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精神价值观教学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师不仅要从教学实际着手,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全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此,主要探讨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几点策略,希望能够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起一定的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文主义精神价值观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人文主义精神价值观教学论文 篇1:

关于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思考

摘 要: 社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现代教育必须科学和人文并重,并且在学科教学中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学,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二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优化课堂人文环境;三是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优化教学的内容;四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人文与教学互长。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人文教育 综合素质

目前中学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方面,往往都是为了更好地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机械操练、死记硬背。英语教学过程往往过于强调学生学到多少词汇和语法,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内容的“人文性”。老师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使学生把掌握英语技能、获得好成绩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从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英语的教与学变成了重认知教育轻人文教育的教学。这种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课堂低效,学生厌倦英语学习,甚至部分学生人文素质下降,人文精神缺失。英语是在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绵延数百年的使用,使它拥有着丰富的内涵,人文即是其中之一。英语教学既在教授一种语言,又在传授一种文化,还在传扬一种精神。因此,要使前面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在英语教学中就需进行人文教学的研究,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强化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做人的基本品质。将人文教育融入英语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修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老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育人,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觉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断地完善自身,不仅要在学问上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对学生起到情感意志道德的示范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英语教学作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点,认真地研究教材,挖掘学科内容的人文因素,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灵感,尽可能地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艺术、审美教育,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外国优秀文化、汲取其精华的方法,与此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优化课堂人文环境

我国著名教育理论家张楚廷教授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经历的一个以承接人类文化科学知识为主线的特殊的心理过程。”老师必须以人为本,以每个学生的持续性发展为本,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课堂生命状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强调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参与的状态。老师要学会倾听和反思,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好学、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个性,这样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潜力也能充分得到发展。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宽容、自信和团结的气氛是相当关键的,这种气氛能激发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整个教学设计之中,不能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总结,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对话、碰撞、辩论的形式下,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大胆发表意见,自由进行辩论,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大大地活跃他们的思维。另外,小组合作的交往性学习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且可以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学生间通过学习活动形成相融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交往状态贯穿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合作主要要求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支持配合,有助于学生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与人真诚交往、合作等心理素质,真正有助于个体成长,焕发个体的生命活力。从课堂上学生的状态来看,既要有小组互动,全班互动,又要有师生互动多种形式,以促进交往的实质性发展。教师也会与学生一同反思进步,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双方都会从愉快的感受中领略并形成坚持真理和相互合作的人文精神。

三、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优化教学的内容

语言从来就是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学者指出,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世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英语教学应当遵循语言教学规律,讲解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让学生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情意、艺术、情感等人文因素,优化教学的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教师在教材使用方面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挖掘教材深度和广度,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精选学科知识和人文知识,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要关注实践性,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大胆地整合、挖掘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教学内容,并渗入到教学之中。教师应更新观念,结合课文,将人文教学列入教学目标,使人文教學有计划、有阶段、有层次地进行;灵活地在教学的任一环节适时地渗入人文意识,把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跨人文意识和能力的大舞台、主阵地;同时把握好人文渗入的度,坚持实用性,切忌泛,太多太广学生不易接受;运用多种途径,与教材同步,有系统地介绍人文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语国家,解不同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以人为本,由表及里,由近到远,由浅入深,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于语言知识学习之中。

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人文与教学互长

教育的灵魂是创新,对人文教育的方法也必须不断创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出具有适应素质教育全面型的人才。英语诗歌和音乐承载着英语国家的丰厚的语言知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渗透着英语民族大量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运用英语歌谣、音乐整合英语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调节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人文与教学互长。

参考文献:

[1]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李雷鸣,张在旭.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8,(5).

[3]叶朗.谈谈人文教养与人文学科[J].东南大学学报,2006,(3).

作者:皮平凡

人文主义精神价值观教学论文 篇2:

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师不仅要从教学实际着手,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全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此,主要探讨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几点策略,希望能够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起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一、引言

人文素养是体现学生思想品德、文化品味以及价值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价值观以及行为意识都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考虑实际的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历史教材中的人物和事件,结合人文教育,选用适当的方式为学生构建有趣的历史课堂。

二、在中学历史课程中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策略分析

1.充分发掘并利用历史教材人文资源,向学生有效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历史学科从自身来讲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人文性以及复杂性,在历史学科当中体现的人文内涵更是其他学科不能相比的。所以,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教学目标的视角来说,中学历史教材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优质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宝库,但是怎样将历史教材当中的人文资源发掘与利用,引导学生可以从历史教材枯燥的语言文字中回到历史的长河当中,通过各个历史事件真正理解其中所蕴藏的人文情怀,一直以来都是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的一大难点。为此,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将历史教材作为根本所在,对中学历史教材展开透彻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继而将历史教材中所蕴藏的丰富优质的历史人文资源发掘整理出来,并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感知和理解,让中学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有效的人文素养熏陶,促进学生积极健康人格和思想道德的养成及发展,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作用和价值,提高中学生综合素养。比如,在讲解“秦统一中国”这一课时,就可以使用多媒体视频功能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剧资料,创设真实生动的历史教学情境,学生仿佛穿越到了秦的时代,真实观察到大秦帝国每一位君王治理国家所经历的磨难和艰辛,观看秦国士兵高唱“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真实场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其英勇无惧、勇于为了国家统一而奋勇战斗杀敌的爱国主义情怀,给予学生有效的人文主义教育。

2.中学历史教学也应及时转變教学理念,将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作为教学主要目标

对以往的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来讲,教师自身在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下已经习惯性地把历史基础知识以及答题能力的教育当作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却严重忽视了历史学科具备的人文性特征,很少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就算有也是简单地一带而过,并没有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并且渗透人文主义教育也是简单的口头讲述的形式,教育方法过于单调枯燥,根本无法获得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快速发展,多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陈旧的历史教学观念产生强大的冲击和挑战,陈旧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方法和学生生活实际严重脱节,无法满足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的全新标准及要求。为此,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应与时俱进地更新历史教学观念,应及时把人文素养教育纳入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目标中,同时不断优化和革新多元化的历史人文教育手段和形式,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和功能,实现对中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积极推动,让中学生思想人格在历史课程学习中获得有效培养和发展。

3.打造自由民主和谐的中学历史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的有效互动中培养人文素养

随着我国新课改要求在各学科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人文素养作为综合素养教育目标的主要构成部分,必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来讲,教师应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继而向学生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详细地讲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认知历史事件的前提下剖析和理解其中所蕴藏的人文主义精神,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历史课程中得到有效培养和发展。为此,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中学历史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的有效互动中培养人文素养。

灵活地应用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给学生正确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波.价值引领:中学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常态回归[J].西藏教育,2015(Z6):44-46.

[2]宁凯飞.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育的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15.

编辑 李烨艳

作者:陈晶

人文主义精神价值观教学论文 篇3: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确的文化方向指引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在这一特殊的阶段,需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修养以及理论修养,以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如何将人文魅力于高中语文教学相互融合,让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得到提高,这是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的一个问题。本文旨在通过阐述通过课堂情境设置引导学生探索文化背景,在教学中贯穿中外文学史讲述,持续引导学生课内外进行经典阅读三个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融入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教学

人文精神,是仅存于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在哲学角度来讲人文是人类衡量是万物的尺度,是人类智慧与精神的载体,是人类历史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类的世代繁衍生息之中,人文精神一直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引领人类战胜种种困难挑战,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高中语文教学承担着人文精神传递的重要任务,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多层、多角度多重时间空间的引领,使学生感受人类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及独特魅力,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具体的课程环节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实现全面发展。

一、课堂情境设置引导学生探索文化背景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置情境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方法。设置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性的引入或者创建具有感情色色彩的情景,或者是具体的场景中。通过这种模式,引起学生的实际体验感,以身临其境的体验或者是感同身受的情感状态进入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去。进而能够对于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达到一种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效果。

例如在教学生学习杜甫的诗歌时,先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杜甫的祖父是著名诗人杜审言,杜甫自幼深受“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的影响,有着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诗人前期寓居长安,屡求仕进不得,后遭遇“安史之乱”,得官不得志,后半生颠沛流离。可以将所学过或者课外补充的作者不同阶段所作诗歌与其生平相对照,对比不同时期作者思想的发展状况和其中坚守的部分,感受其中丰富饱满的思想情感与爱国情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深对爱国主义精神感受,构建爱国主义精神。

在充分的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背景研究整理学习。

二、将中外文学史的讲述贯穿在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统

在高中语文教学课程中,文学作品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作品本身以及其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体现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年级的课程中,文学作品的分布呈现规律性相对抽象化,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在这种学情之下,教师通常在不同的课程中分别对于作品的形式以及背景内容做出讲解,然而这种讲解分布在教学中的频率频次是不均匀的。可以采取长效机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建立一个长期制度,使学生分别利用现有资源,对于课本中出现的不同地域年代的作品、作者进行整理,以时间为线索,作品为根据,做一个简单的文学史整理研究。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负责具体的整理工作。在这种长期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达到良好的师生互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探究,形成紧密的师生联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感染学生,使学生对于研究学习的得到热情提高。通过教学机制创新,在一系列的师生配合过程中,帮助学生初步的构建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持续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经典作品的阅读

在上述两项措施的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始终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保持会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学生自然而然会对文化历史以及文学本身产生兴趣,进而会有主动阅读作品的行为。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经典作品的阅读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具有极大的助益,经典作品中所富含的人文精神内涵也能够帮助到高中语文阶段的人文精神教育工作。语文作为工具学科,阅读课是其教学中的重要课型,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角度来看,借助于阅读课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语言和文化的有机糅合。

四、结束语

人文精神,正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文化与文明在精神领域的凝聚出的一种力量。人文精神体现出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具体表现在人类自我对于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前人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遗产与现象的珍重,对历史与现实中层层累积的理想型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高中语文学科是高中课程中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一门学科,将人文精神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关注具体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使学生在精神层面得到提升,建立人生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连接。

参考文献:

[1]龙雨. 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 2015.

[2]尤宇杰. 探析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 语文天地(高教.理论), 2016(7).

[3]李敏. 探析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23):11-11.

作者:吴肖男

上一篇:用户体验计算机软件开发论文下一篇: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