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与法制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传统文化教育和时代精神再现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综合探究方式来呈现和渗透,有效地把德育融入课堂和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一在教学设计中,从整体上渗透。二在理论阐述,案例举证,问题设置中引导渗透。三在教师的合作开放式教学中进行渗透。四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进行渗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时事政治与法制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时事政治与法制教育论文 篇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时政教学的思考

[摘 要] 初中生学习了解和掌握基础政治知识的方式是在学校接受道德与法制教育,在校学习完成政治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内容中,时事政治是重要内容。在教学工作中穿插时政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要求,所以,将时政教学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时政教学

一、时政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意义

(一)满足国家新课程教育改革要求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品德课教育工作意见要求可以看出,中学思想品德课在依赖教材进行教学工作时还要注意社会发展的脚步,将国内外时事政治引入思政课堂,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习惯,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时政热点,让中学生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有所了解,这不但能抵消初中教材存在的滞后性,还能为学生理解实事政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符合国家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二)决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随之而来的是各国经济、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与发展。由于各国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文化的不同,特别是西方国家意图通过文化影响改变我国青少年意识和立场,这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意识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冲击和影响,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育方式都受到严峻挑战。为了培养我国青少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意识,思想教育工作也应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意识,引导学生关心我国与世界发展情况,让我国青少年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肩负社会发展责任和历史使命,脚踏实地,拥有社会责任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加强学生对科学的认识,致力于将中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兼具的综合型人才,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来培养自身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实践性、人文性、思想性,在该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品格并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腐朽思想入侵时不被误导,不随波逐流,正确认识我国的发展情况和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让初中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接班人。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方式落后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且偏理论,对于初中生来讲,他们的意识形态并不健全,很多学生并不关心国家政治,因此对课堂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整节课都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方式来完成。在整个课堂中教师是主导,并未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往往用灌输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不重视课堂知识的延伸和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因此,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更重视理论教学而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无法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环境中去领悟、学习和交流。长此以往,许多学生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师欠缺知识储备

初中道德与政治课程教师队伍庞大,其中不乏部分教师本身的政治素养就不高,也没有对时事政治过于上心,进行知识积累,不重视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世界政治体系发展的了解;还有部分教师本身历史知识不健全,也未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经验和教学理论,没有良好的教育逻辑性,无法正确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和判断,更不用说将其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工作中;而有部分教师即便其政治理论知识非常扎实,但由于不重视吸收新的思维,不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所以,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不但要重视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养,还要不断吸收当今正在发生的时政知识,以弥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三)教材资料存在滞后性

在过去的初中政治课堂中,教材是课堂的关键,教材内容涵盖了学生要学的所有理论知识,虽然教材也在进行不断地调整,但仍然无法跟上时代变化,因此教材中所撰写的案例对学生来讲都过于陈旧,部分案例虽然时间上比较新,但也无法让学生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致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政治知识与当今时代发展的关联,不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帮助。由于教材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导致课堂教学和学习也会产生相应的滞后性。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融入时政知识作为理论支撑。

(四)不重视政治教育的开展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大部分学生会将多数学习精力放在“语数外”上面,而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专注度并不高,也并未将其放在心上,甚至某些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工作都没有教学保障和时间保障。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讲,其知识点偏理论且枯燥,学生主要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考试获得高分的目的,多数学生都希望通过少量时间的背诵而获得考试优异的成绩,因此并不重视政治理论知识的运用与政治素养的培养。所以,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关注时政热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过程中融入时政知识来改变学生对课程的看法成为教师最为重视的问题。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时政教学的措施

(一)利用微課来开展课堂教学

当前,新媒体技术被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新媒体技术也让该课程更具时代吸引力和创新性,政治教师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搭建微课教学平台,使学习环境更加自由、生动和有趣。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微课教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理清所有的知识点,这种简短的课程学习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获得学生喜爱。目前,在思政课堂上运用微课比较广泛,尤其是以PPT的形式展现的微课最为常见,因为PPT形式的微课制作简单,能将时政热点所需的视频、照片、文字等融入其中,让本身枯燥乏味的思政课堂充满生气。

(二)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以培养学生道德修养为主的课程,本身课堂理论知识就过于抽象和枯燥,无法引起学生注意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通过优秀的教学设计让课堂生活化、情境化,为了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学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可以通过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得出结论、进行展示等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三)融入有趣的时政教学素材

在思想与政治教育中融入时政素材时,教师要注意挑选素材内容,将近期发生的有趣的素材融入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力。首先,教师本身要关注国际时事,及时收集最新素材内容,时刻关注国家会议开展情况,以与初中生联系密切的新闻实践为主,让教学课堂更加丰富,挑选时政材料时还要重视学生的理解和知识面拓宽;其次,挑选的时政信息不能所有的都是正面信息,还要挑选部分能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的负面信息,进而激发学生思考,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反面教学案例让学生感受社会的不良诱惑与危害性,时刻警惕社会诱惑,增强自身保护意识。

(四)实事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一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力求实事求是,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方向,通过中国革命客观规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盲从。新时期,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注意结合正确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原则以及教育目標,坚持实事求是。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密切相连,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教师要重视结合时事政治,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合理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有利于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巨生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时政教学浅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3):58-60+71.

[2]陆晨.时政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8(19):16-17.

[3]冀心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时政教学的应用研究[J].法制博览,2019(2):295.

(责任编辑:吕 研)

作者:李占胜

时事政治与法制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结合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

[摘 要]传统文化教育和时代精神再现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综合探究方式来呈现和渗透,有效地把德育融入课堂和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一在教学设计中,从整体上渗透。二在理论阐述,案例举证,问题设置中引导渗透。三在教师的合作开放式教学中进行渗透。四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进行渗透。

[关键词]综合探究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时代精神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每单元后的综合探究专题设置具有时代感,其案例和设问都有针对性,反映了变化着的现实生活。经过探索,我们可以在综合探究专题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并体现时代精神,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辨识传统文化的优劣,让学生感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内容包括国学、感恩教育、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时事政治、法制教育等等。传统文化教育和时代精神再现正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可缺少的内容。把传统文化教育和时代精神再现可以通过综合探究方式来呈现,有效地把德育融入课堂和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一、在教学设计中,从整体上把握综合探究专题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和时代精神再现的内容

二、在理论阐述、案例考察、问题设置中引导渗透

综合探究专题中的理论阐述、案例考察、问题辨析都坚持“三贴近”原则。选取适合学生的、学生应该知道的事例和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联系现实生活,主动去思考、去辨识和判断,从中领悟是不是、该不该、值不值,做不做。

必修1《经济生活》综合探究专题“正确对待金钱”中理论阐述重点在讲述货币的职能和本质,把传统文化中对待货币的态度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渗透进来,让传统文化思想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在合作开放式教学中进行渗透

1.在综合探究活动中,实行合作开放式教学。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一道讨论探究主题;围绕主题收集、整理、呈现资料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参与教学评价,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在整个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放下思想包袱,跟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对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和矛盾会自觉参与辨析和判断,主动对传统文化的优劣和继承产生认识并接受其影响。

2.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丰富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渗透的手段。网上的信息鱼目混珠、是非混淆,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在权威网站上下载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呈现知识和展示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感悟是与非,领悟优与劣,自己判断和自己选择。

3.要避免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教条化。在学习讨论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判断和感悟不要过早下结论,要让引导学生自己在参与的活动中去感悟,自动生成认识。德育内容的渗透于是在有意与无意间完成。

四、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进行渗透

综合探究专题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呈现资料信息的实践过程,主动融入社会,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辨析、判断和选择,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必修2《政治生活》综合探究专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让学生组织一次以“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为主题的班会,学生围绕主题、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信息,深深体会到国家的强大是多么值得自豪,是多么的不容易。整个探究过程,学生全程参与,在不断深入的探究活动中去感悟“国强民强,国弱民弱”的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热爱和平。爱好和平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之一。

必修3《文化生活》综合探究专题“建设〞学习型社会〞”, 学生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信息中会感悟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这个古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教育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改革。学习应该成为全社会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科学精神、时代精神、传统文化思想以及人文精神都贯穿在整个探究过程中。

总之,每个综合探究的主题的确定都与要实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切联系。优秀传统文化和時代精神,可以成为每个综合探究的主题要实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定的内容。从总体上讲,每一个综合探究专题通过各种形式渗透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但并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通过针对主题和问题解决的某一个侧面来选择相对内容,逐渐完成德育 “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在探究活动中某个环节把握到渗透的内容和精神即可。

参考文献:

[1]张文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探究》网络版.

[2]思想政治教师培训手册,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作者:张琼

时事政治与法制教育论文 篇3:

技工学校德育教育之我见

【摘要】青年人只要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人才是我们美味职业技术学院校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德育教育;人才素质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技工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技工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它是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息息相关的,并且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又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适应企业内部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加强技工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做到在短期内培养出业务素质比较高,思想道德过硬的合格学生?在此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一、研究特点   探索规律

技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普通中学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其特殊的一面:首先,从年龄上看,技工学校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年龄一般在16—18岁之间,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求知欲强、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对事物有较强的敏感性。但由于他们刚刚走出中学校门,技校校门,从未离开过家庭父母的呵护,一下又住进集体宿舍,离开了家庭的约束,这一切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环境变化太大了:从思想上生活上感到一切来的那么突然,因此极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第三,从职业上看:学生进入技工学校后,远在中学课堂上的符号、定律、定理、定义这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一下子变成了机械构造和工作原理,还需要手脑并用的专业技能操作,真是无从下手;第四,从社会联系上看呢,技校学生学习一段专业理论知识后,就要到厂矿车间生产第一线去进行实习,这样一来,与社会的接触也较为广泛,与此同时,“同学情谊,哥们义气”等等社会消极现象,一齐向他们袭来,灯红酒绿花花世界让他们目不暇接,复杂的社会环境需要他们正确面对。教师们,师傅们更需要及时引导,辨别是非,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总之,一个技校生就像健康,强健的肌体一样,必须具备有抗病毒免疫功能。技校学生在新的时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针对这一状况,加强道德教育和做好思想工作是技校德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二、抓住特点,深化教育

提高技校学生的思想德育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每个人的整体素质,我们需要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大力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定期举办文艺、体育、绘画、书法、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充沛的青春并发出活力,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使男女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从而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二是开展职业技术比武竞赛活动,学生在厂矿车间实习一段时间后,好奇心已逐渐消退,为了增强他们的兴趣,可分阶段,分专业,分课题举办一些技术比武竞赛,也可用理论专题研讨会的形式,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或等级,适当给予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奖励,这样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自信心,自豪感,从而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三是组织厂矿车间劳动模范或往届在职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宣讲事迹,使学生们感到模范与先进分子就在自己身边,并不像科教书上的英雄那样伟岸,高不可攀。他们会自然而然的去接受、靠近先进人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而也达到了宣传教育的目的,避免了空洞的政治说教。

四是经常进行时事政治,法制教育,“青年是祖国的希望,世界的未來”,青年人要想成为有用之才,就必须熟悉和了解当今国际间所发生的大事,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掌握信息情报和发展趋势,认清形势,经常学习法律常识,知法用法,遵纪守法,分辨是非,不做法盲,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尽到一个合格公民应尽的义务。

三、齐抓共管,形成网络

思想教育工作只有常抓不懈,才使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关键是建立一套由校方厂方,车间班组,团干等各级之间形成的互通网络,及时反馈信息,掌握学生学习,实习、生活中的思想动态,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认真做好思想工作。

一方面,要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利用他们在生产第一线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教育启发新学生,带动提高他们对所学专业和即将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注重新知识,新事物,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在教育实习中让学生多参与新技术,新课题的研究,充分发挥青少年接受新生事物快的年龄特点,有意识的让他们承担部分课题,自我加压,这样既得到了锻炼又巩固了所学知识和技能,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实事求是地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一定会取得长足进步,实现我们的中华

作者:吴零

上一篇:品德教育与养成教育论文下一篇:综合性医院后勤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