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交易风险控制论文

2022-04-19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关于改进个人支付结算服务的通知》:提高自动柜员机取款交易上限,借记卡在自动柜员机取款的交易上限由现行每卡每日累计5000元提高至2万元。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还推出要求商业银行大力推广个人支票、银行本票的使用,合理配置网点柜台资源,优化劳动组合等7项规定。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金交易风险控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金交易风险控制论文 篇1:

移动支付惊艳了世界

不使用现金,到底能不能生存或生活?

我在年初做了一个月的体验,结论是:在中国,只要不是偏远地区,只要不是特殊规定必须使用现金消费,日常的老百姓生活消费,完全可以无现金支付。

我在沈阳的一个地铁站外买一个烤地瓜,在深圳的街头买瓶矿泉水,在北京的街头小摊买煎饼果子……都使用了手机支付。用经济学社会学的视角探析,无现金支付有这样几个好处:一是便捷,二是高效,三是安全,四是卫生,五是节约,六是普惠,七是信用。

30年前,中国的粮票还在使用,实际上人民币还不能算功能完整的真正货币;20年前,在亚洲金融危机的阴霾中,中国正进行着艰难的“入世”谈判,中国金融体系在软硬件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金融是中国最担心受到冲击的领域之一;10年前,“双十一”的交易额刚刚达到5000万元,信用卡还是许多国人的稀罕物。如今,“扫一扫”之于中国百姓,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模式,移动支付以极高的渗透率席卷中国,成为国人支付商品和服务的主要手段,改变了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俗。

无现金支付方式来到中国日常生活之快,超乎国人想象,也超乎境外人士的想象。我找到2014年的一则新闻,瑞典专家的报告提出,到2030年,瑞典或将成为首个不使用现金的国家(无现金社会)。因为瑞典人几乎每天都使用信用卡与借记卡,平均每人每年的非现金交易达260次,远超欧洲其他国家使用非现金结账的比例。在中国,以一个爱购物的普通职员,特别是家庭主妇来说,每天“扫一扫”的次数平均看,至少5次。

中国的移动支付惊艳了世界,中国的移动支付领先于世界。2017年8月20日,新加坡《海峡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2017国庆群众大会:林瑞生在智能城市上海时,觉得自己成了“乡巴佬”》的文章。文章讲述了新加坡人力部长林瑞生在上海买栗子的故事。讲这个故事的人,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现金、信用卡和支票、移动支付,是支付方式演进过程中经历的几个阶段。当大多数欧美国家还停留在信用卡阶段,中国却以短时间越过信用卡时期,迅速迈入移动支付时代。美媒估计,2016年美国移动支付规模为1120亿美元,而中国为9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8万亿元)。这个交易额,占据全球移动支付的半壁江山,是美国的80倍。所以美国人惊呼:中国率先进入无现金社会。连苹果CEO库克都在讲:“中国人更愿意接受新的变革”。

今年初,尼尔森和支付宝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境外旅游市场发展与趋势白皮书》显示,中国游客境外消费使用移动支付愈加频繁,范围遍布全球。2018年,移动支付使用率为69%,相比去年提升4个百分点。中国游客境外平均每10笔消费中,就有3.2次通过移动支付实现的,首次超越现金支付笔数。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新生事物走进世界,人们都会有个适应的过程,无现金支付也一样,所谓纯粹的“无现金社会”是不存在的。实际上这几年一直有对无现金支付安全问题的争论。比如人民币现金的地位、货币政策的均衡、无现金交易的风险控制与监管、隐私权的保护等问题。同时,很多支付平台都会要求消费者进行实名认证,还需要绑定银行卡,所以移动支付存在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网络欺诈、电信欺诈的成倍增长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也有人提出,无现金社会有脱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之嫌,在宣传和实施中不要操之过急,容易引发社会争议和经济秩序混乱。

当然,不能因噎废食,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研究,弥补移动支付的漏洞和不足,避免移动支付的安全隐患。比如尽快完善个人信息法及相應的法律法规,强化移动支付监管技术,加强金融平台监管,完善应急预案,打造健康安全的移动支付环境。

新时代,拭目以待。

作者:梁启东

现金交易风险控制论文 篇2:

一纸“解放令”难解排队难题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关于改进个人支付结算服务的通知》:提高自动柜员机取款交易上限,借记卡在自动柜员机取款的交易上限由现行每卡每日累计5000元提高至2万元。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还推出要求商业银行大力推广个人支票、银行本票的使用,合理配置网点柜台资源,优化劳动组合等7项规定。]

银行排队难题,终于引起行业最高主管机构的重视,在各地商业银行纷纷出台各自缓解之道,效果并不明显之际,央行终于推出7条措施,力图解决银行普遍出现的排队难题。

这是央行为减轻银行柜台压力,完善电子支付而作出的重要推动。但是,有3个问题仍需考量,即自动柜员机的“支付能力”、取款手续费、风险控制安全保障。这3个问题,也正是银行服务仍需改进的3个方面。

自动柜员机有不同的类型,大型的一次可储备50万元左右,小型的可储备20万元左右。现在每次每卡的日交易上限是2万元,如果都是满负荷交易,也就是10次至25次的交易次数。按照之前“日清日毕”思路,即银行一般每天只对自动柜员机进行一次“加钞”,自动柜员机的“支付能力”很有可能随时面临“支付不足”。这需要银行方面改进工作思路,根据自动柜员机的交易情况,随时“加钞”。

其次,同城跨行取款要收取手续费。按之前的做法,不是按照取款金额来收取手续费,而是按照交易次数(每笔交易最多2000元)收取2元/次的手续费。现在交易上限变为每日2万元,手续费的标准,或者每笔交易的限额应适度调整。否则,取款2万元需要10次交易,手续费至少要20元。

第三,虽然目前各银行的借记卡,都能提供“即挂即停”(立即挂失立即锁卡,不能再交易),但毕竟不是所有客户都能做到一丢失就马上挂失。取款上限提高,银行卡丢失后就面临较大风险。或许,银行可以给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来规避风险、提高安全保障。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不管是哪个级别在出手,最重要的是看问题能否解决。对此,似乎显得有些信心不足。

首先是,这7条也只是局限在技术层面,而没有触及到根本问题。银行出现广泛而又严重的排队问题,并非最近才出现,而是有很长一段时间。只不过由于去年底至今股市火爆,将这种矛盾推至极端,引发舆论抨击大潮,这个问题才引起真正重视。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银行排队问题严重的背后,是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急速转变,商业化严重遮蔽公益性的必然结果,央行如果不能在国有银行的商业化、公益性之间作出必要界定,任其完全趋利,很难调动其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心和动力。那么,排队难题就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事实上的垄断局面,让它们轻易地结成了利益分割格局,并渐渐形成了各种壁垒。这是它们获利的途径之一,也是造成现金大搬家,恶化排队难题的重要原因。央行一纸解放令,能否让商业银行间实现完全互通,实在令人怀疑。

效率是金融服务业的灵魂,以排队为典型代表的低效率不仅使消费者不得不付出更多时间成本,也可能使我国金融企业在与外资金融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解决排长队的问题,其实已经成为事关我国金融业能否走出困局、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ATM机取款上限的提高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ATM机的利用率提高,将能对缓解排队压力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不是仅靠提高取款上限就一了百了的问题。应该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现金交易传统的国家,这一交易习惯根深蒂固,倘若不扭转这一观念,很可能出现银行柜台前的队伍缩短而在ATM机旁排队的现象。

在西方发达国家,现金交易不仅是不被鼓励的,甚至在不少方面是受到限制的,大量交易必须通过银行进行,这样,既能保持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和透明度,也更容易发现偷逃税款、洗钱等不法行为,有利于维护金融和经济安全。因此,我国应该尽快通过改进系统设置,实现社会公众和收付费单位在任一银行开立一个结算账户,就能办理水、电、煤气、电话等公用事业服务费用和工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统筹等社会保障金的缴纳和发放。在公众体会到通过银行结算比现金结算更快捷和便利的好处时,就能够对他们的固有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单纯地提高取款上限,仅仅是第一步,要充分挖掘ATM机的使用潜力,让其成为化解银行排队问题的利器,还需要很多配套措施同步跟进。

作者:予 暮

现金交易风险控制论文 篇3:

浅析智慧银行发展现状和模式

摘 要:智慧银行是指传统的金融部门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来达到资金流通、支付、投融资和信息咨询等服务的一种新的银行创新业务服务模式。中国的无现金交易金额在2018年同比增长61%,总量突破450亿美元,较之于2012年增长了29倍。2018年中国的无现金支付规模占到了世界的65.73%。金融行业是一项信息密集型业务,也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早期采用者。对智慧银行发展开展相关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智慧银行的认识,促进我国智慧银行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智慧银行;发展现状;模式;趋势

一、智慧银行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得益于互联网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银行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智慧银行在公众的工作和生活中已然无孔不入。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智慧银行的发展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10余部法律、法规和指导意见促进、鼓励和规范智慧银行的发展。

在过去的十年里,银行职能被大规模虚拟化。从实物货币到电子支付的转变,以及储蓄帐簿、股票的替换,和分支服务的在线智能化选择。中国的无现金交易金额在2018年同比增长61%,总量突破450亿美元,较之于2012年增长了29倍。2018年中国的无现金支付规模占到了世界的65.73%,根据阿里金融研究中心的统计,在中国7.21亿网民中,有4.39亿人正在使用无现金交易,无现金交易次数和规模的爆炸式增长促进了我国智慧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笔者通过将传统金融与智慧银行业务进行对比,传统的金融业务有四大不足,归纳总结如下:

1、客户体验感差

传统的金融行业亟待提升行业形象,长期以来,金融行业在社会中的口碑较差、负面新闻较多,金融产品销售人员综合素质明显偏低,坑蒙拐骗现象严重,产品纸上谈兵多,客户真实体感少。

2、中间渠道费用较高

传统的金融产品渠道层级较多,中介费用较高,利润整体偏低,是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代理人渠道问题重重,金融产品的销售往往受制于人。二是渠道争夺上多方混战,为了争夺同一金融产品渠道,银行、保险、P2P平台、电商往往捉对厮杀,致渠道乱象凸显。

3、产品开发模式陈旧

传统的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服务与产品的效益与宣传严重不符,不能做到以客户为核心,目前18-39岁的人群是智慧银行消费的主体,金融消费人群呈现出年轻化、收入增长和知识水平较高的特点,而传统的金融产品对这部分人群的需求关注度还不够多。

4、资源利用效率低

传统的金融业务多被金融寡头所垄断,中小型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商行等规模和体量不大的金融机构很难在发展传统金融业务方面再有突破,高垄断的市场降低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活性。

智慧银行有四大优势:

1、时效性快

智慧银行具有信息化的特点,通过信息化运作实现了金融业务的虚拟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有助于传统的金融业务重新焕发活力,提高金融产品的规模经济效益。

2、经济性高

有助于帮助金融企业节省经营成本,通过互联网销售渠道大幅縮减销售层级,减少中间代理人的渠道中介费用。

3、交互性强

借助互联网通信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有助于金融企业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增强客户粘性。

4、灵活性好

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金融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实现在产品开发、推广、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诸多创新。

二、智慧银行的发展模式

(一)智慧银行产品精细化创新的平安模式

平安集团利用自身平台(平安商城、平安好车、平安银行、平安一账通等)以及数万家分支机构和数百个领域的合作渠道等进行大数据共享,利用云计算实现金融产品创新及精准定价。

根据社会公共热点事件,特定客户,推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如利用大数据分析退出的个人账户理财产品,根据学生社交出行需求推出的学生贷产品,根据二手汽车推出的汽车贷产品,根据购物节推出的消费贷产品等。

针对垂直行业深化发展的趋势,金融产品积极向延伸产业链布局,如平安银行的消费贷产品将配合平安旅游平台向境外旅游消费深入发展。

移动终端便捷智能:平安银行金融理财产品推出微信、APP等多个移动互联渠道,提供人工远程柜面咨询服务。

对细分目标客户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如与“平安好车主”共同为购车用户提供金融信贷产品服务。

(二)互联网企业、电商网站以引流或场景嵌入渠道参与智慧银行

从模式、特点、劣势、代表机构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基础引流,其模式仅为线上引流的渠道,只向用户提供产品的基础展示介绍,不直接进行金融产品的销售;特点是平台渠道的浏览大、潜在用户多;金融产品更易于用户横向比较;劣势是平台渠道,功能较为单一,但移动互联网嵌入式场景平台的出现使其用户体验感较弱的不足更加凸显。代表机构有:和讯财富、新浪微财富、智享微贷等。

场景嵌入,其模式有可能获得银保监局颁发的智慧银行营业许可证,可直接开展金融产品的销售,可以发展成为智慧银行公司;特点是与网络电商平台进行场景嵌入式结合,根据场景的需求提供特色化产品;劣势是能够满足客户的即时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产品的体验感强,但是深度开发的程度不够,对产品提供的售后咨询力度较弱;代表机构有淘宝、京东、去哪儿、携程、苏宁。

互联网企业目前要参与智慧银行的模式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以自身门户平台、综合信息导航网站为主要引流渠道。第二种是和大型电商平台合作,通过消费场景嵌入,将客户引流至自有平台上,进行金融产品销售。

(三)专业第三方交易机构的兴起

近年来,由于智慧银行产业的飞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专业的第三方智慧银行产品交易机构,第三方销售平台的出现起到了连接客户和金融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面向不同的金融产品服务商选定最符合市场需求、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上架销售,另一方面为金融产品服务商和客户之间进行投诉的处理和矛盾的协调,作为第三方独立机构监督管理智慧银行产品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为消费者金融消费撑起过滤网,又能够帮助金融企业拓宽销售渠道,改进销售流程,提升管理效率,促进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金融企业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金融企业和产品

传统金融企业将进一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产品的自动推送、自动销售,自助咨询,自助交易,并提高线上渠道与线下门点渠道的深度融合、加强品控和售后服务质量,提升风控水平。

消费贷、金融理财等传统的金融产品,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平台引流或嵌入式植入,实现对金融产品的精准定价和销售,在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

(二)智慧银行金融业务和产品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出现一批类似苏宁金融、京东金融、蚂蚁金服这样以依托电商平台发展起来的智慧银行企业,并在细分市场形成一定的优势,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拉动居民消费,政府有关部门也会鼓励和支持智慧银行金融业务快速成长。在将来,面向消费者的互联网消费贷将成为智慧银行的主力军,通过简单化、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为消费者购物消费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德军.智慧银行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发展论坛,2019(01):61-63+66.

[2]李璨.智慧银行产品风险防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07):131-132.

[3]胡银滟.完善网贷市场机制探讨[J].法制博览,2019(07):232.

[4]姚丹.智慧银行产品目标群体消费行为研究[J].工商导刊,2018(12):69-70.

作者:刘念

上一篇: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论文下一篇:工业生产电力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