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业务会计处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增值税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涉及两方面内容:如何计算销项税额或应纳税额;是否确认收入。原《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不确认收入,而新会计准则在此方面未明确规定,其处理方法根据收入准则中收入的定义、特征和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大致有两种方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销售业务会计处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销售业务会计处理论文 篇1:

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处理探析

目前,对于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在理论和实务界存在二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需要确认销售收入,然后根据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配比的原则结转成本,称其为“统一法”;第二种观点,不需确认销售收入,直接结转销货成本,按计税价格计算销顶税额,并对其所得缴纳所得税,称其为“分离法”。由于存在不同的观点,导致在视同销售业务处理时采用不同方法,造成会计账务处理混乱,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现对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作如下探析。

一、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

(1)税法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了八种视同销售行为,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2)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关于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在部分准则中有相关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共应付职工薪酬》应用指南明确规定,企业以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人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指南明确规定,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成本;《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应用指南明确规定,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存货抵偿债务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成本。

对于会计准则中未作明确规定的其他视同销售行为,由于税法是本着保护税基和公平税负的原则对上述特殊的业务定义为视同销售,并在发生时确认销售收入交纳增值税和所得税,而会计准则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出发规定了收入确认标准,只有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视同销售业务才能确认收入、于是就出现两种不同的会计出理方法。

二、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处理理论分析

对于视同销售业务应采用哪种方法处理,多数学者都支持两个判断标准:该业务是企业与外部之间的业务还是企业内部业务;企业是否因该业务而获益,如该业务是发生在企业与外部之间并能获益的采用“统一法”,反之采用“分离法”。但笔者认为这两个判断标准在理论上难以成立,在实务中难以操作,理由如下:其一,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一组契约,这些主体包括企业股东、债权人、经理人员、职工、政府、供应商及客户等,在企业契约论下很难确定企业的界限。其二,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所有的交易与事项都是为了获利。仅是显性的、可计量的“利”和隐性的、不可计量的“利”的区别。

笔者认为可以换一个角度,寻找更有利于符合会计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标准。对于视同销售业务要看其属于会计主体内发生的内部转账业务,还是涉及到会计主体与会计主体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之间的业务。如企业将自产产品用于职业集体福利设施,应属于会计主体内发生的内部转账业务;如企业将自产产品用于职工个人福利,应属于会计主体与会计主体外的个人业务,如果属于会计主体内发生的内部转账业务,应采用“分离法”,如果涉及到会计主体与会计主体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业务,应采用“统一法”。这样在理论上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在实务中也容易操作。

三、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处理建议

对于视同销售业务按其与会计主体的关系,可将其归为以下两类:第一,属于会计主体内发生的内部转账业务,主要有:(1)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2)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设施;(3)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这些业务发生不存在销售行为,不符合销售成立的标志,也不会增加企业的营业利润。因此,会计上不作销售处理,而按成本结转,采用“分离法”。但按税法规定,视同销售行为应计算并交纳各种税费。对于“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的行为,虽然体现了会计主体与主体外部的关系,但未能引起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是企业单方面的无偿支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第二,属会计主体与会计主体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之间的业务,主要有:(1)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2)销售代销货物;(3)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4)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个人消费。这些业务发生存在着销售行为,符合销售成立的标志,因此,会计上作销售处理,采用“统一法”。

[例]某企业在建工程领用一批自产的产品,其产品成本为100万元,销售价为120万元。

由于在建工程领用是属于会计主体内部的转账业舞,会计处理应为:

借:在建工程 1204000

贷:库存商品 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04000

如果上述产品用于分配给股东或职工,其会计处理为:

借:利润分配——应付股利(或应付职工薪酬)1404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04000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1000000

贷:库存商品 1000000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不管采用什么核算方法,在计算增值税时税基是一样的,即都按销售价计税,但第一种情况按产成品成本结转,不确认销售收入,因此,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而第二种情况要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因此不需再作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

(编辑 袁晓玲)

作者:李 洁

销售业务会计处理论文 篇2:

对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处理的探讨

摘要:增值税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涉及两方面内容:如何计算销项税额或应纳税额;是否确认收入。原《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不确认收入,而新会计准则在此方面未明确规定,其处理方法根据收入准则中收入的定义、特征和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大致有两种方法。

关键词:视同销售 确认收入 销项税额

一、视同销售行为种类

视同销售行为,全称“视同销售货物行为”,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类业务。税法中将单位或个体经营者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征收增值税:①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②销售代销货物;③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至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④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⑤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⑥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⑦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⑧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对上述行为视同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为了防止通过这些行为逃避纳税,造成税款流失;同时为了避免税款抵扣链条的中断,导致各环节税负的不均衡,税法规定均应计算销售额并征收增值税。

二、视同销售行为销项税额的计算

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和《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的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额,为销项税额。

一般销售方式下,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其中税率按货物的不同有13%和17%两档。视同销售行为如果有实际销售额则按上述公式计算销项税额,如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和销售代销货物。其余六种视同销售行为无实际销售额,按以下顺序确认销售额,计算销项税额:按纳税人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按纳税人近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其计算公式如下:

不征消费税的货物: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成本×(1+10%)

征消费税的货物: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

三、视同销售货物行为的会计处理

对于这些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需要确认销售收入,然后根据销货成本与销售收入配比的原则结转销售成本;第二种方法是不需要确认销售收入、直接结转销货成本,按计税价格计算销项税。

视同销售货物是否确认收入,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收入的定义及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判断。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二条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第四条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以下分析8种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

(一)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及销售代销货物(即委托代销中的委托方和受托方,下同)

会计上,委托代销有两种方式:收取手续费方式和视同买断方式。在收取手续费方式下,售价由委托方确定,受托方只负责销售,销售完毕后,向委托方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视同买断方式下,售价由受托方确定,差额归受托方所有。在这种方式下,又有两种情形,允许退货和不允许退货。在不允许退货的情况下,受托方商品是否售出,均不能退还回委托方。在允许退货的情况下,受托方商品未售出,可将代销商品退还委托方。

1.视同买断。

(1)协议明确标明,受托方在取得代销商品后,无论是否能够卖出,是否获利,均与委托方无关,在这种情况下,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委托方确认收入,同时结转销货成本。

例:甲公司委托乙公司销售商品100件,协议价每件300元,成本为每件180元,协议约定,乙企业在取得代销商品后,无论是否能够卖出,是否获利,均与甲公司无关,商品已经发出,货款未收,甲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借:应收账款 35 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费(销项税额)5 1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8 000

贷:库存商品 18 000

(2)协议明确标明,受托方未售出商品时,可以将商品退回给委托方。委托方发出商品时不明确相关经济利益是否能够流入企业,因此不确认收入。受托方将商品销售后,按实际售价确认收入,同时结转销货成本,并向委托方开具代销清单,委托方收到代销清单时,按双方约定的价格确认本企业的销售收入和结转成本。

例:A公司2014年5月2日委托B公司代销B商品500件,该商品每件成本20元,双方协议价50元,增值税率17%,B公司每件对外售价70元,5月2日,商品发出,6月25日,B公司开具代销清单,销售商品300件。

A公司,2014年5月2日:

借:发出商品 10 000

贷:库存商品 10 000

2014年6月25日,收到代销清单时:

借:应收账款 17 55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 550

借:主营业务成本 6 000

贷:发出商品 6 000

收到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 17 550

贷:应收账款 17 550

B公司,2014年5月2日:

借:受托代销商品 25 000

贷:受托代销商品款25 000

2014年6月25日:

借:银行存款 24 57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1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 57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5 000

贷:受托代销商品 15 000

借:受托代销商品款 15 000

贷:应付账款 15 000

支付款项时:

借:应付账款 15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 550

贷:银行存款 17 550

2.收取手续费方式。这种视同销售行为和一般销售行为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委托方将商品交与受托方时,双方只是按协议规定进行了货物转移,而货物的所有权并未转移,经济利益也未流入委托方,因此不能确认为收入。委托方只有收到代销清单时,才符合收入定义和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委托方才能按协议价确认为收入,同时结转成本,受托方只确认手续费收入,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

例:2014年6月6日,A公司与D公司签订协议,委托其代销商品一批,根据代销协议,D公司按代销商品销售额的5%收取手续费,该批商品协议售价100万元,实际成本80万元,商品运往D公司,6月15日,收到D公司开出的代销清单,列明已售出商品的40%,同时收到代销商品款。

A公司,6月6日:

借:发出商品 800 000

贷:库存商品 800 000

6月15日:

借:应收账款——D公司 468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8 000

借:销售费用 20 000

贷:应收账款 20 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320 000

贷:发出商品 320 000

收到款项:

借:银行存款 448 000

贷:应收账款 448 000

D公司,6月6日:

借:受托代销商品 1 000 000

贷:受托代销商品款1 000 000

销售货物:

借:银行存款 468 000

贷:应付账款——A公司 4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8 000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68 000

贷:应付账款——A公司 68 000

冲销受托代销商品与受托代销商品款:

借:受托代销商品款 400 000

贷:受托代销商品 400 000

确认手续费收入:

借:应付账款——A公司 2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 20 000

支付货款:

借:应付账款——A公司 448 000

贷:银行存款 448 000

(二)非同一县(市)将货物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

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至不在同一县(市)的其他机构销售,会计上属企业内部货物转移,不应确认收入。但由于两个机构分别向其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属两个纳税主体,因此应该计算销项税额。其会计分录为: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三)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这种行为货物在企业内部转移使用,企业不会产生经济利益总流入,不符合收入定义。同时,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也没有发生转移,其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仍归企业,也不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因此不能确认收入,只能按成本结转。按公允价值计算销项税额。比如将企业自产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

例:A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税率为17%)将自产的一批产品用于在建工程(办公楼、厂房等不动产),该批产品的成本为15 000元,公允价值为25 000元。

借:在建工程 19 250

贷:库存商品 15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 250

(四)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1.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同用于非应税项目一样,货物仍在企业内部转移使用,不符合收入定义,也不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因此不能确认收入,只能按成本结转。按公允价值计算销项税额,会计分录如下: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科目,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2.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个人消费,就是会计上的用于支付非货币性职工薪酬,这种行为符合收入的定义和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因此,《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确认收入,同时结转成本。

例:2014年6月20日,A公司将自产的D产品作为节日福利发给每名员工。该产品成本每台200元,对外售价每台300元,A公司当日在册职工人数为350名,其中生产工人230人,行管人员60人,车间管理人员20人,销售部门40人。A公司为一般纳税人。

借:生产成本 80 730

制造费用 7 020

管理费用 21 060

销售费用 14 040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122 850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122 850

贷:主营业务收入——D产品 105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 850

借:主营业务成本 70 000

贷:库存商品——D产品70 000

(五)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三条规定,首先要判断该项交换是否存在商业实质以及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否能够计量。如果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应用指南规定: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

例:甲公司2014年4月1日与乙公司原投资者A公司签订协议(甲、乙公司不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公司),甲公司以存货换取A公司持有的乙公司股权,2014年6月1日,合并日,乙公司可辩认净资产价值为1 000万元,甲公司取得70%的份额,投出存货公允价值为700万元,增值税119万元。账面成本6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8 19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7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 190 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6 000 000

贷:库存商品 6 000 000

如果未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应当以换出货物的账面价值和销项税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不确认收入。

(六)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企业将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是企业的日常活动,表现为企业负债减少,是一种间接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因此符合收入定义。同时也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的确定条件,因此,应按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成本。会计分录为:借记“应付股利”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七)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将货物无偿赠送他人不是企业的日常活动,也不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既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也无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不符合收入的定义。因此不能确认收入只能按成本结转,按公允价值计算销项税额,其会计分录为: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综上所述,在视同销售的8种行为中,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销售代销货物中的视同买断方式,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支付非货币性薪酬,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或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人,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都按合同或协议金额或公允价值确认收入,计算销项税额,同时结转成本。其他视同销售行为不确认收入,货物按成本结转,同时按公允价值计算销项税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盖地.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梁俊娇.纳税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李凤

销售业务会计处理论文 篇3:

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处理与会计收入确认

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根据政府统计结构主体职能,营建二个“中心”的权威形象,即国民经济核算中心和量化咨询中心形象,这是统计改革的目标所在。本文紧密联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历史变革,讨论政府统计职能转变与强化问题。

关键词:政府统计 主体职能 营建 权威

1 政府统计部门应当是国民经济核算中心和量化咨询中心形象

政府统计的信息职能与其他国民经济核算职能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成果的精选、提供和传送。因此我们在研究政府统计部门主体职能时,有必要强调其国民经济核算职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是国民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更是政府统计部门责无旁贷的基本任务。至于统计咨询,它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政策和业务咨询。统计咨询是在占有系统的、翔实的基本统计资料并对国民经济运行状态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提出的量化咨询建议。这样的量化咨询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对统计部门参与宏观决策,提高自身威信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的法律、法令也规定了政府统计结构统计核算和统计咨询的基本职能,赋予其国民经济核算中心和国家重要咨询机构的地位。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八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十九条规定了国家统计局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四项主要职能,其中第二、第三项是其主体职能,兹摘录如下:“组织国家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搜索、整理、提供全国或者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资料”:“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现统计监督”。随着经济體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统计机构的主体职能必须强化。一九八八年八月十日审议通过的《国家统计局“三定”方案》明确规定:“国家统计局是国务院主管全国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国民经济核算中心和国家重要的咨询机构”。从以上法律、法令条文看,政府统计部门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中心和量化咨询中心是责无旁贷的,当然也还有个统计监督问题,但统计监督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状态进行宏观监测而言,把它视为统计分析和统计咨询的重要内容似无不可。

2 政府机构的职能转化和职能强化问题

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政府统计机构面临职能转化和职能强化问题,统计改革任务十分艰巨。政府统计机构基本职能的变化与强化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统计调查范围和统计服务面的扩大。从着重经济统计转变为全面组织经济、社会、科技统计工作;从着重国有经济统计转变为全面组织各种经济成分的统计调查工作;从着重生产型统计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统计;从着重物量统计转变为价值量和实物量统计并重。单就国民经济核算来说,国民经济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范围就比过去的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核算范围大的多。统计服务也扩大了,从过去基本上只为党政领导制定政策和计划服务扩大到既为国家调控市场决策服务,又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导向、经济技术参数,还接受国内统计信息用户委托,承担统计调查任务。此外还要搜索、整理、提供国际统计资料,并对国外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其二、统计咨询提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统计真正成为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在这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统计机构要在国家调控市场等重大决策支持的职能,深化统计分析,搞好经济预警、预测工作,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量化咨询建议。过去那种“大算盘”、“少分析”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政府统计部门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是国民经济核算中心,占有较为丰富的统计基本资料,统计工作者一般还学过经济理论有关知识,所有这些都是搞好统计咨询的有利条件。

其三是统计调查方法有较大改革。为适应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多种价格的局面,由主要运用全面统计转化为以经常性抽样为主体,辅之以重点调查、普查、科学估算和有限的全面统计报表。与这一新的统计调查体系相适应,将广泛采用平均指数形式编制各种经济指数。

此外,由于新的统计标准和新的方法制度推行,以及市场经济统计的新要求,统计队伍面临“再学习”、“再提高”的紧迫任务。

3 其他有关问题

职能和职称评聘,职能与内部机构设置本是密切相关的事物。处理好这二个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统计机构的主体职能。笔者就这二个尚待解决的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先讲政府统计可否开展统计专业技术职称评聘问题。现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在机关与事业之间划上了不可逾越的分界线、机关单位是不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的。我省虽然搞了点“双轨制”,可在职称评聘方面还是界限分明的。这一现行规定对于绝大多数行政机构来说并无不可,因为它们的主体是行政管理。但对政府统计机构等少数单位来说,情况却大相径庭。如前所述,政府统计机构的主体职能是统计核算和统计咨询服务,政府统计部门中的绝大多数人直接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怎么不可评聘其专业技术职务?笔者认为职称只与职能相联系,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要建立在科学的职能分类基础上,现行评聘界限似有合理调整之必要。调整办法是对政府统计局等少数机关单位实行公务员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再讲统计局的机构设置问题。统计局现行内部机构设置,就其职能配置来说,存在着重核算轻咨询的弊端,主体职能组织框架不全问题相当突出。统计局的业务摊子分各专业或行业统计科室,只便于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分析研究只作为各科室的“副业”而己。统计分析研究或统计咨询无专设机构,这必然影响其龙头职能作用的发挥,降低其参与决策的能力。难怪乎统计局在人们中只配称车们“大算盘“或“数据库”。这种局面亟待扭转。笔者认为,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在机构改革中都应专设“统计咨询中心”,选派中、高级人才主管统计分析研究和咨询服务工作。作为政事分开的试点,此专设机构可暂定为同级财政全额拔款的事业单位,其人员编制由内部解决。

作者:王玉海

上一篇:实训教学中专会计论文下一篇:作文录音批改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