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服装设计论文

2022-04-15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发掘优秀课程资源,使其在我国各专业课程建设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一项重要高等教育改革工程。要建设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首先要建设一支国内一流的教师队伍,编写出国内一流的精品教材,具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能使优秀的课程资源通过网络等形式进行传播,提供给社会共享。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精品课程建设服装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课程建设服装设计论文 篇1:

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摘 要] 中职院校是综合各种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职业教育学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把专业做精做细,是中职院校的终极目标。因此,就加速了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和探索。精品课程对中职院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交流与发展,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查阅资料、校际公开课的交流学习、课下的探讨、课程建设时间等。通过以上过程与方法,得出结论,对中职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它并非是按照某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更多的是要积累一定的时间和工作经验,才能得出最有效最佳的成效。

[关 键 词] 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服装设计

我校属于中职学校,专业种类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其中服装设计专业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专业之一。服装设计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比较特殊,它是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动手能力强。如何建设这门学科,是一个经过长期实践才能解决的问题,每个院校都有其特色之处,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所在,本文以阜阳市医药科技工程学校为例,探讨思考本校是如何实现突出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服装设计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

一、教学模式有特色、多元化

(一)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我校的一大特色是实行校企合作制。具体实施为主要通过与相关企业签订合同,成立校外的实践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除了毕业实习以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实习,加强锻炼。不同的实习单位,可以锻炼不同的工作和学习能力,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校企合作的服装店、加工制作成衣厂等地点实习锻炼,不仅可以了解服装制作的整个流程,提高平时的学习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工艺能力和管理营销能力。

(二)专业技能赛事实践教学

随着国家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视不断提高,关于中职类的赛项也日渐增多,最为典型的应该是一年一度的中职技能大赛。在此赛项中,有一项就是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准备的——服装设计与工艺。当然,也不乏与服装设计有关联的,比如,服装模特表演、平面模特表演等,不管是工艺类的还是表演类的,都与服装设计息息相关。工艺类主要针对学生的动手实践方面的考查和锻炼,表演类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但它也同样锻炼学生的审美和服装款式的学习交流,让学生对服装款式更加熟悉。

除了参加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技能大赛之外,针对本校实际,组织策划符合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的校级服装秀场时间教学,通过举办作品展览、讲解等形式,让学生从作品设计、理念、制作、宣传拍摄、制作作品集、选用模特、彩排等流程,以演出的方式展示他们设计服装的所有环节,各个环节流畅亲切自然,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手段和教学空间的优化與拓展

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要优化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并建立合适的精品课程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平台,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根据专业特色,我校建立了服装设计教学团队,并认真筹备精品课程所需的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服装设计的网络教学视频,更为翔实地讲解服装设计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学习有关服装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教学资源丰富,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服装设计专业团队,共有专业教师4人,分别毕业于专业的服装设计专业院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技术,在服装类的各项比赛中,辅导学生,并且获得奖项若干,在学校的专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未来与展望

我国经济正在飞速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批国民经济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中职教育肩负着重大责任,要时刻明确自己的定位,办出有特色,成为高质量、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教师队伍要不断地优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如此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职教育应该更加提高办学规模和格局,提高教学质量,抓精品课程建设,把重点专业建设得更精、更细。

服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既有其规范性,又具有服装设计精品课程的特色所在,它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精品课程,而且综合了中职服装设计和社会服务的研究成果,是精品课程的一种形式。

参考文献:

[1]康玉娥.浅谈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论丛,2006(8).

[2]周萍,吴国华,段正红.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河南职技师范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1).

[3]刘小玲.对高职服装设计教学的探讨[J].江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作者:邢程琳

精品课程建设服装设计论文 篇2:

针织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发掘优秀课程资源,使其在我国各专业课程建设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一项重要高等教育改革工程。要建设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首先要建设一支国内一流的教师队伍,编写出国内一流的精品教材,具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能使优秀的课程资源通过网络等形式进行传播,提供给社会共享。

关键词:精品课;针织学;教材建设;网络资源

针织与针织服装是纺织工程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针织学是纺织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随着我国针织行业的技术进步,社会对针织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旺盛。为了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我们继承了天津工业大学在针织学教学中的优良传统,根据行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使得我校针织学教学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认可,2006年针织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9年针织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近年来,我们着力从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了一些体会。

一、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精品课程建设,与其说是精品课的建设,还不如说是精品教师队伍的建设,[1]培养一流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建设一流的课程也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在队伍建设中,我们着眼制度建设,重视年轻人培养,鼓励年轻人在教研教学中挑大梁,努力使队伍建设处于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1.课程主讲教师要应为业内专家和教学骨干。我校的针织系有着良好的传统和深厚的积淀,以邱冠雄教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曾经作为行业的精英,在针织行业中有很高的威望和知名度。新一代骨干教师也都在国内的针织行业有一定的影响,在针织教学和科研领域有较高的建树,在科研、论文和服务行业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并且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讲授针织学课程。其中3人是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2人获得桑麻基金会奖教金,并有天津市教学名师1名,纺织之光奖教金获奖教师1名,天津市优秀教师1名,天津市“十一五”立功奖章获得者1名。针织系多次获得校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并获得天津市“十一五”立功奖状。

2.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扶植青年教师成长。为了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更快地促进年轻人的成长,组织老中年骨干教师帮助指导青年教师的学习和工作,通过“结对子”和“传、帮、带”,传授教学经验和心得,使他们能尽快适应教学岗位的要求,并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教学研究,目前,针织学教学团队的每位青年教师都主持了至少一项校级以上教改项目,每年每人至少发表了一篇教学研究论文。参与课程主讲的年轻教师所讲授的课程都得到了专家和学生的好评,在学生幾年的评教中都是优秀。

3.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工程教育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和知识水平,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教师水平,跟上国际针织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我们重视教师培训与工程进修和实习,先后安排年轻教师参加了意大利电脑无缝针织设备与产品设计培训、德国先进经编设备与产品开发培训、德国先进电脑横机与程序设计培训等,还安排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到企业进行一年的工程实践活动,使这些教师不仅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具有工程实践的能力。

4.实行双向听课制度。教学相长不仅针对教师和学生,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也要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实行双向听课制度,就是让有经验的老中年教师定期的听年轻教师的课程,从中发现优点和问题,互相切磋,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另一方面,要求年轻教师必须从头至尾的跟随老教师完成至少一轮的课程教学活动,使年轻教师熟悉教学环节的安排,掌握课程讲授的方法,了解课程讲授的内容,并据此写出自己的教案,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年轻教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达到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教材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2]作为一门精品课程,必须有高水平的教材作为支撑,为此,我们围绕课程建设组织编写了相应的教材。课程组主编的《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作为针织学课程的规划教材,自出版以来已经重印6次,再版一次,印数2万余册,不仅为国内纺织高等院校所普遍采用,也被针织行业的专业人员所喜爱,受到一致好评,现作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再版。获得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被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评为“十一五”优秀教材。此外我们还组织编写了《针织学(双语)》、《针织厂设计》和《针织服装设计与生产工艺》等“十五”和“十一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编写了纺织高等教育教材《成形针织产品设计与生产》和教学参考书《横机羊毛衫生产工艺设计》等,也被众多院校采用,有力地促进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现在,我们正着手国家级和部委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针织服装设计与生产工艺》、《针织厂设计》、《成型针织产品设计》等多部教材的修定计划,并准备编写《纬编针织学》和《针织实验教程》,这些都列入了“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课程建设的保证

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繁杂,表述困难,特特别是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很大。因此必须要摸索一套适合工程课程教学的方法,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和资源,开发相应的教学手段,以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工程教学与其他教学不同,很多情况下学生对定义和结论不难理解,但是对于设备、工艺、产品的具体形象、过程和变化难以把握,因此,传统的满堂灌的方法往往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讨论式和自主学习,使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比如我们在讲授针织产品设计的时候,为了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种针织产品的结构和特性,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给10到20块不同类型的织物样品,各组先根据课堂讲授的原理分析和讨论各种产品的结构特点,然后讲述自己所分析产品的情况,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对他们的讲述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避免了黑板上开机器的情况出现。在织物性能试验教学中,按学生组给出实验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实验的标准和方法,并根据所查找的方法制定实验方案,完成相应的实验,这不仅使学生完成了相应的实验内容,也使学生掌握了完成一项实验的方法、步骤与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2.教学手段丰富多彩。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日新月异,传统的黑板教学、静态教学逐渐被多媒体教学、动态教学所取代。但在争议声中,如何切实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优势,避免黑板搬家、书本搬家的情况出现,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合理运用录像、动画、图片等多种手段,达到丰富多彩,实用高效的目的。为此,我们根据针织学课程的特点,把课程内容分成四大部分:术语定义静态给出,重要公式黑板推导,织物产品图片展现,机器动作动画和视频演示。这样一种多种手段交叉灵活应用,既避免了多媒体教学的简单化,也使得黑板教学不能实现的图片、视频和动画在教学中得到了展示,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四、网上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精品课程资源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对于高水平的课程资源共享需求也显得越来越迫切。[3]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好网络资源,使优势教学资源共享,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在2006年就建立了“针织学”教学网站,网站上包括了课程的教案、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录像等内容,其中的网络课程中不仅包括了讲课教案和课程动画,还设计了在线测试、专业词汇检索、织物库、参考书籍和专业网站等功能,实现了课内外教学的结合,目前,针织学课程教学录像的全部内容都已经挂在网上,可供校内外学生和相关人员学习参考,并建成了双语教学网站,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总之,作为一门精品课程,必须要有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要有一套符合教学规律、适应科技发展要求、满足工科教学需要的优秀教材;要有一系列能够先进、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且能够利用现代化手段将优秀的教学资源公之于社会,达到资源共享,使行业受益。

参考文献:

[1]袁德宁.精品课建设及课程支撑理念的转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6,(3):53-57.

[2]王根顺,孟子博.关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6):27-30.

[3]王重润,李恩,赵冬暖.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0,(2):20-23.

基金项目:2006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宋广礼(1954-),男,辽宁丹东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针织教学与技术研究。

作者:宋广礼,李津,杨昆

精品课程建设服装设计论文 篇3:

建构主义在面向艺术类专业《 纺织材料学 》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立足于江南大学《纺织材料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结合当今高等纺织服装教育的现状,以建构主义为依据,讨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在纺织材料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课程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建构主义;纺织材料学;艺术类专业

作者简介:李梦娟,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功能性纤维、废弃聚酯资源化再利用等。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纺织材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编号:JGB2013135)、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轻化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学用融合”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JGLX13-079)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教改项目“轻化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3Y07)的研究成果。

一、前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其论著《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其研究发现:不同儿童在面对相同现象时,常常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和应对,证明他们对相同现象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反应了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构成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认知框架之上的。因此,儿童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活动也被认为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这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同样,此理论也适用于解释成年人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认知和学习过程。皮亚杰提出了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同化和顺应。前者是指对于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新知识,认知主体把新的知识融会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后者是指在新知识与主体已有认知结构不相关联,新知识无法被主体接纳和理解时,认知主体就必须对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使其与新知识相关联,从而获取新知识的方法。通过同化和顺应,主体的认知结构不断重建与发展,知识和经验得以累积和丰富。

《纺织材料学》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尤为重要。然而与纺织工程专业的工科生相比较,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从初高中开始就被作为艺术生培养,对形象、色彩和空间等具象知识有较好的理解和学习能力,而对于涉及物理和化学等理工科理论基础的抽象知识,接受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纺织材料学》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在此,我们将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讨论如何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同化和顺应的方法,在艺术类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使抽象的知识和已有知识结构连接并具象化,以便于知识的理解、吸收和进一步运用。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在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掌握的科学知识中,近30年来所掌握和发展的占总量的90%,而之前的几千年中所认知和积累的仅占总量的10%。类似的,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通过研究,也得到了这样的结果:人类的所认知和掌握的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翻一番,20世纪前叶每10年增长一倍,到了20世纪70年代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增长周期缩短到了3年。加之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几乎所有想得到的信息,通过网络学习以往只能从书本和课堂才能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可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不缺乏获取知识的渠道,缺乏的是对知识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就是强调树立学生主体观念,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不以强硬的灌输知识为目标,而是强调学生自主的建构认知结构,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

《纺织材料学》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的主要目标包括:①培养学生对纺织服装材料的识别能力;②培养学生掌握纺织服装材料的性能;③培养学生对纺织服装材料的运用能力。在《纺织材料学》的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单一考试考核来评定。这就导致教师不能及时获取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信息,并且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同时,传统的课程依照“纤维—纱线—织物—染整—服用性能”的逻辑结构开设,虽然逻辑清晰,条理清楚,但前部分的知识主要以理论基础为主,大量的概念和公式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显得枯燥和难懂。有些课程体系为了避免艺术类学生在课程中遇到的此类问题,采取了删减大量基础理论、只保留知识点的方式,这无疑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

以建构主义理论思想为指导,可以顺应艺术类学生对形象、色彩和空间等具象有较好理解能力的特点,将课程体系转变为“服用性能—织物—染整—纱线—纤维”的“逆向”逻辑结构,将面料与服装设计的关系作为核心展开教学。通过向学生介绍和展示代表性面料和纱线,令其感受面料及纱线的外观、质地和性能。这样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同化”、吸收和掌握织物服用性能、织物分类、纱线分类等较为具象的知识;同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些特性,带着问题学习后整理知识、纤维的各种性质、纱线结构、纤维组成和性能等知识,并且可以通过展示模型、实验操作等方式,实现织物结构、纱线结构、性能指标等知识的构建和“顺应”,从而真正达到《纺织材料学》在艺术类学生课程中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且有独特风格的教学行为模式,是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贯穿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教学模式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和媒體等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关联、协同作用、缺一不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关注点在于教师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是知识的授予者、传输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纳者,教材仅仅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媒体也只是知识传授的手段和方法。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没有人可以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识,同时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得到任何想要获取的知识,因此教学模式需要转型,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建构。在构建主义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教材是知识建构的对象,媒体则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认知的工具。

目前,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发和运用得较为成熟且适用于艺术类学生《纺织材料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1.交互式教学模式。所谓“交互”,需要的是传输者与接受者之间双向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体现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教师与教材的交互、学生与教材的交互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交互。采取此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辅导者和服务者,实现教学相长。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启发,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艺术类专业《纺织材料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交互式教学模式以“设问—解疑”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立柔性作业,教师课上布置问题,学生课下通过搜集材料和小组讨论对问题进行解答并和教师讨论,充分实现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建立面料样本库,通过参加展会、面料市场购买、网购、废弃面料收集等方式构建班级面料样本库,对面料信息加以备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串联面料成分、织物结构、面料正反面、经纬向、印染方式等多个知识点,达到很好的复习和巩固的效果,实现课程内知识点间的交互;鼓励学生在完成如服装设计等课程作业时,在选择面料方面不仅考虑颜色、价位的因素,还应结合本课程所学知识,考虑面料组成、织物结构对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实现课程与课程间的交互。

2.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实例式教学或建立在问题上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不同,侧重于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体验问题,并对问题加以思考和解决,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建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实例式教学,让学生自己生成课题的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当天穿着的不同服装分析服装的织物种类、织物结构、辅料种类、织物服用性能及风格、洗涤和保养方式等,及时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可以采用学科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建立课题并加以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多接触面料市场和参观一些大型的服装面料、辅料、纱线或者纺织机械方面的展览会。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对面料的性能有所了解, 多接触面料市场, 能提高其选料的能力。而各种大型展览会让学生对当前服装材料市场最前沿的知识有所了解,开拓他们的视野。

综上所述,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的艺术类学生《纺织材料学》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增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艺术类《纺织材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助于《纺织材料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并可广泛应用于类似的纺织材料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2]叶平.教学模式:从“广播式”向“交互式”演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3):54-59.

[3]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3):12-16.

[4]姜俊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1):1-5.

[5]刘艳芹,栾述文.“以人为本”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2,(5):59-64.

[6]漆为欢,陈国芬.中外服装教育对比及其有效性研究——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3,(6):460-463.

[7]王利君,等.积极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服装材料学”课程改革与建设[J].纺织服装教育,2014,(1):30-33.

(編辑:秦俊嫄)

作者:李梦娟 邱华 葛明桥

上一篇:和谐社会治理模式探究论文下一篇:企业柔性财务战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