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币制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24

摘要:“问题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小学班级管理中较为棘手的问题,课堂行为不良问题学生作为最常见的类型对班级课堂教学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教育环境改变策略、正强化策略及多方合作策略促使课堂行为不良问题学生成长与改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代币制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代币制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1:

北京市西城区育翔小学:以“心动德育”文化建设促学生文化的形成

德育活动的开展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活动要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要能打动学生,深入到学生的心里;要使每一项教育活动都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并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受益终身的文明素养,这样的德育工作才有实效性。学校“育心教育”理念的提出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怎样做才能实现“育心”的目标?学校提出应该做让学生产生“心动”效应的德育——“心动德育”,以心动德育文化建设促“诚实、善学、健美、和谐”的学生文化形成。

学校开展了校级、年级和班级三级“心动德育”活动。

1.校级“心动德育”活动突出引领性

学校以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英语嘉年华校园五大节日和开学典礼为载体,将教育蕴含其中,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成长需求,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引发心动,以心动促行动。例如,科技节:“体验、创新、成长——走近低碳生活”主题活动展示学生自己的科技成果,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体验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高科学素养。读书节:“读好书、唱童谣——争做文明使者”是长期的主题教育活动。班级设置了借书角,年级打造了“开放阅读吧”,随处可见安安静静捧着书本读书的学生。

2.年级“心动德育”活动强调精准性

仪式文化蕴藏着无形的教育资源,亲情传播、共享快乐、承载责任、精神传播等一系列精神内涵感染着学生,触动着学生的心灵。各年级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实际情况和主要问题,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年级心动德育活动,不仅举行仪式,还以读书、参观、隊课、观影、主题活动、目标卡等多种形式,将系列教育活动贯穿始终。

心动难忘的入队典礼:充分利用红领巾公园的环境,请二年级活动辅导员介绍“红领巾之歌”主题广场,由学生们讲述矗立在广场两侧的八位小英雄的故事。家长为学生佩戴红领巾,每班有两名新队员代表在队旗下表决心。最后,学生在小英雄塑像前献上自己的目标卡。

“感恩母校,扬帆起航”毕业典礼:毕业典礼上,学生们在留言板上给母校留言,近300个彩色留言凝结成一颗颗心。

3.班级“心动德育”活动落实常态化

通过班级“心动德育”活动,落实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树立良好班级风尚。例如,教师们利用小课题研究、代币制、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开展富有班级特色的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逐步探索班级文化的建设。如一年级“家”的教育:“班级是我家,人人都爱他”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珍惜班级荣誉的班级责任感;“我们是一家”主题班会通过对班级生活案例的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学会如何正确与人交往,如何处理同学间的摩擦与问题;通过合作活动和文字交流增进学生间的感情,加深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创建和谐、温馨、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代币制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2:

小学课堂行为不良“问题学生”转化策略

摘 要: “问题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小学班级管理中较为棘手的问题,课堂行为不良问题学生作为最常见的类型对班级课堂教学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教育环境改变策略、正强化策略及多方合作策略促使课堂行为不良问题学生成长与改变。

关键词: 课堂行为不良 问题学生 转化策略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问题学生”是一个被经常提及的词语,也是班主任比较头疼的事情。问题学生的成因与类型多种多样,当下教育界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课堂行为不良问题学生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他们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问题,相较心理方面存在问题或具有特殊问题的学生而言,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管理策略促使其发生积极的转变。

一、教育环境改变策略

教育环境通常指确保学校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诸条件的综合,它既影响着班主任的教,又影响着学生的学[1]。对于课堂行为不良问题学生而言,教育环境更多的指他在班级中所处的座位及周围同伴构成的环境。当进入一个小学班级,不难发现,坐在最角落的往往都是有长期课堂行为不良问题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中扮演着“边缘人”的角色,“边缘人”现象普遍存在于课堂教学中,这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2]。这是由于班主任在管理问题学生时具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对于具有课堂行为不良问题的学生更愿意采取忽视的态度,这样反而将问题学生放置到“舒适安全”的环境,使其课堂不良行为得到滋生。因此,必须通过教育环境的改变促使其发生转变。

就具有课堂不良行为的学生来说,教育环境改变策略有两种方式:一是中心化策略;二是周围环境改变策略。中心化策略针对的是活泼好动,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会对其他同学造成消极影响的学生。所谓中心化策略是将学生从班级的最边缘角落放置到中心的位置,班主任最容易关注的地方。其实这种策略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并不少见,关键在于以往教育会走入一个误区:将问题学生放置于中心位置后,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班主任无法很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羞辱”,缺失教育性的理念。真正的中心化策略是指向帮助学生成长改变,班主任要明确告知学生在课堂上当他调皮、犯错时,你会及时提醒他,并且会对他持续关注。当他发生改变时会得到积极的反馈,反之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这是一种积极关注理念下的问题学生转变策略。

周围环境改变策略针对的是性格安静,但是学习习惯较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生而言的。我们可以选择在其周围安排学习成绩较好并且具有责任心的同学。因为当班主任为学生提供某种具体的行为范例,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并朝这一方向努力,并且有责任感的同学会由于帮助了同学而获得成就感。课堂不良行为的学生会在不自觉中模仿和学习榜样的行为,起到弱化和纠正自身问题行为的作用。策略的选择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情况决定,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认真研究学生,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最恰当的策略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改进。

二、正强化策略

行为主义认为:“所谓教育,其实质就是塑造行为的过程。强化是塑造和调整儿童行为的基础之一,也是培养儿童良好社会行为的重要方法。”[3]课堂行为不良的学生问题形成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在养成教育阶段没有将其行为塑造好。对班主任来说,积极应用正强化手段可以有效地鼓励和逐步巩固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对于具有课堂行为不良的学生,通过鼓励和积极强化进行中的良好行为或新的良好行为,可抑制或终止其他问题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的正强化通常采用的方式主要包括:社会强化、契约强化、物质性强化等。

社会强化是指班主任利用语言文字或躯体表情等方式,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从而使期望的行为得到鼓励和强化的目的[4]。从本質来看,这是一种积极情感的正强化。对于问题学生来说,他们在班级中往往处于被批评或忽视的境遇。当班主任转变对他的情感态度,投以积极的情感因素,这时学生归属与爱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为了多次体验这种需求满足,他便会开始采用积极的行为获取班主任的积极情感。当行为不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听课认真、回答问题正确等积极行为时,班主任即使只是向学生点头或微笑,轻轻地拍拍学生的头或背,都在有意无意中告诉学生你很欣赏他的行为,学生内心会产生温暖的感觉,会在今后更多地表现积极的行为。

契约强化是一种以建立标准为目标的正强化,指班主任和学生在平和尊重的环境下,经由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认可、共同协商的契约,并且一旦确定,就要坚决落实。具体来说就是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制定一个记录表,班主任告诉学生当他在课堂中出现积极行为时会给他记录,记录一到两周后,班主任会根据记录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积极或“惩罚”反馈。方案制订以后,在行为出现时班主任就要及时给予强化,并逐渐消除强化物,减少对强化物的依赖,促进行为内化。契约强化的方式对于约束那些好动、课堂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是很有帮助的。契约强化的关键在于班主任需要仔细地观察,确认学生想得到何种反馈,在他行为改善时及时给予反馈。此外,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学生不良行为的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也许在契约建立后,发现记录一周后学生没有改变,班主任不能气馁,也要给予学生反馈,告诉他你会继续记录。长此以往,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是能够锐减的。

物质性强化是指在课堂行为不良问题学生出现班主任所期许的行为时,我们给予实质性的物品达到强化此种行为的方法。物质性强化可以作为社会强化和契约强化的增强剂。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班主任给予的一些物质上的奖励对他们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十分需要一个实体性的东西对自己的行为给予肯定。在学生出现积极的课堂行为时,班主任给予他物质性的奖励,这对于巩固强化该行为是极其有效的。但物质性强化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班主任愿意拿出多少资金维持这一强化策略。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用代币制的方法进行物质性奖励,比如用小纸条、小卡片、小红花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奖励与鼓励。班主任在采用物质性强化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活动动机、兴趣、特长和实际活动能力等多种因素。

三、多方合作策略

对于课堂行为问题学生的转变是一份长期持久的工作,无论是教育环境改变策略还是正强化策略都不是仅凭一人之力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因此,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多个主体,让其共同参与管理,也就是采用多方合作策略。对于小学班级管理而言,科任老师和家长是班主任转变课堂行为不良问题学生时最主要的合作对象。

我们发现,无论在何种类型的班级领导方式中,科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中的缺位是共同的问题。调查发现,“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基本局限于学习内容的交流,在情感方面交流较少,科任老师与班主任的互动局限于与班主任反馈学生的学习表现,帮助班主任了解学生具体学科的学习情况,为班主任提供信息,或者寻求班主任的协助,这种交互是单向的,没有产生协同教育效果”[5]。班主任必须与各科任班主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科任老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科任老师的参与会使班级管理更加有序,他们提出的议题能把班级管理延伸到课堂管理,他们的意见同样会受到学生的重视。对于课堂不良行为问题学生的管理本身就是班级管理的一部分。在对学生进行转化时,班主任要主动与科任老师沟通交流,共同决定合适的转化策略,并且科任老师要承担起转变问题学生的责任。基于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三者的深度交流下的转化策略最终必将促发教育的协同效应。

家校合作一直是班级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策略。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6]。对于学生的教育尤其是问题学生的教育势必需要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合作。但在教育实际中我们发现,当学生成长中出现问题时,班主任与家长往往不能冷静处理、正确对待。学生出现问题了,家长会认为是班主任水平低下,班级氛围不好导致的;班主任会埋怨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有问题。正确的做法是放下偏见,通力合作。班主任在转变课堂行为不良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要寻求家长的配合,又分为不同的情况。如果家长很愿意配合,并支持肯定班主任的管理策略,那么家校之间便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班主任可以和家长坐下来共同商量转变学生的策略,双方都积极落实。如果家长不配合,或者没有条件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家庭教育,那么班主任仍然要用尊重事实的态度与家长进行沟通。当问题学生在班主任采用的策略下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班主任要及时反馈给家长。其目的是借家长之口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最近的改变非常满意,起到替代性强化的作用,讓具有课堂行为不良问题的学生一点点发生转变。

四、结语

课堂行为不良问题学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班级管理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策略促使其成长和改变。课堂行为不良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及具体表现都是复杂多样的,加之教育教学情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远比我们想象得要难得多。关键在于当你选择了某种策略时,一定要思考到底,不要让其成为一次性策略,管理策略的实施需要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我们要坚信孩子都是可塑的,并且问题学生一旦开始转变,必将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参考文献:

[1]张辉蓉,贾瑜.教育环境对教师教学方式选择与运用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08):32-37.

[2]李森,杜尚荣.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策略[J].教育研究,2014,35(07):115-122.

[3]韦彦,庞丽娟.论强化在儿童社会行为发展中的作用与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0(1):53-55.

[4]张越,王杲哲.试论强化理论在课堂行为管理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07(06):54-55.

[5]李宏贞.协同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15):96-99.

[6]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2.

作者:肖长珊

代币制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3:

一年级小学生适应期存在的问题对策研究

摘 要: 在儿童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适应与衔接中应保持可持续性发展,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缩短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适应期,让儿童自一年级入学后很快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从而及早适应小学生活。

关键词: 一年级小学生 适应期 问题对策研究

小学一年级刚入学新生“适应期教育”指学龄前幼儿进入一年级以后能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内容、新的人际关系,能全面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本文从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入手,分析了解小学生的情况,针对小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家长、教师、学校三个方面找到一些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方法和策略。

一、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这个阶段(六七岁)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第一,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多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随意性强,多以孩子的兴趣、感情色彩为主;并且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散;注意范围小,从而注意分配和转移能力都较弱,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第二,六七岁孩子的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意义识记逐渐发展,思维水平逐渐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是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记忆方法。

第三,孩子的依赖性比较强,生活学习事宜惯于依赖成人监督,尤其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这个阶段的孩子情感日益丰富,并且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在增强。

第四,这个年龄段小学生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很容易受暗示,好动、模仿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

二、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面临的问题

一般来说,他们入学适应上主要面临的困难有以下三个:

一是环境的变化。首先陌生的校园、教室、老师和同学在给孩子带来新奇的同时,也会给一些孩子造成情绪上的焦虑与不安。有的同伴交往比较少、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也有个别情况严重的学生会因为焦虑不安而产生某些躯体不适,以此逃避上学。

二是学习方式的变化。一年级新生刚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宽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到相对比较严格紧张的教学环境,从以游戏和玩耍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跨越到有具体学习任务的学习生活,有部分孩子会感到不适应,有可能表现为胆怯,不敢主动与人交流说话,不敢举手发言。甚至有的孩子在上课期间想上厕所也不敢举手;有的坐不住,有哭闹现象。

三是作息时间的变化。幼儿园上课时间短,多以活动为主。小学每堂课40分钟,一天6到8节课。活动课很少,并且要求早上不能迟到,上课时不能自由活动说话,也不能提前离校。对于这些变化,有的孩子并不能一下子就接受,部分孩子表现为上课没精神,玩弄文具等,有的孩子由于起得早睡得晚,精神状况不好,出现上课打瞌睡等现象。

三、小学一年级学生适应要解决的问题

一年级新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心理发展有一个质的突变,所以部分新生会产生很多适应上的问题,需要我们给予帮助和指导。

首先由于陌生环境的变化,为了防止新生产生自卑、恐惧、退缩、郁闷等不良情绪,保持身心健康,尽快融入新的集体、适应小学学习环境,能以正规化的学习活动为主,我们必须深入地了解每位学生,以宽容的心态接纳适应慢的学生,通过儿歌、主题班会、正强化代币制等多种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上突增的负担、遇到的挫折,就不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这也是保证新生适应小学生活的关键和重点所在。

其次要求一年级小学生有较强的适应新环境的独立性,有的孩子在幼兒园就有过度依赖的毛病,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进入一年级后,不安全感更强,更有甚者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慢、动作迟缓等,这样就影响学习。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是入学前需培养的必备能力。

四、家长应做哪些配合工作

家长要极力配合学校相关要求,帮助孩子较快适应入校一年级生活。

1.帮助一年级孩子尽快调整作息时间。(1)早睡早起。最少保证孩子8小时的睡眠时间,上学前吃好早饭。有序准备上学必带物品,如小黄帽、红领巾等。计划时间离家入校,不得早到和迟到,才能精神饱满地开始一天的学习。(2)按时按点接送。家长应尽量早五分钟等待孩子,这样可以减轻孩子在校的焦虑,更快适应在校时间和建立安全感,从而喜欢上学。

2.帮助一年级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饮食: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不要养成挑食的习惯和在家按时进餐的习惯。尤其早餐应该营养而丰富,否则很多孩子早上在家不吃早餐,没到中午已经体力不支,严重影响上课和学习。(2)饮水:为孩子准备便携、口大、不易碎的杯子,尽量让孩子饮用白开水。(3)上厕所:有的孩子对新的上课时间不适应或者下课贪玩,有的孩子上课时不敢告诉老师要上厕所,而把大小便拉在身上。因此,希望家长在家培养孩子按时如厕的意识,并穿易脱提的裤子,教会孩子一些必要的如厕技能和方法。

3.帮助一年级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入校学习的前提和有效保障。(1)专心听讲。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在15到20分钟,时间短,家长应提醒孩子上课时用心听讲,少做小动作,发言先举手,不随意说话,以免影响他人听课。根据教师定期反馈在校课堂表现及时鼓励和纠正。(2)独立思考。家长辅导作业时对孩子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采取诱导的方式,不能直接告诉答案,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3)认真仔细。家长在家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时要根据孩子的作业量,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且不能字迹潦草马虎。要求内容正确,书写工整。作业完成后要对照作业单逐一检查,养成自我检查作业的习惯。(4)活跃勤思。在家辅导孩子时要善于多问孩子为什么,多启发诱导,加强沟通与表达。对他们的提问要恰当鼓励与表扬,千万不要对孩子的提问不理不睬,及时更正孩子的错误想法。(5)提高记忆力。抓住孩子记忆力黄金期,此时配合老师多督促孩子完成布置的经典古诗文背诵任务,可以终生不忘。还可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6)养成每天看书的习惯。家长需要为孩子购买教师指定或推荐书目,并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孩子每天定时读书,家长可以用读书存折打卡的方式鼓励孩子坚持读书或亲子共读。

4.培养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让孩子学会削铅笔、检查学习用具、看每天的课程表、整理理书包等。

5.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用自己正面的、积极的、文明的言行引导孩子。

五、教师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新生入校生活

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言行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教师文雅的形象、智慧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喜欢这个老师,从而喜欢这个科目,并很快适应学校的生活。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具体方法帮助孩子尽早适应小学生活:第一,上好开学第一课。帮助新生很快建立集体意识,认识更多的朋友,避免出现孤独等不良情绪。如开展系列主题队会和心理健康课,比如《我是小学生了》、《我喜欢我的老师》、《我愿意和你做朋友》、《我自豪,我是小大人》等,这样孩子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简单的一些游戏就能让孩子互相认识。有了小伙伴,熟悉了新环境,找到了自信和安全,孩子的焦虑不安自然就能减少。另外,教师要建设丰富童趣的班集体文化,使学生觉得在校、在班都有归属感和愉悦感。

第二,抓好养成教育月。入校一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是模仿能力强,易从众。但也容易分心、自制力差,注意范围小,分配和转移能力都较弱,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为了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学习、纪律的要求,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教师要抓住入校第一个月的习惯培养可塑期。根据孩子年龄特点通过丰富的内容和朗朗上口的儿歌等方式,让学生对学校生活学习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并要求学生按照儿歌的要求去做。比如课前准备的要求,可以让学生读“上课铃声响,我们进课堂,书本笔盒桌上放,端端正正坐好来”等。这样孩子一边读一边做,很容易就掌握,重复坚持21天强化就能很快根据儿歌的内容内化这些要求。也可以穿插活动游戏进行注意力培训调节课堂气氛,如手指操、开火车、听命令、心理互动小游戏和一分钟专项训练等。延长孩子注意力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很容易出现反复,教师要不断强化孩子正确的做法,通过口头表扬或者用小奖状、笑脸、奖杯、胸章等物品替代兑换的形式巩固和内化这些要求。对于适应表现得比较慢的孩子要宽容,尽量采取鼓励、表扬的方式,稍有进步及时表扬,强化孩子的行为,并保护对学习的信心。

第三,用好积极正面的引导暗示。小学生好动、易受暗示;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多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树立学习榜样。关注班级中表现突出的地方。鼓励后进生孩子,尽量不要指责和打骂当众批评。比如言语的积极暗示,可以说:“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做得很好”,“對自己说我能行”,“老师相信你没问题的,你肯定能行,试试吧!”等欣赏鼓励、正面引导的话语,孩子很容易受到积极暗示,就会及时纠错回应老师。尤其在课堂上有孩子好奇爱发问,会随意打断老师讲话,这种情况下不宜严厉呵斥指责,因为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才能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顺利开展学习。

第四,做好形象直观的课件和学具。六七岁孩子思维水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要抓住孩子的认知特点,精心制作形象、直观的课件学具和选用挂图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第五,开启经典学习的慧根。一年级孩子意义识记逐渐发展,但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记忆方法。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会意义识记的技巧,更要抓住这个记忆黄金期,引导孩子多背一些有益的诗词歌赋、经典古文等,为孩子开启智慧打下学习基础。

一年级的老师是最有权威的,这种权威力量远远超过父母。一年级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就是学生心中生活学习模仿的榜样,所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种崇拜,正确发挥权威的作用,帮助和引导孩子进入小学生的角色。

总之,无论用什么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顺利进入小学生活,适应小学生的角色,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顺利完成学业。家长和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从生理到心理度过人生中这一个关键时期。

参考文献:

[1]王世同.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5(32).

[2]余文娟.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4(06).

课题名称: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期教育指导策略研究。

课题类型: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749。

作者:王雪梅

上一篇:语文语感训练分析研究论文下一篇:初中数学生本理念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