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德育问题分析论文

2022-04-17

幼儿德育问题分析论文 篇1:

农村留守幼儿德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摘 要]幼儿德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留守幼儿德育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家庭德育功能失调,幼儿园德育效果弱化,以及家庭、幼儿园与社会三者的互动德育机制缺失三个方面。要加强农村留守幼儿德育建设,需要发挥家庭在幼儿德育中的基础作用,强化幼儿园在幼儿德育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要注重社会因素在幼儿德育中的补充作用。

[关键词]农村留守幼儿;德育;困境;对策

[文献标识码]A

留守儿童是伴随我国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当前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大部分人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而相对忽视了学龄前的留守幼儿。所谓“农村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自己留守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而是随祖辈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6周岁及以下的儿童。[1]幼儿德育是以引导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培养和形成幼儿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系统工程的第一环,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启蒙阶段。维果茨基认为,学前期是一个人最早产生道德规范、形成道德准则的时期。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关键期,促进幼儿良好道德的发展。而在现实生活中,农村留守幼儿德育却面临一些困境,本文试图对当前农村留守幼儿德育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的广泛关注,并为农村幼儿德育理论构建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当前农村留守幼儿德育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家庭德育功能失调

家庭是儿童德育的第一课堂,儿童良好的品德首先是在家庭中潜移默化地萌芽并发展的。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是导致家庭德育功能失调的主要原因。首先,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幼儿道德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常以直接的形式向儿童传递道德知识和价值观,[2]然而留守幼儿与父母长期分离,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就易产生焦虑、孤僻、自卑等性格特征,因而难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另外,农村留守幼儿大部分由祖辈家长代为教养,而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因此,他们在幼儿良好的习惯和文明礼貌行为养成等方面往往不够重视或是不懂得教育方法。加之祖辈往往对幼小的孩子十分溺爱,即使发现幼儿的一些不良品行,也多是持宽容或放任的态度。这些就容易导致幼儿养成不良的品德行为,助长他们过分依赖、独立性差等不良习气。

(二)幼儿园德育效果弱化

对于留守幼儿来说,幼儿园是德育的重要场所,幼儿教师则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幼儿教师首先要足够重视德育。当前,在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德育往往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软指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部分幼儿教师认为对幼儿进行德育为时过早,意义不大;或是单纯注重五大领域层面的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实现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这一基本培养目标。一些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中也不够科学有效,要么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要么就是在其他教育活动环节中附带而过。另外,德育内容和方法贫乏单调。由于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的制约以及德育理论的相对滞后,农村幼儿园的德育内容不够全面完整,教条性强,没有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加之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应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等,德育更多的是言语说教,而缺少行为层面的榜样示范。从而使幼小的孩子对德育课程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或是难以体会其价值和意义所在,甚至过多的道德说教可能会让一些幼儿产生逆反心理。

(三)家庭、幼儿园与社会三者互动机制缺失

提及德育,大多数人认为这是教育机构的事情,而忽视了家庭、幼儿园、社会三者互动对孩子德育养成的重要性,这也大大制约了幼儿德育的效果。在农村,大部分留守幼儿都是由文化水平不高的祖辈照顾,他们把幼儿园当作“万能保险箱”,认为孩子的教育应当由教师全权负责,他们照顾好孩子的吃穿就够了。因此,他们在家园合作共育活动中往往不予积极配合,甚至有些祖辈家长由于传统守旧观念的存在,对幼儿园的一些品德教育行为提出质疑和反对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德育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当家庭、幼儿园和社会教育未形成教育合力,或是产生不一致或者相互矛盾对立时,就会导致幼儿不知所措,容易在品德行为方面滋生出一些问题。加之现在的信息环境包罗万象,一些大众传媒也充斥着幼儿的生活。就拿幼儿喜欢的动画片来说,其内容繁多,有积极健康的,也有一些充斥着暴力、自私等负面的内容。幼儿一般辨别能力差,但模仿能力较强,因此在无人监督和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们极易习得这些不良品行。

二、加强农村留守幼儿德育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家庭在幼儿德育中的基础作用

第一,注重亲子教育。父母的言行举止、道德品性等对儿童的示范是最好的德育素材,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天然的影响力。[3]留守幼儿的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不能把孩子交给长辈就“万事大吉”,要能够意识到将子女托付给长辈教养的不利因素,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加以弥补和消除。留守幼儿父母往往认为自己长期离家,亏欠了孩子,于是会通过给孩子买衣服、玩具、零食等来进行弥补,但再多的物质给予都不能替代亲情的传递。特别是处在这样一个亲子依恋形成的关键时期,爱的缺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留守幼儿的父母要尽可能多地向孩子表达自己对他们的重视与关爱。比如经常与孩子通通电话、利用网络与孩子视频聊天或是节假日抽时间回家多陪陪孩子等。总之,让关爱来温暖孩子的心灵,从而为幼儿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重视其他家庭成员的教育影响。首先,隔代教养中祖孙之间的关系本身就蕴含了独特的教育价值。幼小的儿童往往对祖辈充满敬爱之情,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他们更是依赖祖辈家长以获取温暖与关爱。正因如此,祖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起到模范作用,做好长辈的榜样示范。比如尊重村子里的每一个村民,乐于帮助有需要的人,为人大方和善,不说脏话粗话等,特别是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尊重。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要以尊重和理解的方式给予他们教导或约束。只有在这种良好的环境熏陶下成长,幼儿才会潜移默化地习得这些道德品质和行为。其次,要发挥其他监护人或亲属对幼儿的教育影响作用。父母不在身边,与幼儿接触最多的就是监护人,他们的品德行为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父母对孩子监护人的选择一定要慎重,要把孩子托付给放心可靠、素质较高的亲属照管。当然,作为监护人也应当切实尽到看护、教育孩子的职责。再者,家庭中同辈的兄弟姐妹也对幼儿的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同伴关系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善于发挥同辈兄弟姐妹的促进作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的心理认同感比较强烈,特别是年龄较大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是幼儿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因此,幼儿的同辈群体若能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也能促进幼儿品德行为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幼儿园在幼儿德育中的主导作用

对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农村留守幼儿来说,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对其成长和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因此,幼儿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幼儿教师要提升自身素养,并从思想上重视幼儿德育。首先,幼儿教师要善于创造充满爱和尊重的环境,关爱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善于去发现留守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和培养;要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和孩子一起游戏等,在平等的关系中和孩子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引起心灵上的共鸣;要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其次,幼儿教师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榜样示范和引导带头作用。在幼儿心目中,教师是最有权威的人,他们将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身教的作用,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各方面的榜样,如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积极引导幼儿模仿和学习。利用榜样进行德育,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认识具体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运用鼓励和赞美等方式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等,有效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

第二,专门的德育活动和生活中的德育相融合。幼儿品德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其品德行为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处事当中。日常生活为幼儿品德行为的反复练习与实践提供了机会,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中,时时处处渗透着德育的内容。幼儿教师应在一日生活常规的培养和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中,帮助幼儿养成讲文明、有礼貌、乐于分享与合作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另外,可以抓住幼儿喜爱游戏的心理特点,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通过各种角色扮演来体验并逐步养成分享、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除做好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外,幼儿教师可根据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状况,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专门的品德教育活动,例如讲故事、谈话和讨论、情境表演、参观等。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重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活动形式应生动活泼、新颖有趣,切忌成人化和简单说教。也就是说,幼儿园德育工作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并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各项教育活动中,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德育活动。幼儿园可以专门为留守幼儿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袋,记录并关注这些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及学习状况,及时主动地与他们的监护人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幼儿的在园情况;或者围绕某一个德育主题定期召开专家讲座和家长座谈交流会等,帮助留守幼儿的监护人提升他们在家庭中实施幼儿德育的知识与能力。针对部分留守幼儿的品德行为偏差,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品德情感教育,给这部分幼儿以更多的关爱和教育。比如开展对这类幼儿的扶持帮教活动,通过与幼儿谈心、说悄悄话等,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不仅如此,幼儿教师还应该定期家访,了解留守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表现,帮助他们取长补短。[4]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等方面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注重社会因素在幼儿德育中的补充作用

第一,社会应高度关注留守幼儿的德育问题。农村留守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应该给予关注。首先,政府要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并注重开发幼儿周围环境中的有利教育因素,让留守幼儿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其次,乡镇、村委会以及妇联等政府部门要形成合作机制,为留守幼儿服务,通过广播宣传、监护人培训讲座以及深入留守幼儿家庭实际指导等途径提高监护人的素质以及监护水平。最后,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幼儿问题,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让孩子不再留守,而是在父母双亲的关爱下充分享受他们的美好童年。

第二,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挖掘其中的德育价值。信息环境是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外部环境,如图书、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外界的各种信息传媒等,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其品德的发展也是利弊共存。例如动画片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幼儿在观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其中行为模式的刺激,进而喜欢模仿动画片中人物及行为。研究表明,那些观看过动画片中表现助人为乐、合作共享行为的幼儿,要比没有看过的幼儿产生更多的良好行为。[5]因此,家长及社会各界要对幼儿周围的信息媒介加以控制和甄选,特别是加强对幼儿喜爱的文学读物、动画片等的监管和审核,并善于挖掘大众传媒中有利于幼儿品德健康发展的各种信息。

第三,坚持各方面德育要求的一致性。幼儿可塑性强,但控制力弱,坚持性、稳定性较差,这就决定了幼儿的品德教育决非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由于幼儿容易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幼儿品德行为的培养必须重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即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以及政府四位一体共同长期的努力。形成教育的合力,保持教育上的一致和配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多方携手、持之以恒,才能有助于幼儿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早日形成,方可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蔡迎旗,王清华,杨慧玲.黄冈革命老区“留守幼儿”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7(6).

[2] 王小果.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质问题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3] 石军,李婷婷.构建农村“留守幼儿”的家庭德育网络[J].教育导刊,2012(1).

[4] 何奕敏.加强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4(6).

[5] 王淑宁.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作者:孙彦

幼儿德育问题分析论文 篇2:

幼儿立场

【摘要】当前幼儿德育困境重重,究其原因,这其实是教师进行幼儿德育时,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幼儿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幼儿的兴趣造成的错!鉴于此,笔者呼吁:有效的幼儿德育应该从幼儿立场出发,德育目标应该基础化,内容必须贴近幼儿生活,采用幼儿的思维方式设计活动,教师家长做好幼儿德育的引领者,保护他们、想着他们、引领他们,根植于幼儿立场,创造最圣洁的幼儿德育,创造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关键词】幼儿立场 有效 基础化 贴近 引领

当前幼儿德育困境重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幼儿德育内容归纳到社会性领域,只从目标和指导方法层面进行了指导,致使基层幼师在德育实践中出现了:德育内容过于抽象,不贴近幼儿;内容太深,不遵循幼儿社会性发展规律;在方法上以教师主导为多,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德育活动过程以集体教育为多,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以道德知识灌输为多,忽视了幼儿的内在需要……幼儿园中“重说轻行”的倾向,使得有些孩子讲起来头头是道,而行动起来却是另外一套,幼儿德育的低效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究其原因,这其实是教师进行幼儿德育时,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幼儿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幼儿的兴趣造成的错!最终以牺牲幼儿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意愿和目标。德育真正应当解蔽,应当如马斯洛所说的“再圣化”,回到幼儿德育应有的立场上去——真正站在幼儿立场上,这才是幼儿德育的本义。

一、幼儿立场的德育目标应该基础化

幼儿德育目标应贴近幼儿生活实际,要让幼儿通过努力就能做到,而千万不能可望而不可及。我们的德育往往在目标定位上就超越了幼儿的实际,结果常常是孩子虽然学习了与德育相关的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仍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不是幼儿不愿意贯彻我们的德育目标,而是目标失当,如:“孔融让梨”故事学习后,幼儿懂得了应谦让的道理,但实际生活中,谁也不愿做“小孔融”。

如:我们提出的“孔融让梨”的活动目标是:感受小孔融谦让弟弟妹妹的好品质;体验自己或猜想别人拿到大梨或小梨后的心情;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或玩具。这样,我们注重尊重幼儿的身心规律,将满足并引导幼儿生理、心理需要作为教育的切入口,建立幼儿德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将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要,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幼儿在愉快、欢乐、积极向上的教化体验中进行教育,使他们的道德、习惯在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中获得了发展。

二、幼儿立场的德育内容必须贴近幼儿生活

杜威曾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因此德育工作只有贴近现实生活,根植于幼儿生活的现实世界,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以生活为教育源泉,在生活中寻找德育的立足点、增长点、实施点,才能让德育生根发芽。

幼儿德育内容的选择应注重从他们日常生活中去捕捉、提取和开发德育资源,应该是“小、趣、近、实、真、鲜、奇”的,“小”即开口小,小中见大,如从宝宝的生日蛋糕为话题入手的感恩教育,从帮助小小班弟弟妹妹吃饭的学雷锋教育等;“趣”是指基于满足幼儿情趣的需要,注重将幼儿喜欢的游戏资源有机地切入到德育中,如利用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引导幼儿辨识真、善、美;利用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辨析什么样的人受人欢迎;利用“娃娃家”游戏,让幼儿体验妈妈的辛劳等;“近”为注重选择和补充发生在幼儿身边的生活;“实”是将生活中的实物,或表征实物、实况、实景的音像媒体带入课堂;汶川大地震我们组织幼儿看电视,引导幼儿关心媒体报道,并设计了《让我来帮助你》、《共铸爱心长城》、《爱的奉献》等教育活动。“真”选择幼儿群体中的真人真事,宣扬他们的真情;在日常活动中教师细心观察并发现发生在幼儿间的真实事例,抓住契机随机教育。“鲜”,尽量选取、补充发生在幼儿正在进行的生活事件;“奇”,着眼幼儿心理视觉,考虑幼儿热爱幻想、喜欢创意的心理,有意识地将幼儿想象世界中的内容充实到有关课题的教学内容中。

三、幼儿立场的德育应采用幼儿的思维方式设计活动

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因此,我们着力改变——改变自己,改变教育,站在幼儿的立场。如,我们利用母亲节设计并开展了《感谢您!妈妈》的教育活动,根据活动目标我们精心设计了以下活动流程:《护蛋别动》游戏,体验保管蛋宝宝的辛苦——交流护蛋的体会——“课件播放”,“扮孕妇”体验,了解妈妈孕育自己、养育自己的辛苦——课件播放《小乌鸦爱妈妈》,进一步激发幼儿感谢妈妈的情感——感恩行为实践。在《护蛋》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感觉到保管蛋宝宝才一个小时,可是自己都已经觉得很累了。妈妈把自己养育这么大,她们是多么小心地呵护自己的成长,妈妈们真累;通过游戏体验孕妇的困难,使幼儿感知母亲孕育自己的辛苦,避免“灌输”式的说教。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在体验中自主内化认识。通过观看课件与教师的引导,孩子们了解了妈妈孕育养育自己的辛苦,真正感受到了妈妈为了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和那份深沉的爱,从而激发了孩子发自内心的爱妈妈的情感。在这个案例里,幼儿的天性和探索者的精神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保护,也得到发展,实现:感恩情感从“外加工”到“内生”的转换,使孩子产生共鸣,激发了孩子的主体性。认知“活”在了幼儿自主的探究和体验之中。我们学习站在幼儿立场上,开展了多样的德育案例,如:我们根据幼儿喜欢争辩的特点开展了辩论明理式的德育活动,如《班级公约》、《家庭公约》、《谁更美》等活动;根据幼儿易受熏陶的特点,我们设计了《感谢您!妈妈》、《关爱残疾人》、《环卫工人真辛苦》等情感体验式活动;根据幼儿喜欢猜测、探究的活动设计了《谁最受人欢迎》、《谁更美》等讨论探究式活动;根据幼儿喜欢模仿的特点设计了《我是文明小司机》、《我是小雷锋》等情景模拟式活动;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设计了《我来做妈妈》、《我是小小交通警》等角色扮演式活动体验妈妈和警察辛劳;根据幼儿对交往的需要,设计了《与小学哥哥姐姐野餐》、《与爸爸妈妈一起上班》等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不但注意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更做到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完整的富有实效的德育。。

四、幼儿立场的德育活动,教师家长应是幼儿德育的引领者

首先,教师家长要理解幼儿,进入幼儿的内心世界。我们要转变传统的儿童观,重新评估幼儿,关心、了解、尊重幼儿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用幼儿的哲学观看待幼儿的世界,体验幼儿的喜怒哀乐。

其次,教师家长要保护幼儿,善待幼儿的精神萌芽。以积极的方式回应幼儿,可以使幼儿的问题进入一个引人入胜的追寻境界,引导幼儿思考,满足幼儿的好奇欲望,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我们还要关心每一个幼儿,如为了更好地关爱留守幼儿,我们德育组精心设计了《留守花朵问卷调查表》,组织教师利用周末和离园时间走进社区,深入家庭,观察交流,全面摸清留守幼儿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通过调查了解、整理分析,找到造成留守花朵生活、学习、教育、健康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的原因。在调查过程中幼儿教师特有的柔情、真情被激发了,都认为关爱留守幼儿是幼儿教师的光荣使命;大家都以“给你我的爱”的形式向社会、家长、留守花朵承诺。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我们郑重向爱心妈妈发出倡议:“伸出友爱之手,关爱留守花朵”,如今争当爱心妈妈——“离园伴读”“亲子游戏”、“晨间故事”等已成为我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再次,教师家长要向幼儿学习。学会保留一份敏锐的童心看待世界,体验幼儿内在的精神品质,如我们进行语言活动:《熊小弟的栅栏》拓展活动,引导幼儿进行拓展想象,帮熊小弟想办法,让兔子不再偷萝卜,老师以为孩子们会想出“报警!请警察抓小兔”、“设计陷井抓小兔”等惩罚小兔的方法,没想到孩子们说出了“送小兔萝卜籽,教它种,小兔有了自己的萝卜就不再偷萝卜了。”的善良创意,这体现幼儿纯真善良的主意,不正是和谐德育的需要吗?孩子的观点震撼着老师,要求我们向孩子学习。

最后,教师还要做“长大的幼儿”。 教师首先要变成孩子。要当孩子,必须使自己往后退一步,即回到孩子时代去,和孩子一起想、一起玩、一起学,这样,你才可能走进幼儿。如教师只有亲自观看孩子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才能与孩子共同讨论“谁最受欢迎”,懂得爱欺负别人的人最不受人欢迎,会关心别人的人人气指数最高,这样教师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教育孩子最有实效。

从深层意义上说,教师的一生都是一种邀请,邀请教室里的幼儿,邀请德育课程中的幼儿,也在邀请自己的加入。教师应时刻遵循“以自然为先导,以快乐为伴侣”的原则,保护他们、想着他们、引领他们,根植于幼儿立场,创造最圣洁的幼儿德育,创造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参考文献:

[1] 朱自强,《让心为新鲜的一切而跳》,编者按,中国教育报,2007.3.27

[2] 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第21页

[3] 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

作者:成际梅 王娟

幼儿德育问题分析论文 篇3:

智慧与创意的自然萌发

“红船润美”育德活动是全新的幼儿德育系列活动,它运用南湖红船的历史底蕴,开展各类由内而外培养幼儿道德品质,孕育幼儿良好道德素养。本文分析幼儿园德育活动现状,阐述幼儿“红船润美”育德活动的一系列策略,通过智慧与创意的自然萌发,在潜移默化中使红船精神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孕育和涵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用心规划,科学设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所谓育儿先育德,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品质需从小抓起。幼儿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德育活动应源自生活。红船精神引领下的幼儿“红船润美”德育活动,是通过运用“红船”这一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一系列幼儿多感官参与的艺术教育活动,运用红船历史底蕴开展各类由内而外培养幼儿道德品质、孕育幼儿良好道德素养的活动。红船精神虽对幼儿来说有些深奥,但只要用心规划、科学设计,亦能为幼儿所理解,并生成幼儿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教人要从小教起。”缘于幼儿对外界各种信息易于接受,幼儿期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期。

体现红船润美理念

目前,幼儿园德育活动尚存在一定问题:活动内容脱离幼儿实际生活。幼儿园德育活动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中并未单列出来,而是涵盖于社会领域教育活动中。相对而言,内容比较传统,脱离幼儿实际生活;活动形式单一,忽视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园德育活动基本以集体教学形式为主,适当配合个别交谈的方式,除此以外,小组游戏、混龄社交等其他德育活动形式很少,缺乏新意与创意;活动过程乏味,缺乏幼儿操作体验。目前,幼儿园德育较多地是讲述活动或德育故事为主,以教师说,幼儿听,师幼共读方式开展,活动过程缺乏实际操作和体验。

构建“梦想彩绘场”,激发红船创美思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地艺术表现和创造。幼儿在梦想彩绘场中,能自由地用画笔描绘对红船的观感,对参观红船系列活动各种直观感受,用幼儿独特的美术形式描绘心中所思所想。具体可通过多元欣赏拓展创作思路,如:翻看红船照片、欣赏名家作品、观摩同伴作品等。多维创作凸显红船特质,如:通过画红船、折红船、印红船等系列创作活动,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多面解读表达内心感受,如:对作品情绪、造型特点、表现角度等方面通过个别介绍、小组展示、集体交流等形式表达。

幼儿学习不能走概念化、符号化。学科的学习,依赖动作、情景与亲身体验,几乎每个幼儿都会喜欢搭建活动,当孩子们尝试从不同视角搭建心目中的红船时,他们就会试图更多地了解红船的特征,在建构过程中,幼儿在获得搭建的愉悦感的同时,更多地引发了对红船历史故事的好奇,进而激发幼儿进一步了解红船及红船精神的兴趣。观察红船图片、欣赏搭建成品等多元欣赏,共同营造场景等动手体验;交流搭建设想,展示整体造型等多面解读,更好地引导幼儿表达、体现红船润美的育德理念。

设立“天籁童声馆”,创设红船表演舞台 幼儿是天生的音乐家,尊重幼儿,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持,搭建支架,让更多幼儿能够大胆地参与到天籁童声馆活动中。艺术具有独特的力量,幼儿可展示自己的歌声,表达对优秀道德行为的礼赞。如:天籁童声馆“红船歌谣篇”,让幼儿在唱、玩、跳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红船歌谣中所传达的优秀道德品质。孩子们每次参与天籁童声馆的活动都特别认真投入,快乐的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上,自信的风采感染所有观众。笔者所在园孩子们近期排练的歌《小小红星映南湖》在全市评比中获一等奖。

幼儿园“天籁童声馆”的设立包含三部分:红船表演角:各班级各创设一个专属区角,适合各班级自主开展;小话筒展示室:利用专用的音乐活动室而开辟的专区,适合年级、组幼儿间的互动交流;经典演绎台:幼儿园设有专门的表演舞台,舞台的布置由幼儿合作完成,是幼儿展示的平台。

表现幼儿眼中的美

开展幼儿“红船润美”育德活动,让幼儿在画画唱唱中尽情展现对红船的敬仰与礼赞,潜移默化地孕育和涵养幼儿的良好道德品质。运用多元欣赏、多维创作、多面解读的策略,将红船融入幼儿的艺术创作中,鼓励幼儿通过不同形式的繪画、建构、歌舞等,表现幼儿眼中最美的红船。

艺术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美存在于幼儿生活的每个地方,生长在红船旁,感受红船的幸福。随着幼儿“红船润美”育德活动的实施,将红船精神渗透于幼儿德育教育之中,滋润幼儿的心灵,内化为幼儿的自觉行为。将红船精神所传递的思想体现于幼儿的行动中,孕育和涵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的健全人格奠基。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幼儿园)

作者:杨晓宇

上一篇:农业法制建设研究论文下一篇:学生德育品德测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