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伴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多元化、多元化、民主化的发展道路,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加突显,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传统的钢性管理模式愈发不适应于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趋势与发展需求。鉴于此,强调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大亮点,对于高校学生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转型期高校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转型期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1:

转型期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中的预警机制探索

[摘           要] 近些年来,国内外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学生遭受到突发事件的几率也在不断上升,被誉为“成长的摇篮”的学校也因为这些不断发生的突发事件受到了影响,尤其是对于学校的管理与正常运行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有效地预防并降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率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管理事务当中的重要问题。基于此,对于转型期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中的预警机制进行了研究,先是分析突发事件的特点,之后研究我国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机制建立方式,以提升我国高校的预警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关    键   词]  转型期;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预警机制

在以往人们的认知当中,学校是十分安全的地方,任何危机都不会发生在校园当中,更不应该发生在校园内,而学校更是被人们视作是“世外桃源”,外界的纷争与校园都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近些年来,世界上的经济波动巨大,我国也处于社会转型与变迁的过渡时期,学校内部的安全也因为外界多种人为因素的影响或是自然因素的影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校园突发事件在现今已经是屡见不鲜[1]。突发事件一直潜伏在校园当中,随时可能会发生,因此加强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是现今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突发事件的特点

(一)突然性

既然是突发事件,那么必然会存在突发性。突发事件的形成并非是无迹可寻的,一般的突发事件都是由一个小的事件为契机,不断发酵,由量变引起质变,最后成为突发事件。在量变向质变的转换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一个细节的处理存在失误,便可能会造成最后突发事件的发生。而这样的环节或是细节缺失贯穿于事件的始终,什么时候出现,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什么人来推动,出现之后的发展情况、发展方向,事件爆发之后的规模、后果,都是难以预料的。在突发事件感刚刚发生的时候,不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正确的反映,那么后期的控制也会受到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环境达到了一个临界值和既定的阀值,亟须在高度压力下快速做出决策,控制局面,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但通常缺少必要的训练有素的人员、物资和时间。

(二)破坏性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事件的主要影响人便会出现强烈的情感波动,并在本能之下进行聚集活动。这样的群聚性活动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生活的开展,并给事件处理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在学校当中发生突发事件,学生下意识地进行群聚活动,并产生强烈的情感波动,这使得学校正常教学、科研与管理活动的正常秩序受到影响,这使学校的工作与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损失,并且由于这样的下意识活动,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压力,容易让人们产生心理上的恐慌。由于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备受人们与社会的关注,这样突发事件的发生更容易通过学生群体影响到社会,并迅速引起社会的反响,尤其是对于社会上的不法人员或是闲杂人员来说,这样的时间正是自己“发光发热”的最好时机,在网络或是各种渠道来散播虚假消息,扰乱了人们的正确认知。而不管是什么样的突发事件,被这些“热心人士”传播出去,都会或多或少地给学校与学生造成财产或是声誉,甚至是生命的影响。哪怕是单一事件的发生,都可能会牵连到其他的问题,造成综合性爆发,形成“涟漪效应”,给政治、经济带来影响。而且一些特别严重的突发事件所产生的损失可能在当时有一个大概的估计,但从长远来看则难以估量,特别是精神层面的损失影响深远,给学生心理上带来的创伤可能一辈子都难以愈合[2]。

二、我国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所存在的问题

(一)不够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功能

现在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机构已经被很多所高校建立,但一些高校的组织管理机构仅仅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只是在形式上表现了许多预控的制度和措施。实际上,在学生突发事件的潜伏期内预防和解决问题这才是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组织管理机构最重要的功能,如果非得等到突发事件发生了才去寻求解决办法岂不是为时已晚[3]。

(二)法律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在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但是仍旧有许多难以涵盖的方面存在,同时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各种犯罪手段更是层出不穷。据相关调查了解,我国现今大部分突发事件的导火索便是网络,网络个人信息泄露,网络当中的虚假信息肆虐,这些都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建立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如何更好地构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系统

(一)树形预警组织管理体系的更好建立

建立完善的预警组织管理体系,是高校有效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结合国内高校的内部组织管理模式,可以从三个层面建立树形预警组织管理体系:第一,建立学校学生突发事件领导小组,一般由以下人员组成:学校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学生工作处(部)负责人、团委负责人、宣传部负责人、律师、保卫部门负责人、心理中心负责人及其他工作人员。第二,建立院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小组,一般由院系党委副书记和辅导员组成,其主要职能为院级层面学生信息的收集并进行筛选归类,或上报学校学生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或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提前干预。第三,建立院级学生突发事件信息收集小组,一般由宿舍舍长、班级学生干部、社团組织学生干部组成。其主要职能为收集院级层面信息,并上报院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小组。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建立,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从而为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法律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构建科学立法的框架,拟定国家互联网信息的安全法规

法律体系的管理当中,应该先构建起相应的立法框架,之后在以此框架为基础来进行网络安全管理的法律拟定。在框架的构建当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公众、互联网的使用主体与各级政府党组织与有关部门的需求,在确保个人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对于网络当中的各成分进行相关责任与权利的划分,涉及信息处理、获取、交流与传送等信息方面的行为规范。在框架当中应该以发展性为基础,由于网络技术一直是处于发展当中的,新的技术也在不断涌现,因此在框架构建的过程中应该为未知的部分预留空间,以便后期对于法律规定当中所缺乏的部分进行补充。

2.强化法律法规的主体地位,对兼容性进行优化与提升

在互联网的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强化法律发挥的主体性地位,尤其是在网络安全的执法过程中,更应该明确其主体性地位。应该在完善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单项法律条文,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件,同时注意法律法规的兼容性与协调性。我国在开始使用互联网开始,便出台了部分法律,但是这些法律条文是针对当时的网络情况的,而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哪怕是一年的时间,也会发生巨大变化,因此过去的条文对于现今的情况进行管理效力不足,因此需要建立新的法律条文。但这并不代表过去的法律条文便是无效的,因此在健全法律法规的过程当中,应该协调好与传统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相关的执法部门也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从而保障法律法规执行的有效性[3]。

3.提升法律体系中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性

互联网是在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虚拟网络世界,因此想要对网络信息安全进行管理,应该先具备相应的技术。所以在法律体系建设当中,应该促进技术与管理相融合,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一方面,在技术方面应不断完善安全立法,从而对网络当中的犯罪现象进行有效控制,在立法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该以计算机的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构建,这样才能保障所建立的法律体系能够适用于现今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另一方面,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的规范立法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并确保机制的权威性,便于对互联网安全管理进行统筹规划,更加有效地对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处理。

(三)加强安全教育

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堂,希望通过此课堂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但是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却存在着内容老、方式旧,学生学习没兴趣等问题。基于此,学校与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安全教育。

其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应的材料进行教学。现今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虽然阅历较浅,但是对于外界的事物接收迅速,且已经形成了独属于自身的“三观”与思想,教师应该结合大学生身边所发生的实际事件,使得学生能够将自身带入事件当中,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事件严重性的认知。

其二,创新授课形式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积极地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教学形式,通过网络来向学生展示更多的事件内容,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来实际模拟事件的发生经过,以此来警醒学生,真正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4-5]。

四、结语

突发事件的管理不仅是对于高校日常管理的一种考验,更是对于学生管理与学生自身能力的一种考验,应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应对能力、事件处理能力、事后控制能力等,虽然现今我国高校还不能杜绝突发事件的发展,但是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降低事件发生的几率,以此来减弱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从而保障学生在校内能够享受更加平稳的校园生活,更加健康地成长,进而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6-7]。

参考文献:

[1]田云辉.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和预警机制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11):247-248.

[2]吴晨阳.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8.

[3]刘雪琳.高校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7.

[4]怀茜.试析转型期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中的预警机制[J].新教育时代,2015(1):116.

[5]蔡火凤.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6]董文洁.大学生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途径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3.

[7]王宏.新时期我国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处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学,2013.

编辑 马燕萍

作者:蔡睿

转型期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2:

柔性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伴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多元化、多元化、民主化的发展道路,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加突显,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传统的钢性管理模式愈发不适应于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趋势与发展需求。鉴于此,强调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大亮点,对于高校学生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阐述柔性管理理念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柔性管理的重要意义,提出基于柔性管理理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新途径。

关键词:柔性管理;以人为本;高校学生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主要运用钢性管理模式,凭借规章制度进行约束、监督、奖惩的强制性管理手段,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目标,在过去高等教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模式强调“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个性与尊严,极易引起学生对管理工作乃至学校的不满,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工作的效果与质量。尤其是当前我国高校中多为“90后”大学生,独特的成长环境下,使这些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强,逆反心理强,不屑于简单的规则限定或奖惩措施,更有甚者会对规章制度持逆反和抵触心理。但是他们更希望教师和家长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理解与关心关怀。这就要求现代高校学生工作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现代高等教育民主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使人本化、人性化教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主流。因此,如何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柔性管理理念融入现代高校学生工作中,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柔性管理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柔性管理内涵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程式化、制度化的“刚性管理”灵活管理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软性控制和人性化管理。它是基于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尊重,运用非强制手段,润物无声的作用于人的内心深处,在人心中形成潜在说服力,潜移默化的促使组织成员接受组织意志和组织价值观,形成内在驱动力,并外化为个人自觉行动的管理。柔性管理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实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人本化管理,涵盖心理、行为、环境、形象等内容上的管理,基于柔性管理理念,并贯穿于这些基本内容的管理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大指导意义。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意在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营造尊重、理解、教育学生的良好氛围,增强学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对高校的归属感,采用教育、激励、引导等柔性方式,使大学生在内心构成潜在影响力和说服力,进而自觉接受高校约束管理与规范化管理。

(二)柔性管理特征

1.人本性。即“以人为本”,这也是现代高校所积极提倡的教育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点和出发点,以调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为主线,以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和谐共赢的管理活动。基于柔性管理理论,将大学生视作管理主体,打破以“制度”和“程式”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以“人性化”“人本化”理念为先导,对学生施以关心、关爱、尊重、引导。相较于传统硬性教育,柔性教育将“以教师为本”转化为“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由“消极抵抗”转变为“积极接受”,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内驱性。柔性管理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依靠硬性权利的威慑力,而是依赖于个体的内心主动性、心理活动、内在潜能等,具备明显的内在驱动型。这种内驱性正是源自柔性管理所发挥的情感驱动型,作为社会人的大学生,不仅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和专业能力,更注重自身的成功感、归属感、存在感、亲密感等,而柔性管理正是利用情感凝聚功能,通过情感投入、环境感染、激励鼓励、积极引导等方式,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激发学生潜在能动性与主动性,自觉进行自我管控与教育。

3、个体性。大学生群体共性显著,但受到成长环境、社会经历、教育经历、心理品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个性差异突出。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实施柔性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实际,因人、因时而异,切忌程式化、模式化及千篇一律。学生管理者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应针对学生个性采取与之相适宜的教育方法和沟通办法;对不同的班级软环境要施以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措施。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变化、个性差异,适时调整管理方式,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4、模糊性。大学生情感丰富、思维活跃,但是人生经验的不足,使得他们在思想、思维、情感上存在些许模糊,而行为作为思想情感的外在表达也出现了模糊不清的现象。因此,柔性管理这一侧重于心理管理的管理模式,应根据大学生特点作模糊化处理,切忌以偏概全、以点带面,避免走向极端,实现良性管理。

二、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必要性

1、高校学生管理的需要

能够被长期应用的管理理念,肯定有其存在的价值,长期以来高校采取的钢性管理,利用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约束、监管、惩罚的方式,虽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起到了一定的管理效果,规范了学生行为,有效实现了教育管理目标,但是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思想,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独特个性和人格尊严,影响了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养成;而且这种一味强制性的管理模式缺乏情感支撑,有碍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在命令与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的模式下,很容易导致学生对管理者及管理体制的不满及排斥;另外,在高校精英教育阶段,只将学生当作教育和管理对象,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柔性管理作为钢性管理的有效补充,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将学生看做主体,增强了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有利于其自身潜能的激发,强化其自我管控能力,有效提升学生工作质量。

2、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需求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提倡“师道尊严”,教师为教育主体和教育中心。这种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影响了学生独立人格、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养成。现如今,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管理愈加崇尚“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高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仍然能够健全其人格,张扬其个性,完善其综合素养。柔性管理就是将学生作为教育管理核心,倡导人性化、人本化的管理方式,始终将学生看做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二)可行性

1、柔性管理的优势特征使其具备可行性

柔性管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具备人本性、内驱性、灵活性、全面性等优势特征,侧重于人性化管理、个性化培养。柔性管理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化管理,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为主旨,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的心理、精神、情绪、信念、价值及行为等与其成长相关的要素作为管理整合的主体内容,并将其覆盖学生管理全过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最高层次需要,柔性管理正是要满足学生的这一最高层次需求,在管理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管理与决策,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挖掘其自身潜能,促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取得最佳的学习成绩。迎合高校教育目标,契合高校学生管理要求。

2、高校具备柔性管理实施条件

现如今,内有高校良好的办学条件,外有国家积极的教育政策,社会和谐稳定的氛围,对高素质人才需求不断增大,为高校指明了人才培养方向。高校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层次高的师资队伍,日益完善的管理团队,这些都为柔性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人文环境。当代高校大学生,长期受到高校文化的熏陶,接受高层次的文化教育,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较高,民主意识较强,具有强烈的进取性和自主性,要求参与到管理过程之中,追求公平公正,希望被尊重、被关注。这些都为柔性管理提供了积极的外部环境和实施条件。

三、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实施策略

(一)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深化民主管理理念

基于柔性管理特征,高校学生工作应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看做管理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民主管理理念,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管理之中,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参与管理过程中,全面了解集体,增强对集体认知度和集体认同感,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在实现集体目标的同时实现自我。同时,深化大学生主体地位,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根据不同的个性行为特征,立足于学生成长需求,采取相应措施,调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环境不仅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更会对人们的意识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能够抑制不良风气,约束学生行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人文情怀,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激励学生积极进取。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可借助于环境育人功能,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强化自我塑造和自我培养,激发学生个性及对学校的价值认同感。同时借助于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操、理想信念、处事作风,进而实现无形之中教人育人的目的。优良的环境具备隐性育人功能,在环境的熏陶下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主动意识、创新意识,自我管束、自我教育意识,实现柔性教育效果。

(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管理,发挥情感凝聚功能

柔性管理侧重于关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情感,注重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形成内心激励作用。人的情感是激励人前进的重要条件。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应注重从学生内心情感出发,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关注,以管理者与学生间的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构建情感的沟通桥梁,利用情感凝聚功能,使管理者与学生构成情感与思想的连接,进而促进二者共同发展。主要利用情感沟通、心理关怀、情感倾注、鼓励激励、营造舆论等方式,利用潜在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关注对学生情感、心理构成深刻影响,将管理者管理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主自觉行动。首先,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应放低姿态,以学生为主体,平易近人,收起严厉的高姿态作风,与学生平等相处;其次,发挥语言沟通的艺术魅力,与学生沟通时注意措辞、语速、语调等,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轻松的沟通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尊重;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变化,尊重个体差异,给予适时引导,引领学生参与学校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柔性管理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管理,实质上是使学生认同、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遵从管理者意志,促使学生强化自我管理,有效实现学生工作管理宗旨。

(四)合理看待柔性与刚性管理的关系,实施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

柔性管理是传统刚性管理的升华和补充,二者是辩证统一体,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刚性管理侧重于外在强化,属强制性的,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规范性的规章制度,使高校学生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可操作性和约束规范性较强,但是极易陷入模式化和机械化。柔性管理人文化、人性化的管理则有效弥补了刚性管理的缺失,是对传统刚性管理方式的有效升华。柔性管理最大程度的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契合现代高校教育的发展需求。现代高校教育应结合高校教育和学生发展需求,至柔至刚的管理模式皆不可取,提倡柔性管理模式并非全盘否定、取代刚性管理,刚柔并济才能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辅相成,达到相得益彰的最佳管理效果。柔性与刚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稳步有序的开展,达到最优学生工作管理效果。

结语

柔性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管理工程,高校柔性管理涵盖高校教育管理各个方面。在管理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柔性管理的特征,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关注、尊重、鼓励与科学引导,倡导人性化、人本化教育、个性化、差异化培养,有效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在实施柔性管理时,应充分结合刚性管理,使高校学生工作在刚柔并济模式下,焕发管理活力与魅力,取得最佳管理效果。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申万兵. 论柔性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 思想教育研究,2009(08)

[2]雷山锋,徐晶. 论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 才智,2011(36)

[3]金冶. 转型期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应用[J]. 当代继续教育,2014(06)

[4]王秀艳. 论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 职业技术,2014(05)

作者:房巍

转型期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3: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过于行政化;重视“管”,忽视“理”;以“事后管理”为主,忽视“预测预防”;学生困惑多压力大等。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问题的对策有:加强师生沟通;进行理性化管理;注重“预测预防”;探索和建立多向管理新模式;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高素质人才主要是由高等院校来输送,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不仅仅是由学生的学术水平来决定,而且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面临着很多新问题,如何认清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遇问题的本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服从学校管理的情况下,不断得到自身的发展需要,这是我们每一位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问题分析

(一)工作过于行政化使师生关系疏远

高校学生日常事务面积广头绪多,管理者除了要完成党团建设、思想教育、监督学生学习、班级各项建设等基本工作外,还需要担负愈来愈多的诸如奖助学金的评定、勤工俭学、就业指导与服务、公寓管理以及突发性事件的处理等重要工作,高负荷运转,也难以达到学生所期望的服务水平。

在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教书育人,服务于学生。但实际上他们管理成分居多,日趋行政化,上下级比较明显,在学生眼里,学生管理工作者也只是一个不可接近的上级而已。长此以往,使学生对管理工作者的职能有所怀疑,突出的上下级关系使原本那种“亦师亦友”的朋友关系已荡然无存,这样将导致师生关系愈来愈疏远。

(二)工作过于重“管”忽“理”

据笔者所知,一部分学生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着意突出个人权力,从入学开始就以严格的班级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甚至个别学校,受到军事院校的影响,实行半军事化的管理。他们深信,只要管理者周密计划,严格落实,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管理工作目标。他们总以为只要制度精确具体并严格落实就可以管理好学生,其实忽视了学生管理中的民主、平等、公平和价值,使管理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在工作过程中重“管”忽“理”,采取命令式的管理方式,过于强调管理者的权威,用较生硬的班级制度条文来约束学生,缺少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交流,缺乏对学生的人格尊重,导致学生逆反心理增强,故意放松自我。

(三)工作注重“事后管理”,忽视“预测预防”

当前学生管理工作者主要还是以“事后管理”为主,在他们眼里,学生就是不断需要纠正的问题制造者,从而放松了对问题的预测、预防工作。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通过预防来减少问题的发生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通过学生曾经发生过的问题,认真分析发生原因,举一反三,在管理工作中做经常性教育,方便在问题发生之前制止它们。但实际上许多学生管理工作者没有积极地去研究学生的所思所想,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应付状态,出了问题他们只能是采用“事后管理”模式,陷入不断处理问题的泥潭。

(四)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自身及外界问题突出

一是独生子女问题突出。当前,独生子女正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也是新问题增多的一代。受国情的影响,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及老人的溺爱,好像温室中的花朵与世隔绝,以至他们心理单纯,缺乏对社会的进一步了解,容易被社会所排斥,如何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已迫在眉睫。另外,当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接触来自社会各式各样的信息,一旦其思想观念成型,很难被传统的说服教育来改变,如何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二是就业压力明显加大。众所周知,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突出,有的刚毕业就失业,有的就业工资不如农民工,更有甚者刚毕业却不得不为了温饱问题踏入农民工的行列。这无疑使在校大学生失去大学生活的信心,精神和心理压力急剧加大,以至一部分学生心理问题严重。他们有的沉迷于爱情的短暂甜蜜来麻痹自己,有的则以逃避就业来解脱压力,更有甚者采用消极的方法如自杀等。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信心,指导他们成功就业,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带来的各种压力,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又一问题。

此外,还有学生道德修养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家庭问题和同学之间和平相处问题等,都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者面临巨大的压力。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学生管理工作者应积极的分析研究,探索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确定科学有效的对策。

(一)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全面服务于学生

为了彻底改变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于行政化的现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一切为了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全面服务于学生。首先,管理工作者应主动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积极改变与学生的对立面关系,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到管理老师的亲近。其次,管理者要确实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想学生所想,虑学生所需,有效地进行人性化管理。最后,管理者应积极维护学生的权益,比如公平评定奖助学金、公正推荐党员候选人等,学生心里踏实了自然会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通过这些方面的改革,必然会拉近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觉得管理老师不再单纯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二者关系也不再单纯是上下级关系而是“亦师亦友”的朋友关系。这样人性化的管理,定然会使学生在一个宽松自由、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中,满足成材的需要。

(二)进行理性化管理,引导大学生自我约束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独白”式的学生管理,过于重“管”忽“理”,这种管理方式依然处于主从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不再被学生接受,他们所需要的是“对话”模式,该模式也是时代精神在管理领域的回应。对话管理是在尊重个性的情况下,在真正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互动等交流沟通方式,实现管理价值目标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重视“理性”的管理模式。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教育管理形式,为实现教育管理目标,就必须要变革学生管理模式,由“独白”走向 “对话”,真正服务于学生。

通过实行“对话”管理,便于建立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这种契约本身就是管理工作者和学生彼此对于对方的一种心理上潜在的期望和要求。心理契约的构建是管理工作者和学生心灵相通,有利于激发学生进取动机,促进他们积极参与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中来,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管理工作者从众多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而且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管理岗位上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使其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律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了大学生在日常行为的主观意识上自我约束。

(三)注重“预测预防”,消灭问题于萌芽状态

笔者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要用别人的教训来警示自己,不要用自己的教训来警示别人。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同样可以用这句话来教育学生,通过别的学生曾经发生过的问题教训来教育自己的学生,认真分析原因,举一反三,在管理工作中做经常性教育,制定预防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在自己学生身上出现。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以积极主动的应付状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变“事后管理”为“预测预防”,坚决消灭问题于萌芽状态,有效地减少问题的发生。

(四)探索和建立多向管理新模式

当前,随着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分制的实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突出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个性化,注重共性和个性的需求差异,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学分制的实行,使学生掌握了选择任课老师和课程的主动权,只要能够按教学大纲要求修够学分,就可以顺利完成学业。这样,原本院系和班级的清晰界限就变得模糊起来,势必会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应当探索和建立一种新的学生管理模式。

1.动员任课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任课老师和学生接触比较密切,对于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要也比较直接,特别是学习情况管理工作者很难了解。因此,管理工作者应该经常和任课老师沟通,通过任课老师来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也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

2.宿舍管理员的作用不容忽视

因为宿舍管理员与学生朝夕相处,有天然的优势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要,所以管理工作者经常和宿舍管理员做交流,通过他们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进行收集,及时解决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理问题,从而有效地服务于学生。

3.建立非义务性质的学生自我管理队伍

建立非义务性质的学生自我管理队伍主要是将学生作为真正的管理主体,使之以勤工助学的形式参与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管理者来自学生,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这样,解决问题就更有针对性,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能更好地开展。

综上所述,学生管理工作的多向管理新模式是保持原有的管理工作者直接管理不变动,将一部分的管理职能转移给任课老师、宿舍管理员和学生管理者,加强与之的沟通,构建出一种完善高效的多向管理新模式。

(五)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社会转型期存在的诸多问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在注重教育学生刻苦学习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也要积极培养其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当代大学生面对学业、就业及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容易被击垮,以至造成各种各样的消极后果。高校学生管理者必须详细掌握学生各自的情况,通过多渠道和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心理素质。管理工作者要依据各自实际情况,逐个进行谈心沟通,有针对性地帮助各自处理好学习、就业、交友、家庭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必要时,可以建议学校成立专门的高校心理教育和咨询机构来为学生服务。通过以上提出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对策,笔者相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定能够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胡昱东,徐伟红.浅议高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探索[J].科学研究,2007,(S1).

[2]胡伟国,郑琴洁,何家臣.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谈[J].广西社会科学,2003,(4).

[3]安世遨.当代大学生管理新理念[J].辽宁教育研究,2008,(6).

作者:高晓阳

上一篇:专利管理与技术创新论文下一篇:新课改小学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