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行政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行政区划是国家划分和配置国家权力与地方各级政府职能的基础,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影响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活动,意义十分重大。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和不适应特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社会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信息社会行政管理论文 篇1:

信息社会背景下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探索

摘 要:信息社会背景下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建立在電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以文书档案信息资源为管理对象,做好文书档案数字化、网络化,以适应新型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详细分析了信息社会背景下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探索的方面,并提出了信息社会背景下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的新探索,对进一步做好文书档案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息社会;文书档案;办公室

概述

信息社会,又叫信息化社会,是指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资源为基本发展资源,以信息服务性产业为基本社会产业,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基本社会交往方式的新型社会。从信息社会的定义来看,主要涉及信息及数据的生产(包括采集、处理、存储)、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保障(保障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及安全机制)。办公室文书档案是与科技档案相对而言的各类档案统称。信息社会背景下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以文书档案信息资源为管理对象,做好文书档案数字化、网络化,以适应新型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1 信息社会背景下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信息社会,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办公室行政管理效率,也深刻地改变着办公室行政管理模式,使传统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呈现出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应给予足够重视[1 ]。从信息社会视角来看,目前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还存在:

1.1 文书档案价值评估亟待优化

信息社会背景下,文书档案的产生、应用及保障均与电子信息技术密不可分,但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注重文书档案的前端质量控制,末端利用的价值评估有待强化。重管理轻利用的现象依然突出,办公室OA系统的利用,极大提升了行政管理效率,但文书档案管理技术设备及信息系统工作运行特点与单位的发展阶段不相匹配,文书档案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滞后,因此,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文书档案利用价值评估,逐步建立并完善满足单位实际运行需要的电子文书档案检索目录,借助信息技术,使办公室文书档案信息及其蕴含的价值得以发挥,从而发挥办公室文书档案在提升行政管理效率方面的应有作用。

1.2 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薄弱

信息社会背景下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者需要较强的信息素养,不仅要掌握文书档案采集、处理及存储,还要熟练利用信息技术,将文书档案应用于改造和提升机关管理水平,并严格遵守办公室文书档案信息传输的设施及安全体制机制[2 ]。熟练掌握和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并将其与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融合起来,共同推动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朝着科学化、智能化、便捷化方向发展。

1.3 文书档案管理整体规范缺乏

信息社会,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万物互联成为现实。办公室文书档案与其他业务工作也建立了紧密联系,信息孤岛被打破。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立足于单位职能,缺乏信息社会背景下办公室文书档案整体发展规划,缺乏相应的协作运行模式,尚未建立起“全生命周期”文书档案管理运行模式。

2 信息社会背景下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改革探索

信息社会背景下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从文书档案信息生产、应用及保障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才能使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具条理性。

2.1 树立系统管理理念

根据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等性质,立足办公室行政管理的现实需要,一是要牢固树立系统管理理念。建立“大档案”管理模式,制定统一的文书档案管理模式、工作标准,使文书档案编制及归档要求满足办公室日常管理的现实需要。二是要切实做好系统保障。既要做好办公室日常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文书档案资料,还要及时将传统文书资料制成电子文档格式,并将重要电子文书档案进行备份,检索式文书档案则选择机读模式管理。三是要践行系统管理模式。在人、财、物等方面,全面打牢信息社会背景下办公室文书档案基础,即,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应坚持“专”“兼”相结合的理念,以其专职档案员管理为主,各业务部门配备1名兼职人员,协助做好文书档案收集移交;将信息社会背景下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单位整体预算,给予必要保障和支持。注重信息设备的投入和使用[3 ]。如,针对重要文书档案的备份,既可选用U盘备份,也可选用磁带光盘备份,并作为文书档案存储建档介质。

2.2 推进“三全式”改革

“三全式”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是针对信息社会背景下文书档案面临的特点和实际,从文书档案的形成、归档及利用的全过程管理、全员式参与和全方位管理等理念的集中体现。

2.2.1 全过程管理。也即全生命周期文书档案管理理念,从文书制发到其归档、整理,直至最终的销毁,均应采用科学有效管理方法。信息社会对信息来源的准确性要求高,办公室文书档案归档时要统一归档方式及符号,如电子文书档案打印纸张选择,文书档案编号等,都需要严格规范运行。

2.2.2 全员式管理。办公室文书档案既来自办公室的日常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书资料,也包括各个部门的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书资料[4 ]。因此,既需要专职档案员负责收集、管理,也需要各个部门配备相应的兼职档案员,并动员单位人员,严格按照办公室文书档案归档标准和要求,建立责任制管理模式,将文书档案管理责任到人到岗。

3 信息社会背景下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探索

信息社会背景下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存在着诸多非传统要素影响,也需要转变档案管理理念,系统构建新形势下文书档案管理模式,不断提升文书档案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3.1 建立文书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全方位建立文书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其中,硬件方面,就是要积极采购计算机,购置数码相机,扫描仪等相关设备,既要做好新增电子文书档案的收集、归档与整理,还需要做好已经归档的纸质文书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化。软件方面,则需要立足信息社会背景下,电子文书档案管理特点,建立专门的档案数据库,安装专门的文书档案管理软件,将其内嵌至办公OA系统,实现文书制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的同步进行,从文书档案信息加工系统、存储系统到信息查询、保密系统的搭建,建立符合信息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专门的文书档案信息管理平台,提升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3.2 规范文书档案管理运行模式

3.2.1 建立文档检索系统。重点是要做好办公室文书档案检索系统的搭建及运行,从文书档案的查找、归档及其利用等方面,全面构建检索系统。办公室文书档案检索系统可分为一般文档检索系统、重要文档检索系统两大类,前者,检索系统需要将文书档案的名称、存储位置等条目设置完整,便于查找。而对秘密、机密等保密层级较高、价值较大、保存时限较长的文书类档案资料,应重点做好检索系统的安全,确保信息安全。

3.2.2 建立监督及抽查制度。信息社会背景下,文书档案管理的内容、载体等面临着诸多变化和要求,因此,要积极构建相应的监督及抽查制度,对普通文书档案可采取定期抽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而对重要的文书档案应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照月、季为一个检查周期,从文书档案保管、借阅、归还等全面抽查,并将其作为档案管理者的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3.2.3 定期清理过期文档机制。信息社会背景下,信息流在不同部门之间快速流转,办公室文書档案产生的形态及存储的方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文书档案归档数量的不断增加,要安排人员及时做好过期失效的普通文书档案的定期清理工作,严格按照文档清理流程做好相关审批,做到应清理尽清理,安全清理等。

3.3 提升文书档案管理信息素养

要全方位培养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者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时代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的实际需要。一方面,要增强档案人员保密意识。加强《档案法》《保密法》的学习,充分认识到信息载体、渠道和模式下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所面临的安全形势,从而提出相应对策。另一方面,要明确档案人员职责。根据文书档案管理的安全保密需要,结合办公室文书全生命周期理念,从文书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统计、利用等各个环节,档案专职、兼职人员的职责内容,并根据文书档案密级等,赋予不同人员的阅读权限。此外,要加强业务培训,重点是要做好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5G等信息社会中办公室档案文书档案常使用的信息技术培训,不断提升从业者的综合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蓓.试论信息社会背景下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J]兰台内外,2020(10):31—32.

[2]卢鹤.信息社会背景下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分析[J]信息周刊,2020(6):193.

[3]李雪洁.信息社会背景下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J]文存阅刊,2018(17):28.

[4]李兴信.信息社会视角下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探讨[J]信息周刊,2018(26):463.

作者简介:朱玮,大学学历,临沂市发改委信用体系建设服务中心馆员,研究方向:价格监测档案管理。

作者:朱玮

信息社会行政管理论文 篇2:

信息社会对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诉求分析

摘 要:行政区划是国家划分和配置国家权力与地方各级政府职能的基础,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影响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活动,意义十分重大。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和不适应特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理论为依据,从价值的,制度的,技术的层面出发,对信息社会于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诉求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适应信息社会的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的构建作出一些努力。

关键词:信息社会;行政区划体制;改革;诉求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萌芽的电子计算机,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技术,整个社会已从过去的工业经济、工业社会变为今天的信息经济、信息社会。 [1]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渗透到了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否掌握信息网络技术——现时代具有策略决定意义的关键技术,将决定这个社会的命运。正因如此,它也成为了分析正在成型的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复杂状态的最佳切入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发展的原理告诉我们,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必须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与之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我们应当以是否符合这一规律为标准来对其进行评价,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价值、制度、技术是考察信息社会及其诉求的重要维度。文章拟从这三个层面出发,在阐释信息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找出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于信息社会的不适应弊端,从而分析信息社会对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诉求。

一、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信息网络通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和网络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和能量覆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上世纪末在美国构建起的围绕着信息技术而组织起来的新技术范式,在与全球经济以及地缘政治的互动过程中,已物化成为一种产生、传播、管理与生活的新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飞跃时期,由高度的工业社会向初步的信息社会迈进。

信息社会,是“一个给予人民他们所需的工具和技术,并在提供有效使用这些工具和技术的知识和训练之后,就能扩大、建立、助长和解放人类潜能的社会。 ”[2]它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程度为主要标识,以实用IT技术为支撑,在其自身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地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了由个人、组织乃至国家等信息载体(节点)连接起来的信息网络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1.信息社会的价值性特征。首先是主体的平等性。不论是个人、团体还是组织机构,都是信息网络中均等的节点。他们在信息社会中无差别地发布和获取信息,进行以信息为目的和内容的数字互动。当然,这里指的是机会而非互动结果的均等以及无差别。如果想像某些组织或个体行动者在信息获得、处理能力上能优于国家行动者的话(在速度和智力上,这是完全合理的一种假设),那么,按照博弈论和控制论的观点,这些组织和个人就完全有可能在博弈中击败国家行动者。[3]即是说,在信息社会中,作为制胜法宝的信息,其占有主体已不再局限于某些稀缺资源的享有者,而是向草根普及,具有明显的平民化特征;信息的精英占有理论以及经验在这里开始行不通。其次是资源的共享性。作为信息社会基础构成的计算机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原本孤立的区域连接起来,以其标准化的协议、规则和价值,规范着网络内各个节点的运作,使得基于E体化的国家或地区间的联系和依赖愈加紧密,区域间的“蝴蝶效应”呈指数增幅,经济文化的渗透性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信息和资源的封锁已成为过去,只有共享与互通才可以做到共赢。

2.信息社会的制度性特征。一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标准化。标准化作为信息社会的根本,是全球一体化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标准化管理有助于明确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内在诉求,为提高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稳定性,满足世界范围内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交换、共享、整合的需要,以及将来全球一体化的实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二是文化的多元化。信息社会为多元文化提供了广义平等的价值空间。信息技术超越了传统信息存储、传播方式的局限,使得沟通成本降到了相对最小。除却成本考量后,内容驱动取代了途径驱动,个体特征不断得到完善,基于自我的价值评判成为了制约个体文化抉择的首要标准。而信息社会的社会和谐、人类幸福等大前提亦使得单元文化实现了同一框架下的相互学习与沟通,渐趋成熟;不论是主流文化还是非主流文化都得以在不同群体之中找到各自发展的轨道,同存共生,一齐构成了信息社会极具包容特征的多信仰、多习俗、多民族、多经济地域特征的多元文化。

3. 信息社会的技术性特征。一是技术手段的高效化。效率是信息社会的关键词。信息的搜集、加工、传递、交换几乎构成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全部,要实现信息社会增长方式的集约化必须要从提高信息处理效率着手。随着INTERNET的普及,以及信息网络技术在政务、商务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应用,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以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信息处理过程被大大简略:只需在某个搜索引擎或者数据终端输入你所需要的内容,点击执行搜索命令的按钮,便可完成信息的搜集,而信息的存储、加工、传递、交换亦有专门的软件、硬件帮我们解决。可以说,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对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信息社会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向以高效益成本比为特征的集约化转变。二是沟通方式的即时交互化。从最初的P2P(peer to peer)技术,到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再到对P2P的回归,信息社会的沟通方式日趋交互化、即时化。现在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不论是在公共广场BBS发帖,还是在私人花园Blog记网志,或是通过ICQ、MSN、 QQ等即时通讯工具沟通聊天,用户都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鸿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方便快捷地进行信息的即时沟通与交换。

二、现有行政区划体制对于信息社会的不适应性分析

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计划经济的痕迹,不仅有悖于信息社会基于主体平等和资源共享的民主行政价值,更在结构制度、法制建设以及技术手段上表现出了一系列对于信息社会的不适应特征。

1. 尖型的行政区划基本结构有悖于民主行政价值。我国现行行政区划的基本结构呈尖型正金字塔状分布,管理幅度小、层级多,符合高度正式化、严格科层制的现代政府组织特征。在这个行政层级体系中,每一层级的政府都有自身固定的职责与权力,层级与层级之间严格按照层层节制的权力体系运转,强调集中决策、单一权威,且权力的集中程度与层级数成正相关。这种尖型的结构形态虽然“除了可以确保工作行为的稳定性和科学预测性,借以提高机关效率外,对外亦可维护公平处理的要求”[4],但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经济的一体化与区域化,社会公共事务变得极为复杂,传统等级森严的尖型行政区划结构已无法满足信息加速膨胀所带来的对高信息传播速率和多样信息传播渠道的需求。而且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信息社会中科层制的基础亦即信息的稀缺属性正逐渐淡化,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条件以及公民在信息时代对民主的渴望亦已成为分权的推动力。显然,科层制的价值与信息社会价值层面的特征——主体平等、资源共享所体现出来的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是相背的:科层价值崇尚任务导向,命令服从,追求层级节制,人本观念淡薄,不受选民牵制,仅对体制内负责,且层级数越多权力越集中,越易形成专制;民主行政价值中的平等性、更替性、自由选择性以及分权、公开透明、多元化、社群一体意识等均不能在其中得到体现。

2.制式化安排薄弱,行政区划法制建设滞后,技术标准缺失。我国行政区划体制尚未建立起科学的制式化管理体系,缺乏稳定、统一的技术标准,繁复而混乱,这在行政区划法律法规建设,行政建制名称,以及区划幅度、层级数目等行政区设置标准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尽管1954年以来的《宪法》和《地方组织法》都对行政区划有明确的规定,其后也根据需要制定了《关于调整设镇标准的报告》、《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等一系列的法规;但总的来说,现有法律法规等级低,比较零乱,迄今为止尚无一部系统、完善的行政区划法,连行政区划条例也没有颁布,与行政区划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地位不相符合。[5]法律法规以及行政区建制标准的缺失,外加民族、历史、政治、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在进行行政区域划分时缺乏制度性约束,常常造成同级行政区人口、面积、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差别明显,规模过于悬殊。政区规模的悬殊必定内在地催发出对不同行政层级数目的需求,而事实上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层级结构也是三级、四级甚至八级并存。在缺少制度约束的情况下,行政层级的增加必然伴随着相应机构的整体层叠,人员的臃肿,编制的交叉,整体结构的繁复混乱以及资源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层级繁多、设置混乱,上下级政府间信息的传输和反馈程序增多,不仅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递的速度,而且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受到主观干扰的几率大幅提升,致使在不同层级出现不同程度的信息失真,政策“截留”,行政目标扭曲、变形乃至对立等行政失控现象,这既降低了各地方政府运行效率,亦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效。显然,这种层层传达的信息传输机制、非公开化的工作流程、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是与信息社会民主、集约、高效等特征不相符的;行政层级越多,离扁平化的网状政府结构特征越远。

3.“行政梯度”现象破坏了以信息为代表的社会资源的平等配置原则。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影响,再加上苏联高度集权体制的采用,我国的行政区划以及对应的各级政府统揽了几乎一切的管理职能,使得行政区划的功能在各个方面都发挥出来,成为一种全能行政区。[6]各级政府以“全职保姆”的理念来定位其经济职能,不放心,不松手,将本应还给企业、市场、社会的权力牢握手心,干预和控制经济的运行。我国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加剧这一情状的催化剂。

“市管县”体制在我国行政区划改革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在打破了旧有地市条块分割的同时,又形成了新的、更严重的条块分割,亦带来了“边缘经济”等副产品。作为一级利益主体的地级市政府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过度追求以行政权力为连接基础的封闭行政区的经济利益,独占本行政区域内的信息资源,并致力于信息外流渠道的封锁,形成了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畸形竞争经济格局,这就是“行政区经济”。“行政区经济”必然导致以生产要素占有不平等为特征的“行政梯度”式配置资源现象,即经济区内按行政级别来配置被限制在本区域内的资源:行政级别高的中心地区、行政级别低的一般地区、离行政中心较远的边缘地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与其行政级别成正比,行政级别越高,占有的信息资源越多,如处于中心地位的“市”级行政单位,经济发展就越有优势,反之则反。久之,这些远离该区域行政权力中心、信息源的行政单位很容易变成经济落后、发展迟滞的“边缘经济区”。区域间的信息垄断以及区域内的信息分配不均等使得“行政梯度”式资源配置方式的副作用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矛盾日益尖锐,信息在区域内部滞留,行政区已经成为经济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变化、调整的桎梏,各地区产业结构重复,地区间经济壁垒层叠,竞争日趋恶化,行政级别较低的县镇边缘化;这不仅有悖于信息社会主体平等、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精神,更是无法满足其社会增长方式集约化以及民主行政的需求。

4.传统管理方法与体制——信息高速上的减速器。如果将信息社会中的行政区划拟为在高速公路上奔驰的汽车,那么使用传统管理机制和方法的行政区划必定是一辆低速度、高油耗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老爷车。在前所未有的高速率运行节奏下,传统管理机制与方法所带来的低效率成本比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譬如,我国现有的都市区政管理体制已经很难协调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而产生的诸如区域环境综合治理、跨界公共产品供给、地区间经济合作等矛盾,难以满足信息社会资源共享、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的需要;再譬如,我国的行政区划“个案审批”制度:这种审批模式不仅效率低下,更赋予了审批工作很大比例的主观权重,为公权力的使用提供了便利的寻租空间,在扼杀了地方积极性的同时,亦削弱了国家政策法规的执行力,严重阻碍了我国行政区

划管理工作科学化的进程,与信息社会高效率、集约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信息社会对我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诉求

行政区划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一国的行政区划体制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直接关系到该国国土资源配置、城乡结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布局等问题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该国行政管理系统乃至整个国家体系能否健康顺畅地运转。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信息社会表现出的每一个新的特征,都对应着它对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提出的诉求。

1.价值层面

(1)行政价值民主化。伴随着传统的中央核心流向边陲地带沟通模式的崩溃,带来草根式联结结构的互联网络为传不同阶层的人带来了相同的话语权力,哪怕是社会最边陲的人都可以拥有同等的机会通过电脑和网络陈述自己的心声。信息社会以其独特的信息技术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他们对知识的尊崇,对自由民主以及P2P的向往更促成了网络民主的诞生――在信息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机会均等、话语同质的个体,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以直接民主为目的,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与政府组织之间的博弈之中。网络民主的产生不仅从体制外,更从体制内部要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必须以自由民主、便捷互动为指导思想,呼吁更加透明、更加平等的,全方位立体化、民主互动的行政区划体制。这就要求我们在行政区划调整与变更时应体现民主平等的和谐精神,坚持贯彻听证制度,并用红头文件或者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督促各级政府建设非盈利的行政区划官方网站,保证相关政务的透明公开,居民意见的顺利表达,充分调动广大居民参与政府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过去被动的统治管理客体逐步转变为现代享有主动权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2)行政层级扁平化。传统社会里,作为稀缺资源的信息通常是权力垄断的基础。然而,在信息网络化的社会里,信息源不可能是高度集中和唯一的,而是分散的、众多的。 [7]当这一基础突破垄断成为万民同享的共有资源,人们的信息占有热情空前高涨时,亦即意味着传统的信息垄断格局已被打破。这不仅动摇了集权结构的基础,更从根本上要求我国的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朝适度分权,减少层级,扩大幅度,有利于区域经济间横向联系,方便广大居民获取、发布信息的扁平网络状结构发展,以保证信息的透明通畅和民意的顺利表达。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组织管理方法和办公手段,恰恰赋予了我们提高政府组织的工作效率与改进传统管理方式的能力与办法,使得在保证行政效率提高的前提下,扩大政府管理幅度,扁平化行政层级构建有了实现的可能,为行政区划的结构性调整创造了条件。于是,在寻求减少行政区划层级,推进行政区划改革进程的路径时,就有了调整省制、省县直辖的设想。以减少行政层级,弱化区域经济的纵向联系,扩大管理幅度,将县级建制从地级政府的领导下独立出来为目标,致力于局限在本行政区域短期利益的“行政区经济”、“行政梯度”等问题的改善的“省县直辖”可以说是改革适应信息社会的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的关键。

2.制度层面

(1)管理模式的制度化。信息社会的高效率、资源共享、标准化特征不仅在价值层面上要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坚持民主行政和行政层级扁平化理念,区域一体化和跨域合作精神,以及多样化与标准化并存的价值取向,在技术层面上要求推进政府政务电子化、现代化的进程,更强调要在制度上对这些诉求进行规范,并予以法律保障,真切地将民主行政、行政层级扁平化区域合作一体化、政务现代化等构想落到实处。纽约大都市区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化区域,却是美国管治最好的,与其优质的制度化管理密不可分。行政区划法制化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并从源头上斩断腐败动机,减少资源浪费,为行政区划行为提供统一标准,以及权威性的重要保障。推进法制建设进程,为我国的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提供制式化保障,是顺应时代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巩固改革成果的客观需要,是信息社会标准化特征的基本要求,更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势在必行。这里所指的制式化保障,主要是通过行政区划法律体系的完善,特别是《行政区划法》的制定,将相关的内容、程序以及技术标准等制度化,为行政区划实践提供法律和制度上的依据。根据我国行政区划法制建设现状,一方面,加快制定《行政区划法》的步伐,对现有行政区划体制进行深入调研,召开各地方、各部门以及有关领域专家的座谈会,对行政区划确定、变更,边界调整,政区名称管理等方面的规则、程序与方法等内容分门别类地进行研讨,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与建议,为《行政区划法》的组织与起草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对于现有符合《宪法》规定,但已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或者只作方向性指导没有具体实施细则的行政区划法律法规、规定条例,我们在对其进行合法性、合理性论证并予以适当的修订之后,可在其中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单项办法或条例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

(2)多样化与标准化并行。信息社会无中心、非单一的交往主体特征及其自由、平等、交互性的交往方式决定了它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精神和接受力,而信息社会的标志因特网的成功又主要得益于它所采取的统一的传播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标准,这亦决定了其对标准化建设的坚持。将这些特征和坚持对应到对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诉求上来,则表现为信息社会的包容性、多样性及其所提倡的人文精神,和它的标准化特征,同时从多元化和标准化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对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提出诉求:在进行行政区划制度设计时,既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历史、传统等方面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设立各具特色的行政区建制,又要推进行政区的规范化管理,制定标准化章程,提供法律依据,与国际标准接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巨大,经济社会发展亦不平衡,因而,行政区划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必须从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体现多样性特征,实现我国行政区划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3)合作一体化与区域化。信息社会中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纯行政区划”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规模化生产,生产要素的跨地界、跨国界综合配置,以及单个行为“蝴蝶效应”的急速放大都使得单个行政地区间的竞争向“大地区块”甚至“跨地区联盟”间的竞争转变,各行政区域间以生产要素的联合与互享为代表的合作需求变得更为迫切。只有倡导更加合作、更加互动的行政区划文化和理念,从精神层面梳理民众以及官员的区域一体化理念以及合作意愿,加强不同地方政府间,或民间的、或官方的联系,才能从长远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回应信息社会区域竞争的内在需要。事实上,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地区间的界限越发地超出行政区划范畴,彼此间的联系强度亦越来越大,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而信息网络技术则在将大都市群现象放大的同时,亦使得大城市群内部运转高效的区域合作机制成为可能。20世纪末,美国的三大城市群,即大纽约区、大芝加哥区、洛杉矶区的GDP总额占全美GDP总额的67%,成为美国GDP的主要贡献力量。而日本的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等三大城市群对其国家的GDP贡献率更是高达70%。

3.技术层面

高科技、高效率既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其根本识别标志。信息化水平已成为现时代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政府的信息化水平不仅对其本身,还会对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一国能否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落到实处,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际地位的提升。通过国家干预,可以加速技术的现代化,并在几年之中改变经济的命运、军事的力量与社会人类福祉。[8]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创新行政区划体制成为现时期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重要内容。换言之,信息社会的高技术、高效率特征从技术层面对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又提供了物质基础:它要求政府既要借鉴电子商务的成功经验,以网络为依托,以应用软件、信息安全技术为支撑,积极配合信息快速传递的需要,对行政区划管理程序进行优化,加速部门间信息的流转速度,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实现行政区划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又要合理利用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先进管理技术与方法,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降低政府的办事成本,提高政府的整体运转效率与公共管理能力,进而拓展单个行政区建制的管辖幅度,构建便于沟通,更加集约、更加高效的行政区划体系,带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华.论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J].理论与改革,2002,(2):59-61.

[2]安南.关于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清点工作的报告.http:// www.ictedu.cn/show.aspx?id=370&cid=73.

[3]王水雄.结构博弈(互联网导致社会扁平化的剖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3.

[4]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34.

[5]浦善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M].2006-12-24.

[6]刘君德,冯春萍,华林甫,范今朝.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9.

[7]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83.

[8]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第3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责任编辑:王润秋]

作者:王 烨 李金龙

信息社会行政管理论文 篇3:

信息社会中公权力约束机制的探讨

[摘要]在信息时代,公众对政府职能的精准发挥和公权力的有效运用有了更高的期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总有一些人“善于”固守旧观念喜欢任性用权随性而为;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社会信息传播得速度和广度都将超出以往,这就使得有些人的任性终将不能为公众所接受,因此,在新形势下基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旨在加强对公权力约束机制的探讨就显得十分的有必要。

[关键词]信息社会;公共部门;公权力;约束机制

一、引言

进入信息时代,网络与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使得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也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一方面政府的行为和管理活动越来越容易被公众所了解,另一方面公众也越来越善于运用微博、微信等平台来表达利益诉求和发表看法。尤其是当政府在处理一些热门的公共事件时会引起公众格外的关注,甚至公众的舆论导向有时都会影响到政府的决策过程。所以,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得加强对公共部门人员的管理,使其能更新观念、明确职责,适应在新时期中主动运用新思维解决新问题的趋势;另一方面公众可以运用新工具,借助网络等新途径来强化对公共部门人员的监督问责,迫使公权力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合理合法运行。

二、信息社会与公权力约束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 信息社会的现状分析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信息化的新时代,在这个新兴社会中,信息和知识可以通过世界上所有的网络快捷生成,然后迅速传播和分享,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简单快捷。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改变得不仅仅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而且也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人力资源知识化就是其影响下的一个显著特征,要求在信息社会中需以知识和人才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着重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促使其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

(二)公权力约束机制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权意识还有待弱化,有些单位的工作人员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存在慢作为甚至不作为、人为设置条件故意拖延、服务意识淡薄和扯皮推诿等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在一些省的窗口单位和行业都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及“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等漠视群众的典型问题。而一旦这样的问题被曝光了,一般的做法要么就是找相关的领导谈话,然后通报批评问责,要么就是要求当事人作出书面检查和党内警告处分。问题处理的整个过程不仅显得十分得被动,而且没有一个公之于众明确的惩戒约束机制。

三、信息社会中公权力约束的问题症结分析

信息社会中,通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得公众更容易间接地参与到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这就使得一些问题能被追本溯源。

(一)“官本位”思想的侵蚀

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在历史长河中虽然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但同时也受到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官本位”为代表的封建官僚主义作风就“潜移默化”地浮现于当今的社会中,使得行政机构的有些公务人员办起事来总会有一种凌驾于民高高在上的感觉,漠视群众显得“为人民服务”只是一句与现实相违的口号而已。

(二)核心职能的缺失

由于计划体制时期遗留下来的弊病,我国公共部门的岗位设置繁冗以及职能冗乱繁杂,使得公务人员对待权利义务能作选择性地取舍,结果是直接导致扯皮推诿现象的发生。加之公务人员私人目标与公共部门整体目标之间的脱节,导致其在行使职权时,“哪些必须做”、“哪些不能做”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最终使得公共部门这一组织的核心职能混乱甚至严重缺失。

(三)碎片化的行政官僚体制

在传统的行政官僚体系中,上下级之间是清晰明确的隶属关系结构,每个部门在强调“对上负责”的上级问责体系中各司其职地完成相对独立的政务工作,甚至是只对碎片化的具体指标负责而忽略指标难以涵盖的总目标,这就使得特权主义“思潮”容易蔓延,从而会出现内部监督的缺失。并且由于大量综合性政务问题的处理依赖于跨层级、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因此,碎片化科层制的僵化特征也难以适应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求。

四、信息社会中公权力约束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理念,强化服务的意识

打破干部部门化,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通过在公共部门内部推出流动机制和淘汰机制,促使传统的“以官为本”的“官本位”价值观念向以“以能为本”的“服务观”价值理念进行转变,逐步让公务人员意识到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先進技术被不断应用于公共组织中,在绩效管理、职务晋升等方面将会有越来越多地体现“能力为本”的观念和更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

(二)转变职能,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制度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方面要做“减法”:把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或已经市场化的行政权力去掉,明确部门的职能定位和自身的权责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做“加法”:强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端正其履职态度和优化其服务理念。健全清单制度,要明确划定政府的权力范围,使得行政主体的权责更加清晰,也让行政相对人能一目了然。细化后的权力清单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履行其职权和职责,在权力行使范围内,行政主体有权更有责任去行使,而不属于其范围的,则坚决不能行使,否则将被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越权或监管缺位等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控制和规范行政权。

(三)强化外部问责机制

随着转型时期全面改革的深化和网络发展速度的增快,传统科层制的上级问责式的监督体系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政务运行质量的要求了。信息社会使得公民能更便捷地获取政务信息,从而增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问责关系,这样就可以通过创新电子政务,强化外部问责机制,塑造出一个更讲效率和成本-收益的政府。但是由于中国碎片化的行政特征容易使得意图整合部门职能的电子政务也会出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因此要加强同其它组织以及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因素的匹配,始终坚持“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的问责理念,使电子政务能真正有效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在信息社会中不管是何种约束机制的应对,本质上都是要求公共部门不仅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内部管理活动来适应新形势,还要求其能创新形式,主动接受监督让公众能利用网络等平台促使政府规范用权、有效用权。

参考文献

[1]《走进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课题组,张新红.走近信息社会:理论与方法[J],2010.

[2]郑明明.基于3C原则指引下的公共部门员工参与管理研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效途径探析[J],2013.

[3]左陈卓,姚超.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5.

[4]王春业.论地方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及其法制化[J].政法论丛,2014.

作者简介

杨静,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

作者:杨静

上一篇:泡沫经济与虚拟经济论文下一篇:行政赔偿法律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