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的提高,以及农业信息化对农产品信息的渴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体系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篇1:

关于消费者对流通领域中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度的研究

摘要:文章利用安徽省六安市、湖北省咸宁市、广西省桂林市269位消费者的问卷调查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消费者对流通领域中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度。结果表明,城镇消费者普遍关注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且消费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度与其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知晓度、对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对监管部门对农产品安全监管作用的认知度以及消费者自身食源性疾病发病史、婚姻状况、体质健康特征等六个因素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与消费者生活环境、教育程度相关性不显著。

关键词:Logistic分析;信心;质量安全;食用农产品;流通领域

一、引言及综述

自进入21世纪来,随着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经济状况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大众对农产品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尤其大众对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心理,甚至对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发生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及时发现大众需求与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之间的矛盾,妥善解决食用农产品供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增强监管部门科学监管,对保证大众日常生活的食用安全,增进监管部门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谢敏等从市场失效角度分析查找在已有的政府措施下未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王志刚首次采用实证研究法,利用消费者个体对食品安全反应情况作为调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科学依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着力点也开始细化,施晟等借助产权经济学、博弈论等理论工具对食品安全治理机制进行多维度分析,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应构建包括信誉制度、监督制度和激励制度在内的三重监管体系;在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周洁红等研究结论显示产品上下游加强合作、增强法律法规的压力对降低公开召回风险及对追溯行为有显著影响;王秀清等提出农产品安全信息对消费态度有重要影响,强化食品安全信息可以起到显著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质量安全监管的总效率,同时,强调政府部门的介入,确保生产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些研究虽然从消费者角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分析,但侧重于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分析,以及对影响消费行为因素的分析,进而分析由消费行为导致安全农产品市场供需的变化,提出在市场调节机能时效时部门调节措施。

此外,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影响消费行为因素、购买意愿分析、政府部门监管、促进质量安全技术手段、政策建议等方面,有关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或是信任度研究,多是将信任度作为自变量研究信任对某因变量的影响,由于我国特殊的文化因素影响,只能对国外相关研究适当借鉴,不能直接在国内应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实证分析我国消费者对流通流域中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消费者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任度的因素,旨在为监管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分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2015年7~8月期间对安徽省六安市、湖北省咸宁市、广西省桂林市,3 省3个地级城市的抽样问卷调查。本次抽样调问卷查调查遵循科学、效率、便利的原则进行,分别选取华北、西南、华中地区食用农产品生产大省,在省内选取省会周边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较大的地级市为代表。在问卷调查时,充分考虑了单样本选取的分散性、随机性,选取各地菜市场、批发市场、超市、公交车站等为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分为不同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情况;同时,对受访者个性特征也进行简单统计,例如身体素质、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等。问卷中关于受访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关注程度多选项题目;关于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了解程度、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程度、对政府部门监管能力、对未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期望等为单选项题目。在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300份,经过对回收调查问卷的审核,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69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0%。对有效问卷调整理后,将受访者普性特征和个性特征统计情况汇如表1。

从被调查数据分析来看,受访者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已婚者人数多于未婚者。此次调研受访者当中,已婚受访者比例达63.2%,高出未婚人群26.4%。

2. 长期在城镇生活的受访者居多。在所有受访者当中,除了在城市工作以外的时间生活在乡村的占25.3%,完全在城市生活的受访者占74.3%。

3. 受访者体质状况和近一季度食源性疾病史分布情况合理。在被调查对象中,体质一般及良好以上的受访者人数占97.8%,在近一季度中因购买使用质量问题的农产品而发生食源性疾病一次及以下的受访者占比77.0%。从个性特征统计的结果来看,各项指标能够说明此次调研数据的客观性。

4. 受访者受教育程度低中高分配较为合理。高学历人群所占比例为40.9%,较高;初等学历受访人数所占比例为24.9%,比例相对较少。

5. 受访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度。本次调研将“黑鸭子”事件、甲醛鸭血、甲醛白菜、蛆虫柑橘、禽流感、黄金大米、毒龙虾、海南毒豇豆、“五得利”硼砂面粉、肯德基“速成鸡”、瘦肉精“双汇”等11例近期在国内发生的影响范围较大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作为具体指标,通过对各个事件知晓度来判定受访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度。为反映每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事件信息了解的总体状况,就每个消费者对11个事件关注度进行统计。知道1~2例事件的受访者占到28.3%,知道3~4例事件的占到35.3%,知道5~6例的占到24.1%;7~8例的占到8.9%;9~11例的占到3.4%。

6.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知晓度。知道一些相关知识的受访者占到14.1%,对其十分熟悉的仅有1.9%;有29.2%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3.7%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知;而55.8%的受访者表示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表示一般,即这部分受访者可能对某些知识有所耳闻,但是对其不熟悉,更不会将相关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7. 受访者对监管部门监管作用的评价。有30.5%的受访者表示有作用;46.5%的受访者就表示一般,有8.1%和9.7%的受访者分别认为监管部门之监管作用作用不大和没有作用,仅有5.2%的受访者表示政府部门监管作用显著。

三、回归分析

(一)变量定义与赋值

受访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度结构属于离散型,本研究根据有关计量经济学理论依次假设Yi满足logistic或是probitic分布,由于Logit的条件概率比probit的以更缓慢的速度趋近于0或1,故本研究选用Logistic模型(表2所示)。

(二)模型选择与分析

受访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Y),只有两种结果:有,则Y =1;无则,Y=0。假设,Y=1的概率为p,设Y遵从Bernouli概率分布,则Y的函数可以表示为:

f(Y)=p(Y=1)*p(Y=0)=p(Y=1)*(1-p(Y=1)):Y-0.1(1)

采用二元选择Logitic回归模型进行估计,设μi~[0,],可将(1)式变化为相应的Logitic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log it(pi)=ln=ln=α+∑βixi+μi

Li=ln()=β1+β2Xi+μi(2)

即:

LCONF=C(1)+C(2)/MARRIED+C(3)×ENVIRONMENT+C(4)/HEALTH+C(5)×EVENTS+C(6)×EDUCATION+C(7)×KNOWLEDGE+C(8)×GOV+C(9)×RECORD(3)

在该模型中,pi为Y取值的概率,xi为解释变量;α为常数项;βi为解释变量的影响系数;μi表示随机误差。

本文利用EVIEWS 7.0软件对(3)式进行最大似然估计(ML-Binary Logit Quadratic hill climbing)(表3所示),并对模型拟合检验(McFadden R-squared)、模型斜率系数整体显著性检验(LR statistic)、模型系数进行Wald检验,残差进行White异方差检验,模型稳定性进行Ramsey-Reset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总体拟合良好,同时平行性、稳定性良好,可以采用Logistic回归(表4所示)。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 受访者食源性疾病发病史对其质量安全信心度有极显著负向影响作用。流通领域内的食用农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购买食品之前缺乏充分的质量信息,在消费者购买消费之后能够认识到产品质量特性,或是经过长期购买能够积累经验进而对食品质量特性做出判断,即农产品对消费者来说应该先成为经验品、再有可能成为信任品。消费者购买食用农产品而发生食源性疾病,说明农产品有质量问题,随即会使消费者产生不好的购买经历,随着因食用问题农产品而发生食源性疾病次数越多,消费者对产品的食用经验感觉越差,进而对产品失去信任。本研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因食用问题农产品而发生食源性疾病的次数越多,则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越低,这与事实相符。该结论与有易感人群的消费者对液态奶的质量安全性的信任度偏低的结论相近。在受访者群体当中,发生过一次以上食源性疾病的消费者有103名,占比38.3%(如表1所示),说明国内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确实存在,现状令人堪忧。

2. 受访者对质量安全事件知晓程度影响其对对其质量安全信心有极显著负向影响作用。随着网络等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一经发生,会得到大范围传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乏夸大事实报道或负面报道,消费者一旦看到相关事件,尤其看到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先关的安全事件,就会产生“宁愿信其有”的认知心理,最终造成对安全事件知道越多,对质量安全信心度就越低。此次调研,挑选11件具有代表性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消费者进行调查,其中知道3条事件以上的消费者193名,占比71.7%;知道5件以上的有98名,占比36.4%(如表1所示),说明大众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程度较大,同时也说明,由此导致消费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降低的可能性很大,这与权威部门对信息的发布存在隐瞒遮掩,或是监管部门预警机制不完善有关。

3. 受访者婚姻状况对其质量安全信心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已婚的城市消费者对质量安全信心指数更大,这与婚后对生活质量的关注以及自身思想观念更加成熟有密切关系。这一研究结论与消费者结婚后更愿意购买可追溯食品的结论相一致。在受访者群体当中,已婚消费者170名,占比63.2%,说明在选购食用农产品的消费群体中,已婚人士占比较大;也暗示未婚消费者是潜在的客户,农产品销售者通过广告等宣传途径吸引未婚消费者,扩大销售量。

4. 受访者掌握质量安全相关知识程度对其质量安全信心度有显著负向影响作用。本研究涉及与质量安全相关的知识是指消费者对维权渠道了解程度及维权经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熟知程度、掌握辨别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程度等内容。结果统计表明,受访者掌握相关信息量越大,则对质量安全信心指数越低,消费者对相关知识掌握越多,对我国食用农产品行业了解程度越深,则可能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是担忧,暴露出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实际问题较多、整体环境较差;消费者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程度越大,表现出越低的信心度,说明我国关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消费者维权、生产者奖惩等等方面的法律条款不够详尽完善;消费者掌握辨别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知识越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度越低,说明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不规范,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质量信息不透明等诸多问题。

5. 受访者对政府部门监管作用评价与其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度有显著负向相关关系。对政府部门监管作用评价指受访者认为流通领域内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在政府部门的监管前后有无提高,即消费者对监管部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力的大小或是有无监管作用的评价。如果农产品质量安全不需要监管部门的执法监管,依然能够实现产品的安全营养,说明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不存在问题产品,政府部门不需要监管,则纳税人可能因此而减低纳税额度、获得更和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相反,如果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依赖政府部门的强力监管,则说明当下食用农产品质量情况不容乐观,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心度肯定较低。从调研数据来看,认为政府监管部门监管作用显著的有179人,占总样本的66.5%,这说明政府部门监管工作实施较好,得到大部分受访者的认可;同时也说明,目前我国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复杂,一旦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随即会发生质量安全问题。该研究结果暗示,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体力量是政府部门,企业、消费者、第三方等其他主体并没有起到自我监管和相互监管的作用;监管体系的单一,会导致政府财监管成本增加、监管效率的低下。

6. 受访者身体健康程度对其信心度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受访者身体越健康程度与身体免疫体抗力正相关,越健康抵抗质量不安全食用农产品的能力越强,则消费者可能不会一时食用问题农产品而当即出现食源性疾病,因此受问题农产品质量问题负面影响相对较低,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相对较大。

7. 受访者的学历和生活环境与其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之间没有相互关系。不论消费者学历高低,其追寻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愿不分高低,说明当今大众饮食结构发生着变化,对食品质量非常看重。该研究结论与教育程度不相关结论相一致;与文化程度对消费者信任有负的显著影响,或是对消费者信任有正向显著影响的结论不一致。同理,不论消费者生活在城镇、乡村,亦或是国外,其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有一样的标准。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研究,第一,受访者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影响其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度。然而,消费者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两个因素对消费者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度没有显著影响。此外,国内消费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寻意识较强,但是我国流通领域中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较为单一、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透明化、常态化、现代化,建立统一的政府信息发布渠道,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信息发布及时、有效,避免因发布滞后而引发消费者对食用农产品安全消费的恐慌。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体现法制性、高效性,严厉打击食品违法行为,使大众对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产生正确预期。

三是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同监管的监督体系,全力建构消费者、生产者、政府部门、第三方机构共同监管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可山.北京市消费者质量安全畜产食品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7(03).

[2]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海经济研究,2002(01).

[3]王志刚.食品安全的认知和消费决定:关于天津市个体消费者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04).

[4]施晟,周洁红.食品安全管理的机制设计与相关制度匹配[J].改革,2012(09).

[5]周洁红.猪肉屠宰加工企业实施质量安全追溯的行为绩效及政策选择——基于浙江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08).

[6]陶善信,周应恒.食品安全的信任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0).

[7]周洁红,叶俊焘. HACCP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应用的现状、瓶颈与路径选择——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7(08).

[8]卢菲菲.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信任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9]罗纳德·扎加,约翰尼·布莱尔.抽样调查设计导论[M].沈崇麟,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10]吴林海,等.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2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1]周小梅,等.食品安全管制长效机制经济分析与经验借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2]何坪华,焦金芝,刘华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关注度的调查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03).

[13]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第1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项目基金: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基金(SKL-2016-36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273107)。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作者:梅星星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篇2: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随着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的提高,以及农业信息化对农产品信息的渴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体系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影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因素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在总结和归纳了相关国家标准内容的基础上,针对食用农产品苹果的产前、产中、产后过程中各环节要素,提出了应向公众披露的质量安全信息类别,初步建立了基于农业信息化应用的苹果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并阐述了本研究對加快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产品;信息;苹果

Key words: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formation; apple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对农产品,尤其是食用农产品[注:根据商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的通知(商建发 [2005]1 号)》之附件《食用农产品范围注释》的规定:食用农产品是指可供食用的各种植物、畜牧、渔业产品及其初级加工产品,如粮食、瓜果蔬、肉类(各类牲畜、家禽和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经济动物等)、蛋类等],消费者们更加希望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获取足够多的食用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信息,以便全面、真实地了解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存储和流通情况,让自己能够买得放心、吃得安心。从田地到餐桌,这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生产流通过程,涉及环节众多,要形成一条完整的食用农产品信息链就十分困难,再加上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消费者想要获取真实可靠的食用农产品相关信息变得更加不易。尽管国家已经制定并出台了与食用农产品相关的各类标准[1],用以保证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让消费者能够根据这些标准判断产品的质量安全情况,然而现有的这些标准没能涵盖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以这些标准为基础无法形成一条完整的信息链,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食用农产品质量追溯要求。因此,需要分析可能影响食用农产品质量的各类因素,确定哪些是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应该披露的核心信息,并结合现有信息标准,构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标准体系,以补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链,降低人为因素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披露的影响,减少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供求之间的不对称现象,让消费者真正能够准确、真实、全面地获得所需各类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1 食用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食用农产品由于生产周期长,易受大气、温度和湿度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易腐性等特征[2]。同时,食用农产品也会因为人为操作不当,造成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比如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违规使用保鲜剂等。为使分析结果更加系统且更易形成完整信息链条,本研究以食用农产品产业链为主线,阐述了产地、投入品、生产管理、产品加工和包装运输五大因素对食用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1.1 产地因素

食用农产品质量直接受到其产地环境的影响,产品所具有的优劣品质都是通过吸收和积累产地环境中的各类物质而形成的[3]。产地因素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大气环境,一方面它能够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导致农作物减产;另一方面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容易堵塞农作物的气孔,诱发植物生理病害,而且这些悬浮颗粒如含有生物毒性的重金属,也将威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4]。其次是水资源环境,水中污染物会在土壤中残留,改变土壤的自然属性,特别是在水资源短缺的海河、辽河、黄河和淮河等流域,因污水灌溉易导致土壤的重金属等物质含量超标[5]。第三是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6]。

1.2 投入品因素

农业投入品主要包含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和兽药等农资产品,这些投入品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影响人体健康。由此可见,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7]。当前,假冒伪劣和不合格的农资产品充斥着整个市场,尽管我国部分地区定期会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进行抽检,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农业投入品的生产,但从合格率上来看仍不尽如人意[8]。

1.3 生產管理因素

生产管理是指在食用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直接影响食用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随着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与安全性一样,果品质量也是国际市场中最常采用的贸易技术壁垒之一。为突破这一壁垒,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标准来规范农产品生产管理行为。就苹果而言,我国已制定了《绿色食品苹果》(NY/T 268-1995)、《有机苹果生产质量控制技术规范》(NY/T 2411-2013)、《无公害食品 苹果生产技术规程》(NY/T 5012-2002)等相关国家标准。但是,这些标准主要针对生产环境和投入品的污染物控制,并没有关注会影响农产品品质的生产技术因素。

1.4 加工因素

食用农产品加工过程是最容易产生质量安全问题的阶段,特别是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将严重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为保障食品的营养和防止变质,加工过程中会人为地加入各种天然或人工的添加剂。为降低生产成本,加工过程会添加非食用物质,对人体造成不可预知的伤害。为使面粉看起来更白、黑米看起来更黑、红枣看起来更红、白糖吃起来更甜,一些没有必要添加的食品添加剂也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这些行为将严重影响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杜绝这类行为,有必要对产品加工信息进行披露。

1.5 包装运输因素

食用农产品的包装材料和运输环境会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与卫生,例如2010年发生的“毒餐盒”、“毒筷子”事件。包装材料中如果含有有害元素或有毒添加剂等化学物质可能会转移到被包装的食用农产品中,当食用者达到一定的摄入量时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9]。此外,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运输的卫生和温湿度等原因,很容易造成蔬菜水果等食用农产品的腐败变质。在未知情况下,如果食用了这些变质的产品,也会导致人体生病或中毒。

2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分类

根据食用农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可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按照产业链流程分为:生产环境信息、投入品信息、生产信息、加工信息、包装信息、贮运信息、销售信息等。下面以食用农产品生鲜苹果为例,逐个分析每一个环节所需要提供的信息要素。

2.1 产地环境信息

产地环境信息主要包括空气质量、灌溉水质量、土壤质量和土壤肥力信息5类,可参考《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T332-200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NY/T 391-2013)4个国家标准,确定每个类别的具体项目。

2.2 投入品信息

投入品信息只要包括苗木、农药、肥料和育果纸袋信息四类,可参考《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8321.1-9-200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NY/T 496-2010)、《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 393-2013)、《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NY/T 394-2013)、《肥料中砷、镉、铅、铬、汞生态指标》(GB/T23349-2009)等国家标准,来确定每个类别的具体项目。与产地环境不同,因使用不当也会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造成直接影响,因此,除了投入品本身的安全信息外还需要披露投入品的使用信息,如:农药或化肥名称、剂型或有效成分及含量、使用方法、施用次数、施用要点说明、生产厂家、品牌、施用人等。

2.3 生产信息

苹果生产过程主要有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环节,其中土肥水和病虫害防治已在前面信息中体现。整形修剪、花果管理可参照《苹果生产技术规程》(NY/T441-2013)、《水果套袋技术规程 苹果》(NY/T1505-2007)两个国家标准来确定各类别下的具体项目。

2.4 采后包装和贮运信息

采后包装和贮运是保证苹果的生理和品质的重要环节之一。包装、贮藏和运输可参照《苹果、柑桔包装》(GBT 13607-1992)、《苹果采收与贮运技术规范》(NYT 983-2015)、《苹果冷藏技术》(GBT 8559-2008)3个国家标准,确定每个类别的具体项目。

2.5 销售信息

进入销售环节以后,对消费者而言,最关注的是苹果好不好吃、安不安全。这两方面的信息由苹果的品质质量信息和果实的农药残留信息来提供。根据《鲜苹果》(GB/T10651-2008)和《苹果品质指标评价规范》(NYT 2316-2013)中对苹果等级的指标描述,品质质量信息主要包括为外观品质、内在品质和理化品质信息3类。参考最新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6)中对于苹果的农药残留要求,农药残留信息主要包括除草剂、杀菌剂、杀螨剂、杀虫剂、杀线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7类。

3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标准体系构建

3.1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标准体系整体框架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标准体系由生产环境信息标准体系、投入品信息标准体系、生产信息标准体系、加工信息标准体系、包装和贮运信息标准体系、销售信息标准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根据食用农产品属性的不同,信息标准的指标设定可以有所调整,但信息标准的结构不会发生变化,仍是按照生产过程的环节划分信息类别。

3.2 生产环境信息标准体系(表1)

3.3 投入品信息标准体系(表2)

3.4 生产信息标准体系(表3)

3.5 包装和贮运信息标准体系(表4)

3.6 销售信息标准体系(表5,表6)

4 结 语

为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国家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标准来规范农产品市场。现行标准中大部分是从行业角度出发,或者是从产品类别出发来规范操作和技术,这些标准对整个食用农产品市场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10]。但是对指导和规范某一种食用农产品生产、管理、销售的作用比较有限。本文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入手,以食用农产品产业链为主线,构建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标准体系,通过制定食用农产品信息披露标准,可规范食用农产品生产、管理和销售行为,帮助消费者借助信息來判断食用农产品质量,了解食用农产品品质,对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11-14]。

参考文献:

[1]魏鹏娟,王艳,刘香香,等.我国农业标准实施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 (2):25-27.

[2]钱原铬,赵春江,陆安祥,等.农产品安全生产和监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146-150.

[3]赵娜,雒鹏飞.影响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因素及其监管机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4,36(6):735-741.

[4]李太平.我国农产品产地实施分级管理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2):68-73.

[5]方玉东.我国农田污水灌溉现状、危害及防治对策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28(5):1-6.

[6]骆东奇,白洁,谢德体.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和方法[J].土壤与环境,2002,11(2):202-205.

[7]申爱英.浅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J].山西农经,2014(2):94-96.

[8]张宁宁,张艳磊.中国农资生产企业中是否存在“以污染换取增长”现象[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5):39-45.

[9]黄大川.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探讨[J].食品工业科技,2007(4):188-190, 193.

[10]李哲敏,刘磊,刘宏.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132-137.

[11]马利平,郝变青,乔雄梧.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及实践[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4):618-620, 626.

[12]王海英,何海波,石晓峰,等.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保障食品消费安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24-25.

[13]赵美华,赵军良,巫东堂.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7):1197-1199, 1214.

[14]李光.浅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2005(8):109-111.

作者:陈娉婷 邓丹丹 罗治情 吴亚玲 张月婷 徐桂梅 官波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篇3:

农产品批发市场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摘 要:以农产品批发市场而言,其存在着极大的特殊性,在为监管对象的同时,又发挥着相应的监管作用,对所在市场的农产品进行有效的监管。其作为食用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一直倍受关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对其角色进行定位时,主要从既是被监管对象又是监管主体等四个方面开展,期望能够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角色定位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被监管对象又是监管主体

现今,就农产品批发市场而言,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在农产品质量把控方面发挥着极其关键的功用。然而作为企业,其亦要接受主导部门的监管。与此同时,又要对市场范围里的相关农产品展开相应的管理,由此承担着主体责任。对批发市场而言,它是农产品进行流通时的一个中间环节,能够有效的促使零售商和生产方进行连接,这对产品的集散展开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在这些年,农产品在进行流通时,往往会呈现出多渠道的态势,然而以终端环节来说,一个城市的农产品消费的绝大部分依旧借助批发市场进行有效的流通。所以,能够把批发市场看成是一道质量的防线,也因此,其被赋予了更多的监管责任。在相关的政策里,对批发市场进行了更为明确的阐述,尤其是明定了它的主体责任以及相关的义务,主要有以下:在主要负责人方面,必须对所辖市场产品质量负责,发展销售与储存。环境方面,相关的设施设备必须能够满足质量安全方面的标准。而且要依据相关监管部门的规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信息进行公开。对于那些集中交易的商家则是要规定其能够构建相应的溯源机制,借助信息化的方式实现农产品信息的有效整合以及记录,应该构建销售者的档案,且要查验并保存相应的身份证复印件,还有购货凭证等,假若销售方无法给出上述证明文件,那么在批发市场方面则是应该对入场的农产品展开相应的抽样检验,这种状况之下,在批发市场方面必须拥有检验检疫的能力,或者可以委托第三方展开相应的检验工作,且要依据农产品的种类以及风险等级进一步明确检验的评测。

二、批发市场难以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检验责任

(一)批发市场进行检测检验的能力和动力不足。

以批发市场的检测工作而言,往往会表现为检测能力不足,对于相对较大的市场,相关的检测设施往往都是由政府部门进行配备,还在市场方面则是要配备检测人员,且要对相关的费用进行承担。如果要委托第三方展开相应的检测,那么必须要支出一定的费用,而这个成本相对较高,为了能够降低商家的负担,这些费用往往都会由市场承担。如果全部展开第三方检测的话,那么势必存在成本过高的情况,造成市场无法负担。所以,这种方式只能够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下展开。以市场来看,如果抽检品种更多,而且频次越高,那么其所承担的成本就会越高。批发市场的具体属性是企业,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盈利,所以存在着降低成本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其无法出现内在的检测动力。详细的说,有效的质量检测作业能够很好的促使批发市场形象得以提升,增加客源。然而其所能够辐射的范围则是相对有限的。有些区域往往会呈现出独此一家的情况,即使是形象得以提升,然而却无法给市场带来更多的客人。还有,市场在进行批发交易时,往往是在凌晨展开。检疫人员方面的缺失必然会造成工作上的不足。如此则是会造成在具体的抽检经过里,存在着随意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有的批发市场会表现的好一些,而有的市场则是会表现的差一些。

(二)批发市场的检测检验缺乏公信力

现今,当批发市场进行相关的检测作业时,往往都会借助快速检测的方式展开。但是以快速检测的实际情况来说,其本身并不存在法律效力,无法当成处罚的依据。因此。当市场展开相关的准入检查时,假若在初检的时候未能合格,那么只能展开复检,而两者之间则是存在着一个时间差。一些鲜活的农产品便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如果在复检的时候,这类产品是合格的,那么便会存在着品质下降的问题,市场则是要对其进行承担。还有,再进行复检时,必须经过认证的第三方所展开,且要支付相关的费用。因此,对批发市场而言,其最好的科学选择为对那些初检无法达标的产品应该予以明确的拒绝。还有一种情况为,批发市场存在其所构建的检测室,然而未能够获得认证,那么在检测公信力方面必然无法和政府检测机构相比,当然也无法和第三方机构进行比较。

(三)批发市场没有执法权

就批发市场而言,其并不存在执法权,没有能力去销毁农产品。如果从法律的层面出发,农产品市场的属性为企业,它和商户的地位是一样的。其会与商户借助合同的形式,从而对彼此的权利义务进行约定。在市场方面,主要负责提供相应的摊位,还有展开一些服务。还在商户方面,则是要交纳相应的费用。根据相关文件的规定,在签订合同时必须在合同内容上对商家进行约束,亦应该对经营的农产品范围进行详细阐述,假若违反了合同,那么管理者则是可以进行下架处理。然而,以批发市场而言,它的权限只为下架,还有禁止入场销售。实际执行经过里,由于批发市场往往和商家存在着相应的利益关系,若要展开严格管理的话,那么会造成商家流失。所以,在一些市场检查里,即使存在不合格的产品,其亦只会做下架处理,而这些不合格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在其他地方继续贩卖。

(四)现行法律法规无法对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形成硬约束

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如果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处罚或是关闭,直接影响农产品的销售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因此,只要是不吃倒人,市场监管部门很少处罚批发市场,现在的法律法规很难对批发市场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者构成直接约束和威慑[1]。

三、结束语

批发市场应保证市场销售人员的资质、场地环境、设备设施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要求。严查农产品合格证明,把好入市关口。同时,应强制推行农产品質量安全的可追溯制度,这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寅初.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智慧化升级——新冠疫情警示下的再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20(23):5-8.

[2].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N].安徽日报,2020-12-07(006).

作者:刘秀芹

上一篇: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基层央行计算机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