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闻报道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基于自建冬奥新闻报道语料库,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采用MIPVIU方法对报道文本中的战争隐喻进行识别,并对其中的战争隐喻进行认知分析。通过对文本(选自人民日报)中战争隐喻的收集,归类,语义和认知分析揭示此类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体育新闻报道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育新闻报道分析论文 篇1:

体育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缺失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在信息传播全球化及新闻媒介市场化的今天,中国的体育新闻报道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并竭力与世界接轨的时期。受互联网经济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开始走上了娱乐化的道路。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趋势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本位回归,其原因是体育新闻兼容并包了娱乐属性和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但若不能把握好娱乐的度,则会出现娱乐化的异化现象。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和原因。

关键词:体育新闻;人文关怀;缺失;对策

一、体育新闻人文关怀的缺失表现

人文主义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人们应该有一个理性和仁慈的世界观。它提倡每个人都追求自由平等,崇尚理性。当代人文关怀的认识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权益,关注他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促进人的自由和谐发展。然而,今天缺乏记者是一种人文关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新闻产业逐渐走向市场化,在市场利益驱动下的新闻报道中出现了许多人性缺失现象。体育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体育报道追求功利,利益至上

在“标题党”的影响下,媒体往往过分强调胜利和金牌。在比赛结束的时候,很多媒体互相争抢报道,赞扬取得金牌的运动员们,甚至视他们为全民偶像。然而,如果曾经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们一旦比赛失利,大多数媒体不会去理解关心他们,有时直接取消他们的直播。更重要的是,不负责任的八卦绯闻或没有调查可采取分析原因,甚至幸灾乐祸。比如,曾经取得男子110米栏的决赛的金牌得主刘翔在北京奥运会退役。然而很多国内媒体以及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包括一些专业人員也不能接受,刘翔面对各种脏话,侮辱,谩骂,甚至连刘翔的教练孙海平也不例外。众所周知,运动员们选择退役是很正常的,很多媒体不得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刘翔,他们觉得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一定要赢得冠军,为国争光。类似于这样的事情,确实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重视金牌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但这样一个缺乏清醒的人文反思报告不仅造成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巨大压力,而且还会使观众忽视体育的本质和内涵。

(二)体育报道歪曲事实,虚假成风

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灵魂。然而,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媒体日渐竞争的加剧。有的媒体为了赢取关注,在点击率至上的观念下,体育报道常常表现出颠倒黑白、以偏概全、混淆是非等假新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假新闻已经不足为奇。在《新闻记者》杂志每年公布的十大假新闻为例。比如:在以前,有传言说,C罗在智利建立了儿童医院,随后,C罗团队发表声明,称C罗从来没有答应过,也不会在智利建立儿童医院。一名来自虎扑的记者发了一篇很荒谬的假报道称一架从休斯顿飞往加利福尼亚的飞机失事,哈登在这起事故中死亡。虽说这篇报道没有人相信但还是很荒谬。这样的假新闻并没有任何的事实根据,它表现出对大众的极其不负职责,同时也破坏了媒体的公信。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它散播了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大多数受众通过媒体创造的拟态环境认识世界,如果大众媒介传播给受众的拟态环境的信息都是虚假的,那它会给大众中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原因

(一)媒介商业化的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今,媒介和受众的关系正如市场关系中的“卖方”和“买方”。不可否认,媒介需要盈利,在消费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体育新闻也会被植入一定的价值观。媒介与企业的合谋不能实现“双赢”的效果,便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从而使体育的本质产生改变。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种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纷纷开始运用“刺激感官”的方法来吸引受众。在体育新闻中,很多媒体为了点击率,则纷纷报道体育明星的各种绯闻,花边新闻等变成了他们赚取眼球的主要手段。由此可见,媒体的商业化运作和金钱本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体育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

(二)人文关怀的缺失与体育记者职业道德有关

在如今的新闻报道中,关于人格尊严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新闻界如今还流行着“新闻是事学,不是人学”的主张,这直接导致了新闻报道并不是从“人”出发,而是简单的,刻板去阐述事实,严重缺乏人文关怀,使新闻失去了“为受众服务”的本质。在体育新闻实践中,这种对“人”的忽视数不胜数。例如,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中国国家队马琳、陈玘获得乒乓球男双冠军。在记者采访环节,有一名体育记者不顾陈玘感受,“强迫”陈玘当面拆开陈玘母亲写的一封家书,并要求陈玘对妈妈说几句。直到不善言辞的陈玘极不情愿的拆开家书并极度尴尬地说了几遍“谢谢妈妈”后,记者方才罢休。体育记者对陈玘的这种态度,在体育圈是普遍存在的。记者并没有从运动员本人的人格尊严出发,而是从自己的角度,迫切想要知道自己想知道的。可见,体育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息息相关。

(三)新闻监管机制不健全

如果想要增进新闻的可靠性与新闻行业的名声与口碑,健全新闻监管机制,完善新闻事业管理市场是首当其冲的。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部门就意识到了这一点,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意图做到新闻人在有话可说,有话敢说的同时保证社会大众信赖新闻言论。但是,在这些法律法规中,却欠缺着对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操守方面的要求,使很多记者为了得到博取大众眼球的新闻而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伤害了受访人的同时,也造成百姓对于新闻的不信任。新闻法起着调整新闻职业者关系以及新闻生产关系的作用,但是,直到今日,我国仍没有一部成文的新闻法问世,这是立法范围内的缺失,也是新闻行业的一大遗憾。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新闻人,要尽己所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倡导新闻法的早日问世。试想,若在经济全球化,大改革大变动的今天,如果没有《新闻法》,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报道权”就很难得到规范和管理,尤其是新媒体出现以后,这种缺失所造成的影响只会与日俱增。

三、对策

(一)体育新闻报道应明确自身定位,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在媒体与受众之间存在一种传播——接受——反馈的双向关系。这就决定媒介在报道过程中必须考虑受众自身的愿望,尽量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才能保证媒体较高的收视率。受众对于媒体存在着较强的需求作用,而这种需求也不乏低俗烂俗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媒体自身的内容生产方式发生异化。目前我国传统媒体主要属于“事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模式。因此,这种特殊的运作模式决定媒体只能依靠对受众的“二次售卖”,即广告收入实现媒体的正常运作,一旦受众离媒体而去,媒体就会失去流量,最终资金链断裂,无法正常运转。这种特殊的媒体体制也导致,媒体必须“以受传者为中心”,尽量迎合受众需求,实现自身的正常运转。在现有的特殊环境下,各大媒体都应反思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促使新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这就决定各大媒体在体育报道进程中不可以盲目追求商业利益,要始终将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利润追求放在第二位,把引导受众、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不违背公序良俗放在新闻工作的第一位,履行好自身职责,把握好自身定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高体育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邵飘萍曾经对新闻工作者有一个非常恰当的描述,即“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就告诉我们,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强势的写作能力,还要自觉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责任。当前体育报道“人文关怀”的缺失、对金牌至上理念的崇尚、对商业利益的盲目追求都导致了当前新闻局报道倾向的异化,造成了非常不好的社会效果。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责任与业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摆脱金牌至上的老旧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观念,在行为上约束自己。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坚韧不拔工作作风,始终坚持提供内容优质,导向正确的体育新闻报道。再者,新闻工作者不能放弃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写作技能的追求。要不断提升自身在这方面的能力,从而为受众以及社会提供更好的体育报道。

(三)加强对体育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的监督

未雨而筹谋,防患于未然,有效实施监督管理体制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所以,我们需要加强法律对体育新闻媒体和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监督。以防止体育新闻媒体和相关人员滥用权力。这一方面也体现对新闻法对整个媒体以及相关人员加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体育媒体和体育工作人员需要接受大众的监督。观众应正确核实体育媒体报道的信息,有效抵制低俗内容的报道。为此建立一套和记者之间相互信任的诚信道德档案是非常必要的;其次,体育新闻報道的媒体和相关的从业者也该互相补充。体育新闻报道的媒体和相关从业人员应加强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监督,同时也应该努力互相创造体育报道“人文关怀”的环境。第三,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体育新闻报道的媒体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监督,与此同时他们彼此之间应该互相监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打击体育新闻“人文关怀”缺失现象的一种方法。

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下,媒体与受众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国家正在努力从体育大国变成体育强国而努力奋斗,创建和谐文明的体育文化有利于人文关怀的传播。人文关怀的缺失不但可以误导青少年以及大众,包括广大爱好体育粉丝们和相关的新闻从业人员,而且甚至影响我国和谐体育文化的传播,更不利于体育事业是发展。所以人文关怀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加入,不仅表现了体育精神,而且也在另一方面体现了媒体的相关义务,与此同时也表明了媒体的文明以及成熟。我们只有加入人文关怀在体育报道中间,才可以取得媒体和体育的胜利。

参考文献:

[1]科克利.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M].管兵,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76一177.

[3]向家俊.论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差异[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2);63.

作者:辛晶晶

体育新闻报道分析论文 篇2:

概念隐喻视角下北京冬奥体育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分析

摘要:基于自建冬奥新闻报道语料库,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采用MIPVIU方法对报道文本中的战争隐喻进行识别,并对其中的战争隐喻进行认知分析。通过对文本(选自人民日报)中战争隐喻的收集,归类,语义和认知分析揭示此类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以概念隐喻为指导工具,发现战争隐喻在北京冬奥会体育新闻报道中起到定义和阐释概念、表达和强调观点、引导和凸显重要思想、组织和构建文本主题、构建认知意象,表现话语方价值观念等作用,进而影响运动员和观众的思想和行为。

关键词:体育新闻 战争隐喻 认知分析

1.引言:Underhill对 2002~2003 年间The Economist 有关伊拉克战争的重要政论性文章进行战争隐喻研究。,有学者注意到了与军事相关的概念隐喻在一般文本中的使用,尤其是将战争隐喻引入到多种非军事文本的研究中。Kellett(2002)对澳大利亚两份报纸的体育新闻进行了研究,发现澳大利亚习惯使用“足球是战争”、“教练是将军”的概念隐喻。国内学者主要是将战争隐喻延伸到体育报道和经济新闻报道方面,将战争隐喻与体育新闻和经济新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此类研究中多为解释战争隐喻与体育比赛的概念相关性或相似性或证明概念隐喻的普遍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分属两个概念域的单向映射,其中源域投射到目标域之中,即在认知中用一个概念理解和经历另一个概念。因此,隐喻产生的表现是是一个范畴的概念被另外一个范畴的概念表达出来。基于此,笔者对冬奥报道文本中的战争隐喻进行了统计,并根据文本的主题、话题、主要对象对其进行分析。

2. G. Lakoff 和 M. Johnson 于 1980 年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两个概念域之间,一个概念域(源域)单向投射到另一个(目标域)之中,而不是兩者的简单替代或互动。它植根于思维中,语言系统、语言使用、认知性能力过程中充满隐喻。概念隐喻具有普遍性,即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隐喻的社会中,隐喻遍布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教育与新闻宣传等领域的话语表达和概念构建中。它不仅影响我们的语言表达,结构化我们的思想,甚至影响我们的行为。Lakoff所说的隐喻创造现实就是指概念隐喻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

Lakoff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本体隐喻,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本体隐喻指的是人们在对世界的表达中,常用基本的概念来表达一些抽象、不易感知的概念。方位隐喻指的是人们常借助方位概念来构建和表达其他概念。结构隐喻指的是某一概念体系(A),被用来结构化另一概念体系(B),使得该概念体系(A)占据另一概念体系(B)的部分概念空间。可以理解为,某一概念通过隐喻,对目标域进行概念构建,使得整个概念空间主要依靠源域的系统性而阐发清楚,或者得到更好的理解。体育比赛是战争属于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概念域的凸显和隐藏(Lakoff 1980),当我们用战争来理解体育比赛的时候,我们会凸显比赛的战斗性、攻击性、胜负结果等特点,但也会隐藏比赛中存在的美感、和谐等特点。概念隐喻会阻止我们去关注该概念(体育比赛)与该隐喻(比赛是战争)不一致的其他方面。隐喻中一个概念是由另一个概念部分构建的,即体育比赛的特征不是完全通过战争来理解,但由此启动和激活的认知框架产生的认知效果巨大。将战争概念域投射到体育比赛概念域是一种对目的域体育比赛的重新定义,而且是一种隐性的定义,它很好地将源域的主要概念意义托付给了目标域,使得目标域的概念能够得到源域语义的充实和改写,这种是对概念域重新构建效果远胜过一般的直接定义。在隐喻映射的过程中,源域内的结构被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中,源域的概念投射到目的域后,源域的整个概念体系结构被激活,并在这个概念域中,目标域中的亚属概念会在源域中的概念体系中以隐喻的形式找到相应的位置,即按照源域中的概念结构与体系形成相应的隐喻表达。当人们说体育比赛是没有硝烟的战争,用战争概念结构了体育比赛概念, 关于战争方面的词汇用来说明体育比赛的开始、过程和结果。 此中会产生一系列与此有关的概念隐喻,涉及交战双方、战场、将帅、攻伐、防守、胜负、战术、战争类型等词语,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产生更多相关的系统性的隐喻表达。

3.战争隐喻可以反映人类概念系统组织方式中的深层次对应关系即比赛—战争。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认知手段,结构化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的语言, 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并影响到我们的行为(Lakoff,1980),因为人们借助概念隐喻,表达概念、思考问题、和理解其他的概念。概念隐喻认知特点和认知功能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是此类话语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表达和建构工具。战争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并有很深厚的文化根源。人类发展历史充满了战争,同时战争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影响思维,战争隐喻存在于人们的概念系统中,在此基础上战争概念影响了语言。人们常用战争隐喻构建体育比赛这一概念系统,用战争语言来认知、理解和建构体育竞技活动,用战争隐喻构思文本,这是大脑对体育比赛进行感知和认识的结果。

体育竞技与战争有着主观上的联系,即二者存在的主观相似性,这是隐喻的基础。在认知上,战争与体育比赛虽属于两个不同概念领域,但二者有诸多相似点,如强对抗性和竞争性、功利性、唯一赢家的排他性。战争隐喻的使用使得体育比赛与战争共有的特征得到凸显。比赛开始即战争开始、比赛过程即战争过程、参赛者即参战者、比赛设备和人员配备即战争武器装备和人员配备、比赛技术方法即战略战术、比赛结果即战果。尽管在现实中参加体育比赛的选手并不荷枪实弹,也不挥刀舞剑,比赛的目的也不是置对手于死地,然而,在人们的思维系统里,体育比赛就是全副武装的将士拼杀赛场,比赛的目的就是打败对方,比赛结果就是赢荣输辱。

体育比赛是战争的隐喻是全篇话语启动、发展的发动机,其他内容都是在它的激发下逐一体现的(文本中战争隐喻用斜体标注)。

继续战斗,竭尽全力,武大靖三届冬奥不是终点。第三届冬奥会结束了,感谢国家的培养,感谢领导的关怀,感谢所有为了北京冬奥会付出努力的工作人员,感谢备战周期一起并肩作战的团队,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短道速滑队这个优秀集体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我们还会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快乐和荣誉。结束了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全部征程后,武大靖在社交媒体发了这样一段话,表达了继续战斗、为国争光的信念。这是一篇关于滑冰运动员武大靖赛后的报道,题目中的继续战斗激发读者认知框架和联想,即武大靖经历多番比赛,依然顽强站在赛场上,时刻准备出发,就像冲锋陷阵的将军在与敌人多次交手之后,仍然准备着随时出击。报道中多次使用战争隐喻,赛前训练喻为战前备战,一起训练的队友喻为并肩作战的战友,竞争力喻为战斗力,参加比赛隐喻为踏上征程。概念隐喻语篇构建中有重大作用,以继续战斗为关键词,报道较为详细介绍了武大靖从小练习滑冰,与自己战斗,与时间较量,与伤病抗争,与他人交锋,为国家队出战的系列经历,使得读者深深地体会到运动员的在赛场的不易与决心,自觉地支持和鼓励这些为荣誉出征的运动们,也会激励很多人投入到冰雪运动的训练中。

中国冰壶女队将在上午迎戰日本队,在连续击败瑞典和韩国队后,中国女队势头不错,期待她们能够收获三连胜。短道速滑收官中国冲击奖牌,贾宗洋、齐广璞出战空中技巧决赛。报道中将运动员迎接比赛是迎战,赛场上的勇往直前描述成战场上的强势冲锋。战争术语的使用让读者意识到这些队员的实力强悍,战斗力惊人,在较量中处于优势,文本中顺势给出了这些队员之前比赛成绩,在赛场上确实表现出了硬实力。

在今晚进行的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中,中国选手、四届冬奥会老将徐梦桃以108.61分获得金牌,这是中国选手首次在冬奥会该小项夺金。运动员则被称作将、兵,因其资历和能力有老将、小将、名将等。报道中以四届老将来称呼徐梦桃,构建出她久经战场,经验丰富,实力强大的形象。

中国男子冰壶队在前一天的比赛中,以5:4险胜丹麦队,取得本届冬奥会的首胜。男子冰壶循环赛,马秀玥领衔的中国队以8-10不敌加拿大队,遭遇三连败提前无缘四强。女子冰壶循环赛,中国队面对此前一胜难求的俄罗斯奥运队,提前两轮认负5-11不敌对手。赢得比赛是“获胜”、“击败”,输掉比赛是“落败”、“败北”等等。比赛结果是“战绩”、“胜负”、“输赢”、“成败”。

此中,险胜在读者的认知中构建了比赛中双方势均力敌的意象。遭遇三连败构建了冰壶队遇到了强大的对手,经过艰苦奋战后铩羽而归的意象,也让读者体会到运动员的付出也期待他们的胜利。

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打响,谷爱凌预赛排名第三杀进决赛。谷爱凌、苏翊鸣双剑齐出瞄准奖牌。战争词语杀来描述谷爱凌进入决赛前的经历,比赛中技术动作是“打”、“杀”、“砍”、“击”等,体现出她实力强悍,历经艰辛,打败对手 突破重围,进入决胜阶段。谷爱凌、苏翊鸣努力争取奖牌隐喻为剑指奖牌,志在必得,给读者留下他们实力惊人的印象,更加期待他们接下来的比赛,在决赛现场亮出宝剑,所向披靡。

苏翊鸣的这枚金牌是中国单板滑雪大跳台首枚冬奥会金牌,同时也刷新了中国冬奥会史上最佳战绩。苏翊鸣的成绩刷新了中国冬奥队此项目的记录,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用战争隐喻来描述大获全胜时候的喜悦。

男子500米项目上,武大靖、任子威、孙龙携手通过预赛关,武大靖作为平昌奥运会卫冕冠军,今天将迎来强劲挑战。将再次夺得第一的比赛描述为卫冕之战,这更吸引读者的注意,同时,面对强劲的对手也增加了比赛的不确定性,这样建构出来的捍卫冠军之战使得观众更加关注比赛的进程。

昨天惜败于德国队的中国男子冰球队,今天将对决世界劲旅加拿大。比赛队伍喻为某军、某师、某旅,将加拿大男子冰球队喻为劲旅,体现了加拿大对的战斗力,面对这样强悍的对手,中国队仍敢于冲锋与其对决进行正面一战。这样的描述既激起了读者内心队胜利的渴望,让读者感受到中国队是一个斗志昂扬、团结奋进的优秀队伍,同时又使读者为中国队捏一把汗,为中国队可能出现的失利情况留有心理空间。

徐梦桃、孔凡钰今晚决赛会师。共同进入决赛隐喻为会师既行军时各路人马聚集于一处,构建了徐梦桃、孔凡钰分兵突击,杀出重围,最终胜利抵达目的地意象,在读者头脑中形成她们会师后将勠力同心,并肩作战,共同向奖牌发起冲击的画面感。

隐喻是我们建构世界、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表达世界的重要方式。它启动新的认知框架,这类词会在话语表达中激活和启动相应的概念空间,并使用这些空间中的相关隐喻词。体育赛场充满了战争硝烟,运动员在比赛中会把对方当作战场上的敌手,去想办法攻得他的位置,捍卫自己阵地,利用自己的表现展开反击。尽管没有真枪实弹的武装冲突,但是有速度上,高度上,动作流畅度,动作完成度上的较量。比赛的结果像战争一样有输有赢,一决胜负。人们在理解和谈论体育比赛时,很多时候都离不开战争术语。冬奥体育新闻报道用词涉及战争概念中的战争布局、军队编制、战争结果、武器及使用、战争与局势、战略战术、参战人员等概念。在赛场上,运动员之间的竞争就像两个士兵在战场相遇,击败对方,赢得胜利是最终的目的。两人同台竞技如同在战场是拿起武器对对方冲锋,占领优势夺得比赛胜利,如同在战场把对方打倒。长期用战争隐喻来作为体育比赛建构的基础,以战争方式解读体育竞技活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意识、言语表达和行为方式。

结论:概念隐喻是体育新闻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表达和建构工具,用来表达新颖的思想,吸引人们的注意, 更可以重新定义原有的概念,使人们对原有概念的理解产生新的认知。 本研究基于自建冬奥新闻报道语料库,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以定性研究为主,结合定量研究,使用归纳和演绎推理法,用实例来分析概念隐喻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以及行为活动。研究发现,有关报道通过战争隐喻组织框架、建构概念、表达关键信息、传递思想、牵引观点,服务文本主题进而形成的语义分布态势影响运动员和读者行为。报道使用战争隐喻宣传一种爱国精神、拼搏奋斗精神、团队精神以及超越自我的优良品质。许多队员在得比赛前,会因对战争话语的隐喻词语引起内心的战斗欲望。将比赛定义为战争,可以激发队员的斗志,在挑战中不断成长,对精彩完成比赛有积极作用。所以从认知层面分析体育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的功用,利于相关报道更好地借助概念隐喻传播体育文化,营造全民运动氛围,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J].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董方峰,杨洋.中国媒体体育报道中的战争隐喻[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04):327-330.

3.林宝珠 隐喻的意识形态力[J].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4.梁晓波.战争话语的概念隐喻研究[J].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孙亚,任慧,崔子璇.概念映射模式与语域分析——以[战争]隐喻使用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1):1-7.

7.袁影.论战争隐喻的普遍性及文化渊源[J].外语研究,2004(04):36-39.

8.杨洋,董方峰.当代中国媒体话语中的战争隐喻现象研究[J].外国语文研究,2017,3(02):2-11.

9.张炜炜隐喻与转喻研究[J].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0.

10.Zuo Shi.On the war vocabulary used in sports coverage[J].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2008(2)113-114.

信息:石玉柱 18814515941 东北师范大学本部外国语学院

作者:石玉柱 杨晨

体育新闻报道分析论文 篇3:

中国大型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摘要】随着中国连续申请各项世界大赛主办权成功,将会有很多国际大型综合性赛事在中国举办,每年中国国内的高水平比赛也数不胜数。但是真正能到现场观看比赛的观众毕竟是少数,如何通过各种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来了解最新赛况、观看现场直播、阅读赛事内容、体会赛场内外的方方面面?新闻媒体将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关键词】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现状分析;前景展望

从现在到2022年,若干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赛事会在中国举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又一次能够在本土向亚洲乃至全世界最高舞台上展示自己。2019男篮世界杯,2022北京冬奥会还有杭州亚运会。每一次赛事都会吸引中国众多体育迷的目光。每年中國国内的赛事也很多,比如各省区市之间的大型赛事和单项体育比赛等。受众急切地想通过体育新闻媒体的直播与报道了解最新的体育赛事,阅读赛场内外的人文趣事,新闻报道的及时性与质量的好坏对读者来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新闻的概念和意义

体育新闻(外文名:Sports news)是传播人类体育运动、健身活动及其相关的一些信息,张扬人类向自身的极限挑战、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追求自身至善至美的一种人文精神。

自1992年中国新闻界实现第三次跨越式发展以来,中国的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迅猛发展,新闻媒体的数量迅速增加。这其中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在任何一家新发展的新闻媒体中,体育新闻都作为重要的新闻品种置于媒体的重要版面和时段。观看体育新闻成为中国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热点。体育新闻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当然这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体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信息的传播必然有它自身的传播魅力,即传播特征和传播内核。如今拥有如此众多受众的体育新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理解与分析体育新闻的基本特征,对准确地把握体育新闻的运作规律,更好地利用体育新闻为广大受众服务,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体育新闻报道的特点分析

(一)体育新闻报道有很强的竞技性特点

纵览当今的各类体育类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网络等新闻传媒,凡体育新闻报道,无不以竞技体育报道为主。正如两位美国著名体育新闻记者在他们所著的《体育新闻报道》中所说:“赛事报道并不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唯一内容,但它却一直是大部分体育版的基础。”我国体育新闻研究者在《羊城晚报与纽约时报体育报道的比较研究》中也指出,两报在其体育报道中均以竞技体育方面的信息传播为主,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报道占相当比例。在2015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中,中国4×100米男子接力队获得银牌,创造历史;里约奥运会女排姑娘奋勇摘金;篮球、足球世界级比赛中水平相近的两支强队之间的较量显示出极强的竞争性,无论是电视、网络视频媒体,还是报纸、杂志网页新闻,都是极受欢迎的素材。

(二)体育的不可预知性令体育新闻报道充满变数和期待

体育比赛的不可预知性有目共睹,难怪一位好莱坞著名导演曾说,“没有一部奥斯卡影片所制造的悬念能与一场足球比赛媲美。在运动场上任何结果都是可能发生的,竞赛对手之间的实力越接近,双方的竞赛水平越高,其悬念性就越强”。正是这种悬念性,使竞技体育比赛最具有新闻性。早在2002年韩日足球世界杯揭幕战中,没有人认为世界杯新军塞内加尔队会1∶0击败上届冠军法国队。在2015年的长沙男篮亚锦赛中,中国男篮在普遍不被外界看好的情况下勇夺冠军,阔别4年后再次走上亚洲之巅。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小组赛连输三场仅排名第四,在国人甚至全世界的观众都认为中国女排必定出局时,女排姑娘凭借女排精神的韧劲,在复赛中连克世界强队,并最终夺冠。体育报道的不可预知性也在其中显现出来。

(三)体育新闻报道具有娱乐性特点

体育新闻传播的对象是体育,认识娱乐休闲性是体育新闻的基本特征,首先要认识到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体育人文社会学者在对体育史的研究中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体育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与社会其他各种活动都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显现出来的是与休闲娱乐活动之间的联系。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大多数电视网络媒体的观众是非专业的,他们在工作之余怀着放松的心情来欣赏体育比赛,目的自然是以娱乐为主。

(四)体育新闻报道越来越国际化

认识体育新闻的特征,始终不能离开它与体育之间互动共生的各种因素。体育新闻的国际性特征,首先体现在竞技运动本身的跨文化性和竞技运动的国际性上。竞技运动是一个集合概念,其中包含了各种运动项目。而各种运动项目是由各种身体动作组合并表现出来的。如篮球是由传球、运球、投篮、移动等动作组成,体操是由奔跑、跳跃、腾空、转体等动作组成。这些动作,在体育理论专业术语中统称为身体动作亦称身体文化。这种身体文化的最重要特征是跨文化性,即它突破了语言、民族、地域、宗教等因素的障碍,成为“一句话都不用说”、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方式。在男足世界杯赛中,一场双方对垒的比赛,观看者往往是来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国家的球迷,一场精彩的NBA篮球赛到总决赛时,有一百多个国家进行现场直播。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都能看懂,都能从球场上各种技战术的变化,从各种竞赛情境中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

三、我国对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的现状

(一)对奥运会的新闻报道现状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不但是体育盛会,而且是媒体展现实力和水平的舞台。与单纯的电视和电脑网络直播报道不同,2016年里约奥运会,是触屏时代的首届奥运会。纵观中国媒体对里约奥运会的报道可以发现,触屏时代的奥运报道与以往的奥运报道相比,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1.全媒体化

《体坛周报》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类报纸。与此前在重大赛事期间将周报改为日报的路径不同,里约奥运报道尝试将传统纸媒、新闻客户端以及视频直播三种平台结合起来,将传统报道与新媒体报道进行深度融合,并打造新闻资讯旗舰产品“体坛App”,以全新方式出击奥运会。2016年里约奥运会报道的最大改变在于平台多元化,此前可归结为新闻快讯、编辑特刊及视频采访三类,而此届奥运会各媒体运用“两微一端”等平台,通过做直播、玩特效、放H5,使奥运新闻大放异彩。

2.智能化

运用机器人报道奥运新闻,是里约奥运会报道的一抹亮色。此次奥运会一个叫“张小明”的记者引发媒体关注。它是“今日头条”开发的机器人,通过对接里约奥组委的数据库信息,实时撰写新闻稿件,发稿速度堪比电视直播。该机器人可以通过两种文本生成技术产出新闻:一是针对数据库中表格数据和知识库生成自然语言的比赛结果报道,即简讯;二是利用体育比赛文字直播精练合成比赛过程的总结报道。奥运会期间,“张小明”主要应用于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和女足等赛事报道,仅开赛一周,便生成超200篇简讯和资讯。

3.游戏化

无互动,不新闻。面对奥运会这一娱乐盛会,当然要玩到最“嗨”。众媒体竭力通过移动端实现游戏化营销,可谓“用尽了洪荒之力”。例如,网易推出了H5游戏——“里约大冒险”。此款游戏的设计源于不断被吐槽的“里约脏乱差”,要保障“安全第一,友谊第二,比赛第三”。更有网友戏称此次奥运之行为“里约大冒险”。央视频道也推出了许多游戏化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真人和虚拟卡通人物在屏幕舞台中同时参加游戏的画面,令观众大饱眼福。

(二)对冬奥会的报道展望

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将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冬奥会,由于中国参与过雪上运动项目的人数不多,对雪上项目的了解也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冬奥会的报道可以使我国观众全方位地了解冬奥会比赛项目,为奥运健儿加油。由于不用走出国门,群众想去现场体验的需求也就应运而生,此次冬奥会将很好地促进我国冰雪运动的普及。在往常几届冬奥会中,国内各大媒体已经做了精彩的直播报道。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于2014年2月6日至2月23日在俄羅斯举行,为期18天。索契与北京的时差为4小时,所以研究者从2014年2月6日起开始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收集数据,直至2014年2月23日为止。中央电视台(CCTV)拥有本届冬奥会在中国的独家转播报道权。中央电视台投入了CCTV5、CCTV1等13个频道对索契冬奥会进行了报道,CCTV新闻频道也推出了特别节目报道冬奥会。央视对于索契冬奥会的报道规模超过了历届冬奥会。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在冬奥会开幕前发布了“索契冬奥会网络版”专题页面,通过网络、手机、移动传媒等终端平台进行报道。

奥运会颁奖仪式对于观众和运动员来说都意义重大。在颁奖仪式中,赛事的优胜运动员与本项目的第二名和第三名一起登上领奖台接受嘉奖。按照惯例,冬季奥运会的颁奖仪式分为两个部分,即献花仪式和颁奖仪式。献花仪式于比赛结束后在比赛场馆举行,而颁奖仪式则在颁奖广场举行。献花仪式和颁奖仪式的总播出时间为2小时15分钟。

(三)对亚运会的报道

北京亚运会是中国举办的第一届世界性综合性运动会,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尽管那时没有网络,卫星电视技术还不是很发达,但人们通过报纸以及有限的电视转播在欣赏关注比赛,亚运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主要话题。

第17届亚洲运动会于2014年9月19日―10月4日在韩国仁川广域市举行。据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介绍,比赛的16天时间里,中央电视台投入CCTV1、CCTV2、CCTV5和CCTV5+ 4个频道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对亚运会进行全方位报道。CCTV2、CCTV5和CCTV5+直播了9月19日的开幕式和10月4日的闭幕式。

CCTV5准备了《亚运晨报》《体坛快讯》《体育新闻》等几档在前线播出的新闻栏目,充分体现“我在现场”的元素,报道赛事、梳理人物、预告看点。并推出一档全新的新闻专题节目《全景亚运会》,时长90分钟,包括《亚运印象》《亚运攻略》《五星绽放》《亚运N角度》《亚运漫游记》等板块。该节目还设立了一个新媒体板块,通过CCTV5官方微信评选每日“亚运之星”、搜索《亚运热词》等。

央视延续巴西世界杯、南京青奥会等大赛的经验,融入更加多元的新媒体报道尝试。CNTV多屏社交原创节目《体育之星·星耀亚洲》和《我在现场·见证超越》,发起融合网络、客户端和微博、微信的全平台全终端互动有奖活动“点赞亚运”。另外,CCTV5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通过多屏互动的方式,评选“亚运之星”并撰写颁奖词。此外,观众还可扫描电视屏幕上的二维码参与“为中国加油”“我的亚运金牌”等趣味互动游戏。

(四)对单项赛事的报道

在2011年武汉男篮亚锦赛中,央视对中国队的比赛和部分外国强队之间的比赛进行了报道。在决赛中邀请了姚明和王仕鹏担当解说嘉宾,吊足了球迷们的胃口。在中国男篮战胜约旦时,两名篮球巨星带领球迷一起庆祝胜利。

以2015年9月23日在长沙举办的亚锦赛为例,经亚篮联官方确认报名的境内外记者共375名,其中国内媒体105家,记者239名。“在亚锦赛中,搜狐体育每天都邀请各路亚洲球星做客新闻直播间,让球迷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的篮球体育精神和篮球人的生活。”湖南电视台主持人如此播报。中国男篮获得冠军后,央视邀请易建联和宫鲁鸣等球员、教练做客现场直播互动间,与球迷一起分享胜利背后的故事。

四、中国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的误区与发展对策

(一)我国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的误区

1.体育新闻报道失实现象时常存在

体育新闻失实现象随处可见,如CBA球队在引外援时,经常被媒体夸大渲染,“李根转会新疆年薪千万”“易建联受到湖人队的邀请”。有时只是网友的简单评论,却成了新闻报道。2013年9月29日,网易体育栏目发表了《“金主”北控难斗“土豪晋”》一文。当天下午,山西省球类运动管理中心就网易体育对中宇俱乐部股权转让事宜的不实报道逐一进行了反驳:“这篇报道,歪曲事实,编造谎言,误导了广大球迷,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体育新闻失实现象的存在,给体育媒介报道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破坏,影响了体育的和谐发展。[1]

2.体育报道用词过于鲁莽,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体育比赛是激烈的竞技活动,有比赛就有胜负,胜败是常事。而体育新闻报道对胜者乱捧、对败者乱骂,都是违背新闻职业道德与体育人文精神的恶劣行为。[2]在当前的体育报道中使用“战争语言”似乎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执掌帅印”“征战”“凯旋”“兵不血刃”“同室操戈”“重开战火”等字眼已经不仅仅在武侠小说中看到,很多体育报道都会借其渲染气氛,制造紧张气氛,以此暗喻比赛的残酷和激烈。中国的媒体记者在报道国际赛事时常会以浓重的民族情结去报道:《中国足球一日两胜日本 复仇两战成历史经典之作》《中国乒乓军团王朝的统治》《火箭血洗森林狼,麦蒂喜还是忧》《中国女排首战冤家 收官战对决巴西》,“复仇”“王朝”“冤家”“血洗”,充满霸气和硝烟的字眼势必会激起受众的民族情感,两队的比赛上升为两国战争,两国的体育赛事又升级为涉及政治、历史等多方面的问题,外延越来越大。[3]体育比赛是和平年代的竞技,本质目的是促进交流、友谊,远离战争,共同提高,一起去挑战人类极限,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不应过多地与恩怨、仇恨、战争联系在一起。

3.体育新闻报道的地方主义色彩严重

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地方主义,是指地方新闻媒体失去客观公正的立场与态度,在体育报道中以有利于本地与本方作为取舍事实的出发点与标准。在转播中国队与其他国家运动队的比赛中,所有的好词都用于中国队,所有的问题矛头都指向对方队已经司空见惯。在国内的比赛中,如CBA篮球赛、中超足球联赛等,很多地方电视台也进行了现场直播,但在直播的解说中,解说员也极度偏袒本地的运动队,甚至将对方球队说得一无是处,失去了体育公平竞赛的本质原则,令观众极为反感。

(二)中国赛事新闻报道的发展对策

1.在更多的国内体育赛事中开通网络直播

当前无论是电视直播还是网络直播,技术手段都日趋先进,通过智慧运动网下载的智慧运动直播软件可以播放到校园班与班之间的比赛。但国内很多高水平赛事,广大观众依然无法看到现场直播。2017年1月份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男篮预选赛在山东农大举办。作为全国水平最高的大学生体育赛事,居然没有任何网络和电视直播,甚至连比赛报道也很少。许多关心自己省份球队比赛过程和成绩的大学生对此难以接受。

2.我国要在体育报道中加速新闻的时效性

我国在体育报道中新闻的时效性不高,很多国内外高水平体育比赛我国都有亿万体育迷,他们时刻关注着此方面的体育赛事。很多体育报道是在比赛结束的几个小时或者第二天才报道,特别是一些普及性不是很高的体育项目。但很多体育节目观众没有时间看直播又非常希望了解到比赛过程、结果而陷入两难的境地。加强体育报道的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3.我国需要在体育报道中扩大报道覆盖面

我国的体育新闻报道大多只报道我国的选手比赛情况,对其他国家的選手报道较少。我国还有许多尚未开展的体育项目,如板球、棒球、橄榄球等,还有绝大多数的冬季项目。而这些项目在其他国家已经被广泛普及,橄榄球联赛位于美国四大职业联赛之首,7人制橄榄球已经是里约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通过直播报道,可以使人们更加广泛地了解这些体育项目的特点和从事这些项目国家的人文情况。

4.加速体育新闻节目的科技创新

电视和视频体育节目作为一种节目形式,处于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快速发展的阶段,无论是媒体还是观众对电视体育节目都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和要求。随着报道方式的不断丰富,体育新闻的报道和评论实现了从平面化向立体化的转变,当前3D技术、AR技术、VR技术等已经趋于成型,进入到体育视频的相关制作中。节目的创新与发展,使人们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了解赛场内外的方方面面,也避免由于体育节目报道形式过于老化引起观众审美疲劳、收视率降低、节目质量下降等问题,从而影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质量与进程。

五、中国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的前景展望

今后的几年里,若干国际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赛事将在中国举行。国人对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欣赏需求给我国体育新闻媒体的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相信我国的体育新闻工作者能够从新闻直播报道水平、体育新闻评论文章的真实性与时效性,以及体育电视视频节目的创新性等方面入手,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体育新闻报道经验与方法,提高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新闻报道水平与质量,为未来几年国人能够在祖国大地上欣赏世界最高水平的比赛贡献力量。我国人民可以通过最先进的体育新闻报道渠道了解我国体育和世界体育;世界人民亦可以通过此渠道更好地发展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参考文献:

[1]谢辉.体育新闻失实现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

[2]张月娟,陈婷.如何促进体育新闻节目健康发展[J].新闻战线,2015(18).

[3]曹华.体育报道要避免不和谐用语[J].新闻爱好者,2008(7).

(张博为河南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讲师;张倩为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助教)

编校:王谦

作者:张博 张倩

上一篇: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论文下一篇:小型水库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