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论文

2022-04-28

【摘要】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大数据技术与各个行业深度融合后,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现阶段,信息化管理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程度决定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水平。论文围绕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策略展开了讨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论文 篇1:

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它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对企业竞争力也有负面影响。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研究,重点阐述了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双面影响,分析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竞争力;影响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在信息化建设加快的当下社会,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快速,信息的脚步也在不停的前进,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在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是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对信息化认识不够,认为这只是企业跟随社会进步的要求之一,但是却忽略了信息化的功能,并且还存在着部分条件较好的企业满足于现状,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未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其次是信息技术的不饱和应用,部分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无所不包的信息系统,但使用的情况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由于自身的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系统的大部分功能被搁置,造成了企业的资本浪费;其三是信息系统和企业战略不融合,企业对信息系统的应用独立于组织的管理战略目标之外,两者之间没有做到协调发展,或者是错误地将信息系统作为组织的战略目标,盲目地进行网络建设,买进先进的信息系统,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信息系统和企业战略之间出现不融合,导致信息化进程出现问题;其四是信息资源基础不能适应建设需要,部分企业信息资源基础不统一、不一致,在信息化之前也没有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致使信息来源不全面、处理技术落后等情况,信息资源也就无法正常的利用,发挥不出优势,以上四点是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最为常见也是最为突出的问题。

二、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1)企业信息化促使服务和产品的差异化增强。网络技术使信息的双向实施传输成为现实,网络技术的优势是传统的信息传输方式不能比拟的。尤其是在管理客户关系上,常规的客户关系管理往往是销售人员和客户进行商品信息的交流和传递,这种信息的传输通常是单向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时间延时,在高节奏的经济环境下,信息的延误,很容易导致错过商机。通过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可以对客户进行快速分类,从而对客户进行有针对性推销产品和服务,使得企业和客户之间对产品信息的沟通更加便捷。服务和产品的差异化使得服务和产品更加符合客户的需求,使企业服务和产品的竞争力得到提高,帮助企业占据更多的市场。

(2)企业的信息化使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构成了企业的成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使这三方面的成本明显下降。首先,企业生产流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其次企业的信息化是企业产品的供销一体化得以实现,企业和供货商以及客户间的稳定合作和紧密联系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企业的信息化使信息在企业各部门间的传递更加的快速、便捷,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变得简化,人员管理成本降低,同時企业的信息化使得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合理的调整库存,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库存管理成本,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对信息化认识不够

一些企业的高层领导未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性方面比人工做得更好。一些条件较好的企业满足现状,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效益,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见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高层领导不能用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急功近利,将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还有一部分管理人员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往往看重自己的主观认识,不愿意主动吸收新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信息化对他们的地位构成巨大的威胁;有些管理人员虽能积极倡导信息化建设,但由于传统习惯思维,继续沿用过时的管理思想或过时的管理手段,学习的只是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没有获得分析、决策信息的管理理念。

(二)信息系统和企业战略不融合

一种情况是,错误地将信息系统作为组织的战略目标。于是大量的时间、精力、对策、金钱都用在实现这一“目标”上,盲目地进行网络建设,买进先进的信息系统,企业的资金投入变得越来越庞大,而组织并未看到期望的结果,甚至一些公司由于这种错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后陷入了经营困境。另一种情况是,企业对信息系统的应用独立于组织的管理战略目标之外,两者之间不能协调发展,产生单项应用多而整体效益缺乏。虽然企业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实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在单项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的经济效益来看,产生的影响微小,构筑了无数个“信息孤岛”,没有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产生巨大的负效益,使组织承受高额的风险代价。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实施中充满艰辛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已经基本度过起步阶段,正从单项应用向集成应用过渡,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最为紧迫的需求是要解决市场与营销问题,占到被调查企业的52.7%,17%的企业提出内部管理方面的需求,13.3%的企业关注客户管理的需求,11.2%的企业具有生产与研发方面的需求。中小企业实施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信息化建设内生动力不足,人才短缺、资金缺乏、信息闭塞、信息化水平低及基础设施薄弱,而要实施信息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引进和留住高级IT人才,建立完备的先进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而这些对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四)信息技术的不饱和应用

在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无所不包的信息系统,但由于自身的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系统的大部分功能处于搁置状态,信息系统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由于企业未做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特点,而是认为软件的功能越多代表软件的水平越高。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供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或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不论什么原因,那些未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快速贬值状态或已经成为沉没成本,造成资金的浪费。

四、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信息化建设,抓住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点

首先,企业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决策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只有得到企业领导层的重视、支持和参与,不断学习和尝试新的事物,企业信息化才有可能顺利进行。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已不是技术问题的处理,不单纯是增添设备、建设网络的问题,而是管理问题。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特别是领导者一定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企业信息化的方针、目标,并使企业信息化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相互融合,改变信息传递方式,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全面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同时,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不断推动业务流程重组,大胆创新,逐渐促进组织结构朝着扁平化发展,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实现充分的授权,充分调动员工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想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企业和政府合力,切实推进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国家应该重视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中小企业的总体规划,分析企业面临的信息化形势、现状和需求,提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政策措施及实施步骤,指导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开展。同时,政府还应发挥作用,尽可能地提供技术、人才培训等服务,构造公共信息网络,加快网络法律建设,积极帮助中小企业拓宽筹资渠道。其次,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IT市场。中小企业由于数量多而且企业规模、需求不同,因此,IT厂商应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管理制度、组织结构、运作方式、行业背景等情况,细分市场,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供中小企业自主选择,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同时,IT厂商应简化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难度。一方面,IT厂商应努力降低成本,开发费用较低的信息系统,突破中小企业的成本约束;另一方面,简化咨询到方案设计和实施服务的全过程,使信息化实施简单易用、便于操作。

(三)有计划、分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工作,需要保证资本运营的稳定性。要加大资金投入,把信息化资金列入企业建设的投入计划,制定明确、量化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具体分析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所在,本着减少成本、增加利润、扁平渠道、提高效率的思路,因企制宜,逐步地完成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必须与企业的发展规划同步,以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和发展目标相适应为依据,确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骤,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既懂生产管理又懂技术的知识结构合理、技术应用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企业重视信息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专门的信息机构,设置信息系统主管员,解决企业信息人才缺乏问题。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信息化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企业员工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为企业提供保质保量的人才来源,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彭楠.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相关影响探讨.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第11卷,第27期

[2] 曾浩.企业信息化发展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策略探讨.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第11卷,第21期

[3] 孙珝溪,管容玉.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化现状研究.科技经济导刊,2021,第29卷,第19期

[4] 张增辉.企业信息化IT系统运维管理探究.科技经济导刊,2021,第29卷,第18期

[5] 刘戈.工业工程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探讨.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第11卷,第14期

[6] 何峰.企业信息化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分析.财会学习,2021,第13期

[7] 刘婷.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电腦知识与技术,2021,第17卷,第12期

[8] 朱荣峰.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及实践探析.电子世界,2021,第11期

[9] 党春艳.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策略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1,第11期

[10] 张帆,杜迎晨.淘宝平台商家数据化运营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女装TD 店铺为例.商场现代化,2021,第10期

作者简介

杜文通(2000年7月1日), 男 汉 ,山西省太原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张文旭(2000年1月13日),男,汉族,浙江省宁波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作者:杜文通 张文旭

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论文 篇2: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信息化管理策略探究

【摘  要】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大数据技术与各个行业深度融合后,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现阶段,信息化管理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程度决定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水平。论文围绕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策略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对策

1 引言

如今,互联网技术基本上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的发展之中,各个行业在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对于企业管理来说,也是如此。企业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创新与发展,促使企业能够与时俱进,是企业不断探索现代管理模式过程中的重要进步。大数据技术是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技术,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价值。如今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受到一些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难以令人满意,企业要不断探索、尝试,积极制定相应的能够促进其信息化发展的策略,推动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2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大数据没有正确的认知

大数据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技术,企业对于这一新技术的认识严重不足,特别是对大数据技术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全面、深入的认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质量不高。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如今,还有将近一半的企业没有认识到大数据的价值,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其国家内的大部分企业,都正确认识到了大数据的应用价值。

2.2 缺乏完善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建设规划作为支撑,在具体管理中,管理依据相对不足,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未实现对高价值数据信息的有效传输,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企业开展信息化管理,必须制定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建设规划,企业创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要具有完整性、时效性、拓展性特点,为企业信息化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2.3 缺乏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

企业在大数据环境下,必须拥有先进的技术资源以及专业的人力资源,这样才能确保数据收集的有效性,然而,现阶段,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支持方面表现出不充足的问题,甚至有些企业仍未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究其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者未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资金投入力度小,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自然受到制约。

2.4 信息化管理数据存在安全隐患

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后,管理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数据存在安全隐患,确保数据的安全性,是信息化管理质量提升的重要前提。在具体的管理中,要确保数据的安全。企业管理数据的缺失,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网络瘫痪的情况也可能会出现,所以,保护数据信息安全,对于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管理操作过程中,管理人员的失误操作、不规范地使用软件、杀毒不彻底等,都是导致企业信息化管理出现数据丢失现象的原因,降低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安全度。

3 大数据背景下优化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 对大数据进行正确、全面、深入的认识

企业在大数据环境下,积极开展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离不开企业领导及内部员工的共同努力,在面对各种新挑战时必须积极应对,使其转化成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推动力。例如,企业信息化管理变革过程中,管理者要给予高度重视,对大数据进行细化,每个环节安排具体的责任人,对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责任进行科学的细化,同时,还要确保企业组织设计具有较高的适应性,这样才能更加规范、标准地处理信息化管理中的具体项目,企业信息化管理质量不断提升的目标终将实现。除此之外,企业要积极开展针对员工学习大数据知识的各种培训活动,这样能够促进员工深刻了解大数据技术应用的价值,并对其潜在价值进行更进一步的挖掘,加快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3.2 完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规划

企业在启动信息化管理前,要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在结合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制定出完善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规划,企业信息化管理规划也因此而更具针对性、适应性,企业信息化管理不断发展成熟的目的也将因此而更快实现。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企业要通过数据挖掘的途径来处理数据,对大数据中价值更高的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将价值高的信息充分用于企业信息化管理规划之中。例如,企业对其大数据战略方向进行制定时,在结合数据产品输出时间的基础上,选择对应的数据模型,这样大数据战略方向的制定将更加准确。企业要重视数据采集质量的不断提升,对数据整合的标准进行明确规定,为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与成熟提供保障。在此期间,企业负责人要发挥好带头作用,确保企业内部數据信息实现高质量的共享,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质量的稳步提升。

3.3 投入充足的人力资源以及资金

人力资源及资金因素是影响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将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质量产生直接性影响。企业要投入充足的人力资源以及资金,创建出企业独立的大数据组织机构,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效。企业对数据产品和数据模型方向进行确定时,既要满足员工的需求,还要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在大数据环境下的稳定、持续发展。例如,企业对市场信息进行深入调研的同时,还可以创建专门对外部市场信息进行收集的团队,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收集市场数据信息。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实施直接采购的方式,从而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质量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企业还要制定合理的人才规划,确保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更加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力资源,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开展创造优质的条件。

3.4 确保企业信息化管理数据的安全性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确保数据信息处于安全状态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得到普及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数据安全管理的难度,这就需要企业更加重视数据管理的安全问题。企业数据信息化管理会面临很多的安全威胁,企业可以创建独立的网络管理中心,对数据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全权负责。网络管理中心可以发挥抵御外界环境侵袭、避免破坏数据信息的作用,对企业信息管理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例如,将杀毒软件安装于计算机中,设置数据管理的权限,对数据信息进行级别不同的加密处理。备份企业信息化管理中所涉及的数据信息,制定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对管理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规范,对于违反条例的员工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基于此,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将得到极大的安全保障,对企业信息管理质量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作用。

4 结语

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发展信息化管理,面临着很多新的要求及新的挑战,企业要积极思考、探索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路径,企业信息化管理在发展过程中,要对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入、全面、正确的认识,同时,进行高效、科学、系统的应用,在不断总结分析各种制约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因素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尝试,积极制定相应的能够促进其信息化发展的策略,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得到质的飞跃,更好地支持企业的战略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凯卉,吴宏方.基于大数据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20(25):190+194.

【2】刘聪.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完善方法[J].经济管理文摘,2020(17):137-138.

【3】王建欣.管理会计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0(09):124-125.

【4】李晶.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其对会计的影响关键要素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20(05):137-138.

作者:吴静

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论文 篇3:

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知识转移研究

[摘要]有效的知识转移将提高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本文分析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知识转移的参与主体,研究了实施顾问与关键用户、关键用户与最终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过程。从知识源特征、知识接收方特征、知识自身特征、转移情境特征4个方面分析了实施顾问与关键用户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根据关键用户与最终用户之间的3种知识转移方式,展开了关键用户与最终用户的知识转移研究。

[关键词]知识转移;企业信息化;影响因素

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应用过程。要使信息技术与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组织结构有机结合,关键在于各参与方能否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各参与方知识结构的不对称带来了沟通和合作的障碍,知识转移是消除障碍的主要手段。有效的知识转移无疑是成功实施企业信息化项目的保障,是决定企业信息化项目成败的核心因素。

1 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知识转移的参与主体

1.1 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项目实施即面向实施顾问的项目实施,是指将新系统的设计方案转化成实际运行系统的过程。

广义的项目实施即面向企业的项目实施,是指企业正式提出信息化项目实施需求直至企业信息化项目正式运行并达到预定实施目标期间的所有活动。一般包括以下阶段:

(1)项目前期阶段:企业培训、需求分析、软件选型等;

(2)实施准备阶段:项目组织、基础数据准备、业务流程分析优化、软件原型调试及用户化二次开发等;

(3)新系统运行及维护阶段。

本文采用广义的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概念,即面向企业的项目实施概念。

1.2 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知识转移的参与主体

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知识转移经过实施顾问与关键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关键用户与最终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两个主要过程(如图1所示)。实施顾问包含软件供应商和实施服务商,关键用户由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或骨干员工组成,最终用户即企业广大操作人员。

通过实施顾问与关键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实现关键用户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通过培训的方式,关键用户再将相关知识转移给企业最终用户。这不仅使操作人员易于理解相关知识,同时,知识的转移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经历了与企业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个磨合过程。

2 实施顾问与关键用户的知识转移

2.1 实施顾问与关键用户知识转移的知识内容

(1)实施顾问拥有以下3方面的知识:①软件所蕴涵的先进管理理念;②项目实施方法论:包含了项目管理的各种方法,例如范围变更、风险管理、文档管理、进度管理的方法等;③系统技术知识:包含编程知识、操作知识、配置知识、测试知识、集成知识等。

(2)关键用户拥有以下两方面的知识:①企业业务流程知识;②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知识。

如果关键用户能够准确理解实施顾问所拥有的知识,使信息技术与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组织结构有机结合,在创造性的使用过程中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将有效实现企业的管理变革,提高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

如果实施顾问能够充分掌握关键用户所拥有的知识,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水平,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与通用的信息化项目知识结合,将形成具有独特性和适用性的解决方案。实施顾问既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信息化服务,同时积累了行业经验,提高了软件产品的行业适用性和竞争力,有助于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形成具有差异性优势的信息化产品。

双方通过知识转移形成有效的知识诱发与知识共创,最终形成适合于企業的特定的信息化项目实施知识,其中包含企业专用的实施方法论和解决方案等知识(如图2所示)。

2.2 实施顾问与关键用户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顾问与关键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受到知识源特征、知识接收方特征、知识自身特征以及转移情境特征4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2.2.1 知识源特征

知识源特征包含沟通编码能力与转移意愿。

(1)知识源的沟通编码能力。实施顾问与关键用户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保障知识转移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个人层面的沟通包含信息的编码与信息的解码两个过程。知识源的沟通编码能力即知识发送方清晰表达个人想法的能力。知识发送方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信息的传递,同时有利于知识转移双方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

(2)知识源的转移意愿。知识源的转移意愿反映了知识发送方与知识接收方分享知识的动机强烈程度。知识源的转移意愿越强烈,知识转移效果越好。

知识发送方之所以缺乏转移动机,有些出于对独享信息的垄断,知识发送方为了保证竞争优势,维护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对于关键知识往往缺乏转移愿望,甚至仅仅转移失真的、模糊的、片段式的知识;有些则出于投资回报考虑,由于知识转移过程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知识发送方主观上缺乏转移意愿。

2.2.2 知识接收方特征

知识接收方特征包含沟通解码能力、吸收能力与获取意愿。

(1)知识接收方的沟通解码能力。知识接收方的沟通解码能力即接收者聆听信息、快速反应的能力。知识接收方的沟通解码能力与知识源的沟通编码能力反映了知识转移行为人的沟通能力。双方沟通能力越强,知识转移效果越好。

(2)知识接收方的吸收能力。知识接收方的吸收能力是指知识接收者认识评价、消化吸收、理解应用新知识的能力。知识接收方的吸收能力是经过长期经验积累形成的。

吸收能力受到知识接收方的原有知识基础与努力程度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知识基础包含知识存量与知识结构的积累;努力程度反映了知识接收方花费的时间与精力。知识接收方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积极努力地学习新知识,才能有效鉴别、充分理解知识发送方转移的知识,根据组织发展目标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

(3)知识接收方的获取意愿。知识接收方如果缺乏获取意愿,将造成知识的阻滞,直接影响知识转移效果。实施顾问抵制关键用户转移的新知识,往往因为缺乏压力或激励因素的刺激,出于惰性,不愿花费精力,容易对新知识产生排斥。关键用户抵制新知识,往往出于自我保护,拒绝新变革、抵制新知识,惧怕新技术会危及原有地位与竞争能力,因而逃避现实,缺乏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2.2.3 知识自身特征

知识自身特征包含知识的内隐性与因果模糊性。

(1)知识的内隐性。内隐程度越高,知识的结构化程度越低,越难以编码,越难以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

方式清晰表达。知识的内隐性增加了知识转移的难度。显性知识易于记录与表达,而隐性知识往往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形成的,需要依靠知识关联,通过意会方式实现转移。

(2)知识的因果模糊性。知识的产生与应用往往与特定情境相关联。知识的因果模糊性反映了知识应用情境特征的不确定性。由于缺乏对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原因与结果关系之间的逻辑认识,知识发送方难以将知识与具体情境下的活动相关联,知识接收方亦难以将知识应用于新环境。

2.2.4 转移情境特征

知识是一定情境下的产物,内嵌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实施顾问与关键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情境特征表现为双方的文化差异、物理距离、转移机制、信任程度等方面。双方的文化差异越小、物理距离越近、转移机制越完善、信任程度越高,知识转移效果越好。

3 关键用户与最终用户的知识转移

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关键用户与最終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属于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转移的方式主要有3种:关键用户向最终用户的知识转移,最终用户向关键用户的知识转移,最终用户之间知识的直接共享。

知识在企业内部的流转并不是简单的一次转移过程就能够完全实现的,而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每一次新的循环都是基于前一次知识转移的成果,对前一次知识转移过程的修正和改进。知识在企业内部的转移是一个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知识转移的层次将随着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进程螺旋式上升。

3.1 关键用户向最终用户的知识转移

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关键用户经过学习和探索,根据企业需求、结合企业实践吸收实施顾问所拥有的知识。关键用户将知识成果归纳总结,形成企业内部的规范文档。企业最终用户将通过学习相关文档获取知识。另外,在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实施顾问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了重组与优化,关键用户需要根据企业业务流程的变化通过培训的方式,将相关知识转移给企业最终用户。

关键用户将零散的隐性知识形成企业的显性知识库,通过培训班、报告会、软件演示等方式,显性知识转化为企业最终用户的隐性知识。通过关键用户向最终用户的知识转移,将形成企业内部所有成员对企业信息化项目知识的共同理解,提高了企业最终用户熟悉新系统的学习效率,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3.2 最终用户向关键用户的知识转移

最终用户向关键用户的知识转移,主要体现在项目前期阶段以及系统维护阶段。

项目前期阶段,实施顾问根据企业信息化需求了解企业文化、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水平,最终用户通过各种交流途径,将自己的经验、需求、疑惑、直觉转移给关键用户。关键用户对最终用户提供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识别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实施顾问。

最终用户是新系统的直接体验者。系统维护阶段,最终用户通过关键用户学习了新系统的操作与测试知识,了解了企业业务流程的变化。当最终用户在学习或使用新系统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最终用户将信息转移给关键用户,提供建议或者寻求解决方案。

3.3 最终用户之间知识的直接共享

最终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是个体隐性知识之间的直接转移,是非正式渠道的转移方式。最终用户个体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加深彼此对企业信息化项目知识的理解,最终达到企业内部所有个体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会议、活动、交流、企业BBS等转移渠道将有效促进企业最终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

4 结论

有效的知识转移将提高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知识转移经过实施顾问与关键用户、关键用户与最终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关键用户作为沟通媒介,对知识转移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施顾问与关键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受到知识源特征、知识接收方特征、知识自身特征以及转移情境特征4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关键用户与最终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是一个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企业应当建立有效的转移渠道以促进关键用户与最终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

主要参考文献

[1]董小英,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知识转移:联想集团案例分析[J],中外管理导报,2002(11):28—35

[2]李晓宇,ERP实施中知识转移模式与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3]左美云,知识转移与企业信息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3

[4]徐青,ERP实施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作者:李 锋 尹 洁

上一篇:电力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重组与职能管理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