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物流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29

摘要:《化学检验实训》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技能核心实训课程,它对学生在环境检测基本技能和设备操作维护的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门课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本文意在探索线上课程教学和线下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实训教学效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化工物流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工物流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论文 篇1:

甘肃省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设运行探讨

[摘           要]  构建实习、实训、实产融合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复合型共享资源平台,离不开具有辐射引领作用、高水平、专业化的复合型共享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对甘肃省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理念和运行现状进行探究,引发对区域性共享型公共实训中心多元化科学运行的思考。

[关    键   词]  公共实训中心;建设;运行;共享

一、引言

2019年8月,习近平同志视察甘肃时指出:西北地区因自然条件限制,发展相对落后。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继山东之后,甘肃率先启动“技能甘肃”、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为甘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吹响了号角。职业技能实训、实习、实产是职业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新时代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目前,职业院校技能实训主要局限于自建的教学实训室,大多数规模小,侧重基础理论及基本技术实训、实习。中高级职业技能实训、实习率低,学生在校掌握的工作岗位技能达不到企业的需求标准。同时,实训室主要供本校本专业学生使用,使用单一,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建设综合性、共享型、实产性公共实训中心至关重要。由甘肃省财政划拨资金、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管理委员会筹融资建设,位于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的甘肃省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甘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中的一个复合型平台案例。

二、公共实训中心概况

中心总建筑面积4.78万平方米,各类设备投资2.6亿余元,已建成具有现代企业生产功能的制造、控制、服务(物流)、化工安全与生产、信息网络五大技术领域的实训车间,同步建有新能源实训中心和甘肃省智能制造综合实训中心,可同时容纳2500人实训,涵盖70多个专业的60余项工种鉴定。制造中心配备五轴、四轴数控加工、精密测量、钣金加工等12个实训室;现代控制配备PLC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液压与气动等7个实训室;现代物流配备自动化立体仓库、阁楼货架分拣、穿梭车密集存储、重型货架存储等5个实训区;现代化工安全与生产配备甘肃化工发展史、合成气制液化天然气半实物仿真工厂、团体培训中心、VR体验室、个人安全技能考核等11个实训室;现代信息网络配备综合布线、网络搭建与系统管理、信息安全、数字媒体、智能家居等7个实训室;甘肃省智能制造综合实训中心具有智能制造能源管理示范系统、设备故障诊断和预警性维护示范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基础和数据采集操作实验的工业4.0智能工厂示范生产线;新能源同时为中心提供日常供电供应。中心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产教融合、开展实训实习实产和校企合作,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复合型共享资源平台。

中心的建设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突出实训、侧重中高端、体现共享服务的原则,按照“面向新区、服务全省、创新模式、引领西部”的思路,围绕先进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物流管理、石油化工和生产服务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成以职业技能实训、实习、实产和中高端技术岗位培训为主,兼顾“双师型”教师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劳动教育、科普教育、“双创”孵化等综合功能的公共实训中心,重点打造“产、学、研、培、赛、创”一体化平台,以发挥其人力资源培养、社会服务等复合型共享资源平台作用。

中心建设以区域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为基础,充分体现行业发展前瞻性、先进性、示范性、适用性、公共性、展示性的要求,配置设备具有自身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活动中能够实现小规模实际生产。共同构成以中心、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三位一体”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实产体系。体系按照“统一规划、分工建设、综合培养”的原则,秉持建设为运行服务、运行促进建设的发展理念。在“三位一体”的模式下,院校承担职业技能理论和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承担专项技能和综合职业技能实训,用人单位承担岗位技能实产培训,真正实现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提升。

三、公共实训中心运行

(一)事企合作共同运营

中心落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共建西门子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协议》,落成“西门子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即第八大西门子培训中心)”和“西门子SCE教师培训中心”,双方就师资培养、教学资源建设、工程认证、工程培训、工程技能竞赛等领域展开合作。与北京东方仿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签订《现代化工安全与生产技术培训合作协议》,双方就实训室出资共建、校企合作、化工安全培训、化工安全考证、师资培养、远程培训、技能大赛、成立运营服务公司运行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在促进专业技能实训实习与企业实产培训的有机衔接,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需求的深度融合,共同建立人才与岗位匹配、企业深度参与的技能实训、实习、实产机制。

(二)建立多领域产教融合基地

中心以自身规模共享共建共管,探索多领域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模式,与鉴定中心及行业协会开展合作,申请申报相关鉴定中心与基地,扩大影响力与公共服务能力。目前被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认定为机械行业能力评价甘肃485考试站,被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授予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大学生实习示范基地稱号,被兰州市科协认定为兰州市科普基地。

(三)开展全方位培养模式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新时代产业发展的要求,促进不同领域的高度融合是大趋势和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难点。公共实训中心在实习实训、科普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依靠自身多专业、多层级设备优势,采取全域共享、跨专业、多学科协同创新的培养方式。教师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在课程设计、内容设置方面交叉整合,促进学生对众多领域的了解和岗位技能的掌握。

(四)公共实训中心运行成效

1.师资培训

与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就德国教学法、双元育人模式开展省内教师培训。在公共实训中心建立的事企合作模式下,与德玛吉森精机集团、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北京东方仿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外企业合作,培训省内骨干教师及学生实训、实习、实产。受训教师教学观念理念、教学能力、技能水平显著提高,充当起本校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军。

2.技能培训、技能鉴定

省内院校学生、兰州新区企业员工在公共实训中心进行实训、实习、实产人数逐年增多。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各院校将校内课程与实训中心实习、实训课程紧密结合,使学生有效实现“学校及工厂、工厂及学校”的学习环境,职业能力显著提高。兰州新区精细化工产业园企业组织员工在公共实训中心进行生产实训、实习、实产,显著提高危化品從业人员职业技能,并取得化工总控工证,实现从业人员职称等级认证和岗位能力锻炼。

3.技能比赛、科普教育

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工业控制”项目走训活动在公共实训中心顺利开展,示范性地带动我省相关赛项选手,以及技能比赛项目管理水平、训练水平的提高。院校师生在省赛、国赛、行赛赛前练习,第十五届“振兴杯”暨全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甘肃省智慧物流作业方案设计与实施技能大赛、入园院校化工安全与生产技术、工业控制技术竞赛等项目在公共实训中心的高质量示范组织,引领并推动技能比赛工作向高质量发展。实训中心在科普教育方面开展兰州市中小学生研学活动,并接待人社部、教育部及省内外有关单位考察调研活动,在实训室建设、管理、运营方面初步取得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五)公共实训中心运行存在的挑战

1.多元化管理运营的体制挑战

中心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多元化管理运营中,保证其公益属性,并有效开展市场化实习、实训、实产工作,存在体质机制的挑战。市场经济活动不能充分发挥其机能,还需不断创新管理运营模式,探索公共实训中心公益与经济活动的平衡。

2.多元化人才需求的人员挑战

中心在开展实训、实习、实产运营活动中需要多元化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不仅需要具备“双师”型的岗位能力,还需具有产业链的多元化技能。需要建立学校和企业、兼职和专职、专家和工种的多元化人才保障挑战。

四、结语

中心的建成运行,将甘肃职业教育实训资源建设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如何适应“技能甘肃”在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打造技能培训示范区、产教融合先行区、对外合作引领区新的任务,留给公共实训中心建设者和参与者更大的空间和挑战。突破固守思想、创新发展理念、打破障碍,力争建设一个“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高质量共享型实训中心。

参考文献:

[1]蒋凌锋,王庆彦.甘肃省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功能定位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20,29(5):151-153.

[2]何万丽,马宝成.宁夏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资源共享情况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29(6):40-41.

[3]刘苹苹,韩正之.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评估的整体设计与理论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6):226-230.

◎编辑 栗国花

作者:魏物春

化工物流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论文 篇2:

利用在线课程进行混合式实训教学的探索

摘  要:《化学检验实训》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技能核心实训课程,它对学生在环境检测基本技能和设备操作维护的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门课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本文意在探索线上课程教学和线下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实训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检验、混合式教学、实训

1 传统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训效果不理想

化学检验实训类课程的实施很多是脱离传统的教室进行实训的,实验仪器的原理和结构的讲解也是在实训室进行的。由于实训室条件的限制,对实验仪器原理和结构不能及时理解,而对老师讲过的内容又不能随时复习,这就造成在实训过程中只是机械地按照实训步骤完成实训内容,时间一长脑海中只剩下一个个的操作步骤,至于为什么这么操作就不清楚了,或者换一个检测项目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这样就不能达到实训的效果,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1.2 实训条件的限制性

由于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实训类课程一般分组教学,每组8到10人,在实验的准备和仪器的操作过程中,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在实训,而另一部分学生处于空闲状态,这样很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很好的得到训练和完整的讲解。而且整个课堂处于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状态,实训教师由于精力有限,也很难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实践学习。

2 网络在线教学平台介绍

网络在线教学采用畅课(TronClass)平台,畅课TronClass是一个以学生、教师、教务为中心,结合云端技术打造的学习、行动和社交一体化的互动式智慧型学习管理系统。利用畅课(TronClass)平台,教师可以发布课件、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等教学行为;学生可以以此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等学习行为;平台还可以记录学生的平时成绩、教学过程数据并自动进行教学过程数据分析。

鉴于畅课平台在教学的组织、实施中,不能开展集中讲授,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不能集中答疑等问题。本次在线教学结合腾讯会议和微信平台共同使用。腾讯会议可以开展集中讲授、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微信是师生线下交流的首选工具,教师利用微信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解答个别学生疑问、督促学生上课、完成作业等。

3 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3.1 教学内容设计

《化学检验实训》是环境工程专业必修核心课程之一,化学检验证书是学生就业必备的职业资格证书。《化学检验实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程的内容包括分光光度、原子吸收和气相色谱等大型仪器的操作和运行。通过对环境中的铁、铜等元素的检测,实现对大型仪器的原理理解和熟练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化学检验实训》的教学大纲,该课程分为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五个任务。其中任务一至任务三进行在线教学,任务四和任务五进行线下教学,通过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时达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要求。具体的教学项目任务见表1。

3.2 教学过程设计

线下和线上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能够互相补充,两者形成良好的互动,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质量的实训效果。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对理论课程的深度理解,在实践应用上更能够有理有据;另一方面,“实践性”是化学检验工的职业特点,通过实践不断地提高专业能力,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提高化学检验工作的专业性、有效性。本文以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的任务介绍教学过程。

3.2.1 线上教学过程设计

3.2.2 线下教学过程设计

3.3 混合式教学评价

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效果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高。考核方案采用线上考核、线下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案。

线上考核占总成绩的40%,通過评价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等,来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线上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学生对教材、教学视频的观看过程、随堂测参与程度、小节测试结果、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课上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以及课后讨论的参与度等进行评价。

线下考核占总成绩的60%,根据本课程知识目标,教师会设置相应的实训操作项目,采用操作安装、项目检测、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程目标、技能训练能力的掌握情况。其中实训考核要求按照国家中、高级化学检验工的标准进行考核,体现了考核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对于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有着积极作用。

4 结语

对于教师来说,混合式教学对于课程设计、学习活动组织、整体过程把控都是比较大的挑战。对于学生来说,在线学习环境相对轻松,使学生能够放松的进行学习和思考;教学资源丰富,可以结合个人兴趣、理解能力等进行有效选择,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老师讲课的内容可回溯,自主学习时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查看,也能够随时找到老师进行询问,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升有较好的效果。

尽管线上教学有其特点及优势、也具有不可逆的大趋势,但线下教学的互动性,师生、生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教师对整体教学情况的把控,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了解和掌握,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环境、学习氛围的营造都是线上教学无法完全替代的。

参考文献

[1]  肖 斌,朱佳俐,高职《仪器分析》课程项目化教学创新探讨.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9,12(1):129-132

[2]  宋 伟 朱超云,化学检验工技能培训线上线下一体化研究. 高等教育在线 2018, 996:147

[3]  辛银花,左常江,陈淑敏等,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化学分析实训》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山东化工 2020,49:157-158

[4]  理艳荣,基于云平台的在线实训平台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记录材料 2020, 21(4):64-65

[5]  孙红冉,利用在线课程进行混合式实训教学的探索———以物流设备与技术课程为例.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8, 40(9):175-176

作者:岳兰秀

化工物流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论文 篇3:

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建设实践

摘要: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智力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正迅速崛起,南京邮电大学作为江苏省首批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高校之一,积极探索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建设。介绍了南京邮电大学软件服务外包方向课程体系建设措施、课程体系建设内容,并且针对两年多来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服务外包业务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的智力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高、附加值大、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低等特点,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绿色产业。[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9]9号)同意将南京、苏州、无锡等20个城市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深入开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试点。目前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是缺乏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经过良好训练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设立服务外包类本科专业,大力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实践能力、能适应服务外包产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服务外包人才,已成为国内软件外包行业的首要任务,是我国软件外包行业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原动力。[3-5]

2011年,南京邮电大学成为江苏省地方高校首批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高校之一,建设软件服务外包方向的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着力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实施“2+2”的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学校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第三年开始逐步引入软件服务外包课程,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或讲师来校讲课,第四年让学生到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实训实习,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积累学生的服务外包工程经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建立两年多来,注重于高端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创新改革,使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形成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更新性的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培养方案。[2]

一、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课程体系建设措施

南京邮电大学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建设的重点是以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培养既有服务外包理论知识又有具体的服务外包技术技能及管理能力的高级人才。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围绕“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求实创新,探索进取”的指导思想,不断规范教学体系,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的综合培养,将三者融会贯通于教学与课程设置的全过程,[3]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设计和实施与国际接轨的服务外包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计算机专业的核心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2)通过严格的教学规格与培养体系、与教学良性互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系统体现,注重软件工程(服务外包方向)专业核心的基础理论课程、应用系统的软硬件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实践课程、前沿的相关技术领域专业课程、适应一流服务外包人才发展需求的选修课程;同时,在教学大纲制定中,注重知识的相关性与系统性、求解问题的综合性与实用性。

(4)注重理论创新与工程开发并重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科研素质。强调基础理论的深化、专业知识的拓展,使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综合科研实践素质。对于学生,强调综合运用理论方法与专业知识的创新性研究、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工程性研究,通过在服务外包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与培养,使其达到产业相关领域的前沿水平,提高其独立从事研发工作的能力。[5]

2.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根据课程体系建设措施,参照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规范对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要求以及IEEE/ACM制定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按照本科教育体系的入口与出口,通过与印度NIIT合作引入先进软件服务外包教学理念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本科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一方面保证了开设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规范中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在基础课设置上,考虑到学校信息类专业的传统优势以及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合作,增加了服务外包相关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型课程,建立了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课程群,包括通识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方向课程群。其中,通识基础课程群包括自然科学课程群和人文社科课程群等;专业基础课程群包括服务外包基础课程群、计算机硬件课程群、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群等;专业方向课程群包括信息技术外包课程群、业务流程外包课程群、知识流程外包课程群等。

在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建设中,依据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有关学科特点,与企业全程合作,从新生入校开始制定培养计划。在第一阶段(第1、2学年),遵照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规范,参考教育部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成果来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在两年时间内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第二阶段(第3、4学年),考虑到企业所拥有的真实环境、团队协作、管理制度等优势,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在该阶段采用校内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下实训实习。在具体实施中,考虑到学生安全和适应能力,在第3学年采用灵活的教学计划,实行校企教师双向互动机制,企业工程师到学校进行授课,将最新技术带到课堂中来,集中两周时间让学生走进企业进行课程设计;在第4学年,学生将参加企业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选题要求来源于企业,做到真题真做。从专业建设实践现有效果来看,大力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积累了学生的服务外包工程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上述稳步推进的培养方式将学生的培养纳入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环境与氛围中,增强了学生的协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建设中,还根据软件服务外包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去向,将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划分为“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等。“信息技术外包”课程模块着重于使学生掌握在信息技术的系统、应用管理及技术支持服务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业务流程外包”课程模块着重于使学生掌握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物流、采购、人力资源、财务会计、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知识流程外包”课程模块着重于使学生掌握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商务研究/商务智能、咨询服务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3.课程教学方式

在根据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下,积极推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强调启发式与互动式、面向问题求解的教学方式,加强符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教学及指导。

在具体实践中,软件服务外包专业2011级学生已进入大三,学校引入企业派遣的工程师担任教学工作,加强个性化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立个性化的奖励机制,每次课后通过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综合设计题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题目完成平时作业。具体的课程设计题目包括具体的Android游戏开发、IOS开发、网络渗透测试等企业实际项目,课程考核实行以平时成绩为主,以期末考试为辅的方式。学校教师作为辅导教师,负责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接轨,并对企业教师给出评价。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大部分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欠缺的能力,从而督促他们主动去弥补自己的不足。

二、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在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上,采用启发性方法,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实践性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环境,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想法通过实践环境去探索或实现,达到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1.丰富课内实践教学内容

依照学生在大学期间“求知、增能、成才”的本质性发展规律,构建并实施具有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在低年级基本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设立更多合理的创新开放实验,多形式延长开放实验室,通过推行小班实验课,让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机会、创新机会。优化各类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设置,使培养计划中80%以上的主干课程设有实验环节,其中90%以上为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在高年级实践教学中,建立学生参与创新训练的活动平台,形成面向研究的学习氛围。同时,定期邀请国内外、校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促进学术交流,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探索精神。

2.丰富课外实践教学形式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资助更多学生参加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6]服务外包大赛、[7]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竞赛、电子设计竞赛、信息安全竞赛等。在专业创新实践中实施“导师制”,规定每15名学生由1名教授或讲师进行指导,提倡教师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外实践活动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使更多学生能够承担省级、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发挥大学生科协的作用,用科技开发和竞赛活动等占领学生的课余时间,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教学工作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

在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中,加强实验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验管理水平,以优良的硬件环境为基础,为创新训练与实验实践教学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综合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大部分实训、实习、毕业设计被安排在服务外包有关企业进行。依托校企服务外包基地,选定获得有关技术培训证书的教师、企业派遣的教师指导,实施“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化意识、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领导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素质。目前,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已经建立了6个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4.实践教学效果分析

在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具体实践中,软件服务外包专业2011级学生到企业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训。企业安排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实训、解答疑难。学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专心完成实训内容,感受公司的企业文化和职场气氛,全程体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生活补贴。整个实训过程均执行严格的考勤,最终结合课题的完成情况、考勤、报告撰写水平和答辩陈述评定成绩。实训考核采取严格的逐组答辩的形式,每组需制作PPT进行介绍,并演示程序的执行过程。企业教师对组内同学进行提问和进一步的考核,并给出相应的答辩成绩评定等级。通过每组同学的讲解和演示,其他同学都学习了他们的设计思路和完成方法,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同时保证了评定结果的公开透明。

实训结束后,对本次实训的满意度和具体评价进行了调研,17组学生匿名填写了调查问卷。从调查结果来看:本次实训的综合评价较好,普遍反映“非常好,不管是技能还是心理上对我们帮助很大”、“能锻炼团队合作和提高自身能力”、“给了我们走出课堂、走进企业的机会”、“在实战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总体很好,很多地方超出预期”。对本次课题内容的选择认为是“选择合理”、“趣味性强,难度适合”、“贴近实际”、“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也有个别组认为“有些枯燥,实用价值不大”。对本次企业培训教师的评价为“十分耐心负责”、“热情解答问题”、“实践经验丰富,能够快速定位我们开发中遇到的困难,提供项目设计和代码实现上的指导”。对这种实训形式的评价为“非常欢迎,希望学校能多组织”、“能够了解企业,并体验上班族的生活”、“希望时间更长”;认为该实训形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实习场地不能上网”、“路上花费时间较多,早上起的太早”,另外还有个别组认为“和在学校没有太大区别,还是一个教师带几十个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企业体验上班族的生活,每天分组封闭式开发,企业教师用他们丰富的实战经验指导学生全程实践,教会了学生如何进行合理的项目设计、如何进行编程开发以及遇到问题如何调试、如何迅速找到问题所在。

三、结语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正在摸索中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将充分借鉴国内外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着眼于国情、校情,使课程专业人才培养综合化改革在广度、深度、高度和跨度方面有新的突破,并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正逐步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适合普通本科高校实情的学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立明,刘丽文.外包的起源,发展及研究现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3):151-156.

[2]张伟,陈志.南京邮电大学服务外包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科技信息,2012,(34):4-5.

[3]王文,王树锋,费贤举.软件外包产业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2,(22):9-12.

[4]李劲华,杨厚俊,魏长江.高校服务外包校企合作模式比较[J].计算机教育,2012,(23):75-78.

[5]虞歌,詹国华.软件外包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9):37-40.

[6]陈志,李梦泽,马嫣,等.基于 ACM 程序设计竞赛的常规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6):18-20.

[7]王娟,詹国华,李志华.服务外包大赛对软件外包知识体系构建的启示[J].计算机教育,2012,(20):88-92.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杨李婷?张伟?陈志?张怡婷

上一篇:国民经济情况下审计研究论文下一篇:医疗卫生风险管理财务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