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研究论文

2022-05-01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94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通过对患者调查进行2组护理效果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愈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病房环境、服务态度、技术操作、健康宣教、满意度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研究论文 篇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心肌梗死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系统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现讨论如下。

【关键词】心肌梗死 护理

【文獻标识码】B

1临床资料

我科2013年3月-2014年3月共收治心梗患者96例,男58例,女38例,年龄36-78岁。其中前壁心梗24例,前间壁心梗19例,下壁心梗40例,高侧壁心梗10例,后壁心梗3例

2护理

2.1一般护理: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整洁、安静、急性期第一周病人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切日常活动由护理人员帮助进行,尽量减少病人的体力活动,然后逐渐在床上做四肢运动。进食不宜过饱,应少量多餐,食物以必需的热量和营养,易消化、低钠、低脂肪而少产气为宜。保持大便通畅,便时避免用力,如便秘可给缓泻剂。第二周帮助病人离床站立和室内缓步走动。第3-4周帮助病人逐步道室外走廊活动,但病重者,卧床时间宜适当延长。随时备齐急救药品及物品,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2.2针对住院期间存在的护理问题实施的护理

2.2.1舒适的改变:患者主诉心前区疼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患者发病后1-3天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并向患者强调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卧床期间应床上排尿、排便,可常规给予缓泻剂,以防因用力而诱发心梗。遵医嘱给予哌替啶或吗啡,定时给予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并及时询问患者疼痛的变化。密切观察心电示波的变化持续2-4升氧流量吸氧,定时抽血监测心肌酶的情况。急性心梗发病6小时内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溶栓治疗,要询问患者是否有脑血管病史、活动出血史、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消化性溃疡等溶栓禁忌症,并迅速配置并输注溶栓药物,观察用药后有无牙龈、口腔黏膜出血等倾向。

2.2.2焦虑、恐惧:与害怕心肌梗死导致死亡有关

评估患者焦虑的原因,了解其恐惧的程度。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给予安慰。并让患者简要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及主要诱因,介绍一些成功病例,使其能认识到心肌梗死是可以治愈的。并通过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讲解情绪稳定的重要意义,让病人学会放松,转移注意力,消除恐惧心理,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允许患者表达对死亡的恐惧,护士应针对性的给予鼓励,告诉患者我们的医疗能力,治疗方法。医护人员应以一种紧张但又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工作,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增加病人度过难关的信心。

2.2.3排便异常:与卧床、不习惯卧床排便、进食量减少有关

合理调整饮食,给予一定的水分,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多食蜂蜜、香蕉以利排便。少食多餐,不宜过饱。忌食辛辣、生硬等刺激性的食物。急性期以进食米粥为主,逐步过渡到面食、米饭。加强腹部按摩,必要时可做低压清洁灌肠,协助排便,要减轻患者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不安,避免排便时过度屏气,防止因腹内压急剧升高,反射性引起心率及冠状动脉血流变化而发生意外。

2.2.4活动无耐力:与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有关

向患者说明疾病活动耐力的恢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活动处方,并按此方活动。活动耐力的恢复过程一般包括以下阶段:患者在心肌梗死后1-3天应绝对卧床休息,一切生活均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完成;第4-6天可在床上坐起,在床上洗漱、活动下肢;第7天开始在床边练习站起,时间不宜过长,以不引起劳累为宜,可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在床边走动,逐渐增加距离 3米至20米,室内步行50米,每天2次室内步行100米 每天2次,下一层楼再上来,步行150米,每天各2次逐渐增加。注意两次活动之间要保证充足的休息,若夜间睡眠不良,次日白天的活动量应适当减少。并教会患者数脉搏,告知如有异常情况如胸闷应立即停止活动,等症状消失后,再从低运动量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

2.2.5潜在并发症:心率失常

溶栓后24小时心率失常发病率较高,尤其是溶栓后3小时左右,应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备齐抢救器械及药品,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做好抢救准备

3健康教育

近年来,随着治疗水平和监护水平的提高,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已大大降低,度过危险期的病人面临着如何延长远期存活时间的问题。远期存活除了与急性期的病情有关以外,还与患者病后的生活方式有关,因此护士应向患者介绍健康的生活方式。

3.1改变饮食方式

避免进食黄油、猪油、奶油及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忌食含酒精及咖啡因的饮料,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豆制品等,同时应做到少量多餐,避免过饱。

3.2戒烟

戒烟中最大障碍是尼古丁成瘾,要向患者讲解吸烟对健康特别是心血管方面的危害,并告知戒烟方法、戒烟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提醒患者避免被动吸烟。

3.3常规运动

减轻体重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适量运动,同时应避免生活中过大的压力

3.4坚持药物治疗

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4护理体会

心肌梗死作为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随着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治愈率已大大提高。以上96例患者经过我科医生的积极治疗,护士的系统护理,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仅有2名下壁心梗患者急性期死亡,其余94例均康复出院。药物治疗虽然对疾病有着重要的疗效,但系统的护理往往对疾病的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和疾病的康复有较理想改善作用。

作者:林琳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研究论文 篇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舒适护理研究

【摘 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94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通过对患者调查进行2组护理效果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愈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病房环境、服务态度、技术操作、健康宣教、满意度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舒适护理应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减轻了患者不适,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患者对健康教育认知程度增加,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舒适护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心血管疾病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严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常伴有心前区绞痛,疼痛持续达半小时以上,甚至持续数小时。患者常有濒死感,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心脏猝死。我科对确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积极开展舒适护理服务,减轻了老年患者的痛苦,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住院确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98例,病程8~15 d。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99例,男117例,女82例,平均年龄67.5岁;对照组199例,男112例,女87例,平均年龄66.5岁。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年龄、性别、梗死部位、体质、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护理方法

2.1常规护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①入院后住监护室,立即有效止痛、给予镇静药物,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心前区疼痛变化;②绝对卧床休息,协助床上进食,大小便,防止便秘,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③准确记录出入水量,尿量小于30ml/h或尿量增多时,及时通知医师处置;④做好急救药品和器械的准备,配合医师做好溶栓治疗的护理;⑤加强护患沟通,开展健康宣教。

2.2舒适护理

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病情较重,复杂多变,舒适护理可让老年患者减轻治疗上的痛苦,激发抗病信心,满足患者需求的综合护理措施[1]。

2.2.1营造舒适环境

患者在医院监护室会因环境因素感到不安,应安排安静宽敞、环境舒适的单间病房。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采光充足,地面清洁、床面整洁干燥。减少监护仪、氧气湿化瓶、走路、开关门等产生的噪音,尤其是休息时段尽量保证患者无噪音干扰。

2.2.2卧床舒适护理

患者入院后一周内要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在床上洗脸、饮食、翻身、大小便。卧床不起的老人护理人员要勤换睡衣裤,保持贴身衣服的干净。为避免压疮,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卧床一周患者会感到不舒服,可施行按摩护理,按照头部、背部、腹部、四肢依次进行,时间不少于30分钟。帮助病人活动身体各关节,是十分必要的,活动某关节中出现痛感时,要轻轻地、慢慢地进行,不要勉强或强行牵拉造成身体障碍。病情稳定后,扶住老人下床适宜走动,关心患者生活起居,从生活互动中让老人感受舒适。

2.2.3舒适操作护理

治疗中输液、吸氧、插管、检查各方面都需要细致入微的护理。输液前征求患者意见选择注射部位,护士温暖双手,血带松、紧度合适,穿刺准确、固定稳妥、滴速适宜,输液肢体摆放舒适体位。尽量使用留置针,天冷时使用输液加热器。持续吸氧,患者常感到口鼻不适,应选择挂耳式双侧鼻塞氧导管,操作轻,动作快,导管长短适中,患者鼻腔内、口唇擦拭甘油,避免干燥引起喷嚏,增加腹内压诱发病情加重[2]。需导尿或吸痰时,与患者交代操作目的,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操作中主动询问患者不适,调整操作方法。心电监护长期与患者连接,患者多有不适,应理顺各种导线,切勿缠绕患者活動肢体。协助病人采集标本,需要特殊检查如CT、磁共振、心脏彩超等,缓慢搬动患者,嘱患者去除金属物品,妥善记录和保管贵重物品,帮助患者穿脱衣服,得到患者信任和肯定。

2.2.4心理舒适护理

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交往过程中,以自己的良好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知,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病人交谈,给予病人同情、理解和支持,倾听患者诉求,赢得病人的信任,有利于激发病人对治疗和护理的信心,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②病人由于长期卧床而导致精神面貌上有极大的改变,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不愿与别人交谈,不愿见熟人等。应协助做好生活护理,使之保持良好的形象、整洁的外表与亲人朋友相见。③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用尊重和关心的语言,避免言语生硬、缺乏感情,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④巧妙运用积极的暗示方法,以利于调节病人心情,产生舒适愉快感和增强体质。⑤对于那些经济状况不佳的家庭,应尽量争取亲理解,减轻病人的思想负担。

3结果

采用不记名护理满意度问卷式调查,分组进行调查,内容如下表:

4讨论

患者特有的生理、心理、治疗上的需求推动着医疗保健服务的提升,护理服务模式的转变就是要将细心、耐心、爱心、责任心去付诸于护理行动之中,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我院开展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舒适护理服务,旨在研究精细化护理服务模式,提供个性化护理。在护理实践中不断探索护理内涵,取得了满意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玲,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6期

[2] 苏骅,张传海,蔡惠玲,急性心肌梗死采用舒适护理的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3年第18期

作者:计丽华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研究论文 篇3: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研究进展

【摘要】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院前急诊护理,观察和分析其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我院此次收治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16例;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院前急诊护理。结果 试验组经过护理后的HAMA评分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试验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院前急诊护理,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焦虑等不良情绪,减少患者的死亡率,进而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护理

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死亡率非常高的疾病,但是也是能够预防的疾病。经过相关研究发现,对患者进行严格的预防和控制以及急诊护理,则90%的心肌梗死是能够进行预防[1]。由于患者发病十分的急,预后非常差,因此做好院前急诊护理显得十分关键和必要。为此,我院对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院前急诊护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以及护理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是为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对患者进行诊断,患者符合符合国际心脏学会和协会及WHO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2]。患者住院时的心功能在III级以内,没有出现精神障碍等疾病,语言表达清晰,对调查的内容能够理解。其中男性为20例,女性为12例;年龄在46-79岁之间,平均为(60.5±0.5)岁;梗死部位:前壁并下壁梗死10例、下壁梗死10例、前间壁梗死10例、其他部位梗死2例。将这些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将患者送入到医院进行介入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时做好相关的应急准备,一旦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则立即进行急诊造影和介入治疗。(我院具备64层CT、256CT及大型血管造影机,所有医技科室均24小时值班,能确保绿色通道畅通,在4年前已开展急性期溶栓,完全具备支持急诊造影和介入的能力)。

1.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院前急诊护理。如下:

对患者进行安全快速转运:把握好转运的时机,对于一些急性重型心肌梗死患者,尽量减少对患者进行搬动,应该对患者进行就地抢救。但是,对于一些不具备就地抢救条件的,则需要抓紧时间将患者转送到附件的医院进行治疗。特别是对于下壁梗死的患者,要争取早期溶栓治疗的机会。采用正面的鼓励性语言和握手等心理支持,将患者的情绪先稳定,树立患者治疗的自信心。此外,还可以使用非药物的止痛方法,比如采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和想象以及放松等技术。

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尽量集中完成,以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心脏负荷。一般情况下,对于急性期12h内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如果患者的病情没有出现并发症,在24h内要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比如进行腹式呼吸和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

1.3 观察指标 运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护理后7d的状况进行评估,同时观察两组3个月内的死亡情况[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5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x2和t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试验组经过护理后的HAMA评分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试验组患者的死亡率3.1%(1/16)明显低于对照组18.8%(6/16),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指患者因为持久且严重的心肌缺血而导致的心肌急性坏死。患者一般表现为胸痛和急性循环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的心电图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一种极为凶险的疾病,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大约有1/2的患者由于没有及时到医生治疗而死亡[4]。在中老年人群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很多患者在发病后的几个小时内而死亡。此外,救治不当也会造成患者死亡。比如,由于急于送患者去医院救治,使用人背和车托等,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因此,加强院前救治显得非常关键。当患者出现心肌梗死情况时,则需要立即停止活动,让患者平卧休息,同时给患者使用硝酸甘油含于舌下。如果5min内患者的胸痛没有得到及时的缓解且伴有大汗,则需要考虑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立即拨打120急救。不要让患者说话,周围人群也不要大声说话,让患者的情绪平稳。保持空气流通,便于患者呼吸,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给患者吸氧。建立“绿色通道”,一般来说,患者发病到住院只需要50min,让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也充分体现出医院的实力。对患者进行院前护理,有效地缓解患者的压力,控制患者的焦虑等不良情绪,让患者处于较好的状态下进行治疗。

经过此次的研究发现,对患者进行院前急诊护理之后,试验组患者的第7dHAMA评分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试验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之对患者进行院前急诊护理,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焦虑等不良情绪,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梁晓雅.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中严重并发症的急救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0(12):1876-1878.

[2] 钱德芳.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1,19(22):1815-1816.

[3] 邱小芩.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交感风暴的急救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02(3):128-130.

[4] 邓娟,贾丽枝.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围术期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2(4):349.

作者:冯锐

上一篇:银行业房地产信贷风险研究论文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