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精品课建设论文

2022-04-16

摘要:重視加大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及协同创新普及力度,有助于从根本上促进相关资源共享课整体效果提升。本文主要围绕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及协同创新模式展开探讨,其中,对新时期背景下,精品课程转型要点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有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计算机技术精品课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计算机技术精品课建设论文 篇1:

打造智能信息化的虚拟仿真式金课

摘  要 探讨虚拟仿真技术与信息化教学的深度融合机制,提出虚拟仿真式金课的建设原则,采用建筑工程3D仿真平台、VR/AR虚拟现实系统和信息化建筑模型三种载体进行教学,最后以高职土建课程建筑施工技术为例,展示智能教育在课程中的应用情况,凝练虚拟仿真式金课建设模式。

关键词 金课;建筑施工技术;精品课程;建筑工程3D仿真平台;虚拟仿真

Building Virtual Simulation Golden Course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zation: Tak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s Example//ZHANGTongyu

Key words golden cours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excellent course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3D simulation platform; virtual simulation

1 前言

近年來,由于不合理的教学评价,一些高校存在水课逆向淘汰金课的不正常现象。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是教师不用心上的课。金课是指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课。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金课[1-2]。

2 虚拟仿真课程的意义及现状

当下,我国准备实施一流课程的“双万”计划,即建设一万门国家级一流线上线下的精品课程(国家金课)并打造一万门省部级一流线上线下的精品课程(地方高校金课)。这两万门金课的体现形式大致可归纳为五种类型: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1]。

虚拟仿真金课是“互联网+教育”之后的“智能+教育”新形式,是依托于电子技术革新的新型教育生产力,是虚拟现实技术(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及人工智能等综合起来,使用户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种活动,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3])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成果。虚拟仿真技术解决了诸如高职土建类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中的平面难体现、建设周期长、危险性较大、材料消耗多等诸多困难[4],能够在虚拟环境中极大程度地还原工程场景和生产过程,在短时间之内可从多维度展现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实现低成本、全天候、多层次教学,弥补现实教学环境不足的短板,同时可通过采集的数据建立一套完善的测评体系,确保课程的教学效果。

3 高职虚拟仿真式金课建设原则

高职院校的金课要体现“能工作、体系化、有动力”三个特征,同时课程建设要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课堂教学呈现形式主要是任务引领和行动导向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听”“做中看”“做中论”[5]。

目前,各种类型的虚拟仿真系统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进行了应用,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具体如何使用虚拟仿真系统进行教学,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模式,导致某些课程教学效果仍良莠不齐:有的课程完全依赖系统对学生进行填鸭式训练,忽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学完全交给了计算机;有的课程虽使用虚拟仿真系统教学,但不去对学生的训练结果进行评测,更不进行诊断和改进;还有的课程只是对仿真系统进行简单操作,采用少量课时作为补充和拓展训练,没有将课程融入其中。这些课程虽然都使用了虚拟仿真系统进行教学,但是仍然属于水课之列,难以被称为金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虚拟仿真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  虚拟仿真式金课不是简单的课程移植,而是要根据工程建设规律和教学规律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或工作任务,并通过各种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层层深入的兴趣点,使其在虚拟的场景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点及职业技能。虚拟仿真课程应这样进行设计:创建虚拟环境,以问题导向或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自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或完成任务的方式,然后对学生的探索结果进行深化讨论与纠偏验证,再次进入仿真操作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学习任务,总结、评价并给出建议,对尚未达到要求的部分进行补足讲解。

虚拟仿真与现实资源的同步建设  虚拟仿真系统能解决大部分土建专业中的实验课、实训课和理实一体化课程“做”的问题,但是终究是辅助手段,不能取代全部的教学。在金课建设中,教师的教学能力、课程配套资源、现实实验实训基地都是至关重要的建设内容,让学生通过虚拟环境中的训练以提升现实的职业技能,才是虚实结合的真正含义。

虚拟仿真与数据平台的监控分析  虚拟仿真系统可以创造出一个模拟现实的情境,但教师不能把学生丢在这个情境中任其自由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和训练完成后需要加强对学生训练的监控,及时做好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跟进学生的发展情况,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诊断与改进,针对有问题的部分进行补足讲解,使得课程建设更加完善。

4 虚拟仿真式金课的建设内容

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建设应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分析专业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和现有虚拟仿真系统的特点,充分参考金课的多种形式并进行本地化改造。建设虚拟仿真式金课主要是做到以下四点。

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需经过严格的市场社会调研,并根据技术的改变逐年更新,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精品教材、数字化平台、媒体资源等都是需要的建设内容[6],而最為重要的就是所在学院具备虚拟仿真系统的教学环境并可服务于相关课程教学。

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无论怎样先进的课程模式,最终都要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是打造金课关键性因素,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系统、持续的培训,尤其应充分掌握虚拟仿真系统及相关信息化资源使用方法,具备课堂创新性设计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建设  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需要对教学类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空间进行形态转换,因此必须做好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让虚拟仿真系统真正参与教学,成为达到教学目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和环境。

学生能力测评体系建设  课程的建设成果最终落实在课堂本身,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建立科学的学生能力测评模型,测评课程的教学效果,是诊断和改进应用型高职院校金课的需要。

5 虚拟仿真式金课的体现形式

现阶段高职土建类建筑施工技术虚拟仿真式课堂可采用下面三种载体来体现。

建筑工程3D仿真平台  通过一套强大的平台和资源库可以调用多个工程案例及生产过程,实现全方位漫游、观察建筑细节,也可以通过三维动画的形式全过程呈现各个施工的工艺与步骤,还能够通过评测系统去评价学生对知识点是否已经掌握。学生在跟随操作中获得相应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VR/AR虚拟现实系统  运用VR/AR设备配套眼镜或蛋椅等设备可以体验生产环境中的种种情况,强大的现实功能可以实现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达到人机交互,模拟程度很高,同时也很依赖设备和软件的精细程度。

信息化模型制作  建筑模型制作课堂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或参与某部分工程模型的制作过程,可以考核学生对施工技术规范要点的理解程度和对现场观察的细致程度,是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思考研究的过程。

这三种形式各有利弊,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最适合的课堂载体并充分准备。工艺较为复杂的(如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工程)可以选用3D仿真平台从多维度进行观察,可以看清每一个步骤的原理和处理方式;工艺简单而危险性较大的内容(如钢结构安装工程)可以选择VR/AR虚拟现实软件进行体验,感受工程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和安全的重要性;而对细节要求较多的内容(如脚手架工程)可以让学生自行制作建筑模型,培养其思维力和创造力。

6 虚拟仿真式课程设计实例

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主体分部工程中的施工技术(1课时)为例进行介绍。

1)教学模式。根据PDCA循环(准备—执行—检验—评价)教学模式进行课堂设计,采用先做后讲、以做代学的方式,落实“做”的环节,激发学生的自行研究兴趣,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思”“做中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然后对其进行规范化检测和评价,指导其改进。在课堂中反复进行PDCA循环螺旋上升,持续改进。

2)教学内容。每节课设计可以覆盖知识点和能力点的任务和问题。

3)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

4)教学载体:建筑工程3D仿真平台及测评系统。

5)教学资源:微课视频、行业标准规范、建筑工程3D虚拟仿真平台、教学课件、《建造师》考试真题、现场图片。

6)课堂教学设计。

①课前。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发布课堂任务,并上传课程相关资源,学生在理解了任务之后自行做知识准备及材料准备并进行组织分工。

②课中。学生可以分施工组或独立完成课堂任务,这个过程将课前研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发挥,巩固自我的同时达到学以致用。任务完成后进行组内自评和小组互评,由教师验收并进行补充说明,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其自我反思和主动改进。如此进行两次循环,让学生的知识掌握更牢固。

③课后。教师安排课后作业并轮流选定学生助教进行测评,对问题明显的地方进行诊断并持续改进。

7)教学评价。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8)教学效果。学生完成任务情况会由虚拟仿真系统自动生成报告,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反馈到学生端,学生根据报告进行自检,返回虚拟平台进行纠偏改正。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重新整合,指导学生进行纠偏和改正,经过学生自查并纠偏之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报告进行评价。

通过教学活动,发现先做后讲的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随时调整教学重难点,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学生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也由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研习,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7 结语

金课并不是遥不可及,只要能够做到有深度、有广度,使学生学有所得,受到学生的欢迎与认可,就是金课。土建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很适用于虚拟仿真系统式的体现形式。以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为例,从课程配套资源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课堂教学设计建设和教学评价系统建设着手,采用建筑工程3D仿真软件、VR/AR虚拟现实系统、信息建筑模型制作等手段,并依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进行设计和改进,就可以建设成一门虚拟仿真式金课。同类型课程可以参考此模式进行建设,并推广到相关专业的课程中,创建金课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陆国栋.治理“水课” 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9):23-25.

[3]徐军,安宝航.军事训练中的虚拟现实技术现状及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51-52.

[4]焦红茹,谢春梅.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热带农业工程,2017,41(3):77-80.

[5]张新启.打造高职“金课”的理念与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10.

[6]高为将,李振陆,戴金平.高职院校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构想:以种植类专业为个案[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1(4):33-35.

作者:张同钰

计算机技术精品课建设论文 篇2:

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协同创新模式探索

摘  要: 重視加大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及协同创新普及力度,有助于从根本上促进相关资源共享课整体效果提升。本文主要围绕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及协同创新模式展开探讨,其中,对新时期背景下,精品课程转型要点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有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协同创新模式

本文著录格式:王卫华. 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协同创新模式探索[J]. 软件,2019,40(10):214216

The Research on Computer Course Resource Sharing Construc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

WANG Wei-hua

(Heze Jia Zheng Vocational College 274300)

【Key words】: Computer course resource sharing; Sharing cours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

0  引言

国家经济水平日益提升,各种类型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并取得了诸多可观的发展成效,并推动了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及系统创新模式发展和普及,促进计算机发展水平提升,不仅有助于大幅度提升我国计算机教学的整体质量及效率,且有助于推动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进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1  新时期精品课程转型要点分析

首先,积极优化教学理念十分重要。转型升级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应跟随时代发展脚步,避免完全照搬的问题产生。基于新型的教学理念引导,合理优化教、学的概念,积极优化教学模式及手段,促使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以资源共享性及利用率为核心。经由多种有效手段的实施,激发使用者兴趣,促进其使用积极性及主动性提升,以优化资源本身为重点,强化资源自身吸引力。

最后,合理整合资源结构,针对相关内容开展科学的改良、完善、扩增及删除操作。现如今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大幅度提升介质多、品质高的教学案例及微视频利用率具有较高必要性[1]。

2  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协同创新模式优化有效策略

推动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及计算机精品资源协同创新进程,有助于消除创新主体间的阻碍,促进创新主体的有效结合,经由有效共享经济资源的方式,达到大幅度提升整体效率的目的。协调创新模式的重要内容为技术、人才等的有效融合,经由合理整合现有资源的方式,取得优良的效果。推动计算机精品资源系统创新模式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创建起围绕大学、基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企业积极参与的完善共享体系。具体策略如下:

2.1  促进和优化教师自我价值及知识产权认知

只有从根本上优化和促进教师针对自身价值及知识产权的认知,才可以有效推进计算机创新资源共享课建设进程。传统观念影响下,教师对自身知识产权抱有极强的敏感性,资源共享意识较低,限制了资源共享及协调创新建设的发展和实现。想要促使相关的各环节协同创新操作发挥出较高实效性,教师有必要完全变改针对自我价值及知识产权的认知。高品质的精品课程,耐得住实践考验,且只有经由沟通对比、有效共享等手段,积极探寻出教学手段及模式的缺陷和弊端,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优化操作,最终取得更为优良的效果[2]。

充分发挥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有效性,教师可在实践中明确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也可以经由和其他教师良好沟通的方式,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此类模式有助于推动我国计算机技术的整体水平提升。科学利用资源共享,有利于将计算机技术发展实效性更好的体现出来,新时期背景下,只有确保现有资源的有效融合,才可以有效推动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升。想要有效推动计算机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模式发展,有必要对优化和促进教师自我价值及知识产权认知提起高度重视。

2.2  发挥统筹管理实效性

就相关共享资源协同创新而言,开展有效的统筹管理操作具有的必要性较高。具体开展资源共享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发挥统筹管理实效性,重视规范统一,确保质量。高校开展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即为开展高质量的统筹规划操作,实际进行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量用户体验,经由现代化的知识开展多元化的服务,包括群体学习、异布点播等,同时,实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利用移动重点开展有效学习[3]。

推动相关资源共享及协同创新进程的过程中,具备较高重要性的环节即为消除各创新主体间的阻碍,促进各创新主体的有效沟通。实际提供资源的过程中,有必要对确保统筹规划管理质量提起高度重视,保证各资源均基来源于所规定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可经由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包括网络答疑、网络教学等,激发学生开展资源共享及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兴趣。有效发挥统筹管理实效性,有助于确保计算机精品课资源共享及协同创新理念普及范围有效扩大,对更有效的发挥相关各环节协同创新操作实效性存在积极影响[4]。

2.3  具体化学生资源共享性及利用率概念

促使学生更具体的认识资源共享及利用率概念,有助于更好的促进相关各环节资源共享及协同创新操作实效性发挥。教师在实际开展各环节教学操作时,应注重组织多元化的互动活动,达到消除创新主体间存在阻碍的目的,有助于更好的普及相应的协同创新思想。

新时期背景下,资源共享势必会成为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之一,促进资源共享实效性提升,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的整体质量提升。传统教学模式下,各学生最多可以接受几个教师的教学,但经由有效应用网络开展在线学习的方式,学生便可以实现和全球名师的“面对面”沟通及交流,对促进学生对资源共享性及利用率概念的具体化存在积极影响,大幅度提升高校计算机教学整体实效性,促使现有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2.4  优化教师教学模式

不论就哪一种措施的应用来讲,想要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均需要以优良的信念作为支持。只有确保观念的一致性,才可以有效推动计算机精品课资源共享及协同创新的发展。优化教学模式的根本性目的优化教师教学观念,具体而言,基于传统教学方式及理念的影响,照比当代年轻人而言,教师的思想可能较为陈旧和传统。以资源共享为例,基于教师层面看待资源共享,其可能会认为这是侵犯其知识主权的行为,极易出现抵触和反感心理。

只有通过有效优化和改良教师教学观念,才可以促使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及协同创新观念的普及范围大幅度扩大,降低相关各种因素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往开展各环节教学操作时,教师基于陈旧观念开展资源的组织喝酒建设操作,教师思想落后,学生主体作用无法有效突出,各种精品资源的实效性无法有效发挥,实用性价值大幅度降低。想要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教师理应注重在具体开展各环节教学操作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经由网络搜索MOOC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

MOOC之所以得到有效发展,主要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特殊价值,具体而言,第一,其所提供资源均来自于全球范围内具备较高知名度的大学,涵盖了全球范围内各名校的高质量课程;第二,应用MOOC的重要目标之一即为对学生的参与及互动意识开展有效培养,进而大幅度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具体开展各环节学习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全球最优质的资源进行自由的检索和应用,对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质量存在积极影响[5]。

2.5  推动和网络平台的合作进程

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应基于一视同仁、自觉履行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开展和各大网络平台的协同合作操作,对促进新时期背景下,计算机精品课程资源系统创新的有效性提升存在积极影响。基于当今时代背景下开展相关资源协同创新操作,需要重视形成平等互利意识,促使相关的参与主体、客体均可以获取到一定的利益,只有确保了基本利益,才可以基于本质上确保相关资源协同创新的有效普及[6]。

新时期背景下,上述协同创新获取利益涉及主体包括高校及企业,就高校来讲,确保各环节协同创新操作实效性良好发挥,有助于优化学生社会形象。同时,教师课程倘若可以得到认可进而变成全球范围内知名的公开课,也可以达到有效优化教师形象,提高教师名誉的目的,有助于大幅度提升相应高校于社会中的实际影响力,树立起高大的“名校”形象。基于企业角度来讲,其在推动相关资源协同创新实现进程的过程中,可发挥提供网络平台以及专业技术的作用[7],同时,经由共享计算机精品课程资源的方式[8],可促使自身获取到更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且有助于优化自身形象。高校和企业,经由可靠的利益关系牵制,可在计算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最大化的发挥支持作用,重视遵循平等互利原则,有助于更充分的发挥相应协同创新操作有效性[9]。

2.6  建设实践分析

具体开展各环节实践建设操作的过程中,需要以高校计算机教学总体目标作为依据。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包括:计算机知识普及、促进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提升、推动学生计算机思维发展。该目标较为充分的反映出了当代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现实风貌,也可以看做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其中,计算机知识普及为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第一阶段,主要目的为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发展[10],为人们学习、生活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及其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实效性作用进行有效了解,明确信息技术和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等存在交叉融合等关系,达到有效推动各学科发展的目的。

促进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提升,主要指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和掌握学科相关的各基础知识及技能,能够有效开展各种基础性的信息技术实践应用操作,树立起应用相应计算机工具处理专业问题的观念。推动学生计算机思维发展,主要指促使学生树立起利用计算机思维处理相关领域专业问题的观念和意识,确保相关操作的有效性,对推进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群的创建进程存在积极影响,能够促使相关各环节创建操作的实效性充分的发挥出来。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时期背景下,积极推动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及协同创新,有助于优化高校形象,促使其计算机教学整体实效性提升。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本身具有较高复杂性,想要促使其实效性更充分的发挥出来,依旧需要开展更多的探索和努力,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优化教学手段,有助于促进我国人才综合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本灵. 基于MOOC资源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以《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课程为例[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8, 20(06): 61-64.

[2]蔣日华, 王文军. 多媒体软件教学设计与应用现状分析[J]. 软件, 2015, 36(5): 49-53.

[3]陈晨, 隋雪莉. 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探究[J]. 软件, 2015, 36(8): 41-43.

[4]张青, 谢妞妞. 高职微课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探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J]. 教育科学论坛, 2018(03): 32-34.

[5]张鲲. 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指导与实践研究[J]. 软件, 2012, 33(2): 84-86.

[6]吴锐.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 2019(18): 107+109.

[7]李晓东. 魏惠茹, 董振华.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中的探索[J]. 软件, 2015, 36(4): 107-109.

[8]宋增龙. 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21(02): 50-53.

[9]孔英蕾. 网络教学环境下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J]. 信息安全与技术, 2014, 5(12): 82-83.

[10]王云.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探索与思考[J]. 软件, 2015, 36(7): 129-131.

作者:王卫华

计算机技术精品课建设论文 篇3:

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教风和学风建设

摘要:随着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完善,基于网络的课程学习正得到广泛的重视和研究。面对网络课程教学,研究其教学特点,探索建立良好教风和学风的途径,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网络课程教学特点分析基础上,对网络课程教学中的教风和学风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提高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风和学风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教风;学风

引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高校有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通讯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广泛开展的网络课程建设,学生进入课程信息资源库,即可获取各种信息,不断认识和学习新技术新技能。而这种基于网络的学习,是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全新的学习模式,因此有必要研究网络课程教学特点,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证。

一、基于网络的课程教学模式特点

基于网络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模式,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为网络课程教学。当然,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持还只是网络课程教学的一个表面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其主要特征体现在:

1.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网络课程教学最直观的特征就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资源,如:多媒体课件、案例库、虚拟实验、图片、视频资料,能够更直观地表述授课内容,增加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便于学生知识理解和能力提升;另一方面,能够丰富授课内容,增加授课信息量。网络课程的开发,提高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的学习方式、时间更加灵活。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人才培养的途径、手段较为单一,缺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多维平台。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的地位,学习的主动性容易被忽视甚至被压抑。在网络课程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随着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及视频公开课等各种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学生学习时交互性明显增强。因此,须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下,学会自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通过设计不同的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多种自主学习的模式与平台。

3.教学模式多样化。基于网络的课程教学模式既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同时也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建构过程,是将各类教学模式的结构成分与技术应用条件之间的“整合”过程;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工具及合作平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根据教科书的内容,运用讲授、板书及其他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多种新型的基于网络的课程教学模式。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讲授型教学模式、个别指导教学模式、讨论型教学模式、发现型教学模式、协作型教学模式等。

二、信息化教学中的教风建设

教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教师群体教育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教风由教师群体的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认同、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精神、职业品质等要素构成,其水平的高低、程度的深浅、表现的优劣决定着教风的好坏。

1.爱岗敬业。只有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这是树立良好教风的首要条件。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都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比如: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有人将教师比作“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等,这些充分表明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作为高校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光荣使命,我们应该对这些有充分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具有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怀着炽热的挚爱和浓烈的兴趣,以纯洁的思想感情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高校的教育事业中去。爱岗敬业不仅体现了诚信、尽职、图强的崇高师德,而且也体现了奉献人生的信念。

2.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技术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常言道:“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要教给学生丰富的、有用的科学知识,自己必须具有真知灼见、真才实学,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本领。因此,教师要锐意进取,不断促进自我教育。刻苦钻研业务,善于积累知识,探索教学的规律,尽可能给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启发指导。教师必须不断进取,努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掌握前沿知识,才能培育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一些技术又将很快应用于教学中。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这些信息技术,发挥网络课程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网络课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丰富了教学模式、改进了教学方法,因此必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1)改变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没有教育理念的转变,就不会有教育行为的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和人格外塑的过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与学生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网络课程教学活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活动,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观念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教师的地位、角色、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2)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为教师进行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资源提供了条件,而且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有多种方式可以供教师进行选择,教师如果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术,既增加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配合,课堂的活跃性,又可以促进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以及情感上对工作的积极配合,形成良好的循环模式。(3)改进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课程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教学媒介等要素组成的共同体,其中诸要素都必须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以一定的排列组合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一定的教学结构,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在网络课程教学环境中,教师不能再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学生的主动探索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把精力放在指定、帮助学生学习上,把自己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完善教学制度。教学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创造出来的规范教学主题行为、整合教学系统结构的那些具有普遍性、稳定性的规律体系。它既包括师生的行为规则,如教师的资格、职责、工作量、行为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课间行为、日常行为规范等;也包括教学行为的规则,如课堂设备、教材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及班级编制、教学管理等。网络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是信息化教学活动、教学系统不可缺少的“软件”,它犹如计算机中的线路设计和计算程序,将教学系统的各种要素、各个层面教学组织和行为主体的活动联结和组织成一个整体,以保证教学活动有效展开、教学系统有序运行。因此,应制定适应网络课程信息化教学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主动性,课程资源的指导性和有效性等。

三、信息化教学中的学风建设

学风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的综合反映,直接影响教育质量。从学校来讲,学风问题影响其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对学生来讲,学风问题影响其自身的学习绩效,乃至今后的成长和进步。

1.提高学习主动性。学风建设,其主体无疑是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是影响学风的关键因素。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能够学好专业课,其他课程都无所谓,这种观点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首先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他们明确,网络信息化时代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以提高他们的学习需求、学习理念、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成效等学习素质;另外,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学风建设中去,把认识与克服懒惰、贪玩、散漫、迷情、掐尖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作为端正学习态度的头等大事来抓,讲学习、讲正气、讲成才,下功夫培养和塑造人人都学习、人人都创造、人人都成功的理念。

2.建立良好学习氛围。学风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因而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有些学生学风较好,而有些学生学风则较差;即使同一个教师、同一个班次,不同学生之间学风也有所不同,这很大部分原因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校园、班级内部形成的学习氛围造成的。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通过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全校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地方,因此班级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态度影响非常大;三是教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风的建设,要切实提高每个教职工在其岗位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意识;四是抓好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创造条件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身心锻炼和素质修养,自觉地参与到学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在参与过程中认识自我、挖掘自我、完善自我。

3.健全奖惩机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强制性与自觉性的统一,强制性为自觉性开辟道路,强制的目的是实现自觉。因此,必须在规范约束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了建立良好的学风,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奖惩机制,一方面是通过不断改革奖学金评定、发放和表彰机制,加大评优工作的宣传力度,大力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鼓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以学业成绩的提高、全面素质的拓展来体现学风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对于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加大教育管理力度,对不能适应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坚决予以清退,杜绝无原则的照顾迁就思想。

结束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只有建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才能适应网络课程教学的发展,真正实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根本目的,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龚玉兰.网络课程教学利弊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2).

[2]庞妮,林茂松,杜润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

[3]洪延姬.网络课程设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宇航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刘浩(1964-),男,重庆大学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应用电子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微电子技术及电路系统研究。

作者:刘浩 马慧肖

上一篇:绿色经济与自动化技术论文下一篇:工业设计专业平面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