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探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进入了追求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突出选择性,多样化、个性化地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高层次、高质量的均衡发展。特色学校建设正是教育均衡发展以及教育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而特色学校建设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是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校文化建设探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校文化建设探究论文 篇1:

农村中小学校文化建设探究

摘 要: 农村中小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已持续多年的话题。但是许多农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校文化建设认识不足、理解片面、忽视内涵;缺乏规划、缺乏方案、缺乏恒心。开展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教育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在理论层面上的探究并予以指导,需要学校在行动层面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中小学 学校文化 实施策略 建设方案

学校文化建设仍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很多学校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活动可谓热情高涨,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大学教授进行策划、包装。然而,在这“热火朝天”的追逐中,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使学校文化建设“误入歧途”或者“走火入魔”。当前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解决这些问题?笔者通过近期调研,谈谈自己的认识并提出建议。

一、充分认识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模糊,目的不明。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些中小学对建设学校文化的认识模糊,目的不明。主要表现为:学校文化建设只是日常性应付,根据上级要求开展,千篇一律,内容僵化,缺乏个性,成为一种应付检查的摆设。此外,近几年来中小学布局调整,新建数量较多,硬件建设堪称一流,但软件建设特别是学校文化建设十分薄弱。如调查“作为校长,为什么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这一问题时,大部分校长的回答如出一辙:为使学校更有生气、更有影响、富有特色,办成名校。确切地说,不少中小学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缺乏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没有深层次地树立自觉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

2.概念不清,理解片面。

关于学校文化,目前在理论界还没有十分明确的界定。所以,一些中小学校长对其概念的理解更是模糊不清的,把学校文化简单化:认为学校文化就是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扶持一些兴趣小组或者社团组织,没有从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上去认识。还有的把学校文化纯物化,认为校园整洁、美观,设雕塑、搞绿化,就是学校文化建设,导致学校文化建设脱离了精神实质,成为一个华丽的空壳。

3.注重形式,趋向功利。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有些学校只是注重形式,趋向功利。如有的认为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设计校徽,确定校训、校歌,学生唱校歌,读校训,穿校服,就是学校文化。有的“走捷径”,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以尽快出“政绩”,传“美名”。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不少学校出于功利主义,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十分普遍。

4.缺少规划,缺乏恒心。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规划、有恒心。而当今不少学校喜欢赶时髦,今天觉得这个活动好,搬过来折腾一番;明天又看到那个活动不错,再搬过来折腾一番,不管文化建设与学校办学水平是否相匹配,出现了许多盲点和弱区,系统性不强,影响整体效果。再则,有些学校校长更换频繁,今天这位校长这样规划,明天换了校长又换一种规划,缺少整体设计、长远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工作策略,影响到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

5.缺乏研究,引领不力。

学校在文化建设上存在一系列问题,既有学校自身原因,又有外部原因。一方面是缺乏引领,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界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许多学校文化建设出现了学无榜样、无章可循的现象。另一方面,许多学校虽有建设学校文化的热情和愿望,但由于学校领导、教师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虽然非常努力,但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度、广度、科学性、结构性和系统性都十分薄弱,所做的工作只是星星点点,浅尝辄止,难以深入和持续。

二、深刻理解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要建设富有特色、富有生气的学校文化,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1.什么是學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全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活动积淀形成并通过人们的各种活动,表现和传承有关教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知识体系、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的有机体。

(1)学校文化构成

学校文化包括四个层面:第一是精神层面,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第二是制度层面,如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第三是行为(师生)层面,如师生的行为举止,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各种仪式活动;第四是物质层面,就是我们所说的校园建设,其中精神层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2)学校文化的功能

导向功能:学校是一种充满精神感召力的学习型和发展型的文化组织,是为学生未来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的天堂,是物质环境与心理、精神和谐统一的优质生活空间。学校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促使教师努力工作,把人生的奋斗目标、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内化为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凝聚功能:学校文化可以使学校的师生员工对学校产生一种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学校获得持续发展。

约束功能:学校文化具有无形的精神约束力,可在师生的心灵深处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形成一种行为规范制约广大师生的行为,从而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

激励功能: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具有无限精神驱动力,往往能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不但能使学生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化压力为动力,而且能使教师为实现自身价值和学校发展而积极工作、乐于奉献。

辐射功能: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它的功能不仅有利于学校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而且对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区别。

学校文化是学校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氛围、行为方式、活动形式等要素的总和,不同于校园文化,但包涵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主要空间范围,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的,以校园内部的环境和师生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从词义上讲,“校园”一词中包含的内容更多的是指一种空间维度内的区域或者一种场所,而“学校”更多指向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校园”只能说是“学校”的组成部分之一,“校园文化”只能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属概念。“校园文化”往往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的“学校实体式”的概念,“学校文化”则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动态变化和开放性。

3.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学校文化建设是指学校自主地、理性地对已有学校文化的总结概括、分析反思,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新目标引入新的文化要素,对已有学校文化进行改造和重组,从而在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学校的文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行为(师生)文化,这四方面相辅相成,只有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为学校树立完整的文化形象。

三、积极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学校文化建设是在各校校情的基础上开展的,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方法,但还是有一般规律可循的,主要有:

1.“文化润教”策略。

学校文化与如今的课改教研、校本课程、教师培训、安全教育、体艺教育、后勤管理、师德建设等工作不在同一层面上,而是蕴藏在这些工作中,并从这些工作的过程与成果中提炼出的结晶。因此,培育学校文化的关键是学校领导引导全校师生具有“文化润教”的强烈意识。“文化润教”就是要把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并转化为师生的行动,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在工作实施中始终把握精神激励、情境创设、行动到位、机制保证和发展性评价的基本思路,重视总结反思和提炼升华。在这种“文化润教”的引领下,全面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不断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2.师生参与策略。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某个校长或领导“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结果,广大教师和学生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

3.学习引领策略。

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以学习与科研为基础,通过学习、研修,掌握最前沿、最先进的教育思想,从而提升学校精神、办学品位和办学风格,把课程改革进程中的实际问题植入学校文化建设之中。

4.特色兴校策略。

真正的学校文化是基于学校的,必须是有学校特色的。我校都要重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把构建办学特色作为培育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

四、精心设计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多年实践。许多学校都经历了这样的三部曲:(1)学习、借鉴阶段;(2)探索、改进阶段;(3)规划、提高阶段。通过三部曲,对学校文化的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最后构建起比较完备的学校文化建设体系。其中,精心设计规划方案成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方案,明确目标、落实内容、强化措施、分解责任,确保学校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现将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附后,供参考。

五、结语

学校文化建设的形成,需要深刻的思考和长期的积淀。这种核心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凝聚,渗透于一个人的生命,伴随一生。如果学校文化建设总是在追求表面的、肤浅的物质形态化的学校文化建设,那么看似花团锦簇、热闹非凡的背后必定是苍白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校文化建设,确保学校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使农村中小学校创造出更辉煌而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肖远军博士.学校文化建设的反思与重构.

[2]兀殿强.学校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3]顾卫兵博客.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附:参考方案(框架)

××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校情分析):

二、指导思想:

三、总体目标:

四、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2)全员性原则。(3)过程性原则。(4)系统性原则。(5)开放性原则。(6)公平性原则。(7)发展性原则。(8)独特性原则……)

五、主要内容

學校文化建设从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师生)文化建设四方面具体构建。

1.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的哲学与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和行为的理念导向。从精神文化内隐层面一般可确立:办学宗旨、办学方略、办学目标(学校发展目标、教师成长目标、学生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教师誓词、学生誓词、核心价值观(学校观、管理观、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教学观、学习观);从精神文化外宣层面一般:以立面标语形式将上述内容展现在校园各处;以图腾物形式彰显学校精神文化(校标、校徽、校牌、校歌、校旗)。

2.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环境规划、标志设计、文化设施等,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和必要物质载体。一般可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开展“特色”装点校园行动,努力注入更多“新教育实验”和“创造教育”的元素,让校园环境更具视觉冲击力。

3.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我们“共同的约言”(陶行知语),围绕教代会、校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行政、党建、人事、教学、教研、德育、活动、安全、卫生、后勤等各方面,全面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实现有章可循。一般需要构建的制度体系: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行政工作制度、党务工作制度、人事工作制度、教学工作制度、教研工作制度、德育工作制度、学生活动制度、安全工作制度、卫生工作制度、后勤工作制度等。

4.行为(师生)文化建设

行为(师生)文化建设是学校传统及观念的认同在师生员工言行举止上的具体表现,是学校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公共关系的综合反映,可以从校园文化活动、现代公民素养培养、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入手考虑,努力为师生创造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学校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六、措施和步骤

1.学校文化建设的措施

学校文化建设的措施包含组建机构、分工负责、加强宣传、活动开展等诸多方面。特别是活动开展方面,如怎样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怎样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何加强师德教育,举办哪些校园文化活动,等等,作出详细部署。

2.学校文化建设的步骤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高”的思路谋划开展,应包括文本构建、宣传发动、具体实践、强化管理、总结提高等过程。

作者:邹福明

学校文化建设探究论文 篇2:

普通高中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究

摘 要:当前,我国教育进入了追求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突出选择性,多样化、个性化地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高层次、高质量的均衡发展。特色学校建设正是教育均衡发展以及教育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而特色学校建设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是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笔者从继承并创新学校文化传统、充分发挥校长的主导作用、调动全体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培育校本文化这几方面展开探究,以期为促进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出力。

关键词:普通高中;特色学校文化;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的多元化,以及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入实施,社会对学校多元办学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关注的重点转向学校内部,注重学校的特色发展。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文化,它能直接反映出学校的精神内核与教育风貌。[ 1]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说过:“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 2] 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将学校文化定义为“是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特色学校拥有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它不只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部环境、独特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以及优于其他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或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为凝聚在学校每一位师生身上的一种良好的气质、精神品质和思想行为,而只有这种内化到师生心里的文化力才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基。[ 3]

学校文化既包括学校物质环境,也包括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物质环境包括校园建筑、校园场地布置、校园活动仪式等,学生在不会“说话”的静态的校园物质形态里学习、活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道德教育;在升旗仪式、入团宣誓、运动会等学校活动仪式中,感受、学习并接受学校独特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学校的精神文化包括校风、班风、校训、人际关系等。学校的精神文化可以显性彰显,如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文字形态的直接表达;也可以隐性彰显,如在学校建筑、环境、标识等物体形态中表现或在各种规章制度中体现。[ 4]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次表现形式,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全部或大部分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学校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5] 建设特色学校文化,要让全体师生拥有健康的人格、积极的精神面貌、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要让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成为全体师生的普遍自觉,要让学校的教育信念融入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态度和教育教学行为中,要深入开展特色德育活动,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特色学校文化。

一、继承并创新学校的文化传统是普通高中特色文化建设的基础 一所学校的历史尤其是精神史,是学校文化培育取之不尽的重要源泉。每所学校都应该珍视自己的历史,一些有历史传承和积淀的学校更应该如此。[ 6] 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就是因为它创建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 7] 特色学校文化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是全体师生所共同认可的,并能够表现为师生的基本行为。建设特色学校文化需要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的逐渐积淀,需要地域特色的合理呈现,需要教育对象自身文化特色的适当展现。学校的历史文化是先辈们教育思想的沉淀、良好精神的展示,更是先辈们优秀人格魅力的展现,每所学校都有着自身丰厚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这意味着要对学校自身传统积极理解、认真发掘并合理培育,不断地积累、丰富和拓展,并在充分尊重这些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内涵,凝练精神,通过创新创造出学校的独特文化,成为学校无所不在的文化标识。如湖南省耒阳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我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高贵其精神,引爆其潜能”的教育思想,正是在继承“全员发展、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德能兼修,己物相融”的校训的基础上于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

二、充分发挥校长的引领作用是普通高中特色文化建设的主导

就学校而言,无论条件好坏,要成为一所好学校,需要一位好校长。陶行知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要先评论它的校长。”[ 8] 校长是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学校发展的领导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校长的教育思想、观念、性格、能力等都会影响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说,特色学校文化是校长个性特征的外显,体现着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因此,校长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并能够大胆地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践行;要有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丰厚的教育经验、出众的管理艺术等,能够从大局上掌握并指导学校文化建设;要对特色建设有正确的认识,有强烈的特色建设意识,积极为特色文化的培育创设良好的环境;要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品质,勇于创新。我校在校长的带领下,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首,整体推进,创新德育;狠抓队伍建设,分层实施、异步发展,提升育人素质,实现错位引领、异域发展;积极推进课改,夯实基础,发展个性,提高教学效率;积极推进教育科研,以研促教,提高教学质量。

三、调动全体师生的主体性是普通高中特色文化建设的关键 学校文化归根结底是要靠学校全体师生承继并创造的,离开了他们就无所谓文化了。因此,特色学校文化建设既要充分发挥校长的文化领导作用,也要发动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提升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同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以自己的人格去熔铸学生的人格,是以自己的心灵去熏陶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是这样凭借文化精神的力量来发挥伟大的影响。[ 9] 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必然充满高尚的精神气息,必然离不开广大人格高尚的教师。要培育特色学校文化就要调动全体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精神得到充分张扬,让校园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我校鼓励教师强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并完善师德长效考核机制,形成积极、高尚的师德文化;鼓励教师积极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实施“四环节导思教学法”,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文化;鼓励教师参与教研教改,促进专业发展,为教师的教研教改创造机会、提供条件,形成“全员参与、全员发展”的教研文化;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精细学校管理制度,形成精细化的管理文化,从而推动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普通高中特色文化建设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学生文化是学生孕育理想信念的摇篮,是学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色学校文化的培育要基于关注学生的生存环境,建立在尊重学生的权利与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目的。

四、培育校本文化是普通高中特色文化建设的土壤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培育校本文化,校本文化是特色学校的精神内核。[ 10] 校本文化既可以以物质的形态呈现,也可以以活动、课程等方式展示出来。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培育校本文化的良好载体,如我校的文化名人雕像、文化浮雕、文化墙、文化长廊,现代化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精心设计的广场、教室、走廊的挂画、标语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德育活动是培育校本文化的有效形式,能使学校的价值内化,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记得一位校长说过:“一个学校有没有文化气息,并非看墙上有没有标语口号,或看校园有没有小桥流水、台榭亭阁,或题词、绘画、雕塑,而是看这个学校有没有可以流传下去的教育故事和学校是否有书香气。”我校开展读书系列活动,鼓励学生读好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书香校园;开展传统文化咏诵活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开阔学生视野;开展远足活动、军训活动,磨砺学生的耐性,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举行升旗仪式、入团宣誓仪式、运动会入场仪式等,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其情操。此外,我校研究并实施了《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和《“五点”“五化”整合德育资源,加强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了自己的德育校本教材,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

学校文化要形成自身特色,就必须是开放的、发展的、包容的,结合本校的实际,联系学校所处的地域特色,不局限于课本之中、课堂之内,注重课本以外知识的吸纳,进行深入思考,形成独特的特色文化理念。如我校设置的文化墙,上面有三幅文化浮雕,分别是“神农造耒”“蔡伦造纸”和“湘南暴动”。“耒阳”的“耒”字在古代本是一种农具,经古代劳动人民世代沉淀,逐渐演变成汉字,并发展成为一种农耕文化;耒阳是东汉蔡伦的故乡,蔡伦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改进了造纸术,并成为饮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耒阳有着丰厚的革命历史,在这里发生过“湘南暴动”,革命年代,处于各种势力的压迫下,无数热血青年为了新生活不断地进行着战斗。通过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和革命事例的教育,引领学生学习优良的革命传统,培养学生勇敢拼搏的毅力和敢于推陈出新的勇气,不墨守成规,敢于标新立异。

总之,学校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特色学校文化必然是在多元的社会文化中认真选择、提炼出来的,凝练成独特的学校文化精神,不断生成、积累和积淀成独具特色、丰富的学校文化底蕴,展示出积极的、专属于自己的特色风貌。

参考文献:

[ 1] [ 10] 刘 红.论农村普通高中的特色学校建设 [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88—189.

[ 2][ 3] 陈万志.建设特色学校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 J].人民教育,2012(Z1):5.

[ 4] 李淑春,邓成林.特色学校建设路径的实践探索 [ J].中国教育学刊,2011(9):43.

[ 5] 赵中建.学校文化 [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9.

[ 6] [ 9] 张 静.培育文化精神是特色学校建设之魂 [ 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88—89.

[ 7] 万明春,胡 方.特色学校建设:凝练学校文化精神 [ J].人民教育,2010(Z1):10—11.

[ 8] 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合编.陶行知文集 [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06.

课题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五位一体’促进农村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研究” [批准号:XJK012BZXX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邓玉明 伍永兵 周美丽

学校文化建设探究论文 篇3:

基于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公用经费使用问题探究

摘要:义务教育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推手,学校文化建设包含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是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载体。介此,本文探究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公用经费使用问题,提出文化建设中经费合理使用的对策,以此科学配置学校文化建设经费支出,促进义务教育学校良性发展。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公用经费

学校文化建设是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可指明学校办学方向、重塑教学理念、优化价值观念,同时可凝聚师生力量,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媒介,义务教育学校需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一、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公用经费使用问题

(一)注重外部形象包装,内涵投资不足

义务教育学校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多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不足。学校决策者更愿意用公用经费对学校进行外部保障,常常忽略其余方面的投入。由于学校的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部分学校在塑造物质文化时消耗大量资金,如装修、扩建改建等,导致用于其余文化建设的资金不足。此外,少数学校文化建设水平与上级部门的要求持平,尚未融入学校特色或历史文脉,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財力,还无法落实文化建设,不利于学校公用经费的合理配置,不利于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二)文化建设经费支出占比较低

目前,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尚未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思想认识停留在教学层面,对学校氛围塑造认识不足。学校文化建设的缺失既影响学生三观塑造,更影响学生日后成长与发展。与此同时,部分校长表示,义务教育学校在发展中有很多地方需要经费支持,本身支撑学校正常运转的经费十分有限,并没有多余的经费用于文化建设。因此,大多数校长并不愿意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文化建设上,认为文化建设是摸不着的东西,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取得成效。此外,部分学校管理者把精力放在学校升学率方面,认为学生的成绩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文化建设仅仅是不起眼的一环,不愿意把有限的经费“浪费”在无用的文化建设上。学校办学理念较为守旧,领导思想层面不够重视以及文化建设经费的紧缺,是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绊脚石。

(三)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经费支出模糊

一些学校的会计账目中未将文化建设经费单独列出,将其归类为商品或服务支出,并且大部分列出的经费都用于物质文化建设或行为文化建设。目前,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经费使用最大的困境在于教育部门尚未界定文化建设专项支出,公用经费中文化建设支出占比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学校并不了解各项支出的归类。例如,学校购入校园活动所需的设备器材,可将其作为固定资产支出,同样也可界定为文化建设支出;学校文化墙的设计经费既可以归类到学校维修费用支出,也可归类在物质文化建设支出。由于学校对文化建设经费支出的界定模糊,导致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经费支出无法得到保障,更别说落到实处了。

二、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中公用经费合理使用的对策

(一)加大义务教育学校经费投入,推进文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扶持义务教育学校,并拨出专款用于校园建设,但相比高中教育阶段,对义务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十分有限。国家对优化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结构的时候需弄清公用经费“三个增长”的速度,确保国家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数,根据“谁收益谁付费”的原则,界定义务教育学校经费投入的方向和比重。

公用经费作为支撑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即便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投入方面进行了优化,但部分义务教育学校资金仍存在较大缺口,一旦经费无法支撑学校正常运转或结余较少,那么校园文化建设将无法开展。介此,国家相关部门需从宏观视角统筹规划,以地域性为基础,促进地区、校区、城乡与不同社会群体的均衡发展,同时加大偏远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让其在发展过程可受益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二)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目前,部分院校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较差,虽然响应了上级教育部门指示,但依旧存在口号盛行的问题,即操作性不足,形式化明显。因此,义务教育学校需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注重学校的内涵式发展。首先,注重学校内部结构的调试与塑造,优化内部结构,打造特色学校,避免沿袭其余学校文化建设风格。其次,各学校之间应加大交流学习,积极向兄弟学校展示自己的校园文化,吸收其他学校高品质的校园文化精髓,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放在内涵品质的提升,追求精细化管理,打造特色文化上,形成自己学校的品牌文化。

(三)界定学校文化建设支出,规范校园会计账目

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最大的障碍是教育管理部门尚未制定相关的文化建设专项支出管理条例。如举办活动购入的器材、校园文化墙、校史展览室设计与建设的费用等,学校并不清楚此类经费的归类方法,部分学校将此类经费界定为日常开支,未形成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因此义务教育学校的会计账目千差万别,存在混乱的问题。因此,教育部门需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经费支出账目管理细则,界定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管理条例,应将文化建设支出单项列出,需要与其他经费一起列出的资金,需标明经费用途与使用情况。同时,学校文化建设经费在公用经费中占比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配置,形成自己学校的文化建设经费管理制度,保障学公用经费使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结束语:

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尚处摸索阶段,大多数义务教育学校并未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文化建设公用经费使用问题没有具体的管理条例。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与改革的源动力,对教师、管理者、学生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因此,需探究义务教育学校经费合理配置的方式,推动义务教育学校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琳. 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效益的探析[J].  2021(2013-4):56-59.

[2] 陈绍光.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 华夏教师, 2019, 000(005):4-5.

作者:姚瑶

上一篇:生态农业障碍分析论文下一篇:绿地设计城市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