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与知识管理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我国项目管理理论从企业走向社会的各个行业,而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引入到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中来是公共图书馆人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公共管理与知识管理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共管理与知识管理分析论文 篇1: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知识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目的意义]知识生命周期理论为公共卫生知识管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知识的有效管理对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亟需系统的知识管理体系来指导具体的管理活动。[方法过程]本文首先剖析了我国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的知识管理及生命周期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支持知识全生命周期的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管理体系,最后,探讨了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管理体系面临的关键问题。[结果结论]通过对公共卫生知识进行生命周期管理,厘清第四范式环境下卫生知识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为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知识管理;知识生命周期;第四范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10.004

〔Key words〕public health;emergency;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life cycle;the fourth paradigm

公共衛生类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近年来,埃博拉病毒、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登革热等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对人类健康安全、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如何提高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实践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应急知识是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础。在第四范式和“互联网+”环境背景下,爆炸式增长的应急知识存在杂乱无序、共享不足、多层次演化等特征。应急管理决策者只有通过这些知识的有效管理,才能使其产生最大的价值,从而提高应急决策效率,使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产生的危害降低到最小。而持续、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应急知识,需对应急知识进行生命周期管理。基于此,本文提出从生命周期视角进行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的知识管理研究,以知识的管理过程为主线,考虑获取、组织、存储、利用、更新等各个阶段应当如何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方法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本文首先剖析了我国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的知识管理及生命周期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生命周期的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管理体系,探讨了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管理体系面临的关键问题,以期借助知识的周期管理来提高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

1现状分析

11我国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从知识管理角度出发研究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方向,国内学者针对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的知识管理展开探讨:常玲慧[2]等通过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流程中的知识管理过程,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框架,包括应急准备知识体系、预警知识体系、应急处置知识体系、应急评估知识体系。杨建林[3]等提出一个描述突发事件案例的四元特征向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突发事件案例信息的抽取框架,并利用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语料进行验证。方安[4]等参照SNOMED-CT、UMLS以及MeSH等知识体系构建传染病知识本体,搭建传染病知识服务平台。高珊[5]等为了解决传染病应急案例知识共享与语义冲突问题,结合应急案例本体模型与突发传染病应急案例知识表达的特点,构建传染病应急案例本体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本体的传染病应急案例共享框架。

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可以看出,研究者从多个维度进行知识管理研究,为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但是,知识管理应用于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中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针对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的知识管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探讨。

12生命周期及其研究现状

生命周期的概念起源于生物学领域,表示生物体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6]。知识和生物体一样具有生命周期,知识生命周期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知识管理领域。随着这一概念的不断延伸和发展,诸多学者尝试将知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不同领域的应用,拓展新的研究视角:Hanieh Sadat Beiryaei[7]等将知识生命周期与项目管理领域相结合,通过知识生命周期的4个阶段(创造阶段,获取、清理和存储阶段,转移和共享阶段,利用和组织绩效阶段),重新定义了标准的项目管理阶段。Maksim Maksimovic[8]等将知识生命周期与企业领域相结合,提出精益知识生命周期(LeanKLC)的7个阶段:知识识别、以前项目和领域知识捕获、知识表示、知识共享、知识工程、动态知识使用与供应、动态知识捕获。Isaac Sanya[9]等将知识生命周期与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相结合,提出了支持语义知识管理规范的系统的知识生命周期(KLC),分为8个阶段:了解域、结构、丰富词汇、捕获、表示、解释“知道如何”、共享、KBE系统。

国内学者主要从知识生命周期的内涵理解、以及知识生命周期管理的应用实践两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一些文献针对知识生命周期的内涵进行阐述。孟彬[10]等给出了知识的定义,界定了知识生命周期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内容。白献阳[11]研究了知识生命周期方法论中的知识生命周期阶段,构建了知识生命周期方法论框架模型。其次,一些文献将知识生命周期应用于具体领域。王焕景[12]等将知识生命周期与图书馆领域结合,根据知识运动过程构建了集基础性知识服务、过渡性知识服务、创新性知识服务于一体的知识服务层次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效图书馆社会化知识服务模式。郑世良[13]将知识生命周期与学校领域结合,基于知识生命周期理论对研究性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发展图景进行研究。杨俊祥[14]等将知识生命周期与企业领域结合,首先分析了企业技术能力的知识属性,然后借助企业知识的生命周期发展过程,探究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机制。

综上所述,任何类型的卫生应急知识都会经历知识的产生、获取、加工、应用等阶段,因而可以认为卫生应急知识具有生命周期的特征。生命周期理论为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有助于构建知识管理体系,从而持续、有效、科学地对卫生应急知识进行管理。然而,目前缺乏知识生命周期与公共卫生领域结合的实践应用。一方面,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公共卫生领域,可以帮助我们厘清卫生应急知识从获取、组织、存储、利用、更新过程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注重应急知识的驱动,亟需决策者提升对卫生应急知识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力。因此,本文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构建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管理体系,并且对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2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管理体系框架

不同的学者对知识生命周期阶段进行了划分:Mark WMcElroy[15]把知识生命周期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业务处理环境阶段、知识产生阶段、知识整合阶段;Julian Birkinshaw[16]等将知识生命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产生、鼓励、扩散、商品化;郎杰斌[17]等按照知识扩散的程度将知识生命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知识孵化阶段、知识培育阶段、知识推广阶段、知识普及阶段;孟彬[10]等将知识生命周期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产生、加工、存储、应用、老化。虽然这些国内外学者在阶段划分、要素表述等方面存在差异性,但是其基本思路一致,并且与知识管理过程、实践工作结合较为紧密。本文以现有的知識生命周期阶段研究为基础,参考信息生命周期模型,将生命周期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卫生知识获取阶段、卫生知识组织阶段、卫生知识存储阶段、卫生知识利用阶段、卫生知识更新阶段,每一个阶段又涉及到诸多环节,如图1所示。

21卫生知识获取阶段

高质量的卫生应急知识获取是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界定卫生知识管理范围,理清楚管理哪些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什么。卫生应急知识主要包括基础知识、数据库知识、辅助性知识3大类。其中,基础知识包括突发事件案例、各种层次的应急预案、应急标准规范、应急法律法规等,诸如《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数据库知识指存储在应急相关卫生部门信息系统、疫情监测系统等数据库中的知识;辅助性知识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从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筛选出热点网络舆情事件,并从中挖掘、提炼出的有用知识。二是考虑卫生知识获取原则,主要包含三点:①完整性: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建立在掌握尽可能多知识的基础上,应当多渠道、全面系统地收集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卫生应急知识;②准确性:真实可靠的卫生应急知识是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保证,在知识获取时应尽可能避免信息失真,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③关键性:根据情报收集的“8020法则”[18],所收集的卫生应急知识80%来自公开信息源,20%来自半公开和非公开信息源,因此,应当将知识获取的重点放在80%的信息源上,为应急管理决策者提供关键信息。

22卫生知识组织阶段

在获取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卫生应急知识之后,需要利用知识管理方法和技术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整理,包括卫生知识评估、卫生知识抽取、卫生知识关联构建、卫生知识表示等,使之成为一个有序化整体。首先,卫生知识评估通过专家对获取的卫生知识的有效性、准确性进行评估,剔除掉不一致、重复、与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无关的劣质知识,防止无用、冗余的卫生应急知识进入到知识存储阶段。经过筛选之后,从资源中抽取并通过分类方法序化知识单元,构建他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将分散、不同类型的知识单元连接起来。在此基础上,利用知识本体技术构建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决策领域本体,以本体的形式进行知识表示,一方面,可以对卫生应急知识结构进行很好地表达,另一方面,能够让计算机更好地理解知识中所包含的语义信息。

23卫生知识存储阶段

卫生应急知识存储对于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至关重要,具体需要建立、不断完善的知识库包括卫生应急基础知识库、卫生应急案例库、卫生应急预案库、卫生应急情景库、卫生应急专家信息库等。卫生应急基础知识库主要存储应急机构、应急标准规范、应急法律法规等一般应急知识;卫生应急案例库通过收集、整理、记录历史突发事件的起因、处置、结果,将以往突发事件的应对经验转化为系统化的知识,形成一个典型案例,为相似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提供指导帮助;卫生应急预案库是结合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相关应急管理经验而形成的易于检索的、共享的预案知识,在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发生后为决策者提供知识支持;卫生应急情景库包含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的特征、演化过程、社会影响力等信息;卫生应急专家信息库记录各个应急机构专家的详细信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决策者能够快速联系到专家进行交流指导。此外,该阶段还需要考虑卫生应急知识的存储安全,包括容灾备份计划、知识访问权限控制等方面。知识备份容灾能力是存储安全的重要标志,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备份计划,建立异地容灾中心,利用虚拟存储技术进行异地备份,当存储的卫生应急知识发生损坏、丢失等意外情况时,可以从最近一次备份中恢复知识,保障卫生应急知识的完整性。在知识访问权限控制层面,实施不同级别的信息资源保护,并建立适当的访问控制机制,阻止未经授权用户的非法访问,保障卫生应急知识的保密性。

24卫生知识利用阶段

知识的有效利用是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该阶段主要包括3个层面,如图2所示:一是考虑卫生知识开放的范围、标准等,提升应急决策的辅助决策能力。卫生知识开放范围直接影响到知识的共享和挖掘使用,根据“开放为默认,不开放为特例”的原则,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主导建立卫生知识分类分级的规范,针对重要知识、隐私知识、敏感知识等不同类型的卫生应急知识制定相应的开放政策;卫生知识开放标准包括对格式、内容、技术等进行统一规定。二是考虑如何实现卫生知识共享,加强各个卫生部门之间的协作,扩大知识管理的受益面。共享机制可借鉴国际数据共享常用的数据联盟机制,成立卫生应急知识共享动态联盟,明确联盟成员之间在日常、应急两种情况下的知识交换规则;签订卫生应急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将其作为部门信息授权许可机制,允许遵照授权条款的其他部门获取、使用知识;为不同地区构建一个卫生应急专有云,结合公共云实现卫生应急知识共享。三是在开放共享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卫生应急知识的价值,包括发生前的风险识别与预测、发生中的智能决策支持、发生后的应急评估,使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风险识别与预测通过挖掘技术、信息提取技术等发现、提取危机征兆知识,及早发现突发事件并做好预警和相应的防范;智能决策支持是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核心,借助卫生应急相关知识库进行知识推理,形成应急决策方案,辅助决策者做出最优决策;应急评估针对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的结果、造成的影响、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评估,补充完善现有的卫生应急知识库,进一步优化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

25卫生知识更新阶段

卫生应急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包括卫生知识动态迁移、卫生知识维护、卫生知识淘汰、卫生知识创新等。在卫生知识动态迁移层面,根据卫生应急知识的保存周期、访问频率等因素确定迁移触发条件的先后次序,预先设定不同情形下的知识自动迁移策略。如超过保存周期的卫生应急知识需要考虑迁移或

图2卫生知识利用金字塔

删除,将知识从一个存储设备转移到另一个存储设备,当需要这些卫生应急知识时再进行调用。在卫生知识维护和淘汰层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知识会丧失使用价值,成为卫生应急知识库的冗余,进而影响根据知识所做出的应急决策,需要对知识进行维护,及时淘汰这些没有使用价值、错误的旧知识,保持卫生应急知识的“鲜活性”。在卫生知识创新层面,运用知识挖掘、推理、可视化等技術对知识库中的现有资源进行开发、提炼、总结,挖掘潜藏在知识资源间有价值的关联信息,从而产生新的知识。

3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管理体系的关键问题

与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的卫生应急知识的特征之一就是杂乱无序,知识的形式和存储方式各不相同,而且这些知识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因此,卫生应急知识管理面临卫生知识地图的绘制、卫生知识网络的构建以及卫生知识协同平台的建立3大关键问题。

31卫生知识地图的绘制

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管理体系中,知识地图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知识地图实质是一种知识导航系统,将杂乱无序的知识映射成统一的卫生知识地图,有助于应急管理决策者以可视化的方式快速获取所需的卫生应急知识。另一方面,知识地图将卫生应急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并标识知识节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知识的共享和动态更新。当前,知识地图在企业、科研等方面的知识管理中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学界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李亮[19]从企业角度出发,阐述了知识地图的绘制通常需要经历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和维护阶段。赵京[20]等提出知识地图在结构上包括知识节点、知识节点间的关系、可视化表示3个要素,并从产品设计、流程设计与再造、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习4个方面讨论知识地图的典型应用。但是,却鲜有将知识地图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综上所述,知识地图是卫生应急知识管理的一个有效应用,我们可以借鉴知识地图在企业、科研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绘制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知识地图,辅助应急管理决策者开展具体工作。

32卫生知识网络的创建

卫生知识网络是一个由卫生应急知识网络、卫生应急组织结构网络、信息网络等交织构成的网络系统,有助于缩短卫生知识的获取时间,促进应急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这个网络具有复杂性、节点连接不均匀性、动态性等特点。卫生知识网络节点众多并且网络结构纷繁复杂,节点之间存在盘根错节的连接关系。节点之间的连接度有高低之分,而且卫生知识节点的状态和网络并不是一成不变,在知识流动过程中产生大量新的卫生知识。构建卫生知识网络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卫生应急知识的结构、来源、属性等,明确卫生知识网络构建的目标;然后利用知识抽取、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等关键技术,根据网络中重要卫生知识节点以及卫生知识的流动构建知识网络关系图;最后在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不断地更新卫生知识网络,维护卫生知识网络的动态性。

33卫生知识协同平台的建立

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通常需要卫生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等多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因此,建立卫生知识协同平台十分必要。卫生知识协同平台是用于协调可利用的卫生应急知识资源,为跨部门应急机构提供知识检索、知识分类整理、知识传递、知识更新等功能的分布式系统。在突发事件爆发前,将日常管理与应急知识管理相结合,提供知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实现常态协同;在突发事件爆发后,应急管理部门可对卫生应急知识共享联盟成员拥有的知识进行检索和分析,把平台整合分析后的有序的应急知识传递给应急救援部门,为多部门协同应对提供知识支持,实现应急响应协同;在突发事件消亡后,将分析整理后的经验知识存储沉淀到知识库中,提供知识积累和更新的平台,实现应急恢复协同。因此,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管理体系中要考虑知识协同平台建立的问题,提高应急决策水平。

4结语

知识管理在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知识生命周期理论得到广泛重视,它强调依据不同知识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以实现每一阶段都能获取价值的最大化。知识生命周期理论为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基于此,本文从生命周期视角构建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管理体系框架,在参考现有信息生命周期模型的基础上,将知识管理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卫生知识获取阶段、卫生知识组织阶段、卫生知识存储阶段、卫生知识利用阶段、卫生知识更新阶段。最后,探讨了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期望本研究可以为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EBOL].http:www.gov.cnzwgk2005-0520content_145.htm,2017-06-09.

[2]常玲慧,马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中的知识管理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13,(4):203-207.

[3]杨建林,王文龙.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的抽取研究 [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9(4):51-59.

[4]方安,洪娜,高东平,等.传染病本体构建及其在知识服务平台中的应用 [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1):7-12.

[5]高珊,王文俊,杜磊,等.传染病应急案例共享本体模型研究 [J].计算机应用,2010,30(11):2924-2927.

[6]马费成,望俊成.信息生命周期研究述评(I)——价值视角 [J].情报学报,2010,29(5):939-947.

[7]Sadat Beiryaei H,AshrayVaghefi SE.Implementing Knowledge life cycle in the body of project life cycle by us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C]2010 3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 Information Technology(ICCSIT),2010: 643-647.

[8]Maksimovic M,AI-Ashaab A,Shehab E,etc.A Lean Knowledge Life Cycle Methodology in Product Development [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ectual Capital ,knowledge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al Learning,2011: 352-357.

[9]Sanya I,Shehab E,Lowe D,etc.Towards a Semantic Knowledge Life Cycle Approach for Aerospace Design Engineering [C]Proceedings of the 18th ISP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current Engineering.London:Springer,2011: 285-292.

[10]孟彬,馬捷,张龙革.论知识的生命周期 [J].图书情报知识,2006,(3):92-95.

[11]白献阳.知识生命周期方法论研究 [J].图书馆学研究,2013,(1):2-6.

[12]王焕景,丁志健.知识生命周期视阈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3):100-104,109.

[13]郑世良.基于知识生命周期理论的大学学科发展研究——兼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发展策略 [J].科技管理研究,2012,(8):137-140.

[14]杨俊祥,和金生.基于知识生命周期的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研究 [J].软科学,2011,25(3):51-56.

[15]Mark W.McElroy.Second-Gener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EBOL].http:www.iwp.jku.atbornmpwfst030305_McElroy_On_2nd_GenKM.pdf,2017-06-27.

[16]Birkinshaw J,Sheehan T.Managing the Knowledge Life Cycle [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2,44(1):75-83

[17]郎杰斌,袁安府.论知识扩散生命周期的知识管理 [J].情报杂志,2004 ,(7):28-30.

[18]王克平,车尧,葛敬民.论企业危机预警竞争情报的收集 [J].情报科学,2014,32 (12):26-31.

[19]李亮.知识地图——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 [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28 (3):233-237.

[20]赵京,徐少同.知识地图的关键技术与典型应用 [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 (12):101-105.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作者:曾子明 黄城莺

公共管理与知识管理分析论文 篇2:

论项目管理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应用

[摘 要]我国项目管理理论从企业走向社会的各个行业,而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引入到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中来是公共图书馆人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项目管理;公共图书馆;应用

21世纪的公共图书馆面临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存在形式,数字化和网络化深刻地改变着公共图书馆的形态和内容,其管理也必然随之发展和进步。然而较之于经济活动领域,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变革似乎步子更慢一些,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服务、乃至于经营活动尚缺乏革新的动力,还没有形成适应发展趋势的范式,可供整个行业借鉴参考。公共图书馆处理对象的数字化是公共图书馆自产生以来所发生的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公共图书馆有可能直接对知识内容进行处理,加上业务联系和服务方式的网络化,使原先的公共图书馆业务流程面临很大冲击,公共图书馆管理也不得不服从发展的步伐,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并引入许多新的管理因素和管理方式。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轻便灵活的管理形式,带来了许多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大量的管理技巧与技术,作为社会转型期或者对于复杂社会组织基本管理的一种补充,它已经在许多行业和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承担特定职能的社会机构,长期以来形成了其特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引入项目管理必然能给公共图书馆管理带来新的理念和活力。

一、公共图书馆进行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任何社会机构作为社会活动的基本细胞都有其定位和属性。计划经济年代国家操办一切,任何机构单位都纳入国家政府管轄范围。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我国加入WTO,企业的经济细胞作用凸显,政府机构、企业和事业单位二类机构的划分格局是吧能继续维持下去,公共图书馆作为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是不是稳定,公共图书馆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实体,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些都不能确定。然而只有—样可以确定,那就是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是不会一成不变的,从大的意义上来说,项目管理给我们提供了变革的契机。

任何社会机构的管理都是围绕其职能和目标施行的,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各种文献的保存和利用达到交流知识、传播文化的目的,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也必然服从于它的制度,以维持公共图书馆功能的正常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在很多方面与—般社会机构的管理是相同或近似的,例如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等,所不同的是其实现核心价值的管理,业务管理,公共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围绕其业务流程而设计,涉及资源采购、编目、典藏、流通、期刊管理、读者服务等整个业务过程的各个环节,随着计算机的使用,业务管理的整个过程被固化在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构成公共图书馆管理的中心内容。然而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图书馆的提出就是这样一种变化的结果。在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过程中,传统的公共图书馆业务管理必须建立一种自学习、自适应的机制,调整自身,才能适者生存。项目管理的许多理念和方法正好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它正在为业务管理提供营养。在项目管理中探索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常常被固化、被吸收为业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从而使业务管理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这个过程正在企业管理领域非常激烈地进行着,例如企业流程再造、知识管理等等的提出,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从整合社会资源的角度考虑,现代公共图书馆常常被赋予更高的目标,它已不再是只具有保存文化、传播知识、娱乐大众等传统功能的机构,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还希望它同时兼有信息枢纽的功能。在我国,一些大型的公共图书馆常常能够提供非常专业的信息咨询与研究服务,常常拥有非常现代化的信息加工、制作能力,有的甚至拥有图书、期刊、电子资料等非常全面的出版发行渠道,能够开发、研制和出版多种数据库和其他信息产品。这类公共图书馆实际上已经成为信息服务产业的一部分,有能力向社会提供全面的高水平的信息增值服务。项目管理这种形式能够为复杂机构的管理提供面向任务的实现机制,使这些机构能够集中人力或其他资源实现一些特定的目标、任务,突击解决一些瓶颈问题,克服单兵作战的不足。公共图书馆的机构设置来自于传统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现代公共图书馆常常要完成一些实验性、临时性或突发性的任务,而在原有管理框架中则难以解决,为此,必须借助项目管理这种灵活的方式,先进行目标明确、资源投入的试验,经试行后再考虑与原有机构建制进行整合。

由于大量采用现代化技术,图书馆在“升级”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项目,同时图书馆人才的不足,常常采用资源外包的方式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的应用将不可避免甚至非常普遍。

二、公共图书馆项目管理的模式和管理过程

(一)公共图书馆项目管理的模式

就项目的属性来看,凡是目标明确、有一定独立性、必须利用一定的资源完成的工作都可以作为项目,因此在引入项目管理以前,公共图书馆早就在同项目打交道了;项目不一定必须按项目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来做,但是项目管理的方法往往能够带来出奇制胜的效果。公共图书馆工作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项目”,例如公共图书馆的馆舍建设一般都是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运作的,我国建筑行业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开始普遍采用项目制,以后扩大到各类工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推行项目制方面做出过很大贡献;图书馆的计算机应用开发顶目也多采用项目制进行管理,这也与公司普遍采用项目制管理有关,几乎所有的软件公司都全面采用项目管理,软件公司职能部门设置的目的就是为大大小小的项目服务,类似采用全面项目管理的机构还有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等。

公共图书馆是否能够全面推行项目制管理呢,目前有一种“项目泛化”的管理思潮,认为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泛化为“项目”,甚至日常重复性的工作,也被看作是可重复的项目,由于公共图书馆的传统管理还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我们不主张把这种项目泛化。但是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确有许多内容可以作为项目进行管理,除了上述的工程类、技术应用类项目之外,凡是与公共图书馆现有机构建制基本无关(即现有组织机构中没有“当然”的部门应该从事这项工作),有明确的目标,需要调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都可以列为项目,这些工作如果按照项目管理的规则去做不一定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求消耗最小,利益最大,并避免传统管理的许多弊端。

(二)项目的生命周期和管理过程

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项目的定义、计划、执行、控制和结束。生命周期是项目的基本特点之一,虽然有人把周期性重复的工作也作为项目,但项目必须在可预见的期限内有始有终。项目的生命周期可以差别很大,但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前期策划与决策;(2)设计与计划;(3)实施与控制;(4)结束与移交。不同类型的项目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资源消耗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在项目的策划和决策阶段,应该进行预研,提出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项目定义,明确项目目标,并计算项目的资源投入,提供决策参考。项目策划和决策阶段一般还设有项目组,尚未正式立项,但项目管理必须以此作为起点,做为好的开头往往是成功的—半。此过程一般由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或由图书馆自行承担,也可以向社会和厂商征集项目方案,作为下一步项目计划与设计的前期准备。经过项目评估和审批流程,明确了项目的边界和投入后,即可立项,进入项目和设计阶段。该阶段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任务划分、人员配备、成本计算、资源分配、进度安排,有些过程需要详细科学地测度;项目如果涉及技术复杂,或金额巨大,可编写项目指南,进行招标。详细的项目计划是项目控制实施的基础,其中主要文档同时也是合同的附件,是项目执行的依据。例如需求报告是需求管理的依据,应该力求规范。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有许多软件可以辅助进行项目管理了。

三、结论

在公共图书馆中应用项目管理的最大益处,是令员工工作目标清晰、工作范围明确、责任分明、成果明显,提高管理效率,避免互相扯皮推诿,工作迟滞不前的状况。项目化管理,使项目人员的沟通、合作、协调能力与团队精神得到重复的培养和检验。项目成功完成,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成功了,令员工充满成就感,保持员工持续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彭飞. 论公共图书馆业务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04).

[2]郑一仙.我国省市图书馆管理改革策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05).

作者:张笑品

公共管理与知识管理分析论文 篇3: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改革探讨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正在对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方式提出挑战。目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改革的趋向是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为指导,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现状;改革

21世纪,人力资源在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已毋庸置疑,但是有关职能部门却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职能,特别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各种陈旧观念仍然存在,缺乏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合理地利用这一重要资源,改革迫在眉睫。公共部门在国家生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科学地开发和管理好人力资源,不仅对自身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全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起着重要的表率作用。

一、公共部门的界定

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然而这个整体又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当代一些社会科学家将整个社会部门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为政府组织,这是纯粹的公共部门。第二部门是工商企业,这是非公共部门,西方一些学者称之为私人部门。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组织与工商企业之间的一些部门,那些具有工商企业特点,但又不同于工商企业的称为公共企业,那些更类似于或依赖于政府组织的部门被称为非政府公共机构。第三个部门也属于公共部门,因为这些部门也是从事公益事业的组织,市场化程度较低,提供的产品一般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并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三部门和政府组织都是公共部门。因此我们可以给公共部门进行一个界定:拥有公共权力,依法管理社会公共资源与公共事务,以谋取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体系,以及由政府投资开办国有制形式运作的公营企业、学校、医院等公共事业部门在内的组织体系。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及特殊性

人类的活动只要是以组织的形式存在,就必然需要对组织成员进行协调与管理。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组织管理活动中一项基本的管理职能,也是组织实现其目标的基本前提。从一般意义上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组织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对其内部人力资源进行的规划、获取、维持、开发、激励、评估等一系列的管理行为。因此,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公共部门为了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实现公共利益,而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规定,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进行的规划、获取、维持、开发、激励、评估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和过程。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般人力资源管理的共性,但由于公共部门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公共部门应当服务于社会公众,追求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公共管理包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2)管理行为的政治性。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公共部门掌握社会公共权力,在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中起关键性作用,所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不可避免地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色彩。(3)管理层级的复杂性。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公共部门,是一个纵横交错、层级节制的庞大的组织结构体系,其上下级部门之间、同级部门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这就决定了公共部门在人事管理权限的划分、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使用等方面都具有私人部门不可比拟的复杂性。(4)绩效评估的困难性。公共部门的产出具有不同于私人部门产出的特点,私人部门的产出、服务可以在市场上通过金钱、价格加以衡量,但公共部门的产出是公共物品,大多数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特点,难以量化,难以确定个人在其中的贡献份额,对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进行绩效评估就存在某些技术上的困难。(5)法律规制的严格性。公共权力具有两重性,既可以用来实现公共利益,也可以用来谋取个人私利。为了防止公权私用或权力滥用而损害公共利益,必须以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加以严格的规范,在各个环节上以法律形式予以约束,依法进行管理。

三、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我国公共部门缺乏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系统认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传统人事管理转化而来的,但与传统人事行政差别很大,其本质的区别在于所对应的经济形态不同。传统人事行政是适应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以严格的规制对员工进行管理为主要特征,着眼于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是为完成组织的目标而实行的战术性、技术性的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后工业文明的产物,它是将工作人员作为一种主动的资源进行管理,是通过放松规制、开发心智等新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提高个体智能,进而增强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因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具有战略与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注重把开发人的潜能与实现公共组织的目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目。前,我国许多公共部门仍旧习惯于把人事管理过程归纳为“进、管、出”三个环节,把人看作是完成组织目标的工具,强化对人的控制,视人力为成本,没有树立为人服务的观念,这与现代先进的人力资源思想背道而驰。

2.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如:干部终身制、论资排辈、管理无法制等都得到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现行的公务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公务员分类制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尚不健全,竞争未做到法治化和制度化;激励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业绩评估、考核的标准难以确定,缺乏现代化的绩效评估方法及技术,同时统一的工资管理体制和工资标准缺乏灵活性和激励功能;新陈代谢机制仍然不够畅通,导致我国每次不得不通过大规模的人员分流达到机构和人员精简的目的;廉政约束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法律法规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3.职位分类制度尚未科学化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实行职位分类制度,要求在确定职能、机构编制的基础上,进行职位设置,制定职位说明书,确定每个职位的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但目前公务员的分类系统仍以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划分为主,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行政机关缺乏具体的工作分析、职位评价和工作说明书等实质性的内容。此外,不同类型的干部管理新体制尚未出台,对于国家权力机关和党群团体的工作人员,目前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仍旧是“不同类型干部,同一模式管理”。

4.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不足

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组织成员的培训没有统筹考虑,缺乏学习氛围。我国当前公务人员的学历、知识和技能结构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公共部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深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机制改革,创

建学习型组织,提高公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四、改进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系统认识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对于~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公共部门为外界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管理,必须依靠人力资源。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组织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重视人的作用,把行政管理人才看作是能带来直接效益的资本,给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带来全面更新。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公共部门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未树立,因此加强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学习与认识十分重要。

2.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引入规划管理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取得更好效率和更高业绩的最强有力的管理工具之一。在诸如工作设计与分析、绩效考核与管理、薪酬激励等方面,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方法将有助于建立更富有成效的公共管理组织。公共管理组织在进行工作设计时,应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可以通过机械型工作设计法来降低工作的复杂程度,也可采用激励型工作设计法鼓励成员的创新。通过强调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等方式来提高工作的复杂性,增加工作内在的吸引力,使得成员更有兴趣来完成工作,必要时在组织内部实行工作轮换制,为成员提供交叉在职培训,从而了解更多不同的工作,减少成员的不满,增加成就感。我国目前当务之急是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完善政策和立法使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道路。人力资源规划要解决公共组织不断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既要为组织选择和捷供适当的人才及储备,发展和提升组织和个人的创新能力,还要及时发现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案,对有关人力资源特定问题建立专家“会诊”制度,以及传递专家的咨询意见的渠道等等。

3.建立科学的、适合国情的职位分类制度

职位分类是以职位为基础,通过职位分析来确定职责、权限、任职者资格等要素,形成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建立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种分类制度的优点在于对各项职位要素都有明晰的规定,不足之处在于静态的职位描述缺乏灵活性,只强调人适应职位要求,而忽视人的能动性创造力,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目前的趋势是以“概括性的工作描述代替了详细的工作描述”,不强调职位分类的细化。如加拿大政府对公务员制定的“通用分类标准”,该标准按照责任、技能、努力程度、工作条件等四个因素,对职位进行衡量,将所有的公务员职位分为八大类,这种标准具有简单、通用、公平的特点,使管理更为有效,并为公务员创造了更多的流动机会。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先进方法,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公共部门的科学的职位分类制度。

4.加强教育培训,实现知识管理,努力塑造学习型组织

21世纪的公共部门必须拥有学习精神,实施文化创新,建立一个不断突破自我的学习型组织,才能适应新的环境。以往人事管理把组织中的人视为一种成本,因此只注重人员的使用,而不注重人员的知识技能的进一步开发。教育培训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重要方式和内容,要摒弃早先的单纯依靠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工作强度和增加人员数量的做法,而把着眼点放在智力开发和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上面。公共部门应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改善公共部门从业人员的专业结构,使其合理化、科学化。通过教育培训,使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在挖掘潜能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其政治觉悟、道德品德、法律观念,有效地开发创造性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树立创新意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作者:王杰生

上一篇:无线IP通信网络发展趋势论文下一篇:财务比率模型预测能力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