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会计人才战略包括

2023-02-27

第一篇:实施会计人才战略包括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推动人才工作发展

米文龙

对于人才工作,之前我本人接触不多,属于“门外汉”,今天这个发言我也算是“班门弄斧”,以下就结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谈谈对推进我区人才战略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关于人才工作,现在有举国上下都有了一个很明确的观点:“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党的十八大也提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关系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几年,南开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区面貌日益改观,取得显著成绩。成绩的取得,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得益于我区实施的“人才聚集”战略。当前,我区已进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为了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必须继续大力实施“人才聚集、人才强区”战略,才能赢得区域竞争的主动权。

1 一是更新观念,树立“大人才观”

过去,我们往往将优秀人才与高职称、高学历等挂钩,但是否只有这些“证书”、“文凭”的人才是人才?我认为,只要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都是人才。根据我区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的人才队伍应该是一个融合多种行业、多个层次的开放型群体。在加大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发掘那些没有学历或职称,或者学历职称不高但有一技或多技之长的人才。

我们既需要好专家学者、高级管理人才,更需要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业务技术骨干和高技能人才。要树立更宽泛的“大人才观”、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理念。让“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改变命运”等理念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每个人都努力去学习提升,更新知识,适应潮流,将自己打造成行业内的专业人才,让每一名优秀人才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真正营造出南开区重才、爱才的良好氛围。

二是明确方向,培养引进相辅相成

结合南开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建立灵活、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各领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针对机关工作,要重点培养推动科学发展、应对突发事件、服务群众能力以及执行力强的青年干部;针对专业部门,要大力培养“外向型”、“创新型”和“专业型”的骨干力量;针对企业,要加强职业培训,大力培养项目需要、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2 人才引进方面,一要积极引进科学技术人才。紧密结合“科技南开”功能定位,引进一批掌握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云计算、物联网等重点科技产业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研发人才,形成一支创新能力强、团队结构优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推动我区的产业结构向高端高质高新化方向发展。

二要积极引进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以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重点,着力培养引进一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和引导企业大力开展经营管理人才的自主培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项目为核心、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大在信息、政策、师资等方面的扶持服务力度。可能的情况下,可以为企业牵线搭桥,每年组织一批企业经理骨干到高校参加MBA培训。

三要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以拔尖人才评选为载体,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培养一支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围绕南开区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以及重大科技项目,加紧培养城市规划建设、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等领域的高级人才和急需人才。可以借助南开区的高校资源,组织名校名师定期授课,进一步提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探索建立社会化、行业化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机制,加快培养具有全市乃至全国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引进。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加大对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考核力度,探索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选拔人才的新办法,激发基层社区工 3 作者的工作动力。

三是创新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就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我在这方面如果没有果断的投入、或者人才政策不占优势,在当前各区县积极引进人才的大环境下很难“突围而出”。

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人才重点工程的投入,设立人才基金,对紧缺人才、拔尖人才培养和重点项目、创新成果进行政策倾斜。同时加强对人才投入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人才投入的产出效益。要鼓励企业创设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入股等形式,对特殊人才实行特殊分配政策。

二是要建立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流动,推动高层次人才向经济发展一线集聚。城市间竞争最终比的是企业的发展。进入企业竞争层面,比的就是人才。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区内企业参加全市乃至全国的用工洽谈会、人才招聘会以及项目对接、成果转化等活动,倡导推行特岗招聘、公开竞聘等选人用人方式,打破身份、区域的限制,广泛选拔人才,形成向企业流动的人才导向。

三是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帮助人才快速成长成才的政策激励机制,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刚才听到各位的发言,也了解到,我区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已 4 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这必然会对我区今后的人才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是搭建平台,使人才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一要围绕南开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人才创业支持体系,逐步实现人才与产业的对接,柔性引进人才,依托产业优势打造人才优势,依靠人才优势支撑产业发展。在这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南开科技园这个载体,抓好留学回国人才的引才、引智工作,在发展现有留学人员创业孵化基地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吸引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的政策措施,积极解决在创业资金、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创业之路上走的更放心大胆。同时要发挥好“博士团”的典型示范作用,通过聘请这些专家担任“项目教授”、“技术顾问”或联合开发等形式,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结成紧密的“产学研”联合体,搭建人才智力的推进和转化平台。

二要充分利用南开区丰富的教育资源,推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指导和协调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提供实训场所等多种形式,共同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研结合,对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高等院校,要给予支持与奖励。选择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一批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接收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政府给予适当奖励。

5 五是转变职能,做好配套服务

一要积极完善人才引进、安家、培训、激励等配套政策。健全完善各行业、各领域“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政策体系,通过政府网站和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发布人才政策,完善政策查询和网上办事申报系统,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整合我区的人才服务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人事和劳动部门的信息网络,实现人才信息各部门之间的互通有无,促进公共人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构建一个覆盖全区的人才资源信息服务大平台,建立各类人才数据库,形成布局合理、服务统一的全区公共服务网络。

二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探索完善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先导、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奖励机制,重奖在各行业、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完善人才使用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区域人才和专技人才培训;支持名师工作室、名医工作室等平台建设,鼓励优秀人才通过“柔性流动”方式到我区兼职兼薪。鼓励知识创新,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向高层次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倾斜的力度,完善重实绩、重贡献,以能力、业绩为取向的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

六是营造氛围,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开辟专栏、专题报道、人物专访、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大力宣传我区人才工作相关政策、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和各单位、

6 各部门人才工作的有效做法等,形成促进人才成长的社会舆论导向。

要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建立人才评选和表彰制度,定期选拔本行业内专业过硬、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并适时从区级层面上予以表彰奖励。继续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拔尖人才评选,逐步建立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制度。

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现场会,积极推广相关单位在人才评价、激励、培育、使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增强全社会的人才意识,在全区上下形成人才公平竞争、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人人尊重人才、人人爱护人才、人人竞相成才、人人竞展才华的社会氛围。

以上是我对于我区人才工作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建议,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多多批评指正。

谢谢!

2012-11-22

第二篇: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曾庆红

【摘自《施工企业管理》2003.6】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抢占了人才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方的必然选择。

第一,牢固树立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紧紧围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这个目标,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努力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国的优秀领导人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人才工作要开阔新事业,打开新思路,创造新机制,形成新优势。要通过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广泛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二,努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是人才工作的基础环节。经济社会要发展,人才培养一定要先行。要认真贯彻《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遵循人才供求的客观需要,有计划地培养各类人才,做到各类人

才队伍协调发展。要科学制定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党政领导人才,要在提高理论素养、培养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和加强党性锻炼上下工夫,全面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通过建立市场化、外向型培养机制,着力提高他们驾驭市场、参与竞争尤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对专业技术人才,要通过实施继续教育工程,促进知识更新,着重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工作,要多管齐下,在加快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专门培训,鼓励自学成才。要不断研究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把理论提高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人才在实践中成长、在使用中提高。

第三,加强党对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创新机制、完善政策。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和人才工作机制,努力使人才政策更加科学合理,人才机制更加充满活力。遵循各类人才成长的规律,建立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完善考试、考核和测评方法,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快车道”。建立和健全统一有序的人才市场,打破人才的部门、地区、所有制 壁垒,打通各类人才队伍之间的交流渠道,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对国内紧缺人才,可以有组织地面向海外招聘。积极吸引海外学子和各类人才回国创业。要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人才保 证,把市场配置和组织调配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充分利用本地人才,积极引进外来

人才。采取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引导和促进人才向西部流动。进一步做好干部援藏、援疆工作,继续组织好“博士服务团”和“西部之光”等智力支援西部开发的活动。抓紧建立完善各类人才规范的评价体系、国家奖励体系和激 励制度,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劳动的价值和人才的价值。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把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起来,形成党委统一 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摘自《经济日报》)

第三篇:企业实施人才战略纪实

文章标题:企业实施人才战略纪实

风云际会,大江奔涌,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在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素有“**之源,彩云之乡”誉称的彩云大地,一条“**”腾祥云。

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过程中,1995年创办的以有色金属铅锌生产为龙头,集采选冶为一体,产供销配套发展的现代化私营企业祥云县**实业有限责任公司,10年的聚集人

才,10年的科技创新,10年的锐意进取,昔日的工业幼苗现已成长为参天大树。2005年公司资产总额5.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4245万元,缴纳税金8360万元,实现利润15729万元。先后荣获**省百强私营企业、**省非公企业纳税大户、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等荣誉称号,成为了**省有色金属治炼行业的一张王牌。

“人才兴则事业兴”,**公司在成功之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都与人才分不开,人才是“**”腾飞的翅膀。

引才,构筑人才集聚高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谁拥有人才,谁就赢得了主动。

1993年3月,公司经理杨龙筹集资金,建立了祥云县铜湿法选冶厂,进行铜矿湿法冶炼,生产加工铜精矿、海棉铜和铜锭产品供应市场需要。但是由于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销路不畅,企业亏损60多万元而被迫停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公司在重新组建后,通过深入反思,深刻认识到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市场的主动权。为此,公司把引进人才作为企业的首要任务,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优秀人才,构筑起人才集聚高地。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公司注重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岗选人、以事选人,通过行业内部专家互相推荐及其它渠道,高薪聘请湖南株州冶炼厂、西北冶炼厂、**铜业、兰坪铅锌公司等著名的有色金属冶炼行业退休的教授、专家和高科技人才近120人到公司工作。公司还通过人事部门推荐、人才交流中心、电视广告等渠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专业人才,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先后招聘了冶金化工、地质探矿、采矿选矿、化学分析、机械自动化、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工程建筑、法律、机械、电器、园林绿化等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420多人。

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公司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从创建开始便建立了与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的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发、研究各类科技项目,并邀请专家、学者定期不定期到企业进行指导和帮助,公司配备小轿车30多辆,每到周末“星期天教授”(这些教授平时在单位上班,周末被聘请到**公司指导)迎来送往,非常热闹。公司有专家楼、标间,供这些约请来的专家、教授办公、交流、做实验。实施了既会用“脑”,又会借“脑”的人才战略,实现了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强强联合。

育才,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对企业而言,引入和培养高精尖人才固然重要,但要获得持久发展,推进“素质工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不可少。

公司在积极引进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加大对现有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建立市场化、外向型培养机制,着力提高他们的驾驭市场、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能力;对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在鼓励他们加强自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对新招聘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员工采取师傅带徒弟、老工人带新工人、内部课堂培训、外部课堂培训等形式,着力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公司还通过搭建平台,根据人才成长的自然规律和企业发展的需要,适时选派优秀技术人才先后到昆明理工大学、株州冶炼厂、西北冶炼厂等地进行学习培训和实地考察,仅2003年,公司累计培训职工2500多人次。

“素质工程”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之路,目前,公司共有33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800名中、初级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技术骨干400多人,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鲜活动力。这支过硬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队伍,再加上现代化的设施和装备,为**公司的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用才,推进企业科技创新

企业竞争力的实现取决于企业的创新。

**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龙常说:“丧失了创新能力的企业只能被淘汰。而没有人才,没有科学使用人才,创新就是一句空谈。”

用好人才,需创建良好的用人环境。公司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基础上,坚持科学使用人才,按照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竞聘上岗,打破地域、身份和资历的界限,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以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为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公司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每年科技开发费达300多万元,同一车间,工作人员科技含量技术水平越高的,工资待遇也就越高。去年,从省外聘请来的邓工程师发明了一种电解工艺技术,使锌的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

第四篇: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黄冈的重要保证。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结合人才素质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纲要。

一、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1、人才队伍的总量进一步增长。截止2004年底,全市各类人才总量为36万余人,其中党政机关干部24409人,其中地级干部36人,县级干部 944 人,科级干部8812 人。全市专业技术人员115829人。其中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 104478人,企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11351人。全市企业管理人员8769人,其中国有企业管理人员5073人,非公有制企业管理人员3696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农村实用人才215462人,其中种植人才77120人,养殖人才44507人,加工人才8425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85410人。全市共有各类技能人才178470人(不含外出务工人员),其中初级工19370人,中级工145549人,高级工8440人,技师(经营师)、高级技师(高级经营师)5111人。

2、人才队伍的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上学历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不含非公有制企业),比“九五”期末的32%提高了23个百分点;从专业技术人才的年龄结构看,45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占73%,年龄断层的趋势减缓,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从专业技术人才能级结构看,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在人才总量中的比例,由“九五”期末的35%提高到现在的55%。

3、人才分布格局有所改善。从产业结构来看,三大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分布比例为1:2.5:8.3,与“九五”期末的1:3.5:7.6相比,第三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明显提高,这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基本一致。此外,人才的行政层次分布、行业分布、所有制分布状况也有所改善,逐步呈现出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发展格局。

4、用人环境不断改善。为了吸引留住人才,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千方百计改善现有人才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先后建立了博士后产业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逐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5、人才市场体系开始形成。“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市场建设步伐逐年加快,现已建成省级区域性人才市场1家(鄂东人才市场),市县所属人才市场11家,乡镇人才交流服务站27家,民营人才市场2家,形成了以鄂东人才市场为龙头,市县乡三级人才市场共同发展的人才市场体系。 在充分肯定我市人才队伍建设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是:人才队伍的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的产业、行业分布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短缺,第二产业高层次人才匮乏,第三产业专业技术人才过于集中在文、教、卫等行业;人才引进困难,流失现象严重;人才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作用发挥不够。同时,一些地方和单位人才意识不强,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活,工作方法滞后,宏观管理乏力,人才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人才的市场配置效能未能充分体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切实把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重视发挥用人主体的积极性和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创新、观念创新,培养、引进和使用好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大市向人才使用强市的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黄冈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005—2010年,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党的执政优势,不断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合力。

——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人才队伍建设既要讲求前瞻性和战略性,为黄冈经济社会的发展超前培养和储备人才,又要注重现实性和实效性,把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按照黄冈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确立人才队伍总量增长、素质提高、结构优化、布局调整等目标,使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坚持以科学的人才观指导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则。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人才队伍,必须立足实际,超越常规,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指标,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使人才队伍建设更加符合我市实际。 ——坚持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高度重视现有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注重继续教育和实践锻炼,充分挖掘人才潜能,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同时,更新观念,优化政策,建立人才集聚机制,结合产业开发、招商引资和社会发展,大力引进我市急需的人才和智力。健全竞争淘汰机制,推动人才内部竞争,实现人才队伍规模和素质的同步提高。

——坚持人才队伍建设分类指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人才队伍建设在统筹规划、整体部署、系统开发的基础上,必须区分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区域、行业发展的不同需要,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具体要求,建立符合各类人才发展规律的人才开发机制和人才管理体制。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管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来进行,认真解决人才无序流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保护人才的合法权益。

——坚持人才队伍建设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把握人才流动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杠杆作用。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社会化进程,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合理调节人才流动,在流动与优化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平衡,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今后五年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适应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布局为主线,以培养和选拔党政领导人才、企业家、学术技术带头人为重点,着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力争到2010年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门类齐全、配置科学,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建立比较完善的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起点构筑吸引和使用人才的优势平台,把黄冈建设成为人才强市。

(二)今后五年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

1、总量目标

到2010年,各类人才的总量达到61.2万人,其中党政人才3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5万人,技能人才20万人。

2、结构目标

党政干部队伍:全市党政干部队伍能力水平和结构明显改善。到2010年,市直单位、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形成以45岁左右干部为主体、梯次构成的年龄结构,科级以上干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100%,并在领导素质、专业布局、年龄结构方面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适应。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为重点,以高新技术、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机电设备、旅游服务和民营经济等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为人才汇聚的主要板块,逐步形成以中青年为主体,老中青优势互补,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增长20%,达到13万人以上。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大专学历以上人员比重明显提高,达到80%,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比例达到40%左右,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的比例有明显增长。产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增长,

一、

二、三产业人才平均每年增长10%、20%和15%,其中,高级技能人才平均每年要增长25%以上,农村乡土人才平均每年要增长20%以上。职称结构趋于合理,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之比接近国内外公认的1:6:14的合理比例。

3、布局目标

以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各县市区委、政府所在地为支点,农村小城镇为网点,形成星罗棋布的人才布局格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政策措施,引导人才由城市向农村流动,由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流动,由富余单位向紧缺单位流动,切实解决好人才积压、人才浪费的问题。

大力调整三个产业人才分布状况。稳步提高第一产业人才,大力培养和引进农村实用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增加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人才数量;充实提高第二产业人才,大力引进和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大力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型产业、重点工程紧缺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调整优化第三产业人才,提高教育、卫生等行业的人才质量,重视引进、培养和留住中高级专业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保持科研人才队伍的稳定增长,着力培养和引进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培养和引进旅游服务、对外贸易、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社会中介和其他新兴的第三产业人才。

4、素质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和实践锻炼,全面提升三支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在思想政治方面,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较高思想理论水平,善于从政治和全局上观察形势、思考处理问题。在道德品质方面,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实现个人价值和实现社会价值相统一,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廉洁奉公。在知识结构方面,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精通业务,掌握一定技能,具有做好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在能力水平方面,党政干部队伍要有较强决策能力、应变能力、改革创新能力、驾驭全局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要有较强创业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营销能力、资本营运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有较强科技攻关能力、发明创造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技术应用能力。

(三)今后五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

1、加快人才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用好现有的、培养不走的、引进急需的、重奖有功的”要求,抓紧制定和完善各种人才政策,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使用的体制性壁垒,用3至5年时间,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政策法制环境。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人才一体化建设,本着“合作发展、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多边共赢”的原则,积极推动圈内人才的合作交流,促进我市人才资源的整合优化。

2、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规划,选择一批年富力强,学历、职称较高,具有培养潜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选送部分人员到国内外大公司学习、锻炼,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按国际规则办事的能力。研究和探索企业家成长规律,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环境。

3、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通过培养、发现和引进,使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培养、引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新技术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提高各类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职业培训、生产实践、外派锻炼等多种途径,抓紧培养我市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大力实施县乡村农村实用人才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培养一批农村乡土拔尖人才、农业科技示范带头人,不断适应县域经济“一主三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

1、全市人才引进的重点对象。人才引进重点是熟悉经济工作的党政领导人才、各类高层次和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有创业能力和资金实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具体包括:善抓招商引资、经营城市、发展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党政领导干部;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重点工程等领域紧缺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急需的具有较强科研开发能力、中级以上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有一技之长或科研成果、能够创造较好经济效益的特殊人才;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丰富经营管理经验的创业型人才。

2、努力开辟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一是积极鼓励市外各类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我市的建设事业。如调动、兼职、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等,由人才自主选择。二是建立“党委政府引导、市场调节、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吸引周围大城市的医疗、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集团的高级专家来我市兼职。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引智工作,采取国有企业租赁、托管、整体出售、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建立人才储备制度。每年从自然减员中拿出一定数量的编制,用于补充理工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

3、创造优厚待遇引进人才。引进的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上不封顶,不受档案工资限制。凡携带资金、项目或科研成果在我市创办企业的,享受招商引资的所有优惠政策。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人事部门可接转人事档案、直接聘任和优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业绩特别突出的可破格晋升;劳动和保障部门予以续保养老金,或由用人单位参照同类人员补缴养老金;有关部门要帮助优秀人才及时解决亲属调动、所需住房、职称评定、子女入学和就业等实际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进一步加大人才选拔的力度

1、建立和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党政干部实绩评价体系,形成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党政干部考核评价标准;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业绩进行严格的年度审计和任期审计,审计结果作为确定企业领导人员薪酬和奖惩的依据;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科学化的评价机制和路子,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实现人才评价从重学历、资历向重能力、业绩、贡献转变;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和高新技术、重点工程、重点学科急需的专门人才以及从国内外引进的特殊人才,实行特殊评审,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激励、导向、选拔、培养作用。

2、建立民主、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进一步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大力实行民主推荐和民主评议、全委会票决、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考察、差额选举、任期制、任职试用期等制度。市、县、区和市直部门领导班子中出现空缺,从结构上需补充35岁左右年轻干部的,原则上都要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严把干部队伍进口关,严格实行公务员“凡进必考”制度。积极探索使相形见绌者“下”的机制,疏通干部队伍出口,试行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现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与工资等待遇相分离、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岗位管理相结合。全面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实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化配置,打破行业、地域、身份和所有制界限,扩大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招聘范围,完善招聘办法,注重从国内外知名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中招聘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3、认真做好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标准、程序,做好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市管拔尖人才的评选、管理和服务工作。各部门、行业、单位要结合实际和发展需要,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和后备人才,实行重点资助、定向培养、重点使用、动态管理,使其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

(三)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1、以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提高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进一步健全领导班子中心学习组制度,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质量,经常性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明政治纪律、财经纪律和群众纪律,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主题,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学风建设。

2、加强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根据人才成长规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政府、单位、个人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和人才开发的投入机制,形成“党委政府主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人才培养格局。以加强能力建设为主题,大力加强公务员培训,提升其开拓创新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依法行政能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眼光、高素质、复合型的行政管理人才;积极建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实施以“新理论、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训教育工程,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MBA、EMBA、MPA教育和培训格局。选派重点骨干企业的领导人员到党校、行政学院脱产培训;定期开展工商管理培训,搞好多种形式的适应性短期培训;引导和支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经常性开展各种科技讲座、学术交流、论文评选等活动。在企事业单位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导师制,充分发挥学术技术带头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传帮带作用。每年选派一批有培养潜力的技能人才,到职业技术学院、大型企业集团和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每年组织1000名农村乡土人才到农业发达地区、农技推广应用先进地区和相关院校进行跟班学习和脱产学习,提高实用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努力建设一支规模较大的乡土拔尖人才队伍。建立激发人才自觉学习、自我提高的机制。鼓励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参加各种形式的高层次学历教育。

3、以提高领导水平、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多途径地开展各类人才的实践锻炼。采取上挂下派等多种形式锻炼干部,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到基层、艰苦地区、关键岗位和抗洪救灾等急难险重的任务中经受考验、磨炼,丰富阅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加大机关内部轮岗和上下级机关之间、不同工作性质部门之间、机关与基层之间的干部交流力度,努力使年轻干部成为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强化企业后备领导人才的实践性培养,有计划地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跟班学习,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1、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完善人才市场功能。坚持发展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结合,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专业技术人才市场和劳动力人才市场并存,大力加强以鄂东人才市场为龙头、县市级人才市场为主体、乡镇人才服务站为基础,全市联通、内外对接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深化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确保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市场主体到位;完善人才市场各项管理制度,加快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经常性举办各类人才集市活动,满足单位选人和人才求职的需要。

2、大力推行人事代理制度,实行人才流动一条龙服务。充分发挥人才开发交流机构的职能作用,全面开展人才培训、人才招聘、人才身份确认、职称评定、工资定级、养老保险等一系列人事代理服务,为各类人才提供档案、户籍、组织关系托管或代理服务。

3、引导人才流向,控制人才流失。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才由高密度地区向低密度地区、由机关向基层流动,满足优势产业、新型产业、重点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农村等经济建设一线对人才的需求,改变人才分布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实现人才合理配置。采取有效措施,抑制人才流失。

(五)进一步加大人才使用的力度

1、打破专业技术人员的铁饭碗和职务终身制。坚持“因才适用、用其所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积极改革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相统一。

2、坚持重点人才重点使用。聘请“两院”院士、省内外知名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担任市委、市政府的经济发展顾问;赋予承担项目建设和课题研究的特殊人才以充足的人权、财权、物权;实行专业技术岗位核心人才制度,充分发挥核心人才在全市各项事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3、大力建设人才的创业平台。设立人才创业基金,用于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资助和奖励等支出。建立人才投资担保公司,开辟人才创业园,鼓励各类人才入园创业;鼓励科技人才创办经济实体、承包项目或课题。

(六)进一步加大人才激励的力度

1、实行工资报酬与贡献挂钩的分配制度。积极推行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和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参与分配等多元化分配办法,鼓励工资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实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年薪制。切实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法定代表人个人收入与工作目标和业绩挂钩等多种分配办法。鼓励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允许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到其他单位兼职并领取报酬。

2、建立人才奖励和补贴制度。对优秀公务员予以重用。对利税过千万的国有企业和创税过百万的民营企业的“明星企业家”予以重奖。设立科技发明奖和文艺创作奖,有重大科技发明和科研成果、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可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全市评选5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

(七)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1、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列入议事日程,摆上突出位置。加强对人才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贯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纳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本地区、本单位人才工作规划。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系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人事、经委、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形成齐抓共管人才工作的合力。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人才工作创新。

2、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加大对贫困地区人才开发资金的投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把人才培养经费列入年度预算。鼓励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开发事业。

3、建立狠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人才素质工程“一把手”负责制,将责任目标和具体项目分解到年度、单位和责任人,定期检查督办,年终进行评比。将人才工作实施情况纳入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4、及时总结和推广人才工作经验。加强人才工作经验的总结和舆论宣传,广泛宣传人才工作的政策法规,大张旗鼓地宣传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逐步形成引才、用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第五篇:实施人才战略 加强专科建设

实施人才战略 加强专科建设 打造特色品牌

沭阳县人民医院院长 周业庭

2010年我院始终坚持“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持续改善服务,公益性发展方向”的办院方针,始终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摆在首位,确立“新医改、新思路、新医院、新跨越”活动主题,秉承病患至尊、医德至上、医技至精、服务至馨、协作至诚的核心价值观,团结全院上下凝心聚力,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乘势而上,结合医院自身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人才培养,强力推进专科建设,打造医院特色品牌,成效显著。

一、树立科学人才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人才培养。 医院敢于破除旧的思维定势和习惯,树立“大人才观”,确定“有作为就有地位,有贡献就有价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多层次、多梯队人才培养体系,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实现高度专业化。突破“全日制”工作的旧框框,引进不在编的高级人才,形成既引得进,又留得住的新型人才工作机制,使医院的人才库成为名副其实的“河流模式”。

为实现医院整体搬迁后,创建三级医院和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目标,制定“用好现有人才,引进必需人才,培养后备人才”的人才战略,专门制定医院引进人才、评选人才相关文件,从长远规划,从眼前抓起,建立人才库,改善人才队

1

伍的学科结构、技术结构、年龄结构,提高学历和职称层次。2010年面向全国引进人才,引进医学博士硕士8人,新招医疗本科生39人,护理人员53人。

先后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结为医疗协作体,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结为对口支援单位,晋升为徐州医学院本科实习点,2010年7月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联合成立沭阳肿瘤中心,11月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签订宿迁市唯一一家“技术支持医院”协议。开通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远程会诊,为沭阳及周边地区群众就医提供方便。省级医院专家教授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来院工作。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常年周

六、周日莅沭坐诊、查房、手术、教学。同时,江苏省人民医院定期选派4-6名医学博士,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定期选派3名医学博士常年在我院工作。

全力打造学习型医院,坚持每周“三讲”,即周三医院专家业务讲座,周四中层以上干部管理专题讲座,周六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教授业务讲座,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2010年省人民医院专家来院255人次。全年职工培训费 37.31万元,外送20名卫技人员进修培训,50名卫技人员在职参加徐州医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第二期)学习。全体医务人员均接受医学教育并取得Ⅱ类学分,252人取得Ⅰ类学分;按计划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34人;承办市级学术

2

会议3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加强人才培养,2010年10月、11月分别邀请德国内分泌专家沃纳·马修卡、以色列消化内科专家伍德·麦尔兹来院学术交流,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平台。

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根据有关规定,专门成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导小组,制定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新聘本科生安排临床全科轮转2年,轮转结束定学科方向;分学科轮转满2年定科。四年轮转结束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两个阶段考试合格,根据“本人意愿,科室推荐,学科需要,统一安排”的原则定科。

目前,全院职工900余人,卫技人员716人,其中高级职称104人,中级职称220人,博士、硕士40人,已结业研究生50人,在读研究生52人,徐州医学院兼职副教授10人,兼职讲师15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人,宿迁市“优秀科技专家”1人,市“135”工程培养对象5人。

二、以科研工作为抓手,全面推动学科建设。 专门制定科研论文奖励办法,提高全院科研论文水平。2010年我院有十五项科技成果通过宿迁市科技局组织的科研成果鉴定。获宿迁市科技进步奖八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占全市卫生系统获市科技进步奖的三分之一。

2010年全院各科室申报新技术、新项目92项,有43项

3

被分别评为

一、

二、三等奖。全年发表论文240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2篇、国家级172篇(其中中华医学会系列11篇)、省级 68篇。参加宿迁市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9篇,获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

医院把学科及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提到战略高度,有计划地把一批职业道德好、业务技术精、事业心强、有培养前途的学科及学术带头人送到省级以上医院专科进修,提高学术和管理水平。回来后,给位子、给待遇、压担子、上项目、搞科研,促进了学科建设。医院普外科、骨科、泌尿科、脑外科、妇产科、心内科、消化科、肾内科、神经内科等9个专科被宿迁市评定为重点专科,评选出普外、骨科、消化、神经、麻醉专业5位市级领军人才。在《健康报》刊登招聘信息,面向全国招聘领军人才,全国领军人才薪资50万—100万/年,享受别墅公寓一套;省领军人才薪资30万—50万/年,享受别墅公寓一套;市领军人才15万—20万/年,享受别墅型公寓一套;医院学科带头人薪资8万—18万/年,享受住房补贴优惠;实用型人才薪资5万—12万/年,优惠分房。

投入巨资,购置1.5T磁共振机、宝石能谱Ⅱ代CT、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DSA)、进口直线加速器、DR、荷兰菲利浦V3000大型血管造影机(DSA)、德国西门子核磁共振(MRI)、

4

日本富士计算机放射成像(CR)、意大利高频钼钨双靶X光乳腺机、意大利C型臂、体外循环机、心脏消融射频治疗仪、双导管碎石机及钬激光、眼底激光、眼科超声乳化治疗仪、C14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仪、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西门子特种蛋白测定仪、美国BD血培养仪、西门子细菌鉴定与药敏分析仪、美国强生干式生化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美国16530-14型呼吸机、富士能电子胃镜、电子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纤维喉镜、纤维胆道镜、YH300A高频电刀、超声刀、眼科显微镜、脑外科显微镜、日本进口心脏彩超、飞利浦彩超、进口腹腔镜、宫腔镜、胸腔镜、关节镜、手术室麻醉机等尖端或大型设备。创建苏北微创外科中心,开展普外科、泌尿科、骨科、心胸外科、耳鼻喉科、心内科、神经科、妇科等微创手术治疗;成立苏北儿童医学中心,开办全市首家无陪护新生儿病房,做到专人专治、专人护理、专人喂养,治疗各种新生儿疾病;成立心脏中心开展心血管造影、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缺损修补、心脏瓣膜置换、心脏搭桥术等手术;成立脑病中心,开展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颅外段脑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术等手术。苏北微创外科中心、苏北儿童医学中心、心脏中心、脑病中心已成为我院四大特色品牌,在苏北地区享有盛誉。

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学科建设:一是重点打造肿瘤中

5

心,使肿瘤患者能够得到更为及时、准确、科学的诊断、治疗。二是放大优势学科。对就医需求大,技术力量强的专科,增加床位、设备投入,打造儿科三级学科,打造普外科、骨科四级学科,加大影像科、胸心外科、眼科扶持力度;三是弥补学科不足。老年医学病区将在医院搬迁后筹建到位,该病区将是宿迁地区休养条件最好,力量最强,服务最优的干部病区,将极大满足离退体老干部和特需患者的就医需求;四是继与省人民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开通远程会诊的基础上,实现了与解放军301医院远程会诊系统对接,使各专科危重、疑难患者不出县,即可享受到全国最高层次专家的技术服务。

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专科建设,打造特色品牌,我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大大提高,整体综合实力大大提升。今后我院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坚持人才战略不动摇,全面加强专科建设,打造更多更优的特色品牌,加大内部改革,加快创新步伐,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提升医院综合实力,为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创建医学院附属医院及三级医院目标而努力!

6

上一篇: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下一篇:宿舍安全卫生检查方案