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业经营模式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在分析西方金融业3种混业经营模式异同的基础上,探讨了西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提出了我国银行业实施混业经营必须要以健全的法律体系为前提,以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为保证,同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银行业实施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混业经营模式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混业经营模式研究论文 篇1:

我国金融混业经营模式选择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从收益和风险平衡的角度,对各种混业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国情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

关键词: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选择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尹江亭 马晔华 逄诗伟

混业经营模式研究论文 篇2:

西方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综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本文在分析西方金融业3种混业经营模式异同的基础上,探讨了西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提出了我国银行业实施混业经营必须要以健全的法律体系为前提,以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为保证,同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银行业实施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

关键词:银行;混业经营;比较;模式

伴随中国加入WTO,中国金融业对全球金融机构全面放开,本土金融机构正在承受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境外金融机构以其混业经营的业务发展模式,为客户带来的是不仅止于单一银行业务的全新金融服务体系,这一切都将迫使我国金融业不得不思考中国金融业未来之路到底在哪里,是坚持既有的分业经营模式,还是走上混业经营之路。分合之间,中国银行业究竟该何去何从。笔者将着眼于对西方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多种形式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并借以探讨在中国现阶段银行业发展形式中,可能适合中国银行业的混业经营模式。

一、西方银行业混业经营的主要模式及其优劣势

西方银行业混业经营主要有3种模式,即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英国的母公司银行模式和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1.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是以银行对社会大众的全方位服务供给, 又通过系列的专业性银行和特殊信贷机构服务加以补充为特点的。即在全能银行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业务部门全面经营包括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等业务种类。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一个法人的前提下,同时拥有多张执照,可以经营多种业务。全能银行型模式是在业务经营方面最具自由性、开放性、兼容性的银行模式,是混业经营3种形态中混业的最彻底的一种模式。全能银行多元化的业务开展方式可以使银行最大限度的实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业务经营协同效应效果显著,能够依托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出交叉范围最深入的金融产品组合,并能够充分利用混业经营的优势将服务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其中全能银行又可以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这3大种类银行。而其中商业银行又可以细分为大银行、地区性银行、其它商业银行、外国银行分行以及私人银行等。

全能银行模式的主要特征可以总结为4点:一是银行业务的全面覆盖。银行可以提供几乎全部的金融业务,具体包括公司及个人的存贷业务、各类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二是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建立具有统一法人、但具有多张营业执照且各子公司地位不完全相同的全资或控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从事有关证券、保险、信托投资、资产组合管理、基金管理等多种业务。三是集团外部相互持股。全能银行不但可以与自身的股东相互持股,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持有非银行机构的债券和股票。四是占据对证券市场绝对的组织和控制权。据统计,德国的证券市场几乎完全是被银行组织和控制的,德国的全能银行享有着以机构投资者身份进行证券投资的特权,包括新发行的股票和债券都是经由大银行定期在市场上组织销售,并且在二级市场上进行的交易中,绝大多数也由银行控制。

2.英国等国的母公司银行模式。这一模式又被称为经营性控股公司,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以加拿大、英国为代表,许多欧洲国家银行也采取这一模式,母公司银行模式是一种介乎全能银行与纯粹控股公司之间的一种混业经营组织模式。母银行模式即在金融控股公司或集团外设立有若干子公司,分别从事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种类。这一组织模式不同于德国全能银行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多个法人、多张执照和多种业务。母银行模式下,在银行和非银行附属公司之间有着严格的法律界限。因为在这一模式中银行与证券、保险等子公司之间存在着在法律上的明确隔离,因此银行与其他金融业务活动的一体化目标只能得到部分地实现。

将母银行模式与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比较可以得出,母银行模式不能在银行的内部进行保险、证券、信托投资等业务,一定要通过设立相对独立的子公司来进行经营,这种模式与全能银行的模式相比较起来较为松散,且由于混业经营而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也会相应减弱。

3.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控股公司模式又称纯粹控股公司,这一组织形式以美国为代表。美国法律明文规定,商业银行或与其存在直接投资关系的子公司不得直接经营相关证券业务,如果商业银行想从事法律所禁止的证券、保险等业务,必须以控股公司的形式,即在同一机构框架内通过相互独立的附属公司来从事其他金融业务。在这里,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是控股公司的并列附属公司,具有完全相同的地位。

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具有4点主要特征:(1)金融控股公司在拥有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控股子公司的基础上,在承担不同金融业务的子公司之间建立起了“防火墙”,各子公司之间存在有严格的法律隔离,即不同的子公司承担不同种类金融业务的定义与界限明确,且每一个子公司都拥有自己完全独立的一套资本金和管理队伍等必要配置。(2)独立的金融控股子公司会极大地降低银行与证券、保险等业务部门的一体化程度。因为这种模式必然会带来对信息、人力资源或其他投入要素在各子公司即承担不同业务的金融机构内的流动的抑制作用,从而带来降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必然结果,对由于混业经营从而可能使得金融机构间开发和利用信息优势以获得协同效应的能力被大幅度削弱。(3)纯粹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下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能力以及减少收益变动的能力也较差。这是由于各业务部门间明确的界定使得各子公司在业务发展中所获的收益归各部门所有,其混业经营所带来的收入分散化效应只能在控股公司层面上才能得以体现。(4)纯粹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在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由于工作范围界定不清而导致发生利益冲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并采用防火墙的设置,最大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能力,风险波及到其他业务部门的可能性从而得以大大降低。

以上三种混业经营的组织形式各有利弊,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最大程度上便于各金融行业间的业务协调、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了最大程度的业务混合,最大程度上发挥了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所带来的业务优势,但缺点是其风险防控主要依赖内部监控风险,风险在各行业间容易传递且不易阻隔;英国的母银行模式是介乎德国全能银行模式和美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中间选择,在规模经济和风险防控中,效果也均为中等水平;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非常有利于风险的防控,其各子公司间严密的防火墙设计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保证了银行体系存在的稳定性,但这一设计也同时造成了金融控股公司各子公司间缺乏协作、信息成本和经营成本都较高,难于形成协作效应的弊端。总之,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各种组织形式之中并不存在着一个固定的最优选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具体分析。

二、在我国实行混业经营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实行混业经营模式,必须具备健全的法律体系。在混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建设中,法律建设不仅能为混业经营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同时还能对混业经营这个组织形式的建立起到理论和规范层面的引导作用。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实行银行业混业经营模式的国家,都是通过进行法律、法规的集中清理、修订,并将之作为变革开始的突破口,通过新法例的颁布来重新确定金融业改革的方向、路径和步骤。因此,我国要实行混业经营,首先要以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前提。近些年,在我国金融业多个法规的修订中,已经逐渐出现了混业经营可能性的信号,其中《商业银行法》将原有的“商业银行在国内不准从事信托投资业务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准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不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改为“国家另外有规定除外”,这表示已经我国为可能到来的混业经营从法律的角度上预留了空间,并且提供了可能的法律保障。

2.要实行混业经营模式,必须要以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作为保证。我国在实行长期的分业经营管理后,已经形成了由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监会)形成的分业监管模式。这必然无法满足混业经营下的业务需求。因此混业经营模式下,应在现有3大监管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来负责统筹,协调3大委员会的工作,并辅以审计机构的监督、管理作用,保证监管主体的有效监督。

三、我国实行混业经营的可选择模式

我国实行混业经营究竟应该选择何种模式,这不单单取决于三种混业经营模式的优劣势比较,更多的取决于我国现阶段银行业的发展情况,即我国银行业自身的发展阶段、我国监管体系的完善程度、现阶段实行混业经营可能带来的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失衡等。因此综上所述,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并不适合我国现阶段银行业的发展特征,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性以及必须经过大规模重组才能生效的监管体系对于我国现阶段既不经济,也不易防控风险。英国的母银行模式虽然较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建立了防火墙等风险防控方式,且具备较大程度上谋求多样化收益的能力,但是对于我国现阶段很多风险承受能力不足,管理经验欠缺,风险防控能力不够全面的新兴商业银行仍然不适用,风险传导机制依然可能在集团内部造成巨大的危害,为投资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笔者认为,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是在现阶段适合我国各类型银行的最优化选择。其集团内部各子公司的独立核算和运作体系,既有效避免了风险的连带传导,又能最大程度适应我国现有3大监管机构的独立运作模式,是在效率和安全性兼顾的前提下,我国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最优选择。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郭璐.西方银行业混业经营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与投资,2007,(04).

[2] 郭福春.解读外国商业银行的婚姻经营与监管[J].金融博览,2006,(11).

[3] 陈抑钦.德国金融混业经营之路[J].西部金融,2008,(08).

[4] 苏志军.英国金融集团及其与德国金融集团的比较[J].国家金融研究,1999,(11).

作者:张鸿飞

混业经营模式研究论文 篇3:

德国“全能银行”的优势分析与借鉴

摘要:二战过后,作为战败国,德国只用了不到20年时间就在战后的废墟上重建起一个与战前水平相同的经济体系;在遭受了上年代末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后,欧洲整体经济至今处在氤氲未散的氛围中,同为欧盟成员国的德国在这轮金融危机中第一个站起,不仅在2010年使GDP实现3.6%的高增长,还为欧盟他国提供经济援助。德国经济能多次经受住考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成熟的“全能银行”混业经营模式。如今中国正站在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迈进的十字路口,作为混业经营最成功的典范,德国的实践与经验对我们而言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关键词:金融业 混业经营 全能银行 德国

一、混业经营的概念与分类

不同理论体系对金融混业经营的概念和划分方式略有不同。一般认为,金融混业经营是在风险控制前提下将金融服务融合为一体进行多元化的经营。业界普遍认为混业经营模式一般有两种形式:全能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从定义来看,全能银行是指,商业银行同时开展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各项金融业务类别,通过在商业银行内部细分为不同部门,分别经营各种不同金融类业务。这是一种纯粹和直接的混业经营体系;而金融控股公司则是在一家控股公司的控制下,以不同的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各自独立经营银、证、保等多种业务,使其所在集团形成多样化金融服务体系。与全能银行模式比较,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更像是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二、“全能银行”——混业经营的典范

(一)德国全能银行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虽然英美日等不少经济发达国家均已在上世纪末陆续转向混业经营,但多数国家是在分业经营的体制上通过金融控股的方式实现的;而全能银行模式的缔造者和混业经营最成功代表仍是德国。尽管金融混业经营这一概念在全球兴起只有短短几十年,但据有关文献记载,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在工业化的大背景下,由于钢铁、煤矿、机械、化学、重工业等一批典型工业行业迅速扩张,处于上述行业中的企业爆发出极大的资金需求。由此,全能银行应运而生,在提供企业贷款的同时,也开始逐步参与到企业自身的融资行为中,例如:帮助企业发债、发股甚至直接对其进行投资。如此说来,这便是商业银行的早期金融创新过程。由此,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步入金融混业经营的时代。然而这样先进和稳定的金融混业体系被上世纪初的两场世界大战先后摧毁,德国经济受到了重创。二战过后,西德的金融体系仅用了大约15年时间就基本恢复到了战前状态,被全球经济界奉为奇迹,而实际上,这也与德国战前就已相当成熟的全能银行体系密不可分:德国并没有如美国政府一样,在遇到经济大萧条后,推翻了金融混业的制度体系,将金融业务分割成多个独立的板块,进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相反,德国政府在战后经济衰退时期里更多地强调全国性、统一性的发展与严格的金融监管,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稳健复苏。而进入上世纪70年代,随着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合并,“全能银行”在德国全境铺开,使德国一度成为全球第三、欧洲最强的经济体,时至今日,仍在世界经济中名列前茅。

(二)全能银行模式的优势分析

纵观德国金融发展,混业经营模式之所以在德国践行成功并获得全球推崇,原因主要有三:首先,它将金融产品进行全面整合,将银行作为唯一的金融服务载体打造成为金融超市的概念,使需求方可以通过银行一条途径便得到便利、全面的金融服务,从而化解了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经营主体和监管主体的复杂制度安排,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节约了成本;其次,全能银行的存在为金融产品和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经营和创新的平台,在丰富了金融体系的同时,也为银行提供了潜在的发展空间,优化了客户资源,分散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增强了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和较高的灵活性,有利于整个银行体系保持稳定;此外,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作为纽带,使客户和银行间建立起长久、互信的长期合作关系。

三、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思考

(一)中国金融体制的发展背景

德国稳健、严密的金融混业经营发展历程,在造就了独特发展模式的同时,也为多国在金融发展方面开拓了道路、提供了参考。自上世纪8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发展的日新月异,金融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型的潮流,截至上世纪末,以英美为代表的一批发达国家基本迈向了向混业体制过渡的阶段,银证保等行业之间相互融合渗透,以商业银行全能化为特征的金融混业制度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必然趋势。自本世纪初,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深入和发展,中国经济也紧随世界步伐,从2001年加入WTO,到全面开放金融业,中国金融行业在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不断迎接着各种来自世界的挑战。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地位的不断攀升,中国金融市场在全球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尽管我国已在1993年奠定了分业经营制度的发展框架,但这一框架主要是建立在当时对银证经营混乱、拆借混乱、违规操作等一系列状况进行治理整顿的基础上。进入21世纪后,随着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与发展,绝对的分业经营制度根本无法与我国的金融体系相匹配。在商业银行新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先后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对银行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对不良资产的消化,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横跨银证两大金融领域,为我国银证混业的率先发展提供了机遇。2002年,国务院首度批准中信、光大、平安为三家综合金融控股集团试点,这是中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迈向混业经营大胆尝试的第一步。时至今日,通过这种金融控股方式实现银证保综合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多,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未来发展趋势已势不可挡。

(二)发展全能银行的必要性

参考英美德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进程,不难看出,金融混业一般都是以银行业为突破口发展起来的。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一切金融创新都要依靠银行的引导与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是金融混业的完美体现。而对于中国,实现“全能银行”模式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随着国际投资的增加,国外商业银行的引入,对我国本土商业银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局限性导致竞争力下降,与国际商业银行相比,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膨胀的金融产品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商行业务范围狭窄使银行盈利渠道单一,表外业务发展水平低于国际银行,竞争力低下,且单一经营范围使我国本土商业银行对外部市场环境敏感,承受更高的风险。

(三)解决金融监管难题的参考与借鉴

中国分业经营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分业监管的体制。而实际上,在长达上百年的混业经营历史中,德国金融监管当局采取的也是与中国类似的分业监管模式。全能型商业银行并不能完全取代证券、保险市场,证、保依然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具体金融监管架构:德意志联邦银行和联邦银行监管局监管银行业,联邦证券交易监管局和联邦保险监管局分别监管证券和保险业。上世纪90年代后,在全球金融业加速相互兼并步伐的大背景下,德国银行面临信贷风险增加、同业竞争激烈等一系列严峻挑战。金融业内部重组的浪潮催生出一系列大型金融集团。分业监管模式逐渐暴露出其不足之处:各监管主体的监管范围相互交叉模糊不清,监管真空或过度的情况时有发生,部门间利益冲突与日俱增……2002年,德国将三个监管当局合并成立新的金融监管主体,分别依据《德国银行法》、《德国证券交易法》和《保险监管法》进行统一监管。在“全能银行”模式与分业监管并存的体制下,德国在混业与分业的天平上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平衡点,并走在全球金融发展前列,证明了“全能银行”无论在哪一种监管体制下都能实现,并带动金融行业的稳步发展。

综上所述,德国“全能银行”与混业监管并非政策主观导向的产物。与传统行业不同,当代金融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每一次创新与发展都是一次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混业监管制度是德国金融行业跟随时代发展的节奏逐渐演化的产物。然而今天的中国面临着与德国当年相似的处境。中国的分业监管体制并非是开启“全能银行”模式的束缚,相比较而言,中国商业银行自身的改革与创新才是推动“全能银行”成功实现的最强动力。

参考文献:

[1]笪薇.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业实施混业经营的路径思考.[J].《经济研究》2010.12

[2]徐文彬.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1(5)

[3]陈柳钦.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J].《武汉金融》.2008(10)

[4]谭金可,叶娟.金融混业经营与金融监管法制变革.[J].《温州大学学报》2009.2

[5]孙伯银,高山.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和挑战

(杨萌茵,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蒋三庚,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

作者:杨萌茵 蒋三庚

上一篇:企业统计工作分析论文下一篇:植物检疫工作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