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乡村管理服务体系论文

2022-04-30

乡村文化振兴是对乡村文化的发展、重构,具有传承、创新、导向、教化等多重价值,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构建新型乡村管理服务体系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构建新型乡村管理服务体系论文 篇1: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图书馆发展路径研究

摘 要:文章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总结了当前乡村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成、运行方式以及发展的主要方向,最后提出了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四点建议与对策,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图书馆;图书馆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农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理念,也是破除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社会共同进步与发展的必由之路[1]。乡村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广大乡村中的重要服务站点,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事业当中。就其职能与发展现状而言,乡村图书馆需要主动承担起知识服务与社会教育这两大重任,在与乡村群众需求充分对接的前提下,通过资源与服务的有效供给,逐步实现文化助力乡村发展的目标[2]。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乡村图书馆的基础建设与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如何正确引导乡村图书馆的发展,发挥与拓展其服务职能,提高其在乡村群众中的影响力,值得图书馆界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

1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图书馆的主要功能

1.1 乡村图书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阵地

工业化和城镇化在给城市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城乡总体差距在进一步缩小。然而,由于乡村劳动力转移以及乡村文化建设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与乡村在文化层面的差距却逐步扩大,这就意味着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必须将缩小当前城乡文化发展的差异作为基本目标。从职能上来看,乡村图书馆长期扎根于广大乡村地区,积累了不少服务乡村文化发展的有益经验,使其在推动科学技术普及以及拓展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乡村图书馆还具有多元化的知识来源途径,可以引导广大乡村地区群众接受最新资讯,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场所。

1.2 乡村图书馆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我国乡村在贡献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衰败的迹象。近年来,村庄大规模消亡现象就是乡村衰败所呈现的现象之一。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积累的产物,其中的某一群体一旦失去应有的精神和文化,即便人群集聚也会丧失情感的聚合,造成文化的空心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在于活跃乡村文化,而其承载的途径之一就是乡村图书馆。因此,乡村图书馆可以通过发展公共阅读空间、开展接地气的阅读推广活动活跃农村文化氛围,推动村民之间的自由交往与交流,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沟通氛围,逐步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获得精神动力基础[3]。

1.3 乡村图书馆是乡村智力支持的重要载体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乡村基层图书馆可以搜集与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的文献资料,如农业机械、种植以及农业科技资料等,面向农民提供知识性服务。同时,乡村基层图书馆还可以将农业知识讲座作为切入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技能,进而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种多元化结合的实施服务方式,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帮扶[4]。

1.4 乡村基层图书馆是促进乡村稳定的重要保障

工业化和城镇化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聚集了大量留守群体,主要是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以留守儿童为例,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都需要乡村基层图书馆提供必要的文化教育引导,并为其匹配相应的成长环境。同时,乡村基层图书馆还可以为留守老人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通过耐心服务帮助老人排解负面心理情绪,这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关系的稳定发展。

2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成

2.1 服务主体

乡村文化振兴的服务主体主要是指围绕乡村基层群众的需求,能够从某一角度或多个角度提供文化服务的机构部门,其中就应当包括乡村图书馆。乡村图书馆作为我国图书馆体系在乡村区域的直接隶属机构,基本上承担了公共图书馆在乡村区域服务职能的延伸。同时,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深化,一些项目化、体系化的基层文化活动,如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农村留守群体文化帮扶工作、文化惠民工程等,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乡村基层图书馆的积极配合与深度参与[5]。

2.2 服务客体

乡村文化振兴的服务客体主要是指地域内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体,其不仅包括目前在乡村长期居住的人群,而且涵盖了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前往城镇工作而又未能长期融入城镇的农民工群体。这些群体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文化教育程度较低。这一群体大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受职业技能教育的程度也不理想,对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二是信息素养不足。受乡村基层地理位置偏僻、地缘广阔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这一群体的信息接受渠道先天不足,信息面向这一群体进行传播时存在延时性。

2.3 服务要素

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服务要素主要包括资金、文献资源、人力资源与基础设施设备四大内容。其中,资金保障是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的前提保障。基础场馆建设、文献资源采购、人力资源工资开支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引进与推广都必须有经費作保障,离开了资金的支持,其他要素都不能得到持续化的发展;文献资源是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支撑,从现阶段乡村文献需求的实际情况来看,纸质文献资源并不能完全为数字化资源所替代,乡村图书馆必须双管齐下进行建设与发展;人力资源是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乡村图书馆很多活动项目的实施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场馆建设与装饰、计算机等设备的采购以及先进信息服务技术的引进与使用三大模块[6]。

2.4 服务渠道

乡村文化振兴的服务渠道主要是指服务主体面向服务客体进行各类资源与服务供给的实现途径,其不仅与服务主体的资源储备状况、服务水平以及服务环境等息息相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服务客体文化素养、信息素养等要素的影响。从现阶段乡村图书馆工作开展的实际状况来看,“文化三下乡”“乡村大讲堂”等现场类服务,微信信息推介、微信群聊互动等信息传递类服务,“文化惠民工程”等项目类服务已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中乡村图书馆服务的主要渠道。

3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

3.1 拓展性教育服务

乡村图书馆拓展性教育服务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一是引导文化程度高的群众自觉形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指导乡村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阅读习惯,从而推动区域内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与知识积累的提升。二是存储与收集娱乐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通过传统途径或新媒体途径面向区域内群众进行传播与推广。三是联合上级图书馆或高校图书馆共同开展“送图书下乡”“阅读大讲堂”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将文化知识传递给乡村群众,丰富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7]。

3.2 多元化信息服务

多元化信息服务不仅涉及农业生产,而且与乡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结合农村以及农民生产与生活的实际特点,进一步挖掘、筛选对口文献资源,以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信息服务需求,已成为目前大部分乡村图书馆开展多元化信息服务的主要路径。从服务的形式上来看,多元化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编制科技信息手册集中发放给农村群众、定期深入乡村企业召开科技吹风会、通过新媒体途径传递科技信息等活动。

3.3 培训指导类服务

目前,打造培育职业农民的技能培训指导基地已成为乡村图书馆拓展社会教育职能的重点方向。一些地区的乡村图书馆通过与当地人才管理部门对接,以组建农业科技特派团队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开展农业生产指导、利用区域内农业人才优势定期举办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农业技术培训班等方式,切实帮助农民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同时,部分乡村基层图书馆还充分利用图书馆体系的网络资源共享优势,与当地实力较雄厚的乡村企业进行对接,定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8]。

3.4 数字化服务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建设具有即时性、全面性、高效性的数字化图书馆已成为乡村图书馆实现飞跃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结合国内实践情况来看,一些基础实力较强的乡村图书馆在共享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扩大与其他部门、企业的数字资源共享,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数字化服务能力。同时,通过共享与共建讲座、视频、学习资料等资源,乡村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乡村地区的文化服务资源,更好地满足了乡村各类群众的学习与文化休闲需求。

4 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4.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政策法规环境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宏观指导与管理,同时更需要各级政府在扶持政策、组织建设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一方面,政府要致力于服务职能由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的转型升级,从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建设的角度促进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政府还要注重多元化管理方式的实现,使管理更为人性化。当然,政府也决不能完全放弃微观管理,而是要更为缜密地开展引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将工作放到乡村基层的实处。乡村振兴战略下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必须依托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才能顺利实现。尽管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但如何在这一基本法律的引导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具有可行性的地方公共图书馆法律法规,仍需要立法部门审时度势开展研究。

4.2 努力拓展经费来源,优化资金管理使用方式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乡村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但结合乡村地区图书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乡村图书馆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支持,根本无法实现服务能力的多层次拓展。因此,在努力争取政府财政资金的基础上,乡村图书馆还应充分发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以市场融资投入机制为导向,通过强化与企业、公益组织、公益基金的合作,努力拓展经费来源,并致力于实现资金管理使用的科学化。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不仅可以使乡村基层图书馆更多的服务项目获得资金支持,而且有利于提高资金配置的合理性,保证乡村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取得最大化的效益[9]。

4.3 以需求为导向,注重个性化服务的实现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完善,对于农民而言,返乡置业已经成为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引导农民了解和认识市场经济规则,激发其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已成为当前振兴乡村战略实施的落脚点之一。对于农民自身而言,加快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也是他们的普遍愿望。为了提升精准化服务质量,首先,乡村图书馆需要认真划分农村读者群体,明确他们的实际需求,汇总并形成调研结论;其次,通过调查走访、问卷调查以及QQ咨询等形式,深入基层了解读者群体的差异化阅读需求,基于原始信息形成数据库,并定期进行更新;最后,需要对采集的原始信息进行分类,以确定不同类型的服务模型,达到个性化服务的目标[10]。

4.4 借助体系内优势,多元化拓展服务资源供给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体系主要分为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两大层面,尽管它们服务的方向有很大的差别,但乡村图书馆可以通过共享的途径获取它们的优质资源并助力自身的实力增长。在与高校图书馆合作层面,乡村图书馆可以考虑“一校带多域”的合作模式,由区域内的高校图书馆牵头组建专门面向乡村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区域内的乡村图书馆主动与其对接,形成有效的“需求—供给—实践”服务链,平台的搭建应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的供给与面向龙头乡村企业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与上级公共图书馆合作层面,乡村图书馆可以考虑试点进行“总分馆”制的探索,先选取发展程度较好的乡镇图书馆试点建设县级图书馆的分馆,在形成一定的经验模式后,逐步面向区域内的乡村基层图书馆进行拓展,最终形成覆盖全区域的县乡级“总分馆”服务合作体系[11]。

5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响了乡村文化深度发展的冲锋号,各地乡村图书馆应主动把握这一机遇,以创新性精神为向导,围绕振兴乡村文化发展这一总体目标,多层次、多角度地谋划工作布局,积极大胆进行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崭新的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必将助力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丹,张越.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的逻辑、关键与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19(1):57-64.

[2] 贺洪明,罗静.乡村公共图书馆定位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4):57-60.

[3] 陈鹏.浅析农村图书馆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发挥与路径优化[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8(5):5-9.

[4] 沙吾列·卡孜肯.論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图书馆(室)建设[J].西域图书馆论坛,2018(1):16-18.

[5] 冀爱斌.公共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9):11-12,20.

[6] 余营业.浅议广东乡镇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与建设思路[J].图书情报导刊,2016(8):28-30.

[7] 李晓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图书馆体系服务效能的提升探讨:以东莞城乡一体化图书馆体系建设与服务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2):29-32.

[8] 马月丽.基于陕西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背景下的基层图书馆业务培训工作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5):154-155.

[9] 周绪忠.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图书馆的建设[J].知识经济,2018(10):35-37.

[10] 王秋云.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2.

[11] 赵吉民,李旭.论高校图书馆扶持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以大庆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8(4):134-138.

(编校:周雪芹)

作者:黄小兰

构建新型乡村管理服务体系论文 篇2:

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与实施路径

乡村文化振兴是对乡村文化的发展、重构,具有传承、创新、导向、教化等多重价值,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乡村文化振兴还面临着传统文化衰落、文化振兴主体缺乏机动性、文化发展滞后、对乡村文化缺乏科学认知等诸多问题,想要突破当前困境,加快乡村文化振兴的步伐,就要从打造文化产业、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育文化振兴主体、消除对立观念五方面着手。

乡村是传统文化、民俗遺产的载体,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城市化、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乡村和乡村文化却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衰退,乡村伦理道德异化、乡民文化素养不足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如今,乡村振兴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而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本、发展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乡村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是一个广泛且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是一个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意识形态,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是维持其持续发展的最根本、最深厚的力量之源。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都离不开乡村这一载体,乡村文化振兴是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乡村文化概述

乡村文化就是植根乡村的文化,地理环境、经济模式、传统文化思想等共同造就了我国丰厚的乡村文化。首先,自然环境是文化形成的基础,我国广袤的山川、富饶的土地为人们提供了耕地,土地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强,这对我国传统的乡村文化也产生了影响。其次,我国古代的农业文明以家庭生产为主体,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耕文化虽然带来了一定的封闭性,但也塑造了我国淳朴善良、吃苦耐劳的民族性格。最后,儒家文化是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文化,“三纲五常”“仁义礼智”等儒家思想更是造就了我国乡村重视血缘关系、注重伦理规范的意识特征。

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

乡村文化振兴以乡村文化为出发点,以发展、重构乡村文化为落脚点。具体来说,乡村文化振兴是对传统乡村文化的解构和重组,剔除了腐朽落后的文化,保留并传承了优秀文化因子。除了去粗取精,乡村文化的重构还要立足时代,在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文化要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再造,打造出既保有传统文化韵味,又富含时代精神的新型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文化的再生,振兴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

文化具有价值性,乡村文化是维护乡村秩序、规范乡民行为的重要导向,乡村文化振兴对乡村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都有着重要价值,具体如下。

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是指乡村文化振兴能满足新时期乡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推动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让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乡村文化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振兴乡村文化有助于挖掘乡村特色文化,通过特色文化资源的重构和创意转化带动乡村的新兴经济业态,让乡村文化与科技、旅游、农业融合发展,进而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

传承与创新价值

传承价值是指乡村文化振兴能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促进乡村文化创新。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体系、乡村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承载着历史悠久的农业文化,其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就是乡村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文化振兴不仅意味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存续,还意味着在古今融合中新的文化得以产生。

教化价值

教化价值体现在乡村文化振兴能重构乡村伦理道德规范,提升乡民文化素质。乡村文化具有教化价值,它能对乡民的行为规范、道德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摒弃了落后的、腐朽的乡村文化,能有效消除乡民们思想中的落后因素、封建因子,保留下来的优秀乡村文化能持续教化乡民,提高乡民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还有利于引进先进文化,让乡村文化与时俱进,提高乡村文化的话语权,提升乡村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重建乡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重塑文化自信。

导向价值

导向价值表现为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为乡村发展指引方向。首先,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精神导向。“两个一百年旨”在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乡村就是其面对的重要对象,振兴乡村文化有助于唤醒人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乡村文化的精神导向作用,引导乡民共同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斗。其次,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能对系统的其他构成元素,如乡村经济、乡村产业、乡村组织等产生影响。振兴乡村文化不仅能实现乡村社会会系统的协调发展,还能使乡村文化的导向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引领乡村社会繁荣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问题

想要有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就要先明确现阶段影响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障碍,对症下药。目前,我国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以下问题。

乡村传统文化衰落

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乡村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乡村人口流失严重,注重血源性和地域性的乡村特色文化逐渐衰落,乡村原有的各种民俗活动、民俗艺术被抛弃,如方言逐渐消失、传统建筑被破坏、特色节日庆典被遗忘等,导致乡村文化丧失活力,难以传承。

另一方面,人们对现代化、城市化的认知较为片面,认为城市文化代表着先进,乡村文化代表着落后,参照着城市的发展模式,导致乡村原有的社会秩序、价值观念被消解,乡村精神的约束力、权威性降低,出现了人际关系功利化、功德责任意识淡薄、长幼尊卑观念失序等现象,村风、民风遭受严重破坏。

文化振兴的主体缺乏机动性

乡村文化振兴的原动力是人,是居住在乡村的乡民们,他们是振兴乡村文化的主体,也是使乡村文化存续的主体。然而乡村人口的流失、乡村秩序的消解导致乡村群众的主体意识匮乏、责任意识淡薄。首先,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乡村大批中青年群体,他们长期脱离乡村环境,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都大大降低,不愿返回乡村,导致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流失。其次,目前留在乡村的大多是儿童、老人,他们的文化程度、认知水平、文化建设能力等相对有限,对传承和振兴乡村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因而也难以开展乡村文化传承活动,加剧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

乡村文化发展滞后

时代发展给社会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但乡村文化尚未抓住现代文化的精髓,文化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滞后,这主要体现在乡村文化建设、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等方面。

首先,就乡村文化建设而言,目前我国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缺乏统一标准、保障机制不完善、基层文化设施不足,乡村能为乡民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极为有限,且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乡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其次,就乡村文化产业而言,乡村丰厚的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与开发,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且与发展配套的政策措施、生产链、生产模式仍不完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受限。最后,就乡村文化市场而言,由于乡村文化产业链不完善,缺乏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品牌,乡村文化市场缺乏活力,市场规模小、不规范。

对乡村文化缺乏科学认知

虽然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已引起国家和人民的广泛关注,但对如何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文化等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人们对乡村文化缺乏科学认知,在理解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倾向,如缺乏对乡村文化的鉴别和理解,进而主张全盘接受乡村文化,盲目鼓吹乡村文化;盲目崇拜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全面否定,激进批判等。上述观点都是偏颇的,对乡村文化价值的判断不准确,没有抓住乡村文化的根源性、大众性等本质价值。此外,影响乡村文化的因素众多,风俗文化、地域特征、人口结构等差异赋予了不同地区的乡村文化不同的特点,如果不能因地制宜,只采用统一的文化建设模式,会导致文化建设方向和乡民文化需求脱节,让乡村文化振兴收效甚微。
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路径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要突破当前的瓶颈,发挥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从以下路径着手。

消除对立观念构建正确理念

要振兴乡村文化,就要摆正观念,消除传统与现代、城市與乡村对立的错误观念,构建乡村文化振兴的正确理念,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与乡村文化,不再盲目追捧城市文化、现代文化。具体来说,要以先进文化价值思想为引领,重构乡村文化的核心,将先进文化融入乡民生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其克服封闭、保守、自卑等缺陷,构建真诚、朴实、开放、自信的现代人格。先进文化的引领能有效推进现代与传统、乡村与城市的创造性转化,能增强乡民对乡村文化、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乡民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完善其文化价值观。在先进文化价值思想的引导下,乡民对传统民风民俗才更具辨识力,才能主动破除陈旧思想,传承优良文化,建设文明乡风,达到移风易俗、淳化风俗的效果,从根本上消除对乡村文化的偏见。

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识不全面,导致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低,要振兴乡村文化首先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让乡村文化走出乡村,获得知名度。首先要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使乡村文化构成丰富。打造乡村文化产业可以从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入手,重点挖掘那些历史悠久、文化韵味浓厚的传统建筑、民艺民俗,凸显该地独一无二的文化气质,如河南鲁山县的“墨子文化旅游区”,特点突出,在传承该地特有文化之余,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挖掘文化资源必须因地制宜,契合当地文化历史,积极创新,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不能走上千篇一律的同质化道路,还要建设乡村文化品牌,打响乡村文化发展第一枪。乡村文化大多是以民俗、民艺等形式零散分布的,打造文化品牌,能将挖掘出的特色文化聚合发展,形成品牌效应,提高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品牌还能将意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传递出去、传承下去。

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都制约着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民素质提升,政府要加大建设力度,着力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一,要关注偏远、落后地区的文化设施,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高乡村文化供给的服务质量,打造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服务,满足不乡民不同的文化需求。第二,要完善乡村文化的治理机制,发挥基层组织的思想引导作用,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构建系统的乡村文化活动机制、乡村文化开发和监管机制,优化当地的文化配置,让乡村文化得以有序运行。

培育乡村文化振兴主体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人,培育振兴主体具体包括挖掘乡村文化人才和培养乡民主体意识两方面。

1.挖掘乡村文化人才

人才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要素,挖掘乡村文化人才不仅要关注人才的培养、引进,还要健全人才的发展机制,创设发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首先,要善于发现人才并培养人才,无论是乡村基层干部还是乡村艺人,都是潜在的乡村文化人才。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管理、培训,培养第一批乡村文化人才,为随后的文化振兴工作奠基;另一方面,重视乡村艺人、非遗传承人等乡村本土人才,深入挖掘本土人才,组织本土人才技能培训,并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进而推进乡村本土文化的传承。其次,要健全乡村文化人才发展机制,如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人才管理系统等,完善的发展机制对人才更具吸引力,能让从事文化研究的优秀人才流向乡村,推进乡村文化人才的良性互动。

2.培养乡民的主体意识

振兴乡村文化需要大众共同参与,只依靠少部分乡村文化人才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文化的存续、振兴,因此另一重要任务是激活乡村主体——乡民的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只有扎根群众,才能让乡村文化振兴获得不竭动力。具体来说,要有针对性地提升乡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使其认清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位置与作用,意识到乡村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激发其乡土意识,引导乡民自觉承担主体责任,营造睦邻友好、和谐温暖的民风和乡风,使其主动参与乡村文化的建设和传承活动,凝聚个人力量,发挥群众智慧,共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兼容并包推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要振兴乡村文化首先要保护并传承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乡村传统文化品类芜杂,传承的重要前提是对文化进行筛选,去粗取精,抓住乡村文化精髓,保留乡土文化韵味。要关注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探索完善的保护措施、传承路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思想价值、民族精神,重建乡村道德秩序。其次,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乡村文化也要积极吸收优秀的时代文化,实现文化创新,以创新续活力、求发展。基于现代文化视角,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转化和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发展相契合,营造积极昂扬的乡村文化氛围。
结 语

文化兴则国兴,乡村振兴应当乡村文化先行,乡村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沃土。乡村文化振兴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保护与开发并举,做到因地制宜,在唤醒乡民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推动政府、社会、乡民个体的广泛合作,形成合力,使乡村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发挥其独特价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柯山.乡村文化振兴的功能价值及策略响应研究——福建古田县金翼之家为例[D].福州:福建农业大学,2020:15.

[2]李国江.乡村文化当前态势、存在问题及振兴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01):1-7.

[3]杨帅,刘淑兰.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J].西昌学院学报,2020(02):67-71,127.

[4]沈费伟.传统乡村文化重构: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J].人文杂志,2020(04):121-128.

[5]范建华,秦会朵.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J].思想战线,2019(04):86-96.

作者:雷金星 龙波

构建新型乡村管理服务体系论文 篇3:

“数字经济”背景下乡村环境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通过梳理国内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典型模式,同时走访浙江省内部分地方供销合作社(农合联)、再生资源企业等了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回收流程和处置方案,并因地制宜创新探索“互联网+”分类回收模式,挖掘厘清构成乡村环境服务体系的关键要素,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再生资源管理系统。方法:通过分层抽样,采用文献检索、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形成“互联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模式,挖掘资源构建乡村环境服务体系。

关键词:乡村环境服务体系;数字经济;供销合作社

十九大报告中有提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把关系到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乡村环境服务体系中的建设重点是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和再生资源利用,由于农村居民长年的生活习惯,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还未完全跟上,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

1.梳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典型模式

从传统由政府主导的单中心垃圾管理模式来看,由于其固有的主体关系和主体构成上的缺陷,还有缺乏监督评价与垄断管理等原因,造成政府缺乏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容易出现多头管理与盲目建设等问题。除了填埋场或焚烧厂处置外,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广西横县、四川丹棱县、山东省昌邑市等地方,因地制宜,逐渐探索形成有效的农村垃圾治理模式。

浙江省金华市自2014年以来,不断探索就地资源化和垃圾分类减量等新方法,取得较好经济与社会效益。广西省横县是在2013年以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为契机,以横县石井村为例,逐渐建立起“焚烧处置与垃圾分类减量”的垃圾不出村治理模式。丹棱县龙鹄村自2011年起招募村庄垃圾保洁承包人,实现“村民自治”的垃圾治理模式。山东省昌邑市早于2008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新型城乡一体化”模式,委托专业环卫公司对农村生活垃圾统一管理,通过市场化运作的特许经营方式开展垃圾资源化项目的建设与运营,搭建起政府购买垃圾治理服务的昌邑模式。

综合以上四个典型模式,具体可归为垃圾分类减量与就地资源化为主导的综合治理模式和政府购买垃圾管理服务为主导的新型城乡一体化模式两大类别。在村民环保意识提升、垃圾管理成本降低和循环利用效益增加等方面还需花力气解决。

2.挖掘地方供销合作社和企业特色做法

农村是供销合作社进行再生资源行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鉴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具体实施难处和“数字经济”新发展背景之下,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行业其实可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利用独特优势发挥重要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少浙江省内多地供销合作社(农合联)和再生资源企业的农村垃圾处理特色做法方案。

永康市供销合作社积极对接农村生活垃圾回收系统,将垃圾分类回收和有机肥制造相结合,走出一条“垃圾源头分类、再生资源回收、餐厨垃圾资源化、不可回收垃圾就地减量化处理+智慧化回收平台”的“4+1”智慧化处理路子,使得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取得实效。建立农村环保合作社,完善回收网络、打造循环经济,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两网融合”(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环卫清运网络),再生资源企业致力从“废品买卖型”向“环境服务型”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垃圾回收处理效率。

东阳市供销社积极挖掘供销社服务网络的优势,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可利用回收和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工作,在建设东阳市美丽乡村环境服务体系中积极作为,取得了明显成效。引进行业龙头企业,采用“1+X+Y”模式,建立两级回收网络。利用第三方软件公司提供服务的“考垃”APP,紧紧围绕垃圾分类的源头分类、回收清运、分类处理等环节实施,实现全过程的动态数据收集和监控管理。此外还加强组织建设,深化政企联动,充实环境服务力量,不断完善构建乡村环境服务体系。

3.探索建设美丽乡村环境服务体系

供销合作社要抓住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契机,重点做好再生资源行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在以下几方面需要重点打造:首先,积极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引导农民采用减量化、循环化和资源化的生产方式,开展秸秆、地膜、农药包装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其次,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和技术优势,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加强人畜粪便等农村生活废弃物和玻璃、废纺织品、塑料袋、家具等生活废弃物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大力开展垃圾清运、村镇保洁、垃圾处置、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业务。

在数字经济驱动下,初步摸索出一个乡村环境服务体系雏形,即科学设置回收网络(夯实环境服务基础)、融入“互联网+”(提升环境服务水平)、加强组织建设(充实环境服务力量)和深化政企联动(构建环境服务体系)。依托供销合作社网络,建乡村环境服务体系长效机制,有助于建设资源节约循环型社会,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共赢,有利于促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赵光楠,吴德东.中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2):107-112.

[2]罗如新.农村垃圾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06,4(12):23-26.

[3]何品晶,章骅,吕凡等.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及技术路线探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33(3):409-414.

[4]鲁圣鹏,李雪芹,杜欢政等.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典型模式比较分析与若干建议[J].世界农业,2018.

[5]徐立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典型模式之比较[J].城乡建设,2019.

课题来源:本研究为浙江省供销社2019年度科学研究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供销合作社乡村环境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19SSY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丁莹莹(1985-),女,浙江绍兴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教师,讲师,主要研究劳动教育、创新创业等。

作者:丁莹莹

上一篇: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发展趋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