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道德问题网络技术论文

2022-04-28

计算机道德问题网络技术论文 篇1:

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引起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也引发了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合理地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建立一定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道德;成因;对策

一、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

1.无政府主义在网上泛滥,道德约束力下降

有些人认为,在网络上不存在任何约束,因此,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网上出没,不需要承担义务和责任。这实际上就是滥用自己的权利,使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在网上泛滥,道德约束力明显下降。

2.人机交往的频繁导致人际现实接触减少,人际情感淡化

网络的出现,宣告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道德冷漠现象与人际情感的疏远。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度发展,“在家办公”、“网上学校”、“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等的出现,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机会大为减少。一些人整天沉溺于“网络社会”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导致人际情感的淡化。

3.网络信息污染严重

网络向人们提供了巨量的信息,可谓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不可否认,大量的网上信息为人们的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但在网络信息丰富的同时,网络垃圾信息造成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浪费了大量的系统资源以及上网者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使网民不能快速有效地找到他所需要的信息,造成网络系统的阻塞,干扰正常信息的传输和使用;其次,对人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使人感到身心疲惫,产生烦躁等消极情绪,形成所谓的“信息污染综合症”;再次,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一些犯罪行为的发生。

4.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失范行为,网络不道德行为蔓延,滋生网络犯罪

由于网络立法和道德规范建设滞后以及网络自身安全性差的弱点,导致了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出现,如黄毒泛滥、版权侵犯、网络隐私权受到挑战、计算机病毒传播、黑客骚扰等一系列不道德行为的出现。

二、对网络道德问题产生根源的分析

网络道德问题异常复杂,其形成的原因也多种多样,而探求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基本前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网络自身的特性

首先,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问题。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不同,它是由数字构成的,具有虚拟性,而虚拟生存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们不必以自己真实的面目出现。如“匿名传输导致的网上谣言”、“虚拟交往导致的人格欺骗”、“网络虚拟诱发的信任危机”等等,这些不道德问题的出现,不能不说是网络自身的虚拟性所导致的。

其次,网络空间的自由性、开放性问题。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自由、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网络用户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不同国家和地区是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而不同民族文化在网上交融,必然导致网上信息内容的多元化,信息多元化势必带来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信息污染在所难免,从而对人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可见,网络的自由、开放性在创造信息交流广泛、快捷、自由的同时,也埋下了信息泛滥、污染的种子。

再次,网络空间的隐蔽性和无序性问题。互联网的隐蔽性和无序性容易导致不良的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增多。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也使网上的犯罪层出不穷,侵犯知识产权、恶性制造计算机病毒、网上黑客几乎无时无处不在,对经济秩序、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网络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一,市场经济使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这种多元的价值取向反映到具有自由性、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无序性等特点的互联网上,就极容易使一些人个人主义无限膨胀,从而使网络空间出现一些道德问题。

第二,追逐经济利益的不良动机,使人们藐视道德和法律而在网络这个“自由时空”领域任意妄为。透过扑朔迷离的网络社会现象,我们不难发现,种种网络道德问题,特别是网络不道德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经济根源。正是由于不正当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使人们无视道德和法律的存在。例如,制黄贩黄、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都直接或间接的与经济利益有关。

3.网络主体的人性心理

首先,人具有“伪装”心理。人生活在社会上是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交流的,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然而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在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往时,很有可能使人类这种交往的“面具性”通过电子时空的放大而更具伪装性,从而出现一些网络道德问题。

其次,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他是同时具有社会性与自然性双重属性的。电子网络时空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可以不谋面而进行交流、交往的空间,人们可以“相逢对面不相识”,因而表现得非常自由,难以控制。由于这种不“相实”,便极易诱发人们做出许多现实中不敢做或不可能做的事情,于是人性中的本能的需要和欲望在自身不能很好地节制的情况下,在网络这个无人监管的时空里很可能就更加难以节制了。这也正是网上“黑客”行为十分猖獗的一个主要原因。

最后,人有一种宣泄压抑的心理需要。然而,由于网络这个“虚拟现实”的环境特殊,很可能会使人们更加赤裸裸地释放自我,从而诱发出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网上充斥的黄色信息、色情内容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三、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建立一定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网络主体的道德教育

(1)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要坚持以马列义思想为指导,加强“三观”、“三义”教育,当前尤其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是现代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我们在对网络主体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一定要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增强自觉抵制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加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义”(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2)网络道德教育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的道德传统。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将引发东西方文化道德的巨大的碰撞、冲突、交流、消融和吸收。面对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用民族文化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西方文化重点渗透的国家。因此,我们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同时,必须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化传统,认识保护和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要利用各种形式开展网络道德教育。首先,应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之中,要把网络道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其次,全社会也应采取各种形式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另外,要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改变封闭空洞、呆板生硬、缺乏生气的教育方式,采用富有创意、丰富多样的方法,寓教于乐,增强道德教育的吸引力。

2.加强网络自身的道德建设

(1)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网络道德规范应具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制订网络道德行为的标准,建章立制,规范网民上网,把一些不良的网上行为排除在网外。

(2)加强网络行为规范的建设。制定网上文明行为规范,增强自我道德约束力。通过网上文明行为规范,让人们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都需要有一整套道德行为规范,网络才能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通过教育,使人们能够以道德理性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认识任何借助网络所进行的破坏、盗窃、人身攻击,传播精神垃圾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个人要对自己网上行为的后果负责。

(3)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完善并严格落实相关法规,增强网络法制观念。在对网络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对网络进行文明行为规范的同时,不能放松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的工作。道德的沦落导致犯罪,网络道德的沦落就会导致网络犯罪。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加强网络法制化建设,尽快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上网,打击犯罪,促进网络道德健康发展。

3.加强网络政工队伍建设

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网络技术的政工队伍已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新的形势要求政工队伍既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的责任感,又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能熟练地使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从而使网上的思想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更要具有创新意识,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地抓住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要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国外网络管理队伍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我国网络管理人员的水平,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刘云章,等.网络伦理学[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3]吴丽平.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网络道德[J].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2(3).

[4]曹劲松.网络道德建设初探[J].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2(6).

[5]宫源海,高峰,路恩春.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J].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2(2).

[6]陈万求.网络伦理难题和网络道德建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4).

[7]张志刚,刘连峰.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若干对策[J].教育探索,2002(2).

[8]宋术学,樊富珉.网络主体性教育——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的新课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5).

〔责任编辑:张家恩〕

作者:刘丽平

计算机道德问题网络技术论文 篇2:

关于网络发展中的伦理问题的思考

(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西安 710069)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技术在引起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伦理道德问题。由于网络伦理虚拟现实的特性,我们应该从提高个体自律,完善网络伦理,改进网络技术,加大制度建设等方面来应对网络发展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关键词]网络;网络伦理;虚拟;慎独

网络(Network),是指由电子计算机、 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个国家、部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统。 网络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涉及到技术本身的进步,而且在多方面引起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网络对社会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然而, 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借助高智能化的电脑,信息交换与传播的快速便捷和时空压缩等优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它又把社会及其成员带入一个全新的“虚拟现实”的生存环境中,使人们

直接面临着技术上的“可能”与伦理上“应该”的严峻挑战。

一、网络发展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1.知识产权问题。信息网络时代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尊重和保护信息网络化的知识产权。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借用、移植、复制软件程序变得轻而易举。不道德的软件开发者可以肆无忌惮地复制别人的源码,并作为自己创作的软件卖给别人;或者抄袭别人程序的逻辑结构、顺序和设计思想,嵌入自己的源码作为专利出售。但是,对著作权和专利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专业人员与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保护机制的不健全不仅直接影响发达国家输出产品的贸易信心,而且会严重影响本国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2.信息与网络安全问题。在信息网络时代,信息是一种需要重点保护的资产。目前在国际互联网或地区网上滥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盗取或破坏信息的行为十分突出,如未经授权闯入私人电脑的黑客,从简单的恶作剧到有意的犯罪,包括用蠕虫或病毒对计算机系统和重要信息进行破坏,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和诈骗,刺探经济、政治、军事情报等。信息网络技术的安全问题再次提醒人们,只有用道德和法律的手段来规范行为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才能保障这一新技术给人类带来福祉。

3.个人隐私权问题。在信息网络时代,个人隐私权容易受到侵犯。在一些发达国家,信息隐私问题、个人信息披露及存取的控制权,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伦理道德问题。尊重人的隐私,是尊重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的必要条件。尊重他人的隐私,是一个自明的道德义务。

4.信息技术产品对消费者和社会的责任问题。这里涉及到参与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技术设计制造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消费者和社会的道德与法律责任。如有的公司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把技术上不成熟、质量上不可靠的软件出售给消费者,使用户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有的公司不顾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把充塞暴力与色情的东西编入计算机“游戏程序”等等,都应当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约。

5.信息技术应用者个人的自由权利与道德责任问题。每个计算机应用者都享有比以往更充分、更广泛的信息自由权利,它的合理利用,将有力地促进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但是,个人信息自由权利必须与个人的道德义务相一致。如在重视保护个人信息隐私权的同时,也必须尊重他人的信息隐私权;在国际互联网上“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之时,应当遵守本国和别国的基本法律和文化习俗。

二、网络伦理面临主要问题

(1)网络伦理自身存在着各种困境。主要表现在:对虚拟网络社会需要从“元哲学”或“元伦理学”理论加以阐释,如义务和权利、平等、责任等概念,原有道德伦理原则(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在网络行为中是否能够适用问题。营造体现平等、公正、诚信等“一致同意”的网络环境和网络秩序,是网络伦理的本意,但从现有的网络规范看,它有可能沦为技术上的强者独享特权的借口。现有网络规范是由网络中的技术掌握者制定的,他们只是单向度地和具有同样技术水平的网络使用者进行某种约定,或只是单向度地照顾技术上的弱者,因此,即使制定现有网络伦理规范的动机和起点具备了足够的“善”,其付诸实际的过程及效果也是值得怀疑的。另外,现有网络伦理中崇尚的尊重知识产权、保守秘密、通信自由等原则陷入了不断冲突的循环争论之中。网络上的隐私权应该和日常通讯中的隐私权一样受到重视,但网络既可以保证个人通讯具有不被发现的和保密的自由,同时又给某些人利用这种自由在几乎不受限制的范围内传播失真的、不负责任的甚至危害他人及社会安全的信息提供了方便,致使隐私和自由陷入不断冲突的循环论争中。(2)网络伦理的伦理意义减弱。网络虚拟实在的出现对人类实践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信息时代人类道德规范的基础问题,需要从“元哲学”或“元伦理学”理论加以阐释。但由于网络技术的速度发展,使其所致问题数量剧增,人们对网络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充分时间对其进行详细分类、概括、提炼之后再加以思考。因而网络伦理的各种规范往往过于纠缠在具体细节中,使内容上缺乏普遍的价值标准。一些原先无关道德的问题现在网络伦理研究中以道德问题的面目出现,从而削弱了其伦理意义[2]。( 3 )面对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的计算机世界,网络伦理研究希望找到一种简单的每个人都赞同的道德规范。

三、强化完善网络伦理,应对网络发展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1. 提高个体的道德自律,加强个体慎独精神。人作为理性存在物而具有意志自由,从而“自己为自己立法” 。正如罗尔斯(John Rawls)指出,“自律的行为是根据我们作为自由平等的理性存在物将会同意的、我们现在应当这样去理解的原则而做出的行为。”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主体具有充分的自由,甚至缺少约束,完全有可能无端、无度地获取网上资源,或者干扰网络秩序。这就要求每个网络人都遵循自觉性,遵守一般道义原则。 所以,自律意识是达到网络伦理道德诉求、构建网络伦理学的最基本的思想基础。在虚拟实践中,自律意识意义体现为遵循最小授权原则。即只在网络中获取应当获取的资源,而不越权去访问或者试图获取那些不应该获得的资源,否则就会被取消授权。因此,自律性为网络伦理学的终极目标和终极关怀。

2. 坚持网络伦理发展的多元化和一元化的统一。众所周知,道德伦理本质上属于人的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是无法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加以证明的。作为价值判断主体的人是个体与类的统一。人类既有共同的利益,又有不同集团、个人的特殊利益,所以价值判断本身是一元与多元的统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国家、民族、阶级、阶层,都会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不同价值判断之间的争端、冲突是经常存在的。为了避免价值判断冲突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必须选择制定出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通过政治上的确认、舆论上的导向和文化上的渗透,使之具有权威性或主导性。这就是价值一元化的过程。道德价值的判断也是如此。因此,从伦理学的发展来说,其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应当是多元化的,而在道德规范领域,则必须保持行为标准的一元化。因为多种道德学说并存,有利于伦理学的发展,为道德观念的变革、道德规范的更新提供思想源泉。因此,在信息伦理的发展上要坚持多元化和一元化的统一。

3. 从技术层面解决网络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科技作为人类首要的物质创造力量,推动着人类不断向前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网络首先是一个技术概念,网络社会秩序的构建还有赖于网络技术的优化,网络技术在网络伦理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且,“黑客”非法攻击公用网站、恶意破坏他人数据资料、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网络违法案例的日益增多使网络信息安全防范问题日益突出,也从反面突显出进一步完善网络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一是要研究新的技术手段,积极跟踪、研究网络安全防范的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标准,建立多路由的物理承载保护网络,加快开发防止病毒、黑客攻击的信息安全技术,进一步加大网络安全方面的技术研发、网络升级改造力度,提高安全保障技术应用水平,为那些新技术的网上违法行为提供有效的预防;二是要建立专门机构,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对有害信息进行堵截等技术处理,为新技术除害提供技术支持;三是积极推广网络延伸服务,积极为广大网民提供集路由保护、安全监测、反黑客、防病毒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安全防御系统解决方案。

4. 加大网络立法,执法的力度。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人们在趋利避害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则,强调制度的功能,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它为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人设置了一整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行为规则,旨在约束追求主体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减弱或消除机会主义的影响,协调冲突利益,从制度本身的特征看,制度是“行为规则”,其本身有“褒扬”和“惩治”两层含义。道德的作用机制主要是自律,而道德的制度化就是把自律与他律有机融合,赋予道德强制性的特征,从而使道德的作用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最大限度地扼制不道德行为的发生。通过道德立法赋予道德强制性的特征,从而全面提升整个社会网络道德的水准。

因此,我们在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伦理的进程中,可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加强立法,制定出具有权威性的网络法律规范,一是要规范网民的网上行为,二是要使网络经营者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净化网络环境。

[参 考 文 献]

〔1〕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教育,2000,(1).

〔2〕戴木材.论21世纪我国伦理学发展的几大趋势〔J〕.伦理学(人大复印资料),2000,(1).

〔3〕吕耀怀.构建数字化生存的伦理空间〔N〕.光明日报,2000-08-01.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王 颖

计算机道德问题网络技术论文 篇3: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自由与道德自觉问题研究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与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普及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我国的传媒行业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新媒体的出现不但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持续、深刻地影响着舆论方向进而影响人們的价值观。但在这个越来越盛行的行业当中,渐渐的出现了许多需要关注的道德问题——传播主体的可控力逐渐的降低,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存在问题,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又违新闻道德的事件。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旨在以高校为例,探究当前环境下的新闻自由与道德自觉问题,展示研究成果及考虑发展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 新闻自由 道德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与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普及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我国的传媒行业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新媒体的出现不但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持续、深刻地影响着舆论方向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基于此,本课题组聚焦高校,对新媒体盛行情况下的道德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 当下新媒体大背景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诸如 “二维码” “扫一扫”等新名词新媒体时代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学者们讨论的概念而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切切实实感受到的事物。新媒体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广泛发展后应运而生。相对于旧的媒体形态,新媒体强调信息的传输使用互联网与卫星传输的便捷性,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通过多途径、 多形式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保证了新闻信息及时传递到读者手中。

新媒体以网络为载体,借助网络传播信息的及时性和广泛性,为受众提供着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同时也满足了受众对未知信息的求知欲。同时,新媒体以其交互性、信息量大、传播成本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技术优势,受到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年轻人的欢迎和青睐,同时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社会发展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新媒体对于全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以年轻人为主要组成的高校影响更是显著。

首先,借助微信、微博、博客等互联网平台,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提升,由于互联网传播范围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了解到事件内容,在此基础上舆论的形成也就变得更加迅速,人们不再是传统的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种双向的信息交流方式所带来的效果是不可低估的,例如,大学生在通过网络了解政府决议决策时,可以从普通公民的角度,以切身体验为依据评价该决议,表达合理意见,帮助政府做出更顺应民生的决定。新媒体这时就成为了信息“上传下达”的有利载体。

其次,各种信息的交互融合和碰撞,为思维活跃的青年一代提供了新思想产生的可能性,数量庞大的信息以极低的成本传输给高校学生,作为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表达意愿旺盛的当代青年,必然会有创新思维的产生,同时每个个体又将自己的意愿借助新媒体传播出去,意见的碰撞所产生的能量是不可估计的。这都是如今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求知欲的体现,如此便利的条件也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有极大的提升。

另外,如前文所说,信息传播速度的提升和意见的碰撞所产生的舆论力量是庞大的,而舆论通常都和社会价值观与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相连,因此主流媒体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这一便利,通过适当地引导舆论方向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社会价值观,有助于弘扬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最后,从当代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可以看出新媒体的重要性。如今手机的拥有率在年轻人中已经实现100%,手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一种信息携带工具。近九成的大学生会随时随身带着手机,而且在任何空闲的碎片时间都会查看手机,这也就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前提,因此对于电视或报纸而言,信息在以手机为终端的新媒体上的传播效果尤为显著。

二、新媒体发展现状及研究动机

在当今社会中,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越来越盛行的行业当中,渐渐的出现了许多需要关注的道德问题。所以,下面列举几个方面来阐释观点,说明我们此次研究的意义和动机。

就新闻传播中的主体而言,在现代生活中,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出色,使得传统的媒体逐渐黯淡。而新媒体的出现也让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主体更加的多样化。这一情况的出现也使得传播主体的可控力逐渐的降低,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又违新闻道德的事件。传播主体主要分为两方面:

1.从事新媒体工作的人。随着新媒体事业的发展,更多的人参与到了新闻报道的环节中来,而其中最多的一部分还是新闻记者和编辑等从业人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2012年年底,我国网站数量达268万个,若以每个网站有5个编辑的数量来计算,就具有1340万人庞大编辑群体。所以,在如此庞大的一个数量下,若想保证每一位从业人员都能很好的遵循新闻道德的标准还是会有些困难。正如我们都知道的,新闻的传播需要传播者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然而如此多的新闻从业人员中也会不时的出现一些带有主观臆断或者个人情感的人,而这样传播出来的新闻也就违背了新闻传播的道德问题,在社会上引起舆论。

2.社会大众。随着近几年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新闻的获取也越来越容易,每一个社会大众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媒体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发布在微信、微博、论坛和个人网站等自媒体平台上。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新媒体中新闻的传播很难加以筛选和控制,每个社会公众都可以通过自媒体来传播,也造成了这些新闻道德问题的出现。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除了传播主体的筛选和把控,更重要的就是传播内容的选择,然而当今社会上,传播的信息内容更加有问题。

1.报道不真实的信息。在新媒体传播中,传播者有时会为了增加自己的关注度和点击率来进行炒作,肆意的报道一些虚假却吸引人注意的信息。而且信息在网络平台发布后,由于信息量大,信息发布自由,网络监管能力不强,导致大量谣言不断地出现,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每年的全国高考期间,许多关于考生丢失准考证的信息发布在微信朋友圈中呼吁人们转载。而且这些信息中都包括具体的考生姓名、准考证号码、考场号等,使社会公众看到之后信以为真,疯狂转载,最后才被证实为虚假的信息。

2.垃圾广告和色情暴力的信息大量涌现。新媒体的运营过程中,一些媒体为了提高受众的点击率和关注度,大量植入垃圾广告和有关暴力、色情、欺诈、犯罪等的信息,它们无处不在,经常出现在各种网站的浮动窗口、网络游戏和小說、图片等各种形式中。并且强制人们接受和观看,这些行为是低俗恶劣的,严重的违背了新媒体的职业道德,对受众也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网站中,经常会看到与主题无关的各类低俗信息,有时还需要等到浏览完毕后才能关闭网页或者删除信息。

由此可见,新媒体如今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而这些情况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新媒体传播的效果。首先来讲,大量的虚假信息、垃圾广告等通过新媒体不断的传播,使社会公众对于新媒体的评价大打折扣,影响了新媒体在社会上的形象。而这也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一个行业的社会评价都不好了,那么它的生存也会使岌岌可危。近几年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社会的公众既严重依赖于互联网和新媒体,但是又对它所传播的内容和安全问题严重的不信赖。其次,新媒体所传播的不实信息严重的干扰了公众的正常生活,公众在搜索信息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辨别它的真实性。这个过程不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会引发人们焦躁、郁闷、不安等的负面情绪,同时一些炒作、诽谤、欺诈的信息,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及社会的稳定。最后,网络是来服务于人类的,而如今新媒体的现状是人类将新媒体作为获利的工具和武器,来为自己谋取私利。这不仅仅是一个认知上的错误,更让整个新媒体行业的道德问题不断出现。总之,新媒体行业如今的现状不容乐观,所以我们要通过调查和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能够尝试影响一些人的思想,呼吁社会公众能够正确利用新媒体这个很好的平台。

三、当下高校新媒体运营过程中的道德问题

在本次调研活动中,我们小队将进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实地调查走访北京几所重视新媒体运营的高校,通过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和互动采访,了解其在运营过程中是否遇到有关新闻自由与道德自觉之间的矛盾以及运营者本身对这类问题的看法与意见。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内容:一是关于该高校官微的正常运营模式,以便日后在做统计与整合的时候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二是了解该高校官微是否存在新闻自觉与道德自由的矛盾现象;第三个部分是高校官微运营者对于这类问题的看法与建议。

第二个阶段为数据收集阶段,由于地域环境的限制,我们无法了解全国各地高校官微的情况,但是我们通过网上的数据库,实时观察与记录相关高校的微信公众号活跃度,并同时查询历史消息里有关该类矛盾的文章,再加以分析整合对比,探究高校官微运营者对于这类问题的态度。

在经过一系列系统性的调查之后,我们发现,每一个新媒体几乎都存在着类似新闻自由与道德自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已经不是一个特例,而是一种现象并且极难甚至是不能避免。新闻自由要求报道的自由,而道德自觉要求在报道的过程中遵循伦理道德,但是由于人为报道等一些客观因素,想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属不易,因而在新媒体的运营过程中催生了道德问题:

第一,新媒体平台上对于内容的限制与把控不到位。我们知道,新媒体发送推文的标准大多是有运营者自己亲自检定的,一旦运营者未能发现推送中隐藏的关于新闻自由与道德自觉的矛盾,那很有可能这些潜在矛盾就被推送至所有的受众中,在经过传播过程中的一些信息流失,使这个矛盾越来越大且不贴合实际,在受众范围中造成及其不良的影响。

第二点是由于高校新媒体的记者大多是学生,技能不够专业,在采访报道中很容易掺杂个人情绪,使文章整体情感偏向于某一方,这样的文章会引导读者的态度往其中一方倾斜,显然,这对于另一方是不公平的,这种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第三点,也是最特殊的一点,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往往这种蕴藏着新闻自由与道德自觉矛盾的推送,其点击量,转发量和点赞量都会高于一般性的文章,这就意味着,该篇文章所带来的互动率,活跃人数是最多的,单单从新媒体运营来看,这样的文章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同时引导舆论,甚至形成两方互骂的一种局势,在这种局势下,新媒体运营方,往往能借着这一个热点推出一系列的文章,达到吸粉,提升公众号粉丝活跃度的目的,这对于一些新媒体运营质量比较差的公众号来说,是一种常见又可耻的手段。

四、 研究结果分析及其发展策略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本调研小组将新媒体环境下以高校为例的道德自觉问题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归纳:

1. 多部门运营,管理不规范。目前,高校微信公众号是以老师带领学生团队为基本的运营模式,这个学生团队少则十几二十人,多可达到八九十人,且团队里的学生分散于学校各个不同的院系。每一个运营团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和同校的其他微信公众号之间的定位区隔问题。这是因各高校普遍存在多部门多头运营多个微信公众号所导致。例如,除了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之外,各高校还有各院系、团委、学生会以及图书馆等组织独立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存在。这就容易造成因重复建设、定位不清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各公众号之间不必要的竞争等问题。当下新媒体快速发展壮大,学校里的公众号种类繁多,直接导致了受众分流现象。在这样大的竞争压力之下,许多公众号会为了吸引受众而选择有“爆点”的、矛盾点的选题进行发表,从而不知不觉间越过了新闻自由的底线,传播低俗内容。

2.运营团队松散,成员流动性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北京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几乎都是以宣传部为统筹管理部门,由经验丰富的老师负责下达或审核选题并进行指导,学生承担信息搜集、选题策划、选题执行、图文编辑和推送等具体工作。但各运营团队普遍存在着管理体系、运营机制不完善,培训效力不足和运营团队松散等问题。这就涉及到运营团队对新成员的培训,然而在实际中,各高校在对新成员的培训不够重视,甚至有高校直接寄希望于通过招新招到具备熟练技能的学生。除此之外,运营团队的主力军——学生也因团队责任感和投入程度的不同而逐渐显现出两极分化现象。调研中我们发现,不论团队规模大小,各运营团队的核心成员通常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而其他大多数的学生则长期“消极怠工”,从而形成了稳定团队缺失的恶性循环。这就会衍生出许多问题,诸如:因没有足够的人手进行精细核对,文章内容易出错;因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排版,文章版面易混乱;因内容跟不上创意,推送频率不稳定等。有一些公众号只追求文章的推送频率,要求一天一篇之类,对于没有足够人手和质量的团队,可能就会在文章生产方面忽视道德底线。

3.对于新成员的培训不够。高校微信公众号运营每年招新过后免不了有一项重要内容——新人培训。我们发现新人培训早已成为运营团队初期重点工作,首先体现在他们在新人的选择上:对拥有微信运营经验、摄影技术好、photoshop 功底好等与新媒体人员所需基本素质的人优先考虑。新媒体运营尽管最终体现的仅仅是一篇篇图文消息,然而其中就内容而言,包括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除此之外还有版式的要求。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初期在有文字功底基础上,又要强调各种文体随意切换。拍摄图片质量高是基础,又要讲究图片处理能力,教授 photoshop 知识。视频拍摄完,后期还需剪辑,甚至为了增添趣味性,还要增添其他效果。可见,初期培训内容要想面面俱到,强度很大。这就使得培训人员的作用显得尤为关键。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各高校普遍选择有经验的“老生”来培训新生。这的确不失为一个良策,因为老生經验足,且容易找。然而这过程中会存在两个问题,一为所谓“当局者迷”。长期在校媒运营,“老生”的思维存在限制,再以此传授会导致组织内思维闭塞;二为“老生”接触新媒体时间最早也和校媒差不多,而校媒很少有微信公众号一开始就运营的,因此相比社会上的一些新媒体从业人员缺乏专业性。在培训时间方面,由于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院系、年级,因此在新人培训时间上容易产生冲突。选择周末的时间,部分新人存在大学阶段工作不应该占用自己过多空闲时间的心理,因此部分高校选择利用每周部门例会时间进行培训,而这产生的问题就是培训时间短,还要考虑不占用安排工作内容的时间,一心二用,效率低。

针对以上分析,本调研小组提出以下的发展策略:

1. 精简平台数量,进行规范管理。建议个高校立足自身需求,精简微信公众号的数量,以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同时建议高校完善微信公众号的管理规范,做好各微信公众号的分工合作工作,明确其职能,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其传播信息的重复,保证各公众号的关注度与阅读量,规避恶性竞争。除此之外还要对各公众号的传播内容审核作出明确的界限规定,严格审核,要求推送内容必须坚持新闻自由与道德自觉二者之间的平衡。

2.着眼师生群体需求,传播高质实用内容。新闻报道讲究贴近、新颖,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的信息作为新闻报道的其中一类也应如此。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主要受众为广大的师生群体,因而其推送的信息势必要着眼于师生群体的需求,尽可能贴近师生日常生活,满足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信息需求,注重推送形式的创新,打造高品质的实用内容。

3.打造专业运营团队,重视新生培训。一支专业的运营团队是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高效高质运转的基础保障。各高校公众号应该在现有管理体制下充分利用高校优质资源,构建起一支由专业老师牵头带队,擅长平台运营的学生运营维护,专业的学生记者采集信息,专业的学生编辑排版编辑的优秀团队。团队构建成功后,将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老生指导相结合,培训高素质运营成员。在选择老生培训新生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邀请相关从业者、专业技术人员等进行培训和指导,加强对团队成员的专业培训。

4.建立完善的运营体系,保证运营团队的稳定。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考核机制等,以提高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从而保障稳定的运营成员储备,避免出现制作人手不足导致的账号“休眠”或“停摆”的情况。

综上,希望在当下新媒体盛行的情况下,各高校自媒体能够坚守新闻自由与道德自觉的底线,营造健康的新媒体环境。

参考文献:

[1]新媒体时代下电视记者做好新闻采访工作路径探究 黎华彦.

[2]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工作创新研究 李永生.

[3]高校新媒体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全晓松、陈永华、徐小华.

[4]高校微信公众号运营管理问题探析 郭静 茆雪纯 孙文青.

作者:王雪冰 唐玉花 巴祎萌 许嘉葵

上一篇:畜禽养殖规模化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劳动争议调解的企业工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