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库岸生态环境论文

2022-04-19

摘要:高州水库是广东省茂名、湛江两市的生命之库,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两地人民的用水安全。为了保护库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展库区生态环境监测调查,掌握污染特点,为政府治理水库环境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水库库岸生态环境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水库库岸生态环境论文 篇1: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如何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代表委员们谏言献策。

唐冠军代表:提高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

“2008~2015年175米试验性蓄水的实践证明,汛前集中腾库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的调度运行方式一方面较好地解决了汛期长江防洪问题,另一方面也给长江航运、电网安全、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及消落区治理等带来巨大压力。因此,论证提高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已具备条件。”全国人大代表、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表示。

唐冠军认为,适当提高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挥长江航运功能,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如果提高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至155米,水庫常年回水可至重庆木洞,将淹没丰都至涪陵7处碍航礁石和长寿附近的洛碛、王家滩等浅滩,可显著改善重庆木洞至丰都河段的航道条件,节约航道整治费用约18亿元,5000吨大型船舶可全年满载直达重庆果园港区,明显降低重庆水运成本。

二是有利于提高三峡电站发电能力,保障电网安全。提高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至155米,初步测算,每年将可多发电约55亿度,相当于增建一个135万千瓦的水电站,与火电相比,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471万吨。

三是有利于维护水库库岸稳定,减少地质灾害。提高三峡水库汛限水位至155米,水库水位落差从30米减少到20米,避免5月底至6月初库水位快速退落,可相应减少诱发地质灾害隐患和涌浪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四是有利于保护消落区生态环境,改善库周群众的人居环境。消落区影响了库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三峡水利枢纽汛限水位至155米,可明显减小消落区面积。

五是有利于降低三峡水库蓄水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保障长江中下游航运和生态安全。提高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至155米,可减少水库蓄水量约56.5亿立方米,9月份蓄水期间可增加三峡水库下泄流量约2000立方米/秒,有利于减轻蓄水对长江中游航道畅通的不利影响,减轻对洞庭湖、鄱阳湖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由此,唐冠军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务院三峡办、水利部、国家防总办等部门尽快组织提高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的专题研究论证,如经论证是可行的,为稳妥起见,建议先期可将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小幅提高到某一水位,与此同时,加强原型观测并结合长江上游水库联合调度逐步摸索最佳运行方式,选择适当时机,再进一步将防洪限制水位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以更好地发挥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王济光委员:走好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绿色发展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重庆市副主委,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表示,长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推动长江经济带健康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由于上中下游区位板块发展重心各异,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落差,因而利益协调基础薄弱,部门管理难度较大。做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必须注重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重视区域协作与产业分工相平衡,推动生态补偿与环保联动相促进,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正向协同机制。为此他建议:

突出利益关系协同,加快构建多元、分层、一体化的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机制。一是要建立宏观层级上的部门协调机制,重点是加强宏观指导,统筹研究解决长江流域总体规划、重大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二是要建立上中下游各省级政府之间的经常性对话机制,形成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区域政策协同。

强化交通物流协同,以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目标,制定跨区域的交通专项规划。一是要基于上中下游的交通枢纽形成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二是要加快形成成渝城市群连接长株潭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铁路大通道。

注重绿色产业协同,加强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和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强上中游地区承接地产业布局的科学规划,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标准,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二是要适时出台引导长江经济带产业西向梯度转移的差异化政策,支持上中游地区承接下游地区的产业转移,建立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专项资金。

厚植开放平台协同,以“开放就是改革”的理念构建涵盖金融、产业、交通、科技、环保等领域的平台体系。一是要建立长江经济带金融平台,筹划设立以沿江11省区市为主体的股份制“长江生态发展银行”;二是要谋划流域性产业转移和对接平台,建立串联长江上中下游、连结东中西部的信息沟通渠道和网络体系;三是要适时在上游地区选点设立“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

张恩迪委员:发挥长三角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龙头作用

“长江经济带的建设,除了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和积极倡导外,更需要省级层面的协调、合作与执行,特别是一些经济实力雄厚、产业能级比较高的省市,如江浙沪等地,应主动牵头组织,做大做强长江经济带,发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共享外部效应。省市之间的合作可从协同创新、组织协调、环境保护、金融共享等方面着手,从执行层面搭建执行组织与机构,促进国家战略更好实施。”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主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张恩迪表示。

张恩迪提出,协同创新,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整体能力。在上海、武汉、重庆等地建设区域性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引导长江沿岸省市建立跨区域产学研联盟机制,围绕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联合区域内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组建“长江经济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共同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张恩迪认为,加强协调,沿岸省市要合力推动战略落地。一是设立长江经济带建设委员会,由九省二市的主要党政领导组成,委员会主席由中央委派,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讨论重点合作领域、合作措施、合作事项等重大问题。二是制定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实施方案。打破现有“诸侯经济”的行政壁垒,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委员会,启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三是制定长江经济带“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协议”。着眼于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場体系,发挥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优势,牵头制定与自贸区规则相适应相衔接的统一、透明、公开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生产要素在长江经济带区域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形成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同步发展的良性格局。

上海自贸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投资、贸易制度。张恩迪提出,要搭建平台,发挥上海自贸区辐射效应。首先,挖掘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辐射长三角的制度红利。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优势,着力推动设立长江经济带开发银行和发展基金;以上海股权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和上海证交所即将推出的战略新兴板为依托,长江经济带沿岸省市共同搭建区域内中小企业上市制度合作框架;其次,挖掘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制度红利,长江经济带沿岸省市可以率先对接,在制度领域实现一体化,改善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软环境。

安徽团:关于支持长江等内河航道建设的建议

安徽团代表表示,安徽内河水运资源十分丰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内河船舶运力、货运量等均位居全国前列。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目前安徽省航道建设任务仍然繁重,港航发展结构性问题仍较突出,现代航运服务和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总体滞后,信息化水平和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影响了全省水运事业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家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发展战略,安徽团提议:

继续推进长江干线航道“延上游、深中游、深下游”工程,继续加快推进包括长江安徽段在内的长江干流深水航道建设。

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长江干支联动进程,继续推进包括安徽省顺安河、青通河、滁河等在内的长江支流航道建设,使长江干支流早日实现航道成网的目标。同时,从中央层面积极支持沿江港口开展多式联运,江海直达等运输,加快长江综合枢纽港建设。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级航道网规划修编的过程中,对安徽航道予以考虑,使长三角地区航道网络更加便捷高效。

作者:叶红玲

水库库岸生态环境论文 篇2:

高州水库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要:高州水库是广东省茂名、湛江两市的生命之库,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两地人民的用水安全。为了保护库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展库区生态环境监测调查,掌握污染特点,为政府治理水库环境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自然地理与水资源;生态环境;现状;保护对策

高州水库地处广东省西部的鉴江流域和高州市东北部,建于1958年,集雨面积1022平方公里,平均径流14.77亿m3,总库容12.8亿m3,灌溉面积118万亩,水域面积63.66平方公里,库岸线长160公里。该水库是一宗以供水、灌溉、防洪、排涝、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受益涉及的地区包括760万人口的茂名市和780万人口的湛江市,茂名市直接受益的市县区有高州、化州市两市,电白县,茂南、茂港两区及湛江市直接受益的市区有吴川市,东海岛实验区等。水库运行50多年来,为茂名、湛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称为粤西的生命之库、发展之库。但随着水库运行的延长,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发展,库区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水体污染状况日益严重。针对高州水库生态环境严峻的形势,茂名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从2006年开始进行库区上游农业生态环境及库区水质状况的调查监测工作,初步掌握了库区上游工矿企业与经济状况,禽畜渔业生产与人畜粪便废弃物的总量产生,集镇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的排放,农业生产与肥料农药施用,四大河流径流与质量,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林业生态环境的状况与存在问题,为今后政府加强高州水库生态环境治理,确保水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1 自然地理与水资源

1.1 自然地理

高州水库离茂名市区约60公里,库深52m,集雨面积1022km2,库容12.8m3,地形地貌为鉴江流域上游山地人工湖泊,在集雨区内,东北部地势高而西南部低,山脉呈东北南走向。蓄水区为丘陵间的河床冲积盆地。集雨区内海拔最高点达1703m,地形起伏大,高差50—800m之间。植被以现状植被为主,原生植被基本不复存在,库区内天然植被、半天然植被、人工植被三者并存,现状植被是次生植被和作物,以人工植被为主。用材林主要有松、杉、橡胶;水果品种繁多,以香蕉、荔枝、龙眼为主。淹没区的植被类型主要为:马尾松群落,橡胶、桃金娘群落,香蕉、荔枝、龙眼群落。生物资源有浮游植物共发现约42个种属,分属绿藻、硅藻、蓝藻、甲藻、隐藻等5个门,种类以绿藻门占优势。浮游动物有原生动物6个种属,花虫4个种属。鱼类共有13科33种(包括养殖和引进)。

1.2 水资源

库区主要河流有4条,最大是曹江(水库上游),包括马贵河、大坡河、石龙河,年均流量32m3/s,其次是深镇河,年均流量6.142m3/s,再次是古丁河,5.174m3/s,最细流量是大潮河,3.123m3/s。水体开发利用都以灌溉、水力发电为主,水质状况(Ⅴ类分级)为Ⅱ类。

2 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茂名市、高州市各级领导非常关注高州水库水质安全,两地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多份关于《高州水库水资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暂行规定》《关于保护高州水库生活饮用水水源的通告》等文件,不断加大环保监管和水源林保护管理力度,大力整治集雨区内厂矿、劈山建房、乱砍乱垦树林及承包山地种植速生桉树等行为,使水库水质基本上保持了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库区内群众大量开垦种植水果及其他经济作物,严重地破坏了原生植被,导致山体受损,河堤崩塌,水土大量流失,以及化肥农药施用的增加,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生产生活污水、废弃物甚至医疗垃圾等乱排放,直接流入库区,造成水库水质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根据调查,库区生态环境污染可分为生活污水、集镇垃圾、生产施用的化肥农药、禽畜饲养业粪便、厂矿企业等五大类。

2.1 库区基本农田生态环境总体良好

从2006年开始,开展了库区7镇基本农田的土壤、灌溉水、农产品的监测调查工作,共设12个点,以及水资源水质监测调查设5个点,重点以检测重金属为主。从库区入水口两岸3个点检测分析可知,农田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所有检测因子只有土壤出现一个镉重金属因子超标,农产品一个铅重金属因子超标,其余因子及灌溉水因子没有超标。

2.2 库区四大河流水质良好

库区主要河流为四大河流。曹江河(水库上游),沿途经过马贵、大坡、石龙流入石骨库区;古丁河,沿途经过古丁、平山流入良德库区;深镇河,沿途经过深镇、平山大仁庙流入良德库区;大潮河,沿途经过本镇流入良德库区。从监测分析情况可知,四大河流水质良好,基本达到地表水Ⅱ类的水平,库区排水口基本达到地表水Ⅰ类水平。

2.3 生活污水、集镇废弃物排入江河

据调查,马贵、大坡等镇开始筹建污水处理厂。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建成一间污水处理厂及一个垃圾填埋场,全库区5952034吨生活污水,287334.7吨生活垃圾,这样大量污水垃圾排入河埇,再流入库区,从多个镇可见,圩镇垃圾都是堆放河边,没有进行环保处理,一场大雨全部冲入库区,给高州水库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2.4 化肥、农药大量施用

库区农业生产施用化肥27876吨,农药394.6吨,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施用量上升了一倍多,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断加剧水源污染,据高州水库保护方案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高州水库一般污染物中高锰酸盐指数浓度18mg/L,总磷0.022mg/L,总氮0.59mg/L,叶绿素2.66mg/L,透明度2.0m,水质已超过中营养程度,有机污染较严重,特别近几年春季的枯水期,已出现了几次水华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与近10多年来大力发展水果等经济作物,大量施用化肥有关。

2.5 工矿企业污染仍然存在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虽然多次采取强硬措施关闭取缔了一批对水库水源造成污染的工厂,减少了污染源,但是,据调查,库区还有不少污染影响的工厂,如皮件厂、板材厂、纸厂、砖厂、木器加工厂及小作坊加工厂等,对库区还是产生不少的污染物质。

2.6 乱砍滥伐、乱垦种果、种药、种植速生桉现象禁而不止

据调查,水库集雨区内种植速生桉已超过16000亩,其中一级保护区内4000亩,二级保护区内12000多亩,以水果为主的经济林达189780亩,以及不少村民垦地种药,同时,乱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上述情况,本来是禁止生产与控制砍伐的,但是,这些情况普遍存在。乱砍滥伐、乱垦乱种,途经库区公路沿路可见,甚至沿路见到不少光头山,森林覆盖率低。

2.7 水土流失严重,水库淤积不断加剧

近年来,库区村民劈山建房,掘山修路,开山造坟,破坏山体,破坏植被的情况比较严重,个别河流所流的经常是黄泥水,若遇上下雨天,大量黄泥被水冲向库区,加剧库区沙泥的淤积。据相关调查数据资料显示,高州水库年泥沙淤积高达2000万吨,使库床每年增高30-40cm。另据上世纪末,中山大学地理系水资源与环境专业人员对高州水库淤积的调查分析指出,高州水库建库后80m水位以下的库容已淤积3340万m3,占死库容的48.5%,如果不及时保护治理,按现在淤积速度,高州水库的寿命将不会超过60年。

3 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库区生态环境形势已越来越严峻,保护与治理工作刻不容缓,各级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高州水库是茂名、湛江人民的生命之库,是经济发展之库。要宣传教育库区广大群众,迅速行动起来保护好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这个生命之库。目前,库区各镇要大力推进乡村清洁工程,普及农业环保知识,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促进林业迅速发展,同时,综合治理库区环境污染,实现库区环境明显好转。具体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3.1 大力推进乡村清洁工程的建设

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村生活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把农村脏、乱、差的突出问题解决在生产-生活单元内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形成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其基本内容是“三项工程”、“三大技术”。 “三项工程”:一是实施农业生产清洁工程,实现田园清洁;二是实施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工程,实现家居环境清洁;三是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实现水资源清洁。“三大技术”:一是清洁生产技术。推广生态施肥,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秸秆资源化利用,禽畜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二是资源化利用技术。是人们循环往复和充分利用生物圈中的物质(原料、产品和废物)和能量,使资源利用率和环境效益同时实现;三是无害化处理技术。生活垃圾的填埋、焚烧和堆肥,生活污水的净化,包装材料收集处理,禽畜粪便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等。

3.2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促进林业迅速发展

库区具有山多、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的特点,适宜生态林业生长。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各镇村要认真抓好规划种植与管理,对库区所有山头做到因地制宜,宜造则造,宜封则封的原则,采取封山育林与林分改造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恢复流域和区域的地带性森林植被,建成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具有完整性、多样性和景观美的良性森林生态系统。

3.2.1 划定生态保护范围,实行严格保护 一是建立两层保护圈,全面封山育林,将高州水库集雨区范围内113.6万亩山地全部划为生态保护圈。同时,集雨区范围内不得新种速生桉树,已种植的要逐步清理。对于第一层保护圈以外的80.63万亩林地为第二层保护圈,实行以封山育林为主的措施严加保护。同时,不准乱垦乱种其他作物,以及劈山建房、砍树修墓等。

二是改造孤岛林地,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近期对库区39个孤岛进行林地改造,彻底解决其水土流失问题,要调整好森林树种结构,推广耐生、粗生、抗风抗旱、叶质好的阔叶树种,努力提高生态功能等级。

3.2.2 建立补偿机制,从源头上保证森林生态环境 对集雨区内划入生态保护区范围的113.6万亩林地,实行封山育林,限制农民改种丰产桉树等商品林及其他经济作物和过度耕作,采用“补、封、租、改”并举的方法,区分不同类型进行补偿,保证库区林业健康稳定发展。

3.3 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3.3.1 迅速立项兴建污水处理厂,解决污水污染问题 库区环境处理,污水治理是重点之一,这项工作,推进较慢,必须加快库区7镇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圩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圩镇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并在圩镇建立较完善的排水管网系统,对圩镇的排水实行雨污分流,全面控制。

3.3.2 集中收集和运送生活垃圾,逐步实现无害化处理 加快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圩镇及村庄设立垃圾收集场,力争早日建成一批生活垃圾填埋场。2012年前,配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设法配备垃圾车,将圩镇和中心村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密封运出库区外统一作无害化处理。

3.3.3 早日推进库区7个镇卫生院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加快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 库区内镇卫生院要严格按照一毁形、二浸泡、三焚烧销毁的程序处理医疗垃圾,对医疗污水必须先排入三级化粪池,再经净化池净化后方能排放,尽可能地将污染危害减到最低程度。

3.3.4 全力整治工厂企业,严格控制源头污染 库区严格控制建设项目,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凡新上马项目必须实行环评论证,对水体有污染的项目一律禁止进入库区建设。同时,实施重点工业废水污染源控制,坚决取缔关停有污染的工厂,对原有采石场、土法炼金厂、纸厂、铅锌矿厂禁止再恢复生产,确保库区没有工业污染。

3.3.5 加强小河流域管理与整治,减少水土流失 库区泥沙淤积越来越严重,对水库使用寿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重点加强对入库四大河流的整治,对河道实施湿地工程及进行疏浚、拓宽、护岸、清障、截污等,以及对水库水面周边因村民种植经济作物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涵养水土,减少入库泥沙量。

3.4 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库区生态环境建设投入

为了加快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政府投入为主体,项目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原则,通过财政投入,支农资金扶持,信贷资金支持和社会资金资助等途径,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一是财政增加农业生态建设资金,加快库区生态农业建设。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宣传普及生态农业知识,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发展生态农业,推进乡村清洁工程,提高农村废弃物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是财政加大生态公益林投入,建设库区良好林业生态环境。通过增加投入,促进生态林业发展,提高森林覆盖率及水源林的涵水量。

三是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加快污水厂、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山区镇普遍是政府资金紧缺,难以兴建污水厂及垃圾填埋场,必须由市财政拨出专项建设资金,早日建成污水厂、垃圾填埋场,从根本上治理污染问题。

四是财政加大扶持农村资金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库区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差,很值得政府重视与研究。早日制定一套可行的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方案,解决库区农民贫困落后的问题。

五是财政安排小流域江河治理资金投入,整治水土流失。通过对小流域江河的治理,减少库区泥沙的淤积。

六是财政安排生态环境监测专项资金投入,建立长效生态环境监测机制。为了对水库的生态环境实行有效的监测控制,建议政府每年安排专项水库生态环境监测经费,确保长期定点定位开展库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时时掌握库区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而有效控制水库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城乡广大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作者:吴小芳

水库库岸生态环境论文 篇3:

三峡工程: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典范

三峡工程——“当惊世界殊”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性工程。坝址选在宜昌三斗坪,在葛洲坝上游40公里处。坝址基岩坚硬完整,河谷开阔,具有得天独厚的筑坝条件。

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初期蓄水位156米。坝顶长2500米。工程需开挖土方8000万立方米,土石方填筑320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2600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361.1亿元。

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年发电840亿度,其发电效益等于28座60万千瓦的火电厂,一个年产4000万吨原煤的矿区,再加两条800公里的铁路。它还能基本解决最严重的荆江地区的防洪问题,能使重庆至宜昌600多公里航道得到显著改善。

三峡工程决策科学化的范例

三峡工程的规模巨大,技术复杂,涉及到国家经济、科学技术乃至国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软科学研究的一个复杂对象。因此,要对这个工程进行科学的决策,已不是某一个部门能胜任的。它需要多种人才智慧的综合,多学科优势的发挥,多渠道成果资科的分析,多层次的配合,多角度的透视,多方案的筛选。

重大工程的科学决策,不仅要建立在科学的咨询、科学的决策技术以及决策者的科学素养的基础上,同时,也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实地勘察、高水平的科学试验、可行性研究和精确的设计上,而这些又必须以大量完整的、准确可靠的成果资料,并进行反复的多方案的科学论证等为基础。而三峡工程的科学决策,在上述诸方面做出了非常可贵的努力。

1.半个世纪的勘测、水文、科研设计工作的大量成果资料,为三峡工程的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提供与决策目标有关的丰富准确的成果资料,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世界各国在大型建设项目上的决策失误,究其根源,往往是成果资料不完备或不准确所致。像三峡工程这样超世界型的综合利用(或多目标)水利工程,在决策时,更需要丰富的准确的地质、地震、水文、泥沙、防洪、电力系统、航运、水工、施工、机电设备、移民、生态与环境、投资估算和综合经济评价等方面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否则,决策就缺乏坚实的基础。

为此,水电部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与全国有关部门协作,对三峡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的长期研究,收集、整理、分析了大量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下面试举几例说明:

在地质研究方面。解放后,除长办做了大量长期的勘察、研究外,国家还组织了地质、地震、地理等研究部门和大专院校的许多专家参加三峡工程的地质研究。据统计,我国有威望的工程地质专家几乎都参加过三峡工程的地质研究。在区域稳定性和地震活动性研究、水库库岸稳定性调查分析、坝基工程地质和岩体力学研究等方面,其广度、深度在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实属少见。“最后选定的三斗坪坝址地质条件优越,凡去三峡考察过的中外水利工程专家都认为这个坝址非常理想。

在水文研究方面。长办不仅进行了三十多年的系统观测研究,还搜集、整理了二千多年来的洪水文献记录,近一千年来的洪枯水石刻资料,还根据三十年以来的水文、气象资料和宜昌、汉口百余年的实测水位资料,做了大量的暴雨洪水分析,摸清了长江洪水的特性。这样长期的资料积累,在国内外是很少见的。因此,三峡工程水文分析所应用的基本资料具有站点多、系列长、精度高的特点。

泥沙研究方面。国家科委组织全国的精英进行了三年多的理论研究、数值计算、模型试验、泥沙测验和河道观测,其研究范围之广、精度之高、规模之大,在任何国家没有先例,令前来考察的外国水利专家惊叹。目前,不仅掌握了三峡泥沙变化的规律,而且还积累了汉江丹江口工程、长江葛洲坝工程和黄河三门峡工程解决泥沙问题的经验,为研究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泥沙对航运影响问题以及水库寿命问题等,提供了充分可靠的依据。

移民问题的研究。长办从1958年至今,多次对三峡水库的淹没指标逐村逐户地进行调查测量,精度较高。近年来,在专家论证组和一千多名技术人员、地方干部的配合下,对移民安置区的移民环境容量、农村移民规划、城镇迁移规划,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提出了可行的移民安置方案。

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长办从50年代就开始研究,1976年组建长江水源保护局后,又在有关单位的协作下系统地开展了三峡工程环境影响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资料。1985年国家科委、国家计委为三峡工程水位论证,组织了生态与环境专家组对三峡工程150米和180米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论证研究。这次重新论证时,又专门成立了由55位生态、环境水利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组织中国科学院、长江水源保护局及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工作。

防空炸问题的研究。从1958年起,即由军事部门配合进行了大量的工程防护的试验研究。近几年又着重研究了溃坝洪水对下游引起的洪水灾害及减免措施。由于三峡水库及坝址下游特殊的地形条件,采取适当措施,可将溃坝洪水的灾害控制在沙市以上的局部地区范围内。

三十多年来,围绕三峡工程的正常蓄水位,研究过128米至260米的多种方案。在这次重新论证中,各专家组织反复论证,同意推荐采用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初期运用水位156米的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方案。

围绕以上众多的方案,长办和全国有关单位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截止1986年,仅重要的研究成果报告就有7275份,积累的各类技术资料要以吨计。这些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三峡工程的论证和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2.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峡工程的决策是尊重科学的。

早在1958年初,毛主席就提出建设三峡工程要“积极准备、充分可靠”,并正式载入党中央成都会议的决定中。1958年6月,国家科委、中科院和水电部根据周总理指示,组织了三峡工程全国科研大协作,动员了两百多个单位,上万名科技工作者参加。80年代以来,李鹏同志也代表中央阐明对三峡工程的态度是“积极而又十分慎重”的,这次重新论证就是这一精神的具体体现。

据笔者所见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为了研讨三峡工程问题,确保决策正确,党中央开过五次有关三峡工程的会议,国务院开过近二十次会议,国家计委、科委、水电部召开的高层次大型专家会议近百次。

198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责成水电部更新组织三峡工程论证的通知中,要求论证时“要注意吸收有不同观点的专家参加,发扬技术民主,充分展开讨论”。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半个世纪的勘测、水文、科研设计工作的成果资料是翔实的,丰富可靠的,为三峡工程的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峡工程的决策是尊重科学的。

三峡工程——决策民主化的典范

三峡工程的决策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其间产生过许多争论。1984年,国务院虽然原则批准了三峡工程150米方案的可行性报告,但由于各方面还有不同意见和提出新的建议,198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重新组织论证。为了从制度上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中央除责成水电部组织具体论证工作、重新编制可行性报告外,还决定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水电部提出的可行性报告,并提请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水电部根据中央通知的精神,决定由部领导及有关专家组成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为了充分发扬民主,接受各方面的指导和监督,论证领导小组从国家有关综合部门聘请二十多位特邀顾问,这些顾问都由各部门自己推荐。

论证领导小组分析了三峡工程必须论证的十个主要专题,并根据各专题的需要,成立了14个专家组。为了集各方人才,汇百家之言,14个专家组的正副组长和顾问,都是经与各有关方面充分协商,按专业需要,打破部门界限聘请的。聘请时,特别注意到专家成员的专业权威性,还注意吸收了有关部门和地方的代表以及有各类不同意见的代表,使每个专家组的成员都具广泛的代表性。

14个专家组聘请了40多个有关专业的专家和顾问412位,其中水利电力系统以外的专家213位,占51.7%。专家中,中科院学部委员15人,教授、副教授66人,研究员、副研究员38人,高级工程师251人,合计370人,占专家组总数的89.8%。

为了搞好三峡论证,在专家组指导下,许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勘测设计单位承担了众多试验、勘测、调查、研究的任务。

这次重新论证历时两年半。为了在论证中发扬技术民主,每一个专题都由专家组的全体专家和顾问对论证成果进行充分讨论,有不同意见再组织调查、研究和试验。各专题论证报告经绝大多数专家讨论同意后定稿,由专家及顾问签名,对论证报告负责。不同意论证报告的专家可不签名,并可附上本人的不同意见。然后由领导小组召开大会,逐个审议专题论证报告。审议时,采取了如下审议程序:

1.先由专家组向大会汇报专家组通过的专题论证报告的内容,然后与会同志提问,由专家组解答或作补充说明。

2.用一定时间阅读报告或有关资料,准备意见,进行大会讨论。

3.在大会讨论的基础上,领导小组再开规模较小的会,由领导小组成员、特邀顾问,以及应邀参加会议的中国水利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的理事会长,进行集中审议,提出审议结论,并将全部大会讨论发言、领导小组审议发言汇总上报,也将不同意论证和审议结论的意见汇编成册上报,供中央决策时参考。

经过两年半的论证,1988年11月30日,14个专题论证报告均获论证领导小组通过。其中有9个论证报告被专家组一致通过,生态与环境、防洪、电力系统、综合规划与水位以及综合经济评价5个专题论证报告,专家组分别有1至3位专家或顾问因不同意或不完全同意而未签字。综合经济评价专家组综合专家的论证成果,作出综合评价。参加该专家组的60位专家中有3位提出不同意见。应邀参加审议这一专题报告的政协委员也有6位发表了不同意见。这些不同意见均附于专家论证报告之后,连同领导小组审议时讨论的发言,一并汇编上报,供中央决策时参考。

1989年3月7日,论证领导小组召开第十次扩大会议,审议了根据14个专家组论证成果编制的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原则通过。至此,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工作宣告完成,将报请国务院组织审查。

这次重新论证的主要结论是: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的关键工程,地理位置优越,综合效益巨大,是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工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也是合理的,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来看,建三峡工程比不建三峡工程好,早建三峡工程比晚建三峡工程有利。

“真理愈辩愈明”,通过两年多的进一步论证,虽然意见并没有完全一致,但通过发扬技术民主,论证的成果和结论具备了更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广泛的民主基础,也将更有利于中央的决策。

作者:杨马林

上一篇:教学评价体育教学论文下一篇:高职教育公共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