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从谨慎性原则的基本概念入手,针对我国谨慎性原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应当从建立与企业经营策略相适应的财务激励机制、健全相关会计法规、联系谨慎性原则应用与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加强外部相关机构监督以及增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等几方面来提高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有效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论文 篇1:

浅谈我国企业会计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摘 要 会计谨慎性原则是对企业会计核算中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客观计量,减少企业利用会计准则操作会计信息的行为。本文对我国企业会计中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 企业会计 谨慎性 原则

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在基本准则中对“会计核算一般原则”重新表述为“会计信息质量”,可见国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视程度。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需要会计人员加强自律意识,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而从我国会计实践角度来看,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前提之一是加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有效运用。不断提高会计准则中政策使用的规范性,进而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基于此,本文结合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对其使用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会计谨慎性原则概念与要求

1.会计谨慎性原则概念

在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是一项有悠久历史、深刻影响并且体现出极强争议性的重要原则,也是不可缺少的企业会计核算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需要承受的竞争压力与不确定风险的可能性逐渐加重,企业所面临的复杂环境也增加了会计核算的不确定程度,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利用会计估计方法对会计期间的收益进行确定。可是会计估计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势必需要应用谨慎性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与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相符合,对极有可能产生的损失与费用进行合理核算。谨慎性原则需要企业在实施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遵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能多计资产或者收益、少计费用或者负债,不能计提秘密准备。它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真正发挥修正功能的原则,设置的目的就是要尽量减少会计估算过程中产生的主观性与随意性,有效减少财务会计报表产生的风险。我国企业目前会计实务都普遍应用了这个原则,突破了对一般会计原则产生的认识与应用,发挥了关键作用。

2.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

①应用谨慎性原则需要按部就班进行。由于在各个方面会计工作中始终贯穿着谨慎性原则,因此,牵涉到了方方面面的关系利益。

②会计准则、制度以及有关的款项中应用的谨慎性原则应当具备可操作性。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与制度规定不够明确,才给虚增资产和操纵利润等现象创造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解释性规定,限定上市公司具体业务的操作,最大限度的保证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③在应用谨慎性原则过程中要与会计信息披露结合起来。应用谨慎性原则具体是指对判断存在于会计领域中的不确定事件抱有的态度,在会计具体处理工作中能够充分体现这一态度。因此,在财务报告中应当对与谨慎性原则相关的内容进行全面描述,有利于决策的正确性。

④谨慎性原则应用时需要注意把握“度”。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应用它的程度,在实施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必须在客观性、配比性、稳定性原则之间认真合理的权衡其成本效益,而不能实行片面的教条化。

⑤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能力。在企业会计中贯彻应用任何的会计原则与方法都不能脱离会计活动的主体,也就是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谨慎性原则从主观上体现出了极大的臆断性,对其把握的适度情况取决于会计人员职业的准确判断能力。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

1.制定坏账准备金政策

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常用的销售方式是赊销行为,这样势必造成无法回收一部分的应收账款,致使不能核销而产生坏账。按照谨慎性原则,企业应当制定计提坏账准备策略,自主确定关于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范围以及提取比例,这样企业就可以对财务状况进行更加谨慎的进行反映,从基础上减少发生坏账的可能。

2.计提资产折旧、减值准备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产发生的加速折旧与迅速减值会对其带来严重的影响,必须提前考虑到这一点。按照谨慎性原则,企业可以对资产各项折旧与减值等损失科学预计,针对极有可能出现的资产损失实施计提减值准备,进而提升企业资产的质量。

3.合理测算存货价值

企业是根据历史成本计价存货的,可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新产品速度逐渐加快,存货市价不断下降,过时、损坏都会减少存货价值,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就要求应用谨慎性原则合理测算存货价值。当企业先购入的存货价值比目前市场价格低时就会出现存货潜在的损失问题,企业可以按照谨慎性原则,利用对存货损失进行低估、对当期产品销售成本进行高计的方法,进一步缩减当期利益以此获得补偿。

4.会计财务分析

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应用谨慎性原则具体是初步分析偿债短期能力、企业运作资产效率等。在分析偿债短期能力中,谨慎性原则发挥的功能是利用流动与速动比率充分进行实现;在企业分析运作资产效率中,应用谨慎性原则是利用应收账款与固定资产周转率进行实现的。

5.处理或有事项

与或有事项有关的义务还要满足:该义务是企业需要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极有可能造成企业经济利益的外流,应该明确其是预计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应当单独列项体现预计负债。有关处理或有事项的规定,真实表现了谨慎性原则,有利于更加稳健的促使企业的财务报告对自身的财务状况以及极有可能产生的状况进行反映。

三、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局限性分析

1.实务操作中的问题

①谨慎性原则条款缺乏实践操作性

虽然会计准则中对谨慎性原则进行了要求,但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导致在会计实务中很多会计处理事项无法准确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例如,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进行资产减值准备确认时,需要根据短期投资的市价、存货可变现的净值、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等等来进行市价的衡量。但我们目前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准确的获取市价难度大。导致企业在无准确依据情况下,只能进行主观估量。

由于不够明确的会计准则与会计政策的相关规定,造成企业实施会计核算时,可以按照企业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会计核算方法,这样就造成资产与利润缺少了必备的可比性与可靠性,比如有的企业进行计提坏账准备时,能够自主决定计提比例;在对存货发出的成本进行核算时,能够随意选择使用先出先进方法或者是平均加权方法;在对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时也能够随便选择是使用直线还是加速折旧方法等,使得当期利润与现实状况并不符合。由于不够明确的有关款项,使其非常容易被控制,致使企业管理盈余过程产生了一定的空间。

以坏账准备为例,有的公司采用直接转销法处理坏账,有的采用了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但具体的计提方法或者标准都有很大的差异,而在会计制度规定中没有明确的规定,有的企业为了逃避税收和建立秘密公积金,而采取不提、少提或多提的各种办法,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②对会计信息的真实、相关性造成了影响

谨慎性原则自身的倾向性以及会计实务中产生的主观性,促使其与会计信息真实、相关性之间时常出现冲突。真实性原则具体是指企业实行确认、计量与报告时应当将已经发生的交易活动作为根据,真实体现满足计量与确认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确保真实可靠、内容全面的会计信息。

谨慎性原则重点确认有可能产生但还没有产生的费用损失,忽略有可能获得的收入的确认,这样势必造成了无法实事求是的体现企业经营情况以及财务状况,很明显违背了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呈现的会计信息需要与使用财务会计报告人的决策要求有关联,能够帮助会计财务报告使用人评价或者预测企业的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状况。

可是谨慎性原则的主旨是可以少计可能产生的收益或者资产,却不可以少计有可能出现的损失或者负债。因此,不能在会计信息中体现一些在未来极有可能获得的高收益,而是确认了或有负债与费用。如此便出现了非常保守的信息,减少了信息的相关性,有可能对信息使用者造成了误导。

通过分析目前的市场状况可知,很多商品具有的市场价格信息是很难获得的,除了上市公司股权、债权投资以及少量商品存在活跃的市场交易以及有关部门颁布的价格信息之外,大部分商品以及股权的公允价格都是很难进行确定的,也就是说很难对资产具有的可变现价值进行确定;进一步无法落实谨慎性原则。

2.容易受国家税收和税法执行的影响

使用谨慎性原则的条件之一是对税收的递延。在使用谨慎性原则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少计收入而多计费用,导致企业短期利润减少,从而使得企业产生了事实上的递延所得税。尽管在以后年度中可以补回,但国家大量税收和利息收益还是受到了损失。由于我国当前经济还不发达,经济发展还主要依靠税收的支持,我国税收的目标是确保国家税收及时征缴和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因此,在确认计量时有以下倾向:

(1)时间上提前确认收入、资产;推迟确认费用、负债;

(2)在金额上多计收入、资产;少计费用、负债;

(3)确认不确定性、估计项目只有对增加国家财政有利情况下才予以默认。

而谨慎性原则是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时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定,而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定和入账。因此,谨慎性原则在时间上、金额上和性质上,都跟我国所得税的征收政策相冲突,在会计实务中与我国所得税不协调。

3.受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力影响较大

从企业会计实践来看,无论是减值准备的计提还是或有事项的判断,再或是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使用,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因此,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质的会计人员是进行谨慎性原则使用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会计行业发展迅速,但会计人员的素质总体不高的趋势明显。

一是对会计核算新知识和新领域把握不准,业务水平不高,很难把新会计制度运用到会计实务中去。谨慎适度的专业判断意识非常淡薄。我国由于受到经济计划较长时间的影响,致使一部分会计人员已经产生了思维定式,处理会计相关事项甚至是照葫芦画瓢,不敢直面存在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一事实,忽略了专业判断所发挥的作用。二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往往出于某种目的,滥用谨慎性原则。同时,我国企业绩效考核主要还是依据利润指标为核心内容,导致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往往更倾向于有利于短期利润形成。因此,在财务判断过程中,往往趋向于回避谨慎性原则,无疑令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受到制约。

四、改进和完善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1.完善会计准则规定

从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规范情况来看,我国新会计准则从制度规定的层面上对谨慎性原则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运用。例如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存货核算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等等。但在资产发生跌价或减值的判断标准上还不够明确,“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等等,需要在准则修订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因此,需要尽快以准则修订为导向,减少会计处理的“真空地带”。在会计计量方面,除了具备外部使用条件外,更需要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不断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为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会计制度中对谨慎性原则规定的适度原则,给不法企业应用其控制利润留下了很大空间,这就需要会计相关单位能够详细规定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编制出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工作指南,尽可能在各方利益进行照顾的前提下构建可以被接受的、较为灵活的标准。同时不恰当的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原因还有少数相关利益者通过谨慎性原则为自己谋私利。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惩处企业相关行为的力度。此外还要构建企业监督内外部相关行为的制度,力争根除违背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动机。

2.健全内部控制

如前所述,谨慎性原则在实际会计工作中,由于会计准则规定的模糊性以及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使得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更多的是利用谨慎性原则为借口,对会计核算方法进行随意变更,进而低估收入,虚列成本,不但导致企业对经济利润进行不同年度的随意调节,而且影响到了国家的税收收入。由于应用谨慎性原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和会计工作人员主观行为发生关联,因此对谨慎性原则进行应用时,为了避免恶意使用谨慎性原则,一定加强建设企业内部约束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工作,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防止个人主观判断失误导致谨慎性原则使用出现问题。要不断的优化单位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和道德素质,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运用。

3.把握谨慎性原则执行的“度”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对会计领域不确定经济事项的一种主观判断,通过一系列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政策的执行,进而选择有利于企业稳健经营的会计政策。这种选择的结果将要导致企业出现不同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需要加强谨慎性原则执行的“度”的问题考量。

五、结束语

由于估量的不确定性需要进行概率统计方法来解决,对不确定性经济事项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估算,力图在会计上对经济运行存在的不确定性给予越来越全面的反映,己经成为主流趋势。就目前来看,我国会计想要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经济事项进行较为完善的反映,必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和变革过程。为此,需要我们每一位会计从业人员坚持原则,保持适度谨慎的职业态度,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尽量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财务信息质量下降的概率。

参考文献:

[1]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应用.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2]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3]王武勤.浅谈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下的运用.中国总会计师.2008(1).

[4]杜兴强.关于稳健性惯例的再思考.财会月刊.2010(1).

[5]查秉柱.新会计准则下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科技资讯.2007(2).

[6]赵顺娣,汪永飞.浅析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完善.会计之友(下旬刊).2007(7).

[7]刘东山.我国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综述.经济研究.2010(11).

作者:黄桂鑫

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论文 篇2:

关于完善“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应用中的建议

摘要:本文从谨慎性原则的基本概念入手,针对我国谨慎性原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应当从建立与企业经营策略相适应的财务激励机制、健全相关会计法规、联系谨慎性原则应用与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加强外部相关机构监督以及增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等几方面来提高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有效性。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滥用 误用 建议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作为我国会计准则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谨慎性原则,在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工作中运用日益广泛。会计活动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足以影响会计报表的公允表述和充分披露。日趋全球化的经济形势给企业带来越来越复杂的客观环境和风险,会计人员要想合理确定特定会计期间的收益、降低会计报表风险、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笔者认为,就必须通过建立合适的财务激励机制、健全法规、使谨慎性原则运用与外部使用者相联系、加强外部监管、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等措施,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予以明确规范,防止滥用、误用谨慎性原则。

一、谨慎性原则概述

(一)谨慎性原则的定义。谨慎性原则亦称稳健性原则或保守性原则或审慎原则,是指企业对于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谨慎性原则是反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八项一般原则之一,在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中有着多处明文规定,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又如《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一条第十二项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二)谨慎性原则之我见。企业在有竞争的市场中运营就必然存在着各种风险,针对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提出和运用谨慎性原则,无疑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保护投资人、债权人的利益。对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存货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或有事项的确认,等等,都是谨慎性原则在具体业务中运用的体现,但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应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不应与客观性原则冲突,例如企业计提过高比率的坏账准备属故意低估收入、高估成本,随意调节盈亏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

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

(一)谨慎性原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谨慎性原则的滥用、误用。面对风险时,滥用谨慎性原则会导致企业不能正确评价可能的收益和损失,一味回避风险,从而错失机遇。谨慎性原则的滥用会成为过分保守经营者推诿责任的护身符。滥用、误用该原则还可能体现在对利润的操控上,企业会利用谨慎性原则的模糊性定义,滥用、误用该原则以达到不准确揭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如果不严谨和科学地使用谨慎性原则,滥用、误用该原则的现象将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巨大阻碍。

2.谨慎性原则在纵向、横向上运用程度不均衡。(1)在纵向上,使用谨慎性原则可以使企业本期的利润、财务状况稳健,却也使得后期不稳健。例如固定资产折旧,出于谨慎性考虑,企业使用加速折旧法使固定资产使用期初期的会计期间利润计算偏低,也使使用期末期的会计期间利润因偏低的折旧费用而偏高。(2)在横向上,由于国家相关制度没有对业务作出全面、详细的规定,不同企业在处理相同或相似业务时基于谨慎性原则,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造成财务报表上的差异,有悖企业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如甲、乙两家企业购进相同的机械设备原值10 000元,预计净残值500元,预计使用年限8年,甲、乙企业分别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进行折旧,则两家的折旧计算表分别为:

3.谨慎性原则的判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应用中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缺少统一、详细的判断、处理标准。谨慎性原则定义的不具体性导致具体事务的处理过分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企业领导人的个人意志可以极大地左右最终的会计信息。

(二)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剖析。

1.企业内部管理的缺陷。在经营管理中,面对变化复杂的环境,企业很难找到具体可操作的标准,是否需要谨慎性的判断很大程度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内部激励、监督体系存在缺陷,往往会产生乃至纵容滥用、误用谨慎性原则的行为。

2.相关会计法规的缺陷。会计法规对谨慎性原则的规范不够具体和及时,现行法规没能对需要谨慎性考虑的具体业务作出明确规定,对企业谨慎性行为的规范不及时,不能做到事前控制。现行法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谨慎性原则的滥用、误用,而不能杜绝。

3.行业内部缺乏统一的业务处理规定。在同一行业中,不同企业有大量相似的业务,对于运用到谨慎性原则的,不同的处理方法导致了最终财务报告的差异,使外部信息使用者感到迷惑。

4.外部机构监管的缺陷。我国外部监管机构对谨慎性原则运用行为的监管不够重视,监管部门,尤其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重点不应只在于企业信息披露是否充分,还应加强规范企业在会计处理中包括谨慎性原则在内的各项会计原则的运用。

三、完善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运用的建议

(一)建立与经营策略相适应的财务激励机制。对于经营中的不确定性业务,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风险偏好,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程度也不相同,企业应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经营策略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财务激励机制,促进经理人员的经营决策与企业长期发展利益相一致。将管理层的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相联系,避免谨慎性原则成为管理层过分保守经营的挡箭牌。例如对经理人员实施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方式,从而可以激励经理人员不断努力提高企业的长期价值。

(二)健全相关会计法规体系。

1.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在其中对谨慎性原则进行规范。概念框架的主要作用是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并通过会计准则间接地指导和制约会计实务。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健全会计法规体系的首要任务,在概念框架中严格、科学定义谨慎性原则,然后以此指导和规范准则中的谨慎性原则,指导和制约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对谨慎性的判断。

2.制定更加详细的业务处理规定。谨慎性原则应用的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保障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不受侵犯,因此应把谨慎性原则要求更加详细化,制定出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指南。相关部门还应对同一行业中相同、相似的业务处理作出统一规定,采用一致的谨慎性处理方法,增强横向的可比性。

(三)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最终会计报表使用者利益紧密结合。企业会计处理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具体表现为一系列会计处理方法,是否运用谨慎性原则和运用何种处理方法都会影响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体现在会计报表上,因此,谨慎性原则的应用需要考虑到外部报表使用者。如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可能影响投资人、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做出全面陈述,会计人员应在各自负责的业务陈述后签字或盖章,以明确责任。

(四)加强对谨慎性原则使用的监督。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较强随意性和概念定义模糊性决定了监督的必要。对企业的监督应首先注重加强外部证券监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的监督,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也是必要的补充。

1.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督。企业通过滥用、误用谨慎性原则来操控会计报表,主要的欺骗对象就是外部中小投资人,因此,加强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督势在必行。对于通过滥用、误用谨慎性原则来粉饰财务报表,及对重大事项披露不充分甚至隐瞒不报、歪曲披露重要信息的行为,证券监管机构应加大处罚力度。

2.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是社会中介机构监督的主要手段,应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力度和范围,应对审核企业谨慎性原则使用情况有所侧重,充分发挥其对财务报表公允性的监督作用,如果企业在谨慎性原则使用上存在重大偏差,应出具保留意见书,指明该企业明显缺乏公允性,引起投资者注意。

3.其他社会监督。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社会舆论的监督是最快捷的外部监督,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加大着社会舆论监督这一独特优势,媒体可以及时调查、报道和评论一些企业经营中的不正当行为,间接保护各方的利益。单位和个人的检举也是有效的社会监督,应对有价值的检举实施奖励,鼓励单位或个人积极检举企业不法行为。对于舆论监督等其他社会监督手段,应从利用层面加大力度。

4.企业内部监督。企业的盈利性决定了内部监督在监督力度上不是最有效的监督手段,但加强内部监督可以更加全面、实时地监督企业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情况。企业内部应建立严格的内审机构,并且在人员配置上与会计机构相独立,受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严格执行内审工作;会计机构各个岗位应明确在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等重要经济业务事项中的谨慎性原则运用上,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5.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任何会计原则、处理方法的使用主体都是会计人员,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公允反映至关重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应以充分披露会计信息为原则,而不是领导的个人意志。企业应抓好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严格执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确保会计人员享受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力和履行接受继续教育的义务。

参考文献:

1.储学刚.关于完善会计中“重要性原则”的建议[J].会计之友,2012,(7).

2.朱学义.中级财务会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张秦.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1,(24).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魏德娥.谨慎性原则在具体准则中的体现及应用[J].财会通讯(综合),2008,(11).

作者:范长炯

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论文 篇3:

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加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面临的决策风险也越来越大,谨慎性原则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为了减小会计风险而采取的一种稳健做法。但谨慎性原则若运用不当,不仅不能降低会计风险,相反还会破坏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研究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对增强我国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谨慎性原则的内涵与实质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应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尽量少计和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极小范围内。谨慎性原则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中世纪托管人对其受托责任解脱所采取的策略——不预计托管财产的增值是托管人减轻责任的自我保护方式,这种减轻责任的考虑逐渐为随后的会计职业界所认可。谨慎性原则的直接诱因缘于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中存在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就意味着风险的存在,人们自然想到要寻找一种稳健的方法来回避风险,保护自己,会计工作中的谨慎性原则就是人们对会计不确定性所采取的一种减轻会计风险的方法。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实质上就是把不确定经济事项的风险提前释放了,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该经济事项的潜在固有风险水平,不论会计主体采用何种稳健策略,最终只影响到不确定事项所形成的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列报时间,当该不确定性事项作为既成事实发生实际损失时,由于采用谨慎性原则提前将其部分费用化或全部费用化,缓解了对当期的财务压力,如因估计偏差,该不确定事项后期并未发生损失,可于该期直接冲销转回即可。

二、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与其它会计原则相冲突,具体表现在:

1.与真实性原则冲突。真实性原则要求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明显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

2.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冲突。可比性、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随意变更。但是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因而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

3.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冲突。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属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均应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而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这显然与“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相矛盾。配比原则要求,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相互配比,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成果;而谨慎性原则体现的则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少计或不计可能的收益。

4.与历史成本原则冲突。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帐面价值”,但在谨慎性原则下,存货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这显然背离历史成本原则。

(二)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

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由四项增至八项,即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及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全面运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避免企业不良资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权益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的计提方法、计提比例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确定,因此,资产减值准备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往往依赖于会计专业人员的主观判断,使得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三)计提减值准备具有较强的倾向性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基础是谨慎性原则。企业为规避经营风险、保障企业资产需计提减值准备,但实际上,由于其人为随意性,加上具体会计制度的选择性较大,而且规定在以后年度企业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价值回升时可以冲减当期费用,这给了一些企业灵活选择的空间,使得企业往往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来操纵公司利润,某些上市公司甚至出现“疯狂”计提的现象。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而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两年亏损将ST处理,三年连续亏损将停止上市,上市公司就可能少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而有些上市公司股东为了逃避债务而多提减值准备。

(四)具体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会计实务的规范,但某些条款不够细化,缺乏可操作性,具体表现在:

1.计提减值准备不规范。如《企业会计制度》第51条规定“企业应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制度未对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作出明确规定。这就使某些情况相同或相似的企业在会计报告中出现较大差异。另外,会计制度规定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标准,如存货跌价准备的可变现净值,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现行市价,委托贷款、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的可收回金额等难以确定。

2.制度要求对会计政策变更引起的差异要进行追溯调整。而某些差异,如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引起的差异进行追溯调整可能好几年甚至几十年,既要调整企业所得,还要调整所得税费用,操作难度及工作量很大。

3.将计提准备作为盈余管理手段。《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不得设置秘密准备”,但某些企业迫于业绩考核、申请贷款、发行债券或配股等需要,将计提准备作为粉饰业绩、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手段。

(五)实际运用具有不均衡性

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境外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和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必须计提准备金,其他上市公司则只是参照执行,而对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则更未明确,因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范围存在极大的不均衡性,这对于同为发行A股的公司和在同一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来说存在着苦乐不均,他们体现出来的业绩更存在着不可比性,因而同样经营效益的企业由于有着A、B股的区别,则有B股的企业不具备配股条件,而无B股只有A股的企业则具备配股条件;同时,它们的市场形象、股票价格及信用等级也大不一样,这不能不说是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运用的一大局限。

三、问题对策及其合理运用

(一)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对冲突情况予以充分披露。

鉴于谨慎性原则在运用过程中可能会与其他原则发生冲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手段缓解其冲突,首先,在十二条会计原则中,应优先考虑客观性原则,谨慎性原则的贯彻和运用,必须建立在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当谨慎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相冲突时,应根据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定:不确定性程度较高,优先考虑前者,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次,与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地确定。由于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时间、不同经营环境下有所不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也应有所不同,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当然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揭示因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而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动情况。充分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提高信息的可比性,防止冲突进一步恶化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

(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运用程度,过度谨慎性或谨慎性不够都会降低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点,使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的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等方面受到误导。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时应寻找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将其自身的缺陷约束在最小的范围内。在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度”时,应将会计信息按其不确定程度的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以及“极小可能”四个层次。在充分考虑了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可靠性原则的前提下,将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信息不确定性的分类结合起来,对于那些“基本确定”或“很可能”发生的费用或负债,应予以确认,反映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对于“可能”发生的费用或负债,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而对于那些“极小可能”发生的费用或负债,企业可以不披露。至于对预计的收入或资产只有在“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才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当然,“适度”的把握有赖于会计人员准确的职业判断,需要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把握谨慎性原则的精神实质与制约因素。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确保谨慎性原则适度运用的关键所在。除此之外,还要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操作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确保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运用。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道德素质

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建立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之上。修订后《企业会计制度》给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更大的自主权,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谨慎性的会计政策,如何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都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判断。首先,会计人员应认真学习、贯彻《会计法》和有关财经法规,做到依法理财。其次,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正确进行职业判断的保证。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需要会计判断的空间越来越广阔,会计人员应坚持真实、公允的原则,客观、公正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最后,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因为职业判断水平不同,对经济活动中不确定因素的估计、推测、判断的结果往往也不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道德素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

(四)制定操作性强的具体标准或规范,并扩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

目前制度中有些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操作方法尚不够明确,特别是计提减值准备,对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因此应逐步通过制度的实际运行总结经验,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和比例进行规范,如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可以按行业、按具体情形设定不同比例为参考,指定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南,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在实践中不断拓展会计准则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其可操作性。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便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利润操纵行为。在存货发出计价方面,规定不可采用“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计账,使企业不能再使用变更存货发出计量方法来调节当期的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另外,通过谨慎性原则在上市公司的实施试点,待条件成熟之后,再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促使各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真正成为其决策的有效信息。

(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筑“防御”体系

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还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银广厦”、“安然”事件的发生就是因为注册会计师没有很好地履行外部监督职能,因此,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是提高会计监督力度的外部基础之一。其次,我国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第三,政府部门还必须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监管,这样,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规定单位外部监督层次,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协调一致,为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奠定科学基础。此外,在制定具体会计制度时,对具体会计处理程序和报告加以规范化,既要使企业会计核算针对各自的情况有选择的余地,又要使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运用受一定限制,同时强化内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确保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吴灿高

上一篇:VSAT卫星信息安全论文下一篇:国外生态农业节水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