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职教论文

2022-04-15

摘要:针对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环节中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普遍较弱等问题,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了作为重要实践环节的毕业设计(论文)常见问题,总结了多年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及不足,并从2015年开始在系内探索新的职教化培养方法,包括:长线导师制、毕业设计题目双向选择、毕业设计过程监控、加强指导教师责任心、健全毕业设计答辩环节、建立毕业设计评价和反馈机制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机械类职教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机械类职教论文 篇1:

浅谈职教机械类课程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

摘 要 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机械类课程时存在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外来动机 内在动机 激发

0 引言

学习行为受动机支配,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没有足够的学习动机,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机械类课程综合性强,作为教育者,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外来动机,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1 外来动机的激发

在机械类课程课堂情境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措施激发学生的外来动机。

(1)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严格要求。没有具体目标,学生就没有学习方向。在预习、听课、做作业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具体目标。要考虑到个别差异。当目标与学生能力相称且有挑战性时,就可使学习动机处于最佳的激发状态。

(2)利用教学的反馈环节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及时得知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作业是教学中必须具有的反馈环节。利用反馈可以让学生及时看见自己的进步、缺点和不足,激发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笔者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中发现每次知道自己成绩的同学进步很快。

(3)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善于评价、表扬与批评。在批改作业时,一些老师只给分数,甚至只写日期;一些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加上评语。还有些老师对学生作出特殊性评语,如:“好,继续努力”。第二种方法针对答案中的优缺点作评定,效果很好。长期没有评语的成绩逐步变差。总而言之,在批改作业时教师越细心,越详细,越认真,则越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得到正确评价,其学习动机就会得到激发。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批评、表扬时要真实、真诚,还要讲究方法。帮助鼓励差生,引导和促进成绩好的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

(4)利用学习竞赛激发学习兴趣。学习竞赛可以使学生之间产生对比,形成争先恐后的学习风气,可以有效激发学习积极性。但竞赛不能太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其次,要选择好竞赛的方式,使更多的学生都有得胜的机会。

2 内在动机的激发

把学习过程作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将学习当作愉快的活动,从而积极地学习。

2.1 采用设问的方法,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

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用平常的方法和原有的知识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身于与提问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积极的思维。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要新颖有趣;尽量小而且具体;要有启发性效果才会好。例如,在讲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时,可以对拧断的钥匙、滑扣的螺栓、失效的齿轮、弯曲的自行车辐条进行设疑,教师提出“机械零件损坏的原因是什么?”得出使用性能达不到工作要求的结论,从而引出使用性能、力学性能的概念。学生在参与讨论时,内在动机处于激发状态。又如讲“硬度”的测试方法时,就可通过先提问以下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给自行车打气时,你是如何检验车胎的硬度的?”“你是怎样比较大理石和玻璃的硬度那个大的?”“你是如何知道西红柿的软硬的?”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熟悉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老师便可很自然地引出硬度测试的三种基本方法:压入法如布氏硬度、维氏硬度和洛氏硬度;划痕法;回跳法。这样学生便对硬度测试的原理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再通过对不同测试方法具体条件、测试特点和应用范围的讲解,学生对新知识就产生了“一见如故”的感觉。

2.2 在某些章节采用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为主的学习方式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产生了内在兴趣,就会拥有自信,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获得知识。在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学生把有所发现作为一种自我激励,从而自觉地把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中,当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教师事先准备两张表格,将只标有性能特征,没有材料名称的表格1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指出那种材料具备制造表2所列出零件的条件,将表格填写完整。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会指出好几种材料的性能特征符合制造条件,最后再与真实的金属材料名称(25钢,45钢,60钢)相对照。这时学生自然会联系到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工艺性能与铁碳合金成分之间的关系,明白了相图是选材的依据。在这种发现学习中,因为教学无固定程式所以显得生动活泼,这就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使之产生更强的学习兴趣。

2.3 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内在兴趣,他们就会渴望获得新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应做好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些同学认为学好某门课程可能对就业没用,有些同学因为课程内容有难度不容易理解而不敢尝试,还有些同学放松自己而不努力。要解决好以上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逐步培养其学习兴趣。例如在处理第一种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明白知识的价值和学好这门课的意义;尝试从简单到复杂先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课堂外个别谈话,引导学生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中来。

(2)学校要积极组织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新颖有趣的方法展示教学内容。

(3)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例如运用所学知识到附近的机械厂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机械基础课程中讲的平面连杆机构中曲柄存在的条件自制曲柄摇杆机构,并在课堂上演示其工作过程,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和演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4)教师要热爱自己所教的课程,注意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并乐于和学生分享。这样就会形成“老师爱教,学生爱学”的良好互动,使学生受到影响,学生慢慢对机械类课程产生兴趣。

(5)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其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对机械类课程产生稳定而浓厚的兴趣。

2.4 利用兴趣和动机的迁移

把学生从事其它活动的兴趣和动機转移到学习上来,产生学习的需要。每位同学都有其优点和兴趣,教师要熟悉他们的兴趣点,例如有些同学字写得好,画画得好,利用这些兴趣点和特长将之与学习联系起来,转化为机械制图课程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3 结束语

总之,通过激发学习动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机械类课程时十分用心,成绩不断提高。

作者:程海军

机械类职教论文 篇2:

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环节职教化培养方法研究

摘 要:针对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环节中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普遍较弱等问题,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了作为重要实践环节的毕业设计(论文)常见问题,总结了多年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及不足,并从2015年开始在系内探索新的职教化培养方法,包括:长线导师制、毕业设计题目双向选择、毕业设计过程监控、加强指导教师责任心、健全毕业设计答辩环节、建立毕业设计评价和反馈机制等。该培养方法经过两年试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创新实践能力;职教化

作者简介:花广如(1972-),男,安徽六安人,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范孝良(1963-),男,河北承德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系主任,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5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13041501),主持人:范孝良;2016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机械工程系机械类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初期建设”。主持人:范孝良;华北电力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创新平台构建”(编号:13001403),主持人:花广如。

实践环节在我国高等教育以及高职高专职业化教育的课程体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机械类专业作为最基础的工程专业,对于培养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要。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远没有达到社会和企业单位的要求,造成很多机械类毕业生眼高手低、设计的图纸等无法使用,甚至需要在企业适应几年才能出合格的工程图等。在这方面,机械类本科生应该向高职高专的学生们学习。他们经过职业化培养,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毕业后基本都能很快胜任企业的工作要求。因此,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环节有必要采取职教化培养方式,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学时,提供必要的内外部实践环境和条件,提高学生们创新实践能力,达成培养目标。华北电力大学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较多,有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各种课程设计、综合试验、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毕业设计作为重要的实践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近年來,随着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现下滑趋势。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规范管理与科学监控,成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1]。现以华北电力大学(以下称“我校”)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为例,研究其职教化培养方法和途径,提高其教学质量。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常存在有效时间短、选题不切合实际、学生态度不端正、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过程监督不到位、毕业设计产出率低等质量问题。

(一)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短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个时间段正是学生就业最关键的时期。由于找工作和考研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本人的前途,而毕业设计的成绩对学生就业和考研影响不大,权衡利弊后,使得不少学生用于毕业设计的实际有效时间大大缩短,质量下滑[2]。

(二)选题不切合实际

现阶段毕业设计题目通常由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大纲要求,进行模拟命题,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是假题假做或假题真做,只有少量的题目属于真题真做,涉及的实际问题较少。这样的毕业设计没有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三)学生态度不端正、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高校每年大部分学生都能正常毕业,这种思想导致学生平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认真完成设计任务,造成毕业设计和论文质量水平很低。高校对毕业答辩不及格的学生的通常做法是让其在一两周内进行整改后再进行补答辩,往往也能通过。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让设计与论文的质量上一个档次基本上不可能。这也导致学生认为答辩容易过而在设计过程中不认真完成任务,自己降低了要求[4]。

(四)教师指导监督不到位

随着高校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教师授课和科研压力均比较大,致使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学生的时间不足。有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科研理论水平也较高,但由于工程实践的经验不足,使指导工程类的毕业设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些年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激增,使得指导毕业设计的师资相对紧张,有些教师一个人要指导十几名毕业生,从而出现指导不到位的问题。另外,个别指导教师没有明确任务与目标,也不认真进行指导和中期检查,对出现的问题也不及时讨论和解决,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发挥。论文定稿把关不严、不符合格式规范等现象也是毕业设计过程中常见问题[4]。

(五)毕业设计产出率低

毕业设计的宗旨是锻炼学生们分析问题、综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由于时间、经费、认识等存在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大部分指导教师是为了毕业设计而毕业设计,多是纸上谈兵、难以切合实际解决真实问题,造成毕业设计年年做,做完就当废纸卖的尴尬。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培养方法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张丽芬[5]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毕业设计的“2T4L”教学模式。笔者赞同这些模式,但同时认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还需理顺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尽可能实现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和做科研等方面不冲突,甚至相互促进,而学生参与毕业设计既有压力、又有收获和成就感。毕业设计(论文)应做到在创新基础上继承、在继承基础上发展。不断发挥青年学子的聪明才智,通过对有产业化潜力的毕业设计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最终实现毕业设计的成果转化。既能“真刀真枪”地锻炼学生们的能力,也能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教师指导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应探索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从时间、题目、过程、资金、责任、验收、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进行完善。

(一)长线导师制

毕业设计初期工作主要是在选题后进行大量文献阅读、外文资料翻译、总体方案探讨。此部分工作做得越扎实、越充分,越有可能得到创新性原理方案,但需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探索。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系在修订2013版培养方案时,第七学期各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环节减弱,以集中或分散的综合实验、综合实践环节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兼顾学生找工作、复习考研等对松散时间的需求。此时的学生在完成要求的实践环节后,学生们仍有比较自由的时间。结合毕业设计初期的特点,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系部分专业试点了将毕业设计开始时间提前到本科生第七学期。将原本集中在第八学期的15周毕业设计分散到第七和第八学期进行。通过“长线导师制”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模式,指导教师有较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各环节,学生们通过松散的充足的时间也能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提出设计方案,完成相应的结构方案设计等,系统地模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长线导师制”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从时间上提供了保障。

(二)毕业设计题目双向选择

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结果,好的题目是保证毕业设计顺利完成的先决条件,其原则应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目前,我系各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当年毕业学生人数,拟定出足够多的题目,通常每个指导教师多拟定3-5个题目,题目的来源主要有4种渠道:(1)往届毕业设计中被认定为有了一定设计成果且有必要继续改进的题目,通过改进可以逐步实现设计对象的产业化;(2)企业提供的亟待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3)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课题或者新的想法设定的题目;(4)学生根据就业去向自拟的题目。所有题目经过专家评审小组评定后,将符合毕业设计教学大纲的所有题目发给学生们进行自由选择。新方法改变了过去为了平衡指导教师工作量而进行的平均分配毕业设计学生的“大锅饭”做法。学生们在选题时会通过已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了解专业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指导能力等情况,然后结合自己对毕业设计题目的兴趣进行题目及其指导教师的选择。由于是学生自己选题目,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会比较高。通过学生的自由选择,就会出现以往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题目出的好的指导教师被学生选中的机会多,从而可以多带几个学生并获得更多的指导工作量,而以往不认真负责的或题目敷衍的老师就会少带甚至出现无人选而不能带的情况。这种出题、选题机制让学生们用脚投票来选择指导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励指导教师出好题并认真负责地指导学生。

(三)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监控,提供资金资助

好的题目是好的开端,但能否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論文)还需要监控毕业设计整个过程。在毕业设计完成选题之后,指导教师开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毕业设计的主体思想,向他们讲解文献调研的具体思路和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及时的获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为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奠定基础。此过程可以发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在毕业设计进展过程中,要求学生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进展情况,讨论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过去很多毕业设计由于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使得毕业设计多只进行理论上的分析、计算、CAD建模和绘图等,很少有机会做出实物模型。学生绘出的图纸通常自己都不知道对错。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后,用人单位普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满意。近两年我系积极申请教育部教育教学专项资金、教学改革项目以及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对毕业设计中需要做实物模型的资助其购买零部件、耗材等,且学校工程训练中心为学生们自己加工或帮助学生们加工非标零件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能够做实物模型让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2015年我系共有11个毕业设计题目做出了实物模型,2016年有15个毕业设计题目做出了实物模型,师生反馈成就感很强。

(四)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心

目前的指导教师负责制从制度上保障了指导教师不得不投入精力指导毕业设计的完成,但由于指导教师通常都有科研任务等,如果毕业设计没有产出,很难让指导教师具有高度责任心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如果通过指导毕业设计让指导教师得到较好的成果甚至收益,其责任心自然会大幅提高。因此,基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负责制,我系探索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进行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对于毕业设计有继续深入探究的题目在后续仍由这位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和完善,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消除其后顾之忧,直至做出产品,实现成果转化。通过建立合理的产业化利益分配办法,最终让学生、指导教师、院系、学校等都将从中受益。

(五)健全毕业设计答辩环节

毕业设计答辩是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验收环节。毕业设计答辩的方式、松紧等都会影响到毕业设计过程学生的投入和重视程度。如果学生们了解到以往的毕业设计主要走形式,那么他们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果毕业设计要求很严,没有空子可钻,学生就不得不去完成规定的任务和要求。2015年我系经过研讨,制定了新的《机械工程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选办法》。新办法为:学生个人提出申请或者由学生的指导老师进行推荐,申请成绩优秀的,必须参加我系组织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对于成绩评定为优秀的学生,颁发由我系印制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证书,存入学生档案,让用人单位了解其未来员工的优秀表现。申请优秀也未必都能达到优秀,2015年我系共有22人申请优秀,经过答辩委员会评审,有19人获得“优秀”,3人获得“良好”。2016年我系共有53人申请优秀,经过评审有42人获得“优秀”,11人获得“良好”。对于其他不申请成绩优秀的学生,其成绩最高为良。为保证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除了激励政策,还执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抽查和公开答辩制度。每个毕业班级从未申请优秀的学生中抽取一到两名学生参加由我系组织的答辩,其成绩最高为良。其他同学的答辩由各专业教研室自行组织,其成绩最高为良。所有毕业设计(论文)答辩都是公开的,并进行全程录像,答辩资料按要求存档。对于答辩不通过的学生,严格执行延期公开补答制度,不降低质量要求,因为延期可能影响其正常毕业和就业,迫使学生们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要求。2016年,机械工程系推出了指导教师不参加所指导学生毕业答辩环节的“背靠背”模式,并成立机械工程系答辩督导组,对各答辩现场进行巡视。此模式旨在更好地锻炼和提高学生们对所接受毕业设计任务或问题的理解、阐述、分析、解答能力,进一步提高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六)建立毕业设计评价和反馈机制

每个毕业设计题目都是指导老师经过深思熟虑、从科研、工程的某个角度提炼出来的,如果能够不断地深入做下去,很可能就是一个好的新产品,创造出经济和社会价值,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们认真完成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但由于缺少一套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推崇产品的机制,结果产出投入比太小,学生做着没劲、老师指导也没有成就感。我系正在逐步建立毕业设计总结和评价机制,对评价好、有进一步完善可能的毕业设计题目予以保留,供下一届毕业设计学生选择,并采取优先资助其进行方案改进和模型制作等,期望逐步实现产品化和产业化转移。对于获得“优秀”的毕业设计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并将其成果进行展示和宣传,激励下一届学生做的更好。学校为了有效监控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教务处每年从各专业班级中抽取30%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论文正文等相关材料进行维普论文检测,并抽取一定比例的论文进行了评审。抽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见,实施新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后,2015和2016比前两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表1 机械工程系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三、结论

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系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研究出一条能够保障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职教化培养方法,通过“长线导师制”解决毕业设计投入时间不足问题、通过毕业设计题目双向选择解决选题问题、通过严格定期汇报要求和资金支持监控毕业设计过程、通过制度和成效提高指导教师责任心、通过制定毕业设计答辩新举措严把验收关、通过建立毕业设计评价和反馈机制来保障毕业设计在继承和创新上的良性循环。经过试行新的职教化培养方法,系统地改变本科生毕业设计各环节,我系机械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有了大幅提高。该方法将进一步扩展到其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景志红,于晓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4):32-34.

[2]毛力,袁励红.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8):35-36.

[3]符杰,宋文武.工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8(2):49-51.

[4]黄永文,王海燕,葛继科.基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168-170.

[5]张丽芬.高职高专学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走向与实现——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2(18):64-69.

责任编辑 吴学仕

作者:花广如 范孝良

机械类职教论文 篇3:

高职教育机械创新人才培养

摘 要 本文针对高职教育机械类专业,结合目前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教学实施现状和高职机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教学观念、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改革、先进技术引进和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探索机械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机械创新 人才培养

Vocational Education Mechanical Creative Talents Training

YAN Yulei, KONG Fankun, CAO Kegang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8)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mechanical creative; talent training

0 前言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生毕业后一般都工作在生产一线,行业企业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已从行业企业发展的外在需要转化为高职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有“一技之长”,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迁移能力。由此可见,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技能型应用人才,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 高职教育机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所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包含三个层次要求:第一,是一线劳动者和应用人才;第二,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第三,是高级人才。高职人才的培养,在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基础上,同样要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高职教育机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要突出和强化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和创新性,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价值取向,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的培养,并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 高职教育机械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机械类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认识还不够充足,仍旧停留在“会操作、会加工、会使用”的层次上。在教学过程中,受课程设置、机械设备、教师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被激发,萌发的构思创意无法得到验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太突出,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讲,学生听,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发挥主动性。从高职生源和学生心态来看,大部分学生思想涣散,学习意识薄弱,针对枯燥、复杂的机械类课程,更不容易激起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多媒体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对于机械类的学科,不板书,不详细说明,学生更难理解。学生学不懂,在实际应用中就会更加困难,而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遥不可及了。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同学的学习态度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的,另一部分同学学习态度怠慢,上课不听讲,不听就不会,不会就更不听,如此恶性循环。学习技巧方面,在课堂互动环节,许多学生甘于沉默,缺乏积极性。学习内容仅仅满足于老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而机械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良,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并且态度端正和有积极性的人才。

另外,由于设备资源数量、技术先进程度的限制,学生人均设备量不足,或者学生的创意没有平台得到模拟和验证,也是制约高职教育机械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因素。

3 高职教育机械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

3.1 教学思想的转变

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决定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教学,是智慧的启迪,不是程式化的知识灌输,机械地记住结论。因此,要培养高职教育机械创新人才,高职教育机械类专业教学的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将创新理念和思维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断创造条件实现学生的可行性创新点。

高职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教研活动、老教师的传帮带、课程建设、技能培养、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参观先进制造企业和行业前沿技术学习等方式实现,帮助老师认识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可以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机械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3.2 培养目标的明确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加入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比如,在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除了要求掌握本专业所具备的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针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等。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要体现高职教育不仅提供具有学历的劳动力,还可以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主创业的人才,强化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如此细化的培养目标,在目前高职教育教学的实施中有一定困难,但可以作为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贯穿到各个学科当中,逐步实施。

3.3 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的探索,为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活力。结合机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的选用,推荐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引发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最重要的渠道,是创新性学习最重要的形式。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既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又强化专业课程的应用,并且要提高创业课程的地位,将创新思维逐步渗透到学生的理念中,从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械类学科教学内容的选用,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要穿插先进的技术应用,践行前沿的科技力量,注重培养兴趣,引导学生善于综合,指导学生注重转化,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将创新课程融入到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中,需要逐步实施,从不同课程的内容设计入手,不断总结经验,优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考核标准方面,高职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日趋成熟,考核形式丰富,注重过程考核和职业评价,并且重视学生参与,引导个性发展。针对高职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将机械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入评价体系中,提倡学生勇于创新,拓展思维,是考核标准改革的重点。

3.4 先进技术的引进

针对高职教育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先进技术的引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与先进技术的衔接,主要依靠投入设备开设实训课程、企业参观、教师通过视频给学生讲授等形式实现。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各个高职院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越来越重视创新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机械类职业技能大赛加入了“创新”元素,比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械类技能赛项、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3D大赛)等,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赛项所需的设备由各个厂家免费提供,如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等,学生通过对设备的参观、使用,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资源,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校通过不同的平台引进机械行业企业先进的技术资源,帮助学生实现创新思想,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机械创新的课程体系不够系统,真正参与到创新实践的学生数量并不多,一方面,通过构建课程体系,引导更多的学生理解和认识“创新教育”,另一方面通过设备投入、企业合作等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切实提高学生继承与创新的综合能力。

3.5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针对高职教育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是各个高职院校长期坚持并积极发展的一项工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用于企业生产,企业通过培养和储备创新型人才,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将技术的引进和自主开发结合起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通过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同时,与企业开展技术课题研究,通过技术难题、设备改良、产品创新等实际问题,老师和学生切实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发展和技术优化中,既为企业提供了服务,也提高了教师、学生的理论、实践技能水平。这项工作的开展,往往由于师资水平、技术能力、资金来源等因素的影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针对机械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师生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技术服务中,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利平台。

4 结束语

高职教育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做到活学活用,成为适应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针对学生机械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重点是从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方面入手。这就要求我们应依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利契机,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完善课程设置,优化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题类别: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高职技能型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及途径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G0527

参考文献

[1] 肖硕.大学机械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3).

[2] 刘劲威.关于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2(36).

[3] 王冰.试论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考试周刊,2011(45).

[4] 池建斌,张增强,冯桂珍等.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C]//第五届华北、东北五省两市一区工程图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5] 刘忠伟,邓英剑,吴曙光等.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6(6).

[6] 胡新华,马广,章跃洪等.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

作者:闫玉蕾 孔凡坤 曹克刚

上一篇:舞蹈教育论文下一篇:保险法修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