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博物馆党建论文

2022-04-18

[摘要: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各领域带来的影响巨大,在党和政府以及全体中华儿女的努力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国进入后疫情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后疫情时代对于高校“互联网+”党建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特色博物馆党建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特色博物馆党建论文 篇1:

浅谈如何强党建、促融合,引领文博事业新发展

摘 要:博物馆是进行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担负着教育民众、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的重任。面对博物馆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基层党建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文章以哈尔滨市南岗博物馆为例,分析了加强党建工作和以党的政治建设指导业务工作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如何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进行有机融合,达到党建引领聚合力、业务创新促发展的互促共赢,使博物馆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党建与业务;融合;互促共赢

博物馆是进行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担负着教育民众、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的重任。面对博物馆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基层党建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那么如何调动馆内干部职工积极性,打造一支优秀科研队伍,将文化惠民工作落到实处,大胆探索适合博物馆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之路,使各项业务工作在党建工作统领下高效运行,快速发展,真正做到党建与业务同抓、同落实、同部署、同研究、同谋划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现以哈尔滨市南岗博物馆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愿与同行商榷。

1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确定博物馆党建工作思路

坚持思想建设首位意识,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神等结合起来,时刻用党章和党纪、党规约束自己,坚持学以致用,融会贯通。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推动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达到内外兼修,形成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带动业务技术工作发展的良好氛围。

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检视问题和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使每名党员在自我修正与检视中实事求是,正视不足,学有收获,悟有思路,做有实效,政治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2 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打造有生命力的博物馆,实现“统筹谋划,同频共振”新格局

如果说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就像人的大脑和心脏一样不可或缺,那么两者就要相互结合,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在博物馆发展中的红色引领作用,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互促共赢。这样党建工作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业务工作才能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2.1 组织学事迹、树榜样、聚民心的群众性展览及巡展活动

工作中博物馆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引领和凝心聚力作用,努力打造新时代有温度、有活力的博物馆。先后为传播传统年俗文化,提倡环保、吉祥、和谐快乐的佳节,推出“绿色生态春节乐享幸福团圆年”进社区巡展活动;为弘扬雷锋精神,推出“永恒的丰碑—雷锋精神专题展”进学校巡展活动;为深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开展“维护国家安全筑牢人民防线”进军营、进机关巡展活动;为迎接国际博物馆日,推出“春风十里花如你”系列公益课堂活动;为增添文化氛围,弘扬传统文化,举办“青年作者陈维华作品交流分享会”和“艳萍为你诵读国学经典交流会”。积极开展馆际交流,与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合作,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策划组织“榜样的力量——焦裕禄精神事迹展”。这次展览不仅弘扬了焦裕禄精神的时代意义,更展现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共接待参观团体38个,参观人数2000余人次,群众好评如潮。另外,博物館还在临展厅设立了入党宣誓基地,为前来参观的团队开展新党员入党宣誓和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言提供服务。这些雅俗共赏的临展活动,达到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的完美结合,使观众在闪烁着智慧和奇妙的知识境界里获得心灵升华!

2.2 组织一堂给人力量,激励前行的生动党课

党支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策划组织由馆长和书记为党员们进行的讲党课活动。党课内容《榜样的力量——倾听焦裕禄故事》,结合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和主讲人自己的学习体会,同大家分享了学习心得。党课内容《砥砺奋进,共筑梦想》,主讲人深入浅出地阐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明确新时代博物馆工作的定位、原则、任务,就如何在南岗博物馆建设中抓好落实,锤炼政治坚定、勇于担当、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通过党课学习,每名党员都学有所获,均表示一定要以焦裕禄精神为镜子,对照自己找出差距,以为文旅融合发展、南岗博物馆发展做出新贡献为奋斗目标,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展现共产党员的风采。

2.3 充分借助各种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日活动

为了将先进的思想理论内化于行动之中,南岗博物馆先后组织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哈尔滨市党史馆,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竞赛活动。结合工作需要,先后组织党员观看专题教育片《丰碑》《我身边的榜样》《映山红——马旭》等,并在观后组织大家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党日活动,党员们思想上受到洗礼,更坚定了理想信念。向优秀党员学习,做好本职工作,思想永不错位,行动永不缺位成为博物馆党员干部们“比学赶超”的前进目标。

另外,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南岗博物馆还开展了特色党日活动。冒着酷暑到联发街与海城街交口处发放传单,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劝导市民文明出行,营造优良的交通秩序。冬日来临,天气渐冷,博物馆党员志愿者主动为清洁工人提供服务和帮助,设立爱心驿站,为辛苦的清洁工人递上一杯热水,送上一句暖心的话,提供一个缓解疲惫的休憩之地,让寒冷的冬天充满了爱的温暖!

3 坚持务实高效,夯实党支部制度化建设

规范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努力做到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绝不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规范组织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党员学习、谈心、党日主题活动、发展党员和党费收缴等党建工作。为激发支部党员学习积极性,在做好集体学习、自学笔记的基础上,建立支部群每天进行“学习强国”App学习打卡,公布排行榜。党员们踊跃参加,不甘落后,学分不断上涨,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

加强对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鼓舞引导青年团员将加入党组织作为政治生命中追求的目标,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原则,制订发展党员计划,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培养教育及入党动机的考察工作,严格把关,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另外,在开展各项活动中,南岗博物馆还加强“党员示范岗”的建设。通过党员承诺、党员亮牌等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方式要求各位党员立足工作,立足岗位,用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水准的业务能力、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带头作用,同心协力,把博物馆建设好、发展好。

党的建设是推动文博事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学校,我们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下去,用党建工作推动业务工作发展,用业务工作成果检验党建工作成效。

作者:孙宏

特色博物馆党建论文 篇2:

后疫情时代高校“互联网+”党建创新研究

[摘  要: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各领域带来的影响巨大,在党和政府以及全体中华儿女的努力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国进入后疫情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后疫情时代对于高校“互联网+”党建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党建创新是应对挑战的“题中之义”,“互联网+”党建有着开放、先进等优势,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何在后疫情时代进行“互联网+”党建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党的建设,为党的事业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是高校党建工作者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高校;“互联网+”党建;创新]

后疫情时代指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过去的时代。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在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有效控制,国民生产生活得以有序进行。2020年6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同塔吉克斯坦总统通话时,也提到了“后疫情时代”一词。2014年12月28日至29日,全国第23次高校党建会议在京召开,习总书记在会上特别强调了我国所处的新时代背景、互联网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中国互联网未来的美好期许。高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党建工作亦应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师生,提升党建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高校的党建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所面临的局面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习总书记提出的从严治党思想必须贯彻到党建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党员、基层党组织、党建方式方法都必须与时俱进。在后疫情时代,对高校“互联网+”党建提出了新要求。由此,高校党建工作必须线上下下两手抓,虚拟现实两不误,切实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工具,创新党建的方式方法,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高校采用“互联网+”党建的优势

2015年3月14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官方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是指将互联网科技创新的成果与各领域、各行业深度融合,用于推动发展。该概念一经提出,便掀起了热潮,各行各业纷纷探讨“互联网+”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速度如雨后春笋一般,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有关行业的进步,同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疫情期间互联网行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可以说,互联网已经融入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国国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也通过抖音、微博、微信、QQ等手机APP以及电脑、平板进行传播。

“互联网+”与新媒体共同作用的党建,是对传统党建方式方法的创新升级。“互联网+”为党建工作提供了新媒体平台,是对时间空间界限的打破,是对各类资源的有机整合。高校党建工作势必要与“互联网+”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及时搜集、发布有关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同党员群体进行实时的交流。同时,“互联网+”党建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由于防疫需要,许多高校便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党建活动。

(一)“互联网+”拓宽高校党建工作的时间、空间

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迅速,普及率达到了65%,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你在全球任何地方,只要有网络,就能实时接收信息,随时反馈信息。高校利用“互联网+”进行党建可以不囿于环环境、时间、地点的限制,在高校内,党建工作往往需要相对安静的地点,需要有关的器材,并且需要面对面交流。而有了互联网技术以后,高校党建工作者利用互联网可以忽略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党建工作可以更有效率,效果更佳。比如使用钉钉,微信进行视频会议,党员间既能学习党建知识,又能相互交流。

(二)“互联网+”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

高校党建工作,往往是采用讲座、会议、心得体会和参观红色根据地等形式,而且经久不变。通过学习著作的形式更不上后疫情时代党建工作的要求,因为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采取的方针政策时效性更强了,只有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的知识,时效性才能得到保证。传统的党建形式经过实践的检验,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组织大量高校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在疫情期间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会花费相应的经费,安全问题也需要考虑,而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展馆搬到网上,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相应知识,感受红色教育。同时,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党员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而非传统的纸质阅读,所以,只采用纸质宣传材料,效果可能打折扣。“互联网+”的运用,势必会为后疫情时代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三)“互联网+”强化高校党建内容的针对性

互聯网的发展,使得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而这些海量信息充斥着不少的负面内容。尤其是碎片化阅读后,手机上各种APP会获取一些权限,非法搜集用户信息,然后根据用户信息为其提供符合其偏好的内容,长此以往,会加深用户某方面认识。如果是一些辨别能力不强,立场不够坚定的党员,可能会加重负面影响。高校党建工作与党政机关、国有企业有一定的区别。高校党建工作的对象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思维较为活跃,但是一部分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较差,可能会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这对于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是不利的。高校党建工作者需要根据师生群体的提点,利用互联网作为载体,进行内容的定量投放。比如,在学生群体喜欢的平台进行宣传,传播正能量内容,进行积极引导。像在哔哩哔哩、微博、抖音、微信等学生喜欢用的软件上进行互动交流,投放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同时将党建的内容融合。

二、高校“互联网+”党建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党建工作者对“互联网+”的认识不够

高校极少部分党建工作者对于“互联网+”党建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认为,党建工作必须“按部就班”,必须严格按照传统。这部分党建工作着把“互联网+”党建理解过于狭隘,认为只是用来发布信息,搜集信息,除此之外,作用有限。他们认为,党员的发展、培训、学习和日常管理,都应该采用传统的方式,而不该采用互联网的方式。究其原因,是部分党员的思想未紧跟时代潮流,是害怕通过互联网进行党建会受到批评。有的同志也认为互联网的形式不够规范、标准。

(二)党建平台建设力度不足

当前的“互联网+”党建工作主要通过专门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网上展馆和视频学习等方式进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具体而言,有以下表现:

首先,一些高校缺乏专门的网站和公众号等互联网党建平台,高校更多的是将宣传部、党政办等部门的网站作为党建平台,二级学院也有党建专栏,但是各部门的党建内容是“碎片化”的,需要一个统一的平台来整合党建信息的平台。其次,党建平台内容的相对单调,大部分高校党建平台的内容都是上级党建内容,或者是自己单位的学习情况,然而学校的特色以及模范党员凸显力度不足。第三是高校党建平台内容的针对性不足,打开高校宣传部、组织部和二级学院的网站或者公众号,内容往往都是“老三样”,而与学生党员、教师党员贴近的内容则相对匮乏。

(三)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的结合欠佳

“互联网+”党建,是高校党建的新形式,是一种工具,而非目的。部分党建工作者混淆了党建工作的目的和手段,以为采用“互联网+”形式进行党建就要抛弃传统党建模式。其实不然,“互联网+”党建是传统党建的补充,二者并不冲突。当前,作为高校党建工作主要对象的学生和教职工,基本上都离不开互联网,所以,在线下进行党建的同时,也要注意线上的党建工作。在注重网络虚拟技术的同时,也不能丢掉传统党建工作的优势。“上下虚实”的工作都要做到位。

三、后疫情时代高校“互联网+”党建创新的具体途径

我国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将新冠肺炎疫情牢牢控制。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互联网的力量。在高校党建方面,“互联网+”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天空。后疫情时代,高校“互联网+”党建的创新必不可少,具体有以下途径:

(一)提升党建工作者对“互联网+”的理解

部分高校党建工作者,要清晰地认识到,敌对势力的反动思潮、不良文化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大学生和教职工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一味回避互联网只会适得其反。而要想更有效率地进行党建工作,要想取得更好的党建成果,那就必须利用互联网。“互联网+”的出现,为高校的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高校党建工作者和党员同志,一定要摒弃陈旧的观念和错误地思想,在把握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互联网进行和支持党建工作。同时,高校也应当积极推行“互联网+”党建,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生和教职工党员。

(二)提升党建的内容丰富性、针对性

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党建信息,创办专门的党建网站、公众号或APP,完善相应的模块,比如党史专题、党的规章制度专题、习总书记论述和讲话专题、师生专题等等,同时积极地与党员进行互动,获得反馈信息。其次,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相应的内容,提升党建内容的吸引力,在版面、内容、图片和视频方面,做到图文并茂,搭配得体,使之可读性更强。再次,设立知识问答、小游戏、党员间互动的版块,像“学习强国”软件一样,可以积分累计,积分可以兑换相应的礼品。最后,设置搜索功能,可以模糊和精确搜索想要的内容,更具针对性。

(三)增加党建形式的多样性

在考虑传统党建形式的同时,也要发挥“互联网+”的特点,使党建形式更加“有血有肉”,有黨建了丰富的形式,不仅可以提升党员的参与度,还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党建工作的效果。高校“互联网+”党建形式的多样化,应当以人为本,考虑到党建对象的特点。负责党建工作的有关部门,应时刻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保证将最新的成果运用到党建形式创新的工作中。比如将AR、AI、VR等技术应用到网上展馆,运用到情景体验等场景中。同时,还可以增加游戏形式,增加体验式、互动式内容,使党建对象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洗礼,学到党建的知识和内容。

(四)线上线下结合 服务高校

后疫情时代高校“互联网+”党建,要做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做好服务工作。传统党建活动的内容、形式单调,不符合高校党建对象的特征,也更加重视线下的党建工作。对此,高校党建工作者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做好线上工作,比如网站建设、线上信息收集、发布,以及与党员的互动,增强党建工作的时效性,引导性。其次,要做好线下的工作,线下的党建也可以结合“互联网+”,在进行讲座、会议、参观的时候,运用互联网加以辅助。传统的党建方式不可忽视,要正确处理线上线下的关系,避免出现线上热闹,线下冷清的情况。在服务方面,也需要加大力度,利用“互联网+”提升党建服务的质量。一方面,进行常态化的内容推送,协助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了解学生与教职工党员的喜好,然后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 202004/t20200428_70974.htm,2020-4-28.

[2]乔丹,汪振友.“互联网+”模式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10):95-100.

[3]石玉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6,36(01):77-80.

作者简介

樊丁(1988-),男,陕西西安人,法学硕士,助理研究员。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组织部  陕西  西安  710122

作者:樊丁

特色博物馆党建论文 篇3:

创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品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而民办高校创建党建工作品牌是在高等院校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广东科技学院为研究典型,全面总结了该院在创建党建工作品牌方面的做法和成效,提出了继续创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品牌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党建 ; 品牌 ;研究;实践

近年来,广东省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先后采取成立党建研究会民办院校分会、选派督导专员、下拨党建项目经费、开展党建工作考核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大加强了民办高校党的建设。然而,广东省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整体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全省民办高校党建的工作效果并不是十分均衡,党建的创新性还需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的品牌项目并不突出等等。

广东科技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自觉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注重推进党组织工作创新,努力创建党建工作品牌。党委将党的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机关行政服务工作相结合,使得党组织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大,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强化,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彰显。

一、基本情况

广东科技学院现有党员893人,其中教职工党员354人,学生党员539人。党委先后获得广东省首批“两新”百强党组织、广东省社会组织工委“先进党委”、东莞市“五星级党组织”、东莞市“六型”党组织、东莞市社会组织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等殊荣。学院党委及下属各基层党组织,都有各具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始终坚持做到“规定动作拿满分,自选动作有创新”,在省、市“两新”组织党组织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党建品牌创建工作。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品牌是凝聚着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较高的师生党员认同感和鲜明的民办教育特点的党建工作理念、成熟经验和项目载体。创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品牌,是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巩固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的重要抓手。广东科技学院党委充分借鉴企业品牌的管理理念,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定好位、履好责,加强党建工作品牌建设,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创建了一批载体新、内容实、成效好的党建品牌项目。

(一)以“五星”和“六型”党组织建设为载体,创建基层组织建设品牌。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过程中,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突出特点,整体提升,努力推动行政党组织、教学党组织和学生党组织共同发展。大力开展基层“星级党组织”和“六型”党组织品牌创建工作,制定了涵盖“组织建设、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先进性建设”等5大项的“星级党组织考核”体系和以“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人文型、廉洁型、幸福型”为主要内容的“六型”党组织评价标准,争创东莞市级“星级党组织”和“六型”党组织。除学院党委外,全院12个基层党组织共创建和评定东莞市五星级党组织2个、东莞市四星级党组织5个,学院五星级党组织5个,大大地促进了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高。

(二)以“公推直选和公开竞聘”为手段,创建干部队伍建设品牌。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中,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师生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以“公推直选”和“公开竞聘”的方式,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适应民办高校发展实际的干部选任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民办高校干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領导水平,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人才保障。2010年,学院在党内干部队伍中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公推直选”工作,采取党员推荐、群众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公开推荐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预备人选,再提请支部党员大会直接选举。通过公推直选,一批党务知识掌握得好、对党委决议贯彻执行得好、对师生群众服务得好的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进入到了党内干部队伍中来,为学院党组织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2011年,学院在行政干部队伍中开展“公开竞聘”,处级(正处级和副处级)干部全部“卧倒”,拿出岗位面向内外公开竞聘。通过公开竞聘,最大限度地为人才发展提供了空间,进一步完善了公开、公平、公正择优选拔人才的选任机制。

(三)以“师德模范和党员先锋”为目标,创建党员队伍建设品牌。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方面,动员全体教师争当“师德模范”、广大教职工党员争当“党员先锋”活动。紧紧围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先后表彰了三批师德先进个人,在学院内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师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围绕发挥教职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需要,开展了“党员先锋”评选活动,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贯穿于“三育人”始终,引导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成绩、争当岗位先锋。要求教师党员围绕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等方面争当先锋;行政教辅后勤党员围绕提升能力、推动发展、认真履职、服务师生等方面争当先锋;学生党员在刻苦学习、道德养成、爱校荣校、志愿服务等方面争当先锋。党委每年“七一”评选出一批爱岗敬业先锋、教书育人先锋、促进发展先锋。近三年来,教职工党员受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广东省社会组织党工委、东莞市委组织部、东莞市社会组织党工委表彰达30余人次。

(四)以“爱国主义和主题教育”为内容,创建思政教育建设品牌。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着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长期在大学生中进行六大“主题教育”,即:理想信念教育、爱国爱校教育、诚信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先后与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签订合作协议,每年组织大批学生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开展实践教学。并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建党90周年庆典等重大事件和重要节日为契机,以大型活动为载体,唱响爱党爱国爱校主旋律,使广大学生思想情操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为大学生成人成长成才营造良好氛围。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品牌是民办高校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党建工作新思路,是经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过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造性和示范性。广东科技学院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挖掘品牌主题,搭建品牌载体,拓展品牌内涵,创建了多维度的党建工作品牌项目,在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增强党组织战斗堡垒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民办高校进一步创新党建工作思路、载体、方式、方法,创建党建工作品牌奠定了一定基础。

一是各级党组织开展工作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广东科技学院党委通过“引导发动、制定标准、积极培育、总结推广”等环节,引导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中心工作与党建工作相结合理念,自觉把创建党建工作品牌与民办高校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使得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实践证明,只有积极引导各级党组织抓好党建工作,带领广大师生党员参与党建工作,才能找到推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创建党建工作品牌的意识。

二是各级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工作基础不断牢固。在实际工作中,广东科技学院各级党组织把“加强党建促发展”作为创建党建工作品牌的出发点,把“提高整体办学水平”作为创建党建工作品牌的落脚点,积极协调各方面有力因素,在有效促进中心工作的同时提升党建工作品牌成效,树立党组织整体形象,为创建党建工作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党委落实了支部书记每月400元、支部委员每月200元的工作津贴;每年举办一期党务干部培训班,不断提升党务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创建8个高标准的基层党组织党员活动室;建立省级优秀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等。实践证明,只有积极协调各方面有力因素,大力破解制约推动基层组织建设的实际问题,才能为创建党建工作品牌的基层党建新模式打牢基础。

三是各级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机制保障不断完善。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广东科技学院按照“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工作机制,拓宽党员保持先进性的载体和渠道,使得党组织开展工作的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党委建立了机关党员岗位管理,教师党员目标管理,学生党员规范管理,流动党员跟踪管理的党员管理工作机制;建立了党委委员联系党支部、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和党内关爱帮扶联动机制,真正让广大党员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实践证明,只有从组织率先垂范、抓好党员管理、进行党内关爱等方面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完善创建党建工作品牌的支撑体系,才能为创建党建品牌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

四是各级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效果水平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广东科技学院通过“星级党组织”创建等党建工作品牌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强了全院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和党组织作用的发挥,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创建了班子坚强、队伍过硬、制度健全、作用彰显、工作一流、特色鲜明、师生满意的基层党组织,保证了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效果水平不断提高,为学院科学和谐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更加科学、更加具体、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来创建党建工作品牌,党建工作品牌的效能才能不断提升,党建工作品牌的影响才会不断扩大,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必将不断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广东科技学院在创建党建工作品牌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部分党员干部对在民办高校创建党建工作品牌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主动性不够强,研究不够深入,先进性作用发挥还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数干部对党建“主业”认识不够,工作上习惯于“上级配餐”式的工作布置,缺乏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缺乏特色性、创造性的具体措施,致使党建工作流于形式,影响了创建党建工作品牌的有效开展。

二是少数党组织就党建抓党建,对如何围绕民办高校中心工作去部署党建工作考虑不全面,與中心工作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把中心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全局意识和长远意识,在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推动民办高校全面发展上缺乏深入的思考、研究和实践,没有找到准确的工作切入点,没有很好地在双向结合上做文章,在渗透上想办法,在贴近上下功夫。

三是少数基层党组织的发展跟不上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形势,创建党建工作品牌有一定的局限,推广党建工作品牌的方式方法还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停滞于简单布置任务,急于求成,不重长远,缺乏保持品牌效果的长效机制,没有及时总结、推广创建品牌工作中积累的有效做法和工作经验。

四是党建工作品牌的督促落实还不够到位,巩固落实措施还不够有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科学系统的谋划,没有形成健康有效的培育机制,对品牌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有些基层党组织开展了创建的相关活动,但没有细化固化创建过程,工作落实还不具体、不清晰、不到位,限制了品牌发展方向和影响范围,高质量的品牌难以形成,品牌的作用发挥并不充分。

四、继续推进党建工作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

创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品牌,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的有效途径,是创新民办高校党组织建设的有益探索。广东科技学院用品牌的理念开展党建工作的做法,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今后的党建工作中,还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意识,在总结提炼现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政治核心作用,团结和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加强党建工作品牌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服务学院发展,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形成浓厚氛围。

(一)坚持品牌创建与中心任务相结合,发挥党建品牌的服务功能。在民办高校创建党建工作品牌,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学校科学发展,提高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服从服务于学校发展大局,党建品牌才会有活力、有作为、有意义。在党建工作品牌创建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民办高校发展目标,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避免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偏离,为党建而党建,就品牌而品牌。要将党建工作品牌创建与人才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学生事务管理等工作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围绕服务师生的核心要求来开展品牌建设工作,真真切切体现党组织的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要集中广大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引导党员积极参与党建工作品牌创建,共同推进民办高校各项工作发展。

(二)坚持阶段任务和长远规划相结合,构建党建品牌的长效机制。在民办高校创建党建工作品牌,是新形势下推动民办高校科学发展、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打造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品牌,既要有阶段性的短期安排,更要有长期性的长远规划。要从民办高校自身实际出发,坚持短期性与长期性相结合,科学制定规划,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和活动载体,通过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持续推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改革与创新,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进模范作用。

(三)坚持立足实际和突出特色相结合,打造党建品牌的鲜明特色。在民办高校创建党建工作品牌,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實际情况,根据民办高校发展的不同程度,因地制宜地有序开展。要突出学校特色,将品牌创建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与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各项活动的深入开展推动民办高校各项工作不断发展,以取得的新成绩来衡量和检验品牌建设的新成效。要突出党建的品牌特色,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效果理想、上级认可、师生拥护,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品牌典型,按照科学的程序,以命名、立项、培育、认定等步骤,建立党建工作品牌项目库,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以现行的工作为中心,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创先进、争优秀,形成党建、办学一盘棋,各项工作统筹推进的良好局面。

(四)坚持提前计划和统筹推进相结合,巩固党建品牌的创建成果。在民办高校创建党建工作品牌,要围绕民办高校的发展规划,提前谋划,细化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力求提高品牌创建的质量。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不断探索新的阶段性计划,找准远景目标和现行目标的结合点,围绕师生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选择项目,进行重点扶持、统筹推进,使党建工作品牌创建与广大师生需求结合更加紧密,把品牌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季冬晓.用品牌效应提升基层党的建设水平——青 岛市创建党建品牌的做法与启示[J].理论学刊,2010,(3).

[2]杭天珑.基层党建品牌建设问题探讨[J].上海党史与 党建,2008,(5).

[3]基层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建品牌问题研究

[EB/OL].http://qh.people.com.cn/n/2012/0401/

c337663-16902138.html.

[4]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选登.山东青岛:创

建党建品牌[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

40537/10806054.html.

[5]施小明等.基层党建品牌建设科学化研究.[J].上海 党史与党建,2012,(6).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梁瑞雄 ,毕会东

上一篇:人物画造型艺术论文下一篇:阿尔比戏剧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