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论文

2022-04-28

【摘要】新媒体已经成为公民行使政治参与权利的新兴渠道,但同时公民在利用新媒体实现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政府信息反馈长效机制不健全、公民非理性参与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等。这需要政府建立信息反馈的长效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依靠系统的教育,对公民利用新媒体进行政治参与的实践加以科学引导。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论文 篇1:

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手机媒体、网络、微信、微博、数字书刊等成为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重要载体。新媒体的发展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机遇,又给传统教育带来压力和挑战,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主要研究了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以期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体异军突起,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发展,成为当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媒体也会加快社会不良风气的传播,侵蚀当下大学生的思想,给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压力和挑战。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主要途径。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具有现实意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首先,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机媒体、网络、社交平台等形成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例如网络搜索、手机微博、微信等客户端,这些新媒体扩大的信息传播的覆盖面,为学生自主获取学习知识、社会新闻、就业信息等提供良好的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获取新鲜的教育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次,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一般局限于教学课堂、讲座、课外实践活动等,尽管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教育活动易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长期以来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软件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还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最后,新媒体拉近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距离,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以手机媒体为例,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高达5.57亿,其中主要为学生群体,90%以上的学生习惯利用微平台获取时政热点等信息,这表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间接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诉求。并且新媒体创造的虚拟平台为教育者和学生的交流创造了相对平等、开放的、良好的平台,缓和大学生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无空间、无时间限制的信息传播造成信息的良莠不齐,大学生群体本身存在意志力薄弱,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的状态,无形中易受到消极、不良思想的影响,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思想发展的重要地位。其次,与传统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活动不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甚至能够超出学校教育,随着大学生思想发展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减弱,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冲击和挑战。最后,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体素养更高的要求,冲击了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综合素质,促使教育者迎接新媒体的挑战,并加强对新媒体的研究和利用,增加思想引领和教育的主动权。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呈现出新特点,因此,教育者应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取信息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平等的、互动的状态,而不是一方被动接受的教育状况,教育者要注重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层面的交流与沟通,这也是“人文关怀”理念的重要体现,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感受到对学生的深切关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注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而教育者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新媒体能够克服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是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将手机媒体、网络、社交软件等主要媒介和载体作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具和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运用新媒体工具和谐的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增加教育的影响力和途径方法。首先,运用新媒体了解和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地预防大学生思想发生偏差,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指导和教育。其次,利用微博、微信、QQ等媒体平台传播积极的、正能量的、先进的思想观念和信息,使学生受到先进思想的净化和影响,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受到消极信息的侵蚀,重新树立教育的引导地位。

3、提升教育者的媒体素养

对教育者媒体素养的提升可以按照知识普及、意识素养和实践培养的顺序,不断强化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使高校政工干部、教师团队等基本掌握新媒体环境下不同媒介的使用方法和原则,并能够深入理解新媒体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渠道,组成研究小组共同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和方法。重点培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教育者自身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具有坚决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意志力,能够及时、敏锐地观察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变化,并从中找出原因和解决思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依据。

4、善新媒体校园文化

高校借助手机媒体平台可以展开各种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在不同主题文化活动中营造出相应的校园氛围,积极营造具有正能量、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思想的主导地位。例如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各项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红色主题”、“爱国主义”等不同主题的微博创意大赛或微博互动,也可以运用网上支持投票、网上点评、微栏目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也是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的重要方法,潜移默化中实现校园文化与新媒体的完美结合,引导大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形成健康的思想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结束语

将新媒体运用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缩短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运用有效地延伸了教育效果,扩大了积极、正能量教育信息的传播,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拉近教育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总之,新媒体的运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新媒体的特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完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汪馨兰, 戴钢书. 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 2013,02:78-80.

[2] 朱 宇, 邱增凯, 叶 鑫. 新媒体视域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 中国报业, 2013,04:139-140.

[3] 王 庚.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4,08:84-87.

[4] 潘 清.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分析——评《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02:123.

作者:俞昊波

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论文 篇2:

新媒体下公民政治参与的问题反思与对策建议

【摘要】新媒体已经成为公民行使政治参与权利的新兴渠道,但同时公民在利用新媒体实现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政府信息反馈长效机制不健全、公民非理性参与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等。这需要政府建立信息反馈的长效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依靠系统的教育,对公民利用新媒体进行政治参与的实践加以科学引导。

【关键词】公民 新媒体 政治参与

新媒体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接收以及利用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政治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媒体的虚拟性、隐蔽性、实时性、开放性等特点充分地保障了网民政治参与过程中的隐私安全,各大新媒体平台也通过议程设置等技术手段,使网民更多地接触到了政治议题。

新媒体已经成为公民行使政治参与权利的新兴渠道,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决策的水平,更好地依靠群众的智慧提升治国理政的效率。但同时公民在利用新媒体实现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政府信息反馈长效机制不健全、公民非理性参与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等。需对公民利用新媒体进行政治参与的实践加强正确引导,从而保证公民政治参与权利的实现,构建有序的新媒体政治环境。
公民利用新媒体实现政治参与中出现的问题

公民利用新媒体进行政治参与的长效反馈机制尚不健全。公民利用新媒体这一政治参与平台主要是看重新媒体的互动性与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是要传递给政府和社会自己的主张,希望迅速得到政府的重视与反馈,实现与主管部门的信息互动,变单向话语传输为双向度的上意下达与下情上传,共同为公共决策贡献力量。但目前来看,政府对公民政治参与的长效反馈机制仍待完善。一些部门对新媒体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利用率不高,政务新媒体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职能。政务信息的公开“不痛不痒”,对公民的政治诉求关注不够,反馈不及时。另外,一些地方部门对新媒体政治参与存在恐惧心理,在新媒体政治互动方面态度不够积极。

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政治参与中,话语权分布不均衡,公民政治参与范围还需扩大。以新浪微博为例,明星、“大V”、知名权威新闻媒体等掌握着一定的政治话语权,普通网民尽管具有政治表达的权利,但是由于受众基础小,影响力薄弱,因此话语传递的范围具有局限性,造成公民政治参与成效要远低于知名新媒体话语主体。在不均衡的话语权分布之下,公民的政治参与话语容易被新媒体巨大的信息洪流所淹没,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即公民的政治参与话语因得不到广泛的认同而逐渐减弱,被迫趋于主流话语的下位,这对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而言是一种伤害,抑制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法制不健全加速了政治参与的无序化。由于新媒体兴起的时间尚短,加之市场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多重矛盾的交织对我国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由于公民政治参与的法制保障不健全,致使一些非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不断出现,甚至出现非法政治参与问题。特别是在新媒体突发舆情危机的应对中,法治的力量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对部分非理性新媒体行为的管制甚至遭遇司法空白,致使一部分不负责任的政治言论、网络政治谣言等扰乱了政治话语秩序,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产生威胁,进一步加大了政治话语引导的困难性。

公民政治参与的公共理性不够。网民数量的迅速递增也加速了网民结构的多元化。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网民绝大多数是高学历群体,但当前网民群体中包含了更广泛的人群,新媒体准入门槛的降低,使不同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的人纷纷进入。这一方面体现出了我国公共服务的公平性,但同时也造成了新媒体政治参与质量的良莠不齐。部分公民将新媒体政治参与视为发泄情绪、挑起事端、戏谑取乐的渠道,在分析问题时容易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些网民还存在“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热衷于传播谣言,乐于看见非理性政治言论集结,导致“键盘侠”大行其道,扰乱了新媒体政治参与的理性秩序。
对公民利用新媒体进行政治参与的引导对策

建立长效反馈机制。一是要扩大政务信息的公开力度。进一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消解公民对政治信息的误解,使政治谣言不攻自破。政府部门要将微博、微信等受众基础庞大的新媒体平台充分、高效地利用起来。建立公民政治参与反馈的多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提升政治参与信息服务意识。二是要设立公民政治参与信息反馈的专职人才队伍。各部门要培育一批掌握先进新媒体技术、信息传播理论扎实、具有一定政治素养和应变能力的人才,集中精力專职从事公民政治参与信息的收集、分析、上报与反馈工作。三是创新公民政治参与回应的方式。新媒体信息发布会、在线答疑、谣言澄清、微博访谈、公众服务号等应全面铺开服务,在公民政治参与的反馈方面要做到及时、快速、高效、准确,充分满足公民的政治参与需求。

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努力实现话语权平衡。一是新媒体平台应摒弃“娱乐至上”的观念,使过度的明星、名人效应得到抑制和理性引导,改变知名人物垄断主流话语权的现状,开辟更加自由和广阔的政治参与互动平台,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专属空间。二是新媒体要加强政治参与话语流的引领,通过理性政治信息的推送,帮助理性政治言论形成主导话语权,进一步扩大理性政治参与的影响力。使公民的政治参与形成主流力量,提升公民的话语地位。三是要利用新媒体政治专题的设计,培育理性的政治话语,营造公民政治参与的民主网络环境。例如在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峰会”等重大政治活动中,新媒体的相关政治专题互动设计要及时、全面、活跃、创新,“不断更新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范围,促进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提升。

完善公民利用新媒体进行政治参与的法律体系。一是以保护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为核心理念,对各大新媒体平台以及政府部门关于公民正当政治言论的限制作出惩处规定,使新媒体与政府部门的职能责任得到法律界定。二是要对公民非理性的政治言论、违法违规制造政治谣言、制造社会恐慌等行为进行法律情节的认定,根据当前公民政治参与的现象加强补充性立法与前瞻性立法,有效抑制公民非理性政治参与的扩大化。三是要加强新媒体运行的整体性法治建设,树立新媒体法治方面公信力,“完善与实体法相配套的程序法”,避免因“亡羊补牢”式立法而付出沉重的政治代价。

开展公民政治参与权责意識和理论知识教育,引导公民理性开展政治参与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因此,为避免陷入被动解释等舆情危机,必须要从教育入手,从源头上对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加强引导。一是要发展学校教育。将新媒体公民政治参与纳入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利用学校的系统教育优势形成科学、完整的公民新媒体政治素养教育体系。二是加强媒体教育。新媒体应主动承担起教育责任,通过教育专题的推送和言论的引领,增强公民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公民的政治责任意识和社会伦理道德意识,培育公民的理性政治参与能力。从而真正将新媒体这一政治参与平台利用好,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作者分别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新疆各民族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BKS11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王莉:《互联网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年第5期。

②金毅、许鸿艳:《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基础及其夯实路径》,《理论导刊》,2016年第4期。

③《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责编/温祖俊 美编/杨玲玲

作者:汤先萍 穆艳杰

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论文 篇3:

新时代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特点及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珠海市金湾区2020-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编号:202056)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已经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随着新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方位发展,增强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大学生借助许许多多应运而生的自媒体平台,获取政治新闻与咨询的途径越来越广泛,并逐渐成为社会上政治参与的一支重要力量,日益受到党中央及国家的重视。此外,高校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及道德素养,对于国际国内新闻时事的获取途径广泛、信息及时,拥有较为自由的时间进行政治参与。因此,在这种自身优势的影响下,大学生在政治参与上也凸显出个性化的特征。本课题将聚焦新时代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特点,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政治参与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并以此为导向,提出新时代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完善路径,从而在确保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权力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这支青春力量,丰富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源泉,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特点分析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

1.新时代

本课题所涉及的“新时代”这一概念来源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新时代”作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名词,即使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历史贡献的集中总结概括,同时也是继往开来,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我国的发展既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同时也要经受住来自国际国内的种种挑战。新时代,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民参与政治的意识也越来越浓厚,同时在社会矛盾发生变化的历史时期,人民渴望通过发挥《宪法》所赋予的政治参与的权力,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在诸多力量当中,本课题所涉及的高校大学生作为一直都不曾被忽视的重要部分,也受到了全国的关注。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大学生凭借其较高的文化知识与道德素养,通过各种手段来了解世界,他们血液中所流淌的对自由和民主的渴望,都将成为未来祖国建设的中流砥柱。因此,新时代需要社会的每一个力量的积极参与,在不断提升自身的同时,积极地建言献策,为把中国早日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力量,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中华民族共同提升政治参与的素养,正确行使政治参与的权力。

2.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同“参与政治”的含义相同,一般是指自下而上影响政府重大决策的政治参与行为活动,影响国家政策制定和执行,以及对政治事件的看法及行动,包括通过媒体、论坛等表达个人的意愿和言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无论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是在我国《宪法》的诸多条例中,都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公民政治参与权力的重视与保护,从各个方面有序地拓展公民参与政治的机会,同时也有效地保障了公民在政治生活当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现代国际政治理论研究中普遍认为,一个国家的自由和民主程度,受到国家允许公民政治参与的权限和范围。如果一个国家不允许公民依法享有有序的政治生活,几乎可以判断此国家的强权与专制,不仅不利于国家未来的发展,同时也极易引起社会的动荡与不安。由此可见,国家公民政治参与不仅影响了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3.大学生政治参与

针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这一课题的研究,近年来虽然广受关注,但是却缺少较为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主要集中在针对某一大学生特定人群或者某一区域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但是根据相关课题的研究,可以得出:大学生由于群体广泛、个性化较强,所以在政治参与当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且随着目前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大学生都对于政治参与感兴趣,由于当前社会高校学生的压力也不断增大,无论是考研、就业、人生规划等诸多问题接踵而至,都使得大学生很少有精力进行政治参与。这些资源上的矛盾与日俱增的社会压力,也成为高校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阻力,加之高校思政课开设质量的良莠不齐,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或者由于缺少对正确形式政治权利的了解,走上极端和错误的道路,这些都是值得社会及学术界深思的现实问题之一。

(二)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性

1.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新时代,作为高校除了要不断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之外,也应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未来无论这些莘莘学子毕业后走上社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都会有机会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当中。通过在校思政课的教育以及政治参与的实践,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一方面,让他们了解如果在适当的范围内履行自己政治参与的权力,扩展这一范畴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增强高校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从而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创造贡献,让自己在社会上发光发热。

2.真正丰富高校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当前高校大学的校园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还有许多课余时间能够用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类学生会组织和社团。如今高校中的一些社团一般局限于兴趣特长、文艺艺术等项目,对于如何有效指导大学生合理地参与政治并不涉及。因此,通过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够合理地利用在校的时间与空间,从而丰富自身的生活。政治生活需要參与者具有较强的政治素养,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性和理性,如果想要在政治生活中提出权威意见,还应具备较为丰厚的理论知识,这样才不至于说“外行话”,做“外行事”。在这些诸多优势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也可以不断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具有正能量。

3.切实增强高校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祖国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政治生活中的声音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因此,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够彰显出他们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通过参与政治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理论的观点,提出符合实际的对策建议,尤其在选举中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二是对自己成长的责任。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一股青春力量,需要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紧紧相连,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不再依赖于家长给自己出主意,而是自己可以更加周全的思考问题,决定自己的未来,并可以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公民。

二、调查研究

(一)调查准备

为进一步进行本课题的论证,较为科学客观的总结得出新时代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特点,特通过调查问卷及个案访谈的方法,调查统计珠海市金湾区5所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和呈现出的特点,从而为课题深入研究提供资料支持。

(二)调查实施

本次调查选取了珠海市金湾区5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学生群体包含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家乡,采取以微信小程序、问卷星及随机访问等不同形式,共发布了问卷3000份,回收2741份,回收率为91.4%。问卷主要包括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模式、参与频率、参与途径等。本次问卷共设置9道单选题,其中第3、5、9题与本课题所研究的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特点具有较为紧密的关系。

(三)调查结果

针对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3、5、9题的调查结果可以得知,一是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对于政治参与并不感兴趣,也认为政治参与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没有关系。因此,对于政治参与表现出漠视和忽视的态度。二是许多大学生关注的时政新闻以及政治参与并不具有广泛性,而是对与自己切身利益,尤其是所在地域相关的元素更为关注。三是部分学生对于政治参与的实际作用并不清楚,认为参与政治并不能带来任何的实际效用,仅仅是社会实践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三、新时代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特点

(一)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矛盾性

通过调查研究,能够发现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激情与冷漠交融、理性与盲目同在、常态与非常态化并存、参政意识强与参政能力低”等矛盾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对于参与政治生活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国家政治与自己目前的学习阶段没有任何关系;此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政治参与中存在非理性的情绪和特征,这就造成了他们经常微博、贴吧等一些网络平台上,针对某些政治观念进行偏激的评论,或者在行使自己的政治参与权力时,没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仅对于自身的发展产生的错误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良好生态的形成。因此,改进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必须面对和解决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这一矛盾性。

(二)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地域性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高校位于珠海市金湾区,随着港续澳大桥的建成通车,珠海与香港澳门的联系更加便捷和紧密。因此,由于这一位置的地域性,大学生们对于离自己距离较近的新闻时事十分感兴趣,其中就涉及到前段时间香港所经历“修例风波”,这些涉及政治引发的局部形式的动荡也为当地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风险与挑战。尤其在境外敌对势力的扶持下,许多错误的言论也在某些平台上进行了传播,大学生也有机会了解和接触到。因此,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地域性给其政治参与空间所带来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尤其是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为改进大学生们政治参与创造条件,同时借助思政课深入帮助大学生们消除地域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对症下药的解决问题。

(三)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务性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所表现出来的较强实务性。目前高校传统的思政课教育以及涉及政治参与的部分课外活动,导致了部分学生对于部分政治参与常识缺乏理论性的掌握,对于思政课程体系不清楚;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对教学实务性并不重视,且推进互动性的方式较为单一,或者部分教师由于年龄和精力的影响,没有办法集中精力来提升思政课堂的趣味性及获得感。因此,他们满足于上网下载部分课件和微课资源,或者在教学任务时间紧、任务重的时候,仍旧采用传统的枯燥讲授,既不结合时政,同时也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归根结底,目前高校缺乏对学生政治参与的“实务”知识的传授以及平台的搭建,针对这两方面,高校应不断加强投入,促使学生由“讲政治”向“懂政治”进而向“参与政治”发展。

四、新时代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完善路径与建议

(一)积极发挥学生主体性,消除政治参与矛盾性

首先,无论是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还是大学生政治参与活动中,应始终积极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优势,正视矛盾性这一特征。世事万物正是在矛盾中得以发展,因此学生应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时代职责,通过安排学生自主政治参与,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参与体验,并积极地进行指导,在课堂或者活动中通过互动式的交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对于某些政策、政治生活元素的看法,有效地将时代特性与教育内容相结合;其次,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较多的空间,尊重学生的观念和想法,以一种博采众长的心态,形成一种思辨和矛盾交锋的积极状态,让理越辩越明。教师可以贴近青年群体,时刻保持时代敏感度,体验大学生们喜爱的政治参与方式,然后并

寻找恰当的机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帮助学生消除某些不良因素的干扰,经常性地给学生“打预防针”,防微杜渐,从而消除这种矛盾性对于高校学生政治参与的消极影响。

(二)广泛融合社会多元化,平衡政治参与地域性

學生对于与自己所处地域政治新闻所关注的心理是可以被理解的,因此,首先教师应该对于这种地域性给予充分的理解,不能“一刀切”的进行评价和偏激处理。而是要广泛融合社会多元化的特征,积极正面地进行政治参与指导。当前网络信息处于技术爆炸阶段,经常某些政治新闻事件会在短时间内进行更新,而高校大学生所产生的地域性的信息筛选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缓政治参与的敏感度。此时,教师应积极发掘社会多元化的新闻热点,帮助学生进行政治参与的平衡,从而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例如近期网络上所实施的整治“饭圈”的“清朗行动”,看似是对文艺队伍的集中检阅,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政治信号。所以,教师可以将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相结合,联系当今时代一些失德艺人的堕落史,以案例分析为实践活动,总结出影响和导致某些艺人一步步走向黑暗深渊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对于政治素养的提升,对于自己未来职业规划和政治参与意识提供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密切联系时政关注点,激活政治参与实务性

针对调研中表现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务性,作为高校尤其是思政教育队伍,需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一方面,要提升教师对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尤其在课程备课、课堂导入等阶段,匠心独运的创新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式,通过联系当前较为火热的时政关注点,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度,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兴趣,在这种情绪和氛围的影响下,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产生较为清晰的课堂目标,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能夠紧密地跟随教师的思路,根据教学设计的方案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目标更具灵活性,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教学内容更具灵活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广泛参与主体地位的凸显,适当的改变自己讲授过程的方式与内容,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需要以政治参与实务性为最终目的,让学生切身体会政治参与国家和民族命运前途之间的联系,深刻领会自身如何理性地开展政治参与,让学生在反思中成为教学的主人,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关注,激发学生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五、结语

本课题聚焦新时代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特点,详细分析了大学生政治参与中所体现出的矛盾性、地域性与实务性这三种特征,并根据这三种特点提出了新时代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完善路径,从而在确保新时代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政治参与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合理的渠道,在适当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政治话语权,真正履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汪晓寿,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78.8.

[2][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

[3]王邦佐,孙关宏,王沪宁等主编.新政治学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杨光斌.让民主归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陶东明,王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共党史研究,2016(10):5-11.

[7] 习近平.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0(12):7.

[8] 孙晓春.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琐议[J].人民论坛.2018(8).

[9] 娄淑华,杨勇.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核心要素、关键变量及培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2).

作者:严玥

上一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论文下一篇:企业成本管理重要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