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防雷策略探索论文

2022-04-16

气象工作关系到工农业生产和千家万户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要求,其中重点强调了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层面上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作为一级气象部门,更应该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积极做好气象工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有线电视防雷策略探索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线电视防雷策略探索论文 篇1:

“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与维护

【摘要】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是农村政务工作的重要宣传途径,在宣传政策、发布信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村村响应急广播系统设计原则、建设要点、使用技术以及维护管理等,希望对提升农村应急广播覆盖率有所帮助。

【关键词】村村响;应急广播系统;农村建设

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村村响农村广播应急系统覆盖面积也越来越大。该系统能够将电视网络作为信号传输载体,将国家政策、灾害预警等重要信息播报给村民,进而提升村民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

1. 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

1.1 系统功能

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并且综合多种科学技术,如通信、广播等,除具有传统广播功能外,其还可以发布应急信息,并且具有寻址功能,能够以行政区域为范围,在其管辖范围内,进行应急语音呼叫、广播等。因此,村村应急广播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广播自动播报、可寻址以及应急广播插播等。

1.1.1 广播自动播报

通过对系统进行设置,村村响农村广播系统能够实现广播自动播报。县、镇、村三级以预先设置的程序为依据,对广播进行自动控制与播报。通常情况下,存在级别差异的前端需要按照分时播出为原则,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自办节目等进行转播,同时,在程序已经设置好的前提下,该系统前端可实现自动播报节目,而接收终端同样可以按照设定时间自动开机播放节目。

1.1.2 可寻址

县前端与乡镇前端可根据行政分区,对其所管线区域内的广播接收终端进行控制,包括调节音量、编码等,上述操作就是利用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中的可寻址功能。通过该种方式能够实现对所管辖区域内全部应急广播系统接收终端的控制。可寻址功能除能够对应急广播辖区进行精准定位外,还可以对辖区内系统接收终端开机、关机等情况进行控制,在提高播报应急广播时效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1.3 应急广播插播

本地播报与远程播报是应急广播插播功能实现的主要操作形式。本地广播站通过话筒对音源进行转化,进而将重要信息插播于正在播报的节目之中。远程播报主要是利用电话拨号,联通前端机房电话监控设备,再输入密码后,即可进行应急广播播报工作。

1.2 基本结构

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先进技术在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中应用愈加广泛,其逻辑结构相对较为简单。寻址编码控制器、可寻址广播终端、调频调制器以及电话监控设备等属于该系统的基本结构。就寻址编码控制器而言,其能够对应急广播系统内的所有设备进行控制、编码。同时设备音量调节、开关机等与寻址广播控制相关的指令,均可在寻址编码控制器中进行中转、输出。可寻址广播终端的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对陷波滤波以及内置频率等进行切换,以便于对操作广播信号与插播信号接收与播报。调频调制器的作用除播报广播信号外,还可插播本地音源,同时还能够对调频输出进行控制,监控播报远程电话。电话监控设备的主要作用是对电话呼入进行限制,同时记录来电显示,可实现对电话拨出的有效监控。

1.3 接收终端

建设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对于已经开通有线电视的村落,在传播与接收广播信息时,可利用有线电视同轴共缆。对于未开通有线电视的村落,可采用无线调频方法,实现对广播信息差转与接收。现阶段,已经完成建设的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在接收终端方面大多采用同轴共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够接收远程寻址指令,并在此基础上控制终端开机、关机以及频率切换等。不仅如此,还具有逻辑地址寻址以及物理地址寻址的作用,主要原理是物理地址不会发生改变,而通过远程操作,可改变逻辑地址。与此同时,同轴共缆还具有一定的防雷、过压以及过流等保护功能。

2. 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设计原则

2.1 规范长效性原则

在农村应急广播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在其中将更新、升级的位置预留出來,使其能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进步而不断升级,进而满足人们需求。因此,应遵循长效性原则,避免应急广播系统在升级与改造时消耗大量人力、财力等。由此可见,考虑长效性还可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

2.2 稳定安全性原则

FM-SCA调频技术是广播信号传输中应用较为成熟、广泛的技术。而寻址编码使用的FSK调制技术在抗干扰性方面更好。发射机本振频率与调制器使用PLL锁相技术。上述技术部均能够为系统内设备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因此,在设计农村应急广播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设备安全运转的相关因素,并建立具有完整性、可实施的安全运转管理方案。此外,将雷电浪涌吸收元件加装在所有设备上,这就使得带有金属外壳的设备能够遵照等电位进行连接,进而提升系统设备以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性。

2.3 经济实用原则

在设计农村应急广播系统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用户所处的实际环境,在满足用户对质量、功能以及价格需求的前提下,减少系统造价。不仅如此,系统结构设计尽可能简单明了,以便于后期维修。所使用的设备在规格上应做到统一,减少备用设备数量,降低建设成本。在进行系统安装时,应预先调试系统,检验软件操作方式的简便程度。当系统投入使用后,其不仅可以作为地区的广播传输网络,还可以是抢险救灾的应急广播工具。

3. 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要点

3.1 可管可控

可管可控在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体广播结构网络中,需要对信息做分级处理,开展网状部署工作,提高布置工作的灵活性,为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发展提供保障。

3.2 安全播出

就物联网而言,其终端存储、计算能力受到制约,因此,如果在上面增加安全保护功能,则会对终端业务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在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的具体应用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确保安全播出。安全播出是正确事件信息得以传播的根本。基于此,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应运用多种安全策略,例如,服务器通过终端进行认证,如果没有完成认证,则不可进行广播工作。而终端同样需要通过服务器认证,同时还需要对通讯协议进行认证。

3.3 现网融合

将现网融合应用在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中,能够连接多个小广播站,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可实现对广播网络的控制。农村广播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得益于广播网络的不断建设。因此,在开展相关工作时,需要改造音频喇叭与调频喇叭,实现现网融合。

3.4 多网对接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借助于云平台,将所要播出的内容、相关指令等传输至与其相对接的服务器上,通过形成备份的终端与网络,实现应急新闻广播。

4. 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所使用的技术

4.1 寻址编码技术

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需要对多种类型的接收终端进行控制,因此系统在具备简便快捷、易扩充编码功能的同时,还需要具有实用性的可寻址解析指令,进而满足不同类型接收终端需求。基于此,设计人员设置相应的寻址编码规则,将前端设备与终端设备进行统一。通常情况下,寻址编码技术包括逻辑编码与物理编码两种,其中逻辑编码由八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并且可以被改动。而所组成物理编码的八位阿拉伯数字则是其唯一序列号,不可以被改动。

4.2 寻址控制技术

根据国内调频广播标准,双边带广播的调频间隔为200千赫兹,最大频偏为75千赫兹,最高调制信号频率为15千赫兹。一般情况下,调频广播主信道在0-15千赫兹之间,并且主要以传输立体声以及单声道广播等形式被使用。立体声识别信号为19千赫兹,传输立体声广播的差信号通常在23-53千赫兹之间。寻址控制在技术就是利用调频方式,将寻址信息调制至主载波上面,进而实现其与广播信号一同发出的目的。

5. 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维护管理

5.1 创新广播播放内容与形式

现阶段,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农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因此,村村响广播播放内容也需要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播送重要通知的同时,还应结合当地农民喜好,为其播送个性化的娱乐节目,通过创新播放形式,不断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增加农民对村村响广播的喜爱之情,进而推动农村广播可持续发展。通过村村响广播为农民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节目,不仅能够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而且还可使农民文化鉴赏能力得到提升,进而全面提升我国人民综合文化素质。此外,村村响广播还能够发布自然灾害预警信息,例如地震、雷电等,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2 加大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的资金投入力度

针对现阶段,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政府等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解决措施。为扩大应急广播覆盖范围,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广播的日常维修与养护工作。目前,我国农村应用最为广泛的广播系统就是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其在通讯、广播方面意義重大。因此,只有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管理水平,才能使其在紧急情况下发挥出最大作用。

6. 结束语

应急广播内容丰富,除可播送重要通知外,还能寻找所需地址,对国家政策进行宣读等,因此,加强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办事效率,并且还能够提高村民风险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延火.农村应急广播系统的应用及应对措施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1):247-248.

[2]章惠来.媒体融合时代应急广播新需求及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有线电视,2018(01):81-85.

[3]张喜,裴政.县级村村响大喇叭广播建设纪实与应用探索[J].中国有线电视,2020(05):534-536.

[4]吴晗杰.浅谈村村响广播在农村消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今日消防,2020,5(03):82-83.

[5]张德灿.村村响广播应急预警系统的改进探讨[J].电视技术,2020,44(01):76-78.

作者:任守强

有线电视防雷策略探索论文 篇2:

浅谈气象防雷科普宣传的几点思考

气象工作关系到工农业生产和千家万户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要求,其中重点强调了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层面上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作为一级气象部门,更应该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积极做好气象工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群众对气象部门的工作要求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积极推进现代气象业务的层次建制,为社会及人民群众防雷减灾、抵御自然灾害、积极适应和做作出气象部门应有的贡献。当前的气象科普工作如何开展,怎样发挥气象部门的职能作用,为广大群众提供服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当前气象防雷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科普工作薄弱

气象部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工作似乎只有天气预报,因此对气象部门工作性质的认识很片面,导致出现气象科普不被人重视的局面。气象部门的防雷科普内容单调,科普工作质量不高。普遍的现象是重视气象知识的普及,介绍气候和气象的内容多,对于气象的危害宣传的少;关乎人们生产和生活灾害的内容介绍不足,特别是指导人们科学利用气象信息和知识进行防雷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没有正常发挥。群众掌握的防雷及气象科普知识,主要是通过阅读科普作家的书来实现,来自于气象工作人员的科普宣传则相对较少,气象工作的实质内容与人们的生活衔接不紧密,与实际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1.2 科普手段单一

目前气象部门的科普工作所采取的模式单一,措施有限,手段传统,无法与社会的发展相吻合,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所采取的科普方式主要还是纸媒的方式,一般是以书报刊的发行为主,其它途径的利用还处于空白,有待开发。由于途径单一、手段传统,因此气象部门的科普工作效果甚微,难以激发公众的重视。

1.3 防雷减灾的科普范围不宽泛

由于受经费来源和人力资源的限制,防雷减灾科普工作没有全面覆盖城乡及各个领域。气象部门的科普对象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人群中,对于那些偏远的农村和边远落后地区的科普宣传则表现为覆盖面狭窄,或者是杯水车薪、蜻蜓点水式的宣传,导致这部分地区的人民群众,对于气象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十分薄弱,无法发挥正常的作用。

2 做好防雷减灾宣传的策略

2.1 认识防雷科普工作的内涵

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发展,社会需求和气象服务的变化使得气象科普工作的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对于气象科普的认识早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的科普,科普工作的意义也非传统观念所能充分表达,并且现代防雷科普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传播普及气象知识的范畴,防雷科普等气象知识的普及,弥补了气象信息发布的不足,提高了气象部门的服务效益,应该说,防雷知识的普及是气象信息服务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于现代卫星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的信息准确率很高,发布的气象信息对生产和生活的指导作用也很大。比如发布雷暴气象信息时,顺便把应对雷暴所采取的防范措施也说明一下,人们更加清楚雷暴及雷暴的危害,预防的意识会增强,进而可以大大减少损失。所以作为气象工作者首先应该明确防雷减灾等气象科普的重要意义,气象科普和业务的有机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所以气象部门必须将气象科普工作作为本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防雷减灾的宣传工作作为提高气象服务的重要途径。正确认识气象科普的目的,既是气象知识的掌握和了解,也是提高公众防雷减灾意识的促进,更是加强防雷减灾行动的实践。

2.2 丰富科普的内容和手段

科普工作重要的科学知识的内容,首先要让人民群众了解雷暴灾害的发生及危害。雷暴对人们生活的危害主要是影响家电安全,所以预防感应雷显得非常重要。所谓的感应雷,通常是指雷电的电能在进入建筑物的各类金属管、线时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这种电磁脉冲就可以损坏我们的家用电器,感应雷对居民的危害有四种途径:可以从供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或无线电视天线的馈线、住房的外墙或柱子进入室内,从而损坏电气设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损害。对于这种情况,气象部门应该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宣传。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3 开发防雷科普新渠道

气象科普工作应该和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密切结合,提高科普工作的全局性,实施具有计划性的整体策划,组织专业人员加强对科普手段及其效益的调查和研究。注重科普内容的实效性和适用性,提高科普工作的科技含量,结合本地的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的实际生活情况,制定贴近人民群众和社会需求的科普工作计划。突破传统报刊宣传的僵化模式,与时俱进地利用各种新兴媒体和新技术实施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传播方式。

2.4 扩大科普的覆盖面

把科普工作的重点向偏远地区转移,向落后地区转移。进学校、入乡村、走企业、访社区,对于气象灾害频发的地区给予重点关注。让人民群众提高对雷暴危害的意识,强化防雷减灾的实践,帮助群众在灾害面前实施自救互救和群防群控能力。增加对防雷减灾科普工作的资金投入。气象科普是为公众公益谋福祉的事业,加大资金投入,开发科技新产品,拓宽宣传渠道,增加兼职人员,发挥专业和兼职科普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导作用,为人民大众的防雷减灾能力提高做出积极的努力。建设部门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宣传模式。气象部门在加大对气象科普投入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各类市场主体、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对气象科普的作用,为扩大气象科普产品的供给和应用打下物质基础。

做好气象科普工作,应围绕当前气象科普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实施,在全社会普及“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重要理念,强化意识,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密切结合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加强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作出气象部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学勇.气象科普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陕西气象,2009(6):49-50.

[2]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Z].北京,2006.

[3]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北京,2009.

作者:徐杰 陈明

有线电视防雷策略探索论文 篇3:

浅议低碳城市与智能建筑电气

[摘 要]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而且逐渐成为影响区域内经济发展策略和目标的关键性问题。近年来,为了有效解决和处理日趋严峻的环境和生态破坏问题,我国政府适时提出了低碳城市的理念,建筑行业作为现代城市的基础产业之一,在其智能建筑的电气设计与施工中,一定要注重对于低碳城市理念的理解和认识,这对于智能建筑的电气节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低碳城市;智能建筑;电气

在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虽然创造了较为理想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其所带来的严重能源污染、环境破坏等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定要引起行业内部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且积极寻求有效地解决办法和措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碳排放趋势增加,以及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建筑工程总量世界排名第一,远远超过世界年建筑量的50%。在我国全面构建低碳城市的时代背景下,智能建筑是基于国情和地域特点,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以人为本,有效利用资源、能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生态环境,全面治理污染,智能化管理,室内外环境健康、舒适、安全,在规划设计的生命周期内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节约型建筑。

1低碳城市与我国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

为了有效解决和处理我国现阶段普遍存在的城市环境与生态问题,国家政府适时提出了构建低碳城市的理念,并且在国内大部分大中型城市逐步展开,带动了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创新路径。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针对于常见的环境及生态问题,低碳城市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从社会综合管理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低碳城市可以概括为:低碳经济、低碳建设、低碳社区三方面的全面建设。

从世界低碳发展的历程看,国家层面的宏观计划多于微观层面的实施原则,而针对某个城市的具体行动计划多于可以推广的制度理念,因此,中国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探索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低碳发展将有深远的含义。2008年初,我国在上海和保定两市以低碳经济示范试验,开始从低碳建设方面试点低碳城市,重点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可再生能源、低碳社区建设、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低碳管理的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我国基本国情及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何针对地方特点进行低碳建设,这些宝贵的实践和理论归纳都将为世界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丰富的知识。

2智能建筑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

我国建筑行业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掩蔽、舒适建筑、健康建筑等三个阶段,其中每一阶段的建筑建设都呈现出了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特点。随着人们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尤其是在低碳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建筑物开始走向第四阶段——“智能建筑”阶段。智能建筑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大量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强调能源节约和建筑材料资源的循环使用,尽量减少建筑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害。

智能建筑不同于传统建筑,其建设理念跨越建筑物本体而追求人类生存目标的优化,是一个大系统、多目标优化的典型设计理念,在现代城市中的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智能建筑必须采用大量的智能系统来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这一过程需要信息、控制、管理与决策,智能化、信息化是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由于智能建筑在我国刚刚起步,其中大量的课题有待人们去探索与解决。中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必然获得更大的市场,并且技术水平将随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低碳城市背景下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低碳城市背景下,对于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未来一段时间内行业内部及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专业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智能建筑是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电脑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对各种设备的自动监控信息进行分析、正确判断和处理。建筑电气技术作为智能建筑支持平台的基本学科之一,必然得到很大的发展。智能建筑的电气技术应用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了原学科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笔者认为,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主要涉及建筑电力供应系统的设计和安装;照明系统的改善和发展;对弱电系统进行屏蔽、防雷、滤波、接地等保护;给排水、供暖空调等建筑设备的监控和协调。

智能建筑供配电系统负责向整个建筑物提供电源,智能建筑要求供配电系统的电流容量大、电压稳定有效有效、电路安全,为满足这些要求,在短短二十多年中,供配电系统的技术和产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设计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智能建筑内的各种弱电系统如安全防范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系统等,容易受到雷电、电火花、电网瞬变、高次谐波等各种电磁脉冲的干扰,因此,防雷、接地、屏蔽、滤波等技术得到改进,出现了SPD保护器、漏电保护器、剩余电流监视系统等保护设备,有力地加强了对建筑内的电气设备和人身的保护,大大提高了供配电系统的安全性。随着我国智能建筑的不断发展,建筑电气技术也必然会有进一步的发展,新产品、新理念层出不穷。对于建筑电气系统的设计、装、检修人员来说,应该及时了解最新技术,采用新技术、新材,选用高效节能的设备,推动电气技术的发展。

4结束语

低碳城市理念是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指导建筑行业科学发展、稳定进步的关键。在低碳城市的背景下,智能建筑的电气设计及相关技术应用一定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并且保障整体建设的节能性,全面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与生态质量。

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之佳,柯金良,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仇保兴,中国的能源战略与智能建筑前景[C],首届智能建筑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7-30,

[3]陶震东,刘卫华,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3):52-53, ■

作者:关宇飞 沙婷婷

上一篇:会展物流发展障碍分析论文下一篇:语言模仿机制外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