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保护机制建构论文

2022-04-15

当前欧盟出现了对我国同一商品同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双反征税,这标志着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政策出现了新变化,反补贴成为中欧贸易摩擦的新领域。基于此,在探讨欧盟对华双反征税新趋势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众所周知,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已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反倾销的最主要对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反倾销保护机制建构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反倾销保护机制建构论文 篇1:

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贸易效应研究

摘要:中国与欧盟间的贸易摩擦不仅影响着双方的合作关系,还损害了中国出口企业的利益。本文以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为例,研究中欧贸易摩擦特征及诱因,得出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出口产品系列产业贸易有着破坏、转移、偏转和抑制效应的结论。建议政府完善贸易救济体系,注重人才培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出口企业应规范自身出口行为,提高出口产品档次,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减少中欧贸易摩擦,从而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关键词:欧盟;反倾销调查;贸易效应;光伏产品

中国近10年的出口增长率达到60%以上,远远超出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但随之而来的是与其他国家频繁的贸易摩擦。在贸易摩擦与贸易保护中,反倾销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自1995年WTO成立到2015年,全球发起的反倾销调査共4988起,以中国为调查对象的有1119起,占所有反倾销调查数量的22.4%,而欧盟是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给中国出口乃至经济发展带来严重损害。本文以光伏产品为例,就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贸易效应进行研究。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中欧关系愈加密切,双边贸易额不断上涨,但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加,尤其在欧债危机爆发后,贸易摩擦问题更加严重。郝洁(2012)研究了欧债危机发生后,中欧贸易摩擦的特征及发展趋势,指出2010年对中国初次进行反补贴调查后,欧盟针对中国采取的贸易保护形式愈来愈多样化[1]27。常虹(2014)对2010-2014年期间几起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例进行研究,发现欧盟对华反倾销的裁决结果多为征收反倾销税,且税率愈来愈高[2]39。

在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原因研究方面,张琦、张艳玲(2014)统计了2001-2012年中国对欧盟的贸易情况,得出中国对欧盟保持长期的贸易顺差的结论,发现欧盟遭遇债务危机后,加快了对华反倾销的步伐[3]164。蒋三庚、刘建新(2016)从中国企业无序竞争、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产能过剩的角度分析欧盟对华进行反倾销调查的原因[4]64。敖斯琴、巩哲君(2014)以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案为例,从政府和产品本身的角度分析光伏产品遭到反倾销调查的原因,认为政府的过度扶持,未正确引导光伏企业发展,加上中国企业生产的光伏产品质量不高导致了反倾销的发生[5]26。

在反倾销带来的贸易效应研究方面,Bown和Crowley(2007)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反倾销措施所带来的贸易效应,并就此进行阐释,认为包含贸易破坏、转移、偏转、抑制效应[6]176。杨仕辉、邓莹莹(2012)统计了1995-2008年全球前12个主要被诉国家的案件数、产品市场份额等,并以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为工具,对反倾销案件进行剖析,从而发现此种类型之案件容易出现贸易破坏以及转移两种效应[7]107。冯宗宪、向洪金(2010)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乃是基于Ber-trand寡占竞争模型,将研究重点置于贸易破坏、转移、偏转效应,并以此为出发点,归纳出当前反倾销手段产生了负的贸易破坏、正的贸易转移和贸易偏转效应[8]31。孙志贤、林发勤、李冰杰(2017)通过统计分析及实证分析印度对中国反倾销的贸易抑制效应,得出最终裁决征收反倾销税对出口贸易额有抑制效应的结论[9]182 。

在如何应对反倾销调查的政策建议方面,甘利(2015)针对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从政府角度提出应健全反倾销应诉机制,携手行业协会提高企业抗诉成功的几率[10]19。李娟(2014)通过研究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特征,提出中国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同时,企业也应加强内部管理,从而减少反倾销调查[11]174。陈金亮、付丽娜(2012)认为减少反倾销的发生,不仅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企业也应规范自身行为,增强合作,防止恶性竞争,打“价格战” [12]99。陈玉荣、张腾(2017)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分析了中国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途径,认为应强化政府调配职能,刺激国内消费[13]21。董红、林慧慧(2015)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实物贸易摩擦加剧,中国企业应将出口贸易转向对外直接投资,以享受生产国国民待遇,巧妙避免反倾销[14]119。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已将中欧贸易摩擦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策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反倾销带来的贸易效应。但少有一个具体案例入手,探讨反倾销对中国产生的贸易效应,并结合国家战略提出对策建议。本文以中国贸易诉讼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欧盟光伏反倾销调查为切入点,总结中欧贸易摩擦现状及原因,分析反倾销产生的贸易破坏、转移、偏转、抑制效应,并结合落实“一带一路”等战略,为减少反倾销调查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二、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现状及原因

中欧贸易规模以及欧盟对华贸易逆差的扩大,使反倾销成为欧盟实施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迄今为止,欧盟对华已发起了一百多起反倾销调查,涉及金额近几千亿美元。

(一)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的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局面。在此背景下,欧盟为了限制中国商品出口,对我纺织等传统优势行业,频繁地进行反倾销调查,严重妨碍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一是反倾销调查频率不断增加。近些年,中国产品遭到欧盟反倾销调查的频率呈上升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2009-2013年之间,中国受到欧盟发起的反倾销案件分别为7起、10起、9起、6起、3起。虽数目有所下滑,但欧盟仍然对中国出口贸易设障最多,并且比例持续攀升。2010年和2011年,欧盟对中国反倾销立案调查所占比例已经分别高达66.7%和52.9%,而2013年有五分之三的调查是针对中国的。

二是反倾销调查范围逐渐扩大。欧盟对华反倾销的产品范围广泛,五矿化工、纺织品、机电产品、食品药品、轻工产品均有所涉及,总数达到4000多种。大到板材、固件、无缝管等钢铁产品,小到打火机、蜡烛、味精等生活必需品,其可诉的范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趨势。可见欧盟对华反倾销涉及的产品不分巨细,只要他们认为危害到或将要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业的产品,都可以列入倾销产品的范围,反倾销力度逐渐加大。

三是征收的反倾销税率比较高。欧盟在对华反倾销结案中多采用征税的方式,征收的平均反倾销税大约为40%,与其他被调查国家相比,大部分情况下中国承担的税率是最高的,这从表2可以看出。这种现象侧面反映出欧盟的行为有故意打击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嫌疑,对中国征取高额反倾销税不再单单是为了保护其本土产业,这种保护手段过于严苛,导致其自称的维护贸易秩序的说法已不能自圆其说。

(二)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的原因

中国多次受到欧盟的反倾销调查,究其根源有很多,除了欧盟的“私心”打击等国际因素,也有中国自身的不足。第一,中欧贸易长期不平衡。中国出口欧盟的产品一直维持着顺差,且数额巨大,这种不平衡便催生了欧盟的一系列反倾销行为。第二,国际大环境的因素。近年来,欧洲经受了难民危机、英国脱欧等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打击,欧盟经济雪上加霜。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以维护国家利益、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为名义的技术、绿色贸易壁垒在欧盟兴起。第三,中国产能过剩。由于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国内需求长期处于低水平,不得不大量出口。第四,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出口市场过度集中于美国、欧盟等,并且出口欧盟的产品多为中国传统型优势产品,市场份额逐年增长,欧盟国家将其经济低迷归因于此,就采取反倾销手段来阻碍中国的出口。第五,中国企业竞争策略失误。由于中国出口企业的规模小导致其策略选择受到局限,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及研究都无法看得太深、太远,对市场的把握能力较差,所以常常采取错误的竞争策略。

三、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案例分析

中国光伏产业虽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2012年欧盟对华发起光伏反倾销调查,由于过分依赖欧美市场,此次调查使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深受影响。

(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

在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亟待解决的情况下,光能作为清洁可靠的再生能源被高度重视,光伏产业在全球迅速发展。中国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仅用了几年光景就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光伏产业的制造大国,出口额从2006年的2.25亿美元飞速上涨到2011年的358.2亿美元。2012年9月,欧盟正式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光伏业造成了致命性打击。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在欧盟的市场份额高达七成,随着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的进行,中国光伏产品市场份额大幅下降,不得不向亚洲等新兴市场进行转移。

(二)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调查原因

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案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经济危机。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为了缓解财政状况,欧盟各国都采取了货币紧缩的政策,大幅度减少补贴,压缩了光伏企业的利润空间,这就导致投资热度减退,下游光伏产品的需求减少,无法达到刺激国内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效果。在此情景下,中国光伏产业却不断发展,用比其他国家都低的价格来占有欧盟市场,对欧盟本土的产业造成了威胁,欧盟开始利用反倾销措施保护本土市场,扶植本土的产业发展。第二,产能过剩。中国许多地方政府为应对危机并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都选择光伏类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内需不能满足产能,不得不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往往通过价格竞争来获取市场份额,导致恶性低价循环竞争,给欧盟本土企业带来危机感,为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留下了口实。第三,技术原因。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光伏产业面临“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并且核心技术的缺失导致必须以高价从国外引进原材料及生产装置,获得收益少,花费代价巨大。落后的技术、打“价格牌”成为中国光伏产品的特点,导致中国光伏产业容易成为欧盟反倾销的对象。

四、反倾销调查的贸易效应

反倾销作为一种最常见的贸易救济形式,其贸易效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对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往来影响极其复杂深远,因此各界对这一行为的争论探讨一直都未平息。

(一)贸易破坏效应

贸易破坏效应是发起反倾销之后对相关产品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从而引发的经济效应。无论是临时反倾销措施还是反倾销终裁,通常都是收取税款,即普通标准下加收反倾销税。一般来说,加收税款后会使得产品定价升高很多,而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没有了价格优势就会失去原有的市场,导致出口国贸易量下降,产生贸易破坏效应。从案件裁决的角度分析,自反倾销案件的提起到反倾销措施的最终实施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比如在欧盟,首先需要反倾销企业准备申请书并由欧盟产业协会正式提出申请,再经过欧盟委员会的检查并与反倾销委员磋商,发布立案公告进行调查,通过层层法定程序最终决定调查裁决。对于市场来说,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漫长调查期间内的震慑作用都不容小觑。一旦进口国提起反倾销诉讼,出口国涉案产品就存在被征税的可能,进口商从规避风险的角度会减少海外订单,出口商为保证自身的长期平衡发展会减少产品对调查指控国的出口并开拓新兴市场,最终的结果是出口国贸易量减少。此外,在调查初期,欧盟委员会如果认为被调查的产品存在倾销事实,就会要求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或者要求被指控国做出价格承诺。临时反倾销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收取临时税款,第二种是收取被指控国的担保金,可以以现金或凭证等方式体现。收取资金会使企业现金流减少,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因此,反倾销调查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对被指控国的出口量产生减数影响。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以前,中国光伏产品在欧盟市场份额一直占据领先地位,2011年出口总额达358.2亿美元。但在反倾销开始后,中国光伏产品在欧盟市场的占有率快速下降,比如光敏半导体器件出口量从2012年5月的近12亿美元下降到6亿多美元,只用了短短不到2个月时间,降幅高达44%,2013年9月出口额甚至不到5000万美元。由此可见,反倾销对中国出口产品会产生深刻且持续的负面效应。

(二)贸易转移效应

由于反倾销措施指向的特定性,其制裁对象仅针对个别国家的个别企业,进口商受此影响会把目标转向其他国家。在反倾销时期,惩罚措施与相关影响都会致使被指控方产品价格上升,从而出口商对产品进行加价。对于第三国而言,本来不具备价格优势的产品会因为被指控国产品价格的升高而获得青睐,从而出口量增加,贸易转移效应发生。在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案中,带给中国的负面效应大大减少了中国产品的出口,降低了中国产品在欧盟的市场占有率。而欧盟产品市场供给不足,就会向其他国家进口目标产品,以填补市场空缺。比如此次事件,在终裁结束以后,欧盟转向进口印度产品,印度的出口数额同年10月增长近50%。反倾销前,中国光伏产品在欧盟市场占据较大比重;反倾销后,中国产品大部分退出了欧盟市场,欧盟光伏产品进口总额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但是,达成价格承诺之后总贸易额开始回升,足以說明欧盟对于光伏产品的需求并未下降,只是把部分进口转移到了印度、日本等第三方生产国。因此,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使进口国预期扶持本土企业等效果部分减弱。

(三)贸易偏转效应

反倾销救济举措带来的影响还有被指控国为了保持其贸易市场的稳定且继续获得利益会将产品出口至其他国家。于是,贸易偏转效应就发生了。

欧盟一度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最大市场。从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至欧盟、亚洲的出口比例变化图可以看出,2012年中国对欧盟光伏产品的出口量占出口总量的63%,对亚洲光伏产品的出口量占比16.4%。在受到反倾销调查之后,对欧盟出口量大大减少,中国一些光伏企业转而面向亚洲有关国家和南非等出口。到2013年,中国光伏产品总出口量中,针对欧盟的比率减少到26.8%,同年亚洲市场占据总出口的44.8%。这说明2012年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的贸易破坏效应凸显,同时从2013年开始贸易偏转效应在亚洲发生,即贸易偏转效应是涉案企业努力弥补反倾销调查对自身经济造成的损失的结果。

(四)贸易抑制效应

反倾销举措引起的负面效应会使相关产品对指控国的出口受到阻碍,导致被指控国贸易量减少,从而减少了该产品的原料及制造设备的需求量。在反倾销措施实施之后,贸易抑制效应明显,一般情况下贸易偏转效应无法弥补全部贸易量的减少,因此从总量上来说,反倾销调查给被指控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始终是存在的。从整个生产环节来讲,出口数量降低会导致生产规模减小,规模变小后必然不需要和以前一样多的原料和制造设备,导致原料和制造设备的进口量减少,即贸易抑制效应发生。以光伏产品的生产环节为例,上游的多晶硅原料、中游的硅片光伏组件和下游的装机用户构成了光伏产业链。在中国遭遇反倾销调查之前,2011年进口自美国及韩国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口额分别高达10.6、12.2亿美元,2012年遭到反倾销调查后,该项产品的进口额比去年分别下降34.9%、60.7%,为6.9、4.8亿美元。可见,欧盟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光伏产业各生产环节产生了显著的贸易抑制效应。

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不仅对中国多晶硅进口产生抑制效应,对多晶硅的市场价格也有影响。由于多晶硅生产是高度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在下游需求减少的情况下,为避免产能过剩带来的负面影响,生产商只能降低价格。例如2012年年初,多晶硅价格为230000元/吨,1月末及2月初小幅上扬,但上涨幅度并不是很大;5-8月,受到欧盟反倾销调查的影响,多晶硅价格有较小幅度的变动,但总体趋势是持续走低;从9月开始,国际市场需求一再萎缩,多晶硅价格阴跌连连,甚至跌破成本线;12月初,多晶硅价格暴跌至119000元/吨,虽较月底有小幅度上涨,但并不能改变价格低迷状态。2012年多晶硅年初至年末的价格下降幅度高达48.26%,说明贸易抑制效应除了表现在数量上的减少之外,也会引起价格的变动。

五、对中国应对欧盟反倾销调查的建议

(一)建议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

一是健全贸易救济体系,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在国际贸易救济方面,中国起步较晚,导致面对欧盟所采取的反倾销手段,往往难以有效应对。因此,建议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广泛收集这方面的法律及案例进行剖析,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应对之策,完善贸易救济制度,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首先,建议设立贸易摩擦专项基金。国外对中国企业发起反倾销调查时,中国企业应诉费用通常较高,为了防止某些出口企业无力承担应诉费用而消极应诉的情况发生,建议政府指导行业协会建立贸易摩擦专项基金,为企业应诉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其次,建构反倾销协调网络。发挥驻外商务机构应有职能,对各个国家在反倾销方面所颁布的法令以及做出的判决等进行收集与整理,及时向国内更新反馈,有效帮助国内被调查企业应诉。最后,政府要重视培养反倾销应诉专业人才。建议政府进行规划和引导,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建强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专业队伍。从效率以及经济角度考量,选用本国律师应对反倾销调查,以提高胜诉的概率,保护国家利益。与此同时,对人才之考核应当坚持业绩与贡献作为考核评判指标,注重对人才实施双重保障,让人才能留住、用得好。

二是借供给侧结构改革机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国遭受欧盟反倾销调查的关键原因是中国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在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未消退的情况下,中国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的光伏产业都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问题。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议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适当扶持的产业结构转型思路,促进产能过剩问题解决。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适度调整产业结构,以增加行业生产的集中程度,从而有利于该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提升。建议政府引导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杜绝过度使用政府财政资金对企业经营直接进行奖励或补贴的行为发生,严禁政府行为违背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和WTO规则,对于那些缺乏生产效率、创新能力的企业,应取消对其的扶持政策,从而保障产业结构顺利转型。

(二)中国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规范自身出口行为,提高出口产品档次。企业对外开拓市场时, 应当注重采用合法合理的竞争策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出口产品档次。当前由于企业之间为了抢占市场,导致诸多不正当竞争行为出现,尤其是恶意定价等行为。这会导致中国经济整体上受到一定的损害,也容易诱发其他国家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因此,企业应强化法治观念,同时对国际市场进行实践性调查,了解市场动态,避免由于价格偏离正常幅度,从而遭到国外反倾销。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之间应形成整体力量,共同致力开拓国際市场,避免窝里斗引发反倾销。在保证出口秩序稳定的基础上,中国企业应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力度,增强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努力掌握对企业发展有着重大作用的核心技术,通过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层次打开国际市场。

二是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中国企业要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培养全球战略眼光,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研发、销售体系。“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其实施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中国企业应把握机会,在充分考虑经济互补性与经贸联系紧密程度、要素禀赋、区位因素等要素的情况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产能合作的方式,把资源配置延伸到沿线国家,直接在当地建厂生产,这样不仅可以及时收集当地的市场信息,尽可能满足当地消费需求,提高产品竞争力,还可以将产品出口成功转化为对外直接投资,享受当地的国民待遇。中国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在提高所在国工业化水平的同时也使中国有效地避免反倾销,能实现双方的共赢。与此同时,企业应当把握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抓住外商所能提供的专利技术等,通过利益之间的合作与分配,采取返销措施将产品销售至其国内,这便能够通过合法渠道将中国产品销往国外,从而摆脱被国外频繁实施反倾销手段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郝洁.欧债危机下的中欧贸易摩擦新动向、趋势及应对[J].国际贸易,2012(11).

[2]常虹.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及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J].对外经贸实务,2014(08).

[3]张琦,张艳玲.中欧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商贸,2014(13).

[4]蒋三庚,刘建新.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6(08).

[5]敖斯琴,巩哲君.浅议国际贸易中国外对华反倾销—以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案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1).

[6]Bown,P.and Crowley,A.“Trade Deflection and Trade Depress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72).

[7]杨仕辉,邓莹莹.被诉反倾销措施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与比较[J].国际经贸探索,2012(05).

[8]冯宗宪,向洪金.欧美对华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理论与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0(03).

[9]孙志贤,林发勤,李冰杰.反倾销的贸易抑制效应——基于印度对中国反倾销案件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7(08).

[10]甘利.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及中国的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5(09).

[11]李娟.析欧盟对中国反倾销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 2014(05).

[12]陈金亮,付丽娜.中国频遭欧盟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J].特区经济,2012(09).

[13]陈玉荣,张腾.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04).

[14]董红,林慧慧.“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变化及贸易摩擦防范[J].中国流通经济,2015(05).

作者:张校溱 罗春玲 黄庆华

反倾销保护机制建构论文 篇2:

欧盟对华双反征税新趋势及对策

当前欧盟出现了对我国同一商品同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双反征税,这标志着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政策出现了新变化,反补贴成为中欧贸易摩擦的新领域。基于此,在探讨欧盟对华双反征税新趋势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已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反倾销的最主要对象。其中,欧盟是世界上对华反倾销最多的地区,而中国是欧盟反倾销第一大立案对象。反倾销已成为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然而,当前欧盟在使用反倾销作为限制中国出口的工具的同时,又开始使用反补贴工具,并且是对同一商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因此,认真研究欧盟对华双反新趋势以及如何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欧盟对华双反征税新趋势

2004年以前,我国因入市议定书承诺的15年“非市场经济”过渡期,从未遭遇过反补贴调查。2004年4月,加拿大修改本国法案后,对我国首开反补贴调查。自此之后,欧盟也开始密切关注我国各类补贴政策和信息,搜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各种优惠情报。2005年7月7日,欧盟在对原产于中国的华皮面鞋和合成皮面鞋发起反倾销调查案中,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问卷,第一次涉及到补贴的问题,问卷要求出口商列出并描述各级政府就以下方面提供的并为贵公司带来利益(如比市场优惠的条件)的各种各样的财政资助:税收和关税优惠、优惠拨款、贷款或者资本注入、政府提供除一般基础设施以外的货物或者服务、政府购买货物。这些信号强烈地表明欧盟可能有意采用反补贴手段来遏制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贸易。2010年4月17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发起首起反补贴调查,随后于2010年9月16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数据卡发起反补贴调查。2011年5月14日,欧盟最终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铜版纸征收反补贴与反倾销的混合关税,这不仅开创了欧盟对华反补贴的先例,也是欧盟首次对中国同一产品动用双重救济。事实上,数据显示这次涉案的中国铜版纸每年对欧出口量约为20万吨,即便是按照投诉方欧洲高级纸张制造商联盟的统计,中国铜版纸在欧盟市场上所占份额也不超过5%。因此,欧盟此次对华征收双反税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并不算很大。但其不顾中国与欧盟的关系,仍执意首次动用反补贴,其真实目的在于发起更多反补贴调查。因此,研究欧盟对华双反新趋势以及如何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十分必要。

二、我国遭遇欧盟“双反”的原因分析

(一)出现具有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依赖外贸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形式直接导致了贸易收支不平衡和贸易摩擦的加剧。利用廉价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使得大多数企业以低价竞争占据了市场,在贸易保护者看来,低价抢占市场常常与倾销、补贴相联系。欧盟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对华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在中欧贸易摩擦背景下出现是难以避免的。

(二)受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影响

继2004年加拿大对中国的烧烤架发起反补贴调查之后,2006年年底,美国对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发起反补贴调查。这次调查打开了潘多拉盒子,不仅美国会紧接着对我国的其他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而且印度、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对我国发起了反补贴调查。在美国等国的影响下,欧盟于2010年对华发起反补贴调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并且,反补贴调查涉及面广泛,在这次补贴成立的条件下,中国企业的其他产品也将面临欧盟的反补贴调查。

(三)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作准备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出口商品偏重于附加值较低的商品,很容易发生贸易摩擦。长期以来,欧盟积极对华进行反倾销调查,由于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欧盟采取歧视的、不公正的“替代国”做法,如在铜版纸一案中,欧盟选取的是生产成本明显偏高的美国作为替代国,这一做法使得他们在反倾销调查中获得了预期的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然而,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是必然的。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后,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将不能再使用对其有利的替代国政策。因此,欧盟需要在反倾销调查之外开辟新的战场——反补贴调查。

(四)受欧盟债务危机的影响

当前欧盟尚未走出债务危机的阴霾,复苏步伐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欧盟内部急需扩大就业,于是希望通过贸易保护来扩大就业,将债务危机的成本转嫁到第三国,而对产品进行反倾销是其惯用的“伎俩”,同时使用了“反补贴”,以达到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

欧盟对华双反释放出一个信号,让欧盟企业看到对中国产品动用反补贴并非不可能,由此开了一个对我国非常不利的先例。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政策正在发生改变,从单一使用反倾销转向更多地使用反补贴,并且对同一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双重救济。这些做法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所以面对对华“双反”趋势,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世贸组织,更应该探讨其他对策,以保护我国的利益。

三、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一)建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预警机制。国内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作为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当事人,它们最了解市场竞争对手、供求关系、价格波动等“行情”,对国际竞争对手的动态和某种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等反应也最为敏感。因此,应建立以行业协会为龙头,以相关企业为主体的负责收集国外补贴情报、了解补贴引发的市场价格异动、调查产业损害和利益受损情况等工作的反补贴预警系统,形成企业或行业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互动沟通机制。只有建立了反补贴预警与沟通机制,国家主管机关才能及时作出反应,根据具体情况迅速有效地启动和实施反补贴法律措施。

(二)适时调整国内补贴政策。我国政府应当适时调整国内补贴政策:首先,我国在认真分析《SCM协定》的基础上,审视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或经济发展指导方针,借鉴外国经验,积极探索补贴类型;其次,应该逐步取消禁止性补贴,掌握可诉补贴的数量界限和形式,加大科研与开发补贴、落后地区补贴和环保补贴等不可诉补贴的范围和力度。将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的鼓励企业产品出口的各种税收、财政、信贷、公用设施、交通运输费用等各项优惠措施予以取消;同时应当对企业实行“非专项性”的财政、税收、信贷、管理费用、公用事业服务费用等补贴。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中央政府调整国内补贴政策时,也应指导地方政府补贴政策符合世贸组织规则。

(三)我国涉案企业应积极配合和抗辩。无论是反倾销应诉,还是反补贴应诉,我国涉案企业都应积极配合和抗辩。反倾销应诉,国内企业相对熟悉。但对新出现的反补贴应诉,仍缺乏经验。事实上,证明以下情形之一,就可以使欧盟作出不采取反补贴措施的裁决。这些情形包括:没有获得补贴、欧盟产业没有遭受损害、欧盟产业遭受的损害与我国的出口产品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以及采取反补贴措施不符合欧盟利益。反倾销应诉的实践证明,只有应诉和配合才是降低损失的最好途径,如果中国企业始终不敢应战,那么只要欧盟等国提出所谓“调查”或直接采取措施,征收高额的额外税,我们就失去了国际市场。

(四)积极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平台。如果欧盟对我国的反补贴措施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我国政府可将其提交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今年3月28日,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通过了中国诉美双反措施世贸争端案上诉机构报告,裁定美涉案的四起“双反”措施违反世贸规则,这意味着美国已经延续五年的对华“双反”调查的错误做法今后将不能再延续。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地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平台,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来保护自己。在这次铜版纸一案中,欧盟选取的是生产成本明显偏高的美国作为替代国。而在寻找所谓的补贴证据时,以中国商业银行系国有为由,把它们向铜版纸生产企业发放的贷款划归为政府补贴,这是严重违背事实的。而将欧盟反补贴措施提交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不仅能获得公正的裁决,而且对欧盟以后的反补贴调查也会产生影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贸学院)

作者:任金玲

反倾销保护机制建构论文 篇3:

比较借鉴视角下ECFA争辩解决机制建构研究

摘要:WTO、CAFTA、NAFTA争端解决机制与ECFA争端解决机制在适用范围上具同质性,这为机制间的相互借鉴提供了可能性。通过比较,除了整合出WTO、CAFTA、NAFTA三大争端解决机制共有的先进制度值得借鉴外,提炼出的三大机制各具的特色性制度亦颇宜借鉴,,比较借鉴视角下,立足于EcFA成员法律地位的特性和现阶段两岸解决经贸与投资纠纷的主要方式这两个客观要素,通过对适用范围、争端解决机构、争端解决方式及程序、执行机制这四部分的具体制度设计务实地建构ECFA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框架。

關键词:ECFA;争端解决机制;WTO;CAFTA;NAFTA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6月29日,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由此,进一步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關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并且双方同意在不迟于本协议生效后6个月内,就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建立适当的争端解决程序及建立投资保护机制等问题展开磋商,并尽速完成,达成协议(新华社,2010)。2010年9月12日,ECFA正式生效(新华社,2010)。2011年2月22日,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例会,会上决定成立6个工作小组,其中包括争端解决机制工作小组,专门负责争端解决协议的磋商。并且在率先启动了投资保护机制协议的商谈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后,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例会上还宣布启动了两岸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争端解决协议等三个协议的商谈(商务部,2011)。有鉴于此,笔者应时势之需,特撰此文,本着“有权利即有救济”的法理思想以及“节约立法成本”的法经济学理论,试图在比较借鉴WTO、CAFTA、N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对ECFA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框架予以务实性建构,以期对今后两岸争端解决协议的达成能有所裨益。

一、WTO、CAFTA、NAFTA争端解决机制

WTO《關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之第1条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适用范围作出规定:本谅解的规则和程序应适用于按照本谅解附录l所列各项协定的磋商和争端解决规定所提出的争端。依据附录1之规定,WTO争端解决机制适用的协定包括:《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多边货物贸易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關的知识产权协定》以及《關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等多边贸易协定;《民用航空器贸易协议》、《政府采购协议》等诸边贸易协定。由这些适用协定可判断:WTO争端解决机制的适用范围着眼于贸易及投资领域所发生的争端。CAFTA《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之第2条也对C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适用范围作出规定:本协议适用于《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项下发生的争端,《框架协议》包含附件及其内容在内。依据《框架协议》,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内容。并且,《框架协议》第11条提出要制定争端解决机制,以保证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的正常运转。除《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外,截至2009年底,双方已先后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商务部,2009)由此可见:C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适用范围也立足于贸易及投资领域所发生的争端。NAFTA由主协定和两个分协定构成,主协定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内容;分协定主要涉及自由贸易区内的环境合作和劳工合作问题。NAFTA主协定内规定了三套争端解决机制:一是第11章B部分规定的专门适用于缔约国与另一缔约国投资者之间的投资争端的争端解决机制;二是第19章规定的专门适用于反倾销与反补贴税事项的审查与争端解决的争端解决机制;三是第20章规定的一般性争端解决机制,适用于上述两项内容以外事项的争端解决。因此,N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适用范围也主要解决贸易及投资领域所发生的争端。

综上,在适用范围的限定上,WTO、CAFTA、NAFTA三大争端解决机制均着眼于贸易及投资领域的争端解决。依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10条之规定,建立适当的争端解决程序,其适用范围在于解决任何關于本协议解释、实施和适用的争端。依据第13条之规定,本协议的附件及根据本协议签署的后续协议,构成本协议的一部分。另据第3、4、5条之规定,除争端解决协议外,双方后续至少还应尽速达成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以及投资保护机制协议这三个协议。可见,ECFA争端解决机制在适用范围方面也限定在贸易及投资领域所产生的争端。基于ECFA争端解决机制与WTO、CAFTA、NAFTA三大争端解决机制的适用范围具同质性,这就为彼此间的相互借鉴提供了可能性。

二、WTo、CAFTA、NAFTA争端解决机制可借鉴之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认为,要创建一个行之有效的确保两岸经贸与投资活动平稳运行的ECFA争端解决机制,有必要借鉴一些已获得成功运行的争端解决机制的先进制度;并且,制度间的相互借鉴也符合“节约立法成本”的法经济学理论。由此,笔者通过比较WTO、CAFTA、NAFTA三大争端解决机制,甄选出下列适宜ECFA争端解决机制借鉴的制度设计。

(一)WT0争端解决机制之可借鉴点

1 非违约之诉的受理。在适用范围的规定上,WTO争端解决机制不仅适用于违约之诉,而且适用于非违约之诉。非违约之诉即任何成员认为,其根据另一成员在本协定下的具体承诺所给予的、能够合理预见的利益由于后者实施与本协定条款并不冲突的措施而正在丧失或受到减损,则可援用WTO争端解决机制(WTO秘书处,2003)。将非违约之诉纳入管辖范围,可有效避免缔约方以此为由采取一些规避协定规定的措施。

2 常设上诉机构的法律审。除了专家组进行的事实审与法律审外,还专门设立了由争端解决机构任命成员的常设上诉机构对专家组报告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和专家组所作的法律解释进行审理,这种类似“两审制”的做法确保了争端当事方有进一步申诉案情的权利,并使争端解决机制更具准确性与公正性(石广生,2001)。

3 跟踪执行监督机制。经争端解决机构采“反向协商一致”原则审议通过的专家组或上诉机构报告对争端各当事方具约束力,由争端解决机构监督执行。并且任何成员都可随时向争端解决机构提出与执行有關的问题,以监督裁决的执行;争端解决机构也应将裁决的执行问题列入会议议程,并进行审议,直到该问题解决。该跟踪执行监督机制的设立,确保了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现实有效性及较强的执行力。

4 报复手段使用的审慎性。申诉方对被诉方的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即报复手段不能自行动用,

需经争端解决机构授权,被诉方还可就报复水平的适当性提请争端解决机构仲裁;并且在报复范围的选择上,严格规定了平行报复、跨领域报复以至跨协议报复三个先后顺序,以防止申诉方滥权。此外,还规定报复仅为临时性措施,强调争端解决的首要目标是使违反条约规定的措施符合条约,报复会使问题复杂化,不利于争端当事方经贸關系的提升(沈四宝,2006)。

(二)OAFTA争端解决机制之可借鉴点

1 适用范围明确。CAFTA《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第2条对其适用范围作出明确规定:本协议适用于《框架协议》项下发生的争端,《框架协议》包含附件及其内容在内。除非另有规定,《框架协议》应包括将来依据《框架协议》达成的所有法律文件。对缔约方境内的中央、地区、地方政府或者权力机构采取的影响《框架协议》得到遵守的措施,可援引本协议的规定。适用范围的明确性规定体现了建立争端解决机制的一个重要目的,即给自由贸易区的运作一个可预见性(杨丽艳,2008)。

2 排他性选择管辖。CAFTA《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第2条还确立了排他性选择管辖,即规定该协议并不妨碍缔约方根据其他条约的规定解决争议的权利,条件是争端各方均为被选择适用条约的成员方。但是,如果争议当事方已经选择根据该协议解决争议,除非当事方一致同意采用一种以上的争端解决机制,则当事方就不得再选择其他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争端。这样,《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就对根据其启动的争议解决拥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管辖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启动的争端解决机制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沈四宝,2006)。

3 报复手段使用的审慎性。作为报复手段使用的中止减让或利益仅为临时性措施,其强调争端解决的首要目标是使违反框架协议的措施符合框架协议;并且,在确定中止减让或利益的适当水平时,起诉方应请求原仲裁庭审查及作出报告;再者,在巾止减让或利益时,起诉方应首先寻求对与仲裁庭认定有违反《框架协议》或者造成丧失或损害情形的部门相同的部门中止减让或利益,如起诉方认为对相同部门中止减让或利益不可行或无效,则可寻求中止其它部门项下的减让或利益。

(三)NAFTA争端解决机制之可借鉴点

1 分散型争端解决机制。所谓分散型争端解决机制是指在NAFTA所涉领域内根据不同的争端事项设置不同的争端解决机构和争端解决程序。分散型争端解决机制的设立使得某些特殊事项的争端解决能够适用特殊的程序,针对性更强,更有利于快速有效解决纠纷(高永富,2008)。例如:NAFTA第19章规定的争端解决机制专门适用于反倾销与反补贴税事项的审查与争端解决,该套机制针对征收反倾销与反补贴税的行政决定具有即时性与突发性,并且对被征税企业的影响巨大的特点,采用直接的法律解决方式,进行法律修改审查与行政决定审查,省却了磋商程序,从而使争端解决更加高效。

2 特色性投资争端解决机制。NAFTA单独在第11章规定了专门适用于缔约国与另一缔约国投资者之间的投资争端的争端解决机制。这一特色性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设立,保证了私人在投资争端解决中的参与权,即私人投资者可直接参与争端解决程序成为“原告方”。私主体作为争端当事方地位的确认使私人投资者在因成员方违反协定而给私人贸易权利带来损害时能够获得充分有效的救济,也能有效避免私人投资者在成员方间贸易争端中成为利益牺牲者,从而将更有利于维护投资者利益,改善各成员方的投资环境,促进成员方间相互投资的增长,增进各成员方问的经济合作(廖增金,洪英利,2010)。

3 协调争端解决机制。基于NAFTA的三个当事方都是WTO的成员,申诉方对WTO和NAFTA下引起的争议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只要提前通知被诉方即可。选择一旦确定,那么该机构成为在此争端解决问题上的排他性机构。但是,如果具有实质利害關系的NAFTA第三方要求在NAFTA体制下解决,则争端应由NAFTA解决。另外,涉及NAFTA与具体的环境协议的事项,涉及卫生和植物或保护环境健康或特种保存有關的标准措施的事项,应被诉方要求,必须在NAFTA体制下解决。对可能涉及的相關争端解决机制的协调性规定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管辖权之争。

(四)三大机制共有之可借鉴点

WTO、CAFTA、NAFTA三大争端解决机制除了上述各自特色性制度适宜ECFA争端解决机制借鉴外,还具备一些共有的先进制度也颇值得效仿:

1 磋商前置程序。WTO争端解决机制中,争端当事方的磋商是争端解决的第一步,也是必经的一步,即磋商是请求成立专家组的前置程序。在作为NAFTA各套争端解决机制之核心的一般性争端解决机制中,争端解决需经过两个磋商程序:先由当事方自行协商,然后在自由贸易委员会的主持下磋商(王春婕,2005)。CAFTA争端解决机制中,起诉方与被诉方的磋商亦是请求设立仲裁庭的前置程序。

2 程序设定明确时间表。WTO争端解决的四道基本程序——磋商、专家组审理、上诉机构审理及裁决的执行与监督均规定了严格明确的时限;NAFTA争端解决的四道基本程序——协商、自由贸易委员会会议、专家组仲裁及专家组报告的执行也均规定了明确的时间限制;CAFTA争端解决的三道基本程序——磋商、仲裁庭仲裁及裁决的执行还是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各环节程序均设定明确时间表,保证了争端解决的效率,并确保能及时纠正违反协定或协议的措施,使受害方的权利获得及时救济。

3 政治与法律方法相结合。WTO争端解决机制采用的争端解决方式包括磋商、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审理以及在当事方自愿基础上的仲裁、斡旋、调解或调停。CAFTA争端解决机制在争端解决方式的设计上包括了磋商、调解或调停以及仲裁,结合了争端解决的政治方法与法律方法。作为NAFTA争端解决机制核心的一般性争端解决机制采用的争端解决方式包括协商、斡旋、调解、调停或其他调解可选用的手段以及专家组仲裁。可见,这三大争端解决机制均是一个综合性争端解决机制,采用了多种争端解决方式,在争端解决时都强调政治方法与法律方法相结合。这种政治与法律方法并用的机制,不仅最大限度地创造了和平解决争端的机会,而且增添了规则的准确性和坚实性。

三、ECFA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框架构建

ECFA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框架构建除了借鉴WTO、CAFTA、N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先进制度外,还应积极考虑ECFA成员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应着重考虑以下两个客观要素:一是ECFA成员法律地位的特殊性。WTO的成员虽然包括主权国家和单独關税区,但主要仍以主权国家为主,且其属于世界性贸易协定,成员数目众多且彼此间差异较大、關系复杂;CAFTA、NAFTA虽是区域贸易协定,但其成员均是主权国家;而ECFA虽然也是区域

贸易协定,但其是在一个中国框架下的安排,是一国主权内部的贸易安排,成员是中国这一主权国家内部的大陆与台湾两个地区,成员的法律地位相当特殊,成员相互间的關系也相当特别,不但有别于其他区域贸易协定,而且也有别于“一国两制”框架下的CEPA。二是现阶段两岸解决经贸及投资纠纷的主要方式。据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投诉协调局和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秘书局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台商最经常选择的纠纷解决途径中:协商方式占61%,调解方式占12%,诉讼方式占18%,仲裁方式占6%,其他占3%。(于健龙,2007)可见,协商方式占据了绝对优势之选。在以下ECFA争端解决机制基本框架的构建中,笔者在具体制度的设计过程中适时融入了这两个客观要素,以求构建出的ECFA争端解决机制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适用范围

ECFA争端解决机制關于适用范围的规定,笔者建议可在借鉴C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做出如下规定:该机制适用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下简称《框架协议》)项下发生的争端,《框架协议》包含附件及其内容在内。除非另有规定,《框架协议》应包括将来依据《框架协议》达成的所有法律文件。另外,对缔约方境内的政府或者权力机构采取的影响《框架协议》得到遵守的措施,可援引本机制。此外,还应借鉴WTO争端解决机制,明确规定ECFA争端解决机制不仅适用于违约之诉,而且适用于非违约之诉。

两岸均为WTO的成员,《框架协议》第9条亦规定:本协议的任何规定不得解释为妨碍一方采取或维持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一致的例外措施。由此可见,两岸后续进行ECFA争端解决协议协商时,台湾会争取保留诉请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权利(林淑媛,2010)。但是,基于ECFA成员的法律地位特殊,ECFA协议的内容也存在超出WTO规则规定的部分,笔者以为,在一个中国框架下签署的协议,由此而引发的争端也尽量争取能在这一协议框架下获得解决,而不应再回头寻求多边贸易机制的救济,这不但会违背两岸签订ECFA的初衷,也势必会使双方间的贸易和投资争端升级和复杂化。因此,笔者建议:应借鉴CAFTA、NAFTA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协调争端解决机制的制度设计,但又要有所区别,具体可做出如下协调性安排:对于ECFA协议项下发生的争端,申诉方应首先提交ECFA争端解决机制解决;除非申诉方对ECFA争端解决机制下的裁决结果不认同,且该争端又符合WTO争端解决机制的适用范围,才可再行提交WTO争端解决机制;但提交WTO争端解决机制并不停止ECFA争端解决机制下裁决的执行。

(二)争端解决机构

依据ECFA成立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同时作为负责争端解决的常设性机构,解决任何關于本协议解释、实施和适用的争端。其在争端解决方面的具体职责包括但不限于:协调两岸的贸易和投资争端问题,进行斡旋、调停与调解;在争端解决各程序中,负责各种文书的传达、请求的受理及提供各种法律支持;管理、保存仲裁员名录;报复的授权及报复水平适当性的审查;依据专家组或上诉机构的报告作出解决争端的建议或裁决;监督和协调裁决的执行;统一管理与争端相關的条文、解释、案例等档案;进行定期的信息发布等。

(三)争端解决方式及程序

从国际性和区域性协定的实践看,任何多边、双边、国际性和区域性的经贸协定的实际运作和执行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争议。这些争议有的是当事方政府之间在经济交往中直接形成的,有的则是存在于当事一方的国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与另一当事方政府之间。前者表现为相關当事方的法律、政策、措施是否符合协议的要求;后者则较集中于一方的国民在另一方所受到的待遇是否低于协议的标准(王贵国,2004)。由此,笔者认为:ECFA争端解决机制可借鉴NAFTA争端解决机制,设置分散性争端解决机制,即设立一般性争端解决机制,以应对和解决双方政府层面可能发生的争端;设立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以应对和解决一方投资者与另一方政府问可能产生的争端。此外,还可单独设立具备争端解决高效性的反倾销与反补贴争端解决机制,以针对征收反倾销与反补贴税的行政决定具有即时性与突发性,且对被征税企业影响巨大的特点。

1 投资争端解决机制。ECFA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在争端解决方式及程序的设计上建议可在借鉴NAFTA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其宗旨是在公正基础上既强调对投资者“弱者保护”的精神,又应考虑到投资者滥用诉权对东道同外资管理权的可能冲击和消极影响(周或,2007)。并且。作为ECFA投资争端解决机制,还应充分考虑现阶段两岸解决投资纠纷的主要方式。笔者以为,具体制度可做如下设计:在争端解决方式上采用一缔约方的投资者对另一缔约方提起仲裁。一缔约方投资者提起仲裁时应满足下列条件:第一,投资者须冈另一缔约方违反ECFA《投资保护协议》所规定的实体义务而受到损害;第二,投资者在诉诸仲裁前,应先行寻求协商方法解决争端;第三,投资者在诉诸仲裁前,应先行用尽当地救济;第四,投资者应在提起仲裁请求前至少90天通知另一缔约方其将争端提交仲裁的意图;第五,投资者提起仲裁请求需在其第一次得知、或应该知道违反协议行为的发生及损失的出现的3年内提起;但是,不能在违反协议行为发生的6个月内提起;第六,投资者应以书面形式同意提交仲裁,申请材料中应附上已先行协商和用尽当地救济的证明材料。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员人选宜采争端双方反向选择原则进行确定,即由争端双方在争端解决机构保存的仲裁员名录巾各自为对方选择1名非本方推荐的仲裁员为仲裁庭成员,再在名录中共同选定1名作为仲裁庭首席仲裁员;若在投资者提起仲裁请求之日起10天内,争端双方无法选定仲裁员或首席仲裁员,则由争端解决机构,即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在仲裁员名录中为双方指定。考虑到ECFA成员法律地位的特殊性且仅包括两方成员,笔者建议,仲裁庭解决争端时适用的实体法不应作太复杂的规定,只须包括:ECFA《框架协议》及《投资保护机制协议》、中国大陆或台湾關于投资方面的相關立法。仲裁庭解决争端时适用的程序规则可借鉴CAFTA争端解决机制拟定专门的仲裁程序规则作为ECFA争端解决协议的附件之一。仲裁庭的审理期限自其设立之日起至其仲裁裁决提交争端双方之日止,一般不应超过3个月。仲裁庭的仲裁裁决自提交争端双方之日起即具拘束力。

2 一般性争端解决机制。ECFA一般性争端解决机制在争端解决方式及程序的设计上建议可在借鉴WTO、N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其宗旨是强调双方友好、公正、有效率地解决争端及争端解决方式的自主选择性,因为两岸毕竟同在一个主权国家下。具体制度设计如下:在争端解决基本方式及程序上采用磋商前置——专家组审理及上

诉机构审理或仲裁庭仲裁。其中,是启动专家组审理程序还是启动仲裁庭仲裁程序,由争端当事方共同选择。笔者建议,为避免争端当事方在此问题上拖延时间,可规定若在磋商前置程序的期限界满后10天内双方未达成仲裁协议,则自动肩动专家组审理程序。此外,斡旋、调解或调停方式可南争端当事方经协商自愿采用,并可随时开始,随时终止。

磋商前置程序中,请求磋商方应向争端解决机构,即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通知其磋商请求,磋商请求应以书面形式提交。争端解决机构负责将磋商请求送达至对方。如一磋商请求被提出,对方应在收到该请求之日起7天内作出答复,并应在收到该请求之日起不超过30天的期限内真诚地进行磋商,以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如对方未在前述的7天内作出答复,或未在前述的30天内进行磋商,或在收到该请求之日起60天内磋商未能解决争端,则双方可协议是否选择仲裁方式解决争端。如双方在10天内未达成仲裁协议,应请求磋商方的要求,启动专家组审理程序。

专家组及上诉机构审理程序中,笔者以为,ECFA成员仅双方,权利义务關系较为简单,且成员法律地位特殊,因此,争端的数量和复杂性均不及于WTO;但是,ECFA成员对争端能够快速解决和同类争端统一化处理的要求必然更为突出,且争端双方亦希望在具体权利行使上能够有章可循。故而,笔者建议,专家组宜设立成常设性机构,5人组成,其人选由争端解决机构任命,审理案件时的法定人数为3人。大陆可考虑从台办投诉协涮部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及涉台案件审判庭推荐专家,因为这些部门在处理涉台纠纷方面已积累了较多的实践经验,且比较了解两岸的基本情况。专家组的职权主要在于根据争端双方所援引的法律依据,对申诉方的请求予以审查,并提交调查报告,以协助争端解决机构提出建议或作出裁决。自专家组审理程序启动之日起至最终报告提交争端双方之日止,一般不应超过3个月。为了更快速解决争端,尽快恢复双方正常贸易,专家组审理程序中可设立简易程序,适用于申诉方要求采用、事实简单的争端。进行简易程序审理的,自专家组审理程序启动之日起至最终报告提交争端双方之日止,一般不应超过1个月。专家组审理过程中,应首先接收争端双方的书面意见或听取口头陈述,调查事实;在调查过程中,专家组应尽量安排与争端双方进行协商沟通,给予双方以找出相互满意解决方法的充分机会。在必要时,在争端双方同意的条件下征求专家组以外专家的咨询意见并做出初步报告。初步报告应当包含专家组认定的事实、法律结论、争端解决方案等内容。其次,专家组要将初步报告提交给争端双方以征求意见,并可在收到意见及进一步调查取证的基础上重新审查和修改初步报告;在这一征求意见的过程中,专家组可对争端双方进行调解,争取达成调解协议,以终止后续审理程序。最后,在重新审查和修改初步报告基础上提出最终报告。在专家组最终报告提交给争端双方15天内,除非争端方正式通知争端解决机构其上诉决定,或经争端解决机构协商一致决定不通过该报告,否则该报告应在争端解决机构例会或临时会议上予以通过。上诉机构作为常设性机构,7人组成,其人选由争端解决机构任命,审理案件时的法定人数为5人。上诉机构的职权不仅包括对专家组报告涉及的法律问题及作出的法律解释进行审理,还包括对专家组报告认定的事实进行审理;审理后,可以维持、修改或撤销专家组报告。自争端一方提起上诉之日起至上诉机构提交其报告之日止,一般不应超过1个月;若适用简易程序,一般不应超过15天。在上诉机构报告提交给争端双方15天内,除非经争端解决机构协商一致决定不通过该报告,否则该报告应在争端解决机构例会或临时会议上予以通过。

3 反倾销与反补贴争端解决机制。ECFA反倾销与反补贴争端解决机制在争端解决方式及程序的设计上建议可在借鉴NAFTA反倾销与反补贴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其宗旨是公正而高效地解决争端。具体制度设计如下:凡涉及缔约双方反倾销与反补贴税措施的案件,采用直接的法律解决方式,即不进行磋商前置程序,而直接进入专家组审查机制。专家组亦设立成常设性机构,7人组成,其人选由争端解决机构任命,审查案件时的法定人数为3人。专家组的职权在于进行法律修改审查与行政决定审查。前者审查被诉方对反倾销、反补贴法律法规的修改是否与ECFA《货物贸易协议》中關于贸易救济措施的相關规定相抵触。后者依据进口方司法审查标准和一般法律原则,审查其适用反倾销、反补贴法律法规的最后行政决定,以代替中国大陆或台湾地区的司法审查。专家组的审查期限一般不应超过45天。在审查报告提交给争端双方15天内,除非争端方正式通知争端解决机构启动特别异议程序,或经争端解决机构协商一致决定不通过该审查报告,否则该审查报告应在争端解决机构例会或临时会议上予以通过,且一经通过即生效。特别异议程序是指争端方对专家组成员有明显的渎职错误、偏见或利益冲突,实质上违反行为规范及专家组严重背离基本程序规则或明显地超越授权或管辖权的行为提起异议。特别异议程序由常设上诉机构负责审理,审理期限一般不应超过15天。若上诉机构认定异议成立,则发回专家组重审;若上诉机构认定异议不成立,则直接维持专家组审查报告。在维持的情况下,上诉机构提交其报告即视为该报告自动通过且生效。

(四)执行机制

在执行机制的程序设计上建议可在借鉴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跟踪执行监督机制及WTO、C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审慎使用报复手段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充分考虑到ECFA是在一个中国框架下的安排,其宗旨是强调促进双方正常贸易,尽量避免报复。具体制度设计如下:争端解决机构,即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既作为裁决执行的跟踪监督机构,又作为裁决执行的沟通协调机构。在裁决生效后15天内举行的争端解决机构临时会议上,有關当事方应将执行裁决的意愿通知该机构。基于ECFA双方法律地位的特殊性,对于裁决的执行主要通过双方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应利用己身优势,促使双方进行及时沟通协调,尽量促成裁决在双方协商确定的合理期限内得以执行;若被诉方因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在合理期限内执行裁决,则应尽量促成双方在执行的合理期限届满前达成补偿协议。若争端双方无法协商确定执行裁决的合理期限,则由原作出裁决的机构予以确定。在确定了合理执行期限后15天内,争端解决机构应将裁决的执行问题列入委员会的例会或临时会议议程,并进行审议,直到该问题解决。只有在被诉方无法在合理期限内执行裁决,且争端双方又未能在合理期限届满后15天内达成补偿协议的情况下,申诉方才可要求争端解决机构授权其中止对被诉方承担的减让或其他义务;但是,在确定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的适当水平时,申诉方仍应请求原作出裁决的机构审查及作出报告,且该适当水平的确定应符合相称性原

则,即应当与申诉方因被诉方的措施而受到的利益损害或丧失的水平相当。此外,存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的过程中,若被诉方撤销了违反ECFA协议的措施,或被诉方与申诉方就利益损害或丧失达成了补偿协议,则此项报复性措施应立即终止。

参考文献:

高永富,2008,中国参与制定区域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初探[J].世界经济研究(7)

林淑媛,2010-06-29,ECFA台湾保留WTO防卫与争端解决权http://203.75.155.20/gb/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lD=201006290310&pTypeo=aPE&pTypeSel=0

廖增金,洪英利2010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之比较分析[J].法制与社会:旬刊(5)

石广生主编,2001世界贸易组织基本知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沈四宝,2006论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

商务部,2009-12-29商务部召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成”新闻发布会[EB/OL]httlp://www.gov.cn/gzdt/2009-12/29/content_1499455.htm

商务部,2011-02-24姜增伟在两岸经合会首次例会后会见记者发表谈活[EB/OL].http://WWW.gov.cn/gzdt/2011-02/24/content_IS10060.htm

王春婕,2005 NAFTA模式对我国的借鉴价值分析[J].商场现代化(8)

王贵国2004区域安排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WTO秘书处编2003 WTO争端解决程序[M].索必成,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新华社,2010-06-30厢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N].福州晚报,新华社.2010-09-12.ECFA生效掀开两岸经贸互利双赢、合作发展

新时代hup://WWW gov,cn/jrzg/2010-09/12/content一1701 120 htm

于健龙2007-10-19.台商投资企业运用仲裁方式解决经贸纠纷之现状[EB/OL].http://cn.cietac.org/Hezuo/7_3,shtml

杨丽艳,2008.试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赵维出,2000.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周或2007,试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J].云南大学学报(4)

作者:颜梅林 陈亮

上一篇:实验教学之初中生物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