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审计质量论文

2022-07-03

摘要:审计质量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整个注册会计师职业赢得社会信任的重要措施。因此,加强对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风险和防范,不断完善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显得格外重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资产负债表审计质量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资产负债表审计质量论文 篇1:

审计质量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审计质量就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满足客户需要的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工作和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质量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与一般产品质量相比,审计质量有着无形性、模糊性、结果质量和过程质量共同决定的特性。从社会审计行业整体的角度来看,可将审计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关键词:审计质量 影响因素 审计环境

作为一项社会监督活动,审计质量是审计职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审计的生命,经济结构中需要的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审计。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审计的未来和发展。要实现审计的功能,审计信息的生产者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那么审计信息应具有哪些质量特征,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审计质量的含义

按照DeAngelo(1981)对审计质量的定义,审计质量是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的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现象并且报告这些违规现象的联合概率。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系统存在违规的可能性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技术能力和收入;而报告违规现象的可能性则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因此,注册会计师发现并报告财务报告的错误与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审计质量就越高。

目前对审计质量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审计质量最终反映在审计报告的质量上,因而审计质量就是审计报告的质量。这种观点不能充分体现审计活动的特征,审计工作的特征和基本职能决定了审计的结果——审计报告是相对抽象的,很难衡量其优劣,审计结果仅仅是审计过程的内容的一部分,它同整个审计过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审计结果的质量仅仅是审计质量的部分体现。只有将形成其结果的整个活动过程联系起来看,才能更全面和更深刻地去认识该项审计活动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第二种观点认为,审计是包括了从审计计划到完成报告的一个系统过程,因而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活动过程的优劣程度。这种观点只强调审计过程的质量,虽然这个过程也包括审计的报告过程,但没能突出审计产品对使用者影响的直接性。第三种观点认为,审计质量就是审计工作的质量,即审计工作的好坏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的质量和审计过程的质量,最终体现为审计报告的质量。这种观点的显著特点是将审计人员的质量纳入审计质量的范畴,揭示了审计质量的落点以及其中的制约因素,便于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依据对上述不同观点的分析,可以将审计质量表述为:审计质量就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满足客户需要的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工作和审计报告的质量。

审计质量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状态,对审计总会产生新的需求,人们对审计质量的认识也必然随着环境的变迁而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审计发展的早期,审计委托人所关心的主要是经营管理者的诚实性和可靠性,审计的目标被确立为查错防弊,此时人们对审计质量的考虑主要是看能否全面发现会计资料中所含有的差错和弊端,而没有考虑对审计效率的要求。到了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虽然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完善的资本市场还没有出现,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鉴于银行发放贷款前对企业偿债能力考察的需要,此时对审计质量的考察主要放在对资产负债表的审计上。二十世纪以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与广大的社会公众发生了联系,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都增大了,不仅要对股东和债权人负责,还要对广大社会公众负责。更高的审计目标和更大的审计责任,必然要求相应的审计质量与之相匹配,于是,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矛盾突出出来。注册会计师在关注审计质量的同时也关注审计效率问题,以求在不进行详细审计的条件下对审计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质量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到了现阶段,审计目标被确立为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人们更加关注审计质量问题,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率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因此,人们一方面引入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以协调审计质量与效率的矛盾,另一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审计质量控制规范来控制审计质量,进而达到提高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的双重效果。

总之,审计质量会随着时间和相应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审计质量评价标准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审计技术的进步而提高。随着审计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将更高。

二、审计质量的特性

审计质量与一般产品质量相比,存在如下的特殊性。首先,审计质量无论从过程看还是从结果看都是无形的。其次,审计质量具有模糊性。审计是为满足客户需要的,客户或社会的需要是判断审计质量的最终标准。而不同的客户,比如审计委托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乃至社会公众,因为其在要素的禀赋、信息的占有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以及他们的利己心理,造成他们对审计服务的要求是不同的。审计委托人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损害委托人正当利益的审计报告,投资者和债权人则希望审计报告不会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决策。然而这些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很难操作,这就需要借助于更具有操作性的技术标准,这就是审计准则。而审计准则的执行也要借助于职业判断,不同的人对某一具体审计服务质量的判断也会不同,符合审计准则的审计服务也满足不了所有客户的要求,这些都造成了审计质量的模糊性。最后,审计质量应该从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来考察。结果质量是指审计结果的可靠性,也就是说审计报告中的审计意见是否恰当。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能够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充分信赖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并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审计结果质量不高,必然会导致决策的失误。可见,审计结果的质量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过程质量是指在注册会计师业务执行过程中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审计过程中所有因素的变动都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并最终影响审计结果的质量。审计质量首先表现为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过程的质量决定了审计报告的正确性和全面性,是结果质量的前提和保证。结果质量又是过程质量的归宿,一定的工作过程质量都要最终反映在结果质量上。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审计过程质量的集中表现和最终反映。由此可知,在审计质量的管理中,必须注意对审计工作质量加强管理,以最终达到保证和提高审计结果质量的目的。

三、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审计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大环境中,各种环境因素都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审计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审计质量作为审计服务这种无形商品的内在属性,其形成过程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交融在一起,就构成了审计环境。从社会审计行业整体的角度来看,可将审计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一)外部环境

审计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等,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审计质量发生着影响,政治对审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国家审计的影响上,对社会审计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因素和法律因素对社会审计的影响是最强烈的,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将鼓励、支持审计人员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保护审计人员的权益,激发审计人员提高审计质量的主观能动性。在此,主要探讨经济因素和法律因素对社会审计的影响。

1.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是指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运行机制对审计工作的客观要求。其直接影响体现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其间接影响体现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为企业提供不同的经营氛围,对管理当局报告受托责任带来不同的压力,这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间接地影响审计质量。

在经济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中,市场因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审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市场需求,我国对会计信息的审计需求,大部分并非来自市场的内在要求,而是出自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需要。审计的相关利益方包括地方政府、公司控股股东、公司管理当局、股票市场投资者对审计服务的要求各不相同,而且这些利益相关方对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的有效需求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不少政府部门并未真正关注审计质量;其他报表使用者多数也不真正关心审计质量,因而整个市场对高质量的信息缺乏强烈的需求。只有当市场需要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提供更可靠的财务信息来帮助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做出决策时,客户才会重视信息的质量,才会去寻找执业质量高、声誉好的事务所来为其财务报表进行鉴证,事务所就必然会注重提高审计服务的质量并树立自己的信誉。

市场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不高,二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长不够明显。有研究表明: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正相关。市场集中度会直接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地位和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低价格使审计活动的正常审计成本都得不到保证,审计质量更是无从谈起。而在高集中度的审计市场中,事务所不必因为审计费用问题而顾及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要求,同时投入足够的审计资源并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从而提高审计质量。行业专长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对某一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交易流程、运营体系、内控系统、行业的市场竞争地位以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优势。有专长的事务所更易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同时行业专门化可以使会计师事务所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并利于其长远的发展。

2.法律因素。法律通过对审计制度的影响来影响审计质量,法律赋予审计制度的地位越高,审计的独立性就越强,审计质量就越高。同时法律通过强调法律风险来提高审计质量。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与其所承担的法律风险正相关,预计的法律风险越高,出于降低审计风险的考虑其审计质量就会越高。目前,我国颁布的经济法律法规的立法精神中没有真正把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其中涉及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较多,关于民事责任的条款,则规定较少。对诉讼的资格、成本及收益的研究表明,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对诉讼资格的限制、民事诉讼机制的弱化、过高的诉讼成本和法律执行成本、较轻的惩罚力度都是显而易见的,从而造成了国内相对宽松的审计诉讼风险环境,社会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所承受的法律风险极低。由于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与其所承担的法律风险的相关性,社会审计机构既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提高审计质量。因此民事诉讼机制的健全以及法律执行力度的强化是审计的法律风险环境治理的核心。

(二)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指审计行业系统内部影响和制约审计质量的因素的总和,包括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以及其他执业人员。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行业管理、职业标准、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组织结构及质量控制、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方法等。

行业管理是指由职业(监管)组织对整个注册会计师职业的执业质量所进行的监督和管理。行业监管通过各种管理制度、执业标准和准则来影响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和执业水平,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职业标准是指由职业界制定的,用以规范审计行为的标准。为了实现审计质量的最高标准,满足所有报告使用人的需求,我们需要具体可行的职业标准来规范和控制审计活动。制定审计职业标准的目的就是要将每项具体的审计行为的工作质量,从专业的角度对其加以控制,达到社会公众的满意。审计职业标准就是要将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转变为专业化的语言,把社会期望从某种程度上转换到具体审计行为应遵循的标准上。执业人员素质是指审计人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和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过程就是职业判断的过程,要完成性质各异的职业判断,不具备相应的素质是办不到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执业人员素质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并规定有严格的理论和实践考核标准。

审计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程序。质量控制是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维护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地位、取信于社会的重要措施。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事务所的质量控制是否得力。审计方法是实现审计目标的必要手段。审计人员只有不断研究审计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探索新的审计模式和方法,才能满足审计需求方对审计质量的需要。

上述影响审计质量的诸多内部因素,归根结底都要通过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的影响而影响审计质量。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审计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这种要求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减少影响审计人员判断的外部因素以保证审计的高质量,同时,也是为了增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信任程度。注册会计师只有在审计过程中真正做到独立于相关利益各方并公正客观地发表意见,才能保证审计信息的社会可靠性。专业胜任能力是指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报表中错误和问题的能力,是注册会计师的本质所在,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注册会计师不具备执业能力而接受一项业务,不仅影响审计业务的质量而且也影响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形象。新审计准则的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入,对审计人员本身在专业技能水平、执业经验、职业判断等方面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对被审事项和注册会计师自身行为作出的一系列分析、估计、判定或选择,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因此,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工作责任心,善于归纳和总结执业经验,不断提升专业判断能力,是注册会计师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必由之路。

审计是提高企业价值的一种监督活动,它提高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从而使得经过审计的企业比未经过审计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审计能否真正提高企业价值,取决于审计质量的高低。要有效解决审计质量及其控制问题,首先必须分析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解决审计质量衡量标准的问题,通过建立独立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来定量研究独立审计质量的层次,使得独立审计质量理论体系变得更加完善。

(注: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B272)

参考文献:

1.李若山.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和启示[J].审计研究,2004, (6).

2.李雪,时毅.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新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3).

3.陈俊,毛志忠.国外审计质量研究思考:需求方和供给方影响[J].经济管理,2008,(12).

4.张栋.审计质量如何量化:述评与展望[J].审计经纬,2009,(7).

5.李勇娜.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D].江苏大学硕士论文,2008.

作者:肖瑞利

资产负债表审计质量论文 篇2:

A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分析与防范

摘要:审计质量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整个注册会计师职业赢得社会信任的重要措施。因此,加强对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风险和防范,不断完善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审计;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

一、A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现状

A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07月02日,是一家综合性的专业鉴证类中介机构,拥有各类专业服务资格,能提供审计、司法会计鉴证、验资、资产评估、房地产评估、税务代理、税务审计、财务咨询、涉外企业财务代理、专业培训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一)审计业务承接阶段

A会计师事务所对外承接审计业务时,大体上分为两大类。第一是在老客户的长期业务承接,这种是从很早就与事务所有了业务往来。以往年度的审计报告及各个财务报表较为齐全,并且事务所对于被审计单位的主营业务较为了解,同时被审计单位近期经营活动没有较大变化,在A会计师事务所事务所大多是社会课外教育机构的审计业务承接,本事务所对此行业审计有较多经验;第二就是对于新客户的开拓大多为第三产业,这方面A会计师事务所会对于新客户的社会信誉及管理层的诚信等进行考量,对于新客服的主营业务进行大致了解违法违规者不予承接,再就是该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是否遵行会计准则编制。在经过全方位核实确认后,确定符合审计质量控制程序予以签订业务约定书及相关细则条例问题。

(二)审计业务准备阶段

在审计业务准备阶段A会计师事务所会实时关注国家最新相关政策调整审计计划。然后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性质、所属行业和经营规模;评估被审计单位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查看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如果是老客户就查看事务所留存的审计底稿,对于新客户需要被审计单位提供以前年度审计资料);实地考察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其内部控制情况和被审计单位关联方和交易情况等等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舞弊风险。

确定被审计单位符合审计工作要求后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再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事项组成审计项目组,在审计实施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递送审计通知书。如遇特殊情况,在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A会计师事务所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

(三)审计业务执行阶段

对于审计质量控制的业务执行方面A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上与行业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所采用的步骤大同小异,同样是采用了三级复核制度。事务所收到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各个财务报表以及上年度审计报告,由项目经理下发到项目组各个成员进行工作底稿的编制,期间整理工作底稿期间核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出现问题需要向被审计单位予以求证。之后项目组成员将编制好的工作底稿交予项目经理进行一级审核,确认无误签字后交予部门负责人进行二级审核,在对于审计程序、执行情况和审计结果在审计工作底稿中的记录认真进行核对确认后,对于前期步骤未顾及到的部分加以补充,确定无误签字后交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进行三级复核主要针对审计中重要事宜予以检查调整,最后在确定无误签字后出具相关审计报告。

二A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承接阶段的问题

A会计师事务所,缺乏对自身能力的正确性认识。在承接业务过程中,張瑛认为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建立起了一个谨慎的客户关系,但是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自身是否具备承接业务的能力,这样就会导致不能深入的了解项目实际情况,或项目人手不足,严重影响到审计的工作效率,难以把控审计工作的质量。

对于长期审计业务合作的各个老客户辽宁省实验中学退休教师高考补习学校、沈阳市和平区晟轩教育培训中心、沈阳德泉仪器销售有限公司等等,因为从很早就与事务所有了业务往来。以往年度的审计报告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较为齐全,并且事务所对于被审计单位的主营业务较为了解,同时被审计单位近期经营活动大多时候不会有较大变化。所以A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业务时并没有对这些老客户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详细的调查,只是根据被审计单位以往提供的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解。而这所带的就是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风险提高和降低事务所审计质量。

(二)审计业务执行阶段的问题

A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执行过程中,核心制度为三级复核制度。但由于中平会计师事务所规模限制,注册会计师只有10位。而从业人员只有6位,并且大部分注册会计师还兼顾其他职能。而事务所总人数50人,但事务所每个月都会接到近百笔的审计业务在行业旺季时更是会多出4、50笔的数量,相较于大量的审计业务使得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尽力而为也无法做到方方面面的细致复核,这也给中平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带来风险。不过中平会计师事务所除了在注册会计师上受条件所限在项目经理和部门负责人有着严格制度,但尽管如此事务所规模的限制始终是个难以跨过的坎。

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审计项目组成员也需要大量人手,而这部分工作项目经理、部门负责人和注册会计师作为审核人员不能参与整理工作中。所以这部分人才需要从外部汲取大部分是社会应聘人员或者是应届毕业生,尽管是通过专业的笔试和面试,挑选其中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但是经验不足和其中持证人员过少,大部门单位职员并不是本专业人员,很多工作人员早期是其他行业转型而来,相关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匮乏。并且行业内人员来去相较其他行业比较自由,大多事务所内人员变动较大。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之时自身要求就无法得到保证了,这也会给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带来潜在的风险。而繁多的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只有两个人来进行,难免发生纰漏给审计质量控制带来风险。

(三) 外部因素

自我国实行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后,民间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疯狂涌现且不断在增长,近年来市场不断饱和,行内竞争激烈。同时对于审计注册会计师的监督部门众多,各部门间职能相互交错,错综复杂的监督体制无法对注册会计师做到细致监督,松懈的监督环境,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工作效率同样不高。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市场审计和周围监管环境也会对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带来影响。我国现有的注册会计师监管部门非常多,各监管部门之间职责交错,很难做到有效的监督,注册会计师监管工作效率不高。

三、A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存在风险防范建议

(一)完善业务承接程序

对外业务承接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完善业务承接的程序能够有效地防范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风险。第一针对老客户方面,这些老客户都是事务所的优质资源,其提供的审计项目同样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优质项目资源。长期的合作使会计师事务所对老客户的审查松懈,不能准确地关注到老客户的变化,事务所在承接业务时也是客户主动来接洽为主,并没有建立完备的资料库。所以A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起完备的资料库,对老客户的质量档次进行分门别类,并且定期对老客户进行跟踪回访,确保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业务时保持对被审计单位信息掌握的时效性。同时由于老客户与会计师事务所长期合作,部门主任与被审计单位少不了密切接触。为了避免部门负责人与被审计单位接触过于密切,这需要事务所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

(二)加强业务执行力度

A会计师事务所需要严格执行核心审计制度三级复核制度,三级复核制度严格执行的必要性,不能使三级复核流于表面,只是走走过场。而A会计师事务所目前业务执行力方面的制约在于人事安排,注册会计师的稀少和编制工作底稿的审计人员的专业性都是制约A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三级复核制度的主要因素。主要能够招聘更多的注册会计师,尽管这不是很容易辦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后的注册会计师只会越来越多。所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数量,能够确保三级复核的执行效率。对于编制工作底稿的审计人员专业性,需要事务所加强对外招聘的考核力度,接受专业性较高的审计人才,能够有效的降低审计质量控制的风险。

对于A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审计人员质量也决定着审计质量,所以严格地职员管理是必要的。首先是针对事务所人员流动较大方面,有以下几点提议:第一在事务所总体人力战略要求下,严格把控好人才招聘、员工入职的第一道关口,避免事务所内人员良莠不齐。较为优异的人文环境能够降低人员的离职率,人员稳定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第二就是需要建立良好的事务所的企业文化,并有效贯彻而不是空喊口号。一味的给员工画大饼会严重打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加大员工的离职率,只有对员工福利施予事务所发展等同的重视,这样才能使员工对事务所产生归属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也同样能够提高审计质量。

(三)提高行业竞争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审计愈发重要的社会地位也使这个行业呈井喷式增长。愈发激烈地行业竞争是必不可少。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事务所才能迸发出勃勃生机。审计行业对于法律法规的依赖性极强,所以事务所对于法律法规更新的把握能够使事务所对于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风险有效防范。同时在事务所的行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后,其社会声望也不断提高,这使事务所在接受审计委托时能够更加占据主动地位,更加能够保住事务所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独立性从而提高事务所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费雪. 1720:南海泡沫往事[N].中国经营报,2015-03-23(E06)

[2]朱顺熠. 浅议审计模式的发展[J].纳税,2018(18):173-174

[3] 陈维亮. “审计”起源与词义杂考[J].文史杂志,2018(04):107-109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张靖晗  2000年6月21日女  汉族  吉林省吉林市  会计

第二作者:张祖豪,2001年11月16日,海南省乐东县,会计专业

作者:张靖晗 张祖豪

资产负债表审计质量论文 篇3:

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

【摘 要】本文以地级市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为例,提出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确定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重点,将资产负债表健康性评价标准分为显性标准和隐性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细化审计内容。对显性标准下的审计内容开展合规性审计和审计调查,对隐性标准下的审计内容开展绩效审计,最后综合对资产负债表的健康性进行评价。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风险导向;绩效审计

一、人民银行研究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概况

2008年金融危机后,资产负债表的健康性越来越受到高度的关注,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也逐渐成为央行内审工作的重要内容。2000年,人民银行首次提出要探索开展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以来,各级人民银行分别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2014年,济南分行围绕真实性、公允性、安全性、稳健性四个方面,对辖内某地市级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行全表分析,审计主要采用审计、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审计人员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时间趋势、结构变化分析,参考被审计单位辖区近三年经济发展相关数据探寻影响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改进措施,提高了其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同年,深圳中心支行树立风险导向和绩效审计的理念,将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做成内控、合规、风险导向、绩效审计的合集,从真实性、公允性、安全性、稳健性和绩效性五个方面分别评价资产负债表各组成项目的健康性,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二、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探索

各级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探索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启发了我们研究的思路。我们认为,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并没有统一的模板,人民银行总行、各分支机构关注的资产负债表内容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如总行关注的重点可能是外汇储备占款、中央银行票据等内容,分支机构关注的重点可能是再贷款、再贴现等内容。因此,应该结合实际,找寻一条适合本单位自身情况的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道路。

(一)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重点

我们可以依托风险导向理念作为选择资产负债表健康性评价重点内容的方法。首先,选出审计期内有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的科目进行汇总。然后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内审部门风险评估工作试行办法》对所有科目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各科目可能发生的风险、风险影响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计算出风险矩阵数值,然后结合该科目内容是否为全行重点、热点和难点、行领导是否关注等内容,最终综合评价该科目是否属于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重点内容。以地市级人民银行为例,经风险评估(过程略),该资产负债表审计重点主要涉及金融机构贷款、再贴现、固定资产、发行基金往来、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缴财政存款、经理国库款项、暂收款项和收益。

(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标准

1.显性标准。

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以来,人民银行总行广泛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从改善央行治理的角度出发,围绕会计标准、资产、负债、财务实力、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真实”“公允”“安全”“稳健”和“透明”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标准。“真实”指资产负债表应当真实反映央行资产负债状况,报表数据准确可靠;“公允”指报表应合理反映资产负债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的现实状况,上述二者共同构成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基本前提;“安全”关注的是资产负债的质量问题,是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核心;“稳健”则关注央行的财务实力问题,涉及盈利能力、利润分配和亏损弥补政策;“透明”是对央行资产负债表信息披露的要求,是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保障和约束机制。

以某地级市为例,由于地市级人民银行并无披露资产负债表的法定义务,因此,“透明”并非地市级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必要评价标准。分析可得某地市级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评价内容及显性评价标准(见表1)。

2.隐性标准。

考虑到人民银行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开展金融服务的法定义务,因此,要考虑执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影响。“有效性”是衡量报表具体项目的政策效应和管理效果情况。

我们认为,报表具体项目的政策效应和管理效果情况,即“有效性”最终还是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健康性上。例如审计发现,某地市级人民银行再贴现使用效率较低。2012年至2014年,只有2012年的2月、3月、4月、8月、9月和10月使用效率较高,其他月份使用效率较低。特别是,2014年9月至12月,再贴现限额使用率平均为19.19%,远远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货币信贷管理处关于转发〈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关于完善再贴现管理有效发挥支农支小作用的通知〉的通知》中“再贴现限额使用率原则上应达到95%以上”的规定。此类问题是绩效性问题,是解决“好不好”和“能不能更好”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再贴现政策效果发挥的更好,就应该体现在“再贴现限额使用效率更高”上面,以此影响资产负债表的是再贴现的发生额将发生变化,再贴现的真实性、公允性、安全性和稳健性也相应有所变化。再以金融机构贷款中的支农再贷款举例来说,审计发现支农再贷款期限配置不合理,低于农业生产周期。审计期内,发放的支农再贷款共有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7个月和12个月等8种期限(因实际发放支农再贷款存在非整月期限情况,如20天,57天等,此处以整数月进行归类),其中3个月以下期限占比达55.23%。支农再贷款期限短与农业生产周期长的要求不匹配。假如支农再贷款的政策效果发挥得更好,就应该体现在“支农再贷款期限配置更加合理,于农业生产周期更加匹配”上。也就是说,应发放时间更长、周期更合理的支农再贷款。以此影响资产负债表的是支农再贷款发生额将发生变化,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安全性和稳健性也将有所变化。

但也需注意的是,由于绩效性问题难有统一的标准。虽然“有效性”最终体现在“真实”“公允”“安全”和“稳健”上,但审计实践中却难以量化。但可以探讨的是,量化的标准可以人为设定,如设定分支机构的相关业务绩效的平均值或中位值作为标准,从“真实”“公允”“安全”和“稳健”显性标准上评价资产负债表的健康性。也就是说,在绩效评价标准能够确定的情况下,隐性标准可以转化为显性标准(见表2)。在没有确定标准的情况下,隐性标准下的绩效评价可以在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报告中进行单独分析。

(三)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思路和审计流程

结合上述探索结果,我们将探索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审计的思路归纳为:融合多种审计理念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见表3):

即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确定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重点,将资产负债表健康性评价标准分为显性标准和隐性标准,根据不同标准细化两种标准下的审计内容。对显性标准下的审计内容开展合规性审计和审计调查,对隐性标准下的审计内容开展绩效审计,最后综合对资产负债表的健康性进行评价。具体的审计流程见图1。

三、优势和不足分析

(一)优势分析

1.风险导向确认审计重点,提高了审计效率。审计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内部审计不可能对资产负债表所有内容进行全面审计。况且并非资产负债表所有项目都是重要的,这一点在地市级人民银行尤为突出。真正重要的事项是那些对资产负债表健康性有较大影响的项目。风险导向审计引导审计资源投向资产负债表健康性中风险最大的领域,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效率。

2.多种审计理念相结合,提升了审计效果。用风险导向的观念和方法确定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审计重点,以合规性审计和审计调查的方式开展对资产负债表显性标准评价,以绩效审计思路评价资产负债表隐性评价标准,最终综合评价资产负债表的健康性,多种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的结合运用,发挥了多种审计理念和方法的优势,整体上促进了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效果的提升。

3.确认和咨询职能的充分发挥,提升了内审价值。一方面要用合规性的方法审计资产负债表显性标准下各项目的真实性、安全性、稳健性,考察审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合法合规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确认职能;另一方面,用绩效审计和审计调查的方式,查找货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等绩效方面的问题,分析和评价资产负债表隐性标准下的健康性,并提出相关建议,充分地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功能。

(二)不足分析

1.没有设计指标量化评价。风险评估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过程,因此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不可取代。本文在确定初评重点关注事项以及审计重点的时候,并没有构建相关模型进行量化,没有明确具体的确定方法。这需要审计人员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概率风险评价法、主观赋值法等方法确定。

2.未评价会计制度对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影响。本文在讨论资产负债表健康性显性标准的时候,未对不同会计制度下资产的公允性做进一步探索。也就是说,在不同的会计准则下,采用历史成本还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资产公允性评价时,是否计提减值准备等等,此类影响资产负债表的健康性的相关问题本文未做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司“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课题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J].中国金融,2012,(9):56-58.

[2]仇瑾.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初探[J].当代经济,2014,(15):142-144.

[3]朱剑飞.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2,(11):39-42.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宿迁市中心支行)

作者:朱江

上一篇: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论文下一篇:立体构成与公共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