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发展调研报告

2023-03-22

报告是在工作或项目事后编写的,所以报告具有总结性、叙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格式编写,才能编写出有效的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村振兴发展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乡村振兴发展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篇一)

近年来,**县坚持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推动农业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提高农业“接二连三”水平,农业“新六产”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现将**县农业新六产发展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业新六产发展现状

(一)农业产业融合产业链条日趋完善。依托大蒜主体产业,不断提升大蒜精深加工水平,已经形成了种植加工、外贸出口和科技研发完整的产业链条。从最初的农产品粗加工制品向生产大蒜素、蒜氨酸、黑蒜、纤蒜等多种大蒜深加工产品转变,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目前,全县拥有大蒜等农产品贮藏加工企业17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10万吨,农产品加工转换率达70%,恒温库贮藏能力达到200万吨,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9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0家。

(二)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农业快速发展,建成并运营3处信息产业园,引进乐村淘、买卖惠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启动了阿里巴巴淘宝村和京东****特色馆,拥有电商企业、网络商店3000余家。**年,全年大蒜互联网线上零售额达12亿元,出口近5亿美元;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加速膨胀发展。目前,羊山农旅、王丕滨河休闲、马庙田园、鱼山湿地生态4大现代农业综合体,正规划建设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样板和新典范初步显现。

(三)产业融合园区化水平不断提升。**年**县被农业部、财政部认定为我省唯一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运用全产业链发展思维,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等系统举措,在园区集大蒜生产、加工、科技、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此外,我县鱼山街道,张翟村、崔口村、暗楼村被列入全国千乡万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乡、村。

(四)产城融合建设不断深入。作为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重点打造的莱河新区已于6月启动开工建设,新区突出发展高端三产服务业,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西造东服”的城市格局,重点打造科技创新园区、网络电商园区。依托大蒜新品种繁育和精深加工,新区将做足“蒜都康养文章”,构建健康产业与观光休闲、养生旅游等相结合的大健康产业体系。依据城市周边基本农田划定,新区将发展观光农业和林业、体验式农业、创意农业等高端农业项目和中华民俗村文化旅游项目,实现城市与田园有机融合的新型生态城市发展。

二、发展新六产的主要做法

(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大蒜产业,大力发展大蒜等精深加工产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专业化食品工业园区,中纺集团、雨润集团、北京稻香村、新加坡翱兰集团等30家知名企业入驻园区,实现了农业与工业的直接“对话”,大蒜深加工产业集群被认定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山东省十大影响力产业集群,**县也被命名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进一步增强了**大蒜的市场竞争力。

(一)坚持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化。全力实施科技攻关,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努力占领大蒜科研的最高沿。以山东成功集团为例,他们与中国全营养膳食研发中心的专家,利用先进的生物发酵技术,在全世界率先研发成功了大蒜功能原料——纤蒜素,并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合作,生产出营养早餐、酵素和果蔬汁等产品,产品附加值提升数倍。成功集团的销售模式也格外有新意。他们与日本东京八板技术株式会社合作,研制生产智能化自动售货机,支持纸币、支付宝、银联卡等7种支付方式,在全国200个地级市建立营销网络,主攻写字楼和高档小区,计划布点5万台。“互联网+”时代,**的农业与互联网产业的融合也催生了新业态。成功集团在京东、天猫等多个平台都建立了旗舰店,去年他们的黑蒜网上年销量达到300多吨,销售额6000多万元。

(三)坚持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强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通过“品牌效应”和“商标富农”手段,鼓励和指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创建品牌、提升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规模效应等,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提高**大蒜国际影响力,巩固**大蒜国际话语权。获得国家质检总局认证的原产地证明标记,产品与欧盟开展了地理标志互认。在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大蒜获得金奖,“**大蒜”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年“**大蒜”的品牌价值认定为202.58亿元

(四)坚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适应市场和驾驭市场能力。截至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362个,带动农户3万余户。合作社流转土地占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的80%,50余家合作社与超市、批发市场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大蒜等农产品销路不愁。**县发挥既有合作社优势,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资金量化折股、资产长期收益等方式,强化合同、协议制度约束,把贫困户纳入产业链,保障其稳定收益。

三、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业新六产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的难题:我县作为国家大蒜主产区,大蒜较其他农产品享受的国家补助政策来说较少;

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传统的种植模式仍难以突破;

农业机械化水平依然较低;

大多数农村合作社运作不规范,农户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从事农业生产的科技实用人才相对匮乏等等。

四、对策及建议

(一)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构建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为主线,加快推动形成以农业产业化园区为“龙身”,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为“龙尾”,现代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成果产业化为“龙骨”,主体间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为“龙髓”的龙型经济产业链,推动生产、加工、旅游、服务等产业实现集聚集群发展,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和产业化带动机制,形成以二产带强一产、三产带活一产,主体融合、三产联动的良好格局。

(二)加快培育发展农业新业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利用互联网+农业,依托**智慧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效应大的农业电商企业。挖掘**悠久历史文化,结合**大蒜、辣椒、食用菌等传统优势农产品,积极发展农业创意文化产业、鲁西南民俗文化、田园综合文化体,实现现代农业与文化休闲、人文传统、城市建设的交互融合。

(三)持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批产业园农业管理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壮大职业农民队伍。促进村官制度、特聘专家、科技院校与农业产业基地紧密结合,建立优秀农技人才和有创业愿望、专业特长的涉农人才储备库,推进人才储备与项目储备的有机衔接,有效破解产业化发展的人才瓶颈。重点抓好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青年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培训,培育一批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

(四)持续深化改革加强保障。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生态补偿机制、劳动力有效转移等方面的政策创设,强化政策保障。出台科技人员、返乡务工人员农业创业的试点政策。完善跨部门并联行政工作机制,创新“一窗式”综合受理模式,提高财政、土地、工商等综合行政部门在落实产业园创建财政政策、规范土地调整、加强市场监管、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效率。

(篇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的重要内涵,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和**市委开展“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蹲点调研活动的要求,今年以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主题,聚焦产业兴旺这一重点,我分别到**市的**镇**村、**乡**村、**桥镇**小镇、**镇大店口村,淳安县的枫树岭镇下姜村、枫树岭镇源塘村、枫树岭镇薛家源村、大墅镇大墅村、大墅镇桃源林家村、安阳乡五堡村,西湖区的双浦镇等地开展了实地调研。

调研期间,我们走进农家小院、走到田间地头,召开有关村“两委”负责人、种植大户、农技服务人员、农业企业负责人、扶贫干部等不同群体的座谈会,走访退休村干部、困难群众、致富带头人、妇女代表、老党员、村民代表等农户30余户,倾听农村群众的呼声诉求,仔细了解农村发展的点点滴滴。通过调研,切身感受到了**农村这些年来的大变化大变样:农村变美了,农业变强了,农民变富了,城乡居民收入比从**年的2.2∶1缩小到**年的1.85∶1,城乡统筹发展效果显著。

在调研中也发现,**“三农”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三农”工作仍然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短板。特别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虽然近年来农村电商、民宿经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但普遍存在层次低、规模小、布局散等问题,还处在碎片化、粗放型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作进一步提质增效。对调研中发现的好的做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几个方面的理性思考。

一、要把保护绿水青山作为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本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和最大优势,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底色和底气。调研组所到的**、淳安等乡村,大多都是群山环绕、溪水潺潺,生态本底好,乡村韵味足,绿色经济、美丽经济发展迅速。像淳安县的枫树岭镇,抓住近年来省市部署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契机,以辖区内的下姜村国家aaa级风景区为龙头,充分利用淳安第二大水库枫树岭水库、淳安第一高峰磨心尖、“遂阳第一景”白马乳洞、凤凰庙古村落群等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进了风林港旅游综合体等大项目,走出了一条具有枫树岭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

调研发现,不少乡村虽已开始往这个方向尝试,但大多还是起步阶段,对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关系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的办法不多,普遍存在低水平模仿、单一模式重复发展等问题,有的甚至为了发展经济而把生态破坏了。对此,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在加强山水林田湖保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做好把生态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资源、产业优势的文章。要坚持美丽发展,把农业“两区”建设与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发展田园体验、建设美丽田园、美丽庭院、美丽乡村结合起来,让劳作变体验、田园变公园、农村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要坚持特色发展,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环境整治与发展特色民宿经济、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养生健康结合起来,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农村竞争力。

二、要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基础

推进土地流转,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在西湖区双浦镇调研时发现,这几年双浦通过开展农村土地全域综合整治,逐步实现了农田集中连片、空间形态高效节约的土地利用格局,目前已流转土地21205亩,共涉及20个村、6160户农户、2200户经营户,土地租金从每年1000元/亩上涨到2000元/亩。建设了占地4200亩、投资5.4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0万-200万元,当地农民就近在产业园工作年收入达到5万-12万元。在淳安县的大墅镇,他们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大力发展彩色农业、观光农业,实施农旅融合发展,成效很好。目前大墅镇已流转耕地12824亩,成立了73个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建设了千亩粉色桃花等“五个一千”彩色农业基地,有效带动了全镇乡村旅游发展。

而相比于点上的成功例子,**市面上的农村耕地利用碎片化问题依然突出,土地流转规模小,去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仅51.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乡村产业发展。对此,可大力推广西湖区双浦等地的经验,全面推进土地全域综合整治,加快提高农田集中连片流转规模,并将土地流转与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推动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走具有**特色的质量效益型农业发展路子。

同时,要通过农房建设审批必须带农房设计方案等形式,抓好农房建设管理,加强对村庄风貌、建筑形态的引导和管控。要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使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文化等产业的有效载体。

三、要把培育新兴业态作为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切入口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现代民宿、乡村旅游、养生健康等新业态、新模式,顺应当前社会消费升级的大趋势,符合乡村产业发展的规律,是乡村产业发展极具潜力的新增长点。现在**各地都把培育发展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都在想方设法抢占先机、赢得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

在淳安县下姜村,我在与余红梅等民宿经营户交流中得知,下姜村的民宿已经从4家扩展到了23家,**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6万人次,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因此比2001年增长了十倍多。在**市**镇了解到,大店口村瑞德农业基地近三年线上销售额都占了总销售额的2/3,最为突出的是水果玉米,仅去年在微信平台上的销售就超过了100万元。这些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兴起,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但从点上调研和全市面上情况看,各地农村在这方面的情况又都差不多,基本就是采摘、民宿、电商、旅游“几板斧”,而且规模普遍偏小,档次普遍不高,特别是跟风模仿现象比较突出,同质化竞争问题较为严重。这样的发展,对乡村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对乡村振兴都是不可持续的,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对此,我们认识到,各地农村在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时候,要立足各自实际,把“长板”拉长,而不是一味去补齐一般性、大众化的短板,通过最大化发挥优势形成别具一格、辨识度高的特色,提升自身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质量兴农之路,加大“互联网+”助力乡村产业的力度,深度嵌入并作用于产业链的各环节,让农村各种新业态的供给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的跨界融合发展,通过农林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性的“第六产业”,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农村新兴服务业联动发展。

四、要把社会力量参与作为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助力

推进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农村外部力量的注入,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这就需要借助城市的力量、市场的力量、资本的力量。

我在枫树岭镇汪村调研时发现,早在**年,汪村就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引进了日本丸新柴本制茶有限会社,投资1.28亿日元成立了丸新柴本制茶(**)有限公司,公司现有茶叶基地694亩,其中种植高标准有机茶350余亩,并通过了qs认证以及欧盟、美国、日本等有机认证,注册“千贺源”商标,大大提升了茶业附加值,有力地带动了当地茶产业发展。

在**市的**镇大店口村,**瑞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她从永康转战**办农业企业后,先后投入了2000多万元,建有单体大棚12000平方米、连体大棚2000多平方米,种植火龙果、西兰花等果蔬产品达近百种,其中黄瓜、番茄均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引进种植的火龙果不仅取得了有机认证,还带动育苗工作的极大发展,很好地发挥了地方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但我们也发现,在招引项目过程中,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知名度高的企业相对较少,部分项目未能发挥应有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对当地农村农民的反哺作用。对此,一方面要完善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在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为项目下乡、资本下乡创造有利条件,以市场化方式招引更多真正有实力、有情怀、有担当的企业向农村发展,用“快变量”带动“慢变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后续监管,既确保社会资本下乡符合产业准入标准、项目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要求,又进一步找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汇合点,让农民更多地从工商资本下乡中受益、实现“双赢”。

五、要把夯实人力资本作为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支撑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子,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兴盛。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发展,既需要依靠本土人才发挥作用,也需要外部人才注入活力。在淳安下姜村调研时了解到,一家叫“玖玖”的精品民宿,是一位曾经在北京做电商的村民回乡创办的,整个民宿很有特色,让客户在**的农村也能体验美式乡村的味道。再经过了解,下姜村之所以这几年民宿经济发展特别快,很重要一个原因就在于人才。目前,下姜村已经吸引返乡村民和外来创业人员超40人,这些人带来了全新的服务理念、经营策略和生产方式,也在无形中带动当地村民向“懂技术、懂创新、懂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型,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兴起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但就算下姜村这样招引人才比较成功的村,也依然面临着做大电商产业缺人才、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缺人才、提升民宿品质缺人才等问题。而从全市面上讲,虽然去年**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城市首位,但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管理人才、经营人才、科技人才都极为缺乏,既存在本土年轻人、能人留不住的问题,也面临外面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目前,全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55岁以上的占55%,高中或中专以上仅占15%。

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对此,要加快建立完善城乡人才交流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引导市区双创资源向农村流动,吸引工商企业主、科研人员、创投人才、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退伍军人等下乡创业创新,切实解决好各类人才“上山下乡”中遇到的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让“新农人”和“农创客”成为振兴乡村的生力军。要重视和关注农村里的年轻人,创造条件让这部分人留下来、干起来。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原则,推进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民素质提升等计划和工程,打造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篇三)

**镇位于**市**西部,蒙语意为“长牛蒡草的坨子”。总人口3.2万人,总土地面积84.98万亩,其中林地32.66万亩、耕地23.15万亩、草牧场13.27万亩,是典型的农牧林结合区。近年来,该镇紧紧抓住**市实施“四个千万亩”重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推进“31111”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重大战略工程的机遇,以打造“内蒙古锦绣海棠第一镇”为引领,大力发展以锦绣海棠为主的果树经济林和以沙棘为主的生态经济林产业。**年以来,在沙化退化的土地上,种出7.5万亩的锦绣海棠和沙棘林,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5.8%,首次实现了“林进沙退”,农牧民来自经济林的收入逐步增长,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土地增绿与农牧民增收双赢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绿色发展成效

(一)产业生态化,奠定乡村振兴的“绿色底蕴”。**镇林地、耕地、草牧场面积比为2.46:1.74:1,以林为主特点突出。而**年全镇实有林地仅21万亩,只占林地总面积的64.3%。由于没有做好“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始终没能走出广种薄收、边造林边沙化的怪圈,土地沙化退化趋势没有根本扭转。**年全镇规划**-2020年造林11万亩,主要以无立木林地弃耕退耕恢复为主,其中锦绣海棠5万亩、沙棘6万亩。两年来,累计造林7.5万亩,其中锦绣海棠3.5万亩、沙棘4万亩。目前,全镇实有林地达到28.5万亩,森林覆盖率比**年提高9.4个百分点。沙退林进的同时,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日益增强。

(二)生态产业化,打造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在体现生态效益的同时,11万亩生态经济林的经济效益将逐步显现。

锦绣海棠:种植6年后进入盛果期,挂果期至少20年。**年,全镇36户果农的800亩锦绣海棠进入盛果期,共销售180万斤,每斤4.5元,总收入810万元,亩均1万余元、户均22.5万元。2020年全镇锦绣海棠面积将达到5万亩,2026年全部进入盛果期。以平均亩产3000斤、每斤4.5元计算,5万亩锦绣海棠年收入6.75亿元、20年总收入至少135亿元,减去6年管护期、20年盛果期亩总成本16亿元,至少实现纯利润119亿元。种植后第7年即收回全部成本并产生利润。

沙棘:种植4年后进入盛果期,挂果期至少20年。到2020年全镇沙棘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2024年全部进入盛果期。以平均亩产1200斤、每斤3元计算,6万亩、20年总收入将超过43亿元,减去4年管护期、20年盛果期总成本6亿元,可实现纯利润37亿元。种植后第5年将收回全部成本并产生利润。

这就相当于,**镇从**年至2020年建成的5万亩锦绣海棠和6万亩沙棘,将从2023年开始到2046年产生超过156亿元的总利润,年均利润6亿元,建起一座定存活取的“绿色银行”。从产业链角度看,带动加工销售、物流仓储、乡村旅游等多领域发展,经济效益将倍增。

(三)打造“**精神”,培育乡村振兴的“绿色文明”。在三年生态建设中,镇村两级干部用实际行动打造了以“绿色发展、担当奉献、科学法治”为内涵的**精神,带领全镇群众培育起“绿色文明”。坚定的绿色发展信念:克服各种困难用4-6年时间精心培育经济林产业,没有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定力,是难以做到的。敢于担当奉献的精神:海棠好吃树难栽。锦绣海棠2年育苗、6年管护,效益在将来。**镇党政班子克服巨大阻力和压力,打破部分干部和村民的短期利益,让11万亩林地回归本源、绽放绿彩,需要“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和担当。依法科学推进的理念:加强《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落实,依法开展林地恢复工作。将尊重科学、重视科技的理念贯彻到产业发展全过程。

(四)建立生态扶贫长效机制,实现“绿色减贫”。**年引导40户贫困户在自家庭院培育沙棘苗30万株,年收入15万元,户均增收3750元。安排38名贫困农牧民任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收入1万元。在春季造林和秋季摘果季节,种植大户、育苗基地为500余名贫困户及本地劳动力提供短期务工,可实现务工收入360余万元。支持66户贫困户于**-2020年新建经济林2112亩,建成后每年可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因地制宜精准谋划“造什么林”。**镇党政班子紧紧抓住土地沙化退化这个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林地资源丰富的突出优势,综合考察资源、市场、基础、品种等因素,以生态、经济性兼备为标准,把发展以锦绣海棠为主的果树经济林和以沙棘为主的生态经济林作为立镇产业。锦绣海棠是**市林科院选育的耐旱耐寒小苹果新品种,香、甜、脆兼具,市场需求潜力大。**镇位于北纬44度,是锦绣海棠最适宜的生长区域。沙棘药食同源,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航天等领域。该镇选择种植的大果沙棘品种,抗逆性强、成活率高、结实产量高,冬季挂果,采果方便。

(二)依法解决“用什么地”。**年底全镇开展森林资源及林地清查,依法核查二轮土地延包合同,用“排除法”“倒推法”将实际承包耕地合同之外的所有土地确认为林地,并落实林地管护义务,依法补植。对无法提供林地承包合同的一律按集体林地收回。对非法开垦林地种植作物的,责令改种经济林;

拒不改正的,移交司法机关。全镇共清查出无立木林地7.6万亩、在册外耕地0.9万亩、宜林地2.5万亩,解决了发展经济林的用地问题。

(三)内筹外引解决“钱从哪来”。采取发动群众自筹和公司化造林相结合、先造林后补贴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引进造林公司,采取林农出地、公司出资或者由林农将自有林地流转给公司。**年公司化造林解决了450万元的资金缺口。无论林户出资造林还是公司化造林,待林业部门验收成活率合格后,再发放造林补贴。

(四)典型引领解决“林谁来造”。锦绣海棠和沙棘管护培育期长、投入多、回报慢,部分林农为了眼前利益,种植“来钱快”的杨树(锦绣海棠、沙棘的亩苗木成本分别是杨树的25倍、6倍);

有的在种杨树的林地上自种或外包种植玉米、花生等作物,杨树“春种、夏绿、秋黄、冬死”。**年在客商收购锦绣海棠果期间,该镇大规模组织农民实地观摩,现场算账。看到种海棠6年投入1年回本、20年持续增收的高回报,其他林民深受震撼。**年更多林农选择种植锦绣海棠、沙棘,从“要我种”变为“我要种”。全镇林农从**年种植锦绣海棠220户,**年种植锦绣海棠300户、沙棘60户,发展到**年种植锦绣海棠650户、沙棘900户。

(五)责任到位解决“林怎么活”。该镇从**年种植锦绣海棠以来,几乎是“年年种、年年死”,坚持到**年的林农仅有8户,面积不足5000亩,而实际造林面积1.2万亩,成活率不足50%。该镇党政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经济林产业,必须要有过硬措施,首先突破苗木成活率低这个突出瓶颈。

实行“规划到村、地块到户、责任到人”,强化高成活率的责任保障。细致摸清每个村的林地资源,规划到村;

确认林地,使地块到户;

从乡镇班子、各站所办、村“两委”到林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年,镇党政领导分片推进造林,每2天巡查一遍,“树活人在,树死人去”(锦绣海棠成活率达标,村支书留任,否则免职)。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全镇完成补植造林8000亩、新造林10000亩,成活率达到90%以上,形成集中连片的精品核心区。实行种苗本土化,强化高成活率、苗木纯正的源头措施。近几年,全镇建起5个锦绣海棠苗圃,**年育苗300万株,2020年可出圃移栽4.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锦绣海棠育苗基地。实行科学精细管护,建立高成活率的整套技术服务方案。抓好关键时间节点管护;

聘请**市林科院、抚顺沙棘研究院等地专家长期开展技术培训;

镇林科站工作人员常年实地指导。

(六)谋划产业链解决“路怎么走”。该镇紧紧盯住打造产、加、贮、销以及文旅等全产业链的目标,努力谋划推动经济林产业高质量发展。严把质量关,采用疏花、疏果、开角、拉枝等技术,把锦绣海棠单株产量严格控制在50斤左右,确保果实均匀、营养充分;

严格控制采摘时间,锦绣海棠果实八分熟之前不能采摘。加快组织申报“**锦绣海棠”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谋划组建锦绣海棠产业协会,服务规范行业发展。利用250万元扶贫资金建设2个储藏冷库,今年实现果品冷藏,开展错季销售。探索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打通终端市场,培养稳定客户群体。深入挖掘锦绣海棠的观赏价值,发展美丽经济,成功举办了首届“**海棠赏花节”。

三、启示与思考

(一)把绿色发展作为我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以绿色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把生态保护修复与农牧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既落实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又体现我区农牧业优势和高质量发展方向。培育更多绿色发展的生态乡镇苏木、嘎查村,是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二)实现绿色发展关键在知行合一。**镇发展经济林产业的实践启示我们,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既要牢固树立更要全力践行“两山理论”。发展绿色产业需要较长的过程,要打破粗放经营方式下的既得利益格局,更面临各种困难和风险。要取得绿色发展成绩,必须要把道理和干事紧紧结合,善作善成。既要有想干事的忠诚和激情,又要有干成事的担当和本领;

既要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又要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思维新能力;

既要有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谋产业”的智本领,更要有坚定不移“抓落实”的硬本事。

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农牧业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要以现代产业理念谋划产业兴旺。**镇发展经济林产业走出了“种得好”第一步。而要实现“卖得好”,实现“绿色银行”的经济效益,更要不断增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本领。不仅要提高以绿色技术防控病虫害等自然风险的能力,更要提高防控行业管理、市场风险的能力。要从抓产品向善于抓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转变;

要从抓产量向善于抓高质量发展转变,始终牢牢抓住“**锦绣海棠”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全力打造质量标准体系和追溯体系;

要从直接抓产业管理向善于优化营商环境转变,以农牧业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市场主体的高质量发展,带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第二篇:发展民宿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十年前,四都乡作为松阳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年后,四都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一些贤才能人返乡创业,乡村重新焕发新活力。调研组针对四都乡基层党组织如何利用民宿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课题,展开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四都乡是松阳典型的山区乡镇。2014年以来,该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和乡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截止目前,全乡共有中高端民宿、农家乐27家,床位283张,餐位1500余个,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四都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一、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成效与启示

(一)品质引领,政府主动作为。

一是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规划建设,先后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团队开展紧密合作。如平田村26幢民居由多个知名学院的团队联合设计施工。在政策处理之初,村两委干部主动参与难题破解,村民思想不通,实行党员联系户包干制度落实;村庄建设进度延缓,村两委干部齐上阵,确保按时完工。

又如,2015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过云山居”试营业,三年多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业主与村集体良好互动,多次参与“主题党日”志愿者服务,为村民送上寒冬里的暖阳;2017年以来,南京先锋书店、云夕酒店、榔树民宿综合体等先后入驻四都,期间,村主要干部全程参与,营商环境和谐。

先锋书店

二是强整合,建设基础设施。四都乡统筹整合,全域谋划,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整合资金,在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自来水提升、污水治理等方面优先考虑民宿发展村的配套建设,加大政府投资力度。2014年以来,共投入政府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村庄和民宿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优保障,提供高效服务。如何利用民宿发展助推村集体增收,四都乡陈家铺村、西坑村、庄河村走出了一条盘活存量资源的道路,将村闲置房产、土地、山林等统一租赁到村集体,为客商提供优质资源。做好政策处理和要素保障工作,主动对接民宿项目建设各阶段存在的难题破解,形成乡、村、民宿三方联动模式,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

(二)内涵发展,民宿共建共享。

一是立足当地,深挖特色。坚持高品质的规划设计,现已营业的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除了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元素,乡村特色,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显品质。

二是发挥优势,融入乡村。一方面通过举办萝卜节、乡村音乐节、乡村论坛、艺术沙龙等风格各异的活动以及与村民共过传统节庆等形式,进一步融入农村、农民。另一方面村两委邀请设计师、专家等参与村庄建设,为村庄发展把脉,聘请了王维仁、张雷、叶胜海等7人为乡村振兴顾问。

三是注重长效,打造品牌。重视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积极研发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礼等,开展员工服务、礼仪等培训,组织参加管家、厨师比赛等。

(三)强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民宿带动“双增”。四都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苏、温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主的客源市场,民宿经济进一步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0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

二是民宿促进产业。通过民宿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级合作社4家,全乡生态循环农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

云端秘境

三是民宿改善乡风。随着优秀人才的乡村回归和深入参与,“乡村振兴”讲习所孕育而生,社会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文化修复、人心修复于无声处改变着乡风民风。

调研组也发现四都民宿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深度挖掘不够,功能比较单一,缺乏与生活习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观类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故事分享”不多。

二、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建议

根据四都乡民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应始终放在“乡村振兴”和“三农”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否则就丧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树立与村集体、村民共融共生的发展意识,最终于村集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深化一二三产融合。要鼓励民宿业主树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意识;要加强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做好“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文章。

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发展,四都乡在民宿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以党建引领村庄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四都模式”,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迈出了新步伐。

第三篇:*市振兴乡村文化助推农村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市为促进农村发展,紧紧围绕“推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总目标,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文化惠民的方式,开展文艺汇演、全民健身等各类主题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积极发展。

就目前而言,*市在推进文化振兴助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农村的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当农村文化设施建立起来之后,提升使用效率的问题便摆在了大家面前。通过调查发现,有些村开展活动项目较单一,单一的活动项目降低了村民的兴趣度,使得村民不愿意前去参加,从而导致农村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没能有效发挥阵地作用。此外,一些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工作并不重视,存在能拖就拖、能应付就先应付的心态,时常忽略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导致很多文体条线上的工作很难开展,文化设施也就被闲置。

二是农村的文化品牌缺乏特色。*市在培育和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品牌中,依然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流于表面形式的问题,对农村自身的特点没有充分挖掘,在内容上没有形成深度思考,内容与农村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契合度很低,偏离农村本土化特点,缺乏能够凝聚乡愁、乡音、乡情的乡土文化元素,没有创造性和地域性,就没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无法体现出真正的社会价值。除此之外,对农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并未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也较单一。

三是农村的文化人才队伍不健全。目前,农村还存在着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一方面,文化队伍中老龄化严重,总体年龄偏大,年轻人较少,中青年比例失调,人才队伍出现断层,文化事业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文化队伍从业人员大多不是科班出身,专业不对口,也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指导和培训,专业知识不扎实。大量的非文艺类人员进入了文化队伍,而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却招收不了,导致人才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

通过上述对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描述和问题的剖析,我建议: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巩固文化阵地。*市应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它关系到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对此,*市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扎扎实实地办实事,带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此外,在确保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企业等社会资金捐赠,扩大投入渠道,进一步充实农村文化阵地经费,为农村文化设施良好运行提供经费保障。在确保农村文化活动能够正常开展的前提下,还要鼓励各村充分挖掘文化阵地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情况开展其相关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活动,进而引导广大群众积极主动走进文化阵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例如,今年**镇**村投资200万在三星级康居乡村**,创新打造了“**老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真正实现了将活动场所建在群众身边,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实践阵地,让群众从文明实践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自实践站(点)运行以来,**村将党员、身边好人、致富带头人、退休教师等吸纳进文明实践服务队伍,成立了“**玫瑰”、“**阳光”、“埭上**”等6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围绕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等五大平台,累计开展活动60余场,受惠村民约2000余人次。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农村文化品牌不仅能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更能利用自身的文化特性能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市的整体竞争力。一方面,*市可组织文艺团队定期到农村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并指导各部门定期播放公益电影、举办群众文艺晚会等,培育农村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展示新时代**市民的良好精神面貌。例如**镇打造的“百姓群星大舞台·追梦新时代”、“**春晚”等文化品牌项目,不仅增加了文体工作特色亮点,也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依据*市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包括**景区、**岛、**寺、**湖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农村文旅载体,以此为依托,加大包装宣传力度,除利用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常规宣传之外,还可通过举办特色大型活动、拍摄专题宣传片、参加旅游促销等方式,发挥文化旅游商品的宣传作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带动农村发展。

三是建设人才队伍,强化学习培训。推动农村文化振兴,人才是丰富农村文化的关键。*市应针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人才匮乏的问题,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多措并举,挖掘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在文化人才招聘方面,*市应建立文化人才制度,统筹面向社会招贤纳才,把具有专业特长、热爱乡村文化事业、业务素质高、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战线上来,从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文化工作管理队伍。在实施文化人才培训过程中,*市要健全完善农村文化人才培训机制,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力度。对农村基层文化骨干、农村文化工作人员要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本土文化传承人的培训,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篇:组织人大代表考察调研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3 篇

组织人大代表考察调研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1

为提高林站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切实做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为林站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11 月 6 日,林站组织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到村实地调研迷迭香产业发展情况,并召开现场会。

在迷迭香种植基地,10 余名群众正在忙着采收迷迭香。代表们详细了解北水峪村迷迭香种植项目创收情况、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产业发展目标、带贫效果等。据了解,村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山区地理优势,响应林站党委号召,发展迷迭香种植项目。经过两年多的经营,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并带动了周边多个村庄和种植户积极参与。代表们对村创新举措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表示充分肯定,希望北水峪村再接再厉,把村级集体经济巩固好、发展好,推动迷迭香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下一步,林站将积极落实上级扶贫产业奖补政策,指导有能力的村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深加工车间,延长产业链,上包装、育品牌、增产值,把林站打造成集迷迭香育苗、种植、深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在现场会上,县人大代表、林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此次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介绍、交谈询问等方式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作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代表们表示,要学习借鉴先进做法和经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抢抓机遇,真抓实干,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为构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林站贡献力量。组织人大代表考察调研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2

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聚力乡村振兴。11 月 25 日上午,大乘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县、镇人大代表视察调研乡村振兴工作。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和座谈会的形式开展,县人大代表、大乘镇人大主席团、镇党委书记、副镇长、人大干事等共计 20 人参加了调研活动。

代表小组一行调研了大乘镇岩门片茶产业发展,实地查看了茶叶种植基地情况,听取了茶产业发展的相关介绍,详细了解了茶园基地建设进度、下一步规划打算、市场效益以及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情况等。代表们对大乘镇茶叶产业发展助农增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调研结束后,代表小组在岩门茶厂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在听取了大乘镇乡村振兴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后,代表们围绕乡村振兴的发展定位、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实施路径以及如何做好扶志扶智以及基层治理等进行了讨论交流和提意见建议。代表们一致认为:一是要严格贯彻落实县委制定的“115”总体谋划发展战略,在确保高质量脱贫的同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积极贡献代表力量,为高质量建设幸福奋进新屏山贡献智慧和力量。二是要紧密围绕我县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有效整合资源,结合实际,立足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形成强大合力,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精准发力,促进茶文旅融合发展,把茶产业做大做强。三是政府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既要扩大规模,也要降低生产成本,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组织人大代表考察调研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3

12 月 4 日,黄道乡人大组织 50 余名区、乡两级人大代表开展扶贫产业视察活动,旨在促进全乡产业发展,有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切实发挥人大代表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带动、监督和支持作用。

视察组先后到百汇源蔬菜大棚基地、李家湾特色香柚基地、丹阳村生猪养殖

基地进行视察调研。视察活动中,代表们每到一处,都认真听取负责人对相关产业情况的介绍,并详细了解产业的规划布局、发展模式、市场销路、经济效益以及带动贫困户增收等情况。代表们就视察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积极分享产业发展经验。并表示会认真履行人大代表义务,示范带头,充分调动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争取不断发展壮大本村特色产业,努力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通过视察,代表们对扶贫产业选取、发展模式、贫困户参与方式和收益有了直观的感受,对发展农业扶贫产业进一步增强了信心,对黄道乡扶贫产业发展成效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对人大代表在自己村参与、支持、发展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有了更多新的想法和建议,进一步增强了代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五篇:乡村振兴发展建议

(一)乡村规划先行,在分类指导上做文章。

要坚持以“多规合一”为引领,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群众发展意愿的同时,加强对村容村貌建设的管控,留住X特有的地域环境、历史人文特色和建筑风格,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好美丽新X。

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二)文化建设先行,在乡村文明上见行动。

要把文化建设充实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深层次挖掘村庄文化元素,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旧建筑、古民居、老祠堂等,搞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注意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好村里现有的文化阵地,传承文化,宣传文化,传播正能量,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宣讲、家风家训征集、晒晒我们的好家风、家风故事会等活动,以好家风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宣传活动,坚持“除陋习”、“树新风”相结合,从整治丧葬陋习入手,从禁止“黄赌毒”着力,向优秀传统文化借力,强化道德教育作用,加强孝善教育、家风教育,推进农村文明诚信建设,推进乡村文明大行动,力促移风易俗、乡风文明。

(三)产业优化先行,在转型升级上花心思。

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亮点,走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以文化为魂、以水系为韵、以花卉为媒、以投资为要、创新为最,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使农业品牌成为“别人没有我有、别人有我大、别人大我好、别人好我精、别人精我极品、别人极品我唯一”。把产业培植当做美丽乡村发展的动力源,让X特色变为现实。

要抓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文明公益等新型业态,并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全域旅游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形成全域化的旅游产品和业态,做好旅游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休闲农场、观光农业、特色民宿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让农村产业的发展愿望变成现实;按照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富裕小农户的要求,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拓宽小农户增收空间,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要以脱贫攻坚为契机,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美丽经济,有效解决村美和民富的关系,逐渐引导美丽村庄变“输血”为“造血”,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人才建设先行,在智力支持上下功夫。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参与。首先,优化发展环境。制定政策措施,提高待遇水平,解决后顾之忧,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去。其次,大力培养乡土人才,通过制定一些务实、具体的政策措施,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进大学生村官、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务工的人员、成功的本土企业家、退伍的老战士等回乡发展产业。第三,通过产业吸引人才,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持,好的产业有丰厚的利润,就会吸引资金进入,人才就会随着资金流动而进入。第四,乡村振兴帮扶,机关单位、院校主动介入,结帮扶对子,对乡村振兴开展针对性指导和帮扶。第五,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教育、培训、宣传、典型引导、边干边学等方式,帮助农民增强生产、经营、管理的本领,提升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协商、监督的能力和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五)生态建设先行,在绿色发展上求实效。

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借鉴外地经验,开展农村五水共治、农村环境治理行动,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坚持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要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加快推动农村生态立法保护;要筑牢基层治理的“底子”从禁止烟花炮竹燃放、秸秆焚烧抓起;建立“基层党建+综合治理”模式,实行发展联动、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平安联创“四联机制”;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倡导绿色生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群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上一篇:乡村振兴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巡察整改落实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