似在船舶业中制定“船舶电工”标准的问题。如果我们有“安装与维修”这样的行业通用技能标准,上述问题就不会出现了。因为“船舶电工”的很多知识与技能都包含在“安装与维修”这个行业通用技能标准中。培训“船舶电工”时,只需在“安装与维修”的基础上加上一部分船舶制造行业特有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即可。

(三)跨行业技能标准也称共同能力。核心技能标准

跨行业的职业技能是指不同行业共同

需要的职业技能。我们可以列举出很多技

能,比如营销、客户服务、质量保证等,是

很多行业都需要的技能,因而属于跨行业

的技能。在国外,有的研究者将这些技能归入“共同能力领域(Common COmpetenceArea)”。美国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甚至将其归入“核心技能(Core SkilIS)”的范畴。跨行业的职业技能比行业通用技能的覆盖面还要宽,它适用于不同的行业。以营销为例,制造业中有营销,金融保险业也有营销,商业服务业中更少不了营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行业或企业如果没有掌握营销技能的人才,将很难生存下去。而对一个求职者来说,一旦掌握了营销技能,他的择业面将更广,适应性更强。因为不管哪个行业,“市场调研”、“与客户谈判签约”等营销技能是相通的。跨行业技能标准比职业特定技能标准和行业通用技能标准更强调共性,更抽象,心智技能的成份更大。但在制定这类标准时仍应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要面向工作现场中的实际问题,提炼出反映雇主和用人单位要求的具体活动内容,作为衡量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标尺。

(四)核心技能标准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加强核心技能的培养是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甚至是普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取向。核心技能的基本理念是,它是各行各业的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普遍需要,对其求职和职业生涯的成功具有关键作用的技能。英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发了“交流”、“与人合作”、“自我提高”、“解决问题”、“数字应用”、“信息技术”等6项核心技能的标准,并以16到19岁的学生为主要对象进行推广,对其教育改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而德国早在1974年便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并在职业教育培训中得到有效的推

广。“关键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指人们收集信息、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决策、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社会能力指人们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

不难看出,“核心技能”、“关键能力”只是叫法不同,实质是相同的。它们不受行业和职业的限制,具有最广泛的适用性和可迁移性,是每一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技能。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加速,核心技能在我国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1994年中、英两国职业资格证书合作项目启动后,我们就开始了对核心技能的研究,并且在引进交流、与人合作、自我提高、解决问题、数字应用、信息技术6项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和外语应用两项内容,目前正在借鉴英国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发这8项核心技能的标准。

相对于前三种技能,核心技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针对核心技能制定标准的难度非常大。比如“交流”,按照惯常的做法,很容易将其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部分,陷入语文教学的框子中去。这与增强人们对不同职业适应能力的初衷显然不符。英国“交流”核心技能标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处处强调应用,强调解决不同职业情景中的表达与交流的问题,保证学员在通过核心技能培训和考核后,能够切实增强在不同的职业情景中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而绝没有列出生字表、词汇表或演讲要点等一系列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这种突出应用、强调解决职业情景中具体问题能力的做法也是制定我国核心技能标准必须借鉴的。

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职业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构成了国家职业标准的完整体系。

对比从职业特定技能到核心技能四个层次的职业技能,我们发现,除了适用范围越来越宽之外,稳定性也呈现提高的趋势。这是因为技术发展引起劳动组织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先体现在对那些最需要被自动化机器或先进生产线取代的岗位的撤并上。因而,只包含一种或两种狭窄技能的工种或职业技能,其稳定性最差;行业通用技能次之;跨行业技能的稳定性较高;核心技能最高。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行业通用技能、跨行业技能、核心技能都必须依托在特定职业技能上面,否则它们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掌握特定职业技能而不具备其他三种技能中的任何一种,终将因难以适应职业岗位变化而遭到淘汰。

建立相应的鉴定和证书体系:Y+X组合

分层化的职业标准体系描述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但标准本身并不能说明一个从业人员具备了哪一个层次、哪一级水平的职业技能。要认定一个劳动者具备了哪一个层次、哪一级水平的职业技能,必须依靠鉴定和证书体系。我国现行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是以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职业特定技能标准)为基础建立的,因此也存在层次单一的问题。而且,在鉴定实施和证书授予中,职业和职业之间、工种和工种之间相互孤立,缺乏沟通与互认,导致很多内容上的重复鉴定,彼此要求还不一样,使鉴定失去公平性。

依据分层化的职业标准体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有了不同层次的技能标准,对不同职业或工种的鉴定内容,可以通过不同层次技能标准的组合来确定。比如,饲料营销员和建材营销员,就可以用“跨行业技能+职业特定技能”的方式来解决,即一个学员或考生只有通过跨行业技能“营销”的鉴定,同时在饲料或建材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鉴定中成绩合格,才能取得饲料营销或建材营销的资格证书。这样可避免不同行业各自搞一套营销方面的标准各自进行鉴定,既照顾到了行业的特殊性,又保证了共性内容上要求的一致,水平的统一,保证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再比如,对于秘书,将来除了要求其掌握秘书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可规定在“交流”核心技能方面须达到某一等级的水平才能取得一个完整的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特定技能+核心技能)。针对不同职业的情况,还可以有“行业通用技能+职业特定技能”等形式的组合。实现这种灵活组合的前提是通过科学、严密的论证,确定哪些职业的鉴定需要附加行业通用技能、跨行业技能或核心技能。否则不但会流于形式,而且会加重参加鉴定人员的负担,对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起到不好的作用。

当然,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时也涉及鉴定和证书管理体制的改革,可能一时难以推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鉴定和证书中实行这种组合后,将使四个层次的职业技能标准真正成为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有利于实现职业技能鉴定的分层分类管理,形成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自我完善机制,为促进我国广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作者:刘永澎

上一篇:思想道德教育小学德育论文下一篇:企业绩效考核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