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找矿立法建设论文

2022-07-03

[摘要]矿产地质勘查成果(简称地勘成果)是一种智力成果,应该受到知识产权法体系的有效保护,这样才能实现其正常的交易,即地勘成果商品化,从而促使地勘行业企业化的目标得以真正实现。从地勘成果权的法律性质和构成来看,它是一个权利群,依客体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不同,可以受到不同类型知识产权的共同保护。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地质找矿立法建设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地质找矿立法建设论文 篇1:

我国已发现128种新矿物(3则)

我国已发现128种新矿物

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长沙)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高峰论坛上,地质矿物学家谢先德透露,截至2012年底,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委员会批准的独立新矿物共4751种,其中我国发现的有124种。加上2013年发现的4种,我国目前已发现新矿物128种。

谢先德介绍,我国幅员广阔,在特殊矿山和陨石中发现新矿物的几率较大,如白云鄂博1958年以来共发现15种新矿物;从湖北随州陨石中发现的涂氏磷钙石,为自然界发现的第一个磷酸盐高压相矿物,是种潜在的生物技术材料。谢先德表示,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现新矿物数量还少,国内有多组矿物学家正致力于寻找新矿物,发现新矿物前景光明。

文/王敏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获重大突破

近日在福建厦门举行的2014全国探矿者年会(第八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长座谈会)上,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钟自然宣布:“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3年来,累计投入找矿资金3500亿元,新发现中型以上矿产地451个,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实现重大突破,天然气、铀、钼、钨、铜等发现了一批世界级的大矿床,形成了一批矿产资源基地,为提高国家资源保障能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钟自然还透露,过去10年,我国地质勘查发展迅速,从2003年年底至2013年年底,我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中,煤炭由10.2万亿吨增长到14.8万亿吨,石油由24.3亿吨增长到33.7亿吨,天然气由2.24万亿立方米增长到4.64万亿立方米,铁矿(矿石量)由577亿吨增长到799亿吨,铜矿(金属量)由6709万吨增长到9112万吨,铝土矿(矿石量)由25.4亿吨增长到40.2亿吨。钟自然表示,这些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保障了我国能源、原材料供应,奠定了我国作为世界第三矿业大国的基础。

文/胡其峰

国土资源部明确今年立法项目及重点

近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主持召开第12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土资源部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草案)》。

会议明确了2014年国土资源部立法重点:将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以不动产统一登记、完善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等为立法重点,坚持依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为加快构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根据《国土资源部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草案)》,2014年共列入立法项目15件,包括力争年内完成的立法项目5件,研究类立法项目10件。

力争年内完成的立法项目包括1件法律修改、2件行政法规、2件部门规章。法律层面,主要是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法制办继续审议《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做好相关协同配合工作。法规层面,一是力争6月底前将《不动产登记条例(送审稿)》报出,二是加快《国家土地督察条例》立法进度,就相关重点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形成更为成熟的送审稿。部门规章层面,一是研究修订《划拨用地目录》,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的要求,二是制定《土地估价管理办法》。此外,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将配合做好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法制办审议有关法律修订草案、修订有关行政法规的相关工作。

研究类立法项目包括1件法律修改、2件行政法规和7件部门规章。法律修改主要是研究修订《矿产资源法》,同时为配合“两法”修改,完善配套法规,研究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条例》,研究修订《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列人研究类的部门规章包括制定《不动产登记条例实施办法》、《国有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管理办法》、《国土资源违法线索处理办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办法》、《矿业权评估管理办法》、《国家矿山和地质公园管理办法》及修订《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会议还听取了2014年第3次矿业权会审议情况的报告。

文/乔思伟

地质找矿立法建设论文 篇2:

试论地勘成果权的权利结构

[摘要]矿产地质勘查成果(简称地勘成果)是一种智力成果,应该受到知识产权法体系的有效保护,这样才能实现其正常的交易,即地勘成果商品化,从而促使地勘行业企业化的目标得以真正实现。从地勘成果权的法律性质和构成来看,它是一个权利群,依客体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不同,可以受到不同类型知识产权的共同保护。除去受到著作权法和专利法保护的部分,相当一部分地勘成果信息应当作为特殊的商业秘密受到法律的保护。

[关键词]地质勘察成果;地勘成果权;权利结构

20世纪80年代,为了消除计划经济时代地勘行业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中国提出了“地勘行业企业化”、“地质成果有偿使用”的改革方向,以期促进地勘行业的繁荣发展。然而,时至今日,地勘单位的企业化进程仍很缓慢,地质信息产品市场并未真正形成。造成此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有关产权不明晰,勘查智力成果无法受到相关法律的有效保护。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地勘单位和职工的积极性。地勘行业企业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对地勘成果权的有效保护,二是地勘成果商品化。目前在经济学领域,学者对于地勘成果资产的属性及价值评估的问题已有相当的研究,而有效的法律保护是地勘成果资产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那么,地勘成果权如何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一些学者赞同将其纳入知识产权体系加以保护,但在保护的方式和方法上尚待进一步研究。对地勘成果权的基本权力结构进行剖析,将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法律保护措施,从而促进中国地勘成果权制度的早日建立。

一、地勘成果权的法律性质

地质勘查是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地质勘查按照不同的目的,分为矿产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勘查和工程地质勘查等。

在地勘工作中,以寻找和评价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等矿产资源为目的的矿产地质勘查关系到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大问题,而在矿产地质勘查过程中形成的智力成果(在中国矿业界,多称为“地勘成果”)能否得到法律的承认和有效的保护是一个更具典型性和紧迫性的问题。

地勘成果是人们通过对矿产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得到的成果,也就是说,地勘成果是一种智力成果,是一种知识。而地质勘查后的各种资料、图件、地质报告、储量报告只是地勘成果这种智力成果的表现形式和有形载体,而不是这种智力成果本身。知识作为形式,不具有实体性,它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载体为存在条件。知识所彰显的,是反映一定思想和情感的信息。信息没有特定的实体,如果不借助一定的载体便无法存在。但知识信息不仅在逻辑上可以和载体相分离,而且事实上还可以分别单独加以控制和利用。因此,即使作为地勘成果载体的有形地质资料按照有关规定汇交给行政管理部门,并不意味着汇交人因此丧失了对知识信息本身的控制权。

探讨地勘成果权的法律性质,首先要明确地勘成果权的客体,即地勘成果具体包括哪些表现形式。中国《地质勘查成果资产评估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第2条规定,矿产普查、详查、勘探报告及其他有价值的勘查资料,统称为“地质勘查成果”。《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虽然地质原始资料也与地质工作者个人的知识、经验、技术能力甚至个人素养有关,但一般还是认为它是地质体的物质结构、功能的客观反映,也可以说原始信息是简单加工过的信息。而成果地质信息则应属于知识的范畴,因为成果地质信息符合知识之概念,即知识是指被进一步加工成更带概括性表述的信息。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等知识形态领域中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即知识产品。权利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区别于财产所有权的本质特性,也是知识产权所属权利的共同法律特征。通过对地勘成果权客体,即地勘成果之表现形式的观察,可以充分认识到其知识信息的性质。由此可知,地勘成果权符合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将其归入知识产权应当是没有疑义的。

二、地勘成果权的权利结构

是将地勘成果权归入某一种知识产权,还是作为一个权利群受到众多类型知识产权的共同保护,抑或单独创立一种知识产权加以保护?对此问题必须加以仔细分析,否则该权利就无从寻求法律救济。笔者认为,地勘成果权并非一种新类型的知识产权,但也无法将其完全归人现有的某一种知识产权加以规范,它是一个权利的集合体,要分别不同情况受到众多类型的知识产权的共同保护。以下就地勘成果权的权利结构作一探讨。

(一)地勘成果权中的发现权

发现是指阐明客观物质世界的现象、特性或规律而提出的一种新认识。有学者认为,科学发现的研究领域一般包括数学和物理学、化学、地学、生物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6个领域。科学发现不包括矿藏的发现、考古、古生物学、古文物发掘、地理、动植物的发现,为便于区别,称后者为非科学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7条对发现权的客体没有明确规定,究竟是广义的发现还是狭义的发现(科学发现)均很模糊,中国理论界及司法界一般将发现权的客体理解为科学发现。但是,对具有重大意义的非科学发现应当赋予发现权,因为它与科学发现一样,对社会科学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对此国外矿业立法有相关规定。例如:《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地下资源法纲要》第20条规定:“凡发现从前未知的有工业价值的矿床者,以及在已知矿床查明了矿产扩大储量或者发现新的矿物原料,从而使矿床的上业价值大大提高者,被视为矿床的首先发现者。矿床首先发现者有获奖权。矿床首先发现者的权利和受奖办法,由全联盟确定。”《俄罗斯联邦地下资源法》第34条也作出了类似的规定。地勘成果权中有一部分属于发现权范畴。矿产地质勘查成果是对自然界已经存在的事实的首次确认,是矿床发现人对矿产资源及其储存规律所作出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科学价值的认识、揭示或阐明。不论地勘成果财产权依法应当归属于谁,矿床发现人对其发现成果依法享有科学发现权是不容置疑的。

对地质工作者而言,对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埋藏于地下,尚未被人们认识的矿产资源的发现,是地质工作者与地勘单位通过工程投入和智力投入而取得的,是通过科学探索,掌握了该区域地质体的矿产资源储存规律、特征而取得的。没有矿产资源的发现,矿产资源所有权、使用权都是空话。原地质部设立

“找矿奖”,就是对地质工作中发现权的认可和奖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7条规定,公民对自己的发现享有发现权。发现人有权申请领取发现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

由此可见,对地勘成果权的人身权利方面可以适用发现权进行保护。这与科技作品作者所享有的著作人身权是并行不悖的。但是,发现权毕竟是_种纯粹的人身权,不具有财产权的内容,发现的对象不能为发现人垄断使用,发现人无权阻止他人运用其发现成果。很多知识产权法学者据此认为发现成果不宜作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而地勘成果权具有财产权的内容,地勘成果可以评估作价转让,也可以许可他人使用,它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可以指导生产实践,为使用人带来经济利益。因此在财产权方面,地勘成果无法适用发现权保护,而要寻求其他权利的保护。

(二)地勘成果权中的著作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法享有著作权。作品的范围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文字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要求具备独创性和可复制性。并且著作权法侧重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著作财产权主要包括对作品本身表达形式的复制、发行、演绎等商业性利用的专有权利。作品的内容如何,并不能作为受保护的前提条件,作品的主题思想雷同也并不当然构成侵权。

由上文对地勘成果权客体的分析可以看出,成果地质资料中相当一部分符合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的文字报告、分析图表等,属于文字作品和图形作品,其表达形式受著作权法保护。作者依法享有对其作品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共四项人身权,同时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享有对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等财产权。《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16条规定,涉及国家秘密或者著作权的地质资料的保护、公开和利用,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可见,中国现有的行政管理法规也注意到了一部分地勘成果的作品性质。

但是,作为作品的地勘成果,其中所包含的数据和其他信息是不能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如果有人窃取这些信息进行商业性利用,足不构成著作权侵权的。原始地质资料受其所反映的内容的限制,往往具有“表达的唯一性”,缺乏独创性,这样按照著作权法的精神,也不能够受到保护。实物地质资料如标本、样品等更无法作为作品受到保护。

(三)地勘成果权中的专利权

地勘成果能否作为发明创造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呢?

专利权,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垄断权或者独占权。专利权的主体是依法享有专利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客体是被审批为专利的发明创造;内容是由专利权人自己实施或者授权他人实施其专利的权利,以及禁止他人未经许可实施其专利的权利。中国专利法规定的能够获得专利保护的客体具体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是专利法的主要保护对象,包括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发明与实用新型都是新的技术方案,要求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只是两者创造性水平有所不同;外观设计是关于工业产品外观的新设计。

地质勘查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根据任务要求,往往要选用一些必要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如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钻探、坑探、采样测试、地质遥感等等。这些方法或手段的使用或施工过程,也属于地质勘查的范围,其中如果有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技术方案,完全可以申请专利,作为发明创造受到专利法保护。

(四)地勘成果权中的商业秘密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3款规定,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商业秘密是国际上通用的法律术语,有的国家将它称为工商秘密,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协定》将其称作未披露信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96年《关于反不正当竞争保护的示范规定》则称其为秘密信息。

商业秘密包括经营秘密和技术秘密两方面的内容。构成商业秘密要符合信息性、未公开性、实用性和保密性等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秘密已成为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法宝。与传统的知识产权(专利、商标、著作权)保护手段相比,商业秘密权的保护范围更广泛。相当一部分不符合专利法保护条件或虽然符合但不适宜用专利法保护的技术信息都可以纳入商业秘密的范畴。商业秘密的保护无期限限制,无地域限制,保密性更强,不承担信息公开的义务,也不受强制许可等类似专利法上权利限制制度的制约。

地勘成果从概念和构成条件上讲,除去已经公开的部分,受到著作权、专利权保护的部分,其他相当一部分信息都可以纳入商业秘密的保护范畴。这些信息不为公众所知,具有实用性和商业价值,实践当中地勘单位和国家地质资料管理部门也多采取保密措施不予公开。因此,信息所有人可依法享有商业秘密权。

三、地勘成果权的特殊性

尽管地勘成果权可以分解为若干现有类型的知识产权,并且可以在现有立法的框架之下区别不同类型寻求相应的法律保护,但地勘成果权及其客体仍有一些独特之处值得我们关注。

其一,在权利归属的问题上,地勘成果权一般要与探矿权的归属一致。在委托勘探的情况下,因地勘投资的高风险性,从公平角度讲,应归委托人即投资人享有成果权。著作权法和专利法中也都有委托完成之说,但与此不同的是,在无合同约定的情况之下,智力成果归智力成果创造者,即受托人所有。

其二,依著作权法的规定,作品的著作权自创作完成之日自动取得,无须登记注册。但是,作为地勘资料成果,如果不予审查登记注册,很难保证其真实性、精确性、可靠性。而这“三性”是地质信息的生命。

其三,由于矿藏发现被认为是一种非科学发现,而中国理论界及司法界一般将发现权的客体理解为科学发现,那么能否援引《民法通则》中的发现权条款对地勘成果发现权加以保护还不能确定。

如此种种,使得地勘成果与一般的知识产权客体相比显得颇为独特,特别是作为商业秘密的地勘成果更是如此。

当地勘成果作为商业秘密受到保护时,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它对国家的价值。矿产资源是国家的“家底”,地勘成果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资料和依据,因而要有适当的权利限制制度以平衡国家及社会公共利益。世界各国的矿业法中一般都有资料汇交的管理规定,以摸清国家的矿产资源家底,为国家矿业政策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就各国的规定来看,大部分国家均规定了地质资料

的提交义务,在规定地质资料的提交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国家在一定期限内对地质资料的保密义务。两者利益的协调在《南非矿业法》中得到了最细致的体现。该法第19条第2款规定:“本条第一款或先前法令的相应条款规定提供的资料不得对除为矿产局服务的官员或雇员之外的任何人公开或公示,除非第一款提及的勘查许可证或采矿批准书的持有人书面同意公开或出示。”第三款规定:“(a)在自依照本条第一款或先前法律的相应条款已提交资料的挖掘工程或钻井完成后的15年期限期满后,总局长可在政府公报告示他打算公开或披露这些资料。(b)对以上a项提到的挖掘工程或钻井具有直接或间接金钱利益的并反对公开或披露有关资料的人应在自a项提到的通告公布之日起的6个月之内书面向总局长提出他反对的根据。”该条款的规定充分考虑了对相关人利益的保护,有利于打消探矿权人提交地质资料的后顾之忧,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中国《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8规定,国家对地质资料实行统一汇交制度。同时该条例第15条还规定,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汇交的地质资料,自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之日起30日内,由地质资料馆或者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予以公开。前款规定以外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90日内,由地质资料馆或者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予以公开。需要保护的,由汇交人在汇交地质资料时到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办理保护登记手续,自办理保护登记手续之日起计算,保护期不得超过5年。由此对地质资料实行有期限的保护,期满后予以公开。

以上权利限制制度与普通商业秘密权的保护存在差别。应当说,资料汇交和实行有期限保护是立法对地勘成果的特殊规定,在这里,地勘成果成了一种特殊的商业秘密。

综上所述,从地勘成果权的法律性质和构成来看,它是一个权利群,依客体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不同,可以受到不同类型知识产权的共同保护。除去受到著作权法和专利法保护的部分,相当一部分地勘成果信息应当作为特殊的商业秘密受到法律保护。尽管有学者提出“地质信息产权”的概念,但本义认为我们不必要将地勘成果权归入一个更大的“信息产权”的范畴,那样会因为缺乏相关理论体系和法律规定的支持而距离对地勘成果权实行行之有效的法律保护的初衷越来越远。

责任编辑 陈 墨

作者:郭艳芳

地质找矿立法建设论文 篇3:

刍议地勘经济的持续发展

摘要: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地质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都作出过重大决策和部署,推动地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地勘经济;创新环境;持续发展

一、创新法制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要建立健全地质勘查法规体系,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维护地质工作秩序,为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法制经济,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完备的法律制度作保障。现实中,由于地勘法律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地质勘查市场准入门槛过低、秩序混乱,地质勘查环境不够宽松有利,地勘单位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等,直接影响到地勘单位找矿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从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加快构建地质勘查工作新机制、规范地质勘查市场秩序、改善地质勘查社会环境、保护地勘单位合法权益等多方面考虑,都迫切需要加快地勘立法,完善地勘经济法律制度体系。通过完善地勘立法,确立地勘单位在地质找矿攻坚战中的主力军地位,提高地质勘查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地质勘查市场秩序,改善地质勘查社会环境,维护地勘单位合法权益。特别是要加快探采一体化由理论成果向实践成果转化的进程,将探采一体化由认识成果转化为政策成果,进而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法律制度的规定来规范各级管理部门的决策行为,使地勘单位尽快走出一条探采一体化、产业有形化,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二、创新社会环境。为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外部条件。属地化以后,随着管理体制的深刻变化,地勘队伍主动融入地方、融入社会,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争取相关部门支持、争取社会各界理解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也从中受益不少。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和行业的特点,地勘队伍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主动融入地方、融入社会的意识还不够强,联系的广度和深度还很有限,社会了解、认同和支持的程度还不够高,外部环境还不够宽松有利,在一些问题的解决和有些工作的推进上还存在不少的困难。要加快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继续做好融合和结合的文章,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抓住机遇,借机发展、借力发展、加快发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地勘行业要从以下方面多做创新社会环境的工作:一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忠实履行好“技术支撑、资源保障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不断以新的找矿成果,赢得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及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二要积极主动地为政府排忧解难,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诸如在地质灾害防治、生态文明建设、饮水安全工程、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地质专业优势,以有为促有位,赢得社会各界对地质工作的关注和对地矿队伍的支持。三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联系联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情况通报汇报会,或邀请他们带着问题外出考察学习,就有关问题形成共识,达成一致,最大限度地争取政策的、项目的、资金的支持。四要搭建与市、县及大集团、大公司联系合作的平台,调动一切能调动的社會资源,动用一切能动用的社会关系,协调一切可以协调的项目,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改善地质勘查环境和地质工程施工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快地勘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条件。五要重视兄弟单位之间结对子,提倡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地区的地勘单位之间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签订合作协议,以达到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和实现双赢的目标。

三、创新人才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证

地勘单位正面临着人才断层和复合型人才匮乏的现状。随着新一轮找矿计划的实施和地勘主业的加强,对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笔者认为,要加快人才培养,一要构建人才激励机制。对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重大科技攻关、重大地质找矿突破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给予重奖。积极推行绩效工资,分配向重点项目、关键岗位倾斜。鼓励创新、发现与突破,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现行的人才库建设、特殊人才奖励等机制,激发专业技术人员投身地勘事业的热情和激情。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机制,加强人才的考察任用,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营造“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氛围,鼓励每个员工和管理者,都要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自身的价值。二要搭建人才成长平台。科学制定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后备人才、吸引急需人才”的思路,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开办硕博连读和工程硕士班,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专业技术人员,缓解地勘单位人才短缺的矛盾。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的科学机制,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促进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做好每年度职工教育计划,开展以实用技术推广、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和高技能为主的职工教育培训。继续鼓励干部职工提高学历教育、参加有助于加强或提升地勘单位资质的各种执业资格、各类注册师资格考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旋律,地质事业也走过了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几代地质工作者秉承“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优良传统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地矿精神,头顶苍穹,步履荒原,战风沙,斗苦寒,用辛勤和智慧寻找出了大量的矿产资源,为某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杨维梅

上一篇:档案编研工作探讨论文下一篇:高校基建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